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VM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doc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68627601 上传时间:2022-04-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0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毕业论文VM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毕业论文VM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毕业论文VM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VM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VM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doc(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运动控制课程设计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学院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 _学生姓名 _学生学号_指导教师_提交日期 2013 年 9 月 4 日目录一、设计任务 .错 误. !未定义书签1.1课程设计目的 .错 误!未定义书签1.2初始条件 .错 误. !未定义书签1.3技术指标 .错 误. !未定义书签1.4设计要求 .错 误. !未定义书签二、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 . 错 误!未定义书签2.1双闭环调速系统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2.2双闭环调速系统电路原理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2.3双闭环调速系统动态结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2.4设计的基本思路 .错 误!未定义书签2.5参数计算 .错

2、 误. !未定义书签2.7系统Simulink仿真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心得体会 .错.误. !未定义书签四、参考资料 .错.误. !未定义书签设计任务1.1课程设计目的1 联系实际,对双闭环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进行综合性设计,加深对 所学自动控制系统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并掌握分析系统的方法。2 熟悉自动控制系统中元部件及系统参数的计算方法。3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自动控制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系统中出现的各种 问题的能力。4 设计出符合要求的转速、电流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并通过设计正 确掌握工程设计的方法。5 掌握应用计算机对系统进行仿真的方法。1.2初始条件1系统主电路总电阻R=2Q2电磁时间常数

3、:T1=0.005s3机电时间常数:Tm =0.2s4PWM整流装置:放大系数Ks=4.8,失控时间Ts=0.4ms5 电流反 馈滤 波时 间常 数:Toi=0.0025s,转速率 波时 间常 数Ton=0.014s6 额定转速时的给定电压:Unm =10V7 转速调节器饱和输出电压Uim=10V1.3技术指标1 该调速系统能进行平滑的速度调节,负载电机不可逆运行,具有较宽的调速范围(D20),系统在工作范围内能稳定工作;2 系统静特性良好,无静差;3.动态性能指标:空载启动到额定转速的超调量SnV9%,电流超调量SiV4%,调速系统的过渡过程时间(调节时间)ts O.1s;4 调速系统中设置

4、有过电压、过电流等保护,并且有制动措施。1.4设计要求根据题目的技术要求, 分析论证并确定主电路的结构型式和闭环调速系统的 组成,画出系统组成的原理框图;1.绘制双闭环直流脉宽(PWM)调速控制系统线路图(主电路、控制 电路(脉宽调制PWM电路、电压电流检测单元、 调节器,驱动电路、 检测与故障保护电路) );2 对所设计出的双闭环PWM调速系统仿真实验, 并给出仿真结果图;wO.ls;3 整理设计数据资料,课程设计总结,对本课程设计提出新设想和新 建议。二、双闭环调速系统设计2.1双闭环调速系统概述在许多应用场合, 为了充分发挥生产机械的效能, 提高生产率, 速度控制系 统经常处于起动、 制

5、动、反转以及突加负载等过渡过程中。 所以要求速度控制系 统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对高性能、静态的速度控制系统的要求是具有快速跟随特性(起制性) 、较 好的抗干扰性和高可靠性(可瞬态过载但不过电流) 。因此引入了转速、电流双 闭环调速体统。转速负反馈和比例积分调节器的单闭环调速系统能够保证系统在稳定的条 件下实现转速无静差调节。 但是该控制系统也有自身的缺点, 比如要求快速启动、 突加负载动态速降等。 这种单闭环控制系统就难以满足要求。 这是因为在单闭环 调速系统中尚不能按需要来控制动态过程的电流和转速。 为解决这一矛盾, 在上 一章中又讲述了电流截止负反馈环节, 它与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结合在一起,

6、 可 以专门用来控制电流。 从工作原理上分析, 它只能是在超过临界电流值以后, 才 能靠强烈的负反馈作用限制电流的冲击,由于电流截止负反馈只能限制最大电 流,电机转矩也随电流的减小而下降, 使启动加速过程变慢, 启动的时间也比较 长(长),带电流截止负反馈单闭环调速系统启)所示。动过程的波形,如图在 工业生产中,如龙门刨床、 可逆轧钢机等要求经常正反转运行的调速系统, 为了 提高生产效率和加工质量, 要求大量缩短其过渡过程的时间小。 为了能实现在允 许条件下最快启动,依照反馈控制规律,经论证与实践,采用转速、电流双闭环 调速系统就能达到上述要求。叫 4”】.,.工乖嫌启型过起闊电就秫转岡彼总2

7、.2双闭环调速系统电路原理图图21为转速、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原理图。图中两个调节器ASR和ACR分别为转速调节器和电流调节器,二者串级连接,即把转速调节器的输出作为电流调节器的输入,再用电流调节器的输出去控制晶闸管整流器的触发装置。电流环在内,称之为内环;转速环在外,称之为外环。两个调节器输出都带有限幅,ASR的输出限幅什Uim决定了电流调节器ACR的给定电压最大值Uim,对就电机的最大电流;电流调节器图21双闭环调速系统电路原理图ACR输出限幅电压Ucm限制了整流器输出最大电压值,限最小触发角a+2.3双闭环调速系统动态结构图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如图2-2所示,由于电流检测信号中常含有

8、交 流分量,须加低通滤波,其滤波时间常数Toi按需要选定。滤波环节可以抑制反 馈信号中的交流分量,但同时也给反馈信号带来了延滞。为了平衡这一延滞作用, 在给定信号通道中加入一个相同时间常数的惯性环节,称作给定滤波环节。其作用是:让给定信号和反馈信号经过同样的延滞,使二者在时间上得到恰当的配合, 从而带来设计上的方便。由测速发电机得到的转速反馈电压含有电机的换向纹波,因此也需要滤波,滤波时间常数用Ton表示。根据和电流环一样的道理,在转速给定通道中也配上 时间常数为Ton的给定滤波环节。Toi电流反馈滤波时间常数Ton转速反馈滤波时间常数图2-2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2.4设计的基本思路转速

9、、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属于多环控制系统。对电流双闭环调速系统而言,先从内环(即电流环)出发,根据电流控制要求,确定把电流环校正为那种典型系 统。按照调节对象选择调节器及其参数。设计完电流环环节之后,把它等效成一个小惯性环节,作为转速环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转速环的设 计,每个环的设计都是把该环校正为一个典型系统,以获得预期的性能指标。目前的V-M调速系统多为带电流内环的速度控制系统。电路中,直接提供的是三相交流380V电源,而直流电机的供电需要三相 直流电,因此要进行整流,本设计采用三相桥式整流电路将三相交流电源变成 三相直流电源,最后达到要求把电源提供给直流电动机。如下图设计的总

10、框架。系统设计总框架2.5参数计算1.有关参数的计算a)根据电动机的电势常数Ce=(220-0.18*1000)/37=1.08Q三相交流电源整流三相直流电源直流电机供电A保护电路驱动电路双闭环调速系统2mf2 6 500. 0017sb)三相桥式晶闸管整流装置的滞后时间1 1c)电流反馈系数设最大允许电流Idm1.251N,则电流反馈系数为d)转速反馈系数Unm1010. OV rminnN10002.电流环的设计a)电流环小时间常数b)电流调节器结构选择按典I系统设计,且选用PI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c)确定电流调节器参数ACR超前时间常数电流环开环放大系数KI:按照二阶“最佳”系统设计,取

11、从而,ACR的比例系数为d)检验近似条件电流环截止频率:晶闸管装置传递函数近似条件满足近似条件Uim1dmO-216/A小时间常数近似条件满足近似条件忽略反电动势对电流环影响的条件满足近似条件e)计算调节器电阻和电容按所用运算放大器取,则由有由得取表 典型I型系统参数与动态跟随性能指标的关系参数关系KT0.250.310.390.50.691.01.56足迹系数1.00.90.80.7070.60.50.4上升时间tr11.仃6.66T4.71T3.32T2.42T1.73T超调里00.15%1.52%4.43%9.4816.3%25.4%截止频率c0.243/0.299/0.367/0.45

12、5/0.596/0.786/1.068/TTTTTTT相角裕量76.373.569.965.559.251.843.93.转速环的设计a)转速环小时间常数b)选择转速调节器结构根据稳态、动态性能指标的要求,应按典U系统设计转速环,为此应选用PI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c)选择转速调节器参数为了使转速环的跟随性能和抗扰性能都较好,应采用准则选择参数,且取h=5,因此ASR的超前时间常数为转速环开环放大系数为从而,转速调节器比例系数为d)检验近似条件转速环截止频率电流环传递函数简化条件满足近似条件。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满足近似条件。e)计算转速调节器电阻和电容 取输入电阻,则f)核校转速超调量 因为

13、当h=5时而所以可见所设计的系统能满足设计要求。2.7系统Simulink仿真双闭环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多为带电流内环的转速控制系统, 该系统增加了电流,转速反馈滤波环节,以抑制反馈信号中的交流分量,同时在转速、电流给定信号通道中加入两个给定滤波器, 其时间常数与相应反馈滤波环节的时间常数相等,以平衡反馈滤波环节给转速、电流反馈信号带来的延滞相应的动态结构图如下所示s=tf(1 0,1);Ton=0.014;Toi=0.0025;Ts=0.0004;T1=0.005;Tm=0.2;图中,ASR和ACR为结构和参数待定的转速和电流调节器1.基数统Tn转速反馈滤波时间常数 图2-2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

14、态结构图、2.基于数学模型双闭环直流调速控制系统模型matlab代码R=2;Ce=0.18;Unm=10;PN=8500;UN=220;IN=37;nN=1000;Ks=4.8;Uim=10;lam=1.5;a=Unm/nN;Idm=IN*lam;B=Uim/Idm;Tsi=Toi+Ts;KI=0.39/Tsi;Ki=KI*T1*R/B/Ks;h=5;Tsn=2*Tsi+Ton;Tn=h*Tsn;KN=(h+1)/(2*hA2*Ts nT);Kn=(h+1)*B*Ce*Tm/(2*h*Tsn*a*R); wci=KI;syss2),feed2);test1=1/3/Ts;test2=1/3*s

15、qrt(1/Ts/Toi);test3=3*sqrt(1/Tm/T1);y1=(wci=test1);y2=(wci=test3);wcn=KN*Tn;test4=1/5/Tsi;test5=1/3*sqrt(1/2/Tsi/Ton);y4=(test4wcn);y5=(test5wcn);sys1=1/(Ton*s+1);ASR=Kn*(Tn*s+1)/Tn/s;sys2=1/(Toi*s+1);ACR=Ki*(T1*s+1)/T1/s;sys3=Ks/(Ts*s+1);sys4=1/R/(T1*s+1);feed1=B/(Toi*s+1);feed2=a/(Ton*s+1);syss1=f

16、eedback(series(series(ACR,sys3),sys4),feed1);syss2=feedback(R/Tm,series(Ce,sys4);sys=series(sys1,feedback(series(series(series(ASR,sys2),syss1),sysl=feedback(series(series(ACR,sys3),feedback(sys4,1.8),feed1);通过运行代码,在命令窗口中使用impulse(sys*10/s)可以得到该阶跃相应曲线如下图所示:3.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仿真模型(注:改图借鉴梅粲文同学,特此申明)(1)转速仿真结果

17、:syss2),feed2);本设计的主要工作是设计直流调速控制器的电路,设计的电路都是模拟电心得体会(2)电流仿真结果:Time offact 0syss2),feed2);路,详细地介绍了器件的保护、电流调调节器、转速调节器以及晶闸管的触发电路的设计过程,当然还有其它电路的设计, 最后得到整个调速控制的电路原理图。 本次设计总体来说,题目明确,方向明确,因此不需要从多个方面去考虑,任务 的设计涉及的内容除了运控外,还有电路,电力电子等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本次课程设计, 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及其控制电路 的一些特性,比较全面地将所学的电力电子和电力拖动方面的知识运用于设计当

18、中,对设计中一些参数的计算也比较清析得到, 整个双闭环直流调速电路分阶段 地完成,从电力电子方面的设计到电力拖动方面的设计,最后MATLAB/SIMULINK的运用,是一步一步的完成和组合。本次设计在书本有参考题目, 这就大大方便了我们的设计过程, 主要的部分 是参数的计算,计算量也比较大,但总体原理不难,只要认真耐心去做,基本没 什么难度就可以设计出来。 在进行硬件电路图的设计时, 电流调节器和转速调节 器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相应的知识原理, 而触发电路, 主电路在电力电子课程中 学习过,也不难设计出它们的硬件连接图。通过此次设计, 我从中得了不少收获。 不仅在理论上, 知道课本理论知识的 重

19、要性, 而且也知道实践如何运用理论, 理论联系实践。 虽然在整个过程中遇到 一些额外的问题,比如Word里如何修改公式,Matlab的仿真使用,以及中途 修改参数而增加不少工作量等, 但是我坚持到底, 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解决这些问 题,锻炼了自己耐心、 求真务实的作风。 相信通过这次的设计将在以后的工作中 给我不少的启发。我也会在今后更多的时间学习各种新知识, 给自己不断的充电, 增值四、参考资料1罗飞,郗晓田,文小玲,许玉格.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系统 (第二版).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2苏开才等.电力电子技术基础.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23吴玉香,李艳,刘华,毛宗源.电机及拖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4薛定宇,陈阳泉.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5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6高国燊、余文烋、彭康拥、陈来好.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 .广州:华 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7袁玲.自动控制实验教程.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教材供应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