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57768920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3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资源描述: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实施细则(4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县县(市市)地地质质灾害灾害调查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与区划基本要求 实实 施施 细细 则则 国土国土资资源部地源部地质环质环境司境司2000 年年 3 月月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目目 录录一、一、 总则总则1 1(一) 目的1(二) 任务1(三) 基本要求1(四) 组织形式2二、二、 设计编制设计编制3 3(一) 基本要求3(二) 设计书提纲4三、三、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5 5(一) 野外调查记录方式5(二) 野外调查记录内容5(三)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12四、四、 群测群防网络建设群测群防网络建设1212(一) 群测群防体系12(二) 监测网主要职责1

2、3(三) 工作内容14(四) 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14(五) 监测数据16五、五、 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室内资料分析整理1616(一) 基本要求16(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17(三)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18(四) 地质灾害调查图件编制18(五) 报告编制21(六) 报告附件24附件附件 1 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2727附件附件 2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3636附件附件 3 3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4141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一、总一、总 则则( (一一) )目的目的 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

3、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二) )任务任务 1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等。 2 “以人为本” ,对所属县(市)的主要集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体进行调查。 3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 4进行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 5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地质灾害减灾预案。 6结合调查成果,对所属

4、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三三)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1.地质灾害调查,应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收集资料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气象水文、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 2地质灾害调查的灾种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对危及人及财产的潜在灾害点,如不稳定斜坡、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泥石流流通区、采空区等必须进行调查。根据现场实际,可以增加调查其它灾种。 3地质灾害调查方式采用专业调查与当地群众查险、有关部门报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群众报险线索,逐一进

5、行现场调查。对主要的居民点都必须进行现场调查,严防“漏报” 。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所有的居民点必须进行现场核查。 4地质灾害调查,必须做到“一点一卡” 。按照卡片要求内容逐 一填写,其中,对地质灾害主要要素不得遗漏。 5地质灾害调查必须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 6.列入年度计划的县(市),必须编制调查设计书,并报经主管部 门审批后,方可开展调查工作。( (四四) )组织形式组织形式 1成立有地市地矿局(国土资源局)、县(市)政府领导和承担调查任务的地勘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成员参加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项目的实施。 2在协调小组领导下,由承担调查任务的地勘单位和县(市)地矿局(

6、国土资源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开展工作。 3每个县(市)调查组专业技术人员不应少于 6 人。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不应少于 2 人。4每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要求在一年内完成。(五)质量监控(五)质量监控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应由具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资格的地勘单位承担。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2.项目实施单位必须按照设计书要求组织实施,如对设计需要进行较大变更、调整,应报主管部门审批。3.项目实施单位应加强项目施工阶段的自检、互检、专检的质量控制措施。4.项目的野外工作过程中和结束后,省及当地国土资源(地矿)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野外抽查和验收。质

7、量不合格者,必须返工。5.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结束后,提交成果报告送审稿,经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后并经审批,方可提供当地政府使用,并按规定进行资料归档。6.建立项目质量保证金制度。对出现较大质量问题的项目实施单位,视情节扣除质量保证金,并终止其项目实施资格。二、设计编制二、设计编制( (一一)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1设计应充分收集前人资料,并进行综合研究,使设计有充分的依据和可操作性,避免重复工作。 2设计应充分体现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以及防灾减灾的需求,使工作有明确的针对性。 3设计书应符合有关标准与要求,内容完整、突出重点,附图附表齐全。 / 49 文档可自由编

8、辑打印( (二二) )设计书提纲设计书提纲 设计书提纲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章第一章 前言前言 第一节 目的任务:包括任务来源、任务书主要内容、工作起止时间等 第二节 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节 前人工作程度 第二章第二章 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现状区域环境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现状 第一节 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第二节 地质灾害现状 第三章第三章 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 第一节 工作部署原则 第二节 工作部署 第三节 工作量与工作进度第四章第四章 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第五章第五章 组织管理组织管理 第一节 组织管理 第二节 项目组人员与分工 第六章第六章 保障

9、措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保障完成任务、提高成果质量水平措施 第二节 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 第三节 项目全面质量管理措施 第七章第七章 预期成果预期成果 第一节 成果图件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第二节 成果报告 第三节 监测点和监测网络 第四节 信息系统 第五节 提交成果时间三、野外调查三、野外调查( (一一)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野外调查记录必须按规定的调查表认真填写,要用野外调查记录本作沿途观察记录,并附示意性图件(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和影像资料等。 2对危害或潜在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必须进行详细调查,必要时,可进行初步地质测绘,辅以简易山地工程,并报请上级有关部

10、门进行专门的地质详勘。对于一般危害点可视具体特征和分布位置做控制性定点调查。 3对属于同一类型的地质灾害,不论灾害体规模大小、是单体还是群体,都应一点一表。不允许将相邻 2 个灾害体合定一个观测点。对于同一地点存在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时,可以只定一点,但应分类填表。4对于学校、乡、镇及其它重要基础设施,无论有无地质灾害,均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点;在地质条件复杂区,对于一般居民点均应布设观测点进行调查评价。( (二二) )野外调查记录内容野外调查记录内容1 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每个点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应根据设计书中规定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的技术要求和布点的目的进行详细记录和填

11、表,做到目的明确,全面,重点突出,数据无误,词语准确,字迹工整清楚。(1)(1)潜在不稳定斜坡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重点放在对危及学校、集镇、居民点、工厂和重要交通干线等的地质体。 附表 1 有关栏目主要填写要求如下:条条 目目填填 写写 内内 容容名称以距离调查点最近的地名命名。地理位置详细到乡、村、组(社),地理坐标以调查范围的中心点为准,在地形图上量取。野外编号以所在县(市)名称汉语拼音的声母加上调查表的顺序号作为野外编号,如巴东县BDl、BD2、,攀枝花市 PZHl、PZH2、。室内编号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数据编码要求编码。成因时代第四系地层时代代号加成因代号,如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物代号为

12、 Q4dl;基岩标注到组,如侏罗系蓬莱镇组代号为 J3p。产状用倾向、倾角表示,如:倾向 125、倾角 30,表示为 12530。地震烈度可用国家地震局编制的 50 年内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烈度区划数据。微地貌60为陡崖,2560为陡坡,825为缓坡,8为平台。坡形指斜(边)坡剖面形态,分为凸形、凹形、线形、阶状等形态。坡向指主体坡面倾向,用方位角表示。构造部位指与调查点附近主要构造的关系,如某断层的上盘、下盘或断裂带上,某背斜、向斜的某翼、轴部或倾伏端等。土地使用填写调查点及其附近的土地使用现状。结构类型分为块体状、块状、层状、块状和软弱基座等 4 种基本类型;层状斜坡结构根据岩溶(或其

13、他结构面)倾角大小及与坡面的关系可再分为顺向坡、逆向坡、斜向坡和近水平岩层斜坡等 4 个亚型;顺向坡还可再细分为缓倾顺向坡和陡倾顺向坡。控滑结构面类型分为层理面、片(劈)理面、节理裂隙面、松散盖层与基岩接触面、泥化夹层、层内错动带、构造错动带、断层。老滑坡面。密实度分为密度、中密、稍密、松散 4 级。 (2)(2)滑坡滑坡( (包括崩塌包括崩塌) ) 主要调查滑坡的类型、发生时间、灾情、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及规模、运动形式、滑速、滑距,诱发因素,稳定程度,复活迹象,并提出今后防治措施建议。对已发现可能发生滑坡迹象的危险(点)地段,调查内容主要为: 周围地面变形迹象特征,可能发生滑坡的类型

14、; 基岩地层岩性、产状,软弱夹层岩性、产状,断裂、裂隙、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节理发育情况; 风化层与残坡积层岩性、厚度、特征; 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与斜坡坡向组合关系; 地下水富集及泾流排泄特征; 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有否地表水渗入; 人工开挖边坡情况及可能加剧滑坡形成的危险性和可能影响范围; 提出今后防灾减灾措施建议。 附表 2 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下: 条条 目目填填 写写 内内 容容冠部高程滑坡主壁与地面交线的最高点高程。趾尖高程滑体前缘端点的高程。碎石含量是指碎石在滑体物质中的体积百分比。滑面形态指滑面纵剖面形态,分为线状、弧形、阶状、波状等。滑坡类型按运动特征划分为崩塌

15、、倾倒、滑动、侧向扩离、流动、复合等 6 类。滑坡长宽厚度均指滑体的最大长度、最大宽度和最大厚度。 (3)(3)泥石流泥石流主要调查沟域地形地貌,包括: 汇水面积、主沟纵坡降和沿岸沟坡坡度变化情况; 流域降水量及时空分布特征; 植被类型及覆盖程度; 沟谷内松散堆积物类型、分布、数量; 沟口扇形形态、面积、切割破坏情况; 泥石流堆积物成份及结构情况; 以往灾害史和直接损失情况; 今后活动趋势及造成进一步危害的范围和损失大小; 提出防灾建议。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附表 3 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下:条条 目目填填 写写 内内 容容水系名称指黄河、长江、珠江等入海河流或下游消失的内陆河流。泥石

16、流沟泄入主河道名指按所用地形图上的名称填写,地形图上无河名者按地方习惯名称填入。泥石流沟至主河道距离现场直接量测或在地形图上量测,要注明河道水位标高。流域面积在 15 万地形图上量测。相对高差在地形图上量测。山坡坡度可在地形图上量测,但以现场实测为主。植被覆盖率指林、灌木植被的覆盖率。现场调查或收集资料。主沟纵坡一般采用山口以上河段平均坡降,以现场实测为主,也可用近期航片或地形图上的量测资料。分段统计时按加权平均值计算。冲淤变幅应在流通区或形成区实际量测。冲淤变幅按附表 4 中第 7 项因素综合判定。沟口扇形地状况应现场实地调查判别,按山口扇形地特征规定调查的内容量测填表。补给段长度比*同一河

17、段两岸同时存在几个不同补给源,只取其中最长的一段长度计入累计长度。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主要按现场调查结果计算确定,也可根据航片资料确定。堵塞程度现场调查确定,判定标准见下表。松散物贮量通过现场调查测算或用航片资料的计算成果。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一般按总贮量划级。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现场调查量测。*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是沿主沟长度范围内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坍、滑坡、沟蚀等)的累计长度,泥石流堵塞程度分级如下:堵塞程度堵塞程度特特 征征严重沟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形成区集中,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

18、中等沟槽较顺直,河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交角多数小于 60 度。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堵塞情况一般。轻微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分散,阵流间接时间短而少。天然或人为松散堆积体严重程度标准如下:严重程度严重程度堆积体边坡高堆积体边坡高总贮量总贮量(W)(W)严重30m 以上高边坡松散堆积10104m3/km2中等1030m 高边坡松散堆积O510104m3km2轻微10m 以下高边坡松散堆积O5104m3km2 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附表 4)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易发程度(严重程度),按综合评判

19、总分决定(见下表)易发程度易发程度总总 分分高易发(严重)114中易发(中等)84114低易发4090 分不易发40 分 (4)(4)地面塌陷地面塌陷调查内容主要为: 已有塌陷的发育特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层、岩性、岩溶发育程度、第四系复盖层岩性、结构、厚度; 地下水位埋深及年变化特征、变化幅度); 周围地下水开采与矿山疏排等情况、诱发因素、发展趋势; 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 提出今后防治建议。填表见附表 5。 (5)(5)地裂缝地裂缝调查内容主要为: 单缝特征和群缝分布特征及其分布范围; 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或地下水开采

20、等); 发展趋势预测和现有灾害评估及未来灾害预测; 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 提出今后防治建议。填表见附表 6。(6)(6)其它灾种其它灾种根据现场实际,可增加调查灾种,并参照国家有关技术要求进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行。2 2诱发因素诱发因素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诱发因素的描述应分清主次,特别是诱发因素的分析,应用数据说明,如: 降雨诱发,应尽量搜集灾害发生前的降雨时间、雨量数据; 人工切坡诱发,应访问切坡的时间,测量切坡后的坡度、高度;采矿诱发,应尽量搜集开采起始时间、年开采能力、矿石总产量、坑道区面积等资料; 抽、排水诱发,应尽量搜集抽排井孔布置、抽排时间、抽排水量、抽排前后地

21、下水位及变化等资料。3 3地质灾害体规模地质灾害体规模划分标准参照表 1、表 2、表 3。表表 1 1 滑坡、崩塌、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滑坡、崩塌、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单位:104m3级级 别别滑滑 坡坡崩崩 塌塌泥石流泥石流巨型1000100100大型10010001010010100中型10100110110小型1011表表 2 2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级级 别别规规 模模巨型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20m大型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 1020m中型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 310m,或长1km,宽 1020小型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3m,或长1km

22、,宽10m表表 3 3 地面塌陷分级标准地面塌陷分级标准级级 别别塌陷、变形面积(塌陷、变形面积(kmkm2 2)巨型10大型110中型0.11小型0.1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4 4稳定性现状评价稳定性现状评价滑坡和斜坡的稳定性分为三级,即稳定性好、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差。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标准见表 4;岩溶塌陷体的稳定性分为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三级。塌陷体和土洞稳定性评价标准见表5、表 6。表表 4 4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表滑坡滑坡要素要素稳定性差稳定性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好稳定性好滑坡前缘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迳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

23、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迳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在 3045之间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迳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滑体滑体平均坡度40,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在 3040间,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30,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滑坡后缘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迹象。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显位移迹象,原有的裂缝已被充填表表 5 5 塌陷体稳定性定性评价塌陷体稳定性

24、定性评价稳定性分稳定性分级级塌陷微地貌塌陷微地貌堆积物性状堆积物性状地下水埋藏及地下水埋藏及活动情况活动情况说说 明明不稳定塌陷尚未或已受到轻微充填改造,塌陷周围有开裂痕迹,坑底有下沉开裂迹象疏松,呈软塑至流塑状在地表水汇集入渗,有时见水位,地下水活动较强烈正在活动的塌陷,或呈间歇缓慢活动的塌陷基本稳定塌陷已部分充填改造,植被较发育疏松或稍密,呈软塑至可塑状有地下水流通道,有地下水活动迹象接近或达到休止状态的塌陷,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可能复合稳定已被完全充填改造的塌陷,植被发育良好较密实,主要呈可塑状无地下水流活动迹象进入休亡状态的塌陷,一般不会复合表表 6 6 土洞稳定性定性评价土洞稳定性定性评

25、价稳定性稳定性分级分级土洞发育状况土洞发育状况土洞顶板埋深(土洞顶板埋深(H H)或其与安)或其与安全临界厚度比(全临界厚度比(H HH H0 0)说说 明明正在持续扩展不稳定间歇性地缓慢扩展正在活动的土洞,因促进其扩展的动力因素在持续作用,不论其埋深多少,都具有塌陷的趋势H10m 或 HH01.0不具备极限平衡条件,具塌陷趋势10mH15 或1.0 HH01.5基本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可能复活基本稳定休止状态H15m 或HH01.5超稳定平衡状态,复活的可能性较小,一般不具备塌陷趋势稳定消亡状态一般不会复活5 5其它调查内容其它调查内容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1)对己进

26、行勘查与治理的地质灾害,应搜集勘查程度、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及效益。 (2)对重要的斜坡变形和地质灾害点,都必须绘出平面图、剖面图,必要时附素描图。并拍摄照片或录象。所有照片均应统一顺序编号,并注明在相应的观测点记录表上,如 BDl2,表示巴东县第1 卷第 2 张。( (三三) )工作手图和填图清绘要求工作手图和填图清绘要求1采用数字化地形地质或工程地质底图作为工作手图。在末获得上述图件情况下,以 l5 万地形图作为工作手图。 2工作手图上的各类观测点和地质界线,在野外应用铅笔绘制。转绘到清图上后应及时上墨。 3工作手图上观测点符号用表示,灾害体若规模较小,无法表示其轮廓线时,用不依比例尺的符号

27、表示,当规模较大,应按比例尺圈定其边界线。 4工作手图上观测点定位 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点定在堆积区中部,地面塌陷点定在塌陷中心点,地裂缝点定在主干裂缝的中点,斜坡、边坡点定在变形区中部。 5清图(比例尺一般采用 1:10 万),各类地质灾害和地质界线应按规定图例绘制,不再表示观测点符号。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四、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一一) )群测群防体系群测群防体系 由县(市)级监测网(一级网)、乡镇级监测网(二级网)和村组级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监测网(群测群防三级网)三级构成。( (二二) )监测网主要职责监测网主要职责 1 1县县( (市市) )级监测网级监测网( (

28、群测群防一级网群测群防一级网) ) (1)负责该县市)境内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 (2)建立县(市)级群测群防监测站,进行多种手段的综合监测;进行灾害应急调查、应急监测、抢险救灾;负责该县的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负责本县的群测群防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群测群防的信息管理,成为群专结合组成的监测预警系统的纽带。 县(市)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县长负责,县国土资源局主持日常工作。 2 2乡镇级监侧网乡镇级监侧网( (群测群防二级网群测群防二级网) ) (1)负责该乡镇地域内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 (2)其监测手段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

29、。 (3)协助上级监测机构做好本地区内重点地质灾害体监测预警。 (4)领导所属村的群测群防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发生的短临前兆宣传和自救工作。 (5)乡镇级监测网由分管该项工作的乡镇长负责。 3 3村组级监测网村组级监测网( (群测群防三级网群测群防三级网) ) (1)负责该村组地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 (2)其监测手段主要是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做好记录、上报等工作。 (3)地质灾害预警的自救指导。(4)村组级监测网由村长(村主任)、组长负责。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三三) )工作内容工作内容 1 1地质灾害监测方式地质灾害监测方式 以定期巡测和汛期强化监测

3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巡测一般为半月或每月进行一次,汛期强化监测将根据降雨强度,每天或 24小时值班监测。 2 2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地质灾害监测手段 以简易的卷尺、钢直尺和游标卡尺为主,重点对滑坡地面裂缝和建筑物裂缝、地表排水等进行观测。 3 3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处理地质灾害险情的应急处理 当滑坡体出现险情,在预警的同时,采取迅速有效的措施减缓滑坡体的破坏过程。如采用塑料布回填地表裂缝、修临时排水沟、前缘压脚、后缘减载等措施。 4 4地质灾害监测控制范围地质灾害监测控制范围 群测群防重点防治对象以乡村,特别是农村居民点为主体。 5 5减灾知识的宣传减灾知识的宣传 群侧群防体系的起动,需进行科普宣

31、传和教育,要编制出版教材、挂图、音像制品。 6 6地质灾害预案编制与实施地质灾害预案编制与实施 根据调查和监测结果,在乡政府组织下,县地质环境监测站技术 指导下,由当地有关人员编制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预案,并填写地质灾害预防“明白卡”告知民众。( (四四) )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群测群防灾害体的选定 1 1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1)稳定性差,可能造成严重灾害的地质灾害体。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2)对学校、医院、集镇、村庄、工矿及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潜在地质灾害体。 (3)威胁公路、铁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的地质灾害体。 (4)对重大基础设施构成威胁的其它地质灾害点。 2

32、2监测点的建设监测点的建设 根据上述原则确定需要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后,调查组应及时提出监测方案报当地政府,同时协助搞好监测点的建设。 (1)监测范围确定:除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本身的变形迹象进行监测外,还应把该灾害点威胁对象和可能成灾的范围,纳入监测范围。 (2)监测方法与要求:对当前不宜进行治理及暂时不能进行治理的隐患点,危害大的应建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指导的,以专门仪器监测为主的专业监测网点;对大量分布的其他危险点,建立以简易监测为主,结合宏观地面变形观察的群测网点。 3 3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 (1)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与个人。被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所

33、在的乡、镇、村和有关单位为监测责任人,在他们的领导下,成立监测组,监测组由受危害、威胁的居民点或有关单位的群测人员组成。 (2)建立岗位责任制,逐级签定责任书。 (3)宣传与培训,调查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与培训,教会监测责任人、监测组成员和群众,如何监测、如何判断灾害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和灾情速报及有关应急防灾救灾的方法。 (4)监测信息反馈与处理。县(市)国土资源主管行政部门负责监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测资料与信息反馈的收集汇总,上报到市(地、州)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或地质环境监测站)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或省地质环境总站)将上报的资料与信息录入省地质灾害空

34、间数据库,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对下一步监测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5)经监测有重大险情发生时,当地政府和有关单位应立即采取应急防灾减灾措施,同时应立即报告省、市、县政府和国土资源厅主管部门,派出专业人员赴现场协助监测和指导防灾救灾。(6)建立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按国土资发199815 号文附件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执行。( (五五) )监测数据监测数据 1监测数据包括地质灾害点基本资料、动态变化数据、灾情等。 2所有监测数据均应以数字化形式储存在信息系统中,同时,必须以纸介质形式备份保存。 3监测点必须进行简易定量监测,并须整理成有关曲线、图表等。应编制有关月报、季报和年报,同时,对今后灾害发展趋

35、势进行预测。 4监测数据应按有关程序逐级汇交。五、资料室内分析整理五、资料室内分析整理( (一一) )基本要求基本要求 1必须结合信息系统的开发进行,所有报告及图件必须数字化,并运用计算机编图。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2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分析整理采用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化评价为辅的方法进行。阐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及危害,作出正确的评价与预测。3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主要为非地质决策人员和国土规划人员服务,应力求通俗易懂,简洁美观,但必须体现地质规律。结合地方政府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体现调查工作的防灾减灾效益。( (二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地质灾害易发区划

36、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基于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易发区可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四类。表表 7 7 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特征简表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特征简表易发区划分易发区划分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不易发区灾种灾种G G4 4G G3 3G=2G=2G G1 1 滑坡、 崩塌构造抬升剧烈,岩体破碎或软硬相间:黄土垄岗细梁地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强烈。暴雨型滑坡。规模大,高速远程。如秦岭、喜山东段等地。红层丘陵区、坡积层、构造抬升区,暴雨久雨。中小型滑坡,中速,滑程远。如四川盆地及边缘、太行山前等地。丘陵残积缓坟

37、地带,陈融滑坡。规模小。低速蛹滑。植被好,顺层滑动。如江南丘陵等地。缺少滑坡形成的地貌临空条件,基本上无自然滑坡,局部溜滑。如盆地沙漠和冲积平原等地。泥石流地形陡峭,水土流失严重,形成被面泥石流;数量多,10 条沟20km 以上,活动强,超高频,每年暴发可达10 次以上。如藏东南等地。沟口堆积扇发育明显完整、规模大。排泄区建筑物密集。坡面和沟谷泥石流,610条沟20km;强烈活动:分布广,活动强,掩没农田,堵塞河流等。如川西、慎东南等地。沟口堆积扇发育且具一定规模。排泄区建筑物多。被面、沟谷泥石流均有分布,35 条沟20km;中等活动,尤其是陕南、辽南等地。沟口有堆积扇,但规模小,排泄区基本通

38、畅。以沟谷泥石流为主,物源少,排导区通畅:12条沟20km,多年活动一次。沟口堆积扇不明显,排泄区通畅。塌陷碳酸岩盐岩性纯,连续厚度大,出露面积较广。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多岩溶大泉和地下河,岩溶发育深度大。以次纯碳酸岩盐岩为主,多间央型。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岩溶大泉和地下河不多,岩溶发育深度不大。以不纯碳酸岩盐岩为主,多间夹型或互夹型。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稀疏。以不纯碳酸岩盐岩为主,多间夹型或互夹型。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不发育。地裂缝构造与地震活动非常强烈,第四系厚度大,如以渭河盆构造与地震活动强烈,第四系厚度大,形成断陷盆构造与

39、地震活动较为强烈,形成拉分构造。如第四系覆盖薄,差异沉降小。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地为主。地,超采地下水。如山西高原及华北平原西部。东北地区和雷州半岛。地质灾害的演变主要受降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 。地震活动、区域地壳稳定程度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同时,地质灾害的演化自始至终与岩组条件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可选择下列因素对地质灾害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表 8)。表表 8 8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强度等级表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强度等级表强度等级强度等级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强影响强影响中影响中影响弱影响弱影响微影响微影响降雨强度持续时间长而强度大的降水、大范围大水、沿海特大的台风雨成灾害。持续降水、局部大

40、水、成灾稍轻的飓风大雨一般性中雨、持续小无雨人为工程活动大规模工业挖采,随意弃土石的地区。开挖或弃土量可达数十万 m3,且未加任何防护。中等规模挖采,随意弃土石的地区。开挖或弃土量可达数万十万 m3,且末加任何防护。农业或生活挖采,随意弃土石的地区。开挖或弃土量可达数千数万 m3,且末加任何防护。一般性农业或生活挖采,随意弃土石的地区。开挖或弃土量可达数百 m3。构造与地震活动岩石圈断裂强烈活动区,或地震烈度基底断裂活动区,或地震烈度一般断裂活动区,或地震烈度断裂弱活动区,或地震烈度岩组结构黄土为主的地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分布区、层状变质岩与碎屑岩分布区、现代崩滑流堆积体分布区。层状变质岩区、

41、新生代沉积物分布区、老崩滑流堆积体分布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区、岩浆岩、块状变质岩分布区。沙土、冻土分布区。( (三三) )地质灾害危险区划地质灾害危险区划 危险区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且将可能造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危险区划分基于地质灾害演化趋势。地质灾害危险区可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级。( (四四) )地质灾害调查图件地质灾害调查图件 1 1实际材料图实际材料图 以所属县市行政区划图为底图,将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的工作线路,己调查的学校、集镇、居民点、交通线、厂矿等,投入的实物量等标上。 2 2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地质灾害现状分布图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比例尺:一般

42、采用 1:10 万。 主要反映区内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分布位置、发育特征及危害等。 第一层次:主要表示简化地理及行政区划要素、地貌、岩土体类型、主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已建重要建设工程,如城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地下水供水工程等。 第二层次:地质灾害勘查与监测工程:如重要的钻孔、平硐、槽井探和已有的监测网点等。 第三层次:重点反映主要地质灾害事件: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事件在同一地点多次出现时,用密集区表示。各类地质灾害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与危害性等。地质灾害体用不同颜色的点状或面状符号表示,规模大者应以实际边

43、界表示。 在图中,还应专门标注震级 M7 的地震震中。 3 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比例尺:一般采用 1:10 万。 (1)(1)定性编图定性编图 主要反映不同地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在地质灾害分布图基础上编制。依据各县(市)实际情况和图面负担程度,也可与地质灾害分布图合并编制。 第一层次:主要表示简化地理及行政区划要素、地级、岩土体类型、主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等;己建重要建设工程,如城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地下水供水工程等。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第二层次:各类地质灾害(主要是隐患点)的位置、类型、成因、规模、稳定性与危害性等。 第三层次

44、: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等级及分区界线。分区用面状普染颜色表示。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说明表,主要内容包括:分区代号、发区名称、等级、位置、面积、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危害等。 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镶图与说明表。镶图用于地质环境条件或地质灾害成因、诱发因素的说明,如降水量等值线图、暴雨等值线图和地震烈度分区图等;说明表主要反映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编号、地理位置、类型、规模、稳定性和危害性预测等。 对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事件多,但规模不均,主要选取大型以上的事件表示。地质灾害中易发或低易发区,由于灾害事件较小,选取中型,甚至小型地质灾害事件表示。但是,在进行易发区评价及危险性预测时,

45、仍将这些差异反映出来。 (2)(2)定量化编图定量化编图根据工作深度,可以采用定性评价为主,定量化评价为辅的方式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的编制,定量化评价方法可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等(附件 3) 。 4 4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建议建议) ) 比例尺:一般采用 1:10 万。属防治对策性图件。第一层次:主要表示简化地理要素;简化行政区划要素,应表示到乡、镇及重要居民点(100 人以上或 20 户以上);已建和拟建的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重 要建设工程,如城建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地下水供水工程等。 第二层次:防治分区类别及分区界线。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

46、地质环境条件、易发程度分区,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划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级,分别用红、黄、绿三种面状普染颜色表示。每一级防治区中应根据地质条件、灾害类型与危害程度,划分出防治亚区或防治的重点地段。 第三层次:防治措施。表示重点防治的城镇、工矿区、交通干线或重要居民点等;按防治区划分期表示重点防治(包括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及主要防治措施(勘查、监测。避让、治理等)和监测网点建类型及监测网布设方案等。用不同颜色的点状、线状符号或代号表示。 图面中应配置必要的镶图与防治区划说明表。镶图用于表示重点防治地段或重点防治城镇等的具体,可将比例尺适当放大;防治

47、区划说明表主要反映:防治区、亚区、段名称,位置、面积,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危害,重点防治(包括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措施、方法等内容。 5 5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图编制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图编制 以所属县市行政区划图为底图,将主要地质灾害点和危险性分区等内容标上。重点反映地质灾害监测点分布、监测点主要监测内容、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等。图面内容要求简明扼要。( (五五) )报告编制报告编制 报告章节及主要内容推荐如下: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第一章第一章 序言序言 目的任务 经济与社会发展概况 地质灾害灾情 以往调查工作程度 本次调查工作部署、方法、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第二章

48、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地形地貌 气象与水文特征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 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地下水类型与补、迳、排特征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等 第三章第三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各灾种的分布、规模、特征、稳定状态、危害程度 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的稳定性 危险性初步评价与预测 第四章第四章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评估原则、要求与方法 各灾种(或主要灾种)经济损失现状评估 各灾种(或主要灾种)经济损失现状预测评估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重要地质灾害的灾情与危害程度

49、分级评价(附表 9)表表 9 9 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灾害程度分级灾害程度分级死亡人数(人)死亡人数(人)受威胁人数(人)受威胁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一般级(轻)310100较大级(中)31010100100500重大级(重)103010010005001000特大级(特重)3010001000注:灾情分级,即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危害程度分级,即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现状评估,是指已发生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

50、伤亡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数的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评估采用统一价格折价法,即各省(市、自治区)采用经访问的大部分县(市)物价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本省(市、自治区)经济损失评估的统一计算单价,据此进行统一计算。参与统计的经济因子包括土地(包括农田、林地、果地、牧场等),牲畜,房屋,公路、铁路、桥梁、管道、渠道、涵洞、输电线路,电站,厂矿,学校、机关及公共设施等。 预测评估,是指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能发生的受威胁人数和受威胁的直接经济损失数的分析预测。 第五章第五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与危险区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与危险区划分 分区的原则、方法与要求 分区结果及各分区评价1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要求 (1)地质灾害易发程度

51、分区,依据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现状(强度,即单位面积内灾害体个数、面积和体积)、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与研究工作程度,以定性评价为主确定。 。 (2)评价单元的划分,一般以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差异确定,当条件较单一时也可以乡镇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 (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级。 2地质灾害危险区圈定 (1)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依据地质灾害现状评价结果,即在易发区划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降雨条件、人为工程活动、地震活动和岩组条件等因素。 (2)评价单元的划分,可以网格单元方式进行,视具体条件加大或加密网格

52、。 (3)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三级。 第六章第六章 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建议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建议 防治目标与要求(包括总体与分期) 防治分区的划分与评价 重点防治的灾害种类和重点防治的城镇、重要居民点及重要工程设施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和不稳定斜坡地段的勘查、监测与防治(含应急治理)及分期安排建议 群专结合的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运行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方面的建议等 第七章第七章 结论结论 本次调查工作的主要成果 工作质量综述 防灾减灾效益评述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合理利用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六六) )报告附件报告附件

53、1 1地质灾害防治区划说明书地质灾害防治区划说明书 其编制提纲为: 第一章第一章 防治指导思想与防治原则防治指导思想与防治原则 第二章第二章 防治与目标防治与目标第三章第三章 防治分区划定防治分区划定 第四章第四章 防治方案防治方案 第五章第五章 防治方案的实施安排防治方案的实施安排第六章第六章 实施防治方案的保证措施实施防治方案的保证措施第七章第七章 预期效果预期效果2 2重要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议稿)重要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议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的编制应分级、分层次进行。县市级防灾预案以具体隐患点的监测和避险、减灾措施为主。具体要求如下: (1)简要说明上年度地质灾害的灾情(包括人员伤亡、

54、财产损失、重要设施的破坏情况等)汛后各隐患点的稳定性变化情况。(2)参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防灾预案对本地区地质灾害的趋势预报和防灾要求,圈定重点防范区段。(3)对重要灾害隐患点,作出中长期预报,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逐点落实包括监测、报警、疏散、应急抢险等内容的预防措施,防灾责任要落实到具体的乡镇、单位,签订责任书,明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确具体负责人。(4)作出群测群防人员培训计划和重要隐患点巡回检查计划。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附附 件件附件 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件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图件基本图例附件 3: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49 文档可

55、自由编辑打印附件附件 1 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附表附表 1 11 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名称云南省 县(市) 乡 村 社坡顶野外编号坐标(m)X:Y:标高(m)坡脚室内编号斜坡类型自然人工岩质土质地理位置经度: 纬度: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微地貌地下水时代岩性产状构造部位地震烈度地质环境陡崖 陡坡缓坡 平台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降雨量(mm)水 文土地利用最大降雨量年均日时洪水位(m)枯水位(m)斜坡与河流位 置斜坡环境地理环境左岸 右岸凹岸 凸岸耕地 草地灌木 森林裸露 建筑坡高(m)坡长(m)坡宽(m)坡度()坡向()坡面形态外形特征凸 凹 直 阶岩体结构结构类

56、型厚度裂隙组数块度(长宽高(m)斜坡结构类型控制面结构类 型产 状长度(m)间距(m)全风化带深度(m)卸荷裂缝深度(m)岩 质土的名称及特征下伏基岩特征名称密实度稠度时代岩性产状埋深(m)结构特征土 质密 中 稍 松埋深(m)露 头补给类型地下水上升泉 下降泉 湿地降雨 地表水 融雪 人工名 称部 位特 征初现时间斜坡基本特征现今变形破坏迹象拉张裂缝剪切裂缝地面隆起地面沉降剥、坠落树木歪斜建筑变形冒渗混水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附表附表 1 12 2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可能失稳因 素降雨 地震 人工加载 开挖坡脚 坡脚冲刷 坡脚浸润 坡体切割风化 卸荷 动水压力 爆破振动

57、目前稳定程 度稳定 基本稳定 不稳定今后变化趋 势稳定 基本稳定 不稳定损坏房屋毁路(m)毁渠(m)其它危害直接损失(万元)已造成危 害 户 间潜在危害威胁人口(人)威胁资产(万元)监测建议定期目视检查 安装简易监测设施 地面位移监测 深部位移监测防治建议避让 裂缝填埋 加强监测 地表排水 地下排水 削方减载 坡面防护 反压坡脚 支挡 锚固 灌浆 植树种草 坡改梯 水改旱 减少振动群测人村长电话平面图示 意 图剖面图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调查单位: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附表附表 2 21 1 滑坡调查表滑坡调查表名称省 县(市) 乡 村 社冠野外编号坐

58、标(m)X:Y:海拔(m)趾室内编号滑坡时间老滑坡现代滑坡 发生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地理位置经度: 纬度: 滑坡类型崩塌 倾倒 滑动 侧向扩离 流动 复合滑体性质岩质 碎块石 土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微地貌地下水类型时代岩性产状构造部位地震烈度地质环境陡崖陡坡缓坡平台孔隙水 潜水裂隙水 承压水岩溶水 上层滞水降水量(mm)水 文年均日最大时最大洪水位(m)枯水位(m)滑坡相对河流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左 右 凹 凸坡高(m)坡度()坡 形斜坡结构类 型控滑结构面类型滑坡环境原始斜坡凸形 凹形平直 阶状产状长度(m)宽度(m)厚度(m)面积(m2)体积(m3)坡度()坡向()平面形态剖面形态外形特征

59、半圆 矩形 舌形 不规则凸形 凹形 直线 阶梯 复合滑体特征滑床特征岩性结构碎石含量(%)块度(cm)岩性时代产状可辨层次零乱(体积百分比)滑面及滑带特征形态埋深(m)倾向()倾角()厚度(m)滑带土名称滑带土性状结构特征埋深(m)露 头补给类型地下水上升泉 下降泉 溢水点降雨 地表水 人工 融雪土地使用旱地 水田 草地 灌木 森林 裸露 建筑名 称部 位特 征初现时间滑坡基本特征现今变形迹象拉张裂缝剪切裂缝地面隆起地面沉降剥、坠落树木歪斜建筑变形渗冒混水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附表附表 2 22 2 滑坡调查表滑坡调查表地质因素节理极度发育 结构面走向与坡面平行 结构面倾角小于坡角 软

60、弱基座透水层下伏隔水层 土体/基岩接触 破碎风化岩/基岩接触 强/弱风化层界面地貌因素斜坡陡峭 坡脚遭侵蚀 超载堆积物理因素风化 融冻 胀缩 累进性破坏造成的抗剪强度降低 孔隙水压力高洪水冲蚀 水位陡降陡落 地震人为因素削坡过陡 坡脚开挖 坡后加载 蓄水位降落 植被破坏 爆破振动渠塘渗漏 灌溉渗漏影响因素主导因素暴雨 地震 工程活动复活诱发因 素降雨 地震 人工加载 开挖坡脚 坡脚冲刷 坡脚浸润 坡体切割风化 卸荷 动水压力 爆破振动毁房(间)死亡(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目前稳定状 况稳定 基本稳定不稳定已造成危 害威胁户数威胁人口威胁资产(万元)发展趋势分 析稳定 基本稳定不稳定潜 在威

61、胁监测建议定期目视检查 安装简易监测设施 地面位移监测 深部位移监测稳定性分析防治建议避让 裂缝填埋 加强监测 地表排水 地下排水 削方减载 坡面防护反压坡脚 支挡 锚固 灌浆 植树种草 坡改梯 水改旱 减少振动群测人员村长电话平面图滑坡示意图剖面图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调查单位: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附表附表 3 31 1 泥石流调查表泥石流调查表沟名调查编号调查单位E:省 地区(州) 县(市)县级邮编地理位置N:行政区位 乡(镇) 村联系电话编 号水系名称地形图幅比例尺泥石流沟与主河关系主河名称泥石流沟位于主河的沟口至主河道距离(m)左岸 右岸泥石

62、流沟主要参数、现状及灾害史调查abc水动力类型暴雨 冰川 溃决 地下水沟口巨石大小(m)泥砂补给途径面蚀 沟岸崩滑 沟底再搬运补给区位置上游 中游 下游H年 maxH年 cpH日 maxH日 cpH时 maxH时 cpH10 分钟 maxH10 分钟 cp降雨特征值扇形地完整性(%)扇面冲淤变幅发展趋势下切 淤高扇长(m)扇宽(m)扩散角()沟口扇形地特征挤压大河河形弯曲主流偏移 主流偏移 主流只在高水位偏移 主流不偏 地质构造顶沟断层 过沟断层 抬升区 沉降区 褶皱 单斜地震烈度(度)滑 坡活动程度严重 中等 轻微规模大 中 小人工弃体活动程度严重 中等 轻微规模大 中 小不良地质体情况自然

63、堆积活动程度严重 中等 轻微规模大 中 小森林灌丛草地缓坡耕地荒地陡坡耕地建筑用地其它土地利用(%)防治措施现状有 无类型稳拦 排导 避绕 生物工程监测措施有 无类型雨情 泥位 专人值守城镇 村寨 铁路 公路 航运 饮灌渠道 水库 电站 工厂 矿山农田 森林 输电线路 通讯设施 国防设施 威胁危害对象威胁人口(人)威胁资产(万元)房屋(间)农田(亩)公共设施发生时间(年/月/日)死亡(人)大牲畜损失(头)全毁半毁全毁半毁道路(km)桥梁(座)直接经济损失(万元)灾害史泥石流特征容重(t/m3)流量(m3/s)泥位(m)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附表附表 3 32 2 泥石流调查表泥石流调查

64、表泥石流综合评判4 4.主沟纵坡()7 7.冲淤变幅(m)9 9.松散物储量(104m3/km2)2 2.补给段长度比(%)1313.流域面积(km2)1414.相对高差(m)1010.山坡坡度()6 6.植被覆盖率(%)1515.堵塞程度严重 中等 轻微 无1212.松散物平均厚(m)3 3.沟口扇形地大 中 小 无1 1.不良地质现象严重 中等 轻微 一般5 5.新构造影响强烈上升区 上升区相对稳定区 沉降区8 8.岩性因素土及软岩 软硬相间 风化和节理发育的硬岩 硬岩1111.沟槽横断面V 型谷(谷中谷、U 型谷) 拓宽 U 型谷 复式断面 平坦型1 12 23 34 45 56 67

65、78 89 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评 分总分易发程度易发 中等 不易发泥石流类型泥流 泥石流 水石流发展阶段形成期 发展期 衰退期 停歇或终止期防治建议稳拦 排导 避绕 生物工程示意图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调查单位: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附件附件 2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一、地质灾害易发区(以普染色表示)一、地质灾害易发区(以普染色表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红色 281)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橙色 266)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黄色 247) 地质灾害不发育区(绿色 22

66、9)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以代号表示)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以代号表示) A 地质灾害高风险区(A 红色 283) B 地质灾害中风险区(B 橙色 270) C 地质灾害低风险区(C 绿色 237)三、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以普染色十代号表示)三、地质灾害防治分区(以普染色十代号表示) 重点防治区(红色 279) 次重点防治区(橙色 262) 一般防治区(绿色 229)注:(红色 281)是指 GB1232890 所附色标的色序号四、地质灾害点(段)防治分期(以代号表示)四、地质灾害点(段)防治分期(以代号表示) u 近期防治 v 中期防治 w 远期防治五、地质灾害点(段)防治分级(以代号表示)五、地质灾害点(段)防治分级(以代号表示)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重点防治点(段) 次重点防治点(段) 一般防治点(段)六、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六、地质灾害点(段)防治措施 (1) 避让措施 (2) 生物措施 (3) 工程措施 监测预警措施(红色 283) / 49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九、地质环境背景九、地质环境背景1、工程地质岩组岩体命名通式:岩体细部结构岩石强度岩石名称碳酸盐岩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