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构建1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0980747 上传时间:2022-0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构建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构建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构建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构建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构建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构建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发展迅猛,在此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好的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满足我国的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化进行概述,提出了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转变,最后制定了在网络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简体措施,以期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关键词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由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了冲击,随着网络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渗透,必然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

2、量。一、网络文化概述网络文化主要是指网络上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产品或者文化活动,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网络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网络文化主要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属于人类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及多样化展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而人们对于互联网的充分应用逐步促使网络交流形成了独有的网络文化,而且网络文化内容日益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

3、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密切,并未形成主体间性,当前仍旧是以教师为主,由此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而网络文化的发展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必然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变革,从而构建出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主体间性,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二、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变革1.网络对传统主客体关系的消解互联网的发展逐步改变了教育活动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有效拓展了教育发展的空间,而这些因素的改变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起到了变革和创新的作用,在此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和特

4、点。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教学的主客体关系是非常明确的,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而学生是教学中的客体,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责任在于发动、组织并实施课堂教育教学,在此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掌握着其进程和方向。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学生始终要受到学生的支配和控制,处于被塑造的地位,由此导致学生在学习时难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制约了其学习能力的提高。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关系的改变,由于网络信息的获取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点,网络文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当前,很多教师在网络技术

5、及信息获取方面都不及学生,通过网络对于学生的约束不断减弱。同时,作为客体的学生主体性却不断增强,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里可以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论坛、微博、qq等网络平台畅所欲言,满足了其个性化需求,由此使得他们不再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充分激发了其创造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关系逐渐削弱,并向主体间性转变,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教与学。2.网络促进师生关系向主体间性转变主体间性主要是由康拉提出来的,在阐述中他给现代性的主体性以致命打击,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间性。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此种理

6、论的指导下,主客体逐渐趋于主体间性转变。网络文化的发展导致教师对于学生的约束不断削弱,而学生的主体性则不断加强,在此过程中,虽然教师也都在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网络知识,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由于教师更多的专注于课堂教学,而学生有大把的空闲时间,而且其对网络文化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其在学习网络知识的过程中更快、更广阔,以不断丰富其文化知识。由此可见,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并促进了教育教学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性的转变,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帮助巨大。三、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构建1.培育师生的主体间性道德人格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马克

7、思交往理论及西方主体性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下,主体间性转向逐步形成主体间性理论,体现出了消解主客体对立、解决主体性哲学矛盾的新思路和切入点,由此也同时推动了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向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道德人格,更多的关乎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而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则刚好迎合了这一需要。主体间性的道德人格根据人类的发展历史,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普遍交往,通过实现主体对主体的交互式活动,能够对各个主体产生影响,并给予有效教育,从而形成主体间性的道德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体现了德育教育,在当前的社会社

8、会主义现代化构建过程中,德育已经发展成为高校教育中的核心本质性内容,体现了教育事业的灵魂。因此,高校应当注重培养师生的主体间性道德人格,充分体现两者之间的平等性、共生性、交互性、和谐性等,同时要指导师生严格遵守权利本位、公共理性、生活育德等一些具体性原则,以确保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发展。此外,高校还应当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引导师生更多的思考人性与道德,从而构建完善的师生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更好的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2.建设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交流平台建立起来,这些网络交流平台关注文化、关注时政,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

9、展,网络文化对于大学生生活与学习构成的影响越发显著,而各种高科技的出现也促使学生已经不仅仅是通过电脑登陆网络交流平台,同时也更多的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登陆,从而实现了随时随地上网浏览信息、发表心情、更新状态的目标。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校园内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以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提供更多的便利,从而实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发展。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是匿名者,也可以标注自己的真实姓名进行网页访问和留言,以表达自己对时政或社会事件的想法,这些交流与网络留言在最大程度上代表着学生的真实感想。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校的网络论坛上针对学校的建设及教学提

10、出意见和建议,学生通过登录校园网,可以对学校的发展情况一览无余,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同时还能够为学校建设提供好的建议。对于课堂上讲解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校内网络平台上传相关的重点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就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教师也可以组织几个班级的学生就其喜欢的网络文化或哲学观点在校内平台上实行辩论赛,其余学生可以届时参与,并为自己支持的观点加油打气,同时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投票抉择,确保竞赛的公平性。通过构建校内网络平台,可以促使学生更快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充分了解校园文化,从而不断丰富自己对学校的认知,也探求和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实现自己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11、网络文化的发展对于高校网络平台构建,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话语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对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特色性的网络话语体系,由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话语是一种现代化的沟通媒介,网络语言的产生代表了大学生更新传统话语体系的要求,对此,要想将网络话语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构建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话语体系,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网络文化传播。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强化其传播功能,其应当充分融入

12、到网络生活当中,适应全新发展的网络环境,并对网络上流行的话语体系进行熟悉和掌握,以了解学生的思想,适应学生的网上交流方式,以消除话语差异,更好的与学生交往。其次,教育者还要密切关注网络话语的变化情况,与学生展开民主式的沟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识,应当充分联系社会实际,以更好的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渗透内心。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当根据网络传播特点,不断的丰富自身及学生的网络知识,加强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构建,以使网络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构建完善的网络话语体系,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需要。结束语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人际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和开放,这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

13、重要意义。网络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向主体间性的转变,通过构建新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必然能够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参考文献:1 洪天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S2) 2 张革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改进高校德育工作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05) 3 袁贵仁. 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06) .4 吴丽萍. 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网络道德J. 党政干部论坛. 2011(11). 5 周运清,彭剑波. 网络社会崛起与网络道德建设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1(01). 6 童芍素,李军. 校园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J. 高等农业教育. 2012(07) .7 唐孝云,刘京诚,秦岚. 校园网络文化传播与大学生教育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8 李继兵. 校园文化建设要顺应入世新形势校园文化与时俱进论研究之二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