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

上传人:靓*** 文档编号:48845921 上传时间:2022-0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练习(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孙权劝学司马光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 ( )以 ( )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 ( )博士邪(语气词,通“耶”) !但 ( )当涉猎 () ,见 ( )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 )大有所益。 ”蒙乃 ( )始就学。及 ()鲁肃过 (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i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

2、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说: “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一词多义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见: 见往事耳(了解)当涂掌事(动词: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文章道理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

3、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8)劝人要讲究策略。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11)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整体把握本文写的

4、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 “乃始就学”, 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 “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 “结友而别”。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问题研究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

5、,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 ;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 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 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

6、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 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 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 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 彩之处。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 才略所折服而

7、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 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一、孙权劝学一文作者是,是 时代的政治家、史学家。他主持编攥的 , 是我国最大的一部 史书。记载了从 到 1362年间的史事。二、根据语段内容回答。1、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2、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3、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5、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6、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7、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三、翻译下面句子

8、。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4、但当涉已见往事耳5、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卖油翁 欧阳修原文:陈康肃公善j ()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门片()。去()射可()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 (),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1()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萌产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原文中解释加点字) 译文康肃公陈

9、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 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 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 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 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 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萌产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的产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 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的产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10、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文章把握: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 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入外有人”的道理。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过长期反复苦 练而达至熟能生巧之境。第一段:写陈尧咨善射,卖油翁略表赞许。文章开头就对陈尧咨作概括介绍,他“善射“,当世无双“并“以此自矜”。射技高超,以常理而论,定然是人人赞赏,射者自命不凡也是常情。这就为下 文做了伏笔。但是,卖油老头对其”发矢十中八九”,却只“但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 矛盾,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就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第二段: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 康肃公一

11、贯“自矜”,对卖油老头对其箭术所表示的不以为然的态 度,是不会轻易放过的,自然要追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老头回答:”无他,但手熟尔。” 这一问一答,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康肃公一时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认为是 轻吾射”,至此矛盾更加激化,卖油老头只好现身说法”以我酌油知之”。又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 乃取一萌产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作了这一番表演之后,立油老头为解除康肃公的疑虑,说道:”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这个回答很重要,既回答了并非“轻吾 射”,又再次说明道理。康肃公心中豁然开朗了,由 “忿然“到“笑而遣之”结束了全文。

12、 本文以卖油翁 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这件小事,说明了 “熟能生巧”这个普通的道理。 一般说理文章,常常要发议 论,说为什么应该这样,为什么不应该那样。而这篇文章并没有高谈阔论,只是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 对答和卖油翁酌油的经过,来说明道理。本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于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 而不是写陈尧咨的射箭。所以写陈尧咨的射箭只用了 ”矢十中八九”五个字,写得十分简略。这样繁简 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欧阳修( 10071072),宇永叔,号醉翁,晚号 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 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 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史

13、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 柳宗元和苏轼合称 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给加点字注音自矜()家圃()睨()之 微颔()之忿然()酌()油二、回答下面问题1、公亦以此自矜”的此”指什么用原文中的两个字回答。2、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为什么久而不去对其箭术持何态度3、在文中找出表现陈尧咨傲慢无礼的语句。4、康肃由 忿然”到 笑而遗之”说明了什么5、卖油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6、写出两句勤奋成才的名言警句7、卖油翁作者是 ,北宋著名家。唐宋 之一。8、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所说明的道理。9、哪句话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10、哪两个字表现了

14、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11、哪句话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12、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13、中说陈尧咨善射,试举两点说明他善射的情形。14、宥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将句中 睨“换成 看“望“观”等词可以吗为什么15、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卜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公亦以此自矜 B、射:汝亦知射乎 C、去:睨之,久而不去 D、自:公亦以此自矜以我酌油知之吾射不亦精乎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四、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A、睨之,久而不去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C、汝亦知

15、射乎吾射不亦精乎D、无他,但手熟尔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相照应的一句是()A、释担而立B、睨之 C、久而不去D、但微颔之五、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A、为后文写陈尧咨埋下伏笔。B、为后文写康肃笑而遣之埋伏笔。C、为后文写陈尧咨忿然责问作铺垫。D、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 ( ) 花,可爱者甚蕃 ( )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 ) 不染,濯 ( )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 ( ) 菊,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

16、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 ( ) 有闻;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 ) 乎众矣。 (原文中解释加点的字词)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

17、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文章把握“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以抒情言志,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 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从内容上看,

18、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文章第一段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的

19、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 ”、牡丹的 “富贵 ”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 ”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全文以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其重点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一句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其中心句为:“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文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

20、操。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对莲的喜爱)为线索;两个陪衬,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爱菊花,爱牡丹,爱莲花,指代三种人菊花:隐居避世的人;莲花:指品德高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牡丹:指追求富贵高傲之人。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一、给加点的字注音甚蕃 ( ) 濯 ( ) 清涟 亵 ( ) 玩 淤 ( ) 泥 鲜 ( )有闻 二、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 B、无丝竹之乱耳 C、告之于帝D、本在冀州之南

21、三、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要不枝。(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四、爱莲说选自 ,作者,是 时著名的 家.五、从文中摘录原句填空。A、 喻君子庄重令人敬爱。B、 一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C、喻君子志满行廉,德声远播。D、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六、文章采用了 的写法。作者从 、等方面来描写莲 的形象,赋予莲以君子的品质:, ”表现莲花的质朴,比喻君子洁 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傲,, ”呈现莲花的体态正直,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反映莲花的

22、端庄美好,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志洁行廉、庄重又令人敬佩。以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作者 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 的鄙弃。七、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八、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九、本文赞扬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 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十、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 十一、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十二、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慨十三、对本文内容和

23、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 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B.文章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将牡丹的富贵、菊花的隐逸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了对雍 容牡丹、隐逸菊花的鄙夷和对莲花的赞美与喜爱。C.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节和风度,以及莲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 追求。D.文章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十四、简要谈谈本文在做人方面给你的启示。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 ( ) 吾德馨 ( ) 。苔 痕上 () 阶绿, 草

24、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 ( )乱 ( ) 耳,无案牍之劳 ( )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 ( ) 有”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文章把握: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汉族,唐朝人,祖

25、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铭 ”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 ”,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 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 子云亭 的 何陋之有映衬

26、惟吾德馨。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 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 句) ,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文章主旨 “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第二层(第47句

27、) ,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 ”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 ”是 “陋室不陋 ”的原因。第三层(第89 句) ,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 ”、 “子云亭 ”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问题探究一、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 有龙则灵暗喻什么三、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展示自己所居陋室的面貌的四、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

28、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 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五、 “诸葛庐”是诸葛亮在南阳隐居住的草庐, “子云亭”是汉代词赋大家扬雄(字子云)的亭宅,两处居所早已闻名遐迩,作者在文中提到他们的用意是什么六、翻译句子。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 .何陋之有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七、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 B、代词C、动词,“往,至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 志F、放在旬末,起协音作用。A .何陋之有()B.无丝竹之乱耳()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9、()D.水陆草木之花(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以我酌油知之()H、沿河求之()J、然则天下之事( )九、对陋室铭的理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作者先以山、水起兴,引出所吟咏的对象一一陋室。8 .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因为陋室里有香味。C.文中引圣人之言作结,暗示自己就是诸葛亮、扬子云一样的“君子” ,深化了主题。D.文章中作者主要从环境、人物、室中事三个方面描绘了陋室。十、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十一、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 代诗人,哲学家。字 ,洛阳人。有刘宾客 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

30、唱和,世称为“刘 白”。十二、给加点字注音惟吾德霹(),()痕鸿倘()案峰()十三、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 4、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十四、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十五、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却从“陋”的反面十六、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 “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纪日匀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

31、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车巴,寻十余里无迹。二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 ()暴涨携之()古()4()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 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32、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 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 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钳,(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 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 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 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

33、: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 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 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 ;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 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 道理就主观判断吗文章把握:纪日匀j 1 y

34、 tin (1724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乾隆 年间的著名学者,政治人物,直隶献县(今中国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 库全书总纂修官。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 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 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 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 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 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

35、也不正确, 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 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 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 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 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 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 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 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36、。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它说明了这些道理:1.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 2.实践出真知。3.实践经验有时比书本 知识更重要。同时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动脑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因素,尽可能少闹只知其一,不知 其二的笑话。问题探究:一、本文选自 ,这是一本,作者 字 ,(朝代)家。二、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河I ()()于河 件()小舟 坐()铁用()K ()断注()于沙上 口审()沙 州()流木忡()三、翻译下列句子。(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四、下面句中的

37、 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 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五、老河兵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其 老河兵”的身份看, 他能作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六、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七、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木兰诗选自,这本书是 编的。木兰诗是 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也是一首诗。1、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2、诗中写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3、诗中写战争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5、诗中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 6、诗中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 7、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相关的句子是: 8、在诗中找出几组对偶句A: B: C: D: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