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

上传人:黑** 文档编号:66556458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9.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201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5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真题(总分:14.00,做题时间:18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6. 00)学校教育制度无(分数:1.00)正确答案:(学校教育制度,又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 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的形成是与现代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起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主体,教育制度是个国家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的设 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解析:无马斯洛的需

2、要层次论无(分数:L00) 正确答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首创的- 种理论。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 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 高级排成一个层级。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这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后三种需要是成 长需要,它贝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们很少能得到 完全的满足

3、。)解析:无1. 教学方法无(分数:1.00)正确答案:(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 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 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和双边性。教学方法产生于实现教学目 的、完成教学任务或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之中,是为目的、任务服务,并受其制约的。教学是由教与学两 方面统一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始终是组织教师与学生为传授知识、探索真知而共同进行的教与学双 边互动的活动,这乃是教学方法独有的重要特点。)解析:无2. 科举制度无(分数:1.00

4、) 正确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考试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 办法,所以称为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拳行 最后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1300年。科举制度在创立之初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促进了 社会的稳定,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并以客观标准选拔人才,比较公正合理,比较符合 历史发展要求。把选才与有才的标准和要求统一起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 大进步,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例,废除于清朝末年, 历经唐、宋、元、明、清,

5、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无课程无(分数:1.00)正确答案:(课程是由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种动态的教育存 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i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 种适合学生叨心发 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课程是 学校教育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课程系统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 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编制好三个相国联系、相苴制约的文本,即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解析:无迁移无(分数:1.00) 正确答

6、案:(11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 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 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和顺应性迁移以及重组性迁移。迁移规律 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解析:无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简述清朝末期传统教育的困境。无(分数:1.00) 正确答案:(清朝末期由于闭关自守,中国的教育依然保持着传统封建教育的特点。一旦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国 门,这种封建传统的教育根本无法应对西方文化教育的挑战,从而陷

7、入难以自拔的困境。(1)官学教育有名无实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制度与清朝前期一脉相承,在形式上是相当完备的。官学在中央有国子监,有专为宗 室和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宗学和觉罗学等贵胃学校,有主要面向满族官僚子弟的八旗官学等:在地方有府、 州、县学和程度较低的社学、义学等。私学根据程度大致分为启蒙教育的“私塾”和专经教育的“经馆 等。另外,还有大量官学化程度不等的书院。在这些学校中,除初等教育和部分私学进行正常教学外,其余学校特别是官学已徒具虚名,甚至很少从事 教学活动。早在乾隆十六年,就有因管理乏术,导致学生长期滞留官学,视学校为柄身避役之所的现象, 府、州、县学教学活动亦几于停废,学生只在每月朔望到校

8、祀孔,应付月、季考课。(2)教育内容不切实用清朝末期人们热衷的学问有义理、词章和考据等。所谓义理,是以程朱理学形式表现的儒家学说。清初将 理学列为儒学正宗,作为统治思想贯穿在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之中,也成为学术研咒的更:要内容。在清初 启蒙思想家那里是为了克服宋明理学的弊病,目的在“经世致用”。清朝末期人们所追求的学问在封建统 治相对稳定的时候,可以起到装潢门面、粉饰太平,甚至维系“世道人心”的作用。但是,在封建统治面 临“内忧外患”之际,它一筹莫展,日益显露出陈腐和无用。(3)科举考试弊病从生科举考试的弊病,首先表现在使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上。整个学校教育与科举紧密结合,教育的目的、内 容、方法

9、完全以科举考试为依归,学校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科举考试的弊病还来自其空疏的内容、专制 的形式以及考试过程中种种作弊行为。科举考试在字体、格式、文章结构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命题 上也常出一些偏怪的“截搭题”枯窘题”来刁难考生。特别是其中的八股文,成为约束禁锢上子思想的 工具。在科举考试过程中,各种舞弊行为层出不穷,手段花样百出。其中,“通关节” “冒名顶替” “挟 带,“联号换号,等是常用的方式。清末,形形色色的科举舞弊行为己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既反映了政治 的腐败,也反映r统治者对科举的实际功效已失去信心。解析:无简述心理学意义上的问题解决的过程。 无(分数:1.00) 正确答案:(问题解决

10、是人在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将给定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加工过程。换言之,问 题解决姑有目的的认知活动,而非自动化的加工。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个人行为,对某个人成为问题的 事,可能对另一个人来说,就不是问题。(1) 杜威问题解决模式杜威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首次对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问题解 决的五个步骤: 在情境中感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明确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所 定假设的内在含义: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取得直接经验。(2) 一般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a. 识别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

11、。这意味首先找出相关信息而忽略无关的细节。b. 理解信息含义除了能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外,还必须准确地表征问题。这就要求其有某一问题领域特定的知识,要成功 地表征问题就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个是语言理解,理解问题中每一个句子的含义。第二个是了解句子的 信息内容。c. 整体表征表征问题的第二个任务楚集中问题的所有句子达成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d. 问题归类在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研究表明,学生能很快决定所问的问题是什么。一旦将问题归入某一类, 一个特定的图式就被激活了,这个图式将引导对有关信息的注意,并预期正确答案应会是一个什么样的。 寻求解答阶段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

12、和启发式。a. 算法式一个算法就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它通常与某一个特定的课题领 域相联系。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如果个体选择的算法合适,并H.又能正确地完成这种算法,那么保证他 能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b. 启发式所谓启发式就是指根据日标的指引,试图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试探那些 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操作。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当表征某个问题并选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下一步就要执行计划、尝试解答。如果解决方案主要涉及某些算 法的使用,则避免在使用算法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错误的算式或系统性的“错误”。 评价结果阶段当某个解决方案选定

13、并完成之后,还应该对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能够证实或证 伪这种解答的证据,对解答进行核查。)解析:无3.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无(分数:1.00)正确答案:( 赫尔巴特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等。他首次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并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其思想不 仅对德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而且对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1)赫尔巳特教育心理学化的基本观点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尔巴特依据他的 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

14、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 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可见 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动。因而他认为,教育必须不断扩大儿童的观念,而要扩大 儿童观念主要靠通过教学传授知识。通过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使儿童获得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而 且可以增强感情,培养意志。2)对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评价赫尔巴特的观念心理学虽已过时,但他所提出来的一系列心理学问题,诸如意识网限、下意识、观念、统 觉等等,直到今天仍然被现代心理学所广泛运用。赫尔巴特毕生从事心理学研究,并努力把教育学建立在

15、 心理学基础上,寻求教育教学规律,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解折:无4. 简述宋朝的文教政策。无(分数:1.00) 正确答案:(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更大改变,由原来的更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 “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即文教政策。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 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正因为政治上 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最取士。 录取人数增多。唐代最高录取人数79人,而宋则为1129人。 973年,宋太祖

16、增加殿试,防止作弊。 宋真宗重视科拳,专门写有劝学诗o(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第-次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a. 令州县立学,规定应试科举的士人须在学校习业300 H,方许应举。这项措施旨在避免学校流于形式,沦为单纯培训应试举人的场所,进而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b. 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c. 振兴太学,将胡璟的“苏湖教学法”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休现对当时 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庆历新政实施不过一年多,便在旧官僚权贵集团的强烈反对下失败,兴学也告夭折。但毕竟促成了末代学校教育的兴起,一些改革措施对后世也

17、有重大 影响。 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a. 改革太学,创立“三合法”。b. 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一是设徂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朝廷 还为地方学校拔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C.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d. 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教材。为了统i经学,熙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撰诗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颁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0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

18、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 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a. 建立县、州、大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县学考生考试升州学,州学学生再根据成绩升入太学的不 同舍,成绩上者升上舍,中者升下等上舍,下者升内舍,其余升外舍。b. 扩建太学。c.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首先,在尊孔崇儒方面,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解除武将的兵权,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同 时重用儒臣,实行儒臣执政。太宗即位后,“用文德礼治”,“尊周孔之礼,竭力提高儒学的地位。其 次,在提倡佛、道方面,宋太祖为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争取南方僧侣地主的支持,对佛教采取保护 政策,促进了

19、佛教和佛学的发展。)解析:无三、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4. 00)结合经验论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无(分数:1.00) 正确答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 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学好理论,以理论为主导,因为没有理论就谈不上去联系与指导实际,对学生尤其这 样。为了使学生能自觉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原理,教师就必须注意联系实际进行知识的讲授:联系学 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 际:联

20、系当代最新的科研进展和科学成就的实际等。只有联系实际,教学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 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而不致F造成学生例囹吞枣,食而不化,掌握的 是大堆无用的空洞死板的概念。(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我们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注至学以致用,激励学生勤于动手,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重视教学实践,如练习、作业、实验、参观和实习等。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主要方 面。让学生多动手,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还能促使他们多动脑筋想问题。比如,过去解剖家 兔只有教师一个人做,学生层层围着教师,还是看不清,收获不大。后来,改变方法,让学生两人一组解 剖-只小

21、白鼠,指导他们自己动手剖开腹部,观察内脏各器官及其部位与功能,学生积极性很高。为r让 学生看到肺是由大量肺泡组成的,特发给学生一些细玻璃管,让他们把管的一头插入小白鼠的气管,在另 一头吹气。这时,小白鼠的肺立即膨大起来,学生开心得不得了,个个开动脑筋,因为要吹一下肺,学生 就必须寻找气管,注意它的部位。 为了克服从书本到书本,理论与社会实际脱节的弊病,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 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一些课外学科或科技小组的实际操作活动,或组织他们从事一些科学观察、实 验与小发明以及生产劳动等。(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并不像

22、我们设想的那样简单,只要通过一次认真听讲、理解就能 弄清,或做儿道作业便可轻易获得。它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领悟与运用、总结与提高才能逐步形成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要使他们能将当前所学知识与以往所学知识联系 起来,融会贯通,用于解决面临的有关实际问题,通过多次的锻炼,才能使他们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 力。(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我国幅员广大,南方与北方、沿海与内地在自然条件、经济和文化发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即使在一 个省内,城市与乡村、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何况每个地方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文化、 风土人情。因此,在使用统一的教材时,必须适当补充乡土

23、教材,使教学不脱离地区实际,为地区的经济 建设服务。)解析:无5. 评述杜威的教育思想。无(分数:1.00) 正确答案:(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 教育运动的代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是当时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 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1)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本质a. 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实质上是针对当时教 育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具实 效,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

24、造。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进一步提出“学校即社会”,意在使学校 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b. 教育即生长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他针对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 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的现状,提出了 “教育即生长”的观念,要求摒除压抑、阻碍 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的生长是机体 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即生长”所 体现出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理想的反映。c. 教育

25、即经验的改造经验是一种行为、行动,它涵盖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是儿童各方面发展和生 长的载体。“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儿童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在教育过程 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 时要注意改善外部条件,以使儿童的经验更具教育价值。从这个意义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是指构成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 过程。 教育的目的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希求的是过程内的目的,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

26、自身以外 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杜威认为在民主社会里,教育目的应内在于教 育的过程之中,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 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a. 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他要求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务。杜威认为教育是民主 的工具,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工具。民主主义 的特征就是社会成员各种能力的自山发展,个人发展与民主的社会目标是统一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 想的人来促进个人的发展,实现民主的社会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

27、对传统课程的批判传统课程是由成人编就的,代表成年人的种种标准,不适合儿童的现有能力,超出了儿童己有的经凝范 围,是他们力不能及的东西;传统课程只适合于搞研兖、枳累知识和掌握学术,而不能满足儿童制造、 做、创造、生产的愿望,儿童学习起来亳无兴趣可言;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但传 统课程中多种多样的分门别类的学科,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失去应有的全面性而流于片面,传统课程中社 会精神匮乏,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a. 从做中学柱威以其经验论为基础,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 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的范围很广

28、,包括园之、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 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写等形式。在杜威看来,这些活动既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又能 满足社会性的需要,还能使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杜威认为要使教材心理化,即在传授 系统知识的过程中要顾及儿童的心理水平。 道德教育个人与社会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论亦反对社会至上论,认为二者 皆有片面性,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 础,个人与社会是可以相得益彰的。杜威反对过分强调个人n由和竞争的极端的个人主义,提倡社会责任 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落实到

29、教育上,杜威要求培养这样一种新的个人,这种个人并不为追逐个人私 利而不顾公益,也并不头脑偏化、固守陈规而对变动不居的社会熟视无睹,抑或手足无措;这种新的个人 要重视合作而不只是无情的竞争:这种新的个人并不否定旧个人主义中的那些积极因素如创造性、独立性 等,而是在对其优点枳极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情势对旧个人主义的扬弃。a. 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教育的道德性和教育的社会性是相通的,道德教育应在社会性的情境中进行而不能只是停留于口头 说教,道德教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社会性的内容和社会性的目的。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皆应渗透社会 精神,这三者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方法:杜威将道德教育的原理

30、分为社会方而和心理方面。社会方 面的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方面,而心理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则是关于道德教育 的“方法和精神”方面。心理方面是指道德教育若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建立在学生本能冲动和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的基础上。若漠视这些心理条件,道德行为可能会变成机械的模仿或外在的服从。对于社会的道 德要求,应顾及学生的心理能力,应使学生知之,好之,乐之。(2)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评价杜威教育思想的页献a. 杜威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的巨人,其教育理论不仅系统全面,论证精微,而且洋溢着清新的现代气 息,大大超出了前人。b. 杜威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

31、程富有实效,又有利于国 计民生。c. 杜威教育观的直接的根本的目的是通过活动性、经验性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的方 法,富有智慧。这种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其历史地位在于它在立足于新现实、新理 论的基础上,宣告了教育理论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d. 杜威提出的许多教育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思路,在具体论述中提出的许多观点直到今天仍对我们有若 很大的启发意义。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杜威的教育理论对20世纪的东西方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a.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 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20世纪前

32、半个世纪的整个时期里几乎统治了整个教育舞台”。b. 杜威一生访问过许多国家,如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等,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 文字广为流传,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C.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在杜威的影响下,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大虽介绍到中 国来,-些大城市还建立了实验学校或“杜威学校”。此外,教育家如陶行知,还吸取杜威教育理论中有 益的东西,加以改造,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来。另-方而,杜威来华和他的教育著作在中国的广泛译述, 控制了旧中国教育的实施,推进了世界新教育改革在中国的传播,但却阻滞了马列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 发展。)解析:无6. 论述我国当代的教

33、育目的。无(分数:1.00) 正确答案:(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虽规格。它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妾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 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动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上提出:“我们的教 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国 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

34、、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 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 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 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们经常把这一表述简称为“四有、两爱、两精神”.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雨申:“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 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 人的方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

35、大会的报告中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2)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我国教育目的表述虽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包含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 家、社会发展的主人。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就要求: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要坚持全而的人才观念;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 观念。 坚持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一般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 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

36、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个方面的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 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解析:无7. 阐释教学过程的性质。 无(分数:1.00) 正确答案:(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枳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 识活动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基本而特有的活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人类社会要不断发展,就必须由年长一代不断将在劳动与社会交往等方面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传递 给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以保障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37、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 类长期枳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主 要、基本而特有活动:教学中的交往活动是围绕认识活动进行的:教学中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使其符 合社会标准与目标的价值活动则是在相关的认识与交往活动基础上进行的。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体认识活动,而是社会群体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认识活动。它离不开师与生、生与 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离不开人们的共同生活。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来往、交际、沟通、交流 等意。其实交往即为社会交往,实为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方式。教学还以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

3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者循序渐进地学习与运 用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常常有意识地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进行问答、讨论、交流、互助,以便学生获 得启发,进行思想碰撞与反思,集思广益与加深理解,并学会应用,使教学中的认知活动进行得更加生动 活泼而有效。(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 殖目标的过程。要使教学过程强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白觉地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就必须以此为 准则来规范、改革、充实、指导教学过程,主要是应当使教学成为教育性教学和发展性教学的问题,这是 现代教学的追求与特点。)解析: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