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峭及化书的研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67245415 上传时间:2022-03-30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24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谭峭及化书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谭峭及化书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谭峭及化书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谭峭及化书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谭峭及化书的研究(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Research on Tan Qiao andBook Hua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Masters Degree of LiteratureByXiang LuoSupervised by Prof. Wenhe JiaSpecialty:Ancient LiteratureCollege of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Social Sciences Chongq

2、ing University , Chongqing, ChinaApril,2014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中文摘要谭峭是五代时期重要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化书是唐末五代时期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在成书不久即被收入道藏。化书共分为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个部分。全书以“化”为纲,统领全篇。化书全文以议论为主,运用举例类比论证的手法来阐述当时的道家理论。谭峭哲学思想糅合了汉唐以来的佛道思想,后世出入佛道的理学家们从不同方面吸取和发扬了谭峭的道家思想。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有唐一朝服丹伤身致命的人过多的原因,加之当时社会的战乱和士人的遁世思想的影响,道教由唐朝的炼丹长生开始转向对人

3、的自身和社会治乱的观照,而正是这种转变,改变了至汉代炼丹术兴起以来人们对丹药的迷信崇拜。化书主张内丹为主外丹为辅的修道方式,书中一方面大势宣扬内丹“存气、留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外丹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化书在宣传修道的同时还积极的探寻了社会战乱的缘由。化书的这种由外丹学向内丹学的修道方式的转变,进而探讨社会问题,体现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对社会时局的关心,同时也推动了道教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化书的前两章是道化、术化篇,主要讲叙道家的哲学思想以及内丹学思想,阐述了谭峭“虚化万物,化化不间”的世界观。第三、四章的德化、仁化篇,主要论述了谭峭的政治理想。第五、六章的俭化、食化篇,主要论述了谭峭具

4、体的治国策略。虽然化书很早被列为道家经典而被收入道藏,但是由于其理论为道家思想不被崇尚儒学的学者所重视,加之其文简约古奥,历来学者对其关注和研究的人并却不是很多。迄今为止,只有一部分学者分别就化书内容的某一方面,如哲学方面、美学方面、文学方面、政治学方面、科学思想方面做些零散的研究,尚没有人对化书内容作过综合全面的系统性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尝试对化书做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研究。本文初步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 绪论综合概述化书在哲学、科学、美学以及道教思想史上的重要研究价值,简述化书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写作意义。正文部分,首先对化书内容及版本、作者作简单的梳理探究;其次集中研究化书

5、“虚化万物、化化不间”的哲学思想、俭约均食、与民同乐的社会学思想,声气相导、形神合一的内丹学思想,准确先进的科学思想,求真尚朴的美学思想,文简意深的文学艺术手法等。结束语部分总结本文写作的主要内容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写作价值。关键词:化书,谭峭,道教I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ABSTRACTTan Qiao is one of the famous Taoist priest in Tang Dynasty who write Book Hua .This book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lassics of Taoist school of thought d

6、uring the periodof Wudai dynasties.There are six parts of the book,Taohua,Shuhua,Dehua, Benevolence,Food, Thrifty. The book using the analogy methods, elaborates the Taoist thought.Tan Qiaos philosophy blends into the buddhist thought. Han and Tang dynastieslater in the Buddhas path of neo-confucian

7、ism learned and developed Tans forms fromdifferent aspects of thinking. Tang, Five dynasties and Ten states period with a robe Dantang injury body fatal reason, combined with the social conflict and scholars hermitthought, the influence of Taoism of the tang dynasty, an immortality is turning to the

8、people themselves and society as the view of governing revolution, and it is this shift,changing the alchemy to Han dynasty since the rise of peoples superstitious worship toDan medicine.Within the book argues that supplemented the Dan way of cultivation, onthe one hand in the book trend to promote

9、internal Dan save gas, virtual theimportance of foreign Dans unreasonable phenomena on the other hand the fiercecriticism. The book in the propaganda order also actively explore the reason of thesocial conflict. The book by Dan study inward Dan to learn the change of way ofcultivation, and then disc

10、usses the social problems, reflected the mood of theintellectuals at that time the social concern, but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perfection of the Taoist theory.The former of the two chapters in the book is Tao hua and Shu hua which is mainlyabout the Taoist philosophy and Dan learning though

11、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anmountains along with everything, not between view of the world. The third and fourthchapters of De hua, Benevolence which is mainly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ideal of tanmountains. The fifth and sixth chapters of thrifty, food technology articles which isdiscusses the tan

12、 specific rule of ideal forms. Although the book is listed as early Taoistclassics by revenue collected Taoist scriptures, but there were not many scholars havebeen done research for it. So far, only some scholars as the book of philosophy,aesthetics, literature, political science, scientific thinki

13、ng to do piecemeal research, therewas no person has done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study content of this book. Thispaper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trying to book hua to do a comprehensivesystem of research.II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There are three parts of the book.They are research status of th

14、e book ,the mainbody part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writing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of the book content is asimple version, the author explore.Then we focused on the book between falsified allthings, not of philosophy, frugal all food, and people in the pleasure of sociologythought, voice guide, apt

15、 in Dan learning ideas, accurate advanced scientific thought,seeking ShangPiao aesthetic thoughts, profound literary and artistic technique, etc. The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research and the writings value of this article.Key words: Book

16、 Hua, Tan Qiao, TaoismIII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 II1 绪论. 11.1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21.1.1 研究现状 . 21.1.2 研究意义 . 3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31.2.1 研究内容 . 31.2.2 研究方法 . 31.3 创新之处 . 32 化书及作者简介. 52.1 关于化书 . 52.2 化书的版本简介 . 52.3 化书作者 . 62.3.1 谭峭与齐丘子之辩 . 62.3.2 谭峭与谭紫霄之辩 . 93 化书的思想内容. 123.1 化书的哲学思辨 . 123.1.1 道统虚无 . 123.1.2 化

17、化不间 . 133.2 化书的治国方略 . 153.2.1 心忧民疾,抨击剥削 . 153.2.2 倡导节制,厉行俭约 . 163.2.3 均食让利,与民同乐 . 173.2.4 无为而治,构建“大和” . 183.3 化书藏精守内的内丹思想 . 193.3.1 内丹学的源起 . 203.3.2 化书中的内丹思想 . 223.4 化书的科学思想 . 253.4.1 生物学成就 . 263.4.2 声学成就 . 27IV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录3.4.3 光学成就 . 273.5 化书求真尚朴的审美旨趣 . 283.5.1 大道“真”、“信”的自然美 . 283.5.2 “去巧存拙”、“忘笔知书

18、”的艺术追求 . 293.5.3 以“乐”化人的熏陶教育 . 293.6 化书文简意丰的文学艺术 . 303.6.1 简洁隽永的语言艺术 . 303.6.2 反映现实的诗经遗风 . 323.6.3 “观文识人”的文学评判 . 334 结致语. 34谢. 36参考文献. 37附录. 39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9V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论1 绪 论儒、道、释,在中国并称三教,儒家主张入世有为,道家主张出世无为,释家主张全性修心。儒释道三家思想,共同构成我们圆融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一直以来,研究儒学和佛学的学者不计其数,而研究道家的学者与研究儒家、佛教的人数相比,则略显单

19、薄。因此这些道学的研究者们也基本上将他们研究的视点集中在影响比较大的道学著作上,如老子庄子等,而对道家学派的其他著作关注的不是很多,尽管很多也他们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化书就是这其中被低估和忽视的道学作品之一。化书是我国唐末五代时期道教典籍,书中包含一些道教内丹学的思想,因此也是道教中全真教派的主要典籍之一,其在五代后期被收入道藏。化书与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等相提并论,被称为“全真六经”1,在我国道教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谭峭说:“是书之化,其道无穷。”2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正是道教的教义处于发展和创新的阶段,谭峭一方面致力于道教理论上的深入解析,另一方面论述了道教内外丹的修炼以及道家的治

20、国治世之道。由于其对道家理论的精深探究和独到体悟,使化书在道教思想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五代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有学者将他与同时期的道学大家陈抟并列,提出“五代时期著名的道教哲学家为谭峭和陈抟3”的观点。谭峭的化书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科学内容,使得他不仅日渐得到我国学者的研究重视,也得到了国外汉学学者的推崇。英国著名的汉学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其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在所有的(五代道家典籍)这些典籍中,从科学哲学的观点来看,最有独创性的大概是化书了”4502。虽然化书在道教思想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其文句稍显古奥,加之多用比喻论证,导

21、致历代学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很多。迄今为止,对化书这部产生于五代时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作的研究依然薄弱,化书里提及的一些问题还有待我们深入探讨。然而令人可喜的是,虽然目前学界对化书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但已有学者分别从作者其人、哲学思想、美术思想,政治学思想、自然科学等角度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探讨。本文拟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综合笔者对化书的作者以及化书的思想内容作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以享后观者。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文本是由丁帧彦、李似珍点校的化书版本,由中华书局 1996 出版。为了研究方便,文章中化书的引文,均出自此书。本文拟首先就化书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意义略作介绍。1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 论1

22、.1 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1.1.1 研究现状化书作为一本唐末五代时期的哲学、道教的上乘之作,学界对谭峭化书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由于学者多树业有专攻,使对化书的研究也多有不同的侧重,使得化书的突破性的研究并不多。在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以及崇文总目和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均有提及,然而真正对化书内容的研究始于近代。纵观谭峭化书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一是对化书作者的考证,作者是谭峭还是齐邱子以及谭峭是否是紫霄真人;二是哲学思想研究;三是社会政治学思想研究;四是内丹思想研究;五是科学技术思想研究;六是美学思想研究;七是文学思想研究。其中就化书作者进行考证的文章为最多,对

23、于化书的作者谭峭与五代名道士谭紫霄是否为同一人,至今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北宋陈景元化书后序引陈抟的话说,谭峭曾以其所作的化书向南唐大臣宋齐邱求序,齐邱于是窃为己著并加以序言,所以化书又叫齐邱子。后来元代赵道一的历代真体道通鉴中明确指出化书为谭峭所著。其次学者也就化书内容作了探讨,如探讨化书的哲学思想的研究有1964 年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在该书中化书被列为专章予以详细介绍,然而受当时时代的影响,书中的观点带有较重的阶级色彩,从而大大影响了其学术价值。其次有高令印、陈其芳 1984 年发表在福建论坛上的谭峭在唐宋哲学发展中的地位以及 2001 年刘永海发表在唐山师

24、范学院学报上的浅议化书中“一切皆化”的思想两篇论文和 2011 年河南大学硕士熊培栋的谭峭哲学思想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化书哲学思想上关于“道”的本体论及其 “一切皆化”的思想得到了一致认同。有关化书的社会政治学研究比较多,有卿希泰先生的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史,王处辉先生的社会思想史以及李大华、李刚、何建明合著的隋唐道家与道教,他们给予了化书较为客观的评价。关于化书的美学思想研究成果主要以四川大学潘显一教授为代表,现有研究成果有潘显一教授的论著大美不言及其论文论谭峭的美学思想和其学生汪志斌的硕士学位论文的生命美学思想。但是对化书的文学价值和内丹学研究相对薄弱,其研究方向仅

25、各有一篇论文提及,他们是 2009 年耿金朵发表在红河学院学报第 7 期上的化书独特的文学魅力和 2002 年郭健发表在宗教学研究上的先天后命与先命后性道教南北宗内丹学研究,两篇论文虽有涉及,但研究成果不够深入,有待学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2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 论国外对化书的关注不是很多,但是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却在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予其非常高的评价。另外日本学者洼德忠在其书道教史中也提及到谭峭及其化书。1.1.2 研究意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化书:“其术多本黄老道德之旨,文笔亦简劲奥质”。古代道家多推崇炼丹之术,导致该书常被当作道家关于自然科学贡献的代表。 化书的科学技术思想在李约瑟的中

26、国科学技术史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国内后来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基本是对李约瑟研究的补充和深化。谭峭作为唐末五代著名的道士,其化书在道教思想史上占用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美学、哲学、政治学、科学思想价值,其思想对宋明理学思想、北宋李觏的平均土地说以及道教的内丹学理论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谭峭的化书在文学、医学、养生学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2.1 研究内容由于前人对化书的研究成果多围绕谭峭其人及其化书的哲学思想、政治策略、美学思想以及道学思想进行研究,其内容很少涉及化书的文学性研究,本文拟从化书文本入手,在对前期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美学

27、思想、科学思想完善和总结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化书的内丹学思想及文学思想,以填补前人对化书研究的疏漏。1.2.2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因为本课题涉及到古代的作者作品研究,不可避免地就会用到古文文献研究,并且通过翻阅各种报刊和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对相关的资料深入地进行分析研究。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因为谭峭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因此需要对当时的道教思想进行研究,就必须对那个时期整个时代背景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做一个大致地了解,这样才会对研究方向有一个更深切的体会,从而才能有更好的研究成果。关联分析法:以“道”作为连接点,将唐末五代道教思想与盛唐时期的道教思想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糅合进行研究,从而达

28、到更加透彻的分析化书的内容。1.3 创新之处谭峭化书作为五代时期道教的一本重要著作,由于其书内容较少但哲学3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绪 论思想浓厚,加上其“文笔简劲奥质”,理解起来略有难度,导致学界历来对其关注不够。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研究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化书现有的研究成果多围绕谭峭其人及其化书的政治、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以及道学思想进行研究,很少涉及化书的内丹学及文学思想研究,本文拟从化书内容入手,在吸收前人成熟的研究成果之上,拓展研究化书的文学思想和内丹学思想。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撇开了以往对谭峭化书文本研究的分割形式,从整体研究框架上去把握作品内容,独辟蹊径,以文本为

29、依托,采取全面阐释的形式进行研究,从而避免了拾人牙慧,可以更好地有所创新。4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化书及作者简介2 化书及作者简介2.1 关于化书化书共六卷,一百一十篇,分为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大化共六化,其意谓“道不足,继之以术;术不足,继之以德;德不足,继之以仁;仁不足,继之以食;食不足,继之以俭;其名愈下,其化愈悉” 577。全书主要运用类比、比喻的论证方式,从事物的变化演变中阐释修道成仙思想,其主要内容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的伦理观念,故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载:“大旨多出于黄老,而附会于儒言。”化书的前二卷分别为道化、术化部分,主要阐述了超越生死的进修成仙之道,体

30、现了当时朴素的自然观和本体论的哲学思想,后四卷的德化、仁化、食化、俭化部分则主要论述了作为道者的治国、治世之道,属于社会政治伦理范畴,全书在继承道家老子、庄子学说的基础上,秉承传统的道教理念,以“化”为名,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之道,来阐述“一切皆化”的变化自然观和“均食尚俭”的社会政治观。现代学者对谭峭和化书的重视和研究,始于 20 世纪末。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时出版的中国思想史或者中国哲学史基本不会提及到化书。直至 20 世纪 80年代后,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王处辉先生的社会思想史和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史以及 21 世纪初李大华、李刚、何建明合

31、著的隋唐道家与道教,他们在其书中都对谭峭和化书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另外有一些学者通过发表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化书内容进行了探索研究。一些国外的道学研究者也在其道学研究中提及谭峭及化书,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日本洼德忠的道教史以及英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2.2 化书的版本简介化书作为唐末五代时期道教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很早被收入道藏而成为道教的重要典籍。然而其版本和著作者在其流传于世之初就存在争议。据清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载:“化书六卷。道书全集本、道宗六书本、二十二子本、唐宋丛书本、墨海金壶、珠丛别录本、百名家书本、子汇本作齐丘子一卷。明初代王府刊本,又弘治甲子刘氏刊本、申

32、氏本、又嘉靖戊戌周藩刊本。(续录)蒋孟蘋藏宋刊本、说郛本、广秘籍本、盐邑志林一卷本、古今逸史本、道藏本、格致业书5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化书及作者简介本、续道藏本、清抄本。”583 概括起来,化书的历代各种版本大致有 15种之多,由今人翁连溪编校的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将化书历代的各种版本名目收罗齐全。6根据化书现在流行的版本来看,化书版本大致可分为两个系列:一是源起于陈景元考订的化书,以后编入了道藏的“道藏本”系列。除收入道藏七百二十四册外,另有明代所刻的宝颜堂秘笈本、榕园丛书本和清代刊行的墨海金壶本等。还有一种源于旧题“齐丘子所作”的“宋刊本”系列,不过宋刊本流传至元代便逐渐消失。现今通行的版

33、本是 1996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化书单行本,它由丁祯彦、李似珍参照上述各本点校而成。72.3 化书作者化书大致成书于唐末五代时期,然而关于其书作者,历来学者争论不一,以致至今尚未形成定论。纵观有关化书作者的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涵芬楼藏的元末明初陶宗仪说郛本序为代表,认为化书作者为南唐宋齐丘子著,认同此观点的有宋张耒宛丘题跋书宋齐丘后、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另一派认为化书的作者实为谭峭,齐丘子是盗窃谭峭作书之名。这一观点在宋朝仅有王臣提出,主要以明朝及后世学者为代表。如明弘治十七年刘达刻本化书序、明天启刻本序、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叶德辉郋园读书

34、志、丁日昌持静斋书目、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以及当今学者多认同化书作者为谭峭。本章将从有关化书作者之争产生的源头来探讨产生争论的原因进而论证作者确定为谭峭的缘由。2.3.1 谭峭与齐丘子之辩关于化书的作者,学界经过长时间的争论,现基本认同化书的作者为 谭 峭 。 化 书 作者 最 早 被认 为 是齐 丘子 , 据 北宋 苏 门四 学士 之 一 张 耒(1054-1114)在宛丘题跋书宋齐丘化书载:“齐丘伪唐谋臣,其眉特犬鼠之雄耳,何足道哉!其为化书,虽皆浅机小数,亦微有见于道德,其能成功有以也。”8另据宋晁公武(1105-1180)郡斋读书志载化书“右伪唐宋齐丘子嵩撰,张耒文潜题其后云:齐丘之智,

35、特犬鼠之雄耳,盖不足道。其为化书,虽皆浅机小数,亦微有以见於黄老之所谓道德,其能成功,有以也。文章颇亦高简有可喜者。其言曰:“君子有奇智,天下不观”,虽圣人出,斯言不废。”9晁公武在其书里迷信前人张耒的说法而没有自己去查阅资料,导致了他的错误论断。宋陈振孙(1183-1249 以后)直斋书录解题载:“化书六卷。南唐宰相广陵宋齐丘子嵩撰”10。以上宋人都认为化书作者为宋齐邱。从上述记6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化书及作者简介载来看,虽不能让我们断定齐丘确实为化书作者,但至少可以证实有宋一朝化书的通行行本中确实有题为宋齐丘著的化书版本流行于世。这一推断在民国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里得到证实,该书中载:

36、“化书六卷,宋刊本,二册,题吴相齐丘述。半叶八行,行十六字,左右双开,版心单鱼尾。书名题化几下记刻工姓名,均单字,多剥蚀不可辨。印藏:董俊。”586-87 这些资料证实,在有宋一朝,确实有部分人认为化书的作者是南唐宋齐丘,并且当时市面上还有被署名为宋齐丘著的版本流传于世。又因正史中最早记录谭峭生平的新五代史仅提及了一句话:“昶亦好巫,拜道士谭紫霄为正一先生”11且语焉不详,没有提及谭峭著化书一事,这就导致时人更加认定化书的作者为宋齐丘。而且当时对谭峭生平事迹记载最详尽的南唐沈汾续仙传里也没有谭峭著化书的记载。清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里虽记有宋齐丘夺化书一事,但由于具有相当大的神仙色彩, 所以化书到底

37、是谭峭与宋齐丘哪一位著述的,历来学者莫衷一是。有宋时期在题作宋齐丘撰的化书的版本广流于世的时候,与宋齐丘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陈抟(1024-1094)提出谭峭才是化书的真正作者。据宋陈景元 (号碧虚子)化书后序载:“予读化书至老枫化为羽人,朽麦化为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为贞石,山蚯化为百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乃知作之者明乎庄列之旨,达乎程生马而马生人也。予闻乎鸿濛君曰:化书百有十篇,宋齐丘所撰非乎?鸿濛君曰:吾闻希夷先生诵此书,至稚子篇掩册而语吾曰:“我师友谭景升始于终南山著化书。因游三茅,经历建康,见齐丘有仙风道骨,虽溺于机智而异于黄埃稠人,遂引此篇云:稚子弄影,不知为影所弄;狂夫侮像,

38、不知为像所侮。化家者为家所化,化国者不知为国所化。醉者负醉,疥者療疥,其势弥颠,其病弥笃,而无反者也。”齐丘终不悟。景升乃出化书授齐丘曰:是书之化,其化无穷,愿子序之,流于后世。于是杖靸而去。齐丘夺为己有而序之耳。噫! 昔向秀述南华解义,未传而死;郭象偷解成注,诚罪人也。今谭君名刻于自简,身不老于人间,齐丘敢纵其盗心,蔽其仙迹,其罪尤著也。果不得其死,宜乎哉!”575-76 陈景元以谭峭曾经与他的师祖张道陵符篆,朱墨如新,藏去而不能用,以授紫霄。紫霄皆通习之,遂自言得道陵天心正法,劾鬼魅、治疾病多效。唐宗奉为师,封正一先生,月给山水香焚之。闽亡,寓庐山楼隐洞,学者百余人。有道术,醮星宿,事黑煞

39、神君。禹步魁罡,祈攘灾福,颇知人寿夭。南唐武昌节度使何敬洙宠婢置井中死,人无知者,敬洙遘疾,召紫霄。中夜披发,仗剑考治,见女厉自诉为崇之由。诘旦,屏人以语敬洙,乃书丹符遣之,疾良已。庐山僧开路,有人石坚不可鑱,紫霄往视曰:“斯固易尔”。索杯水啜之,命工施鑱,应手如粉。南唐后主闻其名,召至健康,赐号金门羽客,阶以金紫,比蜀之杜光庭,皆让不受。金陵既下,紫霄年百余岁,卒于庐山楼隐洞,人谓之尸解。归葬日,有祥云白鹤绕之。7清吴任臣的十国春秋载:谭紫霄,泉州人也。与陈寿元相善。守元断地得木札数十,贮铜盎中,皆汉鸿濛君,张无梦(约 951-1053),又名鸿蒙先生,师事陈抟。希夷先生,陈抟(871-98

40、9),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化书及作者简介陈抟交游而指出化书作者为谭峭,并用古代盗书求名的事例来佐证他的说法。从嘉兴府志的“化书后序”所记载的这段谈话中,陈景元回忆了其师祖陈抟所说的齐丘盗窃谭峭化书著作一事,陈景元是通过他的师父张无梦(陈抟的弟子)辗转告知的。笔者认为陈景元化书后序可信的原因在于:第一,他所提到的证人陈抟确实和谭峭大致生活在同一时期,应对谭峭有所了解,并且二人在当时一起交游。据后世记载资料来看,陈抟和谭峭是师友的关系:在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中有一张关于“宋代钟吕系内丹主要传承表”,表中标明谭峭和陈抟二人同为钟吕系第四代道徒,他们分别师从第三代的何昌一

41、和麻衣道者。另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 6 载陈抟曾经从邛州的天庆观道士何昌一那里学习“锁鼻术”,而何昌一是谭峭的老师,因此从这则史料可以推断谭峭与陈抟为同学,于是才有文中陈抟自称谭峭为其“师友”;其二,两位证人陈抟、陈景元都是道门中人,作为同一时期的人,可能与谭峭有来往,因此他们应该比世人更详细的了解道门中的事情,特别是陈抟和谭峭还是师友关系;其三,作为一位专心修道之人应是轻名轻利的,若宋齐丘无盗书求名之事,陈抟“诬陷齐丘欺世盗名”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其四,从化书文本的内容来看,作者的思想主要来源于道家,“明乎庄列之旨”这不是一个崇尚儒学的宋齐丘所擅长的领域。当时的人听说这一传述,通过仔细研讨化书

42、文本内容,本着绳愆纠谬的精神,又有人提出化书作者是谭峭,于是宋朝又有题为谭峭著化书的版本流传。清末傅增湘在其藏园群书经眼录载:“化书大卷,五代谭峭撰,宋刊本蒋孟蘋藏书,余曾借校。”586 这说明在宋朝时期,已经有人认同化书作者为谭峭。但是由于当时的消息传播速度慢,消息闭塞,导致及至清朝,仍有一些人仍不知道化书的作者到底是谁,仍旧依照他们所见到的化书版本记载,于是就出现了一本书题作两个作者的情况,化书的真正作者也没有纠正过来,于是依然有人认为化书作者为宋齐丘,因而才有清朝时期齐丘、谭峭两个版本的化书流传于世。然而在有宋一朝,化书的作者到底为谁依然没有定论。以至到清朝初年仍有学者在做这方面的考证。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载:“通考载伪唐宋齐邱子嵩撰,宋景濂以为谭景升作,齐邱窃之。据仙传谭景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