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_潘》:童年的独立宣言——刘绪源

上传人:yo****e 文档编号:56446324 上传时间:2022-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彼得_潘》:童年的独立宣言——刘绪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彼得_潘》:童年的独立宣言——刘绪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彼得_潘》:童年的独立宣言——刘绪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彼得_潘》:童年的独立宣言——刘绪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彼得_潘》:童年的独立宣言——刘绪源(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彼得潘:童年的独立宣言 刘绪源(作家,儿童文学理论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摘自: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1-191页。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杰姆巴里(曾任英国作家协会主席)的代表作,曾于1904年圣诞节后以戏剧形式在伦敦公演,从此每年这个日子伦敦都要上演此剧;以后作者又将它改为小说出版,受到了西方小读者广泛而热烈的欢迎。这部童话无疑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最优秀的作品。评论界普遍认为,它直接继承了近四十年前卡洛尔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所开创的童话传统。我想,这是因为它也贯穿着那种为万千“顽童”所热衷的“纯游戏精神”吧而在卡洛尔之后巴里之前,贯穿这一精神的儿童文学

2、创作并不很多。事实上,巴里已经大大发展了卡洛尔的精神。如果说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以审美的方式肯定了“放手让儿童自己去玩”这一生活理想,那么彼得潘则公然以这种儿童的生活理想与成人的根深蒂固的生活理想相抗衡,发出了童年的顽强的呼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将这部作品称为“童年的独立宣言”。彼得潘的情节十分有趣,写的是达林先生家里的三个小孩,经受不住由空中飞来的神秘野孩子彼得潘的诱惑,很快也学会了飞行,趁父母不在,连夜飞出窗去,飞向奇异的“永无岛”(Neverland)。这岛上既有凶猛的野兽,又有原始部落中的“红人”,还有可怕的海盗,当然还有仙女和美人鱼,总之,经常出现在儿童梦中和幻想中的一切,这里都有

3、;因此也就有与猛兽搏斗的打猎,有红人与海盗之间或孩子们与海盗之间的真正的战争。孩子们脱离了成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彼得潘的率领下,自己处理一切事务,尽情玩耍,也历经了各种危险。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在他们看来,没有妈妈照样可以过得很愉快。只有当妈妈的才认为,孩子离开了妈妈便不能生活。”可是后来,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尤其是其中的大姐姐文蒂,开始想妈妈了,在她的动员下,孩子们告别了给他们带来过无限欢乐的“永无岛”,飞回了家中。后来他们都长成了大人。只有彼得潘永不长大,也永不回家,他老在外面飞来飞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离家庭,让他们到“永无岛”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欢乐。作品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

4、:“只要孩子们是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就可以飞向永无岛去。”在这部作品中,有四组意象群是值得加倍注意的:第一是美丽的小仙人。经常伴随着彼得潘的丁卡贝尔就是其中一个。作者告诉我们:“仙女的寿命都是很短的。不过她们的身体很小,短短的生命在她们来说却感到很长很长。”这不是贝洛或格林童话中的传统的仙女形象,而是长得极其小巧的、充满世俗小女孩的孩子脾气的小精灵,说话有如丁丁冬冬的音乐,一刻也不停地满天乱飞。彼得说:“当一个婴儿生下来,第一次笑的时候,那笑声会碎成一千块,一块一块地到处跳跃。这笑声就会变成一个小仙人。”“世界上有一个孩子,就应该有一个小仙人。”“现在孩子懂得事情越来越多,他们不久

5、就不信仙了。每当一个孩子说声我不信仙,就有一个小仙人在什么地方落下来就死去。”书中的丁卡有一次为了救彼得,抢先喝下了海盗胡克安放的毒药,差一点儿被毒死,幸好周围的孩子都高喊“我们信仙”,于是她又活过来了。 第二是小孩子们的学飞。孩子很容易飞起来,只要彼得降临后,稍一指点就行了。他们先在家里团团转地学飞,不久就能飞出窗去,飞越大海和蓝天,谁也不能阻挡他们了。不仅达林先生家的三个孩子如此,据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文蒂长大以后,文蒂的女儿珍妮果然一遇到彼得潘,很快就学会了飞翔。文蒂和珍妮之间,还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宝贝儿,”文蒂说。“唉,时间过得真快,像飞一样!”“时间会飞吗

6、?”珍妮机灵地问,“也像你小时候一样飞吗?”“是的,你知道吗,珍妮,我有时候也怀疑我自己是不是真的飞过。”“你当然飞过。”“可是,那会飞的可爱的时代哪里去了呢?”“妈,你现在为什么不能飞了呢?”“因为我长大了,乖孩子。人长大了就会忘记怎样飞了。”“为什么忘了呢?”“因为他们不再有孩子的欢乐了。他们失去了天真,有心思了。只有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人才会飞。”第三组意象,就是作品中大部分故事所发生的所在地永无岛。这是一个神秘的环境,是孩子们幻想成真的地方,就像当年卡洛尔笔下的“奇境”一样。对于岛上的一切,作者都是写得一本正经,言之凿凿,好像真的在发生一样;但这种一本正经又带着明显的儿童心态和口

7、吻,因此就特别耐人寻味。例如作品第五节中,有这样几句描写:“按照岛上的规矩,孩子们是不准长大的,如果彼得发现谁长大一点,就让他饿肚子,所以也有饿死的。”在我们周围,当一个孩子为证实自己想象中的景象的真实性,运用严肃、夸张而又肯定的语句时,口气不也正是如此的么?又如对于永无岛上另一位离家出走的孩子图图斯的描写:“在这支勇敢的队伍里,他不是最胆小的,只是他运气不好。他参加的战斗没有别人多,因为总是在他已经走过去而且刚刚拐了弯的时候,战斗才发生。伙伴们战斗起来从来不出声,他一点儿也不知道,就一个人走开,去拾柴烧火。等他回来的时候,别人早在那里打扫血迹了。这种坏运气使图图斯很难过”读着这样的描写谁能不

8、难过呢?难道这只是图图斯一个人的遗憾吗?哪一个小男孩不曾在想象中绘声绘色地描摹过激烈的战斗呢?(要是白天的幻想中,那常常以自己的明希豪森般的胜利而告终;如果在夜晚的梦里,结果则常常是失败或自己的惨死。)但他们又大都没有参加过真的战斗,他们的生活大都过于平静,于是总是想着战斗正在自己近侧发生,正在自己看不见的背后,或正在房屋的拐角处进行等他赶去,一切又都没了。儿童是很难分清想象与真实的界限的,所以图图斯的遗憾,也就是全世界小男孩们的悲哀。整个永无岛上的神秘故事,就是这么似真似幻地存在着。不过有一点很明确这比阿丽思去过的那个“奇境”还要明确得多:永无岛只有儿童能够到达,大人绝对无法找到它!这里的一

9、切都只属于儿童,包括这里的狩猎和流血的战争,包括小仙人、美人鱼、野蛮的红人和会飞的孩子,还包括那些凶残恐怖的海盗。 第四组意象,就是那神奇男孩彼得潘本人。彼得潘首先是活在儿童们的心里,也部分地残留在成人们的童年记忆里。作者在故事开始后不久就告诉我们:达林夫人在整理孩子们心事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心里到处都涂满“彼得”这个奇怪的名字,从字迹上不难感觉到这个彼得很有点儿淘气劲“是的,他是有点淘气。”妈妈问起来的时候,文蒂承认说。“可是他究竟是谁呢,我的宝贝儿?”“他就是彼得潘,妈妈。”达林夫人开始不明白,等她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才忆起是有一个彼得潘以后不久,彼得潘真的降临到他们家里,并且把三个孩子“拐”

10、走了。有趣的是,小孩们一看到他就认识,因为早都在梦中见过他无数次了;即使达林夫人,也竟依稀记得很久很久以前好像在哪里见过他。更有趣的是,故事临近结束时,长大了的文蒂学彼得潘的叫声给女儿听“不,不对,”珍妮纠正她说,“是这样!”她叫了一声,果然比妈妈模仿得更像。文蒂听了很惊讶。“我的乖乖,你怎么知道的?”“我睡觉的时候常常听见。”“啊,对了,许多孩子睡觉的时候都能听见的” 尽管彼得潘的存在是那样扑朔迷离,但它并不像时下有些作品空灵得近乎无物;彼得潘仍是一个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他的最奇怪的特征就是厌恶成年人,决不与成人交往,一看到大人就恨得龇牙裂嘴的(这一点很像现实生活的卡洛尔)。成人没

11、办法同他一起玩,更别说进入他的内心了。当他看到文蒂已长大成人时,绝望得坐在地上放声大哭,“文蒂不知道该怎样安慰他。要是在过去,她很容易就能劝彼得不哭的,可现在,她是一个大人了。”虽然与大人如此隔膜,儿童却无不与他亲近,认他作“孩子王”。他带着孩子们尽情游戏,而且玩得那么认真,把一切游戏都当成真,无忧无虑欢度童年。如果说阿丽思在奇境中的游玩还带有一丝幽静的独孤感的话,那么彼得潘的周围就是一片喧闹的儿童世界,他们玩得更为尽兴,笑得更为欢畅,他们背离成人的束缚更远更远了!彼得潘是那样贪玩,不时有新的花样涌上他的心头,而他从来不肯放过这样快活的念头,即使在带领文蒂他们飞向永无岛的路途中,他也要一会儿飞

12、上高空与星星开几句玩笑,一会儿又飞到海里与美人鱼打闹一番(回来时身上还粘着美人鱼的鳞片),一会儿教大家仰卧在风背上滑翔,一会儿又问约翰要不要先同他一起下去杀死一个海盗再继续飞彼得是那样地勇敢,在永无岛上保护着离家出走的孩子们,一次次地战胜各种突如其来的危险,并且最终击败了装着一只铁钩子手的可怕的海盗头子胡克船长。但彼得又是那样粗心健忘,他有时甚至说不清刚刚发生过的战斗,却一心想着新的玩意儿了;有几次他一转身就忘了小伙伴们的名字,惹得别人很不高兴。最有意思的,是女孩子们向他表示爱意时,他傻乎乎的什么也不懂,还只当她们想做他的妈妈,气得文蒂和丁卡贝尔直骂他是“傻瓜”。他是一个真正的孩子。当他与海盗

13、船长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有这样两句对话: “彼得,你是什么人?你究竟是什么东西?”胡克大声问。“我是朝气,我是快乐,”彼得回答说,“我是从蛋壳里跳出来的一只小鸟。”也许,彼得潘真的只是一种童年的精神的象征,只是顽童们心目中的一个共同的幻影!在作品中,连渐渐长大的迈克尔和文蒂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童年时这段经历的真实性来。有一次,迈克尔低声说:“也许本来就没有彼得潘这样一个人吧,文蒂!”说这话时,他打了一个冷战。文蒂简直要哭出来。他们就这么惶惑而痛苦地告别了自己欢快的童年,彼得潘从他们的心中消逝了如此看来,小彼得潘实在是一部水平很高的“意象小说”,其中铺满了扑朔迷离、似幻似真的意象,初看似觉不可能发生,

14、细想想却都有它的心理依据。这种写法,与中国的红楼梦,与后来的风靡世界文坛的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确有不少相通之处。成人在审美过程中,更侧重于这些意象的“意”,由此带来无穷的回味和思索;儿童则专注于意象的“象”,他们用不到“意”的点拨和暗示,他们的心灵与作品中的奇妙形象是息息相通的。在审美中,儿童们的“激情的宣泄”与“心灵的补偿”,在性质上与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时相似,在程度上则要强烈得多了。因为这部作品毕竟带有了更多的现代感。那么,上述意象给予我们的又是怎样一些暗示呢? 首先,彼得潘不像是一个真正的故事,而更像是孩子们在自己的心灵中编辑出来的故事。那里的一场场“有情有节”的实景,你越推敲,就越

15、会冰消雪融般地化作似有若无的虚境。无论是随着婴儿一同来到,而又随着童年的消失而死去小仙女;无论是只有儿童们才能轻易学会的飞翔的本领;无论是永无岛上的战争和一切惊险、过瘾的经历,还是神秘诱人的野孩子彼得潘本人,都只在儿童相信它们时它们才会存在。尽管在童年时代是如此深信不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无不怀疑起当初的自以为存在过的故事来。也就是说,这一切只存在于孩子的心里。其实作者早就给了我们更明确的暗示,在作品的第一节,他就说过:“人的心差不多像一个小岛,岛上有东一块西一块奇异的颜色,离岸不远的地方,有珊瑚礁和挂着斜帆的小船,有野人和他们的洞穴,有常常化作裁缝的神仙,有小河穿过的一个个山洞,有排行都

16、是老七的王子,有一座就要倒塌的茅屋,还有一个弯鼻子的矮小的老太婆。一切都杂乱无章,而且没有一样是静止的。”那么,儿童的心,不就是秘密而遥远的“永无岛”吗?其次,既然儿童的心就是永无岛,既然所有这些故事都是由儿童的心灵编织出来的,因而,正像永无岛为成人所无可问津,彼得潘对成人有一种天然的反感一样,儿童的心灵是(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是)天然地排斥成人的。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内,他们渴望拥有自己心中的这个小小的独立王国。他们要有自己的幻想,自己的游戏,自己的冒险的恐惧,和自己的成功的喜悦。他们需要暂时地或至少在想象中“飞离”自己的家,脱离成人的羽翼的束缚,自己去飞个痛快,玩个痛快。正如书中所说:“孩子们可不

17、就是这样的吗?他们可以毫无心肝地说走就走,到了外面就玩个痛快。他们需要爸爸妈妈的时候可以随时回来,他们对于母亲的爱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所以他们觉得,在外面玩多长时间都没有关系。”而成人们往往只记住自己的爱和自己的责任,却无法理解(无法进入“永无岛”!)儿童们的这种玩法和玩的需要,无法从最本质的意义上与顽童们的“纯游戏精神”相同化。这才使彼得潘具有了童年的“独立宣言”的价值。再次,虽或孩子们这种独立的、排斥成人的、与父母长辈的爱与责任相冲突的玩法,很难为成人所理解、所接受,(甚至常常遭到成人的干扰、限制或训斥!)然而,它们却不仅是合理的,而且还是非常美丽的。巴里以他的作品的巨大的审美价值,以及它的

18、历久不衰的强大魅力,证实了这一点。这种独立的“纯游戏精神”是合乎儿童天性的,而儿童期也是真正的人生,因而它也是合乎“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成人”不合)的天性的。我以为这正是它的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源泉。正因为我们有可能将彼得潘看成是一部“意象小说”,其所有的意象都是指向童年的独立的游戏这一问题的,而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至多只是“半意象小说”(其中某些部分具有意象的性质,如“疯茶会”与“公爵夫人”,这些地方很耐人咀嚼,但大部分内容却并不具有这种性质),所以,我们不妨透过彼得潘中的种种意象,仔细观察作者的“本意”,看看作者的心理状态,看看这些“顽童型”作品的创造者,在对待儿童的视角与态度上,与从事“

19、爱的母题”创作的作家们,究竟有怎样的区别在“母爱型”作品的创作中,处处贯穿着母性的浓浓爱意与热切的渴望:愿儿童们快快长大,愿他们顺利摆脱一切灾难,愿他们早日遇到自己心爱的公主或王子,因而常常以隆重而美满的婚礼结束自己的故事。“父爱型”作品所寄托的往往不再是单纯的愿望,它们更切实地让儿童在审美中体验人生,它们要让儿童具备一颗成熟的心灵和一种成熟的眼光,以促成他们更顺利或更坚韧顽强地度过自己的童年期。“爱的母题”虽然浸满了爱,但那目光的落点,却总在未来,在于儿童的成长。这是成人的心理特点,是成人的现实性的表现。但“顽童的母题”却与此相反,它只关注儿童期本身,它并不认为儿童期只是整个人生的铺垫,不认

20、为童年应当快快结束、快快过渡到成熟的人生。可以说,只有它才是完完全全合乎卢梭对于儿童的“发现”的,它把童年看成是最自然的人生,因此也是人生中最可宝贵的阶段。我觉得,这才真是儿童自己的心态和目光!无疑,童年既是向着整个人生的一个“过程”,又是自己独立的一个人生阶段,它既具有作为整体中的某一局部的价值,又具有这一局部的自身的价值。“顽童的母题”所注重的,正是后者。所以,“顽童型”作品是留恋童年的。只有具备这种独特的心境与意识的天才作家,才有可能真正涉猎“顽童的母题”,从而为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巴里、卡洛尔和林格伦,就都是这样的天才的作家。在彼得潘中,这种留恋童年的情绪,无时无刻不从字

21、里行间流露出来,美美地感染着还正处于童年中或早已告别了童年的读者们。作品一开头就向我们传递了这种独特的意味: 所有的孩子,除了彼得潘,都是要长大的。 文蒂也是这样,她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在花园里玩耍,采了一朵花,拿着跑到妈妈跟前。妈妈看见文蒂那高兴的样子,激动地把手放在心口上叫道:“啊,我的宝贝儿,你要是永远这么大该多好!”就从这一句话里,文蒂明白,她是一定要长大的这样的开头,和以后情节的发展,和我们上述的那四组意象,和作者那幽幽的风趣而多情的叙述语言,处处体现着对于“长大”的遗憾。但这遗憾本身,不就是对于快乐童年的无限挚爱的别称么?当然,作为“童年的独立宣言”,它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儿童

22、不可能完全地脱离成人。他们既有摆脱成人束缚尽自己性情玩个痛快的欲望,又有接受成人保护与抚爱的需要。这也正是儿童文学中“爱的母题”与“顽童的母题”能够并存并能得以互补的根本依据。在分析林格伦的作品时,我们已经指出了“渴望母爱与家庭的温暖”与“渴望冲破束缚张扬自由的天性”这二者共存于同一作品的奥秘;而事实上,这种巧妙而合理的共存,早在彼得潘中就已经出现了。如果认真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彼得潘与林格伦的小飞人三部曲之间,有许多十分有趣的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以一个会飞的“野孩子”(彼得潘与卡尔松)作为自己的主角,整个作品也以这位野孩子命名。两部作品都在会飞的野孩子身上寄托了儿童渴望冲破压抑和束缚的狂野

23、的天性。如果说,用后来瑞典的理论及教育工作者们提出的“幻想说”来诠释小飞人,还让人觉得不够完满的话;那么,这样的分析加在彼得潘的身上,则是十分妥帖的。彼得潘倒确是一个存在于儿童幻想中的人物。两部作品中被野孩子所诱惑、所吸引的孩子(“小家伙”,文蒂及其弟弟们),都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他们爱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但这都不能取代神秘的野孩子给他们带来的巨大乐趣。这其间,甚至还可找到许多细节上的微妙的相似,例如,两位野孩子都要靠普通孩子为他们进行“春季大扫除”,从这儿不难找到小飞人创作过程中受到彼得潘影响与启迪的踪迹。更有意思的是,两位野孩子没有妈妈,但隐隐地都有点儿希望自己的妈妈也能爱着自己。彼得希望文蒂

24、或任何一位女孩子做自己的妈妈,卡尔松甚至让小家伙暂时充当一下自己的妈妈也好。彼得带领着一帮无忧无虑的孩子离家出走,却又常和他们一起玩着如何接受妈妈照料的游戏。正如卡尔松自吹他的奶奶如何为自己瞎操心一样。彼得在听到文蒂的母亲的温馨动人的琴声后,也忍不住往屋里偷看了一眼,并低声告诉身旁的小仙人丁卡: “这就是文蒂的妈妈!倒是很漂亮,不过不如我妈妈美。” 当然,关于妈妈的事,彼得什么也不知道。但是每次谈起来,他总喜欢夸耀一番。可见,在这样毫无拘束的野孩子身上,都有着关于母爱的隐秘的渴望。然而,这决不是说小飞人只是彼得潘的翻版。它们之间有着更多的艺术构思、艺术描写与艺术感觉上的差别,故事情节也是截然不

25、同的。小飞人有自己独立的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它是林格伦的创造;我们所指出的只是创造过程中的某种渊源与师承的关系。由于小飞人的创作已是在骇人听闻的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的阴影在儿童与儿童文学作家的心中是难以抹去的,所以,在小飞人三部曲中已难以找到战斗或向往战斗的描写了。一切都发生在日常的和平环境中。而更重要的是,在林格伦笔下,不再有神秘遥远的永无岛,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普通的瑞典家庭里,除了小飞人卡尔松有着飞翔的特殊本领外,周围的人事都是现实的;因此,顽童们的种种恶作剧也都成了现实生活中的恶作剧,而不是遥远的童话境界中的恶作剧。如果说,阿丽思身上的顽童精神,还只体现在她与奇异的兔子、耗子、素甲

26、鱼等等的非现实的交往中的话;如果说,彼得潘中顽童们的游戏已是在一个孩子集体中进行,但这一集体离开现实的生活还相当遥远的话;那么,小飞人中的顽童则是在现实中“无法无天”,以独立的顽童精神与成人社会传统的生活理想、生活秩序相抗衡,这自然是难以让人容忍的了。我想,这也是彼得潘等作品没有遭到激烈的反对,林格伦的创作却引起了好一番争论的原因之一。而这也恰恰证明了“顽童型”作品本身所取得的重大发展。于是我们看到:从彼得潘问世的那天起,就已经预示着后来的“顽童的母题”的发展,与后来的争论的必然到来。也可以说,从卢梭“发现儿童”的那一天起,从人们意识到童年的人生与成年的或老年的人生一样,也都属于真正的人生,儿

27、童有权像成人一样享受自己的人生的那时候起,就已经必然地预示着,今天的以林格伦为代表的“顽童的母题”创作的灿烂前景的终将到来了。儿童文学界理应像儿童一样,庆幸“顽童的母题”的这一必然的胜利!注释在我国,彼得潘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有梁实秋译本;1984年,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程相文译本永不长大的孩子;1987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又出版了林长路的编译本飞向虚无岛。但正如阿丽思在我国的影响明显小于木偶奇遇记一样,彼得潘的影响则更小,不仅是小读者,有一个时期,即使在儿童文学作家中读过此书的也不多。这是很令人惋叹的。这也许与我国“文以载道”或“教育主义”的传统有关。本文据程相文译本。此句原文为:“Im youth, Im joy,”Peter answered. 程本译为“我是青春,我是快乐”我以为,“青春”一词与整个作品不符。youth在这里的本意为年轻、年少,与后面的joy并列,似指一种年少幼稚而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故改译为“朝气”。彼得潘改成小说后,书名为Peter Pan and Wendy,仍突出彼得潘。而小飞人三部曲的原名为住在屋顶上的卡尔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