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墙立柱地几种常见力学计算模型电子版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60977749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幕墙立柱地几种常见力学计算模型电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幕墙立柱地几种常见力学计算模型电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幕墙立柱地几种常见力学计算模型电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幕墙立柱地几种常见力学计算模型电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幕墙立柱地几种常见力学计算模型电子版(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幕墙立柱的几种常见力学计算模型幕墙立柱根据实际支撑条件一般可以按以下几种力学模型设计1、简支梁简支梁力学模型是建筑幕墙工程I技术规范(JGJ102-2003)中推荐I的立柱计算模型。在均布荷载作用| J | | |下,其简化图形如图 1.1 。I 1 J l! I 1 T J 1 1 1 J1宀IL-制 I Adobe Reader文件归蜿撤巳 UHEXjy 兗档(工且(D 宙口 雷帮助【Id)联睥再鶴工程技#規範02-wooMpdr鼻IH 占雹聲|直|1凸 A 克|1|代卜V 日 回细 |克|!T?如*在楼层内单独布置立注时*其上、下端均宜与主体结构 较接,宜采用上端悬挂方式;当柱支承点可能

2、产主较大位移时, 应采用与位移相适应的支承装置。由截面法可求得简支梁任意位置的弯矩为:图1.1进而可解得:当 x=l/2时,有弯矩最大值:Mmax =0125q|2。M-qx2qlx22简支梁的变形可以按梁挠曲线的近似微分方程:EI经过两次积分可得简支梁的挠度方程为:4qx24qi3x)24)31(qixEl( 12由于梁上外力及边界条件对于梁跨中点都是对称的, 因此梁的挠曲线也是 对称的,则最大挠度截面发生在梁的中点位置。即:当 X-I/2时,代入上式有: f _ 5qkl4max 一 384EI此种力学模型是目前我国幕墙行业使用的较广泛的形式,但由于没有考虑上下层立柱间的荷载的传递,因而计

3、算结果偏于保守。2、连续梁在理想状态下,认为立柱上下接头处可以完全传递弯矩和剪力,其最大弯 矩和变形可查建筑结构静力手册中相关的内力表。在工程实际中,上下层立柱间采用插芯连接,若让插芯起到传递弯矩的作 用,需要插芯有相当长的嵌入长度和足够的刚度。即立柱接头要作为连续,能 传递弯矩,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芯柱插入上、下柱的长度不小于 2hc, h c为立柱截面高度;(II) 芯柱的惯性矩不小于立柱的惯性矩 。務 | Adobe Reader立件(日 編辑(日 視團虫 立槽( ra(T)窗口酗 帮或出JGJIOZ-ZOOXpdf6.3*3 上、下立柱之间应留有不小于15mm的缝隙,闭口型材可采用长

4、度不小于250mm的芯柱连接,芯柱与立柱应紧巒配合。芯柱与上柱或下柱之间应采用机械连接方法加以固定。开口型材上柱与下柱之间可采用等强型材机械连接。I I I I计算时连续梁的跨数,可按 3跨考虑。同时考虑由于施工误差等原因造成 活动接头的不完全连续,从设计安全角度考虑,按连续梁设计时,推荐采用的 弯矩值为:M =(-)ql2。12 10在工程实际中,我们不提倡采用这种连续梁算法。主要原因是由于铝合金 型材模具误差等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立柱接头处只能少部分甚至无法传递弯 矩,根本无法形成连续梁的受力模型。3、双跨梁(一次超静定)在简支梁的计算中,由于挠度和弯矩偏大,为了提高梁的刚度和强度,就 必

5、须加大立柱截面,这样用料较大,在经济上也不太合算。在简支梁中间适当 位置增加一个支撑,就形成了“双跨梁”,可以有效的减小梁的内力和挠度。双跨梁简化图形如图3.1 o图3.1-inixi记盛咲再皓工程枝*现蒂兀“陀202 pdF包卜1* * 1吃强 -V:4 Y*A7 Adobe Reader文申巳編環视圉文当迎工具管口鬼)帮助(也h=.6,3.4 多层或高层建筑中跨层通长布置立柱时*立柱与主体结 构的连接支承点毎层不宜少于一个;在混凝土实休端面上连接 支承点宜加密。每层设两个支承点时1上支承点宜采用圆孔.下支承点宜采 用长圆孔。寸jJ双跨梁为一次超静定结构,可以采用力法求解,具体如下:将支座B

6、等效简化为一个反力FB,则根据荷载叠加原理,可以将图3.1的 力学模型简化为图3.2-a和图33.2-b两种力学模型的合成。忘1L按图3.2-a,在均布荷载作用下,B点的 变形为:.3fb二匹1-2(苗宵24EIl l按图3.2-b,在集中荷载FB作用下,B点 的变形为:2 2心53EI1另外,B点为固定支座,其总的变形为0, 按此条件将式与式联立,可得方程:2 2RBa (I -a)3EIl解方程,可以求得支座 B处的反力Rb,进而采用截面法可解得梁的最大弯矩为支座B处的负弯矩,其值为:33qa +(l -a) 叽%|(八双跨梁的最大挠度在BC段,其值可近似按下式计算:fmax : (1.4

7、355Rb -0.409qk(l -a)(l -a)3/(24EI)另外,在工程实际中双跨梁的最大挠度也可将 BC段视做简支梁,按BC 段简支挠度计算,这样计算的结果偏大。双跨梁的弯矩和挠度除按上述方法计算外,也可按下式计算: Mmax 二 mql2fmax 二 l4 / EI式中:m为最大弯矩系数,卩为最大挠度系数,均可由表1查取。表1双跨梁最大弯矩和挠度系数a/lm卩(x10-3)a/lma (x10-3)0.050.10724.56:0.200.06502.650.080.09744.310.220.06072.420.100.09133.920.250.05472.090.120.08

8、783.680.300.04631.630.130.08263.550.350.03971.240.140.07993.43:0.400.03500.870.150.07723.310.450.03220.560.160.07463.150.500.03130.310.180.06972.81以上简单介绍了双跨梁的力学模型,双跨梁在工程实际的应用是相当 广泛的,它可以大大减少立柱的用料。在工程中大多利用建筑结构的下翻梁 或加设钢梁、钢架来增加支点。同时,应当注意,双跨梁的最大支反力一般也出现在中间支座B处,这在计算幕墙预埋件时应特别注意待续铰接多跨梁的立柱计算与分析1前言21世纪,我国的幕墙行

9、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幕墙市场 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幕墙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也越来越规范、越来 越成熟。作为一名幕墙设计师,为了降低工程的直接材料成本, 提高幕墙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在初步设计阶段,合理科学地选用 计算模型显得十分重要。根据玻璃幕墙规范与金属板石材幕墙规范规定,立柱设计可 采用单跨梁、双跨梁或铰接多跨梁进行计算。本文将对单支点铰 接多跨梁(多跨静定梁)的设计进行分析。2.多跨铰接梁的受力分析在幕墙立柱设计过程中,当主体结构梁高度较小,且楼层较 多时,通常采用这种受力方式:幕墙立柱每层用一处连接件与主 体结构连接,每层立柱在连接处向上悬挑一段,上一层立柱下端 用插芯连接支承在此悬挑端上,

10、实际上是一段段带悬挑的简支梁 用铰连接成多跨梁,也就是多跨铰接梁。如图 1。图1铰接多跨梁简图根据大多实际工程情况,楼层高度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只 对等跨静定铰接梁讨论,即:H1=H2=H3=-= Hn (H为层高)L1 =L2 =L3二二Ln (L为悬挑长度)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跨为简支梁受力形式,第二、三、 n跨均为静定梁受力结构。从整个结构受力来看,第一跨是结构 受力最不利的部位。因而对于第一跨的设计及计算是多跨铰接梁 受力计算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另外,由于H仁H2=H3二Hn是建筑物的楼层高度是固定值, L1 =L2 =L3 =- =L n是在设计时确定的悬挑段长度,可见悬 挑值的确

11、定会直接影响到立柱材料大小的选择。3.多跨铰接梁需关注的问题3.1第一跨问题根据受力分析,第一跨的结构受力较为不利,通常采用两种 方式解决。方案一:对第一跨作局部加强处理,可以增大型材截面,也 可以在铝型材空腔中设置加强钢件,增大立柱的抵抗矩。以上处 理均需在施工图及计算书中明确说明,在结构计算时需单独校核, 以满足设计要求。方案二:一般情况下,第一跨处于幕墙顶部,此部位大多有 女儿墙结构,因此可以增设支点,受力形式也就为图 2所示,第 一跨实际为双跨梁受力结构,短跨为 L0。在受力分析计算时必须单独校核该部位立柱强度。圍HZH3血H応 応 7T-! M ;第为;第网;鮎勇图2受力模型简图3.

12、2悬挑段长度的确定在选定受力模式后,对 L1、L2、Ln的取值在设计 时通常是根据主体结构与连接点的关系确定。但是否有较为合理 的取值?下面我们对多跨静定铰接梁(等跨)的受力作进一步的 分析图3受力模型分析示意图 曲LJCn-in=2 3 * n图4悬挑段与简支段受力示意图在图3中,AB1段为简支梁,我们对它作局部处理,它的受 力在分析时仅供参考。B1B2 B2B3、Bn-1Bn均为带悬臂的静 定梁,悬臂长度为L2、L3、Ln、。Bn端以下一跨梁的悬臂 为支座,在悬臂的端部作用一集中荷载,此集中荷载为前一跨梁Bn端的支座反力。为讨论方便,我们将每跨静定梁分成悬挑段和简支段。图4中第一种情况是悬

13、挑段受力简图,它受到来自面板的均布荷载q和Bn-1端的集中力P的作用,集中力P是前一跨梁端部支座反力 的反作用力。第二种情况是简支段受力简图,它的荷载除均布荷 载q外,还有由集中力P及均布荷载对Cn-1端产生的负弯距作用。根据计算模型,第一跨B支座反力R1B=qL1/2X 1-(L1 /L1 ) 2(1)第n跨B支座反力RnBn=2 4、6-=R1B x 1-Ln /Ln - (Ln /Ln ) n RnBn=3 5、7-=R1B x 1-Ln /Ln + (Ln /Ln ) n当n4以后,(Ln /Ln ) n项值很微小,RnB逼近一定值, 可近似取:第n跨B支座反力RnBn=4 5-= R

14、1BX 1-Ln /Ln(2)第n跨集中力Pnn=2 3、4=R (n-1 ) B(3)P2P3、P3v P4-当n4以后,Pn逼近一定值,同时Mn 也逼近一定值。(4)第n跨C支座弯距为:MnC n=2、3、4-= -PnLn +qLn 2/2第n跨简支段跨中弯距为:Mn二 qLn2/8 1- (Ln /Ln ) 22-PnLn(5)x 1-(1+Ln /Ln)2/2+ Ln /Ln0n-in=2 - 3 - n图5悬挑段与简支段弯矩图从图5中可知,对同一立柱,当Cn支座的弯距MnC与跨中 弯距Mn相等时,能充分发挥立柱的截面特性,经济性也最好。 即MnCn=2 3、4 = Mn(6)于是有

15、,PnLn +qLn 2/2 = qLn2/8 1- (Ln /Ln ) 22-PnLn : x 1-(1+Ln /Ln)2/2+ Ln /Ln联解(1)、(2)、( 5)等式,得Ln /Ln=1/6(7)可见,当悬挑段长度为简支段长度的1/6时,两段的最大弯 距很接近,立柱材料大小的选用最恰当。4. 多跨梁的设计分析下面我们以138系列立柱为例,运用多跨铰接梁电算程序分 析跨度L=4m时,悬挑段长度Ln与简支段长度Ln的比值与各跨 立柱最大应力的关系。立柱截面参数:lx=4104226.29 mm4Wx= 55462.52 mm3A=1570.73 mm2立柱线荷载标准值:qk=3.0 kN

16、/m采用最大荷载法分析,悬挑长度Ln分别取400m(Ln /Ln=1/9 )、500mm(Ln /Ln = 1/7)、565mm(Ln /Ln = 1/6)、600mm(Ln/Ln = 1/5.7)、700mm(Ln /Ln = 1/4.7)。对应部位的最大应力如下:表1(单位:N/mm2 )LnAB1段B1C1 段C1B2段段C2B31400118.0558.91895.5895.228092500111.6573.34385.7985.077433565107.6180.84480.8379.788284600105.4387.76777.1975.89693570099.696102.1

17、969.8467.67188从表1中数据可知,对应部位最大应力与悬挑段Ln的变化关系,在第三种情况下实现了最佳组合,立柱的各跨度最大应 力最接近,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等强度设计理论,从受力角度 考虑,这种情况立柱的经济性最好,能发挥立柱截面的最大效益, 此时悬臂段与简支段长度的比值约为 1/6。当跨度为其他值时,情况又是如何呢?表2数据为不同跨度情况下,悬挑段与简支段长度比值Ln /Ln均约按1/6进行取值进行计算的结果。结果表明(除去第一 跨AB1段)各跨的的最大应力都很接近,与以上分析情况一致。表2(单位:N/mm2 )LnLnAB1B1C1C1B2C2B31300042460.7545.

18、7245.6845.0939242350049682.4462.2261.9061.09106934500635136.0102.1102.0100.8895745000706167.7125.9125.9124.3904155500777202.8152.2152.1150.234815. 结束语当选用铰接多跨梁模型进行幕墙立柱设计时,我们要注意如 下两点:一是第一跨是薄弱环节,其设计计算需慎重考虑;二是 悬挑段的选定,可参照悬挑段与简支段为 1:6的比例关系进行选 取材料的利用率会最大,也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 .张芹编单元式、金属(石)板幕墙资料汇编2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4. 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