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从地方志看建瓯岁时民俗词语变化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8707092 上传时间:2022-01-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3.7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汉语言文学-从地方志看建瓯岁时民俗词语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从地方志看建瓯岁时民俗词语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汉语言文学-从地方志看建瓯岁时民俗词语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从地方志看建瓯岁时民俗词语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从地方志看建瓯岁时民俗词语变化(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摘要本文以建瓯不同时期的地方志为切入点,讨论了岁时方言词语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对康熙瓯宁县志和民国建瓯县志中的岁时民俗词语进行了分类整理,从时空上对建瓯岁时民俗词语的基本构成方式和特点进行探究,挖掘不同时期岁时民俗词语的差异,并尝试分析产生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关键词:建瓯;地方志;方言;岁时词汇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local Chronicles of Jian Ou in different periods as the entry poi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 words and folk customs

2、is discussed, And it classifies the folk words in Kangxi Ou Ning county annals and Jian Ou county annal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basic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words in Jian Ou, digs out the differences of folk words in dif

3、ferent ages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se changes.Key words:Jian Ou; local chronicle; dialect; folkloric words 目 录一、引言1二、建瓯与建瓯方言1(一)建瓯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1(二)建瓯方言概况2三、建瓯岁时方言词语与岁时民俗2(一)岁时方言词语与岁时民俗的关系2(二)岁时方言词语对岁时民俗的作用3(三)岁时民俗对方言词语的反作用3四、建瓯地方志中的岁时民俗词语4(一)瓯宁县志岁序5(二)建瓯县志岁序6(三)地方志中岁时方言词语的构成8(四)地方志岁时民俗词

4、语的特点9五、建瓯岁时方言词的历时变化及原因分析10(一)历时对比10(二)原因分析10六、结 语12注 文13参 考 文 献13致 谢14从地方志看建瓯岁时民俗词语变化一、引言地方志,又称方志、志、志书,是记述某地各方面或某一方面情况的综合性著述和资料性文献,是我国所特有的地方文献。千百年来,地方志文献以“一方古今总览”、 “一方之全史”、 “一地之百科全书”等称谓被人们所传颂。地方志文献为世人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实材料,在阅读地方志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受到很好的教化,増广个人见闻的同时提升治世能力。地方志的存在,使得中华民族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持极高的文化自信,同时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泉活力。

5、方言,又称“乡音”、“家乡话”、“土话”,因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当地的基础交流方式,也是地域文化的脐带。民俗与方言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民俗的发展的浪潮同样会使方言的发展变化受到震荡。方言不能脱离民俗文化而存在,方言现象与民俗现象交织渗透在一起。目前很多学者搜集方言材料主要是通过田野调查,方言习俗材料和附有方志卷、民俗卷的地方志历史文献资料这样的一手资料受到关注和利用的程度并不高。岁时民俗词语是表示民间广泛流行的风俗习惯、物件、节令的词语,有时以方言的形式表现。本文从地方志着手,讨论了岁时民俗词语与岁时民俗事项之间的关系,并对比建瓯康熙、民国时期的旧志,梳理出岁时民俗词语,归纳出岁时民俗词语

6、的构词方式和特点,历时比较岁时民俗词语的差异,并分析岁时民俗词语发生变化却又与时代脱节的原因。二、建瓯与建瓯方言(一)建瓯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建瓯(又称芝城),位于福建省北部正中,闽江上游的建溪流域,武夷山脉东南面、鹫峰山脉西北侧,东面与屏南、古田交界,西面与顺昌交界,南面与南平相连,北面与建阳、政和交界。建瓯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3000多年,是一座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建瓯是闽北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民国以前一直是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东汉建安初年,建瓯就已建县(当时称建安县)。从汉末的建安郡、唐宋的建州到元、明、清的建宁路、建宁府,1000多年间均设治于

7、建安。民国元年(1912)仍称建宁府,后改称建瓯府。1992年,国家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建瓯是福建省陆地面积最大的省辖县级市。全市总面积4233.13平方千米,居福建省各县(市)之首;人口54万,居闽北之冠。不同的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和境域有所不同,不同时期的方言民俗也有所不同。(二)建瓯方言概况建瓯方言是闽方言中历史最长的方言之一。三国时期“东吴人逐步从会稽经浦城来闽北开发,第一批汉人在福建留下了足迹,上古时代南楚江淮方言”随着他们的到来而传入福建;两晋时期,永嘉之乱,受到战争的影响大批中原汉人渡江躲避祸乱,向南迁徙来到福建。这批南渡汉人的集中地之一就是建瓯,他们带来的是当时河

8、南中州一带的口语。原始建瓯先民与越人的语言是建瓯方言的底色,后代不断加入的移民语言为建瓯方言增添了更多风采。建瓯方言以芝城镇(城关话)为标准音,下辖的村镇方言与城关方言之间还是有细微差异的。各地之前也常有因方言差异发生一些趣事。三、建瓯岁时方言词语与岁时民俗(一)岁时方言词语与岁时民俗的关系千百年来,岁时方言词语与岁时民俗事项无法证明二者何为第一性。二者关系众说纷纭,假设先有了某种岁时民俗,与这种民俗相关联的岁时方言词汇随后才产生。换言之,人们无法对各地不同的岁时民俗活动在不同的语言呈现形式做出统一的规范,所以就有不同的方言词语诞生。但如果在岁时民俗活动内容形成之前,方言词语就已经先被提出来了

9、,民俗事项形成后被确立的岁时方言词语得到强化和巩固,或者是用曾经出现过但后来废弃的岁时方言词语来为之后出现的岁时民俗事项命名。毕竟岁时方言词语的名称可以张口就来,具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民俗事项却来之不易,这需要经过数代人积累。所以岁时方言词语与岁时民俗的第一性没有具体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岁时民俗与岁时方言词语相辅相成。(二)岁时方言词语对岁时民俗的作用1.岁时方言词语明确陈述岁时民俗现象岁时方言词语可以直接岁时民俗的活动事项,如“扫墓”是指清明时人们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的一项活动。也有表示时令的词语如“九重糕”,这是重阳时候的特色吃食。再

10、如“天贶”,指的是六月六日,这天适合将书画以及衣物翻晒。2岁时方言词语反射岁时民俗风貌岁时方言词语在反射出社会民俗风貌,“叉龙灯”即舞龙灯。是建瓯民间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游乐活动。建瓯龙灯,龙头用色纸或娟彩扎;龙身以竹蔑为骨架,上面复盖绘有鳞甲的纱布,内燃油囊;龙尾大多扎上一束大铁树叶。舞动时灯火四溢,蜿蜓如飞。此外还常配以一组不同颜色纸扎的鱼形或龙形大彩灯,称“九鱼采莲”或“五经魁”。“叉龙灯”时,观者人山人海,沿途商店、民宅鞭炮不断,热闹非常。除此岁时方言词语还折射出社会观念。如“团圆子”,是冬至时用糯米粉制成的丸子,名字当中就包含着人们对家庭团圆,幸福圆满的美好期待。再如“乞嗣”,指的是中

11、秋节时人们挂起旛灯向神明多子多孙,暗藏了传宗接代,福泽延绵的意味。3岁时方言词语对岁时民俗的凝固作用岁时民俗是在民间广泛流行的风俗习惯,是一种文化现象,我国古代以农业为本,农业生产对岁时知识经验的依赖使得岁时民俗文献应运而生。岁时方言词的产生以岁时民俗为基础,一定的语言形式是岁时民俗的形成和巩固的载体。岁时民俗事项通过岁时方言词加以凝固。如人们在提到“浴佛”、“燕福”这两个岁时方言词的时候,联想到的岁时民俗形式是截然不同的。岁时方言词语和民俗之间拥有像函数一样的对应关系。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在我们代代传承的过程中,被写进文化的基因里,面对岁时方言词时,我们会条件反射地联想到它的民俗内涵。每一个

12、岁时方言词都像一根风筝线,线的那头牵着的是与之对应的某一种岁时民俗。(三)岁时民俗对方言词语的反作用1.岁时民俗使得方言词语得以巩固与岁时民俗相联系的方言词语随着岁时民俗的形成和发展而巩固、流传。如送灯,中秋节的晚上,大凡新婚夫妇,那么娘家须向新嫁女的婆家送一盏挂有一纸扎的麒麟送子的灯。送灯时,先在其娘家将灯俱点亮,由一人为主手执灯俱走在前面。另有二至四人手拎红色礼盒,内盛红枣、花生、榛子、龙眼、核桃五种生果,叫“五子果”;还有月饼、柚子等各色礼品,前后相跟,招摇过市。一直送到其婆家门口,这时男方要在门口燃放鞭炮迎接,并备好点心和酒菜招待送灯诸人。然后收下灯俱等各色礼品,将灯俱高挂房中,回赠以

13、月饼、鲜果等。因建瓯话“灯”与“丁”同音,表达了人们“送子添丁”、“五子登科”的美好祝福。此俗至今尚存,形式大同小异,灯俱随时尚潮流不断变换。送灯这个词也因此在建瓯岁时方言中得到巩固和流传。2.岁时民俗的发展使方言词语概念内涵改变随着民俗的发展与改变,词语概念的内涵也会发生改变。建瓯民间将春节称为“过年”,在正月请客中,人们都必须吃糕粿,因建瓯方言“糕”与“高”同音,预兆“年年高升”。时至今日,家中有学子要参加高考前,也会准备糕和粽让学子吃下,寓意金榜题名、高中。3.岁时民俗促进方言语汇的理解民俗拥有表达思想和够承载民间文化的口头习用语双重作用,而这种口头习用语又以经典的俗话套语最为突出。缺乏

14、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往往难解其意,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更有摸不着头脑的困窘。因此了解岁时民俗便能对方言词语有更好的理解。如插柳,清明节早起,家家户户门前插柳枝以此纪念练氏夫人。如果没有了解建瓯唐末五代的历史,不清楚练氏夫人保全城池的事迹,便对这层缅怀之意无从知晓。又如“送四色”,凡是有儿女嫁娶的头一年过年前一天,男家须向岳家送膀蹄、公鸡、活鱼、板鸭等四种礼品,叫;而岳家则须向男家送过年的“果仔”,另加红枣、花生、桂圆、瓜子坚果零嘴等,寄寓小俩口“早生贵子”。四、建瓯地方志中的岁时民俗词语我国岁时民俗文献的书写几乎从未间断过,一年四季的天气物候变化和宜忌适宜都被记录在内,岁时民俗词语在被列为子部农家类

15、或史部时令类的著述当中大量出现,在对特定区域岁时节日民俗生活的专题性记述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主要从清代和民国地方志出发,将瓯宁县志和建瓯县志这两本地方志进行分类整理,以元日、清明、端午、中秋等最为重要和典型的18个岁序为轴,梳理了建瓯在清代以及民国的岁时方言词语。以下为建瓯地方志中岁序部分的整理以及岁时民俗词语的构成与特点:(一)瓯宁县志岁序1.元日新年:洁厅宇,陈酒菓,焚楮幣,拜內外神。行家人礼,亲友更相造拜,设酒食,凡五日止。谒墓、祭灶、祭门,亦初五日止。(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39页2.立春:先一日迎芒神土牛於东郊,所经街衢结彩,少长沓杂游观相饮,乐徵逐。(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

16、)第139页接春:至期然炭放纸炮名曰接春。是日俗忌不轻到人家。(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39页3.元夜:各于门首跨街为棚张灯,祠庙坊社皆然,好事者复为火龙,鳌山,凤鹤,滚球,诸灯佐以鼓乐沿街遊行,歌声达旦,十一日至十五日止,戊子一乱后,胜事遂废,数年来稍复一二,未复从前风景矣。(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39-140页4.社日:坊乡有社祭,居民轮班主之。(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燕福:社日家祀司土以粥,春曰燕福。(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鸿福:社日家祀司土以粥,秋曰鸿福。(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5.清明:佩柳祀先,扫墓添土,塚上挂纸。(卷之七.风俗礼文.岁

17、序)第140页辟邪:陌折柳枝插门左右名曰辟邪。(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6.上巳:取南烛木茎叶捣碎渍米为饭(青精饭),成绀色以食且相馈遗。(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7.浴佛:僧人以四月八日为释迦诞辰日,煎香水浴佛,诵梵音托钵求施。(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8.端午:悬艾菖蒲辟邪符,儿童系五丝于手足,佩兰丝及符角,午饮雄黄蒲酒。又前数日有龙舟竞渡。(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9.天贶:六月六日晒书画及衣且浴犬。(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0.七夕:设瓜菓乞巧。(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1.中元:家悬祖先遗像,自十一日至十五日止,致祭送冥

18、衣,僧人以是日作为盂兰盆会。(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2.中秋:以饼作月宫型,张彩灯,祀姮娥,夜置酒赏玩,有挂旙灯乞嗣者。(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3.重阳:未见相关记载。14.阳朔:十月朔谓之十月朝,以豆米作糍祀先。(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5.冬至:不拜贺,阳也,取其圆以达阳气祀先馈遗。(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团圆子:用糯米粉为圆或曰天圆也,俗谓团圆子。(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6.腊八:以百菓杂米作粥,僧人以是日设供熏塔。(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7.祀灶:念四日拂尘扫舍宇涤器,夜设饴糖,烧爆竹祀灶而送之,自是亲戚互

19、为岁馈。(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18.除夕:换桃符春贴,备牲醴祀神及先祖并迎灶。(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岁饭:蒸粳米杂乌豆于内谓之岁饭。新正三日内重炊食之。(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饯岁:薄暮然烛炭,少长会宴酒行自幼起曰饯岁。(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守岁:夜聚竹木敝器爇门前,光焰烛天,爆竹声连不绝,有围炉达旦者曰之守岁。(卷之七.风俗礼文.岁序)第140页(二)建瓯县志岁序1元日新年:洁厅宇,陈酒菓,焚楮幣,拜內外神,行家人礼,亲友更相造拜,设酒食,凡五日止。谒墓、祭灶、祭门,市不列肆,亦初五日止。(卷十九.礼俗)第249页2.立春:先一日迎芒神土

20、牛於东郊,所经街衢结彩,少长沓杂游观相饮,乐徵逐。民国改建礼废。(卷十九.礼俗)第249页接春:届时焚香燃竹放纸炮名曰接春。 (卷十九.礼俗)第249页3.元夜:各于门首跨街为棚张灯,祠庙坊社皆然,好事者复为火龙,鳌山,凤鹤,滚球,诸灯佐以鼓乐沿街遊行,歌声达旦,十一日至十五日止,戊子一乱后,胜事遂废。(卷十九.礼俗)第249页上元赐福:近年每家点一纸灯敬神会饮名曰上元赐福。(卷十九.礼俗)第249页4.社日:坊乡有社祭,居民轮班主之。(卷十九.礼俗)第249页燕福:社日家祀司土以粥,春曰燕福。(卷十九.礼俗)第249页鸿福:社日家祀司土以粥,秋曰鸿福。(卷十九.礼俗)第249页5.清明:佩柳

21、祀先,扫墓添土,塚上挂纸。(卷十九.礼俗)第249页辟邪:陌折柳枝插门左右名曰辟邪。(卷十九.礼俗)第249页6.上巳:取南烛木茎叶捣碎渍米为饭(青精饭),成绀色以食且相馈遗。(卷十九.礼俗)第249页7.浴佛:僧人以四月八日为释迦诞辰日,煎香水浴佛,诵梵音托钵求施。(卷十九.礼俗)第249页8.端午:悬艾菖蒲辟邪符,儿童系五丝于手足,佩兰丝及符角,午饮雄黄蒲酒。又前数日有龙舟竞渡。(卷十九.礼俗)第249页9.天贶:六月六日晒书画及衣且浴犬。(卷十九.礼俗)第249页10.七夕:设瓜菓乞巧。(卷十九.礼俗)第249页11.中元:家悬祖先遗像,自十一日至十五日止,致祭送冥衣,僧人以是日作为盂兰

22、盆会。(卷十九.礼俗)第249页12.中秋:以饼作月宫型,张彩灯,祀姮娥,夜置酒赏玩,有挂旙灯乞嗣者。(卷十九.礼俗)第249页13.重阳:登高,蒸米粉作五色九重糕相馈遗,饮茱萸酒。(卷十九.礼俗)第249页14.阳朔:十月朔谓之十月朝,以豆米作糍祀先。(卷十九.礼俗)第249页15.冬至:不拜贺,阳也,取其圆以达阳气祀先馈遗。(卷十九.礼俗)第249页糍:冬至用糯米粉为圆或曰天圆也,俗谓团圆子,又名糍。(卷十九.礼俗)第250页16.腊八:以百菓杂米作粥,僧人以是日设供熏塔。(卷十九.礼俗)第250页17.祀灶:念四日拂尘扫舍宇涤器,夜设饴糖,烧爆竹祀灶而送之,自是亲戚互为岁馈。(卷十九.礼

23、俗)第250页18.除夕:换桃符春贴,并预备新正五日肴菜,是晚陈牲醴祀神及先祖并迎灶。(卷十九.礼俗)第250页岁饭:蒸粳米谓之岁饭。(卷十九.礼俗)第250页守岁:夜聚竹木敝器爇门,取除旧布新之,有围炉达旦者曰之守岁。民国虽改用阳历而旧习惯相沿如故。(卷十九.礼俗)第250页(三)地方志中岁时方言词语的构成本文收录的方言词语数量大,其中有53个的意义内涵完全不一致,他们的构词形式却并非单一的,其中名词性词语和谓词性词语占据了绝大部分,以下将对上述词语作进行简单分析。1.单音节词建瓯地方志中关于岁时民俗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语中有个别单音节词,即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词如“糍”,一种含义是阳朔时用豆米制

24、成用于祭祀祖先的糍。另一种含义是冬至时所食用的由糯米粉做成的丸子。虽是同一个单音节词在不同岁序中的使用中却有不同的含义。“圆”是冬至时用糯米粉制成的小丸子,是天圆和团圆子的别称。2.复音节词建瓯地方志中岁时民俗词语除个别单音节词外,以复音节词为主要表现形式,大多数的民俗词语都是有两个或两个音节的复音节词。这些复音节词又可以细分为合成式复音节词与复合式复音节词两类。合成式的复音节词动宾结构和偏正结构居多。动宾结构的如:接春、佩柳、添土、浴佛、乞巧、守岁、除夕等等,偏正结构的如:火龙、五丝、春贴、龙舟、岁饭等等。复合式复音节词在岁时方言词汇中出现得较少,如团圆子,以“子”作为后缀构成一个词。(四)

25、地方志岁时民俗词语的特点1.动宾结构词语居多建瓯地方志岁时方言词语中,合成式复音节词的数量占有绝大优势,而且动宾结构的数量又大于偏正结构,这一规律在短语中也相同的表现,动宾结构是建瓯地方志岁时方言词中最主要的词语构成形式,这与建瓯当地丰富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2.词语继承稳中有新通过比较观察,康熙地方志中的一些复音词在民国地方志中亦可见,如天贶、岁饭、腊八、团圆、辟邪、佩柳、上巳等等,这些在两部不同时期的地方志当中反复出现。除了传承的原有岁时民俗词语外,伴随新的习俗出现的新的词语,如上元赐福。3.造词方式富有地方特色建瓯地方志岁时方言词语命名方式有很深的地域文化烙印,民俗活动所代表的内容对岁时民

26、俗词语有直接决定的作用,即直接命名,如乞嗣是指中秋时将旛灯挂起,乞求妇女怀孕繁衍子嗣。接春是指家家户户在立春时辰燃烧炭火、放纸炮迎接春天的到来。圆和糍也是直接描述了食物的形状或口感。这些词对人们度过传统岁序时的行为和使用的物品进行简洁又形象的描述,听其声而知其意,从词的字面意思便能够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岁时民俗活动或节气特用物品。除了上文提到的直接命名法,象征法、借代法等对某一行为或事物进行富有趣味的叙述的方法也是常用命名手段。这类方言词语在修辞手法的作用下变得隐晦,很难直接从字面看出所以然来,需要结合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够理解词义。如社日,坊乡间有祭祀典礼,居民轮流主持,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27、)称为燕福,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鸿福。元夜时每家点一盏纸灯来拜敬神明称为上元赐福。总之,建瓯地方志岁时方言词语动宾结构是所有构词形式当中占比最高的,后代地方志中的岁时方言词汇对前代地方志中的岁时方言词汇有较为稳定的继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新的词汇。部分方言词语可直接从字面通晓其意,而有些则需要了解建瓯的民俗内容和活动形式才能解读含义。五、建瓯岁时方言词的历时变化及原因分析(一)历时对比元日新年:民国时期市不列肆而康熙时期未有此习俗。立春:民国改建礼废,康熙时期还保留的张彩灯游行活动等均取消。上元赐福:民国时期的习俗,元夜时每家点一纸灯敬神会饮名曰上元赐福,康熙时期未有此活动和称呼。

28、糍:民国时期对圆的又一别名,康熙时期未将圆称为糍。重阳:民国时期记载登高,蒸米粉作五色九重糕相馈遗,饮茱萸酒。而康熙时期未提及与重阳相关的岁序及活动。除夕:民国时期预备新正五日的菜肴而康熙时期只预备三日。岁饭:民国时期蒸粳米为岁饭,康熙时期蒸粳米乌豆为岁饭。守岁:民国守岁时要取除旧布换做新布,而康熙时期没有此习俗。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从康熙到民国时期,建瓯地方志中的岁时民俗词语主要发生两类变化,一类是增加了新的词语,如上元赐福、重阳、九重糕等。一类是原有民俗词语的内涵发生改变,如立春、除夕、岁饭等。这些岁时民俗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对其背后的含义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除以上发生变化的岁时民俗词

29、语外,另外大部分的岁时民俗词语及其内涵均未发生改变,对比康熙和民国时期的两本建瓯地方志不难发现,未发生改变的岁序的叙述内容近乎相同,如:腊八、阳朔、七夕、中元等。后志对前志的岁时方言词语的继承具有强大的复制性。(二)原因分析通过对比建瓯康熙和民国时期地方志中岁时方言词语不难发现,民国时期的岁时民俗词语与清代康熙时期的岁时民俗词语有差异但却显得跟不上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表现形式和内涵均未发生重大改变,以下尝试对建瓯地方志中岁时民俗词语的变化进行几个方面的原因分析:1.政治对民俗的建构民俗与政治看似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概念,民俗没有政治化的外衣,但实际却拥有负载政治内容、行使政治使命的内核。民俗离开

30、生活就像无根的浮萍,因此它或多或少地也能在生活中的政治里汲取养分。政治历史的变迁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到社会文化的内核,那么民俗原有的部分质素秩序就可能被打破、融化或者重新搭建。遇上政治纷乱时期,民俗文化会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将自身的能动性发挥出来,去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出路,去适应社会、政治的建构。中国的民俗自诞生之时便深深镌刻着政治的烙印,由于阶级权利的不同划分,出现了不同阶级文化兴趣的差异,这使得政治与民俗有了不可避免的渗透与互动。清朝到民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生巨变的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社会体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底层农民为主要活动主体的民俗活动发生变化,与其相

31、辅相成的语言词汇也随之发生变化。2.外来文化的召唤民俗是参与并推动历史的见证者,是社会的时代缩影,建瓯民俗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发生了改变,原因之一便是外来的西方文化思想的引入。相较于传统东方文化而言西方文化开放性与包容性更强,外来西方文化不断进入中国并传播,但每种经过历史的冲刷依然保留的民俗文化都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岁时民俗的传承,常常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纵使社会制度发生巨变,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观念也不是一两天便可以去除的,外来的文化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以一种软影响模式,对召唤出新的民俗文化与活动发挥着显性或者隐性的作用。外来文化的加入使全国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空间,传统文

32、化受到冲击。乘上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东风,我们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方言词语与西方外来文化的渗透和交融显得更加猛烈,多元化、开放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3复杂仪式的简化岁时方言可以说是民俗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岁时方言可以折射出该民族的社会习俗,所以它始终离不开民俗方言的土壤。方言和民俗的继承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的。从岁时方言可以看出民俗的禁忌、喜好,也可以看出语言分区、流变及传承,还可以看出外来词的吸收和转用。在岁时民俗中,一些封建迷信的或者与时代生活不相适应的习俗被淘汰是必然结果,与之相和的方言自然也发生了改变。但无论具体岁时如何传承变异,岁时本身作为社会文化所设置的具有特定习俗活

33、动的时间驿站,在其出现以来的任何朝代的民众生活当中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和功能。刻板化和规范化民俗仪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变得更加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化的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也一同被简化。民俗具备的稳定性、传承性和规范性使其成为了文化传统重要的标签之一,长期积淀的固有的内在规范性,搭建了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思维框架和行动方式,这成为一个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和精神归宿,因此岁时民俗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会发生部分的简化或者改变但是大体上还是保持原貌。4.志书中的岁时民俗书写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地方志就是一方人的精神家园。治理天下的人,以史书为借鉴,治理郡国的人,以志书为借

34、鉴。由于时代背景、统治阶级的喜恶,地方志的编纂体例也不尽相同,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但反映一地风俗的卷目总是能在地方志书中找到,虽然不是每一个岁时民俗都会被记录,但是又典型又重要的岁时节日一般不会缺失。早期的方志由于年代久远,信息难免有所丢失,在内容的编选上不如后代的方志完整详尽这也是常事。我国的岁序风俗与历法有着很强的黏着关系,历法作为岁时的表记,是古往今来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与时间相关的知识体系,天然地对生产生活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岁时民俗词语的使用相较与其他模块更加稳定,但具体志书中收录哪些岁时民俗,对前志的文字表述的沿用与复制几何,还是要以具体的修志工作组织条例与编纂者的编修理念和功底为

35、参考。六、结 语本文比较了旧地方志中所记录的建瓯当地岁时民俗词语,并探析了建瓯旧志中岁时民俗词产生变化的原因。结合田野调查和读志校志不难发现,建瓯地方志中的风俗卷对独具地方特色的岁时民俗活动记载得并不太详细,甚至是丢失的,想要了解建瓯的岁时民俗还需要借助更多的如建瓯通·民俗卷这样的专志。拥有宏大研究成果的地方志,文化话语权在日益繁荣发展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影响仍旧越来越弱,究其原因便是研究成果不能有效转化为社会文化服务的动力。我国的地方志书体量占到总书籍量的十分之一,但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志书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志书中的疑难积弊,并在之后的修志读志过程中不断解决和完善却是一个至

36、关重要的问题。以建瓯岁时民俗方言词语为主要讨论对象,因其与建瓯的民俗风情具有微妙的关系,希望借此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建瓯当地的传统文化并对今后的读志、修志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反思。注 文 建瓯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建瓯县志(第一版) 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4.(清)邓其文修.欧宁县志Z.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刊本,1967年中国方志丛书华南第94号.(民国)詹宣酞修,蔡振坚,何履祥纂.建瓯县志Z.民国十八年(1929)排印本,2000年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第6册.参 考 文 献1方爱琴.地方志公共服务功能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4.2叶建金.闽北地区旧方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37、2014.3江洁.建瓯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4张勃. 中国岁时民俗文献的书写传统及其成因分析兼及这一传统对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的影响J. 民族艺术, 2011(03):60-68.5.留存方言记忆传承地域文化J.陕西档案,2016(06):10-12.6杨琴.论方言与民俗的相辅相成关系J.焦作大学报,2016,30(01):14-18.7童琴. 从地方志看鄂州岁时民俗词语变化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11):6-6.致 谢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疫情的恶劣影响逐渐消除,全民抗疫取得了重大胜利,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近尾声。回首四年的求学历程,对那些

38、引导我、帮助我、激励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首先,我要深深感谢我的导师张唯义老师。张老师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在福建方志与地情文献人才培养专修班的学习过程中他就是我的责任制导师,在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和写作阶段,每当我有所困惑,张老师总会放下繁忙的工作,抽出空来对我的论文进行悉心的指导,指点迷津。张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开拓我的思维,使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张老师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受益匪浅,能师从张老师,我为自己感到庆幸。在此谨向张老师表达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其次,要感谢各位院里的老师,感谢陈丽冰老师、林文老师、王抒泓老师、任翔宇老师、李频华老师,他们学识渊博、授课方式各具风格,教学态度认真严谨,不仅让我与地方志结缘,还深化拓展了我的专业知识,为我开启了各种学习和学术研究方法之门,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另外,我还要感谢建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和宁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搜集到宝贵的资料和书籍,学习到了许多在志书、年鉴编纂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感谢他们对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特别感谢我五个可爱的室友,是她们令我的大学生活充实、美好、难忘。最后,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精力的老师们!1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