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设计教学课件-ch5慢行交通设计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0953964 上传时间:2024-05-20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8.0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交通设计教学课件-ch5慢行交通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交通设计教学课件-ch5慢行交通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交通设计教学课件-ch5慢行交通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资源描述:

《交通设计教学课件-ch5慢行交通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设计教学课件-ch5慢行交通设计(5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Ch5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何雅琴何雅琴15.1 概述5.2 城市道路网络衔接设计及道路功能定位及其衔接5.3 道路交通优化组织设计5.4 道路横断面优化设计5.5 平面交叉口交通设计5.6 立体交叉交通设计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8 连续流与间断流交通协调设计5.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5.10 城市道路沿线进出交通系统设计5.11 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5.12 交通信号控制设计 2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3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行

2、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5.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5.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5.7.4 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4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彻底人车分离人行设施彻底人车分离人行设施56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一、设置原则一、设置原则(1)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应设置在交通繁忙、过街行人稠密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路段或平面交叉处。同一条街道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统一考虑,一次建

3、成或分期修建。(2)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规划设计应该符合城市景观的要求,并与附近地上或地下建筑物密切结合,出入口处应规划人流集散用地,其面积不宜小于50m。(3)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的设置应按规划永久横断面考虑,并注意近远期结合。7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一、设置原则一、设置原则(4)比较修建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两种方案时,应对地下水位影响、地下管线处理、施工期间对交通及附近建筑物的影响等进行技术分析,经过社会经济效益比较分析后确定。(5)一般认为地下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好,因此地震多发地区的城市,人行立体横断设施宜采用地

4、道。8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二、设置条件二、设置条件(1)在路段上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可修建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过街行人密集、影响车辆交通、造成交通严重阻塞处。车流量很大、车头间距不能满足过街行人安全穿行需要,或车辆严重危及过街行人安全的路段。人流集中、火车车次频繁的铁路道口、行人穿过铁路易发生事故处。(2)在交叉口处过街行人严重影响通行能力时,可根据实际交通情况修建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3)结合其他地下设施的修建,考虑修建人行地道。9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

5、计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二、设置条件二、设置条件(1)横过交叉口的一个路口的步行人流量大于5000人次h,且同时进入该路口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大于1200pcu/h;(2)通过环形交叉口的步行人流总量达18000人次h,且同时进入环形交叉的当量小汽车交通量达到2000pcuh;(3)铁路与城市道路相交道口,因列车通过一次阻塞步行人流超过1000人次或道口关闭的时间超过15min时;(4)行人横过快速路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10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三、设置注意事项三、设置注意事项(1)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出入通

6、道的梯道、坡道宽度应根据设计年限人流量确定。(2)行人过街宜采用梯道型升降方式。(3)梯道、坡道与平台应设扶手。(4)人行地道出人口应设置导向设施与标志。(5)人行地道照明要选用光色好的光源。出入口应有比较高的亮度(照度)。中间部分采用调整灯距或改变光源功率等措施以调节亮度。11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三、设置注意事项三、设置注意事项(6)地下通道容易形成安全隐患,因此,有转角处应架设反光镜,有条件时可设置摄像监控设备。(7)无障碍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方向,人行横断设施规划设计中应该加以充分考虑。在条件允许的重要场所可

7、以考虑设置电梯,以方便老年人和伤残人等交通弱势群体使用。(8)在城市的主干道和次干道的路段上,人行横道或过街通道需要连续设置时,其间距宜为250300m。12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1 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行人过街天桥及地道设计四、天桥和地道的选择四、天桥和地道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使用方便、对交通的影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施工条件、维修管理的难易以及治安等问题。一般情况下,人行地道工程修建和维修费用较高,维持治安工作较多。但在名胜古迹风景区、跨线桥下净空有问题的地点、降雪多的地区、跨线桥利用率低的以及高填方造价低的地点,修建人行地下通道是适宜的。135.7 慢行交

8、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一、设置原则一、设置原则1.应设在车辆驾驶员容易看清楚的位置,尽可能靠近交叉口,与行人的自然流向一致,并尽量与车行道垂直;2.进出口道机动车道达6条时,应在中间设置行人安全岛;新建交叉口岛宽应大于2.0m,改建、治理交叉口应大于1.0m;3.行人横道的宽度与过街行人数及信号显示时间相关,顺延干路的行人横道宽度不宜小于5m,顺延支路的行人横道宽度不宜小于3m,以1m为单位增减;14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一、设置原则一、设置原则

9、4.行人横道位置应平行于路段人行道的延长线并适当后退、在右转机动车容易与行人发生冲突的交叉口,该后退距离宜取3-4m;5.步行道的转角部分、长度应不小于小车的车身长6.0m,并应设置护栏等隔离设施;6.有中央分隔带的道路,行人横道应设在分隔带端部向后1-2m处;15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一、设置原则一、设置原则7.Y型交叉口可结合导向岛设置行人横道(见图5-33),若行人流量较少时,可不设A段行人横道;16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一、

10、设置原则一、设置原则8.T型交叉口的行人横道布置如图所示,当交通量或行人较少时,可不设A或B段行人横道;17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一、设置原则一、设置原则9.高架路桥墩设在平面交叉口附近,在条件受限制时,应在桥墩所处的分隔带上如图所示设置行人横道,必要时,增设行人(两次过街)专用信号。18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二、人行横道位置设计二、人行横道位置设计人行横道宜垂直于道路中心线考虑与停车线的协调设计相邻人行横道之间满足右转车通行确保本

11、向及对向左转车行驶顺畅19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2 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交叉口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三、人行横道宽度设计三、人行横道宽度设计基于面积模量对应的服务水平四、人行横道形式四、人行横道形式四种形式五、行人和右转协调设计五、行人和右转协调设计20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一、设计原则一、设计原则既要保障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又要尽量减少行人过街对车辆通行的干扰 21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二、位置选择二、

12、位置选择在整条道路上做整体布置,根据交叉口的间距、道路的性质、车流量、沿线两侧大型交通集散点及公交停靠站的位置、路边停车等情况来确定。22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三、宽度设定三、宽度设定行人过街横道的最小宽度不宜小于3.0m,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人过街需求和行人过街横道设计通行能力适当增加,增加幅度以1m为单位。23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四、视认性四、视认性配以相应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包括注意行人标志、行人过街横道标志、行人过街横道指示标线

13、、机动车停车让路标志,黄闪信号灯等 24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四、视认性四、视认性25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3 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路段慢行交通过街设计五、路段行人二次过街方案五、路段行人二次过街方案当道路双向机动车道数6条以上时,应在中央分隔带或机非分隔带上设置行人驻足岛,以解决无法实现行人一次过街的问题。26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4 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无障碍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过街天桥与过街

14、地道、桥梁、隧道、立体交叉的人行道、人行道口等;居住区道路、绿地等。一、实施范围一、实施范围27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5.7.4 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新建、改建道路的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等处都设置缘石坡道;对主干道、次干道、支路、街道的人行道各种路口逐步进行坡化改造;建成区的主干道、区级商业街、步行街及桥梁、隧道入口等人行道设置盲道;城市公园、广场、商业区及重点公共建筑的人行道口设置提示盲道;建成区的公交车站设置提示盲道;二、实施内容二、实施内容285.7.4 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公园、小游园及儿童活动场的通

15、路符合轮椅通行要求,且入口设置提示盲道;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及主要公共建筑设置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设置符合轮椅通行的轮椅坡道或电梯,坡道和台阶的两侧设置扶手,上口和下口及桥下防护区设置提示盲道;在建成区交通繁忙的路口和主要商业街,设置音响交通信号。二、实施内容二、实施内容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295.7.4 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无障碍步行系统设计5.7 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慢行交通系统优化设计305.8.1 快速匝道分类快速匝道分类1 1、右转弯匝道、右转弯匝道:直接从主干线右转弯驶出进入主线的匝道。2 2、环形匝道、环形匝道:多用于左转弯行驶的匝道形式。车辆由干

16、线的右侧出口,并以约270转弯进入相交道路以免与直行车冲突。3 3、定向式匝道、定向式匝道:有直接和半直接两种接入方式。左转车从左侧直接分叉,左转弯到相交道路后,从左侧汇入车流,称为直接转向。其路线短捷,但从左侧汇入车流不利安全。左转车从右侧分出,左转弯到相交道路后,从右侧汇入车流,称为半直接转向。4 4、迂回式匝道、迂回式匝道:也有两种接入方式。左转车从右分出后跨越相交道路的对向车流,从左侧汇入车流,它不利于高速安全行驶;另一种左转车从右分出后,再从右侧汇入车流,有利于干道车辆高速安全行驶,但行驶距离较长。匝道类型:匝道类型:5.8 连续流与间断流交通协调设计连续流与间断流交通协调设计315

17、.8 连续流与间断流交通协调设计连续流与间断流交通协调设计325.8.2 常见交通问题常见交通问题快速路考虑变道减速分流、变道加速合流、交织快速路考虑变道减速分流、变道加速合流、交织区干扰区干扰路段考虑公交停靠、进出口路段考虑公交停靠、进出口交叉口考虑渠化车道交叉口考虑渠化车道5.8 连续流与间断流交通协调设计连续流与间断流交通协调设计335.9.1 交叉口群定义交叉口群定义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群是关联性较强的若干信号控制交叉口的集合,是交通管理及协调控制的最小网络,也是研究复杂交通系统的基本单元,其交通阻塞对于诱发大范围区域交通拥堵具有关键性作用。5.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交叉口群协调设计3

18、45.9.2 交叉口群匹配设计原则交叉口群匹配设计原则通过调节各交叉口的交通流量和通行能力来实现的,其主要参考指标为交叉口饱和度。单点交叉口设计对相邻交叉口之间的协调问题考虑不足,往往会产生相邻交叉口饱和度差异过大的情况,从而造成道路资源的浪费或交通阻塞。5.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交叉口群协调设计355.9.3 交叉口群交通组织交叉口群交通组织从信号控制设计和道路几何设计两方面 5.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交叉口群协调设计5.9.4 交叉口群空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交叉口群空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1、近距离交叉口展宽后交通协调设计365.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交叉口群协调设计5.9.4 交叉口群空间协调设计基

19、本方法交叉口群空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2、近距离交叉口左右车道置换设计375.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交叉口群协调设计5.9.5 交叉口群时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交叉口群时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1、干道信号控制基本参数(1)周期长度周期长度:先按单个交叉口的信号配时方法来确定每个交叉口的周期长度,然后取最长的作为本系统的公共周期长度。(2)绿信比绿信比:在干道控制系统中,各交叉口绿信比可根据交叉口的各方向交通 量来确定,不一定统一。385.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交叉口群协调设计5.9.5 交叉口群时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交叉口群时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1、干道信号控制基本参数(3)相位差相位差:相位差是干道交通信号控制

20、的关键参数。通常相位差有两种:绝对相位差:指各个交叉口信号的绿灯或红灯的起点相对于控制系统中参照交叉口的绿灯或红灯的起点时间差。相对相位差:指相邻两交叉口信号的绿灯或红灯起点的时间差。395.9 交叉口群协调设计交叉口群协调设计5.9.5 交叉口群时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交叉口群时间协调设计基本方法2、线控系统的信号协调控制方式1 1)单向交通街道)单向交通街道2 2)双向交通街道)双向交通街道(1)同步式协调控制(2)交互式协调控制(3)续进式协调控制 405.10 城市道路沿线进出交通系统设计城市道路沿线进出交通系统设计一、设计原则一、设计原则 既要考虑车辆进出的便捷性,更要考虑到它对主线交通

21、的干扰问题,力求避免左进左出。二、设计方法二、设计方法可以采用网络交通组织的方法使车辆绕道而行;使车辆利用交叉口实现左转调头;在路段上设置调头车道和调头通道。415.10 城市道路沿线进出交通系统设计城市道路沿线进出交通系统设计二、设计方法二、设计方法以设置在路边的公交起终点站为例,为避免公交车直接左转出站,可以利用周围路网组织“右进右出”,425.10 城市道路沿线进出交通系统设计城市道路沿线进出交通系统设计二、设计方法二、设计方法利用交叉口或分隔带掉头435.10 城市道路沿线进出交通系统设计城市道路沿线进出交通系统设计二、设计方法二、设计方法利用交叉口或分隔带掉头445.10 城市道路沿

22、线进出交通系统设计城市道路沿线进出交通系统设计二、设计方法二、设计方法某些特殊的大型交通集散点,允许车辆直接左转进出。455.11 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5.11.1 建筑学美学上的要求建筑学美学上的要求影响道路景观构成的主要因素是道路性质与用路者的视觉特性 465.11 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5.11.1 建筑学美学上的要求建筑学美学上的要求475.11 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5.11.1 建筑学美学上的要求建筑学美学上的要求关于城市快速路与主干路景观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两个重点问题:(1)线形设计要突破以

23、往以交叉口作为节点的折线连接手法,要将道路自身作为几何线形设计的对象(2)道路两侧建筑也要有变化,宜高低有错,这样可以从天际看清楚建筑物的轮廓线,这种高低变化和必要的绿地配合形成一种虚实变化,会使环境。485.11 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5.11.2 道路绿化设计道路绿化设计包括人行道绿化、分车带绿化、基础绿带、防护绿带以及广场、停车场绿化和街头休息绿化等形式 495.11 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5.11.2 道路绿化设计道路绿化设计设计原则设计原则(1)在距交通信号灯、标志牌及其它交通设施的停车视距范围内,不应有树木枝叶遮挡;同时,

24、绿化不应遮挡路灯照明。(2)分隔带与人行道上的行道树的枝叶不得侵人道路限界。弯道内侧及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种植高于最外侧机动车道路面标高1.2m的树木;弯道外侧应加密种植以诱导视线。快速路的中央分隔带上不宜种植乔木。植树的分隔带最小宽度不宜小于1.5m。505.11 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5.11.2 道路绿化设计道路绿化设计设计原则设计原则(3)靠车行道的行道树应满足侧向宽度的要求,株距410m。树池宜采用方形,每边净宽不宜小于1.5m;采用矩形时,净宽与净长不宜小于1.2m x 1.8m。(4)广场绿化应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及功能进行设计。结合交通导流

25、设施,可采用封闭式种植。对于休憩绿地可采用开敞式种植,并可相应布置建筑小品、坐椅、水池和林荫小道。对于交通广场,绿化必须服从交通组织的要求,不得妨碍驾驶员的视线,可用矮生绿植物点缀交通岛。515.11 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5.11.2 道路绿化设计道路绿化设计设计原则设计原则(5)停车场绿化应有利于汽车集散、人车分隔、保障安全、不影响夜间照明。风景区停车场,应充分利用原有自然树木为车辆遮阳,因地制宜布置车位。(6)改造旧路时,应注意保护现有绿化,尤其是现有树木。525.11 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城市道路交通与景观协调设计5.11.3 景观桥梁设计景观桥梁设计535.12 交通信号控制设计交通信号控制设计利用控制手段,主要是信号灯控制,来分离道路上不同的交通流及机动车交通流时空正好控制、快慢交通时空分离控制。5455供娄浪颓蓝辣袄驹靴锯澜互慌仲写绎衰斡染圾明将呆则孰盆瘸砒腥悉漠堑脊髓灰质炎(讲课2019)脊髓灰质炎(讲课201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