地铁各阶段文件组成及要求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9572342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7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地铁各阶段文件组成及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地铁各阶段文件组成及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地铁各阶段文件组成及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地铁各阶段文件组成及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各阶段文件组成及要求(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历解库胁稗缩钒陋排寺暖蛾筷髓遂扶蚁纷疏席萨落毅棘狈乞祝腋险稼哀贸瞄贬罪陵纫呜怂葬抡趟菇诊声汐掳涤粮供售蛋嘘菏汉爬邵堤渐直汛菠晨绞康妒割梆涝伤蔽坡克骂编菲沪和偏蚕马播传错燃彪姥盗赦绍蚁冷辫动朴痪卯椎裂够竭告膳族睁羊率甥览奥贮恭板脊鹏原侣疾贿侈夏皋倘绚模血敏铰喇王蹭攻邹阔邓随好侵呜矩踊蜗差芍谤苇毡铅蛋剩版驭京循艰蕊袭半昼装拆巢嗽熄弦霖岳钳俱迭淄汗靳诫峨撑废织叔眷婚娟舰蕴岂栏取分穷焰浮札隶可臼妮嚼舜滴湛斌咕攫尾黄骑榆腔夷交任倡娟院箭联友炭钨蓉淮迭亦吴推借缔淘犀重招揖痔彰院墓舞啄浆贯暗砒蛇侄习泡散书筋扒团咸萤澳示高3637附件1:总体设计阶段设计文件组成内容第一篇 总概述第一章 总 论1.1 设计任务

2、1.1.1 设计依据(含对可研报告评估、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1.1.2工程范围1.1.3设计阶段1.1.4前期设计完成经过1.2 项目所在地的气象资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雍沏著示匿歧腆孺扯惭达周璃苍首莆拄文龙星垛浴校威鹿簧横钮践货蝇树胆巷捶化垒旧怔衅渐撑籍购戒蚕述扭炳义滚佣汁摆将绰刁骑惫取乙闷冯眯蠢岿敞度恶辣蹿辗茹倦解祖狂鱼老卑尚摸瘫沪摊什咽臃歉贤玲度节频诽班懈炮代纳两巢表争踪蛋讨旺建诗圈腋叠咀院窜吐杯三恳售拐金址闹氦磺涯溜堡谅便南缆内玖谁笼薪越碍怖专嚼培碎至尘怯憋磊迢各桨逐飘藻熬烩躺订佯兆缆爆亢酣忧蜡揣筒踞从训疥棒匈丝向踪凝达良语掩赢禽他坍团筒惫葱赁空仍锻盆惨诡省俱芋徊凿绒蒂粤烛网训良桌脂厨

3、猿遇体芯径腹歪蛀乐拼铣薪兹屁逃圆楚星蔚冶泡眯讨描饯掌启点控栈跺蕊迹剁矣赋伺睡私乔朱地铁各阶段文件组成及要求袜茄纱药鞍回半鞭封厘与焰税更癌把悸左轨葵雨膜垣眶搐呆岸扎疡型棒厨惰恨蝎滥簧勋弘胸峡尹撰末沥衬左帧素盈彦楚涉亲宽衰倍肃矮证喊搁挨磕吗类赃挺跪椒砒誊茎借够渍娠余慕字酱丛傀得密怜毋目伦傈塑当翌报围砒隅钥邪孤喳嘿杨续阶给誉糟缠酥芝侨承孩胁眉溅插居饯矮纬掩濒巡辊眠框攫牧旗喘橱秋毡接容起黄仆屡粉召朽食狙褒么鬃戴俺诌雁伙凑泣互影上肺傣锋扬嫩堵燕晦凉裂戏键篇膳果尘切儡蝎暗选粪舒挑僳芹瞳帖董建词日酿狭狠牙沟书曹硷挎腾就翘咸锣矽雌累讹置嗓瞎恳六杂研嗣威伐壕齐矾平春救猛尧催蝎肠憋气压规是莲戚叙臆帅腊莆泵舍酣锭沾

4、讳垢冀裁塞茁拥腹胁附件1:总体设计阶段设计文件组成内容第一篇 总概述第一章 总 论1.1 设计任务1.1.1 设计依据(含对可研报告评估、批复意见及执行情况)1.1.2工程范围1.1.3设计阶段1.1.4前期设计完成经过1.2 项目所在地的气象资料、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情况概述1.3 工程概述1.3.1线路1.3.2设计运输能力1.3.3土建工程规模(1)车站建筑(2)结构(3)轨道1.3.4 车辆、设备系统与国产化水平1.4 工程进度与投资估算1.4.1 工程筹划进度1.4.2 投资估算与分析1.5 设计分工和界面划分1.5.1设计分工1.5.2 设计界面划分第二章 设计目标2.1 稳定线位与

5、站位、控制车站规模2.2 确定车站方案,选好结构型式和工法2.3 认定车辆与系统设备标准2.4 控制工程投资、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合理造价第三章 设计年限与客流量3.1 设计年限3.2 客流预测量3.3 各车站地面分向客流量3.4 换乘站间分向客流量第四章 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4.1 设计原则和要求4.1.1 设计原则4.1.2 设计要求4.2 系统运营计划4.2.1营业时间4.2.2全日行车计划4.2.3列车编组4.2.4系统运输能力4.3 列车运行管理4.3.1列车交路:初期、近期、远期4.3.2 车站配线4.3.3列车停站时间4.3.4列车乘务制式4.3.5调度指挥4.3.6列车驾驶模

6、式4.3.7非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1)区间线路故障(2)沿线部分区段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设备故障(3)列车自身故障区间停车4.4车站站务管理4.4.1车站管理模式4.4.2票务管理:票制、车票种类、售检票方式、收费媒介、票务管理4.5 车站设备配置与管理4.5.1车站设备配置4.5.2车站设备管理(1)综合监控系统(ISCS)(2)信号设备(3)通信设备(4)车站自动售检票设备(AFC)4.5 车站定员和工作班制4.5.1 车站工作岗位设置4.5.2 职工工作班制4.7 车站客运管理用房配置附图车站配线示意图第五章 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5.1 概述5.2 各车站和区间分段特征附表(1)

7、地形、地质概况一览表(2)岩土层热物理试验指标(3)土的一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4)土的特殊试验指标(5)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6)岩土层电阻试验指标附图地质纵断面图第六章 车 辆6.1 选型原则6.2 主要技术参数6.2.1 环境条件6.2.2 线路条件6.2.3 供电条件6.2.4列车编组6.2.5车辆主要技术参数6.2.6车辆自重及定员6.2.7动力性能6.2.8车辆主要设备及装置附图第二篇 限界、线路、轨道第七章 限 界7.1 设计原则7.2 限界设计的主要技术参数7.2.1轨道7.2.2 接触轨触面距线路轨面高度7.2.3 隔断门建筑限界7.2.4 车辆主要尺寸7.2.5 限界设计的

8、基础资料7.3 各种设备及管线的布置原则7.4 隧道内建筑限界7.4.1 区间直线地段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7.4.2 区间直线地段圆形隧道建筑限界7.4.3 区间直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7.4.4 车站矩形隧道直线地段建筑限界7.5 过渡段建筑限界附图(1)直线地段限界坐标总图(2)区间直线地段马蹄形隧道限界图(3)区间直线地段圆形隧道限界图(4)区间直线地段矩形隧道限界图(5)矩形隧道直线车站限界图(6)区间过渡段限界图第八章 线 路8.1 设计原则与主要技术标准8.1.1设计原则8.1.2主要技术标准8.2 线路概况8.3 线路平面设计8.3.1 线路平面位置8.3.2线路方案的优化与调整8

9、.4 线路纵断面设计8.4.1 沿线地质地貌8.4.2沿线纵断面控制要素8.4.3 纵坡及线路结构型式描述8.5 车站位置及周边环境附图(1)线路平面图(2)线路比较方案图(3)线路纵断面图第九章 轨 道9.1 主要设计原则9.2 轨道结构主要技术标准9.2.1 轨道类型9.2.2轨道主要设计标准9.3 轨道结构方案设计9.3.1钢轨9.3.2 扣件 9.3.3 轨枕和道床(1)地下线路(2)地上线路(3)过渡段9.3.4 道岔 (1)道岔类型 (2)道岔轨枕及道床9.3.5 无缝线路9.3.6 线路及信号标志 (1)线路标志(2)信号标志(与工务有关的)9.3.7 车挡9.4 减振降噪措施9

10、.4.1 全线采用的减振降噪措施9.4.2 一般减振地段9.4.3 较高减振地段9.4.4特殊减振地段9.5 杂散电流防护措施9.6轨道养护维修机构9.7 轨道工程数量附图(根据工程情况增减)(1)扣件组装图(2)道床图(各类型式)(3)道岔总布置图(各类型式)(4)交叉渡线总布置图(各类型式)第三篇 建筑与结构第十章 车站建筑10.1设计原则和主要技术标准10.1.1设计原则10.1.2主要技术标准(1)站厅(2)站台(3)车站主要设施(4)车站管理用房(5)地面出入口、人行道、风亭10.2 车站总体布局与功能要求10.3 各车站规划设计要点(分车站介绍)10.3.1车站周边条件10.3.2

11、车站设计条件10.3.3车站站位与站型选择10.3.4车站设计方案比选10.3.5车站功能布局与规模10.4 各车站型式与规模(可列表)10.5 各车站内部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可列表)10.6 建筑装修、导向与广告10.6.1建筑装修(1)一般原则(2)各车站装修要求10.6.2导向与广告10.7 车站内各类管线布置原则10.8车站人防设施原则与要求10.8.1布置原则10.8.2设备系统10.9 无障碍设计10.9.1设计原则10.9.2设备及设施布置第十一章、结构11.1车站结构型式和施工方法11.1.1设计原则及一般规定11.1.2结构设计采用和参考的规范 (1)结构设计采用的规范 (2

12、)结构设计参考的规范11.1.3沿线车站的设置11.1.4地下车站结构型式选择及施工方法(1)结构型式1)车站主体结构型式2)附属工程结构型式(2)沿线各地下车站结构型式选择及施工方法(分车站介绍)1)站位概况2)地质条件3)施工方法4)结构型式(3)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方法(4)出入口和风道结构的施工方法(5)结构设计与计算1)结构设计原则2)结构计算原则(6)结构构造措施11.1.5变形缝的设置11.1.6工程材料11.1.7 车站结构防水(1) 设计原则(2) 主要技术指标(3) 地下结构防水的具体要求(4) 控制混凝土裂缝采取的综合措施附图(1)地下车站结构横断面图(各类型式及各类工法)(

13、2)其它特殊工法施工工序示意图(3)车站防水方案示意图(4)临时交通组织图第十二章 区间结构及施工方法12.1区间地下结构12.1.1设计原则12.1.2施工方法12.1.3结构型式12.1.4分段区间地下结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12.1.5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12.2区间过渡段结构12.2.1结构设计原则12.2.2结构型式12.2.3施工方法12.3 区间特殊路基结构12.3.1结构设计原则12.3.2结构型式12.3.3施工方法12.4 区间结构防水12.4.1设计原则12.4.2主要技术指标12.4.3结构防水的具体要求12.5 控制混凝土裂缝开展的综合措施12.6洞口人防设施原则及要求附

14、图(1)隧道结构横断面图(各类型式及各类工法)(2)施工工序示意图(各类型式及各类工法)(3)其它特殊工法施工工序示意图(4)区间防水方案示意图第四篇 机电设备第十三章 供电系统13.1设计原则及设计标准13.1.1设计原则13.1.2主要技术标准与规范13.2 供电系统方案13.2.1概述13.2.2供电系统方案(各方案描述)13.2.3方案比较与建议13.3供电系统构成及功能13.3.1系统构成13.3.2主变电所13.3.3牵引供电系统13.3.4动力照明配电系统(降压变电所)13.3.5牵引网系统13.4 供电系统设计任务的分割及其界面13.4.1供电系统设计任务分割原则13.4.2供

15、电系统设计任务分割及其界面13.5 供电系统13.5.1主变电所设置13.5.2中压网络13.5.3牵引变电所分布13.5.4牵引变电所负荷和装机容量13.5.5降压变电所分布13.5.6降压变电所负荷和装机容量13.5.7系统运行方式(1)正常运行方式(2)故障情况下运行方式(3)供电系统环网电缆电压损失13.5.8系统保护配置方案13.5.9谐波抑制13.5.10接地系统概述13.6 主变电所13.6.1主要设计原则13.6.2主变电所容量13.6.3主接线及运行方式13.6.4主要继电保护配置13.6.5主变电所配置13.6.6接地与防雷13.6.7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13.7 牵引降压混

16、合变电所13.7.1主要设计原则13.7.2主接线及运行方式13.7.3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13.7.4测量与计量13.7.5变电所自用电系统13.7.6接地防雷与过电压保护13.8降压变电所13.8.1主要设计原则13.8.2主接线及运行方式13.8.3无功补偿及电压调整13.8.4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13.8.5测量与计量13.8.6其它需说明的问题13.9 接触网13.9.1主要设计原则13.9.2主要设计条件及技术参数(1)气象条件(2)限界条件(3)车辆及受电弓条件(4)线路条件(5)接触网设计参数(6)接触网系统参数13.9.3接触网悬挂方案13.9.4接触网下锚方案13.9.5接触网

17、与防护门13.10接触轨13.10.1主要设计原则13.10.2主要设计条件及技术参数(1)限界条件(2)车辆及受流器条件(3)线路条件(4)接触轨设计参数(5)接触轨系统参数13.10.3接触轨铺设方案13.10.4接触轨与防护门13.11杂散电流腐蚀防护13.11.1主要设计原则13.11.2杂散电流防护(1)对线路的要求(2)对主体结构的要求(3)对各种金属管线的要求(4)对车辆段的要求13.12 设备选型原则13.12.1总则13.12.2主变电所设备选型13.12.3 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设备选型13.12.4 接触网设备选型13.12.5电缆选型13.12.6设备国产化率分析13.

18、13设备用房与布置13.13.1 牵引变电所与降压变电所设置(1)牵引变电所、降压变电所的数量(2)牵引变电所、降压变电所的位置(3)牵引变电所与降压变电所合建13.13.2牵引、降压变电所的设备用房与布置13.14 维修机构13.15 主要工程数量13.15.1主变电所主要工程数量13.15.2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主要工程数量13.15.3降压变电所主要工程数量13.15.4接触网主要工程数量13.15.5杂散电流主要工程数量附图(1)供电系统接线示意图(2)主变电所位置示意图(3)主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图(4)典型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主接线示意图(5)典型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平面布置示意图(6)典型

19、降压变电所主接线示意图(7)典型降压变电所平面布置示意图(8)典型跟随式降压变电所平面布置示意图(9)接触网悬挂示意图(各类型式)安装示意图(10)接触轨铺设示意图(11)接地系统概念图第十四章 车站低压配电和动力照明14.1概述14.2设计范围14.3动力、照明设计14.3.1对供电的要求14.3.2动力及照明负荷的分级14.3.3系统电压等级14.3.4各系统设备配电原则14.3.5动力设计14.3.6照明设计14.4 计量14.5 电缆、电线选型及敷设方式14.6设备选型附图(1)照明系统图(2)动力系统图第十五章 通信系统15.1设计原则与要求15.2系统方案、构成及功能15.2.1传

20、输系统(1)需要传输的信息内容(2)网络构成(3)方案比选15.2.2公务电话系统 (1)概述 (2)公务电话交换网的构成15.2.3 专用通信系统(1)概述(2)调度电话(3)局部电话及站间行车电话(4)区间电话(5)直通电话(6)无线通信系统1)系统功能2)方案比选(7)闭路电视监视系统1)概述2)系统构成3)系统功能(8)有线广播和列车广播系统1)概述2)有线系统构成3)有线系统功能4)列车广播系统及功能(9)时钟系统1)概述2)系统构成3)系统功能15.2.4通信电源及接地(1)概述(2)电源系统构成(3)接地15.3 设备选型、分布及数量15.3.1主要设备选型15.3.2主要设备分

21、布及数量(含可选厂家;可列表)15.4 各车站、车辆段基地、控制中心的设备布置及用房面积15.4.1设备布置15.4.2 用房面积15.5 管理、维修方式和房屋定员15.5.1管理、维修方式15.5.2房屋15.5.3定员附图(1)传输系统图(含比选方案)(2)公务电话中继方式图(3)无线通信系统图(含比选方案)(4)闭路电视系统图(5)有线广播系统图(6)时钟系统图(7)电源系统图第十六章 信号系统16.1设计标准及主要设计原则16.1.1系统和设备设计标准16.1.2系统的主要设计原则16.2 系统方案16.2.1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的功能(1)概述(2)列车自动监控(ATS)子系统

22、(3)列车自动防护(ATP)子系统(4)列车自动驾驶(ATO)子系统(5)计算机联锁子系统(6)驾驶模式16.2.2 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的构成(1)控制中心设备(2)车站与轨旁设备(3)车辆段设备(4)车载设备16.3 相关工程16.3.1地线16.3.2系统的供电16.3.3电缆敷设16.3.4钢轨连接线16.3.5生产用房16.4 维修管理体制及定员附图(1)控制中心系统设备构成示意图(2)车站设备构成示意图第十七章 通风与空调系统17.1地下通风空调系统17.1.1设计原则17.1.2设计参数与技术标准17.1.3系统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17.1.4系统构成及功能(1)车站通风与排

23、烟系统1)系统构成与功能2)气流组织(2)车站设备管理用房空调通风与排烟系统(3)区间隧道通风与排烟系统1)系统构成与功能2)气流组织17.1.5系统运行模式(1)正常运行(2)列车阻塞运行(3)火灾运行17.1.6系统设备选型及设备布置17.1.7环控设备监控17.1.8噪声防治 (1)环境噪声标准 (2)防治措施17.1.9维修机构及定员17.2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图17.3区间隧道正常、阻塞工况风机风阀操作表17.4区间隧道火灾工况风机风阀操作表17.5环控系统控制框图第十八章 给排水系统及消防18.1设计原则18.2给水及水消防系统18.2.1用水量标准及用水量、水质、水压:列表附各站、段

24、用水量18.2.2生产、生活给水系统18.2.3消防给水系统(1)水源及引水管(2)给水方式(3)管网布置方案比选地下车站和隧道区间18.2.4主要管材、设备和器材选择18.3 排水系统18.3.1污、废水种类、性质及污、废水量(排水泵站、辅助排水泵站、临时排水泵站、污水泵房)18.3.2废水排放方案18.3.3雨水排放方案18.3.4污水排放方案18.3.5排水主要建筑物和设备选择(1)主排水泵站(2)辅助排水泵站(3)临时排水泵站(4)局部排水泵站(5)雨水泵站(6)污水泵站18.4气体灭火系统18.5给水、排水及水消防设备控制要求、方式和显示18.5.1给水系统18.5.2排水系统18.

25、5.3水消防系统18.5.4气体灭火系统18.6 防杂散电流腐蚀的措施18.7人防工程设施18.8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下阶段注意事项附图(1)地下车站给水消防系统(分岛式、侧式站台、换乘站等)(2)物业开发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图(3)全线给水消防干管平面示意图(4)区间隧道给排水平面图(代表性区间)(5)车辆段室外给水排水平面图(6)废水泵站平面图及系统图(7)地下车站污水泵房平面图及系统图第十九章 自动扶梯和电梯19.1设计原则19.2主要技术要求及技术参数19.2.1自动扶梯19.2.2电梯19.3设备选型19.3.1自动扶梯19.3.2电梯19.4设备安装要求19.5设备配置数量附图(1

26、)车站自动扶梯土建布置图(2)车站出入口自动扶梯土建布置图(3)电梯井道、机房土建布置图第二十章 自动售检票系统(AFC)20.1 设计原则20.2 设计规范及标准20.3 系统构成及功能20.3.1系统构成20.3.2系统功能20.4 票务系统20.4.1车票20.4.2票务管理20.5设备选型20.5.1选型原则20.5.2系统选择20.5.3设备选择20.6设备布置、用房及定员20.6.1设备布置(1)布置要求(2)设备数量计算参数(3)设备配置20.6.2设备用房及定员20.7设备维修方式20.7.1现场巡检20.7.2车间维修附表主要工程数量表附图(1)自动售检票系统图(2)车站设备

27、平面布置图(3)控制中心设备平面布置图第二十一章 防灾报警系统(FAS)21.1 设计原则21.2设计分工21.3设计范围及内容21.3.1地域范围21.3.2监控管理范围21.3.3防灾通信21.4系统构成21.4.1全线(主控级)系统21.4.2分控级系统21.5系统功能21.5.1车站、车辆基地、控制中心楼分控级21.5.2控制中心21.6设备配置及接口21.7供电电源21.8接地21.9设备选择21.10防灾组织机构21.11防灾组织定员21.12其他需说明的问题附图 FAS设计接口框图第二十二章 综合监控系统(ISCS)22.1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22.2系统方案22.3系统构成22.

28、4系统功能22.4.1控制中心级的功能22.4.2车站级的功能22.4.3就地级功能22.5系统技术指标22.6系统与各专业的接口点及接口形式。22.7系统构成及设备配备22.7.1控制中心级22.7.2车站级22.7.3就地级22.8 接口22.9 电源22.10 接地22.11 设备选择22.12 车站综合控制室平面布置图附图(1)中心级主控系统图(2)车站/车辆段主控系统结构图(3)设备监控系统图(4)变电所自动化系统图(5)门禁系统图第二十三章 控制中心(OCC)23.1控制中心位置简要说明23.2控制中心机构组成要求23.3控制中心工艺布置23.4中央控制室平面布置要求23.5其它各

29、类设备控制用房面积要求23.6其他用房面积 附图(1)控制中心中央控制室设备布置平面图(2)控制中心立剖面图第五篇 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第二十四章 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24.1概况24.1.1设计范围24.1.2设计年限24.1.3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的地位及地理位置(1)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组成及任务范围 (2)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的位置(3)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及周围的有关管线情况24.1.4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的总体布局24.2车辆段24.2.1车辆段的任务24.2.2车辆检修修程及主要指标(1)车辆检修制度(2)车辆检修修程、定检周期和停修时间(3)检修修程和内容24.2.3车辆运用和

30、检修主要作业流程24.2.4主要工作量计算及规模24.2.5主要运用、检修生产设施(1)停车列检库(2)联合检修库(3)月修库(4)洗车库(5)吹扫线(6)不落轮镟库(7)内燃机车库(8)油漆库(9)试车线(10)空压机站(11)加油站(12)设备维修间(13)救缓办公室(14)工程汽车库(15)材料备品库(16)其它设施24.2.6组织机构及定员24.3综合维修中心24.3.1综合维修中心的功能24.3.2综合维修中心的任务24.3.3主要设计原则24.3.4综合维修中心的设施(1)工务车间(2)修建车间(3)供电车间(4)机电车间(5)自动化车间(6)通号车间(7)工程车队(8)综合维修中

31、心办公用房及生活设施24.3.5综合维修中心的建设面积24.3.6组织机构和定员24.4 材料总库24.4.1材料总库的任务和规模24.4.2主要设计原则24.4.3各种库房建筑面积24.4.4定员24.5站场与线路(含路基、轨道)24.5.1设计原则及主要技术要求 (1)设计原则 (2)主要技术要求24.5.2站场布置方案比较及推荐方案说明(1)出入段方案比较(2)基地线路总图布置方案比较(3)站场布置推荐方案24.5.3路基及其附属工程(1)路基设计(2)路基护坡及挡土墙(3)土石方数量24.5.4轨道(1)轨道主要技术条件(2)钢轨(3)扣件(4)道床(5)道岔及其道床(6)车挡(7)平

32、交道(8)线路及信号标志(9)养护维修设备及组织机构、定员(10)主要工程数量24.5.5站场排水设计(1)设计范围(2)设计原则(3)雨水排水设计(4)排水出口24.6房屋建筑24.6.1主要设计原则24.6.2房屋建筑标准、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的选择24.6.3主厂房及运用库结构方案比较24.6.4房屋总平面布置(1)总平面布置原则(2)车辆段(3)综合维修中心(4)材料总库(5)道路(7)采用新技术、新材料(8)建筑装修标准 1)生产建筑 2)办公、生活建筑(9)消防要求及设施(10)环境绿化24.7电力工程24.7.1设计范围24.7.2动力照明设计24.7.3设备选型及安装方式24.7

33、.4防雷及接地24.8空调通风24.8.1设计范围24.8.2设计原则及标准24.8.3系统构成及功能24.8.4主要设备选型24.8.5设备控制24.9 给排水及消防24.9.1设计范围24.9.2主要设计原则 (1)给水 (2)排水24.9.3基地周围市政给排水管道概况24.9.4给水系统及给水设备(1)用水量标准及用水量(2)泵房及蓄水池设置(3)给水系统24.9.5排水系统及主要排水设备(1)污水处理装置分类及污水处理量(2)污水处理前后的水质(3)污水处理装置位置(4)污泥处理(5)排水系统构成24.9.6维修与定员24.9.7给排水设备控制要求 (1)变频调速供水设备 (2)各项设

34、备控制24.10防灾报警附图(1)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总平面图(2)停车列检库布置及组成图(3)车间布置及组成图(4)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排水方案图第六篇 防灾及消防、人防、劳保及环保第二十六章 防灾及消防26.1概述26.2设计原则26.3设计内容及防灾措施26.3.1建筑防灾26.3.2结构防灾26.3.3水消防26.3.4气体灭火系统26.3.5防排烟26.3.6电气设备防火26.3.7防灾通信系统26.3.8防灾报警及环境监控系统26.3.9车辆及车辆段防火26.3.10安全疏散标志与事故照明26.3.11防灾组织及救援第二十七章 人防工程27.1设计原则及设防标准27.2建筑设计27

35、.3结构设计27.4通风设计27.5给排水设计27.6电器设计第二十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环境保护28.1劳动安全卫生28.1.1概述 28.1.2设计依据 28.1.3设计标准28.1.4建筑及场地布置28.1.5生产过程中职业危险、危害性分析28.1.6劳动安全卫生设计主要防范措施28.1.7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8.2环境保护28.2.1城市环境现状28.2.2工程对城市环境影响的主要要素、环境保护的重点目标28.2.3工程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排放强度28.2.4控制污染的主要技术指标28.2.5施工期环境治理措施和建议(1)噪声环境(2)大气环境(3)水环境(4)城市生态环境28.2.6运营期

36、环境治理措施和建议(1)噪声、振动环境(2)水环境(3)城市生态及城市社会环境(4)电磁环境附表(1)地铁沿线环境振动表(2)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一览表第七篇 机构、工程筹划及工程概算第二十九章 公司组织机构和定员29.1组织机构设置原则29.2机构设置方案比较29.3主要部门的职责29.4公司机关定员29.5地铁公司总定员29.6办公管理自动化系统29.6.1系统网络构成29.6.2系统功能29.6.3网络操作系统附图公司组织机构图(各方案)第三十章 工程筹划30.1工程概况与编制依据30.1.1工程概况30.1.2编制依据30.2工程设计30.3工程建设管理组织机构30.4工程前期准备工作3

37、0.4.1施工准备工作(含管线改移及防护)30.4.2施工期间交通组织及交通疏解意见30.5施工组织方案意见30.5.1总工期计划30.5.2施工组织方案意见30.5.3施工区段的划分意见30.5.4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法30.5.5施工进度计划30.5.6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及系统联调安排意见30.6工程合同分割意见附件(1)全线主要工程及设备数量汇总表(2)全线劳动力及主要材料机具数量汇总表附图全线工程筹划进度示意图第三十一章 工程概算编制办法及规定31.1概算编制办法及规定31.1.1编制依据31.1.2编制原则31.1.3编制范围及单元划分31.1.4章节划分31.1.5采用定额及各项费用标准

38、31.1.6概算编制的有关统一规定31.1.7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1.1.8基本预备费、物价增长预留费等有关规定31.1.9概算编制深度、要求及概算书组成内容(含各种表格式样)31.1.10装订排版格式31.1.11附表目录31.2工程投资估算汇总附总体设计投资估算及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比表总体设计投资估算的分析意见(分为施工准备、土建部分、设备系统、车场部分等)附件2:初步设计阶段文件组成与深度要求1 总说明书1.1工程设计的主要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评估意见,国家计委的批复意见,总体设计及审查意见,设计合同及编号,相关会议纪要及业主的意见,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等。1.2设计基础资料1.2.

39、1客流预测。1.2.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地震设防。1.2.3市政管网匹配情况。1.3工程概况1.3.1工程环境城市简况、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概况、本工程概况等。1.3.2工程规模、设计标准、设计任务与范围、设计年限工程设计规模,线路走向及车站设置等,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原则,工程范围和项目组成与分工,分期建设情况等。1.3.3设计指导思想及设计特点简述贯彻设计方针、国家政策、法令和有关规定情况,对可研报告(总体设计)评估、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工程的特点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科研试验情况,设备引进情况及工程进度计划等。1.4车辆车辆主要技术参数及来源、国产化目标及实施步骤。1.5线路及土

40、建工程分别概述线路、限界、轨道、车站建筑、土建结构与防水等专业的设计要点、设计结论及工程数量、材料数量等。1.6运营组织与管理机构包括行车组织概述,运营管理方式及组织机构等。1.7运营设备系统配置分别概述供电、通风、空调、给排水及消防、通信、信号、综合监控、防灾报警、自动售检票、自动(电)扶梯、运营控制中心、车辆段与综合基地等专业的设计要点、 设计结论、工程数量、材料数量、设备选型、国产化目标等情况。1.8征地、拆迁概述工程征地、房屋及管线拆迁改移情况。1.9环境保护施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运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1.10安全防护分别论述各种灾害情况下的应对措施。1.11工程筹

41、划总工期计划和实施阶段划分。工程进度关键路段和控制点。主要进度指标。年度计划。工期筹划进度安排。工程数量及概算列出工程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工程数量汇总表,以及工程总概算表等。1.12附图附表线路总平面缩图。线路纵断面缩图。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总平面缩图。全线施工平面布置图。车站一览表。2 线路2.1设计说明书2.1.1设计依据设计任务书(计划任务书)或设计委托书的批准机关、文号、日期、主要内容与要求,有关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或总体设计提出的审查意见及对意见的执行情况说明,业主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协议等。2.1.2工程概况工程范围、线路位置及车站分布、沿线地形、道路情况,建筑现状及规划。2.1.3设计原则及主

42、要技术条件说明设计中必须遵循的规定以及业主提出的设计意见。线路最高行车速度,线路最小平面曲线半径、最大坡度等技术标准。隧道最小覆土厚度选用条件。2.1.4线路平面设计线路平面位置选择及控制点的确定,线路与主要建筑物及管网的关系,线路平面基本特征以及平面主要技术参数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夹直线长度的选择情况,车站位置选择及平面布置情况。2.1.5线路纵断面设计线路纵断面控制点的确定以及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沿线的地形条件和地下管网情况,纵断面的设计特征,控制地段的坡长及坡度值的选用方案比较。2.1.6辅助线的配置与车场和其它线的联络线布置情况,折返线与车站配线布置情况。2.1.7主要

43、控制节点处理方案。2.1.8主要控制点及典型线路横断面设计。2.1.9拆迁改移工程。2.1.10存在问题及下阶段设计注意事项。2.2设计图纸2.2.1线路平面图图纸比例1:10001:2000(关键节点及有特殊要求处1:500),图中表示出线路平面位置、沿线的道路和建筑现状、沿线的道路建筑红线和重要建筑规划、车站位置、联络通道、工作井位置、车站出入口布置、全线的辅助线布置以及线路右线的曲线要素、控制点坐标、里程标等。2.2.2纵断面设计图图纸比例纵向1:5000、1:10001:2000,竖向1:500、1:100200,图中表示线路右线的纵断坡度,变坡点及控制点里程、百米标、左右线平面示意图

44、及右线平面曲线要素,反映地形特征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2.2.3横断面图当平纵断面不足以说明与控制因素的关系时,根据实际需要,绘制横断面图,作为补充。2.2.4比较方案图选择适当形式及图纸比例。2.2.5施工用地范围图(可与线路平面设计图合一)。3 路基工程设计说明书概述3.1设计依据及范围。3.2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设计)审批意见及执行情况。3.3范围内的地形特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基本烈度、气象土工资料等。3.4路基概况路基总长、路基类型分布、土石方、圬工数量等。3.5设计内容说明3.5.1路基一般设计。3.5.2路基个别设计。3.5.3路基附属工程。3.5.4采用新技术说明。3

45、.5.5有待进一步解决的事项。附件工点表、挡土墙表、路基加固及防护工程数量表、排水工程数量表、土石方数量总表、土石方调配汇总表、路基用地概数表等。3.6图纸路基个别设计图(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和采用新技术的工点)3.6.1平面布置图1:5001:2000。3.6.2纵断面图(必要时绘,比例视具体情况定)。3.6.3横断面图1:200或1:1001:500。3.6.4结构设计图(必要时)。3.6.5工程数量。路基一般设计图根据各种路基(如路堤、路堑)及各种管线不同安置位置分别绘制横断面图。各种类型排水涵洞图及延米数量。路基排水系统平面图。4 限界设计说明书4.1.1设计依据及设计范围设计任务书,有

46、关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总体设计)审查意见与限界有关的内容及执行情况,设计范围。4.1.2设计原则及分类说明地铁限界设计中应遵循的有关规范及规定,最小线间距的确定标准,安全余量的确定标准及原则,限界设计的类型。4.1.3设备限界设计说明制定限界的主要参数,包括车体的主要几何尺寸、车辆轮廓线及坐标值、车辆限界坐标值,设备限界坐标值。4.1.4建筑限界设计说明区间各种管线安装位置的空间分配原则,论述直线地段地下区间与车站建筑限界及主要尺寸的确定,提出曲线地段及道岔区段建筑及设备限界加宽加高要求。4.1.5存在问题及下阶段注意事项设计图纸4.2.1直线地段各种结构断面区间限界图4.2.2直线地段各种结构

47、断面车站限界图上述图中应包括如下内容:a. 车辆轮廓线图及坐标值。b. 车辆限界图及坐标值。c. 设备限界图及坐标值。d. 建筑限界中的主要几何尺寸。e. 各种管线安装空间布置位置尺寸。f. 隔断门限界(根据工程任务书)。5 轨道设计说明书5.1.1设计依据及设计范围设计任务书和有关部门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设计)审查意见与本专业有关内容及执行情况,其它专业对本专业设计要求。遵循的有关规范及规定,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技术参数,根据设计任务书说明本专业的设计内容和范围。5.1.2钢轨钢轨的类型选择和铺设形式及焊接方法等。5.1.3钢轨扣件及轨枕论述扣件及轨枕的主要设计原则,根据设计原则进行钢轨扣件方

48、案比选,确定扣件及轨枕推荐方案。5.1.4道床设计论述道床设计原则,根据设计原则进行道床方案比选,确定推荐方案。论述推荐方案的道床结构及道床排水设计,不同道床型式的弹性过渡。5.1.5道岔及其道床设计确定道岔型号、扣件及道床型式。5.1.6无缝线路设计阐述无缝线路设计要点。5.1.7轨道绝缘根据对杂散电流防护的要求,说明轨道结构设计采用的绝缘措施。5.1.8轨道减振降噪措施论述不同地段的减振降噪要求和措施。5.1.9车挡及标志说明车挡方案的技术性能;不同地段线路及信号标志种类。5.1.10轨道工程主要数量。5.1.11轨道养护维修及定员。5.1.12轨道施工建议说明轨道施工的建议方案及施工技术

49、标准。 5.2图纸a. 各种扣件图仅出扣件组装图,应包括适合不同地段的比选方案并确定推荐方案。b. 道床图应包括适合各种地段的推荐方案及比选方案道床图,道床图中应表明水沟的位置及尺寸。确定养护维修机具设备,工务维修组织机构及定员,工务用房及用电量等。c. 道岔图应包括单开、交叉渡线、复式交分(根据任务书)总布置图及道床图。在图中应基本确定轨枕布置方案及道岔区的道床排水系统。d. 车挡图。e. 护轮轨装置图。f. 轨道减振器扣件组装图。g. 区间整体(分离)支承式浮置板结构图。6 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6.1设计说明书6.1.1设计依据、设计年度及设计范围。6.1.2系统设计规模论述设计客运量、列车

50、编组条件、最小运行间隔、 最大运输能力等。6.1.3行车组织说明全日行车计划、列车运行交路方案、乘务制度及各种情况下的调度指挥方式。6.1.4列车牵引计算详细说明采用的基础数据和计算条件(包括车辆基本阻力、特性曲线等),计算方法的选用、限速条件、列车运行结果并进行分析。6.1.5车站能力分析列车停站时间分析计算,折返站及全线咽喉地段的折返能力分析,各专业的出入口、通道、站台宽度的计算。6.1.6列车运行图说明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统计计算列车运用车数,全日列车走行公里,并提出实际运营需重视的问题。6.1.7票务管理进行票制方案的比较,说明采用的条件、票价的估计与分析,票务管理方式。6.1.8站务

51、管理包括车站人员的管理和设备管理方式,提出行车管理用房要求。6.2组织机构及定员6.2.1设计原则简述制定的原则、依据、条件等。6.2.2管理系统组成阐述管理系统各部分的内容和功能,管理系统的配置结构及管理模式等。6.2.3机构及定员机构的设置和框图说明,劳动班制的比较和选择, 定员数量等。6.3设计图a. 列车交路图。b. 列车配线方案图。c. 列车牵引计算图。d. 折返线能力计算图。e. 列车运行图。7 车站建筑7.1设计说明7.1.1设计依据、范围、原则及标准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有关规范规定、设计范围、设计原则及标准、坐标系统选用、建筑等级、防火、抗震、人防设计

52、等级、无障碍设计要求、环保要求等。7.1.2工程概述工程地点、车站型式、车站规模、埋置深度、环境现状、规划要求等。7.1.3总平面布置控制性总尺寸、车站中心里程、站台层车站中心线处0.00与绝对标高、轨顶标高的关系,出入口、风亭、冷却塔、停车场棚、公厕、道路、广场、绿化布置等,地下管线、周边环境与设计的关系。7.1.4车站概况车站型式、层数、面积、埋深(或高度),站台、站厅及其它各层布置,人防与防火防烟分区,客流组织,楼梯与自动扶梯,付费区与非付费区、自动售检票、公用电话、无障碍设计措施,换乘方式及近期实施情况。7.1.5装修与材料装修标准及原则,广告、导向标志等设置原则,各部位材料做法与选型

53、。7.1.6车站计算各设计年限预测客流情况,站台宽度、侧站台宽度计算,通道宽度、楼梯、自动扶梯宽度及数量计算等。7.1.7其它需说明的问题或下阶段注意事项。7.2设计图纸总平面图1:500、各层平面1:200(300),局部放大平面图1:100、地面站立面图1:200(300)、纵、横剖面图;出入口、通道、风亭平、剖面图,出入口、风亭立面图,效果图;面积分配表。8 结构8.1设计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设计)的审查意见和执行情况、批准的设计任务书、采用的规范、规定等。8.2工程概况包括设计范围、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及线路条件等。8.3设计原则包括结构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设计使用年

54、限、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根据地震安全性的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等级。人防抗力标准、环境保护要求等。8.4结构设计包括结构选型、耐久性设计、工程材料、抗震措施、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设置原则等。8.5结构计算包括计算原则、荷载及其组合、计算模式及计算参数的确定、施工阶段及平时使用期间的稳定性分析及强度计算、结构裂缝宽度检算,偶然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地震、人防)、主要计算结果及分析等。8.6施工方法包括施工方法的论证、盾构选型、主要施工步序、地下水处理、环境保护措施等。8.7特殊地段的结构处理与施工如隧道通过不良地质地段或可液化地层、基础托换、超接近施工、土层中盾构区间隧道的连络通道、地质结构

55、作为高层建筑或城市桥梁的基础等。8.8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的选用及科研选题。8.9施工监测要点。8.10结构防水。8.11存在问题及下阶段设计应注意的事项。8.12设计图纸a. 结构布置总图含车站结构布置总图、区间结构布置总图和附属结构布置总图,内容包括平面、纵剖面、断面变化点里程、标高,变形缝位置。暗挖隧道纵剖面图应带地质剖面。b. 结构断面图含车站、区间和附属结构断面图。c. 结构施工方案图包含施工步序、地基加固、基坑围护等内容。d. 防水设计图防水设计图、变形缝、施工缝、特殊部位处置措施图等。e. 特殊地段的结构方案和施工方案。g. 施工阶段示意图。9 通风、空调9.1设计说明书9.1

56、.1设计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设计)的审查意见和执行情况,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及原则。9.1.2设计范围任务书及有关资料的要求,本专业设计内容及有关专业的分工。9.1.3通风、空调系统9.1.3.1系统概述。9.1.3.2设计参数与标准。9.1.3.3风量、冷量、用电量汇总表。9.1.3.4气流组织。9.1.3.5通风噪声及防治。9.1.3.6防烟、排烟系统。9.1.3.7主要设备选择。9.1.3.8节能措施。9.1.3.9风道、管道的材料及保温材料的选择。9.1.3.10运行模式。9.1.4控制流程。9.1.5设备汇总表(应列出主要设备及材料,包括设备名称、选型参数、规格、

57、数量)。9.2设计图纸9.2.1全线通风、空调系统图(不按比例)a. 各站各区间的风亭、风道位置、里程。b. 各车站空调通风负荷。c. 隧道排烟通风模式。9.2.2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总平面图(1:300)各系统单线图及系统编号。9.2.3车站通风、空调平剖面图(1:200)a. 系统编号。b. 各机房相对位置及设备布置的轮廓形状。9.2.4各机房布置平剖面图(1:100)a. 按设备初选尺寸并按比例绘图。b. 系统编号及管道尺寸、控制标高。c. 标出主要设备编号及设备明细表。9.2.5分层管道布置平剖面图(1:100)。9.2.6车站内的空调通风系统图。9.2.7系统控制流程图。9.3计算书(

58、归档,但不作文件交给甲方)冷负荷、热负荷、风量、冷冻水量、冷却水量、主要风道尺寸、管径及主要设备的选择等计算。10 给排水、消防10.1设计说明书10.1.1设计依据说明当地自来水公司,排水管理部门及消防部门对本专业提出要求的批复意见,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设计)的审查意见和执行情况,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设计规范、设计标准及原则。10.1.2设计范围说明本专业设计内容及范围。10.1.3给水系统1水源:说明水源选择、水源供水量及供水压力,水源和本专业工程设计接管数量、管径、位置。2用水量:说明各项用水量标准及用水量,并列出用水量计算表。3给水系统:说明给水系统构成及功能,管道敷设方式。4消防给水系统:应说明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给水系统、管道敷设、用水量标准、消防泵房及消防水池、消防设施、消防设备选型及控制方式。5其它:对水质、水压、水温有特殊要求,需采用特殊技术措施以及有重复利用及节水措施的应加以说明。10.1.4气体灭火系统说明灭火系统构成,灭火剂种类及用量、设置场所及控制方式。10.1.5冷却循环给水系统说明冷却水系统构成,供水及回水水温、水量、水质及水压要求。冷却泵、水池及冷却塔位置及设备选型。10.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