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绿皮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4554220 上传时间:2022-03-21 格式:DOCX 页数:155 大小:121.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旅游绿皮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旅游绿皮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旅游绿皮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资源描述:

《旅游绿皮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绿皮书—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15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录一、旅游绿皮书 总报告2003-2004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概况2005年及其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二、旅游绿皮书 专题报告1、市场篇2003-2005年中国出境旅游的现状分析与趋势预测2003-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形势的分析与预测2、热点关注篇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历程、特征与对策对中国世界遗产门票问题的思考3、产业运行篇中国大型企业涉足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与趋势中国航空集团公司的旅游产业链延伸中国旅游预订网站发展透视一、旅游绿皮书 总报告n 2003-2004年我国旅游业发展概况(一)总体状况 1. 2003年的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投资和内需的拉动,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带来

2、的机遇,中国旅游业也和其他产业一样,面临着十分有利的发展时机。 2002年,中国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三大市场,都出现了较2001年更令人乐观的增长态势。据统计,2002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已达5566亿元,比2001年增长11.43%,高出当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3个多百分点。 进入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更出现了难得的强劲增势,和其他许多产业一样,旅游业出现了“开门红”,整个第一季度发展形势异常喜人。而突如其来的“非典”,使中国旅游业一下子跌入深谷,至2003年4月底,全国有组织的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都基本停止。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世界卫生组织(WHO)先后于5月、6月宣布

3、撤销对香港、广东和北京的旅游警告,并将其从SARS疫区名单中删除,旅游业随即出现了强劲的恢复势头。其中受“非典”影响最为严重的广东、北京等地方政府,不仅积极落实国务院、财政部、国家旅游局等有关扶持旅游业的各项政策和规定,而且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本地实情的相关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加速了旅游业的复苏。 关于“非典”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上本旅游绿皮书已有详尽的说明,而这一年多来的发展,再次印证了我们当时的判断和分析:“非典”所造成的重大损失,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旅游产业“敏感性”的认识,从而努力探索旅游业的危机管理,寻找应该采取的办法与措施。“非典”的经历,加速了居民在旅游方式、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等方面

4、的变化。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与安全;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乡村旅游和自然旅游更受欢迎;在旅游方式的选择上,一日游、周边游、近地游、自驾车游、家庭亲子游等更加普遍。这些都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动力。“非典”的“洗礼”,推动了旅游企业新的改革计划,如改制、重组、转让等加快,更多的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同时,诸多企业着重确立旅游产品的多样化,重视消费主体的多侧面,开辟销售渠道的多途径。 2. 2004年的发展状况 2004年,中国旅游业以快于人们预期的速度得到了全面复苏。 在入境旅游方面,2004年,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并被全球知名的旅游传媒TTG(Travel

5、 Trade Gazette,Asia)评定为2004年度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据2005年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全年,中国入境的观光、商务、探亲等旅游人数为109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57亿美元,增长47.9%。 在国内旅游方面,2004年,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已达11亿人次,增长26.6%;旅游总收入4711亿元,增长36.9%。 在出境旅游方面,2004年年国内出境人数达2885万人次,增长42.7%;其中因私出境2298万人次,增长55.2%,占出境人数的79.7%。 需

6、要说明的是,2004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实际上是最近几年常规增长的叠加,也就是说中国旅游业在2003年遭遇了“非典”重创后,又回到了最初迅速发展的轨道上。 从总体上看,形成中国旅游业持续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目前有利的因素在不断增多,不利的因素虽然不少,但正在被重视、被克服。从产业发展来看,一方面,对中国旅游的需求非但没有转移,而且还在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旅游供给不仅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具体来说,需求的增加表现在:尽管突发的灾害为人类带来了损失,甚至会让一些人感到恐慌,但是经过灾害冲击的人类只会更好地树立战胜灾害的信心;人们会对自身的健康和安全更加关心,这种关心必然

7、会影响到旅游内容的取向,但并不能转移人们对旅游的向往。对于大量的中国旅游者而言,2003年的“非典”,并没有影响到个人的旅游需求和社会的旅游需求的存在,不仅闲暇时间没有减少,而且收入还在不断增加,同时作为人际交流需求的社会生活更加活跃;对于众多的入境旅游者而言,不仅中国的旅游吸引力依然存在,而且中国的发展与开放又不断产生着新的引力。供给的增强体现在: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培育,目前中国的旅游产业不仅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而且形成了联系紧密的产业集群。从旅游交通,到旅游住宿、目的地接待、丰富的餐饮供给以及旅行社对这些有效供给给以的整合,形成了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有价格适应力的线路和非包价服务,再加上主

8、管部门对质量监督的加强,因此在旅游者心中,中国的旅游供给和服务还是可以信赖的。所以当2004年旅游需求恢复和不断增长的时候,旅游供给就能够较为适当地给以满足。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旅游业虽然“敏感”,但并不“脆弱”,中国的实践再次验证了旅游业的这一特性。 (二)三大市场 1.入境市场 (1)2003年。受伊拉克战争以及“非典”疫情的影响,加之恐怖主义活动的猖獗,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的相对低迷,全球国际旅游者人数较2002年有小幅下挫。据世界旅游组织2004年初公布的数据,2003年国际旅游者人数为6.94亿人次,比2002年减少860万人次(同比下降1.2%);2004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再次公布:

9、2003年世界国际旅游总收入为5140亿美元,比2002年增加了400亿美元。但若以欧元计算,世界国际旅游总收入则为4550亿欧元,比上年减少470亿欧元(2003年,美元对欧元的汇率平均下降了20%)。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和汇率变动因素,以不变价格计算,并用接待国(地区)货币来衡量,则2003年世界国际旅游收入同比下降了大约2%;在东亚地区和大洋洲,国际旅游收入的降幅更为明显。 2003年,我国的入境旅游受到了重创,全年接待入境游客9166.21万人次,比2002年下降6.4%(其中:外国人1140.2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5.1%;香港同胞5877.0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5.0%;澳门同胞

10、1875.7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0.9%;台湾同胞273.1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5.4%)。入境过夜游客3297.05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0.4%,仍居于世界第五位;旅游外汇收入测算数为174.0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4.6%(其中:过夜旅游者入境花费为156.83亿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收入的90.10%;一日游游客入境花费为17.23亿美元,占9.90%),在世界上的排名从第五位下滑到第七位。相对于入境游客数,我国旅游外汇收入下降幅度更大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入境过夜游客人数的降幅大于一日游游客;二是入境游客中人均花费较高的外国人和台湾同胞数量下降幅度更大。 在具体市场方面,2003年,除非

11、洲外,其他各洲入境人数均比上年下降。16个主要客源国中,除俄罗斯、印度来华人数分别增长8.57%和2.57%外,其余14个主要客源国大都比2002年下降了许多,其中减少10%以上的有12个,减少20%以上的有8个,如此大面积大幅度的下降是从来没有过的。具体而言:俄罗斯增长8.57%,印度增长2.57%,蒙古下降7.70%,韩国下降8.42%,菲律宾下降10.00%,印尼下降15.61%,澳大利亚下降15.75%,英国下降15.93%,加拿大下降20.94%,德国下降21.22%,日本下降22.93%,新加坡下降23.95%,美国下降26.64%,马来西亚下降27.40%,泰国下降28.71%,

12、法国下降29.74%。 (2)2004年。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入境旅游都显示出强劲的增势。虽然目前尚无完整的统计数字,但是据世界旅游组织副秘书长2004年11月的预测,全球入境旅游在经历三年的徘徊后2004年可能出现强劲的增长,估计全球入境旅游者将比2003年增长10%,达到创记录的7.64亿人次。 据2005年2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公布的统计资料,2004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次数创纪录地达到了1.0904亿人次,不仅比2003年增长18.96%,而且比历史最高水平的2002年增长了11.37%。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为4176.14万人次(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26.66%和13.47%),从

13、目前的资料初步估计,有希望超过意大利(2003年为3960万人次)跃居世界第4位;旅游外汇收入达到257.39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和2002年增长47.87%和26.26%),从目前的资料初步估计,有希望超过德国(2003年旅游外汇收入为230亿美元)和英国(2003年为194亿美元),跃居世界第5位。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入境外国游客数已经达到了1693.25万人次,比2003年增长了48.49%,较之2002年也增长了25.99%。在人数增长率与收入增长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入境外国游客的增长是中国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率(比2003年增长47.87%)远高于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率(比20

14、03年增长18.96%)的主要原因。 从入境旅游者的结构来看,2004年,入境的商务客、散客的增长较快,而团队的恢复仍然缓慢(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2年的80%左右)。这一方面是我国对外贸易商机带来了商务客人的大幅增长;同时,也是企业自身的招徕没有与行政安排的形象推广互相配合的原因。看来,入境团队旅游的恢复不够理想,不仅不能忽视,而且需用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增加投入,强化促销,跟上行政部门旅游形象推广的步伐,以期更好地发挥行政推广促销的效果,实现团队入境旅游的全面恢复。 2.国内市场 (1)2003年。受“非典”影响,我国国内旅游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下滑:全年国内旅游人数为8.70亿人次,

15、比2002年下降0.91%。其中,城镇居民为3.51亿人次,比2002年下降8.83%;农民为5.19亿人次,比2002年增长20.2%。2003年,全国国内旅游收入3442.27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下降11.24%。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2404.09亿元,比2002年下降15.58%;农民旅游消费1038.19亿元,比2002年增长0.76%。 2003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395.7元,比2002年下降10.43%(在2002年已经降低1.7%之后,又降低了10.4%。)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684.9元,比2002年下降9.84%;农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00.

16、0元,比2002年下降4.35%。 如果把2003年国内旅游与2000、2001、2002年的情况做一个连续的比较,就会发现: 第一,就全国而言,2003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的出游人数和出游率、旅游总花费和平均花费,都比2002年有相当程度的降低。除了出游率略高于2001年外,其他各项(包括出游人数、年度总花费、平均花费)也均不及2001年的水平。 第二,就城镇居民而言,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的出游人数、出游率、年度总花费、平均花费,不仅比2002年有了十分明显的降低,而且所有各项(包括出游人数、出游率、年度总花费、平均花费)均未达到2001年的水平。 第三,就农村居民而言,2003年,

17、尽管“非典”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然而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却显得有些特别: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出游数,比2002年增长了2600万人次,是继2001年急速增长后的又一个增长年;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的出游率也较2002年增加了2.9个百分点,是继2002年陡增了8.6个百分点后的又一次增长;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总花费,也较2002年增长了7.92亿元人民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的平均花费仍处在连年下滑之中,2003年平均每一人次的花费又较2002年下降了9.1元(20012003年这三年的下滑的趋势是,2001年较2000年减少了14.2元;2

18、002年较2000年减少了3.3元;2003年较2002年减少了9.1元)。 (2)2004年。中国国内旅游表现出了急剧恢复后的可喜发展。正像上本旅游绿皮书所预测的那样,“表现为对2003年应有的正常增长后的再增长,即,出现两年正常增长的叠加。” 2004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1.02亿人次,比2003年增长26.67%,比2002年增长25.51%。其中,城镇居民为4.59亿人次,比2003年增长30.77%,比2002年增长19.22%;农民为6.43亿人次,比2003年增长23.89%,比2002年增长30.43%。 2004年,全国国内旅游收入4710.71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增

19、长36.85%,比2002年增长21.46%。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3359.04亿元,比2003年增长39.72%,比2002年增长17.94%;农民旅游消费1351.67亿元,比2003年增长30.19%,比2002年增长31.19%。 2004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27.47元,比2003年增加了31.77元,但是仍比2002年下降了14.33元(在2002年已经降低1.7%之后,又降低了3.3%)。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731.82元,比2003年增加了46.92元,比2002年下降了7.88元;农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10.21元,比2003年增加了10.21元

20、,比2002年增加了1.11元。 如将2004年的统计资料与20002003年的做一对比,那么,2004年国内旅游发展的特征应该是: 第一,就全国的整体而言,继2003年下半年的良好恢复态势,2004年中国国内旅游在迅速恢复的基础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2004年中国国内旅游在迅速恢复的基础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即旅游者的旅游总花费)两项主要指标来看,均创历史新高。其增幅之大(分别为26.67%、36.85%),是1995年至今的10年中唯一的一次。如果将2004年的旅游人数、旅游收入与最佳年景的2002年相比,其增幅也高达25.51%和21.46%(即使将此一增幅视

21、作2003年和2004年增幅的叠升,其平均增幅也是近几年来不多见的,经计算,每年的平均递增增幅为12.03%和10.21%)。2004年国内旅游的出游率也是近5年来最高的一年,比此前最高的2002年高出15.5个百分点。不过,人均消费却不是最高的,仅仅大致与2000年持平,仍然低于2002年和2001年。 第二,就城镇居民而言,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国内旅游,不仅出游人数、出游率、年度总花费,均比2002年有了全面的提升(同样是因为2003年缺乏可比性),而且在这四项指标中,除人均花费略低于2002年外,在出游人数、出游率、年度总花费三方面,均大大高于前四年中任何一年的水平。其中,出游人数比

22、此前最高的2002年多了7400万人;出游率比此前最高的2002年多了11.2个百分点;年度总花费比此前最高的2001年多了510.9亿元人民币;人均花费虽然比2002年少了7.9元人民币,但是也比2001、2003、2000年高出了约2353元。 第三,就农村居民而言,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呈现出进入21世纪以来的特别亮点,国内旅游出游数、出游率、旅游总花费、人均花费都出现了大增长: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出游人数,比历史最高水平的2003年增长了1.24亿人次,是继2002年和2003年的急速增长后的又一个增长年;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的出游率,较历史最高

23、水平的2002年陡增了13个百分点,这是继2002年陡增8.6个百分点和2003年增加2.9个百分点后的又一次大增长;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的总花费,较历史最高水平的2003年增长了313.48亿元人民币,这是自有旅游统计以来农村居民旅游最剧烈的大增长;值得欣喜的是,2004年,农村居民国内旅游的人均花费一举扭转了自2001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滑态势;而略有遗憾的是,即使是2004年,也还没有达到2001年已经下滑后的水平(2004年的农村国内出游者人均花费为210.21元,2000年为226.6元,2001年为212.4元,2002年为209.1元,2003为200.0元)。 就以上

24、三项分析综合而言,我们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国内旅游的巨大增长,应该视作2003年和2004年常规增长的叠升;同时因为2003年遭遇了“非典”的抑制,所以2004年更带有一种滞后性的暴发力;在居民旅游活动越来越经常化的时候,近地旅游比中长距离旅游增加的机遇和次数将会更多,所以尽管旅游人次数增多了,而且同类型旅游的消费可能也会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短距离旅游所占比重太大,因而就必然会出现旅游者的旅游总花费增长低于旅游人数增长的现象;由于中国国内旅游者中农村居民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因此,农村居民的人均花费必然会影响到中国国内旅游的总体人均水平,所以只有在“三农”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从而提高了农村居民

25、的消费水平后,中国国内旅游的人均消费水平才有可能得到较快的提升。 3.出境市场 (1)2003年。2003年开年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发展态势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势头,1、2月出境人数累计同比增长了45%。3月份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致使刚刚启动不久的埃及、土耳其线路难于运行;4月,中国和亚洲一些地区“非典”疫情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受阻;接着,更多的国家对我国出国人员和旅游团组实施了限制措施(最多时涉及全球127个国家);同时,中国政府也迅速采取了限制旅游防范疫情传播的有力措施,因而,在46月三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的出境旅游完全停顿。自5、6月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宣布对粤港和北京的“双解”后,

26、6月初广东居民赴港澳旅游业务开始恢复;7月初,全国的出境旅游组团业务更出现了全面的启动,尤其是在目的地空前的低价促销活动刺激下,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出境旅游的小高潮。据估算,仅仅在这年的7月份,旅行社的出境旅游组团业务便恢复到了2002年同期大约一半的水平。 从全年来看,虽然出现了“非典”对出境旅游的严重阻滞,2003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数仍然突破了2000万人次大关(达2022万人次),并且比2002年增长了21.8%。有研究者认为,2003年出境旅游的增长,是一个“突破性”的增长。因为自1992年中国正式公布出境旅游数据以来,大约花了9年的时间(到2000年)才达到了第一个1000万人次;而

27、后却只用了3年的时间(到2003年)就突破了第二个1000万人次。在2000年以前,每年增量均在100万人次以下,而进入21世纪以后,每年增加将近400万人次,年增长速度均是两位数,令世界注目(2001年的增幅是23.45%,2002年的增幅是44.75%,2003年的增幅是47.22%)。 (2)2004年。2004年是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数量增加最快的一年。除了此前可以成行的目的地国家外,先是欧盟整体开放,随后便扩大到了欧盟国家以外,再后是非洲、亚洲、拉美、大洋洲更多国家的成片跟进。 截至2004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总数达到90个(已经实施的为63个)。据国家统计局公布

28、的正式资料,2004年中国公民出境总人数已达2850万人次,比此前人数最多的2003年增长42.7%。其中因私出境2298万人次,增长了55.2%,占出境人数的79.7%。 随着港澳“自由行”的不断扩大和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的增加,目前已有32个内地城市的居民可以“个人游”身份赴港澳旅游。2005年年初,有关方面估计,2004年内地赴香港、澳门的旅游人数分别达到1200万人次和700万人次,将比2003年分别增长30%和40%以上。 (三)热点问题 1.几大热点问题 2004年旅游产业风起云涌、热点不断,而这些热点不仅蕴含着过去一年社会经济的综合变化,也预示着旅游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

29、这些热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出境旅游突破发展、港澳“自由行”市场火暴、区域旅游合作再掀高潮、“红色旅游”应运而生、“嘉年华”搅动城市、世界遗产又起争论、外资旅行社进军势猛、经济型饭店蓄势待发、旅游集团竞相重组、旅游行政管理发生变革。 (1)出境旅游突破发展。从2004年9月1日中国公民赴欧洲旅游团成行到12月中国公民的德国自由行开始,2004年是我国出境旅游最具突破性发展的一年。年底中美两国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则意味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已经遍布世界所有有人居住的各个大洲。这些热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出境旅游突破发展、港澳“自由行”市场火暴、区域旅游合作再掀高潮、“红色旅游

30、”应运而生、“嘉年华”搅动城市、世界遗产又起争论、外资旅行社进军势猛、经济型饭店蓄势待发、旅游集团竞相重组、旅游行政管理发生变革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应当引起有关部门足够重视,合理评估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影响,着眼于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中国出境旅游的相关政策。同时,出境旅游市场的净化,以及旅游保险意识的增强都是极其必要的。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的发生也将影响到国际游客的出游方向。 (2)港澳“自由行”市场火暴。自2003年1月1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开始实施,至2004年7月1日止,共有32个内地城市的居民

31、可以“个人游”身份赴港澳旅游。港澳“自由行”的火暴成为2004年的一大热点。增长迅速的大陆自由行游客为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2005年,随着市场示范效应的扩大和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开放,港澳游将更加火暴。与此同时,自由行也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体系和政策规定面临挑战。 (3)区域旅游合作再掀高潮。从长三角旅游区域合作向更加实际、实效的推进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入,以及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新发展,2004年“区域合作”成为旅游业的一个热门词汇。各旅游区域在开放各自的市场,拆除旅游发展的障碍,打造无政策障碍、无市场障碍、无交通障碍、无服务障碍的无障碍旅游区,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政策宽

32、松、交通畅顺、互惠互利、服务满意的旅游大环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未来一段时间,区域旅游合作会是一个艰难而长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区域旅游发展中一些问题的解决,可能远远超出了旅游管理部门的权限和协调能力,需要更高层次的介入,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4)“红色旅游”应运而生。2004年2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期间,上海、北京、江西等省市签署了郑州宣言,提出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大潮”口号,拉开了红色旅游热潮的序幕。12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和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共同研究制订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红色旅游”的推出受到了各级政府和业界的积极反响,

33、各有关省市和地区积极规划,打造精品线路,展开了规模宏大的促销宣传活动,可以预计,这将很好地促进全国的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国内旅游的大发展。 (5)“嘉年华”搅动城市。作为舶来品,“嘉年华”的英文“CARNIVAL”为“狂欢”之意。2004年,从沈阳到北京、成都、上海,“嘉年华”成为搅动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力量。特别是2004年7月,投资1.2亿元的北京环球嘉年华,在短短52天里创造了101万人次的客流量和近1.2亿元的营业收入,并引发了“嘉年华”热潮在全国的掀起。嘉年华的独特运营模式移动性、专业性、弹性消费、强势品牌等都具有重要的市场示范意义,无疑对国内游乐园和主题公园提出了挑战。而这一概念的引入

34、,也为含蓄的中国人引入了一种新的娱乐概念。 (6)世界遗产又起争论。2004年,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的世界遗产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平遥古城的南门城墙突然坍塌、故宫等北京六处世界文化遗产门票涨价,这一系列事件再次使得“世界遗产”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围绕“申遗热”的动因、遗产的属性与功用、世界遗产的管理与经营、门票价格以及相关法律和制度等问题人们展开了新一轮的大讨论。中国是世界遗产大国,同时又是发展中大国,遗产保护负担巨大而经济能力有限的矛盾依然存在,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这些珍贵而脆弱的世界遗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7)外资旅行社进军势猛。目前,世

35、界上最大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多数已经开始进驻中国,特别是2004年,外资旅行社对中国实质性的进入已经开始,并体现出进入地点扩散、投资方实力雄厚、经营业务范围各异的特点。2004年7月全日空国际旅行社(中国)有限公司成立,8月由澳大利亚福莱森特(Flight Centre)有限公司和中国康辉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的福莱森特康辉国际旅行社在北京宣布成立,随后格里菲(GTA)集团进军中国,锦江国际BTI商务旅行有限公司成立对此,国内旅行社必须考虑审视自身的发展战略,同时中国的旅游经营商也要做走出去的谋划。 (8)经济型饭店蓄势待发。2004年,经济型饭店是中国饭店行业的热点话题之一,不仅国际品牌大

36、举进军,而且民族品牌也加快布局。2004年1月,法国雅高集团的“宜必思”(Ibis)饭店在天津开业,4月世界最大经济型连锁饭店集团的美国“速八”(Super 8)饭店集团在北京王府井开出首家连锁店,5月英国洲际饭店集团旗下经济型饭店品牌快捷假日进入中国大陆,而本土两大经济饭店品牌“锦江之星”和“如家快捷”也竞相加大扩张步伐。经济型饭店有市场需求大、投资相对较少、回收期短等优势,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但经济型饭店的发展不能盲目追风,本土企业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与特点,发挥竞争优势。 (9)旅游集团竞相重组。2004年4月首都旅游集团公司、新燕莎控股公司、全聚德集团公司重组,11月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与

37、中国免税店总公司合并重组成立中国国旅集团公司,不久中旅集团宣布与中国旅游商贸服务总公司合并重组。2004年旅游集团的重组,表现出重组层次高、重组力度大、着眼于战略调整等特点。 (10)旅游行政管理发生变革。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行。行政许可法发布之后,除了国家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做出整改意见,地方政府和地方旅游管理部门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调整了思路,强化了依法管理。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刚刚开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政府管理部门一样,对这一新法律还有一个认识、适应和调整过程。特别是涉及部门利益和权利的变革,实施这一法律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些传统管理方式和手段还会有惯性,也

38、可能存在反复,因此,需要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力量的监督。 2.热点问题背后 上述十个问题,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年度特征,是2004年我国旅游业涌现出来的重大事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些深层问题,标志着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长远趋势。 (1)旅游产业更加开放。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开放程度在不断加强,不管是出境旅游目的地的渐次增加,还是外汇管理政策的逐步放松;不管是欧洲市场的方兴未艾,还是港澳自由行的异常火暴;不管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轻松旅游,还是越来越多的外资旅行社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都反映出我国旅游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体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如果说过去我们发展旅游

39、更多地是为了创取外汇、回笼货币,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前往中国的话,到了今天,我们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为中国人提供更加便利、更加多样的旅游选择,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如果说过去我们更多地考虑“狼来了”的威胁,努力保护本土企业的话,到了今天,我们不仅要懂得如何向“狼”学习,而且要有“与狼共舞”的勇气和自信。2004年,出境旅游突破发展、港澳“自由行”市场火暴、外资旅行社进军势猛都充分反映出我国旅游产业的更加开放。 (2)综合特征明显加强。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围绕旅游者的流动,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跨越地区、跨行业,而且需要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这方面,如果说过去我们更多地侧重于对单个旅游

40、目的地的建设,侧重于提高一个景区、一个城市的吸引力的话,那么现在人们更加认识到超越行政区划,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重要性;如果说过去我们把旅游主要看作是游山玩水休闲娱乐的话,那么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让我们认识到将“红色”与旅游相结合,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市场生命力。 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区域旅游合作的纵深发展和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人们对于旅游产业的综合特征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旅游发展中也将涌现出更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资源属性的新生事物。 (3)需求更加多样多层。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国内旅游的兴起,一方面,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旅游吸引物,

41、旅游者需要更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新产品。嘉年华的火暴就充分显示了这种移动式旅游吸引物的魅力所在,是对传统旅游景点的一种创新。另一方面,旅游者的需求也更加多层次:除了满足国内外高端消费的星级饭店外,随着国内旅游需求日盛,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商务往来频繁,以及国际旅游者中自助旅游者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对于提供有限服务并适合大众消费的住宿设施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经济型饭店的蓬勃发展就充分说明了我国旅游业发展中需求多层次化的明显趋势。 (4)管理体制改革在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旅游业的发展,管理体制问题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政出多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历

42、来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痼疾,往往是哪个行业越发达,“有关部门”则越多。旅游业也不例外,目前涉及到旅游资源管理的部门众多,有人做过统计应不下12个。这些部门按照各自的标准对旅游资源加以进行分类、管理,导致管理中出现各种争夺利益和推诿责任的现象。近些年世界遗产冲突事件增多、矛盾凸显,遗产保护问题引起关注,便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在旅游管理中也存在“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也要求各地的旅游管理部门能努力适应不断变革的现实,依靠法律法规,优化管理。n 2005年及其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2005年又是关键性的一年,继

43、连续多年国民经济高度增长之后,国家制订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发挥作用,在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更要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持协调健康的发展。这一年是第十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而后,开始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要对社会经济发展新目标的制订和新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考虑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在新的环境下找准位置,在新的发展中发现和利用机遇,为实现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一 影响未来旅游发展的四个宏观因素 2005年及其今后一段时间里,国际形势将不断发生变化,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会不断调整,而国际、国内宏

44、观环境的变化,也将影响到国家旅游政策的调整,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方式和特点。诚然,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变化也是难以预测的,但从目前来看,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会对未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1.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有忧有喜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相对乐观的经济预测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世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贸易与投资的普遍增长,信息技术的急剧扩散以及私营部门的异常活跃,有利于全球经济的恢复与振兴。当然,最近几年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也存在不少令人忧虑之处,例如战争与战后的恢复,恐怖活动与反恐活动,灾难与灾后的重建,高速

45、经济发展与资源与环境的制约等,其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些因素会对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值得欣喜的是,在对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预测中,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新兴市场”之一。的确,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一直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就是一个佐证,2004年几十个国家相继与中国签订旅游合作协定、确定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就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中国与欧盟、俄罗斯、印度等国家与地区新型关系的建立,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形成的积极反响,都会有利于中国旅游业的振兴与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

46、球各类学习汉语的人数多达3000万人,欧美国家学习汉语人数的增幅保持在每年40%左右,这也许能够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兴趣。 2.构建和谐社会为旅游发展赋予了新思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尤其是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这一目标的确立,目前还只是破题,有很多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但其中毋庸置疑的是它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和人天关系的和谐

47、。众所周知,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巨大而明显的变化就是旅游与休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旅游与休闲已经成为许多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小康生活的标志之一。旅游活动是人的运动和人的社会活动,因此,一方面,旅游活动必将促进人与自然的接触,提高人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了解与认知,提高人们的责任感;另一方面,旅游活动也必将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交往与交流,增强人们的相互了解,增强大家的认同感。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下,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活动的设计乃至整个旅游发展政策的制订,都要树立的新的思维方式,必须认真考虑尊重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而不是某些社会阶层或团体的利益;要有利于缩小而不

48、是扩大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差异;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防止以牺牲社会道德为代价获得某些经济利益的错误做法。通过洁净的旅游产品、旅游经营和旅游行为,营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旅游发展开阔了新视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在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发展经济要坚持“五个统筹”的基本原则。毫无疑问,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和基本原则,也要指导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在继续注重开发各种传统旅游

49、资源的同时,重视对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为吸引物的农业旅游的开发;在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同时,促进农村居民旅游活动的发展,使旅游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统筹地区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东部发达地区的旅游业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这些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产业优势的转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提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的同时,发挥其在促进就业、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功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再延续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50、就是要在发挥旅游业在拉动内需、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好旅游业在对外开放中的先导和促进作用,在积极引进国际知名旅游企业的同时,鼓励国内旅游企业“走出去”。总之,旅游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一样,今后要更加强调均衡发展,强调综合效益,强调利益协调,强调可持续性,改变某些重经济、轻社会,重眼前、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重城市、轻农村,重国际、轻国内,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树立全新的旅游发展思路。 4.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使中央政府有了丰富的经验和能力,不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全国整体经济的有序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巩固,

51、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西部开发战略正在改善西部发展的基础设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探索新路,而中部经济的崛起又被提上日程。虽然,由于各地的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各地经济发展的模式有很大差异,但2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使我们能够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旅游业是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必将引导和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另外还有一点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必将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合作与联合。如果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带动区域旅游合作是东部发达地区相

52、对成熟的发展模式的话,那么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乃至京津冀、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会为这些区域旅游发展合作提出新的要求。 二 产业运行的五个关键问题 在上述宏观环境下,我国要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今后一段时间内旅游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战略选择。特别是随着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到来,对于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市场结构、管理体制、企业制度、社会环境等问题必须做出新的思考和选择。对产业运行来说,以下五个问题颇为关键。 1.旅游产业功能的全面发挥 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旅游产业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更重视其经济贡献的话,那么进入

53、21世纪以来,逐渐关注其社会意义;在旅游业的经济作用方面,如果说以往更多强调旅游产业自身(主要是旅游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的话,那么现在政府更关注旅游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素质提升和关联带动作用,对“动力产业”特性的关注强于对“支柱产业”的定性;在处理与环境的关系方面,以往着重宣传“旅游无烟工业”的理念以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而现实的发展促使人们觉醒,如果管理不善,旅游同样会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旅游应当是“环境友好的产业”;在旅游业的社会功能方面以往重视不足,主要强调是一种消费或非必要消费,是一种经济活动,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而且它还应当是一种智

54、力投资,是促进人力资本发展的工具;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求,也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福利,旅游活动不仅是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是农村居民的社会权利,旅游应当是“创造幸福的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真正实现旅游产业的上述功能,特别是如何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保障真正将上述认识上的变化转化为产业运行的实际,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2.正确处理三大市场的关系 完整的旅游业,包括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个方面。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通常是从国内旅游起步,然后逐步发展包括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在内的国际旅游。由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采取的是一种非常规的旅游发展道路。后来依据我国社会经

55、济发展的具体国情所制订的“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的大政方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这个方针还要坚持下去。但是,也不得不看到,我国的经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消费需求和结构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因此,对于三个旅游市场的关系,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更加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符合社会需求的实际。例如,如果说“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强调其外汇收入的重要性,这一方针是不可动摇的,那么其政策主要体现在改善目的地形象、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加海外促销预算上,而不再是体现在资源配置上,尤其不再是在设施的建设上。相反,在资源配置和设施

56、建设投资上,要向国内旅游倾斜,要向能够同时满足国内、国际旅游者需求的旅游吸引物方面倾斜,不断提高国内、国际旅游需求相互替代程度。在这个意义上,要把发展国内旅游放到优先的位置上,以弥补长期发展中对国内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投入的缺口。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国,要逐渐突出国内旅游作为旅游业基础的应有地位,从纯外汇收入的目标逐渐向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指标来定夺其贡献,从“创汇导向产业”向“动力产业”的目标过渡。对待“出境旅游”关键是明确所谓“适度”的这个“度”。“适度”是个理想概念,同时也是个模糊概念。这个“度”应当放到国家坚持开放的大政方针下去设定,放到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上去考量

57、,放到全国的范围内去计算,放到一个科学的基础上去判断。目前的问题是没有标准,或者说没有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去检测。 3.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旅游相关部门如何正确行使其管理职能,选择恰当的、有效的管理方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首先,要采取有效措施,扭转旅游行业管理中的政出多门现象。目前,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涉及到旅游资源管理的一些领域,政令混乱、相互矛盾、争权夺利的现象依然很明显。随着旅游产业的壮大,部门利益之争还在日益蔓延和激化,各个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那些有短期收益的事你争我抢,对于资源保护等社会责任则互相推诿。这一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到

58、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其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功能。一方面,在中国的现行体制下,旅游业的发展依然要坚持政府主导,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要依法规范市场,实施监督,保证行业正常运行;另一方面,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要强化服务功能,从重“管”到强调“理”,从重“堵”到强调“疏”,从重“罚”到强调“防”,依据服务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提高自己的凝聚力。 4.旅游企业制度的改革创新 旅游业虽然是个年轻的产业,由于它本身的综合性,使之具有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大集团与小企业的混合现象。现有旅游企业应考虑如何实现体制创新,淘汰在体制转型期内所采取过的一些过渡性、临时性并在实践中证明是具有严重缺陷的制

59、度安排,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其一是处理好国有资产在旅游行业的退与进的问题。旅游业是一个公认的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的退出似乎是大势所趋,但退出的时序如何确定,退出的领域孰先孰后,或者说,鼓励更多的国有资本进入旅游产业,利用其优良资本促进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稳定旅游市场的稳定作用,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其二是促进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大型旅游集团,虽然这些旅游集团的规模不同,内部结构差异很大,但绝大多数旅游集团都是国有旅游企业集团;虽然在管理和经营模式上有了一些改革,但原有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规模上的做

60、大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集团发展成功的保证。其三是改革现行旅行社业经营体制。旅行社业在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现行旅行社业体系分工不清,管理手段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经营体制难以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和不断开放的新形势。 5.和谐旅游环境的全面营造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消费环境和产业环境,目前在旅游行业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是信用缺失、环境破坏和公平欠缺问题。首先,尽管我国旅游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整体市场环境更加规范,但不容回避的是旅游行业依然存在恶性竞争、欺诈购物、虚假广告、违规经营等现象。实际上,不仅旅游行业如此,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困扰我国乃至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

61、一个痼疾,假冒伪劣、合同欺诈、虚假报表、价格陷阱等各种短期行为的普遍化犹如毒瘤侵蚀着经济肌体,大大地增加了社会的交易成本,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运行效率,给消费者、企业、政府和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于旅游业来说,如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不仅关乎整个旅游行业形象的改善,更关系到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其次,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这些年,关于旅游开发破坏环境的批评日渐增多,受利益集团和地方利益的驱使,加上相关法律规章的欠缺和执法不严,不恰当的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如何保证保护与开发的并行不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再

62、次,受资本等重要资源分配不平衡的影响,和其他有些行业一样,在部分地方旅游产业成为少数人、少数部门受益的产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利益相关者的公平参与、公平受益,特别是对于当地老百姓权利和利益的侵犯,在某种程度上还比较严重。如何实现旅游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的公平,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也是关系到旅游环境是否和谐的长远问题。 三 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1. 2005年旅游发展的基本判断 (1)总体的发展态势良好。2005年,基于影响中国旅游业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不利的因素正在弱化和逐渐被克服的现实,中国旅游业将在2004年恢复与新发展的良好基础上继续向前。在中国旅游的全球性引力和国内需求的不断增强的情

63、况下,在中国旅游产业集群的现有基础和供给不断增长的现实下,2005年中国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定将继续得到显现。 第一,入境旅游恢复性增长。中国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将继续以20002004年的平均增速发展。除了亚洲和周边客源地仍然增长强劲外,欧美澳等传统的客源地的增长也可望会有新的提高。随着行政部门的海外形象推广和企业促销的加强,团队旅游者和观光旅游者,亦可望恢复到2002年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必须看到,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增长将低于2004年的增长率,原因在于2004年是一种特殊背景下的增长,所以2005年增幅可能出现的减缓,应视作是正常的现象。 第二,国内旅游持续稳定增长。就目前中国国内旅

64、游发展的走势来看,2005年国内旅游人数的增长还将继续表现为近地旅游和农村出游者的高增长,因此,2005年虽然旅游收入仍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其增幅可能仍低于旅游人数的增幅。2005年,随着“三农”政策的初见成效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的连续出台,必将使中国农村居民的国内旅游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旅游形式上,还是出游的目的上,都将会有重要的变化。总之,从目前国内旅游发展的良好趋势以及诸多利好因素来分析,2005年及其随后的几年,中国的国内旅游必将迎来更加有利的发展时期,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标志,是全国国内旅游的平

65、均花费达到或超过2001年的历史最高水平。 第三,出境旅游增长将继续保持较高势头。出境旅游的良好发展势头的保持主要得益于两个重要的因素,其一是出境旅游目的地在不断地扩大,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目的地竞争的对象;其二是近年来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不断调整,使出境旅游活动变得更加方便。前者的变化最大,预计2005年还将扩大,致使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各个大洲。后者则是我国外汇政策不断放宽的延续,尤其是从2005年年初开始,中国公民每人每次出入境携带人民币的数额由原来的6000元提高到2万元,其提高的幅度是前所未有的。再加上人民币已经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内某些场所实际流通,大大方便了中国公民在境外旅游或其他消费活动的方便程度。 (2)旅游热点延续与升温。2004年,中国旅游业出现了不少亮点和热点,这些热点将在2005年继续保持,真正形成气候,得到长足发展。其中“红色旅游”、出境旅游、工农业旅游和区域旅游最具代表性。在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的直接关怀与支持下,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启动,各地关于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