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

上传人:卢****6 文档编号:49658301 上传时间:2022-01-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摘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8世纪的德国,它的建立是以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讨论与关注作为根底的。音乐美学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声乐美学隶属音乐美学,是其下属的分支学科。中国声乐艺术受到传统与美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化,声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形态与社会形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转型,在将来的开展中相信迈向新世纪的脚步会愈加坚决有力。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思想根底;美学特征;创造性;现代性美学从传统来说,是探究审美对象和审美判断本质的哲学分支,美学在传统意义上比艺术哲学广泛,大多美学范围内的讨论都与艺术有关。美学一词源于

2、希腊文,有感觉、感性的、感兴趣等含义。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8世纪的德国,它的建立是以对艺术和审美现象的讨论与关注作为根底的。音乐美学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声乐美学隶属音乐美学,是其下属的分支学科。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进展研究,要符合现代美学的严责,还要符合声乐艺术美的学科属性。现如今,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仍然处于动态的开展的过程中。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音乐美学思想根底中国是一个艺术王国,其美学思想拥有丰富的内容,形成自身独特的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及民族风格。传统美学思想对声乐艺术的影响非常深化,声乐美学作为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它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形态与社会形态,在研究方法及对象

3、方面遵循了音乐美学的根本轨迹。想要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进展研究,必须先要理解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开展。中国是一个艺术王国,其美学思想拥有丰富的内容,形成自身独特的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及民族风格。我们拥有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底蕴,八千多年在河南舞阳出土了“骨哨,七千多年在浙江余姚出土了“骨笛,这些乐器的发现,标志着我国在原始社会便有了在审美听觉上的表现,人们通过社会理论和自然改造来提升对音乐的审美和认知,并在这一过程中去思索一些有关于音乐的问题,当社会开展到一定时期和阶段时,人们形成较为明确的理论形态,在理论形态的指导下审美和认知得以确证,这时就出现了音乐美学思想。中国的古代美学思

4、想可被划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这一时期虽然对美学记载的文献并不多,没有形成论著,美学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是却提出了重要的美学范畴,提出和使用了“中、“和、“淫、“哀与“乐、“音与“心、“乐与“礼的美学概念。第二个时期是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处于百家争鸣时期。有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他们提出以“中和为准的礼乐思想;道家美学思想以平和为准那么的“自然乐论音乐美学思想;墨家美学思想提出主张制止音乐的狭隘功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的音乐美学思想表现的非常活泼,音乐美学思想丰富多样,这些优秀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后世有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三

5、个时期是两汉时期,?乐记?提出“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认为音乐以“气沟通天与人,能直接改变自然万物,能让天与人互相感应,是汉代音乐美学思想开展的顶峰,并为中国音乐美学史作出重大奉献。第四个时期是魏晋至隋唐,提出了?声无哀乐论?的成熟的音乐美学思想。认为“和声无象“音声无偿,“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情人,“躁静者,声之功也,这些美学思想是对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科学认识,正面表达音乐特殊性的唯一论著。第五个时期是宋元明清时期,其根本精神和审美观是“淡和,重要的论著是周敦颐和徐上瀛所著的?溪山琴况?。李贽音乐美学认为“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以自然为之美,必须具有独创性,具有独特的个性,他的美学思想继

6、承了儒家、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根底上主张解放人性,解放音乐,是我国古代最为合理的音乐美学思想。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声乐艺术是音乐与诗、词相交融的综合艺术。通过音乐理论的总结,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美学特征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词情是词作者对客观的认识,在认识的根底上获得一种主观心理冲动,是声乐艺术在一度创作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歌词语言蕴含着深化的情感内涵,通过腔调的抑扬顿挫,以及腔调的上下起伏来表达作品内在的情感表现,“词情在整个音乐理论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明晰的描绘音乐作品的情感状态。“曲情是声乐艺术音乐表现的根本组织手段,音乐是乐音在理论中运动的形式,也是人来情感

7、的表达符号,它与情感逻辑形式保持一致,曲情是音乐的情感,让音乐更具意义和价值。通常情况下我们把曲的形成过程视为音乐创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将音乐音调与语言的音调严密结合在一起,让人们更加深化的了理解音乐所具有的意义,更加完美的表达音乐创作中的情感内容,“声情是在“词情、“曲情的根底上构建的。只有准确感知和把握声乐艺术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才能更好的表达“词情和“曲情。在音乐理论过程中声乐艺术作品通过演唱和歌者的全方位表演,更深化的把作品的文本形式转化成流动的音响,以此来提升欣赏者的真切感受到。三、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是特殊性的表达,它是西洋声乐艺术与中国声乐艺术

8、,传统声乐艺术与现代声乐艺术,在审美特征和演唱方法相交融形成的,逐渐形成中国的声乐艺术学派与体系,由此可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相交融的创造力成为创造性的美学特征。“古为今用顾名思义是将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对现今文学艺术开展有益的成分,通过革新改造,为当代的中国声乐艺术所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古代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中,吸收创作运用的方法、经历、艺术技巧、形式等有价值的元素,为新艺术的创造而借鉴。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是声乐艺术开展的根,它开展到今天,传统的优秀文化四线光和美学特征,仍然被当今的声乐艺术所继承。“洋为中用就是理解认知国外优秀的民族文化元素,也就是“拿来,在认真分析我国实际情况的前

9、提下,通过判断、消化,对国外优秀的文化元素进展借鉴吸收,与中国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从未创造出更具中国特色的新文化,以此来表达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吸收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胸襟。随着社会的开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与世界个各种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对国外的文化理解和认知也更加深化。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开展,呈现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国外的声乐艺术很好的共融可喜场面,显而易见的特征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它表达着现代音乐审美与传统音乐审美思想的交融。四、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主要表达在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的共存,我们这里所说的现代性,既是一种逻辑范畴,又是一种历史概念,

10、是一种较为繁琐复杂的文化范畴。当今社会,说到艺术的现代性具有的特征,它与社会是分不开的。20世纪末伴随者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观念也不断的翻新,中国的声乐艺术必然会借助全球化的开展趋势走出国门,国外的优秀音乐文化也会传入我国,当五彩缤纷的音乐概念出现时,声乐艺术也不可防止的留下社会时代的烙印。我们可以用心聆听大山深处的歌声,也可以欣赏美声唱法演唱的中国声乐作品。五、结语中国声乐艺术之所以能在当今社会飞速开展,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它适应了当代社会和群众的审美需求,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就在与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此同时,还汲取了国外优秀的声乐艺术财富,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开展的过程

11、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转型,在将来的开展中相信迈向新世纪的脚步会愈加坚决有力。参考文献1韩钟恩.音乐美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1,7.2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3.3孟妍.不同时期的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分析J.艺术研究,2021,03:48-49.4于鑫淼.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播的根本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21.5徐敦广,王志华.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考虑J.东北师大学报,2006,06:139-145.6徐行效.当代声乐艺术科学体系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04:57-61.本文档【中国民族的声乐艺术美学特征】更多文档欢迎访问wendang.chazidian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