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石油地质资料

上传人:sa****i 文档编号:55333503 上传时间:2022-02-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6.1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某大学石油地质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某大学石油地质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某大学石油地质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某大学石油地质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大学石油地质资料(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 名词解释1. 石油 :( 又称原油 )(crude 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2.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了碳、氢、氧、氮、硫以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3. 组分组成: 石油中的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选用不同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将石油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就是一个组分。4.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 20石油与 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 表示。5.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延缓时间不足10-7 秒的发光现象,称为

2、荧光性。6. 天然气:广义上指岩石圈中存在的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石油地质学中研究的主要是沉积圈中以烃类为主的天然气。7. 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产出的天然气。8. 气藏气:单独聚集的天然气。可分为干气气藏和湿气气藏。9. 凝析气(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按照逆凝结规律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10. 固态气水合物:是在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分子和水分子结合而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11.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12. 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

3、成的天然气。13. 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游离状态的天然气。14. 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15. 油田水矿化度 :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单位ml/l 、g/l或 ppm。二、问答题1. 简述石油的元素组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主要是碳、氢、氧、氮、硫。碳含量为: 84-87%,平均84.5%;氢含量为:1114%,平均13%;两元素在石油中一般占9599%,平均为97.5%。剩下的硫、氮、氧及微量元素的总含量一般只有1 4%,其中,氧:0.1 4.5%,一般小于0.5%;硫:小于1%,平均0

4、.65%;氮:小于0.1%。2. 简述石油中化合物组成的类型及特征。石油中化合物包括烃类化合物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烃类化合物:正构烷烃碳数有 C1C45,大部分正烷烃碳数 C35。石油中多数占 15.5%(体积),轻质石油可达 30%以上,而重质石油可小于 15%。 其含量主要取决于生成石油的原始有机质的类型和原油的成熟度。异构烷烃以 C10 为主,且以异戊间二烯烷烃最重要,以植烷、姥鲛烷的研究和应用最多。环烷烃多为五员环或六员环,其含量与成熟度有关。一般,单、双环占环烷烃的50.5%;三环占环烷烃的20%;四、五环占环烷烃的25%。芳香烃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单环、多环、稠环三类。在石油的低沸点馏

5、分中,芳香烃含量较少,且多为单环芳香烃。随沸点升高,芳香烃含量亦增多。非烃化合物 , 主要是含硫、氮、氧三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尽管这三种元素的含量只占石油元素组成的2%左右,但与其有关的化合物却占1020%,甚至更多,这些非烃组分主要集中在石油的高沸点馏分中。3. 何谓正构烷烃分布曲线?在油气特征分析中有哪些应用?在石油中,不同碳原子数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分布曲线,称为正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类型原油的正烷烃分布特点不同:(1) 未成熟的石油, 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2) 成熟的石油中, 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3) 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根据主峰碳数位置及形

6、态,可将正烷烃分布曲线分为三种基本类型:A 、主峰小于C15,且主峰区较窄,表明低分子正烷烃高于高分子正烷烃,代表高成熟原油;B、主峰大于C25,主峰区较宽,奇数和偶数碳原子烃的分布很有规律,二者的相对含量接近相等,代表未成熟或低成熟的原油;C、主峰区在 C15C25之间,主峰区宽,代表成熟原油。正烷烃分布特点与成油原始有机质、成油环境和成熟度有密切关系,因此这些特征已被广泛用于鉴别生油岩和研究石油的成熟度。4. 简述 Tissot和 Welte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Tissot和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 依据石油化合物组成的含量划分,即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化合物

7、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以饱和烃含量50%为界把三角图分为两大部分,在饱和烃含量50%的区域内,再根据石蜡烃含量 50%、40%处建立次一级分类界线,将饱和烃50%区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石蜡型、环烷型和石蜡环烷型。在芳烃N、S、O化合物大于50%的区域内,以石蜡烃含量10%建立分类界线,将石蜡烃含量10%的区域作为芳香- 中间型原油,而石蜡烃 10%为重质降解原油。在重质降解原油中,以环烷烃含量25%处建立分类界线,将环烷烃含量 25%的称芳香 - 环烷型,而 25%的称芳 - 香沥青型。5. 简述海陆相原油的基本区别。(如何鉴别海相原油和陆相原油?)海相陆相以芳香中间型和石蜡环烷型为主,饱和

8、烃占25 以石蜡型为主,饱和烃占6090%,芳烃占 70%,芳烃占 25 60%。10 20%。含蜡量低含蜡量高含硫量高含硫量低V/Ni1V/Ni-27碳同位素 13C 值 11110海水氯化镁型101深层水氯化镁型119. 碳同位素的地质意义。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可用于鉴别石油和天然气生成的环境和成熟度。(1) 原油中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 : 13C 一般为 - 22 - 33,平均值为 - 25 - 26。海相原油13 C值较高,陆相原油 13C 值偏低。 13C 随年代变化,微变低。随组分分子量的增大 , 急剧增大。(2) 天然气中碳同位素的组成特征 : 13C 随天然气成熟度的增大而增大。

9、生物成因气 : - 60 - 95,热解成因气: - 50 - 20,以上两种气的混合气: -50 - 60。天然气成份13131313中: C1 C2 C3 C4 ,分子量增加,增大。1. 储集层 : 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2.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3. 有效孔隙度 : 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4. 绝对渗透率 : 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5. 有效渗透率 : 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

10、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6. 相渗透率 :7. 孔隙结构 : 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以及相互关系。8. 流体饱和度 : 油、气、水在储集岩孔隙中的含量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油、气、水的饱和度。9. 砂岩体 : 是指在一定的地质时期,某一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征,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10. 盖层 : 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11. 排替压力: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曲线压力最小的拐点。二、问答题1. 试述压汞曲线的原理及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1) 原理:由于孔喉细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

11、互不相溶的流体同处于岩石孔隙系统中或通过岩石孔隙系统渗流时,必然发生毛细管现象,产生一个指向非润湿相流体内部的毛细管压力Pc。(2) 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排驱压力( Pd):是指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表示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反映了孔喉半径的粗细和分选性,孔喉粗,分选好,其孔隙结构好。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饱和度中值压力: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Pc50%越低,则孔隙结构好。最小非饱和的孔隙体积百

12、分数( Smin%):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束缚孔隙含量愈大,储集层渗透性能越差。2.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地质条件(因素)。(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影响储油物性的因素。)(1) 碎屑岩储集层的孔 隙类型:粒间孔隙、特大孔隙、铸模孔隙、组分内孔隙、裂缝。(2) 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的因素影: 沉积作用是影响砂岩储层原生孔隙发育的因素:a. 矿物成分: 矿物的润湿性强和抗风化能力弱,其物性差。 b. 岩石结构:包括大小、分选、磨圆、排列方式。当分选系数一定时,粒度越大,有效空隙度和渗透率越大;粒度一定时,分

13、选好,孔渗增高立方体排列,孔隙度最大,渗透率最高。C. 杂基含量:含量高,多为杂基支撑,孔隙结构差;以泥质、钙泥质胶结的岩石,物性好。成岩后生作用是对砂岩储层原生孔隙的改造及次生孔隙形成的因素: 压实作用结果使原生孔隙度降低;胶结作用使物性变差;溶解作用的结果,改善储层物性。3.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储集体类型)及主要物性特征。(1) 冲积扇砂砾岩体,岩性为砾、砂和泥质组成的混杂堆积,粒度粗,分选差,成份复杂,圆度不好。物性特征:孔隙结构中等, 各亚相带的岩性特征有差别,因此其渗透性和储油潜能也有变化。其中以扇中的辫状河道砂砾岩体物性较好,若邻近油源,可形成油气藏。(2) 河流砂岩体 , 岩

14、性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以砂质为主,成分复杂,分选差至中等。包括:边滩砂岩体(属称点砂坝):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弯曲河道内侧(凸岸),为透镜状,由下到上,粒度由粗到细的正粒序。中部储油物性较好,向上、向两侧逐渐变差。河床砂砾岩体(属称心滩):沿河道底部沉积。平面呈狭长不规则条带状,走向一般与海岸线垂直或斜交;剖面上呈透镜状,顶平底凸。物性一般中部好,向顶、向两侧变差。渗透率变化较大。(3) 三角洲砂岩体 , 以砂岩为主,岩性偏细。可分三个亚相带,各亚相带主要的砂体有: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体,以粉砂岩、砂岩为主,偏细。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细、粉砂,分选好;远砂坝:粉砂、细砂

15、和少量粘土。前三角洲:席状砂 , 砂质纯,分选好。以前缘带的砂坝砂岩体和前三角洲的席状砂岩体,分选好,粒度适中,为三角洲储集层最发育的相带。(4) 湖泊砂岩体 , 平行湖岸成环带状分布滨湖相、浅湖相、深湖相, 砂体集中于滨湖区和浅湖区,这两区颗粒受波浪的淘洗,粒度适中,分选、磨圆好,胶结物多为泥质,浅湖区为泥质和钙质混合,相对来讲,浅湖区砂体物性优于滨湖区。(5) 滨海砂岩体 , 超覆和退覆砂岩体: 由于海进海退的频繁交替形成。 海进砂岩体: 下覆三角洲平原或其它海岸沉积物,不利生油。海退砂岩体:下伏海相页岩,是很好的生油岩.滨海砂洲:平行海岸线分布。平面上呈狭长带状,形成较好的生储组合。剖面

16、上呈底平顶拱的透镜状,由下到上粒度变粗。向上物性变好,向海一侧砂岩与页岩分界明显, 渗透性好;向陆一侧砂岩渐变为页岩和粘土, 富含泥质 , 渗透性变差。走向谷砂岩体:在海进过程中的海岸上,沿单面山古地形陡崖或断层陡阶走向分布的滨海砂岩体,岩性以中、细砂为主,分选磨圆好,松散,物性好。(6) 浊流砂岩体 , 由根部到前缘,由下部到上部,沉积物由粗变细,分选由差变好,前方和上部是分选较好的砂质沉积,可构成良好的储集层,浊积砂岩体发育在深水泥岩之中,有丰富的油源, 构成了油气藏面积不大,但油层厚, 储量大。(7) 风成砂岩体 , 由成份纯、圆度好、分选佳、胶结弱的砂粒组成,无泥质夹层,厚度大,孔隙渗

17、透性好,最有利的碎屑岩储集体。4.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有哪些?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物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1)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1) 原生孔隙: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包括生物体腔孔隙和鲕内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钻空孔隙、鸟眼孔隙(2) 次生孔隙:晶间孔隙、角砾孔隙、溶蚀孔隙(包括粒内溶孔或溶模孔、粒间溶孔、晶间溶孔和岩溶溶孔洞)、裂缝(构造裂缝、非构造裂缝、成岩裂缝、风化裂缝、压溶裂缝、裂缝孔隙系统和基块孔隙系统)。2)碳酸盐岩储集层按储集空间可分为:孔隙型储集层(包括孔隙- 裂缝性)、溶蚀型储集层、裂缝型储集层、复合型储集层。3)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因素

18、由于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多样,尤其是次生改造作用,使得其物性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较为复杂,要视不同的储集层类型而不同。a. 孔隙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原来岩石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即碎屑岩储集层,其孔隙度、渗透率大小与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以及造礁生物发育程度。b.溶蚀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碳酸盐岩溶解度:与成分、结构有关;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取决于地下水的PH 值、CO2 含量、 SO42 含量、温度、压力。c. 裂缝型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岩性控制因素;构造的控制作用;地下水的控制作用。5. 试述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及物性影响因素的区别。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相比,

19、由于其化学性质不稳定, 容易遭受剧烈的次生变化, 通常经受更为复杂的沉积环境及沉积后的变化。有以下几点区别:1. 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大小、形状变化很大, 其原始孔隙度很大而最终孔隙度却较低。因易产生次生变化所决定。2. 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的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之间的关系变化很大。以粒间孔等原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空间分布受岩石结构控制,而以次生孔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储层其储集空间分布与岩石结构特征无关系或关系不密切。3. 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比碎屑岩储集层多样,且后生作用复杂,构成孔、洞、缝复合的孔隙空间系统。4. 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与渗透率无明显关系。孔隙大小主要影响孔隙容积。总

20、之,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特点:储集空间发育具不均一性或突变性,也称各向异性。6. 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盖层较致密, 岩石孔径小, 渗透性差; 无或少开启裂缝, 即使产生裂缝, 由于其可朔性较好,也容易弥合成为闭合裂缝;盖层具较高的排替压力;异常压力带也能阻止油气向上逸散而成为盖层。一、名词解释1. 油气圈闭 : 适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叫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的叫油气藏闭圈。2. 油气藏;是相当数量的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在一个油气藏内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气、水界面,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3. 构造圈闭(油气藏) : 由于地壳运动使储集层顶面发生了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

21、圈闭, 称为构造圈闭 . 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就称为构造油气藏。4. 背斜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发生褶皱变形,其上部又为非渗透性岩层所覆盖遮挡,底面或下倾方向被高油气势面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即为背斜圈闭,聚集油气后,成为背斜油气藏。5. 断层圈闭(油气藏):断层圈闭是指沿储集层上倾方向受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圈闭,聚集油气后即成为断层油气藏。6. 裂缝性背斜圈闭: 在背斜构造控制下, 致密而脆性的非渗透性岩层, 由于各种原因可以出现裂缝特别发育而使孔隙度和渗透性变好的局部地区,周围则为非渗透性围岩和高油气势面联合封闭形成的油气低势区,称为裂缝性背斜圈闭。聚集了油气之后即形成裂缝性背

22、斜油气藏。7. 刺穿圈闭:地下岩体(包括软泥、泥膏岩、盐岩及各种侵入岩浆岩)侵入沉积岩层,使储集层上方发生变形,其上倾方向被侵入岩体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刺穿圈闭。聚集油气后称为刺穿油气藏。8. 地层圈闭 (油气藏) :由于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或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形成的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地层油气藏。9. 不整合圈闭(油气藏):由于储集层的连续发生中断,由不整合面封闭而形成的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不整合油气藏。10. 岩性圈闭(油气藏) :储集层的岩性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四周或上倾方向为非渗透性岩层遮挡而形成的圈闭称岩性圈闭。聚集油气之后形成岩性油气藏。11. 水

23、动力油气藏:在水动力作用下,储集层中被高油、气势面,非渗透性遮挡单独或联合封闭而形成的油或气的低势区称为水动力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水动力油气藏。12. 闭合 ( 高) 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13. 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14. 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之和。二、问答题1. 简述度量圈闭和油气藏的参数。( 1)评价圈闭的参数包括: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闭合度:是指圈闭顶点到溢出点的等势面垂直的最大高度。闭合面积:在静水条件下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的面积。有效孔隙度:根据实验

24、室、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求得。储集层有效厚度:按照有效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分级的标准,扣除储集层中非渗透性夹层而剩余的厚度。( 2)评价油气藏的参数包括:油气藏高度、油气柱高度、含油边界、含油面积、气顶和油环。油气藏高度:是指油气藏顶到油气水界面的最大高差。油气柱高度:是指油气的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海拨高度。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底面的交线称为含油边界。由相应含油边界所圈定的面积称为含油面积。前述油气藏中油、气、水具有气居顶、油居中,水在下的分布特征,气居顶称为气顶。油在气水之间,平面上是环带状分布,称油环。2. 简述圈闭、油气藏类型划分的依据及主要类型。(1) 圈闭的分类就是以起主导作用的封

25、闭因素为基础,结合储集层的特点而制定的。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地层、水动力和复合圈闭四大类。A. 构造圈闭根据其变形或变位及储层的变化特点可分为:a 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包括: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与塑性流动物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与剥蚀作用及压实作用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和油气藏b. 断层圈闭和油气藏;弯曲或交错断层与单斜构造结合组成的圈闭和油气藏。三个或更多断层与单斜或弯曲岩层结合形成的断层或断块圈闭和油气藏。 单一断层与褶曲 (背斜的一部分) 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 逆和逆掩断层与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

26、逆(或逆掩)断层圈闭和油气藏。c. 裂缝性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可分为碳酸盐岩和其他沉积岩两大类。d. 刺穿圈闭和油气藏:盐栓(核)遮挡圈闭和油气藏;盐帽沿遮挡圈闭和油气藏;盐帽内透镜状圈闭和油气藏。B. 地层圈闭根据形成机理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岩性圈闭、不整合圈闭。a. 岩性圈闭,它包括透镜型岩性圈闭和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成岩圈闭和礁型圈闭。b. 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分成: 地层超覆圈闭和油气藏、 不整合面下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古潜山圈闭和油气藏、基岩油气藏。C. 水动力圈闭主要有三种类型:鼻状构造和构造阶地型水动力圈闭,单斜型水动力圈闭,纯水动力油气藏。D. 复合圈闭可分为: 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和油

27、气藏, 构造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 (这种类型常见的有背斜水动力和断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圈闭和油气藏。3. 试述背斜油气藏的成因类型及特征。背斜油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1) 油气局限于闭合区内;(2) 背斜油气藏中的储油层呈层状展布,尽管绝大多数油层的储集性纵、横向存在较大的变化,但应是相互连通的。(3)相互连通的多油层构成统一的块状储集体,常形成巨大油气藏。背斜油气藏的成因分类:(1)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主要在侧压力挤压作用下而形成。这类背斜多见于褶皱区,背斜轴向一般与区域构造线平行;两翼倾角较大,不对称,靠近褶皱山一侧较另一侧缓;闭

28、合高度较大,且伴生有断层。从区域上看这种背斜分布在褶皱区的山前坳陷及山间坳陷,常成排成带出现。(2)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在地台区由于基底断块上升,使上覆地层隆起而形成同生背斜构造。其特点是: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层弯曲较显著,有时还可遇到受基底断裂控制的继承性断裂,向上地层弯曲渐趋平缓,而后逐渐消失;两翼地层倾角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此类背斜常成带分布,组成长垣或大隆起。(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这种背斜圈闭的特点,都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多为小型宽缓不对称的短轴背斜,靠近断层一翼陡,远离断层一翼缓,轴线与断层线近于平行,常沿断层成串分布。背斜高点距断层较近

29、,一般为0.5 1.5 公里;且高点向深部逐渐偏移,偏移轨迹大体上与断层面平行。背斜的形态、宽度等均受同生断层的控制。断层面弯曲度越大,背斜形态线越趋穹窿状,倾角越缓。(4)与塑性流动物质有关的背斜圈闭和油气藏:由于地下塑性地层受不均衡压力作用,向着压力降低的上方流动,使上覆地层弯曲形成的背斜圈闭。地下塑性地层常见的有盐岩和泥岩类,其中尤以盐岩占主要。(5)与剥蚀作用及压实作用有关的差异压实背斜和油气藏:在古侵蚀面上常存在各种地形突起,它可以是结晶的基岩,致密坚硬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 当接受新的沉积时, 在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较薄, 而周围的沉积物则较厚, 由于突起和其周围沉积物厚度的不同,

30、 负荷悬殊, 在成岩过程中, 差异压实的结果在突起的部位形成了背斜构造, 这种背斜通常称为披盖背斜, 它反映了下伏古地形突起的分布范围和形状,但其闭合度则比古地形突起的高度小, 并向上递减直至消失; 在成因上很难与基底隆起有关的背斜区分开。4. 断层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基本特征和主要类型。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断层在地质历史发展 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或者同一断层在不同的位置, 常起着封闭或通道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对油气藏的形成至关重要。(1)封闭作用:封闭作用是指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密封而不致逸散,其结果是形成油气藏。断层是否起封闭作用取决于断层本是否封闭和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

31、关系。断层本身的封闭性决定于断层带的紧密程度,它与断层的性质、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是否存在以及断层带中流体的情况有关。断层横向上是否封闭则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及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若断层使储层上倾方向完全与非渗透性岩层相接,则为完全封闭;上倾方向的上方部分与非渗透层相接,则为部分封闭,与渗透层相接,则为不封闭。(2) 通道作用:断层另一种作用是破坏原生油气藏,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其结果是油气运移至浅处,若遇圈闭可形成次生油气藏;若无遮挡油气逸散至地面而散失。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沿断层附近储集层因岩层被挤压破裂而渗透性变好;断层的发育使油气藏复杂化,构造断裂带内的油气藏

32、被断层切割为许多断块,分隔性强,各断块内含油层位、含油高度、含油面积很不一致;油气常富集在断层靠油源一侧。断层圈闭和油气藏的类型:根据断层与储集层的平面组合关系,可将断层圈闭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弯曲或交错断层与单斜构造结合组成的圈闭和油气藏,三个或更多断层与单斜或弯曲岩层结合形成的断层或断块圈闭和油气藏,单一断层与褶曲(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断层圈闭和油气藏,逆和逆掩断层与背斜的一部分结合形成的逆(或逆掩)断层圈闭和油气藏。5. 论述断层封闭的因素及其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断层在油气藏的形成中起着双重作用:封闭作用和通道作用。(1) 封闭作用是指由于断层的存在, 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密封

33、而不致逸散, 其结果是形成油气藏。断层是否起封闭作用取决于断层本是否封闭和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断层本身的封闭性决定于断层带的紧密程度,它与断层的性质、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是否存在以及断层带中流体的情况有关。断层横向上是否封闭则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及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 若断层使储层上倾方向完全与非渗透性岩层相接,则为完全封闭;上倾方向的上方部分与非渗透层相接,则为部分封闭,与渗透层相接,则为不封闭。(2) 断层另一种作用是破坏原生油气藏, 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其结果是油气运移至浅处, 若遇圈闭可形成次生油气藏,若无遮挡油气逸散至地面而散失。6. 试述地层油气藏类型、特点及其分布。(1) 不

34、整合油气藏a. 特征:储集层上倾方向为不整合面,下倾方向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顶面交线与储集层顶面等高线平行;油(气)藏常为层状,但潜山型多为块状,储集层孔渗性好。b. 分类:位于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层超覆油气藏和位于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还包括:潜伏剥蚀突起油气藏和潜伏剥蚀构造油气藏(潜伏剥蚀背斜构造圈闭和潜伏剥蚀单斜构造圈闭)c.分布:地层超覆油气藏多分布在海相沉积盆地的滨海区、大而深的湖相沉积盆地的浅湖区;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地台区及褶皱区都有分布,其中地台区较多,在褶皱区的沉积盆地边缘也易形成这种圈闭条件。(2) 礁型圈闭和油气藏:a. 特征 : 主要为

35、块状,油气水界面与礁体表面交线与礁体顶面等高线平行。礁型油气藏油气分布取决于礁体储集性的情况,一般礁核储集性好于礁前,礁后储集性较礁前差。另外礁型油气藏储量较大,烃柱高。常呈带分布,形成丰富的产油气区。b. 分类:礁型油气藏根据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可分为:整个生物礁形成统一的古地貌突起, 油气藏居于岩礁突起顶部,底部有水, 油气的分布类似于古潜山油气藏。礁体内岩体物性不均匀,油气仅分布于礁体内部局部渗透带中,油气藏受礁体古地貌与物性双重控制。生物礁产状呈背斜,油气藏受礁体和背斜构造双重控制。c.分布:从分布地区看,礁型油气藏分布的重要地区有加拿大西部阿尔伯达盆地、美国二叠盆地、原苏联乌拉尔山前拗

36、陷、墨西哥湾盆地(包括墨西哥及美国两部分,其中以墨西哥部分更重要)、中东波斯湾盆地、利比亚锡尔盆地以及印度尼西亚萨拉瓦蒂盆地等。7. 简述岩性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形成的沉积背景。根据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可将岩性油气藏分为两种类型,它包括透镜型岩性油气藏和上倾尖灭型岩性油气藏。在三角洲相、河流相、滨海( 湖) 相及浊积相最易发现岩性油气藏。(1) 透镜体岩性和油气藏的发育背景:碎屑岩透镜体岩性圈闭多与岸带附近的砂体有关,常见的有河道砂体,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沿岸带分布的河口坝、堡坝砂体。(2) 上倾尖灭型岩性和油气藏的发育背景:储层多以碎屑岩为主, 发育的沉积类型与透镜体岩性圈闭类似,有河道砂体侧

37、翼、 岸带附近的三角洲砂岩体前缘或侧翼、滨岸砂坝、水下扇的前缘或侧翼等。由于岸线附近常形成与岩性尖灭有关的呈带状分布的油气藏,故常把这类油气藏带称海滨线。8. 试述古潜山油气藏与基岩油气藏的异同点。古潜山油气藏是由长期遭受风化剥蚀的古地形突起被上覆不渗透岩层所覆盖形成圈闭条件,油气聚集其中而形成的。基岩油气藏指油气储集于沉积岩基底结晶岩系中的油气藏。实际上它是属于特殊类型的古潜山油气藏。二者的储集空间、运移通道、油气藏特征相同。都拥有渗透性良好的缝网裂缝系统作为为油气聚集的空间,都拥有不整合面及断层面等供油通道,油气藏呈块状分布,不受层位控制。它与古潜山油气藏的区别主要在于:储集层类型,古潜山

38、为沉积岩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基岩油气藏为变质结晶岩, 构造运动和风化作用产生的裂缝为其主要的储集空间。油气来源, 古潜山油气藏油气可来源于比潜山时代新的生油岩,也有与潜山同时代或比潜山老的生油岩; 而基岩油气藏的油气只能来源于不整合面以上的沉积岩系的生油岩,不可能来源于基岩下面的生油岩。基岩油气藏的储集体有前寒武系、古生界和中生界,潘钟祥教授(1982)将那些构成中新生代盆地基底的前中生界(即古生界 - 元古界)沉积岩系中所形成的不整合面下的潜山型油气藏,油气源来自不整合面之上沉积岩系的,亦称基岩油气藏。9 水动力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油、气、水都是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要遵循流体力

39、学规律,也就是说流体在其达到势能最低值以前,总是在各自力场的支配下,由各自的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在这种情况下,在油或气的低势区,倾斜或弯曲的等油、气势面就可以形成水动力圈闭。若油气在其中能够聚集,油水界面顺水流方向发生倾斜,当油水界面倾角小于背斜顺水压梯度一侧的储集层倾角,背斜有效的圈闭油气, 形成水动力油气藏; 当油水界面倾角大于背斜顺水压梯度一侧的储集层倾角, 汽水界面的倾角小于背斜顺水流方向一翼的倾角时,仅能形成天然气圈闭。一、名词解释1.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2. 干酪根:为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

40、有机质。3. 成油门限(门 限温度、门限深度):有机质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和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成油门限。(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4.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5.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6. 有机碳:指岩石中与有机质有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

41、百分含量表示。7. 有机质成熟度:指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8. 氯仿沥青“ A”: 岩石中可提取的有机质含量。9.CPI 值:正烷烃中奇碳分子比偶碳分子的相对浓度。10.TTI法(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控制,因此,依据时间和温度定量计算有机质热成熟度的方法称为 TTI 法(值)。二、 问答题1. 沉积有机质的生化组成主要有哪些?对成油最有利的生化组成是什么?沉积有机质的生物种类来源首先是浮游植物,其次是细菌、高等植物、浮游动物。 对沉积有机质来源提供最多的生化组成是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木质素。其中脂类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结构与石油的最接近,是形成石油的主要

42、组成。2. 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Tissot( 1974)根据干酪根的元素分析采用H/C 和O/C 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即范氏图(Van Krevelen图),将其分为三大类:型干酪根:是分散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般为 1.5 1.7 ,而 O/C 低,一般小于0.1 ,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生烃潜力为0.4 0.7 。H/C 高,一型干酪根:是生油岩中常见干酪根。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小到中的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H/C 较高,约1.3 1.5 ,O/C 较低,约

43、 0.1 0.2 ,其生烃潜力较高,为0.3 0.5 。型干酪根:是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H/C 低,通常小于1.0 ,而 O/C 高,可达 0.2 0.3 ,这类干酪根生成液态石油的潜能较小,以成气为主,生烃潜力为0.1 0.2 。3. 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分三个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该阶段从沉积有机质被埋藏开始至门限深度为止,以低温、 低压和微生物生物化学为主要特点,主要形成的烃是生物甲烷气,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成岩

44、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该阶段Ro 小于 0.5%。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该阶段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和成烃产物划分为两个带。生油主带: Ro 为 0.5 1.3%,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该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凝析油和湿气带: Ro 为 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的温度作用下,剩余的干酪根和已经形成的重烃继续热裂解形成轻烃,在地层温度和压力超过烃类相态转变的临界值时,发生逆蒸发,

45、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气态烃的湿气。准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该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 2.0%。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上的最稳定的甲烷,该阶段也称为热裂解甲烷(干)气阶段。该理论的勘探意义:在实际勘探中, 可以依据该理论判断各种成因石油和天然气在盆地的分布。在浅层,主要分布生物成因气,在中间深度段,主要分布热成因的石油或湿气和凝析气,在深部主要寻找高成熟度的干气。4.试述有机质成烃的主要控制因素。(简述时间温度指数(TTI )的理论依据、方法及其应用。)石油成因研究证明,有机质成烃演化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是主导因素。当有机质被埋藏后随着深度和地温的增加,埋藏时间的延长

46、,有机质将发生热演化,其成熟度会不断提高,当达到某一门限值时,才能大量生成石油,且成烃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理论依据:当有机质被埋藏后随着深度和地温的增加,埋藏时间的延长,有机质将发生热演化,其成熟度会不断提高,当达到某一门限值时,才能大量生成石油,且成烃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温度与时间是石油生成和破坏过程中的一对互为补偿的重要因素。温度其绝对控制作用,时间起补偿作用。i ( 成熟度 )tin( 1)方法:基本公式如下:iti式中 t i 代表 i温度间隔沉积所对应的时间; 为温度因子; =n 表示温度与成熟度呈指数关系; i为 i 温度间隔内达到的成熟度。成熟度是指有机物理埋藏后所经

47、历时间内,由于增温效应引起的变化。 由于成熟度对有机质的影响是叠加的、不可逆的,TTI值 =nmax所以一个盆地的总成熟度,实际上是每个间隔所获得成熟度的总和。即:( t i )( n )nmin式中 nmin 和 nmax 是经历最低到最高温度的间隔数。应用: 1、研究成熟度,确定特定层位的油气保存状态2、确定有利生油气区范围3、确定石油生成时间并对圈层进行评价。5. 试述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环境(地质条件)。晚期生油理论认为: 油气生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足够的有机质并能保存下来; 一是要有足够的热量保证有机质转化为油气。( 1)大地构造环境有三种构造环境:过补偿

48、、欠补偿和补偿。为了确保有机质不断堆积、长期处于还原环境,并提供足够的热能供有机质热解需要, 地壳必须有一个长期持续下沉,以及沉积物得到相应补偿的构造环境。只有盆地的下降速度与沉积速度大致相当时有机质才有可能大量堆积和保存,才有利于有机质转化为油气。这种大地构造环境主要分布在:板块的边缘活动带,板块内部的裂谷、坳陷,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山间盆地。( 2)岩相古地理环境丰富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石油气生成的基本前提,这首先取决于生物的大量繁殖,其次取决于周围的氧化还原环境。 A. 在海盆里,从海岸线到广海区,依次分为滨海、浅海大陆架、大陆坡和深海平原。滨海区和深海区都不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和保存。唯有浅海

49、区水深、阳光、温度适宜,生物繁盛,特别是近三角洲地带,是与生物大量繁殖,并接受河流搬运来的大量陆源有机质,有机质异常丰富的聚集。有机质的大量存在,消耗水中的氧,形成还原环境,保证了剩余有机质和新补充的有机质免受分解破坏。大陆架上的泻湖、海湾以及闭塞的深海盆地等也是良好的低能还原环境,既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又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是良好的生油区。B.内陆湖泊从边缘向中心亦可划分为滨湖沼泽区、浅湖区、 半深湖区和深湖区几个地带。最有力的生油环境是半深湖深湖区。那里水体较深,水体表层处于动荡回流状态,其底部水流停滞,由于水底有机质的分解,氧气又得不到及时补充,便形成稳定的还原环境,是有利的生油区。6.

50、 天然气可划分哪些成因类型?有哪些特征?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一、生物成因气, 在成岩作用阶段因微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化学组成以甲烷为主, 含量高于 98%,重烃含量小于0.2%,为典型的干气; 13C 值一般为 -55 -90。化学成分重烃含量大于 5%,最高可达 40% 50%,二、油型气,有机质在深成作用阶段热力作用下以及石油热裂解形成,过成熟气以甲烷为主, 13C 值随成熟度增高而增大,从 -55 -35。10%以上,甲烷一般占70%三、煤型气,是煤系地层中的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而生成的。化学组成重烃含量可达95%,含有非烃成分; 13C 值

51、一般为 -41. -24.9。四、无机成因气, 由地壳内部、 深海大断裂、 深海沉积物形成, 化学组成甲烷占优势,非烃含量较高; 13 C值大于 -20 。7试述生油理论的发展。(1)未熟低熟油形成机理:a. 未熟低熟油: 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包括在生物甲烷气生烃高峰之后,在埋藏升温达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大量生油之前,经由不同生烃机制的低温生物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出来的液态和气态烃。b. 未熟低熟油的成因包括:树脂体早期生烃、木栓质体早期生烃、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高等植物蜡质早期成烃、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和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等。树脂体早期生烃:树

52、脂酸作为含羧基的非烃生物类脂物,其化学成分、 分子结构及聚合程度都比干酪根简单的多,树脂酸脱羧基、 加氢转化成环烷烃的化学反应所必需的活化能和热力条件也较干酪根热降解生烃的条件低得多,因此当干酪根尚处于未熟低熟阶段时树脂体可能在低温条件下率先早期成烃。木栓质体早期生烃:木栓脂作为木栓质体的前生物,具有低聚合度和多长链类脂物的特点,决定了木栓质体可在低的热力学条件下发生低活化能的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以链状结构为主的烃类。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沉积物沉积成岩过程中,在适宜的介质环境条件下,大量陆源有机质的存在可以为细菌繁衍提供充足的碳源和能源,而细菌作用的结果又对陆源有机质进行降解改造,细菌

53、类脂物成分代谢产物的加入可反过来改造陆源有机质的结构,增加其H/C 原子比,提高富氢程度和“腐泥化程度”,并使有机质热降解或热解聚、脱官能团与加氢生烃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降低,从而有利于生成低熟油气。高等植物蜡质早期成烃:蜡质所含的羧基、羟基和酮基官能团的长链化合物经脱官能团形成原油中的C22+正构烷烃,这类化学反应过程无需高活化能,可在低温阶段完成。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藻的生物类脂物均属于分子结构简单的含氧官能团的非烃化合物及部分烃类,未发生明显的聚合作用,只要具备还原性的沉积成岩条件,在低温化学反应阶段即可转化成链烷烃和环烷烃,成为低熟油的主要组成成分。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在早期成

54、岩阶段, 沉积盆地水体咸化至硫酸盐相阶段无机硫与有机分子的加成反应形成富硫大分子有机质,而干酪根早期低温降解作用使S-S 键和 S-C 键优先断裂可以使富硫大分子有机质形成低熟油。( 2)腐殖煤的成烃机理a. 煤成烃:煤系地层的有机质在不同的演化阶段, 其富氢组分所生成的气态和液态烃类。 煤究竟生气还是生油及其生成液烃的能力大小,与煤的类型和显微组分组成密切相关。煤中主要显微组分的生油(烃)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b. 煤的成烃模式: 沥青化作用是煤的显微组分的主要演化途径,其结果一方面是产生石油和天然气,一方面是固体残余物进行芳构化和缩聚作用。煤中不同显微组分沥青化作用是不一致的。由于煤中个显微组分发生沥青化作用的时期不同,其生烃特征和演化模式存在差异,造成煤中液态烃的生成具有多阶段性,因此不同演化阶段各种显微组分对生烃的贡献有别。8评价生油岩质量的主要指标。(1)有机质丰度,常用指标有有机碳、氯仿沥青“A ”、总烃,一般这些指标高,丰度高。(2)有机质的类型,常用的指标有化学分析法,采用H/C 和 O/C 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即范氏图(VanKrevelen 图)来判断;热解资料的氢指数和氧指数;有机质的显微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来确定。型、型干酪根为主要生油母质,型干酪根为主要生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