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66191454 上传时间:2022-03-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六盘水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于2001年2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较好地指导了六盘水市城市建设活动。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六盘水市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为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根据2005年贵州省建设厅同意开展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批复,特编制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纲要。第二条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强调“以人为本”坚

2、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第三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分为两个层次:近期2006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第四条规划范围为了合理引导六盘水市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市域为六盘水市行政辖区范围,简称全市。总面积9914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是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控制的地区。范围包括黄土坡办事处、荷城办事处、凤凰办事处、德坞办事处、老鹰山镇、大湾镇、月照乡、滥坝镇、董地乡、汪家寨镇、大河镇、比德乡、双嘎乡、纸厂乡和玉舍乡。总面积为111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黄土坡办事处,荷城办事处,凤凰办事处,德坞办事

3、处,月照乡,老鹰山镇,滥坝镇,董地乡及双嘎乡的部分地区。总面积为293平方公里。第五条规划修编重点(一)调整生产力布局,科学引导全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二)确定科学的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市域城镇化进程(三)明确空间管制范围,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四)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合理的城市规模(五)确定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型态及功能区划分,明确城市特色(六)合理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生产力布局第六条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一)战略任务1、利用城市区位、资源优势及便捷的交通条件,把六盘水中心城区建成贵州西部的中心城区市和攀西六盘水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增长极;2、通过

4、发展轴线经济,促进沿线城镇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全市城镇化水平和发展质量;3、在中部城镇稀疏地区,集中培育具有一定优势条件的城镇,提升其在全市城镇体系中的级别,构建一定区域的增长点,带动广阔腹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远景相对均衡、成熟的城镇体系创造条件;4、继续稳定农业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5、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二)近期发展目标1、基本建成重要的新型能源、原材料、煤化工基地;基本实现小康,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建成和谐文明、现代开放的贵州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2、全市生产总值达5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调整为5:63:3

5、2,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900美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以上。3、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以上;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4、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25平方米以上。(三)远期发展目标1、建成贵州西部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建成和谐文明、现代开放的中心城市,建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体系;经济、社会、环境更加和谐,城乡居民生活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小康社会迈进。2、全市生

6、产总值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700美元,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以上。3、继续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以上;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4、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基本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第七条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一)产业发展布局目标以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前提,以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落

7、脚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六盘水北部和南部经济集中区,促进资源输出向资源综合利用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战略思路1、大力发展能源、重化工产业全力推进煤化工发展,做大做强冶金和建材工业,积极发展高载能产业。2、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大力发展以玉米、马铃薯、生姜、核桃、茶叶、畜产品、中药材等为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在高载能产品的精深加工上取得新的突破;注重发展制造业;力争在新材料、信息产业、电子工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加快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鼓励产业集中发展。3、加快

8、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新型服务业,建立健全城乡商品市场和商业网点,加快市中心城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积极培育旅游业,大力推进“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建设。4、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和引导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三)生产力布局总体框架1、发展布局模式选择采用“点轴式”的基本模式,以城镇为节点、交通干线为轴,生产力沿轴线辐射展开。2、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构架重点发展贵昆铁路、株六铁路复线、102省道、水安公路为主横轴和GZ65国道主干线、320国道作为次横轴的区域性两条轴线;水柏铁

9、路、贵昆铁路盘西支线、216省道、水盘兴高速公路、南昆铁路威红线以及红果威舍公路作为纵轴,形成“两横一纵”的市域开放式布局框架。通过产业发展轴线将生产力布局影响向周边延伸,并促进省区间合作。向西北延伸到威宁县、云南昭通地区,向东北延展到毕节地区的重要矿区织纳煤田。向东联接黔中经济区,向南进入南昆经济带和南、北盘江红水河资源综合开发区。第八条区域生产力布局(一)重点发展南北重化工循环经济集中区六盘水市境内重化工产业布局由南、北两大循环经济集中区、六大生态工业基地构成。北部重化工循环经济集中区主要在钟山、水城、六枝境内布局;南部重化工循环经济集中区主要在盘县境内布局。1、六盘水北部重化工循环经济集

10、中区重点发展黑塘煤磷电化高载能生态工业基地、老鹰山煤焦电化冶生态工业基地、发耳煤电气化生态工业基地。2、六盘水南部重化工循环经济集中区重点发展盘南煤电油气生态工业基地、盘东北煤电焦化生态工业基地、盘西煤磷气化生态工业基地等。3、重点发展煤炭产业、电力产业、冶金产业、建材产业、煤化工产业和高载能产业;积极发展煤化工机械、矿山机械、机电产品及其它配套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二)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依托红山轻工业区及六枝、盘县轻工业区,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向专业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重

11、点发展畜产品加工、马铃薯加工、富硒茶加工、中药材加工、蔬菜加工、经果林加工等。鼓励和支持以六枝郎岱酱、岩脚醋、岩脚面等重点民间特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九条人口与城镇化发展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20万人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0以下。城镇化水平达到35%以上,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达到110.0万人以上。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50.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0以内。城镇化发展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水平达到48.5%左右,城镇人口达170万人左右。第十条城镇体系发展战略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培育发展中心

12、城市进入大城市行列,加快中心城市的区域性职能发展;积极推进盘县红果、六枝平寨的城市建设,切实抓好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特色突出、产业优势明显的重点小城镇建设,到规划期末,形成规模等级适当、职能类型丰富、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环境质量优良的城镇体系骨架。第十一条城镇发展目标进一步打造“中国凉都”品牌,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支持红果、平寨向中等城市发展;建设一批有产业支撑、生活环境适宜、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强城镇道路、供电、供水、供气、防洪、排污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提高绿化覆盖率、城镇供气普及率和垃圾污水处理率。第十

13、二条城镇体系规划到2020年市域将形成1个市域中心城市(中心城区)、2个市域次中心城市(盘县红果中心城区、六枝特区平寨中心城)、21个中心镇、24个一般城镇(含独立工矿区)共同构成的城镇体系框架。(一)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到2020年,全市将形成80万人、2030万人、110万人和1万人的城镇规模序列。(二)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规划市域城镇职能主要划分为工矿(A)、工贸(B)、交通(C)、旅游(D)、农副产品加工(E)等五大类;中心城区和两个市域次中心城市为综合型城镇;大湾、汪家寨、玉舍、比德等城镇作为中心城区的卫星城,以工矿职能及工贸型职能为主。(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到规划期末(2020

14、年),市域城镇形成以中心城区和县城为核心、以中心镇和其它建制镇为节点、以交通干线为纽带和轴线的空间布局格局。充分突出和扶持钟山平寨城镇带、钟山红果城镇带、GZ65沿线城镇带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由中心城区和周围众多的卫星城共同构成的城镇协作发展区。第十三条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一)适时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优化城镇体系布局格局。按照城镇体系规划的框架,组织和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争取有条件的乡建制通过扩、并等形式,成为新的建制镇。(二)大力发展卫星城,引导中心城区产业布局调整。利用中心城区周围的矿区和城镇资源,大力发展城市型、城郊型产业,积极疏解和吸纳中心城区和沿海地区转移的重型化、高载能企业,形成卫

15、星城产业集聚区域。 (三)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创新农村机制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第十四条区域空间管制规划(一)空间管制目标明确划定市域各级城乡空间管制分区,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强调保护,有序发展的原则,制定不同的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措施和策略,引导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各级城镇可持续发展目标。(二)空间管制分区结合城镇体系发展要求、区域资源开发程度、生产力发展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专项保护等情况,规划将六盘水市域划分为三类管制空间,

16、分别进行管制。1、禁止建设区(强制性管制地区)包括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的核心保护区和保护对象,基本农田保护区,城镇水源地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观区域,水域、河湖水库及其岸线保护区,北盘江沿岸生态屏障、三岔河沿岸生态建设区和生态敏感恢复区,黔中水利枢纽涉及保护范围,开发煤炭资源形成的地下采空区需要进行生态恢复的范围等。2、限制建设区(指导性管制地区)包括文物古迹及其景观建设保护区(紫线)、区域性绿地及城镇之间绿色禁建空间等。3、适宜建设区(一般性管制地区)包括重点城市(城镇)规划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以及生态防护区(黄线)等。本纲

17、要按上述分区对应分类管制强度为:限制开发、有条件开发和鼓励开发三类。(三)强制性管制地区空间管制1、管制范围全市区域绿地、区域水体、历史文化地区、耕地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等为强制性管制地区,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2、管制重点重点加强生态环境、自然及人文资源、水环境的管制。防止受到建设性破坏。3、管制措施通过划定各类管制区范围,制定各类管制范围的保护规划及相关行政各类措施等方式加以严格保护,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四)指导性管制地区空间管制1、管制范围全市新兴产业聚集地区、区域性基础设施、重大交通枢纽地区为指导性管制地区。2、管制重点重点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选址许可管理,对工程涉及范围的功能、安全、

18、生态、景观等方面的管制,实行有条件开发。3、管制措施市、区县人民政府分别为不同级别地区的管制主体。实行分级审查项目选址意见书规划许可制度。按照市、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和各城镇总体规划,市级及跨区域的建设项目、重大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其余建设项目由所在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管理。(五)一般性管制地区空间管制1、管制范围各级城镇规划划定的城镇规划区范围,为一般性管制地区。2、管制重点重点加强城市饮水源保护区、城市公园绿地、历史文化地区的管制,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合理确定城镇规划区建设用地标准,鼓励有序拓宽新区,适度改造旧区,合理利用用地空间。3、管制措施区、

19、县人民政府为管制主体,禁止开发地区通过划定绿线、紫线、蓝线,依据城市规划法和相关法规实施管制;对鼓励开发地区,通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规划,实施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制度进行管制。第十五条市域综合交通规划(一)综合交通发展策略在国家高速公路网、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六盘水市“十一五”公路网规划,建成一批二级辅助干道和市公路枢纽中心及一批城镇货场站;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乡乡通上等级公路、村村通油路;形成安全畅通的公路运输网络。建成六盘水至沾益铁路复线,以六盘水客站换边、六盘水铁路货场为重点,配套完善六盘水铁路枢纽。形成南下入海、北上入川、东进贵阳、西连云南的快速通道,巩

20、固和提升六盘水在川滇黔桂“四省立交桥”的地位。开工建设六盘水支线机场。(二)公路网规划1、骨架公路网建设纳雍水城宣威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水城盘县兴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水城岩脚六枝安顺高速公路;配套完善水黄公路和镇胜公路盘县段设施;按二级公路标准规划建设水盘东线;规划建设柏果至火铺、红果至威舍、马场桥(阿嘎)至玉舍、英武至柏果、平寨经郎岱至毛口等二级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大河经连山经南开至青林、水城至赫章、英武至响水、猴场至发耳等二级公路。规划建设中心城市六盘水和次中心城市平寨、红果的二级公路网,强化中心城市与周边城镇的交通联系。2、其它公路建设重点城镇之间通三级以上公路,其它乡镇之间基本上通四级以上

21、公路,实现村村通油路;建设和不断完善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重点旅游度假区、旅游村寨的旅游公路,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三)铁路建设建成六盘水至沾益铁路复线,配合做好南宁至昆明铁路复线建设工程工作;以六盘水客站换边、新建六盘水货场、南编组站扩建为重点,配套完善六盘水铁路枢纽;加快水城至攀枝花铁路建设的前期建设可行性研究工作;配合做好滇黔铁路二线的前期工作。(四)机场建设加快六盘水支线机场的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五)水运开发野钟经凉风洞至毛口的水运、旅游航道。在毛口设水运码头。第四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第十六条城市发展目标把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

22、良好、社会和谐、特色鲜明、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第十七条规划策略(一)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二)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策略合理布局交通设施,以交通为导向,支撑和引导新区的开发和建设。(三)集中紧凑发展策略城市用地要以紧凑的方式进行布局和发展。通过相对集中的综合土地利用,增加土地利用效率,促使人口和经济的集中,提高城市运转效率。(四)旧城更新与新区发展分类指导策略保留城市发展文脉,推陈出新,旧城注入发展活力,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新区拓展适时启动,城市新区或组团建设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城市空

23、间发展应依托现有条件,根据优先顺序集中力量建设,避免全面铺开。(五)组团发展,生态优先策略在保持城市用地组团式发展的同时,严格控制非建设空间,保护好城市规划区内的森林、绿化等生态绿地。严格控制城市用地无序蔓延。第十八条城市性质六盘水市是贵州西部大城市;西南、华南地区的新型能源、原材料和煤化工基地;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是六盘水市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信息中心;全国重要的消夏避暑胜地。第十九条城市规模(一)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六盘水市中心市区人口发展规模为近期(2010年)50万人左右,远期(2020年)80万人左右。(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06-2010年

24、)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采用90平方米,中心城区总用地规模为45平方公里;远期(2011-2020年)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采用95平方米,中心城区总用地规模为76平方公里。 第五章 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第二十条城市空间结构层次城市规划区分为两个层次,即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中心城区为城市集中建设的区域,以城市环城高速路、结合镇一级行政区划及地形地貌划定,总面积约为29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为组团发展区,面积81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卫星城,加快发展其它小城镇。第二十一条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七片,组团式”布局。“一城”即中心城区;“七片”即将中心城区分为七大片

25、区:钟山片区、石龙片区、柏杨坡片区、德坞片区、水月片区、双水片区和老鹰山片区;“组团式”是指城市有多个组团。第二十二条中心城区功能分区(一)德坞片区总用地面积约为5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万人。分为德坞和天生湖两个组团。规划以生活居住、职业教育和旅游休闲为主。(二)石龙片区总用地面积约为3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万人。分为石龙和朝阳两个组团。是市级铁路货运交通枢纽,以教育科研、物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配套部分居住生活。(三)水月片区总用地面积约为3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1万人。分为水钢组团和月照组团。规划以工业、生活居住为主。(四)钟山片区总用地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3万人。分为黄土

26、坡组团、荷城组团、松树坪组团、杨柳组团。是市级行政办公中心、居住、商业、文化教育、娱乐中心和公路铁路客运交通枢纽。(五)柏杨坡片区总用地面积约为4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9万人。分为石桥和红山两个组团。以居住、研发、轻工、高新技术产业、物流、机械制造为主。(六)双水片区总用地面积约为3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2万人。分为双水和以朵两个组团。规划以居住生活、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行政办公、大型综合市场为主要功能。(七)老鹰山片区总用地面积约为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1万人。是中心城区城市主要拓展方向,六盘水市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主要功能为工业和仓储,配套生活居住及商业服务功能。第二十三条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

27、城市规划区空间分为禁止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各分区实施不同开发建设管治要求,指导城市开发建设。(一)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包括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和高易发区、河流水域、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保护区、文保单位的绝对保护区、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国家级森林生态公园、坡度大于35度的山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有:梅花山水源保护区,主要涉及窑上、玉舍和龙贵地三座水库;白马洞水源保护区;阿勒河水源保护区。国家级森林生态公园有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禁止建设区作为生态培育、生态建设的首选地,禁止任何与资源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行为。(二)控制建设区控制建设区包括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和低

28、易发区、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文保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非核心区、省级及省级以下森林公园及防护林、经济林和坡度在25-35度之间的山体等。控制建设区多数是资源环境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区,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应尽可能避让。对于与限制建设地区重叠的城镇建设区,应按照相关的保护要素提出具体建设限制标准,严格控制发展、严格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和补偿政策,达到相应的保护要求。1、主要公路、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不小于50米。2、主要河道两侧防护带控制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城镇地段防护带不小于20米。3、控制预留市政基础设施走廊用地。4、水源地、雷达站、气象站、军事设施

29、、微波站、微波通道、危险品等设施应按照有关规范和规划要求确定控制范围。(三)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指禁止建设区、控制建设区以外的地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但建设行为须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科学合理的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满足各类保护区的标准要求。第二十四条城市风貌设计强化“一城七片、多中心组团式”的自然山地城市生态格局和形态,创造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生活意象,保持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山水相映,环境优美的高原山地型城市风貌,创造协调统一并独具山地城市景观的凉都特色。第二十五条城市发展时序(一)近期发展完善钟山片区功能,加快发展德坞片区、石龙片区、水月片区、柏杨坡片区、双水片区,启动老鹰

30、山片区的产业园建设。(二)远期发展完善德坞片区、石龙片区、水月片区、柏杨坡片区、双水片区,全面开发建设老鹰山片区。第六章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第二十六条规划任务(一)结合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公共设施按“市级片区级居住区级”三级配套设置,提升市级中心的区域辐射功能,完善片区级和社区级中心的服务功能。特别要重视新拓展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做到与居住区建设基本同步。(二)积极引导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合理确定各类公共设施总量与分布,形成分工合理、功能明晰、有效服务的服务中心。(三)重点建设市级公共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培训、法律、税务、会计、咨询、设计等服务

31、业,构筑第三产业服务体系。(四)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全面推进物流业发展。(五)满足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需要,为各级行政机关提供高效、完善的工作条件。(六)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强化社区功能,完善便民服务,改善社区环境。完善社区级各类配套设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发挥社区组织居民生活和基层管理服务的作用。第二十七条规划指导思想(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建设全面、高效、便捷的公益性公共设施,确保新形势下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更加注重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体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满足“人人享有

32、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以人为本,健全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性公共设施。第二十八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一)行政办公用地规划现状六盘水市市级行政办公用地近期予以保留。远期规划新的市级行政办公中心,规划在凤凰山脚下布置市级行政办公中心用地,保留现钟山区、双水新区区级行政办公用地,其余各组团相应布置少量行政办公用地。(二)商贸设施规划商业服务设施规划分为市、片区(组团级)、社区三个等级,全市性商业服务中心仍布置在钟山片区。其它商业服务设施在各片区设片区级或组团级中心,社区设置商业服务设施。按照发展“大市场、大流通”的战略,积极发展具有区域性辐射能力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方便群众生活的农副产品集贸

33、市场。(三)文化设施规划城市文化设施一般在城市中心、片区或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布置。大型文化设施为第一层次。保留现有市级文化设施,结合城市中心新建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包括文化馆、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歌剧院、电影院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人民公园、动物园、儿童乐园等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三线建设”博物馆、夜郎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社区文化设施为第二层次。按国家有关标准配套,加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四)教育设施规划贯彻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加强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发展力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教育体系,建立教学科研、煤

34、化工研发、农村技能培训基地,形成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布局相协调的教育科研设施布局。整合现有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资源,建设朝阳组团高等教育集中区,结合工业发展布置科研用地。中小学、幼儿园的规划布局按照少年儿童的特点,幼儿园、小学要尽可能设置在居住组团及小区较中心的位置,中学应设置在靠近城市主干道的生活区。旧区改建时,应解决合理就学半径内的中、小学容量。新建居住区的中小学建设必须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并与居住区建设同步完成。(五)体育设施规划规划着重考虑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公益性群众性体育设施,按照市级、片区级和社区三级配置。保留现有黄土坡区级体育中心;在柏杨坡片区新建市级体育中心,约3

35、6公顷;片区级体育设施结合片区(或组团)中心布置小型运动场;社区级体育设施一方面结合旧城更新加以完善,另一方面结合新区建设严格配套,每处用地面积不宜小于1.5公顷。鼓励学校、单位建立开放和半开放的体育设施,形成完善的体育设施系统。(六)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积极建设以现代化大型综合医院为核心、专业医院为辅助、防疫保健站为基础的市、社区二级卫生医疗系统。根据人口发展的需求,新建改建各类医疗设施,提高医疗水平,结合居住区配套建设社区级医疗、防疫和保健中心,满足市民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完善紧急救治网络。第二十九条物流设施规划大力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和区域配送基地,物流基地建设要配合重要交通枢纽、环城高

36、速公路、特色工业区,同时整合优化现有的仓储群,建设铁路物流基地,高速公路物流基地,建成一批集生产、加工、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和综合物流为一体的区域物流中心,建立特色产业快速物流配送运输体系。第七章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第三十条发展目标(一)为交通出行主体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二)利用中心城区发展优势,带动六盘水经济的健康发展;(三)优化交通结构,集约使用土地和环境资源;(四)通过改善、整合交通设施,提升城市形象。第三十一条城市道路网规划(一)城市道路分类中心城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是以汽车交通为主的道路系统;另外开辟以客运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走廊系统。城市规划区内的主要

37、城镇之间以高速公路和二级路等道路联系。(二)城市道路路网规划中心城区道路路网规划形成“分层网格自由式”的城市道路网体系。规划主骨架路网结构为“三纵、多横、一环”的网格状结构,主干路是城市交通的主骨架和主通道;次干路是各组团和组团内部的主通道,形成以方格网为主的自由路网结构。(三)道路红线规划城市主干路规划为双向六车道,远景预留拓宽为8车道的可能性,规划宽度40米。主干路两侧绿化带按城市规划进行规划控制;城市次干路规划为双向三四车道,规划宽度2030米;城市支路规划为双向二至三车道,规划宽度12-16米。四车道及以上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双向均设置展宽段。同时依据交通工程原理对交叉口进行渠化,进一步

38、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城市次干路以上等级的道路每隔300500米设置港湾式公交停车港,在片区边缘地区间距为500800米。第三十二条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立地面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为主体,其它公交方式为辅助,多种方式并存且有效衔接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远期考虑辅以大运量轨道公共交通的补充形式。逐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改善居民出行结构,公交出行分担率近期达到35%,远期达到45%50%。(一)公共交通走廊规划规划钟山路为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走廊,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道,联系中心城区的钟山片区和德坞片区、双水片区;远期接乌蒙大道至老鹰山片区。(二)地面公共交通规划建立起两级公共交通网络。第一级为干线公交网络,采

39、用标准公交车型,主要功能是承担中远距离和组团之间公交联系,将六盘水中心城区与周围卫星城的公交联系进行一体化考虑。干线公交网络采用较大站距,在干道上设置港湾式停靠站;第二级为支线公交网络,采用中型客车作为主要运营车型,主要功能是承担组团内部的公交联系。两级公交网络之间通过公交换乘枢纽来解决联运。(三)轨道交通规划规划远期考虑大运量轨道交通为东西向主要公共交通形式。规划建议远期改造现有铁路环线为城市铁路,解决城市环线的交通问题。第三十三条城市步行系统规划改善人行过街设施,发展园林化地下过街设施;形成结构完整的步行系统。进一步改善平面交叉口的行人过街道,增设路段上行人过街信号设施,保证行人过街的安全

40、。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留足人行道空间,结合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在主要交通换乘枢纽应设置步行通道,方便换乘。中心城区规划建设集中商业区和步行街区,通过在中心区外围规划环形交通或者立体交通等形式,减少中心区道路局部改造为步行街后带来的交通影响。第三十四条城市对外交通规划(一)公路加快建设“水盘兴、水安、水威和杭(州)瑞(丽)”高速公路,形成“一环四射”高速路系统。(二)铁路积极开展六盘水至西昌铁路、水城至红果铁路复线等有关铁路建设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一环五射”的铁路网体系。(三)航空规划预留中心城区北部月照乡的花竹林坝子作为建设机场用地。配套建设六盘水机场高速公路。(四)物流中心规划结合现状的铁路编

41、组站和规划的铁路货站,规划集铁路货站、铁路编组站、公路货站、仓储于一体的区域综合物流中心。第八章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第三十五条给水工程规划(一)规划用水量预测:至2020年,中心城区用水量为62.64万立方米。(二)城市供水水源及水厂布局规划1、水源(略)2、水厂(略)3、管网布局规划城区管网采用多水源环网系统,网中设置高位水池等流量调节设施。高层建筑可自设加压设备进行加压。消防用水按同一时间内的火灾次数3次考虑,灭火用水量为95L/s, 火灾延时为两小时,总用水量为1026M3。第三十六条排水工程规划(一)排水体制中心城区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分别设置雨水、污水两个排水管渠系统,原为合流制的排水

42、地区逐步改建为分流制。(二)污水量预测污水量按给水量的80%计算(包括未预见水量),污水量远期为45.32万m3/d。(三)污水排水系统布置采用分散布置,规划分别设置德坞片区、钟山片区、老鹰山片区、双水片区、水钢片区共五个排水系统布置。各个个排水系统单独设置污水厂和出口。(四)污水处理厂规划污水处理率近期不低于70,远期10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满足生产及环境用水标准复用于水钢、老鹰山生产用水及城市环境用水。新建小区、组团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水泥厂、水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含油废水自行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3838-2002)一级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或满足生产用水水质标准后

43、用于生产。(五)雨水工程规划中心城区原有合流制排水系统,逐步改建为分流制系统。原合流管道改为雨水管道。德坞片区的雨水通过已建成的花鱼洞排洪隧洞泄入水城河。第三十七条电力工程规划 至2020年中心城区总负荷为1009.6MW,总用电量为51.3亿KWH。人均生活用电量为 960KWH/人.年。第三十八条信息工程规划(一)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发展重点,逐步建成一个有线无线相结合,广播、电视并重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广播电视体系。加快有线网络多功能开发建设,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共网建设,构建为全社会服务的多媒体网络平台。近期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

44、率达95%以上,有线电视联通乡镇达80%;远期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8%以上,有线电视联通乡镇达100%。(二)市话用户预测预测中心城区2020年电话普及率80部/百人,城镇电话普及率60部/百人,农村电话普及率为15部/百人。规划中心城区到2020年话机数量为72万部。(三)局所及其它通信设施规划1、按照大容量,少局所的原则,发展通信机楼。2、加快网络智能化改造,提升现有网络的功能。3、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交换设备的实装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新价值。4、新建老鹰山支局、双水模块局,尽快建好六盘水电信枢纽大楼。5、建设水城县邮政局综合用房,占地面积2000m2。

45、在中心城区内设置若干邮电所,具体位置按邮电所服务半径0.6km设置。建设市邮政局综合楼,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六盘水市火车站调向后新建邮件处理中心楼,占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6、完善中心城区至县城的长途光缆干线建设及有线网络的数字化改造,坚持资源共享共建,积极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继续推进中心城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加快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第三十九条燃气工程规划(一)规划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节约能源,促进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做到远期与近期相结合。3、优先发展城区居民用户和公建用户,其次发展部分工业用户。4、城市边

46、缘散落户煤气管道未能供气的部分采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外,其余均采用管道煤气。(二)规划目标民用气化率近期达到70%,远期达到80%。远、近期居民用气指标均为2930MJ/人.年。(三)气源规划1、近期水城钢铁公司焦化厂现有焦化产气总量84471Nm3/h(202万Nm3/d), 可向城市供应30万Nm3/日,能满足近期35.0万人的煤气用量28.0万Nm3/d。近期煤气用气人口达到32.0万人,气化率65%。建设液化石油气储配站规模3000 m3,供气人口3.0万人。近期总用气人口达到35万人,气化率70%。2、远期2020年远期城市用气人口62.0万人,煤气用量需要59.0万Nm3/d。液化石油

47、气储配站规模扩大到11.0 万Nm3,用气人口2.0万人。总用气人口达到64万人,气化率80%。煤层气及老鹰山焦炉煤气作为城市燃气备用气源。(四)输配系统规划1、储气罐站(略)2、规划管网规划管网采用中、低压两级系统。近期建设中低压煤气管48.5km,煤气调压站26座;远期建设中低压煤气管180km,煤气调压站56座。第九章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第四十条发展目标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建设园林生态城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近期目标2010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城市环境质量得以改善,主要指标达到国

48、家控制标准。(二)远期目标2020年,城市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逐步得到修复,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三)分区发展目标以城市功能区划分为依据,在各片区主导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状况与生态环境的要求,划分环境功能区,并规定各片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1、德坞片区:绿地率达35%,绿化覆盖率达40%;环境噪声执行二类标准;大气质量执行二类标准。2、石龙片区:绿地率达35%,绿化覆盖率达40%;铁路沿线及站场环境噪声执行五类标准,其它区域环境噪声执行二类标准;大气质量执行二类标准

49、。3、水月片区:绿地率达30%,绿化覆盖率达35%;居住用地环境噪声执行二类标准,工业环境噪声执行四类标准;大气质量执行三类标准。4、钟山片区:绿地率达30%,绿化覆盖率达35%;居住用地环境噪声执行二类标准,其它区域环境噪声执行四类标准;大气质量执行二类标准。5、柏杨坡片区:绿地率达35%,绿化覆盖率达40%;环境噪声执行三类标准;大气质量执行二类标准。6、双水片区:绿地率达35%,绿化覆盖率达40%;环境噪声执行二类标准;大气质量执行二类标准。7、老鹰山片区:绿地率达30%,绿化覆盖率达35%;环境噪声执行四类标准;大气质量执行三类标准。第四十一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规划目标以建设“响水

50、三岔皆通江,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环境为目标,建成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多类型、多效益的绿地系统;使六盘水成为景致优美、环境怡人、和谐有序的现代化城市。(二)规划指标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绿地率30%,绿化覆盖率35%,人均公园绿地7.5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10.5平方米。(三)规划布局以生态绿带(环城林带)为纽带把公园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它绿地等绿地串联起来,共同构建城市“绿心、绿脉、绿基、绿带”的生态系统。结合规划所划分的七个片区,在有条件片区的四周建成生态绿带环绕,在满足景观需要同时及保护环境,并且

51、可控制片区无序向外蔓延。建立市级公园:有清碧公园、上下钟山公园、凤凰山公园、明湖公园,德坞儿童公园等。根据七个片区不同功能布置区域性公园和社区公园。在中心城区外围,自然条件和用地允许情况下,建郊野公园、生态旅游区。具体有白鹤、罗咪期生态旅游区,钟山石河郊野公园、双坝农业观光区、玉舍森林公园等。第四十二条环境保护规划(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现代化城市环境质量为标准,坚持环境功能与城市整体功能协调,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城乡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二)规划原则1、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相适应,不断提

52、高城市环境质量,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良性循环。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3、保障城市居民生活、学习、工作的良好环境。4、严格控制影响城市环境的大气污染源,和水污染源。(三)规划目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近中期减缓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中心城区范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远期控制住环境污染的发展,达到各类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实现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舒适,生态平衡的现代化城市。(四)环境功能区划分1、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中心城区水域划分为二、三、四等三种分类水体。二类水体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53、窑上水库、龙贵地水库、明洞水库、玉舍水库全库区二类水体。三类水体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玉护区及游泳区。规划将德坞水库、窑上水库出水口至九洞桥、明洞水库排出口下游水泥厂划为三类水体。四类水体主要适用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规划主要将从九洞桥至范家寨段划为四类水体。2、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大气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在中心城区范围内进行,依据用地功能布局划分出二类区和三类区。二类区为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和农村等。规划建成区以内除水钢、水城水泥厂及准备建设的电解铝厂以外均为二类区。三类区为大气污染程度比较严重的城镇和工业区,

54、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规划建成区以内的除水钢、水城水泥厂及规划的工业区为三类区。3、声学环境功能区划分声学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划分出功能区,各不同功能区按相应的类别标准进行控制。一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一类标准50dB执行。二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参照执行该类标准。三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四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五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两侧区域和穿越城区的铁路两侧区域。(五)规划实施对策和措施 1、在城市布局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布置各类工业用

55、地,加强对污染严重工业的技术改造和治理,有效地控制工业污染的进一步加重。推行清洁生产、改善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推广先进工艺,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限期治理或搬迁。对重点区域大型工业项目实行总量控制,保证环境质量。3、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对规划作为饮用水源的水库加强保护,在集雨面积范围内禁止建设对水源有污染的工厂企业,已建的要进行重点治理或搬迁。建设城市引水工程改善用水水质,保障居民健康。4、加速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管网及集中污水处理厂,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开展对市区内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落实管理,全面改善水体环境。5、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噪声达标区,使环境噪

56、声的污染防治从点和线的治理转向区域性治理。6、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逐步推行工业废弃物集中处理与处置,大力开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严禁有害废弃物向水体排放,生活垃圾逐步实行袋装化,加强建筑垃圾、医院垃圾的收集处理工作。7、健全地方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第四十三条生态环境保护(一)保护山体,提高植被覆盖率,特别是森林覆盖率,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林业,营造用材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加强管理,严禁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 (二)25度以上坡地应退耕还林,以保持生态平衡。(三)依法管理、合理使用土地,规划生态涵养用地,建立生态型土地利用方式。(四)保护土地资源。防止耕地污染,

57、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五)以小流域为单位综合治理山、水、田,与生态型农业相结合,开发、保护、治理、管理并重,通过综合治理,使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使生态环境转入良性循环。第四十四条环境卫生规划(一)规划原则合理布局、完善配套各类环卫设施,美化环境,方便使用;逐步提高环卫工作的机械化程度,妥善处理和综合利用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创造整洁的城市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二)总体目标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建设与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建设中心城区成为环境优美、清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城市。(三)规划预测生活垃圾产生量近期1.3kg/capd,远期1.15 kg/capd。粪便产生量近、远期均为1.

58、1kg/ capd。(四)垃圾处理规划1、发展目标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收集,远期为袋装分类收集。生活垃圾清运机械化、半机械化率100%;(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处理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目标;(4)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达到40%。三级管理的道路提高到一级管理。2、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及处理建设一批具有压缩功能的密闭式垃圾中转站, 在建成区新建16座垃圾中转站。生活垃圾以卫生填埋为主,开展垃圾资源回收和利用。近期利用现状岔河垃圾填埋场,远期在城市东部新建一座日处理400吨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业及建筑垃圾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运输并进行特殊处理。建成一座医疗垃圾焚烧处理

59、场处理医疗单位垃圾,病死牲畜应经过高温火化处理或实行深埋。3、入城洗车场在城市通往贵阳、盘县、威宁、纳雍等的主要公路入口处分别设置入城洗车场。(五)粪便治理规划1、随着城市建设和市政建设的发展,粪便运输实现机械化,并做到密闭运输。随着城市污水系统及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发展,粪便可纳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实现排放管道化,处理无害化。2、公共厕所达到布局合理、美观、卫生、数量上按2900城市人口设置一座公厕的标准。在主要繁华街道公厕间距为300-500m,一般街道公厕间距为800-1000m。旧城改造地段和新建区,公厕不少于3座/km2。公厕的类别全部应为一、二类公厕。其中一类公厕比例应达到20%

60、以上。第十章 城市防灾规划第四十五条 防洪规划(一)规划原则实行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相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稳定流向,裁弯取直,挖河筑堤,砌石护岸,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采用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二)防洪标准近期按50年一遇设防,远期防洪标准按100年一遇设防。(三)防洪工程规划水城河及其支流是流经中心城区的唯一地表水系,因而城市防洪工程是对该水系的治理工程。开展德坞支流河道整治、水钢支流河道整治、双水河河道整治以及窑上、德坞、双水河支流及水城河支沟治理等,制定清障规划及措施。以非工程措施作为工程措施的补充及完善,从而建立安全完善的防洪体系。第四十

61、六条 地质灾害防治(一)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诱发,谁负责,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二)建立健全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实行地质灾害部门负责制。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制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预案,确保有灾治灾,无灾防灾,长期防治,综合治理;(三)加强建设区地质勘探工作,新区及城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减少对自然坡地的大规模改造,保持地貌原始受力平衡状态,保持地面稳定;对岩溶地貌,规划严禁在此地区进行角度性开挖,防止产生滑坡及坍塌。对于开挖边坡角度不大的,应进行护坡、挡土墙及防坍塌等工程措施处理;对于软土地区

62、,规划建筑的体量不宜过大,同时进行相应建筑工程措施处理,以防止不均匀沉降所带来的事故。(四)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做好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工作,控制和减少泥石流、矿山地面沉陷、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同时,逐步组织实施处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居民搬迁。第四十七条 城市消防(一)规划原则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注重提高和加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功能,使消防队伍向多功能方面发展,充分满足城市消防的需要。(二)规划目标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化学危险品设施的布局、数量和规模;消除中心城区范围内村庄和棚户区的火灾隐患;充分保证城市消防供水;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消防通信

63、指挥系统设备和技术水平,建成以消防救援为主体的城市安全综合救援体系。(三)城市消防安全布局1、化学危险品设施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油库、液化石油气库、爆炸物品仓库、燃气储配站和其它化学危险品仓库区,在老鹰山工业区集中规划设置1座化学危险品仓库。2、城市公共加油站尽快编制中心城区汽车加油站布点专项规划,并对现状加油站按照有关规范规定进行改造或拆除。人防、地下工程的消防安全对各类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确定不同使用功能的分区和面积。控制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地下商业功能的用房不得设置在地下10米及地下2层以下,人流集中的娱乐场所不得设置在地下10米及地下1层以下。考虑战时需要,应结合特勤消防站设置地

64、下消防车库,建立与人防市级指挥所联网的战时消防指挥中心。4、防灾疏散避难用地城市广场、运动场、绿地和其它开放空间在满足其自身的功能使用要求外,还应兼作城市综合防灾当中的疏散避难场所,并与城市防震减灾等规划中的应急避难场所结合。5、化学危险品运输线路城市道路应分为三类: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不限时通行线路、化学危险品运输车辆限通行线路和其它线路(即化学危险品车辆禁止通行线路)。6、消防重点保护单位加强消防重点单位的消防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火灾预警、报警联动装置自动化管理系统,适应消防监督管理和扑救火灾快速反应的需要。(四)规划措施1、规划增设10个消防站,至2020年城市消防站总数为12个;近期新建5个消防站。建设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城市规划区内的卫星城应设置小型普通消防站。2、为保证救灾用水,规划期末,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市政消火栓覆盖率达到100%。3、消防站建设应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分年度进行;加强消防监督,加强全民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加强消防法制建设工作;逐步加大消防经费的投入。第四十八条 城市防震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快速反应、分级负责、统一指挥、部门分工”的原则,不断完善城市整体的防震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