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专业特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3079365 上传时间:2022-03-1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专业特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专业特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专业特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资源描述:

《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专业特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个专业105个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专业特制(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住院患者。一、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TCD编码:BNF011)。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ICD-10 编码:J06.903)或急性支气管炎(ICD-10 编码:J20.904)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01)。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急性支气管炎经门诊治疗37天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血常规为白细胞计数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的患者进入本路径。(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

2、: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急性咳嗽病临床常见证候:风热犯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燥伤肺证痰热郁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急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或慢性支气管炎病史。3.胸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5.当患者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不进入本路径。6.内伤咳嗽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4、(3)心电图;(4)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咽拭子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T检查、胸部CT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2)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嗽。(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4)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2.静脉滴注、肌肉注射中成药注射剂。3.针灸治疗。4.拔罐、耳针等疗法。5.内科基础治疗:卧床休息,对症及支持治疗。6.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咳嗽频次减少、痰量少或无,症状明显好转

5、。(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2.有原发慢性基础疾病并加重,需要积极治疗者,退出本路径。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急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第一诊断:急性咳嗽病(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TCD编码:BNF011、ICD-10 编码:J06.903或J20.904或J44.101)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标准住院日14天 实际住院日: 天时间 年 月 日(第1天) 年 月 日(

6、第23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进行中医证候判断完成首次病历记录和病程记录初步拟定诊疗方案进行实验室检查密切观察,防止病情变化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及注意事项。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进行中医证候判断预防并发症及诊治完善入院检查病程记录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内科急性咳嗽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卧床清淡饮食辨证服用中药汤剂、中成药辨证静滴中药注射剂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完善入院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胸部X线长期医嘱:内科急性咳嗽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卧床清淡饮食辨证服用中药汤剂、中成药辨证静滴中药注射剂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处

7、理异常检查结果主要护理工作入院宣教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安排各项检查时间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护理常规安排各项检查时间完成护理记录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兰花书屋时间年 月 日(第413天)年 月 日(第14天,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出院日期完成病程记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及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病情预防并发症初步评估疗效、预后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确定患者是否可以出院向患者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门诊随诊开具出院诊断书完成出院记录通知出院重点工作长期医嘱:内科急性咳嗽病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卧床清淡饮食辨证服用中药汤剂

8、、中成药辨证静滴中药注射剂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检查处理异常检查结果复查血常规长期医嘱:停止所以长期医嘱临时医嘱:开出出院医嘱出院带药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完成护理记录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出院准备及出院指导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送病人出院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级或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9、。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级或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0、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血瘀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且心绞痛分级为级或级者。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级或级的患者。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

11、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肌红蛋白);(4)凝血功能检查;(5)血压、脉搏、心率;(6)心电图;(7)胸部X线片;(8)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9)24小时动态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小时动态血压、甲状腺功能、B型尿钠肽(BNP)、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冠脉CTA、经颅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电

12、图运动负荷试验、静息心肌核素显像+负荷心肌核素显像、腹部超声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痛发作期:寒凝血瘀证:活血散寒止痛。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止痛。(2)心痛缓解期: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化瘀。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瘀。痰阻血瘀证:祛痰活血化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热毒血瘀证:解毒活血化瘀。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4.穴位贴敷。5.其他适宜疗法。6.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心痛、胸闷、气短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心绞痛分级属于级或级者。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3.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冠心病治疗

13、及二级预防方案。(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急性脑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等其他系统疾病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3.出现急性心衰、心源性休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退出本路径。4.患者及其家属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发生异议,导致该路径无法正常实施,退出本路径。二、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TCD编码:BNX020、ICD-10编码:I20.805),心绞痛分级为级或级的患者。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14、岁 门诊号: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标准住院日14天 实际住院日: 天时间 年 月 日(第1天) 年 月 日(第23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中医证候诊断危险性评估拟定初步中医诊疗方案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开展辅助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监护进行健康宣教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上级医师查房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护完善中医四诊信息完善中医证候诊断完善中医诊疗方案完成病程记录完善入院检查进行健康宣教重点医嘱长期医嘱胸痹病护理常规分级护理病重或病危通知病情较重者可重症监护低盐低脂饮食或糖尿病饮食口服中药汤剂静点中药注

15、射液口服中成药内科基础治疗(按照西医指南进行)临时医嘱必查项目: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心肌损伤标志物凝血检查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胸部X线片心脏超声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的项目长期医嘱完善中医辨证选择中药汤剂或中成药或静脉注射液完善内科基础治疗临时医嘱完善入院检查据病情选择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甲状腺功能B型尿钠肽超敏CRP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冠脉CTA冠脉造影腹部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完成护理记录分级护理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及治疗过程配合监护和急救治疗静脉抽血规范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和危险性,实行分级护理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

16、:1.2.无 有,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级的慢性稳定期的住院患者。 一、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衰病(TCD编码:BNX03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ICD-10编码:I50.905)。(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

17、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2.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3.疾病分期(1)慢性稳定期; (2)急性加重期。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住院患者临床常见证候: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2.慢性稳定期。3.患者

18、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2.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的患者。3.NYHA功能分级级。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5.合并合并严重心律失常,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凝血功能检查;(3)心电图;(

19、4)胸部X线片;(5)心脏彩超;(6)B超(肝、胆、脾、胰、肾等);(7)24小时动态心电图;(8)6分钟步行试验。注:根据临床治疗和疗效判定需要出院前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电解质、肝肾功能和其他出现异常的指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气分析、肌钙蛋白、心肌酶学、甲状腺功能、BNP(或NT-ProBNP)、地高辛血药浓度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补益心肺,活血化瘀。(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益气温阳,化瘀利水。(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填精化气,益阴通阳。2.辨证论治选择

20、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3.中医特色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各专科临床验证有效的特色疗法,如:(1)心衰综合康复疗法(2)足浴疗法4.基础治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参照中华医学会2007年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5.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胸闷、气喘、心慌等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2.心功能好转一级以上。3.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好转。(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退出本路径。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

21、加。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该路径。二、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TCD:BNX030、ICD-10:I50.905)心功能分级级的慢性稳定期患者。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标准住院日21天 实际住院日 : 天时间 年 月 日(入院第1天)主要诊疗工作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西医诊断(病因、病理解剖、病理生理诊断等)中医诊断(病名和证型)完成住院病例和首次病程记录初步拟定中医诊疗方案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辅助检查项目

22、 中医治疗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心力衰竭常规护理 I级护理间断吸氧低盐饮食卧位或半卧位休息记24小时出入量心电监护测血压、体重中药汤剂辨证论治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 益气养阴类温阳类 活血类)口服中成药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临时医嘱必须检查医嘱:全血分析 电解质 心电图尿常规 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 凝血功能检查、D-二聚体 血糖 胸片心脏彩超 24小时动态心电图B超(肝、胆、脾、胰、肾等)6分钟步行试验选择检查项目血气分析 肌钙蛋白 心肌酶学 风湿三项BNP或NT-ProBNP地戈辛血药浓度甲状腺功能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护理工作入院宣教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发放临床路径告知书根据医嘱指导患者完成

23、相关检查 饮食指导 运动指导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 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 年 月 日(第23天) 年 月 日(住院第47天)目标完善检查,明确原发病及诱因并予纠正。初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完成主治医师查房记录确认检查结果并制定相应处理措施明确原发病及诱因予纠正中医治疗上级医师查房完成主任医师查房记录根据病情调整方案中医治疗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心力衰竭常规护理 I级护理间断吸氧低盐饮食卧位或半卧位休息记24小时出入量测血压、体重中药汤剂辨证论治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 益气养阴类 温阳类 活血类)口服中成药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选用心电监护临时医嘱继续完善

24、入院检查长期医嘱心力衰竭常规护理 I级或级护理间断吸氧低盐饮食卧位或半卧位休息记24小时出入量测血压、体重中药汤剂辨证论治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 益气养阴类 温阳类 活血类)口服中成药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临时医嘱复查异常指标和心电图、电解质等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护理工作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根据医生医嘱指导患者完成相关检查避免诱因饮食指导 运动指导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疾病进展教育 治疗教育指导运动 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 原因:1.2.无 有, 原因:1.2.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住院第714天) 年 月 日(住院第1420天) 年 月 日(出院日,住院第17

25、-21日内)目标巩固治疗效果巩固治疗效果安排出院主要诊疗工作住院医师查房,上级医师定期查房书写病程记录根据病情调整中医诊疗方案中医治疗住院医师查房,上级医师定期查房书写病程记录根据病情调整中医诊疗方案中医治疗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出院完成查房、出院记录及出院诊断书评估疗效 出院后门诊复诊及药物指导主管医师拟定随访计划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心力衰竭常规护理 级护理间断吸氧低盐饮食自动体位记24小时出入量测血压、体重中药汤剂辨证论治 中药静脉注射剂(益气类 益气养阴类 温阳类 活血类)口服中成药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临时医嘱复查异常指标和心电图长期医嘱

26、心力衰竭常规护理 级护理间断吸氧低盐饮食自动体位记24小时出入量测血压、体重中药汤剂辨证论治 口服中成药 原基础规范治疗药物临时医嘱复查异常指标和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肾功能、电解质、6分钟步行试验。长期医嘱停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出院带药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护理工作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疾病进展教育 治疗教育指导运动生命体征监测、出入量记录疾病进展教育 治疗教育指导运动出院宣教发放出院心衰健康教育手册药物指导指导患者门诊复诊帮助患者或家属办理离院手续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 原因:1.2. 无 有, 原因:1.2.无 有, 原因:1.2. 如延期出院,原因: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跟骨骨折

27、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跟骨骨折的住院患者。一、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TCD编码:BGG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ICD-10编码:S92.001)。(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2.骨折分类(1)不波及跟距关节面的骨折。(2)关节面轻度受累的骨折。(3)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

28、定的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骨断筋伤,气滞血瘀证瘀血未尽,筋骨未愈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跟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跟骨骨折诊断标准的新鲜骨折患者。2除外开放性骨折、跟距关节面严重受累的骨折和病理性骨折。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29、(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跟骨正侧位、轴位X线片;(2)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3)肝功能、肾功能;(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必要时行CT或MRI检查。(八)治疗方法1.手法复位、钢针撬拨经皮内固定及夹板或石膏外固定。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3.外治法。4.功能锻炼。5.其它疗法。6.护理调摄。(九)出院标准1.骨折局部疼痛缓解,肿胀减轻。2.进针点无感染征象。3.X线片检查显示Bhlers角、跟骨外形基本恢复或达到功能复位。4.无需要住院治疗的其他并发症。(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因并发其他部位损伤致使治

30、疗时间或卧床时间延长,增加住院费用者,退出本路径。2.合并糖尿病等其他内科疾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3.治疗过程出现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跟骨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跟骨骨折(TCD编码:BGG000、ICD-10编码:S92.001)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门诊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标准住院日 14天 实际住院日: 天时间 年 月 日(第13天) 年 月 日(第47天) 年 月 日(第814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上

31、级医师查房制定诊疗方案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上级医师查房等医疗文书完成必要理化检查并评估病情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手法复位撬拨复位固定夹板或石膏固定中药内服中药外敷上级医师查房中药内服中药外敷观察进针点、患肢远端感觉运动情况等并作出相应处理调整固定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完成常规病程记录等医疗文件上级医师查房中药内服中药外敷观察进针点、患肢远端感觉运动情况等并作出相应处理调整固定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完成常规病程记录、出院小结等医疗文件出院指导重点医嘱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饮食患肢夹板或石膏固定中药内服中药外敷临时医嘱: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胸部X线片、心电图

32、根据病情:跟骨CT(平扫或三维重建)或MRI手法复位麻醉下行跟骨骨折手法复位钢针撬拨固定术对症处理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饮食夹板或石膏屈膝跖屈位固定患肢抬高中药内服中药外敷临时医嘱:复查血常规换药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对症处理长期医嘱:骨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饮食夹板或石膏屈膝跖屈位固定患肢抬高中药内服中药外敷临时医嘱:换药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对症处理出院带药继续夹板或石膏屈膝跖屈位固定出院后门诊复查主要护理工作入院介绍(病房环境、设施等)入院护理评估观察患肢制动情况及护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报告医师心理与生活护理指导患者功能锻炼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感觉、运动情况并作相关记录心理与生活护理指

33、导患者功能锻炼观察患肢末梢血运及感觉、运动情况并作相关记录心理与生活护理指导患者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宣教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肝胆管结石的急性发作期(梗阻型和胆管炎型)肝胆蕴热证与肝胆湿热证的住院患者。一、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胆管结石(ICD-10编码:K80.508)。(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胆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出

34、现明显的腹痛、恶寒发热、黄疸三大症状中二者或二者以上者。梗阻型表现为间歇性黄疸、肝区和胸腹部持续性不适、消化功能减退等胆道梗阻症状。胆管炎型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即腹痛、恶寒发热、黄疸。 (2)静止期:无明显腹痛、恶寒发热、黄疸,或仅有轻微腹痛,无黄疸、发热恶寒。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常见证候:肝胆蕴热证肝胆湿热证肝胆热毒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胆管结石。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

35、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胆管结石(ICD-10编码:K80.508)的患者。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中梗阻型或胆管炎型之一,中医辨证为肝胆蕴热证或肝胆湿热证者。3.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其治疗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患者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5.合并胆囊结石、胆道狭窄、占位、癌变、其他非手术治疗不能解决的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潜血;(4)肝功能、肾功能、

36、血糖、电解质、血清淀粉酶;(5)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6)尿淀粉酶;(7)心电图;(8)胸片;(9)心肌酶谱;(10)肝胆胰脾B超。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上腹CT平扫+增强;(2)上腹MRI;(3)MRCP;(4)肺功能;(5)血气分析、血培养、其他体液培养、肿瘤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肝胆蕴热证:疏肝解郁,清热利胆。肝胆湿热证:清热利胆,化湿通下。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3.辨证选择中药肛门滴注、针灸等。4.其他疗法:鼻胆管引流、胆管支架。5.外科基础治疗。6.护理:辨证施护。(九)出院标准1.达到疾病疗效治愈/显效标准或中

37、医证候痊愈/显效标准。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出现发现感染性休克、肝脓肿、多脏器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2.合并其他疾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3.出现ERCP相关性胰腺炎、胆道感染、出血、穿孔及麻醉意外者等并发症,需要特殊处理,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或家属的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肝胆管结石病急性发作期肝胆蕴热证、肝胆湿热证(ICD-10: K80.508)患者姓

38、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14天 实际住院日: 天时间 年 月 日(第1天) 年 月 日(第2天) 年 月 日(第35天)主要诊疗工作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完成病历书写进行中医证候诊断急诊检查申请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及合并症完善常规检查向患者或其受托人交待病情上级医师查房,明确下一步诊疗计划完成入院检查根据化验检查结果评价主要脏器功能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向患者或其受托人交待病情、诊疗计划上级医师查房完成三级查房记录确定诊断、评估病情胆道影像评估疗效评估中医辨证及方药调整完成病程和查房记录新的诊疗措施向患者或其受

39、托人交待病情、疗效、诊疗方案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外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禁食或流汁饮食中药汤剂中成药静脉点滴针灸治疗中药肛滴吸氧(必要时)测BP、P、R Q2H(必要时)临时医嘱:血、尿、大便常规+潜血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心肌酶谱,感染性疾病筛查、肿瘤标记物、血气分析(必要时)肝胆胰脾超声、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肺功能、腹部CT、MRCP(必要时)必要时鼻胆管引流或胆管支架长期医嘱:相关脏器功能的维护临时医嘱:继续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新的检查项目相关科室会诊必要时鼻胆管引流或胆管支架长期医嘱:新的治疗措施饮食调整临时医嘱:复查血常规复查

40、肝功、电解质复查胆道影像检查主要护理工作协助患者及家属办理入院手续进行入院宣教静脉抽血、标本采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定时巡视病房止痛、降温等对症处理病情监测协助完成相关检查止痛、降温等对症处理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定时巡视病房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聚星障病(病毒性角膜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的门诊患者。一、聚星障病(病毒性角膜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聚星障病(TCD编码:BYH010)。

41、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ICD-10编码:B00.501+H19.1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100.9-94)。(2)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眼科学(葛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聚星障病(病毒性角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聚星障病(病毒性角膜炎)临床常见证候:风热犯目证肝火炽盛证湿热蕴蒸证正虚邪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聚星障病(病毒性角膜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

42、诊断为聚星障病(病毒性角膜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聚星障病(病毒性角膜炎)者。2.发病初期病变部位属于角膜上皮层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用西药抗病毒滴眼液治疗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视力检查;(2)眼前节检查;(3)角膜荧光素钠染色;(4)角膜知觉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眼前节照相

43、、眼底检查、眼压测量、角膜刮片细胞学检查、角膜刮片荧光抗体染色检查、病毒PCR定量检测、IgG检查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热犯目证:疏风清热。(2)肝火炽盛证:清肝泻火。(3)湿热蕴蒸证:清利湿热。(4)正虚邪恋证:益气固表,退翳明目。2.中医外治特色疗法。3.中成药治疗。4中药滴眼液。5.护理调摄。(九)完成路径标准(1)眼疼、畏光等症状减轻或消失。(2)角膜上皮损伤减轻或痊愈。(3)角膜荧光素染色范围减轻或消失。(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3.需加用西药抗病

44、毒滴眼液治疗者,退出本路径。二、聚星障病(病毒性角膜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聚星障病(病毒性角膜炎)(TCD编码:BYH010;ICD-10编码:B00.501+H19.101*)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 门诊号: 病历号: 发病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时间30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时间 年 月 日(第1天) 年 月 日(第215天) 年 月 日(第1630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完成眼科检查视力检查眼前节检查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角膜知觉检查可选择检查眼前节照相眼底检查眼压测量其他中医辨证确定治疗方法辨证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中医外治特色疗法中药

45、滴眼液完成首诊门诊病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眼科检查视力检查眼前节检查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角膜知觉检查可选择检查眼前节照相眼底检查眼压测量其他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复诊记录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注意证候变化眼科检查视力检查眼前节检查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角膜知觉检查可选择检查眼前节照相眼底检查眼压测量其他病情评估判断治疗效果制定随访计划完成复诊记录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医师签名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的门诊患儿。一、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

46、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咳嗽病(TCD编码:BEZ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ICD-10编码:J20.904)。(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咳嗽(ZYT001.1001.9-94)(2)西医诊断:参照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急性支气管炎(第7版)。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痰湿蕴肺证(

47、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2患儿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且其家长或监护人同意者。(四)标准治疗时间7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的患儿。2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3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者,不能进入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指纹)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

48、检查项目血常规。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X线检查、C反应蛋白、肺炎支原体检测、心电图、尿常规、便常规、痰培养、血培养、血清IgE、过敏原检测等。(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2)风热犯肺证:疏风解热,宣肺止咳。(3)痰热壅肺证:清热化痰,肃肺止咳。(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宣肺止咳。2辨证选择中药注射剂。3敷贴疗法(九)完成路径标准1咳嗽、咯痰等症状消失,其它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两肺听诊未闻及干、湿性罗音。3没有需要治疗的并发症。(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

49、变化,或出现严重其他系统并发症,退出本路径。3. 因患儿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二、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TCD编码:BEZ010,ICD-10编码:J20.904)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身高: cm(脱鞋) 体重: Kg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完成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标准治疗时间 7 天 实际治疗时间: 天时间 年 月 日(第1天) 年 月 日(第2天) 年 月 日(第天)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血常规选择其他检查完成初步诊断中

50、医辨证确定治疗方案辨证口服中药汤药/颗粒剂中成药敷贴疗法其他疗法完成首诊门诊病历向家长交代病情和注意事项家庭护理指导完成复诊记录根据病情,选择有关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予相应处理注意病情变化视情天左右复诊一次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家庭护理指导完成复诊记录复查异常检查项目完成疗效评定根据病情,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制定随访计划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医师签名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门诊患者。一、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临床路经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

51、为经期延长病(TCD编码: BFY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ICD-10编码: N93.8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1993年,中华医学会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编著中医妇科诊疗指南。(2)西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卫生部发布.2002年,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妇产科学.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经期延长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常见证候:血瘀证阴虚血热证湿热瘀阻证气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