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对点训练:2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含解析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69305934 上传时间:2022-04-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历史对点训练:2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历史对点训练:2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历史对点训练:2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最新]历史对点训练:2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历史对点训练:24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1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中外存在商品贸易。中国民间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只能说明外国银钱在中国市场流通,而无法说明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2明隆庆初年,

2、“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答案B解析“海禁”政策自明朝初年实施一直延续到清朝,故A项错误;巡抚涂泽民只是在得到皇帝准许的情况下,对明初的“海禁”政策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并附有较多禁制,故B项正确;C项与“奉旨允行”相矛盾,故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明、清皇帝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

3、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答案C解析在春天祭祀先农坛,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农立国、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是从图片的表面信息着手分析,忽视了祭祀的时间和对象;仅根据祭祀仪式无法推断国家是否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答案D解析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发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

4、策已经改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商业活动的规模大,涉及相距遥远的两地,体现出商品经济的繁荣、长途贩运的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A、B、C三项表述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封建政府虽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品经济仍不断发展进步。5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文言文的含义是“(一些商人)以二千石官员的服饰、车马、仆从人员的标准享乐,其奢侈日甚”,这说明原有规制

5、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D项正确。西汉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发生转变,A项错误。商人是社会的少数人群体,其“倡乐”不能说明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B项错误。商人借用官员的服饰以炫耀自己,说明两者的社会地位差别很大,C项错误。6明朝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解析资本主义萌芽的重

6、要特征是出现雇佣关系。民间机户生产的丝织品由中间包揽人收购,再转手给织染局,中间包揽人与民间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故D项正确。71684年,康熙帝颁布“开海”命令:“今海内一统,出洋贸易,得旨允行。”1717年,又以南洋地区“西洋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恐其结成反清势力为由,下令禁止南洋贸易。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A平定噶尔丹叛乱是“开海”的政治前提B“开海”“禁海”都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C欧洲列强联合反清是“禁海”的重要原因D康熙帝时期清政府开始推行“海禁”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即使“开海”令也要求“得旨允行”,说明“开海”“禁海”都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故B正确;平定噶尔丹叛

7、乱与“开海”无关,A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清政府开始推行“海禁”政策发生在顺治帝时期,故D项错误。8中国商帮:从大历史看中国商人宿命一文指出:整个明朝,绝大多数时候,海商是以非法的角色活跃在海外贸易中。换句话说,他们就是走私商人甚至以武装的方式走私,最嚣张时公然对抗政府。导致明朝海商这种命运的主要因素是()A海商崇尚武力B走私带来的暴利的吸引C明朝长期推行“海禁”政策D西方殖民者的扶持答案C解析明朝推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民间海外贸易,使得海商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进行走私,甚至与政府武力相抗。海商以武力对抗政府是由政府的“海禁”政策造成的,A项错误;走私确实能够带来暴利,吸引一部分

8、商人铤而走险,但不是导致海商走私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西方殖民者在明朝时虽然已经到达中国沿海,但对中国的冲击极小,D项错误。答案为C。9从下面材料可见当时()高其倬(16761738年)曾上奏雍正帝:“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余利归赡家属。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答案A解析“曩者设禁例如虑

9、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说明高其倬主张开放“海禁”,体现了其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质疑,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10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具有的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于商业的解体作用造成了多大的障碍,这从英国人同印度和中国的通商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种“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明清时期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是()A改变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思想B直接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动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使其对外贸易丧失了主动权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资本主义以前的”及“明清时期”可知,这种“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指的是我国自给自足

10、的封建经济,这种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C项。A、B两项说法错误;D项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

11、家以上大氏破”。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年代年商税额指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2)指出材料二

12、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

13、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三段材料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农商的主张及政策的变化。材料一:主要对比说明孟子和商鞅各自的农商主张及影响。材料二:主要说明西汉武帝抑商的原因及表现。材料三:主要说明宋代商税征收规定及影响。第(1)问,从材料一中“一列平视”可看出孟子主张农商平等,商鞅则提出重农抑商的主张,认为农业是本,商业为末,这与当时生产力低下、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有关。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信息看,汉武帝采取了征收资产税和奖励告发的措施,目的在于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汉武帝的其他措施,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盐铁官营、对商人穿衣和出行的限

14、制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从表格信息看,宋代商税收入不断增加,原因在于宋代对商业的重视和适当减免商业税。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12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

15、得有声有色;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据万历十五年编写材料二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1)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2)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答案(1)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答对

16、三点即可)重农抑商。(2)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解析第(1)问要求回答“新气象”和“老政策”,题目限定了经济领域范围。根据材料二提供的玉米、番薯的信息,可概括为美洲作物传入我国,再联系所学的明代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如商帮会馆的出现等,可得出答案。政府的老政策,很显然是重农抑商。第(2)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戚继光、利玛窦等信息,可知应从抗倭和中日的朝贡贸易、中西文化交流和殖民势力东来等角度来概括,再联系教材中的海禁政策可回答“明朝政府的政策”。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七月丁未“吴民生

17、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往者税务初兴,民咸罢市。孙隆(明万历年间司礼监太监,监理税务)在吴日久,习知民情,分别九则,设立五关,止榷行商,不征坐贾,一时民心始定。然榷网之设,密如秋荼,原奏参随,本地光棍以榷征为奇货,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加以大水无变,穷民之以织为生者,岌岌乎无生路矣!”明神宗实录(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皇权得以加强的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指出,明代中期税收结构的变化体现了当时怎样的经济特征。这种经济特征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发展趋势出现的原因。(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之间存

18、在什么必然联系?答案(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控制。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2)经济特征:明代中期工商杂税增长并成为税收的主要支柱,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趋势:缓慢发展。原因: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关卡林立和征收重税;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小农经济及传统的买田置地观念。(3)联系: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因而明清时期的专制君主为维护封建统治必然加强君主专制。或材料一中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进而体现了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特

19、征。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要注意做到要点全面。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三分析明代中期税收结构的变化工商杂税增长并成为税收的主要支柱,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反映的经济特征,后面两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要从经济和政治相互关系的角度全面理解其内在联系。易错题一:不能全面理解小农经济明朝大臣霍韬的霍氏家训中说:“人家养生,农圃为重,末俗尚浮,不力田,不治圃,坐与衰期。”力言“非力耕不得食”“子侄不可不力农作”。对此准确的理解是()A“以农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B排斥商品生产C只重视农耕经济D要求所有人必须通过劳动获得财富错解C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材料

20、理解不到位。正解A解析从“农圃为重”“末俗尚浮”“坐与衰期”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体现的是重农、以农为本的观念。“力耕”并不排斥商品生产,因为商品生产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B、C两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答案为A。心得体会易错题二:对重农抑商政策认识不清“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错解A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重农抑商政策。正解C解析材料观点强调的是帝王们制定的政策都是出于现实考虑,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符合题意的是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A、B两项说法有误。重农抑商政策并非自古就有,故D项说法有误。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