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54763857 上传时间:2022-02-15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36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资源描述: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线测量技术要求(4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第二章 公路勘测第2-1节 测量符号测量符号可采用英文字母(国家标准或国际通用)或汉语拼音字母(国家标准)表示。当该项工程需引进外资或国际招标项目时,应采用英文字母;国内招标时可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每一公路项目应采用一种符号。常用公路测量符号如表6.1-1所示。 公路测量符号 表2-1名 称英文符号汉语拼音符号备 注交点I.P.JD转点T.P.ZD导线点R.P.DD圆曲线起点B.C.ZY直圆圆曲线中点M.C.QZ曲中圆曲线终点E.C.YZ圆直复曲线公切点P.C. C.GQ公切第一缓和曲线起点T.S.ZH直缓第一缓和曲线终点S.C.HY缓圆第二缓和曲

2、线起点C.S.YH圆缓第二缓和曲线终点S.T.HZ缓直反向平曲点P.R. C.FGQ反拐曲变坡点P.V. I.SJD竖交点竖曲线起点B.V. C.SZY竖直圆竖曲线终点E.V. C.SYZ竖圆直竖曲线公切点P. C.V. C.SGQ竖公切反向竖曲线点P. R.V. CFSGC反竖拐曲比较线标记A、B、CA、B、C冠在比较线桩号前改线、改移、差错改正RG冠在里程桩号前公里标KK冠在里程桩号前续上表名 称英文符号汉语拼音符号备 注转角左转角L右转角R缓和曲线角缓和曲线参数AA平、竖曲线半径RR曲线长(包括缓和曲线长)LL圆曲线长LcLy缓和曲线长LsLh平、竖曲线切线长(包括设置缓和曲线所增切线长

3、)TT平曲线外距(包括设置曲线所增外距)、竖曲线外距EE校正值(两切线与曲线长度的差值,包括设置缓和曲线所引起的变动)DJ校超高值HsHc超高缓和长度LrLc加宽缓和长度LwLj横坐标XX纵坐标YY方位角计算方位角c方向角Z计算方向角Zcj水准点B.M.B.M.高程EL.EL.设计高程D.EL.D.EL.路基宽度BB用地界R/M(R.O.W)YDJ用地界路面宽度bb路基加宽度BwBj路面加宽度bwBj续上表名 称英文符号汉语拼音符号备 注流量QQ流速、计算行车速度VV设计水位D.W.L.SW设位历年最高洪水位H.W.L.GW高位多年平均洪水位M.F.L.PW平位历史最高流冰水位H.I.W.L.

4、BW冰位历史最高潮水位H.T.W.L.CW潮位通航水位N.W.L.HW航位普通水位O.W.L.TW通位测量时水位S.W.L.LW量位地下水位U.W.L.DW地位东EE南SS西WW北NN左LL右RY面积AA填高FT填挖深CW挖填面积AFAT体积VV长L,1L宽B,bB,b高H,hH,h厚d,d,直径D,dD,半径R,rR,r三角点GPS点第2-2节 测量标志和记录一、测量标志1.标志的种类和用途(1)主要控制桩主要控制桩是指需要保留较长时间、反复用于图6.2-1 主要控制桩材料及规格尺寸单位:cm各设计阶段和施工期间的控制性标志,主要有GPS点、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桥隧控制桩、互通立交控制桩

5、等。主要控制桩应为预制或就地浇筑混凝土桩,其材料及规格如图6.2-1所示;当有整体坚固岩石或建筑物时,可设置在岩石或建筑物上。(2)一般控制桩一般控制桩主要包括交点桩、转点桩、平曲线控制桩、路线起终点桩、断链桩及其他构造物控制桩等。一般控制桩为5cm5cm(3050)cm或直径为5cm的木质桩。(3)标志桩标志桩主要用于路线中线上整桩、加桩和控制桩的指标桩。标志桩为(45)cm(11.5)cm(2530)cm的木质或竹质桩。2.标志的埋设(1)主要控制桩应选在基础稳定且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埋入地下,桩顶应高出地面15cm,并加设指示桩。(2)一般控制桩应打入地下,其顶面与地面齐平,并加设指示桩

6、。(3)标志桩应打入地下1525cm,桩顶应露出地面5cm。标志桩作为中线桩时,书写桩号面应面向路线起点方向;作为交点桩桩、导线桩、三角点和曲线控制桩的指示桩时,应钉设在控制桩外侧2530cm,书写桩,号应面向被指示桩。(4)主要控制桩为混凝土桩时,应设中心标志,中心标志须面用精细十字线刻成中心点;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时,应凿成坑穴,埋入中心标志并浇灌混凝土。一般控制桩的木质方桩应钉小钉表示点位。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的中桩,应用红油漆标注“”9直径5cm)记号。(5)改建公路测量时,柔性路面地段可用铁钉打入路面与路面齐平;刚性路面可用红油漆作标记;并均在路肩上钉设指示桩。3.标志的书写(1)所有桩

7、志应采用黑色或红色油漆书写桩志名称及桩号。(2)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的标志,应将岩石或建筑物表层刮干净,并在点位符号的旁边用红色油漆书写标志的名称及桩号。(3)交点桩、转点桩、曲线控制桩、公里桩、百米桩的指示桩等应写出里程号,不得省略。(4)导线桩、交点桩、三角点桩、GPS点桩等应按各自的顺序连续编号。所有中线桩的背面应按110循环编号。(5)有比较方案时,按比较方案的顺序,桩号前应冠以A、B字样,并钉出起点桩和终点接线桩,在终点桩上还应标出与正线接线的相应里程桩号及断链长度。分离式路基测量,其左右侧路线桩号前应冠左右字母符号,并以左侧路线为准计算全程连续桩号。4.水准点桩(1)水准点桩应为混凝

8、土桩,其材料与规格如图6.2-2所示。混凝土桩可预制,也可就地浇筑。(2)位于山区岩石地段的水准点桩也可利用坚硬稳固的整体岩石凿成凸面;在有牢固永久性建筑物可利用时,可在建筑物的顶面凸出处设置,点位应用红油漆面上“回”(8cm10cm)记号。混凝土水准点桩顶面的钢筋应锉成球面,水准点桩与主要控制桩共用时,宜按水准点桩要求设置,其球形顶面应刻成“”字记号。图6.2-2 水准点桩材料及规格尺寸单位:cm(3)水准点桩应按顺序编号,用红油漆书写。定测时尽量利用初测水准点,如初测水准点丢失或需迁移而新设水准点时,前面应冠以D;如同一编号水准点需增加,增加的水准点后应冠A、B。(4)水准点应写明测设单位

9、及埋设的年月。5.标志的保护(1)主要控制桩、水准点桩,测量完毕后应埋设40cm40cm40cm土堆和石堆并利用明显参照物作为指向标志,现场绘制固定标志简图。(2)一般控制桩的交点桩、转点桩、路线起点桩及其它控制点桩,可采用标明附近的建筑物、电线杆、大树、岩石等方向及距离方式填写固定桩志表,也可采用堆土堆、石堆,或采用混凝土包桩方式予以保护。6.标旗在测量作业过程中,凡导线点、三角点、交点、转点、水准点等,应设置标旗。标旗可采用红白旗,或根据不同用途,采用不同颜色的标旗。标旗设置的高度一般为2m。二、测量记录(1)公路勘测的各种记录簿,应采用专用记录簿;(2)没量记录应现场立即记录,字迹要清楚

10、、整齐,不得擦改、转抄;(3)当记录发生错误时,应用横道线整齐划去原记录的错误数字或文字,重新记录正确的数字或文字;如测站发生错误,应划去该页,另页记录,并在划去页中加注说明;(4)统一的标准记录簿中所规定的项目,应逐项记录齐全,说明及草图要精练准确;(5)采用电子计算机记录时可按现行的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执行,并应打印出与手薄相同的内容及各项计算成果附于记录簿中;(6)测量结果后,应及时整理、检查所有成果和计算是否符合各项限差及技术要求,经复核人员复核无误并签署后,方能交付使用。计算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时,对输入的数据应进行核对,计算的打印成果亦应进行校验;(7)测量完毕后,各种记录簿应编

11、页、编目、整理,并由测量、复核及主管人员签署。第2-3节 平面控制测量一、一般规定1.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公路平面控制测量包括路线、桥梁、隧道及其它大型建筑物的平面控制测量等,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2.平面网主控网路线平面控制网是公路平面控制测量的主控网,沿线各种工点平面控制网应联系于主控制网上,主控制网宜全线贯通,统一平差。3.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平面控制网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导线测量等方法建立。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应采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时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小三角;当采用导线测量时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导线。4.平面控制网的主控网

12、各级公路、桥梁、隧道及其它建筑物的平面控制测量等级应符合表6.3-1的规定。平面控制测量等级 表6.3-1等 级公路路线控制测量桥梁桥位控制测量隧道沿外控制测量二等三角、一级GPS5000m特大桥6000m特长隧道三等三角、三等导线、二级GPS20005000m特大桥40006000m特长隧道四等三角、四等导线、三级GPS10005000m特大桥20004000 m特长隧道一级小三角、一级导线、四级GPS高速公路、一级公路5001000m特大桥10002000 m中长隧道二级小三角、二级导线二级以下公路500m大中桥1000m隧道三级导线三级及三级以下公路5.大地坐标系大地坐标系主要有GPS所

13、用的WGS-84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和1954北京坐标系。(1)WGS-84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地球椭球基本参数长半径a=6378137m地球引力常数(含大气层)GM=3986005108m3/S2二阶带谐系数G2.0=-484.1668610-6地球自转角速度=729211510-11rad/s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短半径b=6356752.3124m扁率a=1/298.247223563第一偏心率平方e2=0.00669437999013第二偏心率平方e2=0.0066739495642227椭球正常重力位u0=62636860.8497m2/s2赤道正常重力ge

14、=9.8703267714m/s2(2)1980西安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物理常数地球椭球基本参数长半径a=6378140m地球引力常数(含大气层)GM=3986005108m3/s2二阶带谐系数J2=1082.6310-6地球自转角速度=729211510-11rad/s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短半径b=6356755.2882m扁率a=1/298.257第一偏心率平方e2=0.00669438499959第二偏心率平方e2=0.00673950181947椭球正常重力位u0=62636830/s2赤道正常重力ge=9.870318/s2大地原点西安市以北60km的陕西泾阳县永乐镇,称

15、之为西安原点。大地原点的坐标是利用1954北京坐标系的坐标(按新测的原点网推算),并按定位参数转换的坐标。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该高程基准是以青岛验潮站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为高程起算点,水准原点高出黄海平均海水面72.289m。(3)1954北京坐标系参考椭球基本几何参数长半径a=6378245m短半径b=6356863.0188m扁率a=1/298.3第一偏心率平方e2=0.006693421622966第二偏心率平方e2=0.006738525414683高程基准是青岛验潮站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6.平面控制网坐标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的确定,宜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

16、2.5cm/km。根据测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可按下列方法选择坐标系:(1)当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任意3带平面直角坐标投影系;(2)特殊情况下,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投影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椭球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何带平面直角坐标系;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3)二级和二级以下的公路、独立大桥、隧道等,可采用假定坐标系。7.大型构造物的控制网大型构造物控制网与国家或路线控制网进行联系,且其等级高于国家或路线控制网时,应保持

17、基本身的精度。二、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三角测量技术规定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2的规定。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 表6.3.2等 级平均边长(km)测角中误差(”)起始边边长相对中误 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 差三角闭合差(”)测回数DJ1DJ2DJ3二 等3.01.01/250 0001/120 0003.512三 等2.01.81/150 0001/70 0007.069四 等1.02.51/100 0001/40 0009.046一级小三角0.55.01/40 0001/20 00015.034二级小三角0.310.01/20 0001/10 00030.0132.控制网的角度各等

18、级控制网应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小于30,受限制时亦不应小于25。3.加密网可采用插点的方法交会插点点位应在高等三角形的中心附近。同一插点各方向距离之比不得超过1:3。对于单插点,三等点应有六个内外交会方向测定,其中至少有两个交角为60120的外方向;四等点应有五个交会方向,图形欠佳时其中应有外方向。对于双插点,交会方向数应两倍于上述规定(其中包括两待定点间的对向观测方向)。4.小三角布设要求一、二级小三角可采用线形锁,线形锁宜近似于直伸,传距角应40且100,三角形的个数不得多于8个,超过8个时,应增加基线边。三、三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三角测量具体规定如下:(1)三

19、边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3规定。三边测量的技术要求 表6.3-3等 级平均边长(km)测距相对误差等 级平均边长(km)测距相对误差二 等3.01/250 000一级小三角0.51/40 000三 等2.01/150 000二级小三角0.31/20 000四 等1.01/100 000(2)各等级三角边网的起始边至最远边之间的三角形个数不宜多于10个。(3)三边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表,各三角表的内角不应大于100和小于30,受限制时也不应小于25。(4)四等以上的三边网,宜在网中选择接近100的角,以相应等级三角测量的测角精度进行观测作为检核。其检核的限差应符合规定。四、导线测量的技

20、术要求(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4的规定。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 表6.3-4等级附和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每边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测回数DJ1DJ2DJ3三 等302.0131.81/55000 3.6610四 等201.0132.51/35000546一 级100.5175.01/150001024二 级60.3308.01/100001613三 级20.01/20003012注:其中n为测站数。(2)导线应尽量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6.3-4规

21、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五、GPS控制网的技术要求1.GPS控制网分级及技术标准(1)根据公路及特殊桥梁、隧道等构造物的特点及不同要求,GPS控制网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共四个等级。各级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规定列于表6.3-5。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表6.3-5等级每对相邻点平均距离d(km)固定误差a(mm)比例误差b(ppm)最弱相邻点点位中误差m(mm)路线特殊构造物路线特殊构造物路线特殊构造物一级4.0105215010二级2.0105525010三级1.01051025010四级0.51

22、02050注:各级GPS控制网每对相邻点间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平均距离的1/2,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距离的2倍;特殊构造物是指对测量精度有特殊要求的桥梁、隧道等构造物。(2)GPS控制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按式(6.3-1)计算: (6.3-1)式中:弦长标准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ppm);d相邻点间的距离(km)。2GPS控制网设计(1)GPS 控制网布设应根据公路等级及精度要求、沿线地形地物、作业时卫星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2)GPS测量采用的WGS-84坐标系需转换到平面坐标系,当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m/km时,可直接转换到国家1954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

23、标系;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转换到公路抵偿坐标系。公路抵偿坐标系除可移动中央子午线外,还可选择自己的参考椭球。但所采用的椭球中心、轴向和扁率应与国家参考椭球相同。坐标系的转换关系是根据两坐标系公共点的坐标来确定的。GPS 控制采用公路抵偿坐标系进行坐标转换时,应确定以下技术参数:参考椭球的基本参数;中央子午线精度值;纵横坐标的差值;投影面正常高;测区平均异常值;起算坐标及起算方位角。公路路线过长时,可视需要将其分为多个投影带,并在各分带交界附近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GPS点。(3)同一公路工程项目中的特殊构造物的测量控制网,应同该项目的整个控制网一次完成设计、施测和平差。当特殊

24、构造物测量控制网的等级要求高时,应以其作为首级控制网,先将首级控制网平差。然后将首级控制网点作为该项目整个控制网(次级网)的固定点,参与次级网的平差。为提高整个GPS控制网的精度,也可首级控制网直接作为施工进行统一平差,但平差后的精度应满足首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4)当GPS控制网作为公路首级控制网,且需采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时,应每隔5km设置一对相互通视的GPS点。当GPS首级控制网直接作为施工控制网时,每个GPS点至少应与一个相邻点通视。(5)GPS控制网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并包括较多的闭合条件。GPS控制网由非同步GPS观测边构成多边形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时,其边数应符合下列

25、规定:一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5条;二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6条;三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7条;四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8条;(6)一、二级GPS控制网应采用网连式、边连式布网;三、四级GPS控制网采用铰链导线式或点连式布网。GPS控制网中不应该出现自由基线。(7)GPS控制网应同附近等级高的国家平面控制网点联测,联测点数应为不少于3个,并力求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本控制网。当GPS控制网较长时,应增加联测点的数量。路线附近具有等级高的GPS点时,应予以联测。同一公路工程项目的GPS控制网分为多个投影带时,在分带交界附近应同国家平面控制点联测。(8)GPS点需要进行高程联测时,可采用使GPS点与水

26、准点重合,或GPS点与水准联测的方法。平原、微丘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少于6个,必须大于3个,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km,且应均匀分布;重丘、山岭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10个。各级GPS控制网的高程联测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3.GPS控制网观测(1)技术指标GPS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指标规定如表6.3-6项目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卫星高度()15151515数据采集间隔(s)15151515观测时间静态定位(min)90604540动态定位(min)201510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GDOP)6688重复测量的最小基线数(%)5555施测时段数2211有效观测计划6644(2)观测计划进

27、入测区前,应事先编制GPS卫星可见性报表,预报表应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方位角、最佳观测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图形强度因子、概略位置坐标、预报历元、星历龄期等。观测作乐前,应根据接收机台数、GPS图形、卫星可见性预报表编制观测计划。在实施中,应依照实际作业情况,及时作出调整。观测作业后,应及时绘制联测草图以备后续作调度使用。(3)作业要求观测组必须执行调度计划,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同步观测作业。观测人员必须按照GPS接收机操作手册的规定进行观测作业天线安置在脚架上直接对中整平时,对中精度为1mm。天线安置在占见标上时,应将标志中心投影至基板上,然后在基板上对中整平。如现标项部对信号有干扰,

28、应卸去。每时段观测应在测前、测后分别量取天线高。两次天线高之差应不大于3mm,并取平均值作为天线高。观测时应防止人员或其它物体触动天线或遮挡信号;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应随时注意卫星信号和信息存储情况。当接收或存储出现异常时,应随时进行调整,必要时应及时通知其它接收机以调整观测计划;在现场应按规定作业顺序填写观测手簿,不得事后补记。经检查所有规定作业项目全部完成,且记录完整无误后方可迁站;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将外业数据文件及时转存到磁盘上,不得作任何剔除或删改。磁盘应贴好标签,并妥善保存。4.GPS基线解算和检核(1)基线解算中所需的起算点坐标,可按下列顺序选用:国家或其它等级高的GPS控制网点

29、的既有WGS-84坐标值;国家或其它等级高的控制点转换至WGS-84后的坐标值;GPS单点定位观测2h以上的平差值提供的WGS-84坐标值;(2)当GPS控制网点间距离小于20km时,可不考虑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当大于20km时,每时段应于始、中、终各观测一次气象元素,并采用标准模型加入对流层和电高层的修正。(3)采用M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时,每一时段应解算出M(MI)/2条GPS基线向量边,并计算出该观测时间段的同步环坐标分量团合差。当各基线的同步观测时间超过观测时间段的80%时,其闭合差值应符合式(6.3-58)的要求。Wx(/5) (6.3-5)Wy(/5) (6.3-6)Wz(/5) (

30、6.3-7)W=(/5) (6.3-8)式中:W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mm);弦长标准差(mm);n同步环中的边数。当各基线同步观测时间为观测时间段的40%80%时,其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可适当放宽。当各基线同步观测时间不少于观测时间段的40%时,应按异步环处理。(4)由独立观测边组成的异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符合式(6.3-912)的规定。Vx3 (6.3-9)Vy3 (6.3-10)Vz3 (6.3-11)V3 (6.3-12)式中:V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mm);弦长标准差(mm);n同步环中的边数。当网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知点时,应按上式计算已知点之间的附合闭合差。(5)同一条边任何两

31、个时段的成果互差,应小于GPS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倍。(6)当检查或数据处理时发现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其中部分数据进行补测或重测,必要时全部数据应重测。5.GPS控制网平差计算(1)平差时应首先以一个点的WGS-84系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无约束平差,检查GPS基线向量网本身的内符合精度、基线向量间有无明显的系统误差,并剔除含有粗差的基线边。(2)当用M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时,应从计算出的M(M-1)/2条GPS观测边中选取(M-1)条边参加GPS网平差计算。选取的原则是:独立的观测边;网形构成非同步闭合环,不应存在自由基线;必须不含明显的系统误差;组成的闭合环基线数和

32、异步环长度应尽量小。(3)在进行GPS控制网平差前,应根据实际需要选定起算数据和相应的地面坐标,并应对起算数据的可靠性及精度进行检查分析。(4)GPS控制网可以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法。约束平差时,约束点的坐标、距离或方位均可作用强制约束的固定值,也可作为加权观测值。当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时,可只假定一个点的大地高作为高程起算数据。当采用二维约束平差时,应先将三维GPS基线向量转换为二维基线向量。(5)当GPS控制网分为多个投影带,且在分带交界附近联测国家控制点时,可分片进行平差。平差时应有定数量的重合点,重合点位互差不得大于两倍的点位中误差。(6)平差结果应输出所选直角坐标系的三维或二维

33、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长、方位、点位精度、转换参数及其精度,并财时输出单位权中误差及其它要求输出的内容。(7)为计算GPS控制网点的正常高,先利用已联测高程的GPS点正常高和经GPS控制网平差得到的大地高,求其高程异常值,然后采用拟合或插值等方法求其它GPS点的高程异常值和正常高。六、平面控制网的设计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收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先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3m以上;(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

34、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用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控制点。七、水平角观测1.观测水平角仪器要求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6型经纬仪,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1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2型不得超过一格;(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1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 DJ2型不得大于2”;(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1型经纬仪不得大于0.

35、3”; DJ6型不得大于1.0”;(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1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0”; DJ2型不得大于15”; DJ6型不得大于20”;(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全部测回宜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不得超过1格;气泡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4)在观测过程中,两倍照准差(2c)的绝对值,DJ1型经纬仪不得大于20”; DJ2型不得大于30”;(5)当方向

36、总数不超过6个时,可分两组观测,每组方向数应大致相等,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共同方向之间的角互差应不超过本等级测角中误差的两倍;(6)当观测方向超过3个时,在观测过程中某些方向的目标不清晰,可以先放弃,待清晰时补测。在测回中放弃的方向数不得超过应观测方向数的1/3,放弃方向补测时,应在原基本测回测完后进行,可只联测零方向;如全部基本测回测完,右的方向一直没有观测过,对这些方向的观测应按分组观测处理。3.水平角观测四等以上导线水平观测,应在总测回以奇数测回和偶数测回分别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和右角。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应等于360,其误差值不应大于测角中误差的两倍,

37、一级以下导线可只测右角。4.归心元素的测定当联测高标架或不稳固的控制点时,应测定归心元素。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于照准圆筒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他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测回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1mm。5.水平角观测各项限差规定水平角观测法各项限差,应符合表6.3-7的规定。水平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 表6.3-7等级经纬仪型号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中两倍照准差(2c)较差()同一方向各测回间交差()四等以上DJ11696DJ238139一级以下DJ2121812D

38、J61824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时,该方向的2c较差可按同一时间段内相邻测回进行比较。当水平角的观测不符合表6.3-7要求时,应进行重测,并应遵守下列规定:(1)2c较差呈同一方向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2)零方向的2c较差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并超限时,该测回应重测。(3)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本站方向数的1/3时,该测回应重测。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该站应重测。(4)因三角形的闭合差、极条件、基线条件、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等超限而重测时,应进行认真分析,择取测站整站重测。6.水平角观测误差的计算水平角观测结束后,测角中误差应按公式(6.3-1315)

39、计算:(1)三角网测角中误差m= (6.3-13)式中:m测角中误差(”);W三角形闭合差();n三角形的个数。(2)导线测角中误差按方位角闭合差计算测角中误差:m= (6.3-14)式中:m附和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n计算 时的测测站数;N附和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按左、右角观测的导线测角中误差:m= (6.3-15)式中:测站圆周角闭合差();n三角形的个数。八、距离测量1.距离测量仪器三角网的基线边、测边网及导线网的边长,应采用光电测距仪施测。一、二级小三角的基线边或二、三级导线的边长测量,受设备限制时,可采用普通钢尺进行测量。2.距离量测精度光电测距仪按精度分级如表6-

40、3-8。光电测距精度规定 表6-3-8 测距仪精度等级每公里测距中误差mD(mm)级mD5级5mD10级10mD20仪器的标称精度mD表达式为:mD=(A+BD) (6.3-16)式中:mD测距中误差(mm);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D测距长度(km)。3.测距仪的校验光电测距仪及辅助工具的检校,应符合下列规定:(1)新购置的仪器或大修后,应进行全面检校;(2)测距仪使用的气象仪表,应送气象部门检测。当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空盒气压计时,宜送当地气象台(站)校准。(3)已经用于生产的测距仪,其周期误差的检验及加常数、乘常数的检验至少每年应进行一次。4

41、.测距边的选择选择测距边应符合下列要求:(1)测距边应选在覆盖物相同的地段,不宜选在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的上空。(2)测线上不应有树枝、电线等障碍物,测线应离开地面或障碍物1.3m以上。(3)测线应避开高压电线等强电磁场的干扰,并宜避开视线后方的反射体。(4)测距边的测线倾角不宜太大。当采用水准测量测定高差时,高差的大小可不受限制。若采用对向三角高程测定,则高差的限值按式(6.3-17)计算:h103 (6.3-17)式中:h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m);D测距边边长(m);T测距边要求的相对误差分母。5.测距的作业要求(1)测边时应在成像清晰、气象条件稳定时进行,雨、雪和大风天气不宜作业

42、,不宜顺光或逆光且与太阳呈小角度观测,严禁将仪器照准头对准太阳;(2)当反光镜背景有反射物时,应在反光镜后遮上黑布;(3)测距过程中,当视线被遮挡出现粗差时,应重新启动测量;(4)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当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测。(5)温度计应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采用高原型空盒气压表;(6)当测四级及其以上的边时,应量取两端的测边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测量温度时应量取空气温度,通风干湿温度计应悬挂于距地面和人体15m以外的地方;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受阻;(7)当测距边用三角高程测定的高差进行倾斜修正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较差要求

43、,可按本章第4节中五等三角高程测量的有关规定放宽1倍执行。6.测距精度要求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9的规定。 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 表6.3-9平面控制网等级测距仪精度等级观测次数总测回数一测回读数较差(mm)单程各测回较差(mm)往返较差往返二、三等1165781015114-6574-810151210154203011-2101522030注: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7.水平距离计算测距边的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1)气象改正,应按所给定的图表或公式进行;(2)加、乘常数的改正,应根据仪器检测结果进行;(3)测距仪与反光镜的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离应按式

44、(6.3-18-6.3-20)计算:用测定两点间的高差计算:Dp= (6.3-18)用观测垂直角计算:Dp=scos(a+f) (6.3-19)F=(1-K) (6.3-20)式中:Dp测距边两端点仪器与棱镜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离(m);s经气象及加、乘常数等改正后的斜距(m);f地球曲率与大气折光对垂直角的改正值,不论仰角或俯角,f恒为正值;K当地的平均大气折光系数;R地球平均曲率半径。8.测距精度评定(1)往返测距单位权误差= (6.3-21)式中:往返测距单位权中误差(mm);d各边往返距离的较差(mm);n测距的边数;p各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其值为1/2D,D为测距的先验中误差,可按测

45、距仪的标称精度计算。(2)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Di= (6.3-22)式中:mDi第I边的实际测距误差(mm);pi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9.普通钢尺测距精度要求采用普通钢尺丈量基线长度时,应符合表6.3-10的规定。普通钢尺丈量基线的技术要求 表6.3-10等级定向偏向(cm)最大高差(m)每尺段往返高差之差(mm)最小读数(mm)三组读数之差(mm)同段尺长差(mm)全长各尺之差(mm)外业手簿计算单位(mm)30m50 m 30m50 m 尺长 改正高差一级二级54450.51.02.03.0300.10.11.0注:表中k为基线全长的公里数。10.一、二级导线量测技术要求对于一级

46、、二级导线,采用普通钢尺丈量导线长度时,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11的规定。普通钢尺丈量民导线边长的技术要求 表6.3-11等级定向偏差(cm)每尺段往返高差之差(mm)最小读数(mm)三组读数之差(mm)同段尺长差(mm)外业手簿计算单位(mm)尺长 各项改正高差一级51123111二级51134111注:每尺段指两根同向丈量或单尺往返丈量。九、成果的记录、整理和计算(1)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簿,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规定后,方可进行计算;(2)一级以上的平面控制网的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级以下平面控制网可采用近似平差法;(3)三角网条件方程式自由项的限值应按公式(

47、6.3-236.3-25)计算;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Wj=2 (6.3-23)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Wb=2 (6.3-23)方位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Wf=2 (6.3-23)固定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Wg=2 (6.3-23)式中:相应等级规定的测角中误差(”);传距角();/S1、/S2 起始边边长相对误差(”);、起始方位角的中误差(”);n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固定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4)三边测量应按以下各项进行检核和计算误差限值:距离测量的单位权中误差和测距中误差mD。,应按公式(6.3-21)及(6.3-22)计算。观测角与由边长计算角同的限值按公式(6.3-276.3-28)进行

48、检核:当已知各边平均测距中误差时:W”r=2 (6.3-27)当已知各边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时:W”r=2 (6.3-28)式中: mD各边的平均测距中误差;mD/D各边的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a、三角形中除观测角外的另两个角度。三边网角条件(含圆周角条件与组合角条件)自由项的限值按式(6.3-29)计算:mw=2mD (6.3-29)式中:mD观测边的平均的距中误差;a圆周角条件与组合角条件方程式的系数。(5)水平距的归算及投影变形改正,按公式(6.3-30)计算: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长度(m);D=D0(1+ ) (6.3-30)式中:D0测距边两端点平均高程面的水平距(m);D归算到

49、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长度(m);Hm测距边两端的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长度(m);Hp测区平均高程(m);RA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的法截弧曲率半径(m)。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边距长度,按下式计算:D1=D0(1) (6.3-31)式中:D1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m);hm测区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差(m)。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按下式计算:D2= D1(1+) (6.3-32)式中:D2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m);Rm测距边中点参考椭球平均曲率半径(m);Ym测距边中点的横坐标(m);y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增量。(6)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应符合表6.3-12的规

50、定。内业计算数字取位 表6.3-12等 级观测方向值及各项改正数(”)边长观测值及各项改正值(”)边长与坐标(m)方位角(”)四等以上0.10.0010.0010.1一级以下10.0010.0011第2-4节 高程控制测量一、一般规定1.公路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同一条公路应采用同一个高程系统,不能采用同一系统时,应给定高程系统的转换关系。独立工程或三级以下公路联测有困难时,可采用假定高程。2.公路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在进行水准测量有困难的山岭地带一级绍泽、水网地区,四、五等水准测量可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二、公路水准测量等级各级公路及构造物的水准测量等级应按表6.4-

51、1选定。公路及构造物水准测量等级 表6.4-1测 量 项 目等级水准路线最大长度(m)4000m以上特长隧道、2000m以上特大桥三等50高速公路、一级公路、10002000m特大桥、20004000长隧道四等16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1000m以下桥梁、2000m以下隧道五等10三、水准测量精度水准测量的精度应符合表6.4-2的规定。水准测量的精度 表6.4-2等级每公里高差中数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偶然中误差M全中误差MW平原微丘区山岭重丘区三等36123.5或1520四等510206.0或2530五等816304540注:计算往返较差时

52、,L为水准点间的路线长度(km);计算附合或环张闭合差时,L为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Li为检测测段长度(km)。四、水准点的布设水准路线应沿公路路线布设,水准点宜设于公路中心线两侧50300m范围内,水准点间距宜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大桥、隧道口及其他大型构造物两端,应增设水准点。五、水准观测1.水准测量仪器要求水准测量所用的仪器与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在作用开始的第一周内应每天测定一次,i角稳定后可每隔15天测定一次,其值不得大于20。(2)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线条式因瓦标尺不应大于0.1

53、0mm,对于区格式木制表尺不应大于0.5mm。2.导线高程测量要求导线点高程测量及跨河水准测量的光电测距仪和经纬仪的检验,除按6.3.6和6.3.7规定的项目检验外,还需进行下列检验:(1)垂直度盘测微器行差不得大于2.0。(2)一测回垂直角观测中误差不得大于3.0。3.水准测量方法要求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应符合表6.4-3的规定。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表6.4-3等 级仪器类型水准尺类型观测方法观测方法三 等DS1因瓦光学观测法往后-前-前-后DS3双面中丝读数法往返后-前-前-后四 等DS3双面中丝读数法往返、往后-后-前-前五 等DS3单面中丝读数法往返、往后-前4.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4-4的规定。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表6.4-4等级水准仪的型号视线长度(m)前后视较差(m)前后视累积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红黑面读数差(mm)黑红面高差较差(mm)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