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初探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8706104 上传时间:2022-01-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1.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初探(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初探摘 要:目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化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科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修订后的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适应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教学策略。教科书修订过程中对相关的栏目重新进行了设计,对原有栏目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定位,如:改原“实践活动”栏目为“研究与实践”栏目。这些精心设计的栏目帮助学生以不同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栏目为“研究与实践”,并且该栏目的操作性很强,主要是着重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方法的培养。为了探究该栏目具有怎样的教学功能以及教师和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

2、教材中设置的“研究与实践”栏目,因此有必要对“ 研究与实践”栏目的设计及其有效性展开研究。本论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对选题背景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初步拟定了研究思路。其次通过采用统计分类法对“研究与实践”栏目进行统计和整理,统计此栏目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栏目的设置特点,总结栏目的活动形式及目标要求。与原“实践活动”栏目从内容、编写体例两方面进行对比。就“栏目的组织实施”“栏目实施的有效性”两方面来探讨“研究与实践”栏目的实施策略。再次通过案例分析法,以“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为案例,结合化学核心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的

3、活动设计,希望为“研究与实践”栏目的二次开发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最后得出“研究与实践”栏目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结论,期待“研究与实践”栏目以更加丰富的开展形式呈现在高中教学,更好地为化学教学辅助、服务。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 教材分析 研究与实践 教学设计A preliminary teaching study based 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column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compulsory textbook for cultivating the key c

4、ompetenciesAbstract: At presen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has been launched. The purpose of chemistry curriculum reform is to cultivate scientific learning methods and improve students key competencies. The revised edition of ordinary high school textbook chemistry required provi

5、des us with rich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trategies. In the course of textbook revision, relevant columns were redesigned and the original columns were redesigned and positioned, such as changing the column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the column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se well-designed programs h

6、elp students study using different studying strategies. The content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column is rich and representative, with strong operability.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explor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function of this colum

7、n and how ca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ffectively use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section of the textbook,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esign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column.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topic selection through literature

8、 analysis, determines the specific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preliminarily formulates the research ideas. Secondly, the column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is counted and sorted out by using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column are count

9、ed, the features of the column are analyzed, and the activity forms and objectives of the column are summarized. And the original practice activities column is compared from the content, writing style of the two aspec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progr

10、am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program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program implementation. Again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ing of soda ash production history as a case, combined with chemical core knowled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hemistry subje

11、ct core literacy for the purpose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design, hope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secondary develop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teaching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lumn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c

12、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expand students scope of knowledge, and develop students core qualities, etc.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column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can be presented in a more diversified form in high school teaching, so as to better assist and serve chemistry teaching.Keywords: Key

13、 competency; High school chemist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Teaching Design目录摘 要IAbstractII1 绪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现状11.3 研究目标、方法和意义21.4 研究思路32 相关理论基础42.1 科学探究42.2 建构主义理论52.3 认知结构理论53 对“研究与实践”栏目的分析和理解53.1“研究与实践”栏目的设计原则53.2“研究与实践”栏目的设置分析64“研究与实践”栏目的实施策略114.1“研究与实践”栏目的组织实施114.2“研究与实践”栏目实施的有效性评价134.3“研究与实践”

14、栏目的实施设计以“纯碱的生产历史”为例135 结论与展望165.1 结论165.2 不足与展望16参考文献17致 谢181 绪论1.1 研究背景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真正让核心素养培育实践在课堂上,作为新课程理念践行者的教师,其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水平以及自身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策略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发展,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素养的英文表述为Key Competencies,它能成为一个教育概念,且成为很多国家或国际组织教育政策的高频词,最早可以追溯到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时期。而为了迎接21世纪,一个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明显特征的时代,越来越多国家需要

15、新型的人才来为本国经济发展助力,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和社会良好运行?必备的素养都有哪些?迫切需要一个权威的理论参照框架,并将其与课程体系联系在一起,于是各个国家开启了核心素养的研究,各国均意识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指的新诉求和新特点包括了个人自我实现、职业世界、公民生活1。核心素养描绘了新时代人才的特质,具有运用知识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思考力、判别力及沟通表达能力。过去十几年间的课改中,虽然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课堂,但是“伪探究”的课堂仍然随处可见。既然要解决在社会生活中“能做什么”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要革新,核心素养培育理

16、念下课堂应该是在真实原生态的问题解决环境中践行的,学生依据某一主题或单元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信息获取的方式由过去只能从课堂和书本中获取过渡到现在的网页搜索、文献查找、在线学习等手段,在主题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实际问题解决中习得认识思路,极大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2 研究现状追求教育进步不只是在西方世界展开,为构建我国信息时代的课程体系,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由教育部于2014年12月正式启动,本次修订工作旨在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研制我国核心素养体系,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指导和促进学习方法和教育模式的根本变化。本次深化基础教育

17、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在国际经验“Key Competencies”的基础上,赋予了“核心素养”更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际和现实的概念。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邵朝友、周文叶等(2015)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中获得的主要思想、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2。因此,朱鹏飞、徐惠(2016)认为,在化学领域,该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指促进同学们的化学观点、社会良好运行以及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够顺利运行,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素养的三维目标整合,正是基于化学概念、化学思维和化学知识。也是确定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知识体系、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3

18、。林小驹、李跃等(2015)认为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跨学科素养4等八个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教材研究中心根据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编写了2019年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该必修教材构建的学科体系结构以创新、发展和继承为主要的指导思想,比起老版必修教材,2019版的化学必修教材优化了栏目功能,呈现了更多的新内容,更能体现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5。1.3 研究目标、方法和意义1.3.1 研究目标在对核心素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目前化学课本上的“研究与实践”栏目教学理论添砖加瓦,也在侧面为高中化

19、学“研究与实践”栏目教学的普及与更加常态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支撑。其次,本研究中高中化学“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现状及问题,为关注高中化学“研究与实践”栏目的研究者,更好的实施、开发以及评价该栏目的教学提供现实指导。1.3.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阅读、分析、整理和借鉴国内外对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栏目设置的相关资料,学习、思考并构建文章的理论框架,了解当前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而更好更充分地开展研究。(2)统计分类法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进行统计和整理,分析研究此栏目中涉及的知识点及其教育教学价值。(3)比较分析法以原“实践活动”栏目和现

20、“研究与实践”栏目为研究对象,从栏目内容、栏目的编写体例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4)案例分析法 针对2019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教材的内容,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和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现状,依据相关理论,设计高中化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教学的具体案例,真正实现研究服务于教学,以教学促进研究这一思路 。 1.3.3 研究意义在2019年6月12日召开的“高中化学新课标和新教材学习及教学实践研讨会”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主编王军翔先生提出由“双基”发展到“核心素养”,实质上是把教学目标由“静态的结论性的知识”发展到“人”及“人的发展”上,勉励大家抓住机遇,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探寻化学教育的本真6。新课改提倡

21、素质教育,为了体现新课改理念,既要让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又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态度、道德意志、创造力等。在情境教学新模式下,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充分展示个人特长,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及应用,在情境中发散思维、自主探究、增长才干。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情境教学符合新课改理念,顺应时代的要求。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就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认知,分别是: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并指出: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真实问

22、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整体性、一致性设计7。教学不是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的记忆课本知识,而是希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情境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一个个相关情境中,化静为动,这样学生对化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对化学问题的理解力和应用意识。情境教学本身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学生在重构知识的同时,也解决了相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了,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1.4 研究思路图1 研究思路示意图2 相关理论基础2.1 科学探究Lorin(199

23、5)提出在学习理科过程中,不但要掌握知识结构,还要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并强调正确的探究教学方法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方法,通过探究活动掌握科学知识,做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探究活动三者的统一8。“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并基于此研究获得证据、提出解释结论的多种不同途径9。”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把科学探究定义为“科学探究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科学探究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科学实践活动7”。它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并且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开放、自主的探究意识、敢于创新、乐于合作的探究精神。综上所述,我国对于科学探究

24、的定义阐述和国外所定义的基本同等,但是本文这里阐述的科学探究主要是指我们国家的化学学科教学中的科学探究。2.2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其他的经验。是一种研究认知结构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心理起源的学说。杰出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认知结构的四个基本要素: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10。皮亚杰认为,同化、顺化和平衡,这三个基本过程是一直影响着人类认知结构的发展。同化是指将所获得的信息根据自己的条件转换成能被自己所吸收的信息;顺化是指在获取新的知识以后,通过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整理融合之后变成可以被容纳的新内容;平衡是指内部不断增长的知识和外界的

25、新知识的相互作用11。如:当学生在化学科目上学习到全新的内容后,把新内容和原有的知识储备进行相互平衡作用,并且学生将新学习到的内容通过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合,此时原有认知结构就被补充、增加或者进行自我的调整、改变来达到最终的平衡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原有的平衡状态下,当遇到新的知识内容的时候,为了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就又会重复上述过程来实现。因此,人类学习的过程是发展意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新模式的过程。通过同化、顺化和平衡,这三个基本过程来一直重复对知识的构建和发展。2.3 认知结构理论认知结构理论是由布鲁纳提出的12,他提出了一种探索性学习的方法论,该方法已经成为心理学学术研究的理论

26、基础。同时奥苏贝尔提出的理论更是将认知学习理论推动进入到成熟阶段。学习动力和动机原理的一致性其实就是认知科学学习的理论核心。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重点,就是不太容易察觉到心理认知活动,而认知学习理论同时也是围绕着人的学习来开展的。(1)布鲁纳认为,应该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发现新的探究方法以及通过其他独立思考和信息来获取新的学习内容。 (2)奥斯巴贝尔的开创性组织策略和内部驱动力指出,我们必须了解当前学生的感知心里,同时还要了解学生们的兴趣,以此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来选择适当的问题。通过仔细分析学生当前的思维习惯和知识背景等方面的内容来了解学生当前的基本情况,从而认清楚学生目前所处的认知结构。让学

27、生们通过使用同化、顺化和平衡等方式来解决他们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所制造出来的问题。3 对“研究与实践”栏目的分析和理解3.1“研究与实践”栏目的设计原则在新的化学教材标准下编写的新版人教化学必修教材,其打破了传统上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构架,呈现了全新的知识框架和内容选择,不但关注了化学学科当中知识系统的逻辑思路,而且还注重了化学这门学科对于社会的融合度。教材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探究”“研究与实践”“方法引导”“化学与职业”。其中“研究与实践”栏目主要强调要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一些基本科学素养。“研究与实践”栏目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该栏目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适应未来生活

28、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材中该栏目中所涉及内容均能体现该节重点,能够深化教育教学目标,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习者学会思考。“研究与实践”栏目呈现了与该节知识有关且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学生讨论交流,进而进行科学研究。有些“研究与实践”栏目是为了巩固本节知识点,从而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这属于演绎研究。有些“研究与实践”栏目是为了导入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先讨论、动手实验然后得出结论,结论也就是新的知识点,这就属于归纳研究。所以此栏目是科学研究理念最直接的体现。3.2“研究与实践”栏目的设置分析3.2.1 “研究与实践”栏目的统计在新版化学教科书的叙述内容

29、中结合具有一定资源性和活动性的学习栏目,可以展现出不同的教学思路。要想干预学生学习和老师的教学任务,可以提供相应的教学方法或是活动性教学任务。新版的教科书设计了新的“研究与实践”栏目,以主题创建的形式提出任务并进行项目的研究,同时还提供了可拓展研究内容的实际素材。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步骤和方案,案例调查,最后进行试验,从而让学生在研究于实践栏目中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有关的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以及有关的元素化合物来解决实际的问题5。在“研究与实践”这一栏目中,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规定的从化学走向社会,从生活进入化学这一理念。本专栏将选取许多如今社会上的主要问题和热点问题,着重于生活和社会现

30、实,从化学的角度去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同时利用化学的知识来解决当今人类社会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通过对“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数量统计得知,总共7个“研究与实践”栏目,其中必修一3个、必修二4个。下表为“研究与实践”栏目在新版必修教材中的分布情况。表1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分布表序号分布栏目内容必修1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无1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2第三章 铁 金属材料检验食品中的铁元素3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表认识元素周期表4必修2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测定雨水的pH5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了解车用能源6第七章有机化合物了解食品中

31、的有机化合物7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豆腐的制作3.2.2 “研究与实践”栏目的开展形式与目标要求通过对“研究与实践”栏目的内容分析得知,我们可以将此栏目的内容与本节学科知识的关联度将其作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素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素材、拓展学生化学视野的素材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从而进行“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例如:原教材 “钠的重要化合物”这一节中,并未介绍纯碱的生产历史。这其实是一个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好机会。从化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学习人类制碱工艺的演变历史,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在对纯碱的生产历史中涉及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学

32、习后,学生深入了解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化学反应原理。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入“研究与实践”栏目的学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填补知识漏洞,完善知识结构。不同层次的研究实践活动,有安排不同的活动形式,这就是新版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给学生提供的研究实践的机会,渗透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乐于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每个栏目活动除了承担具体知识内容的载体外,还蕴含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表2 “研究与实践”栏目的开展形式与目标要求研究内容活动形式目标要求必修1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调查整理、撰写研究报告实验方法(对比)、化学思维(对比、归纳)检验食品中的铁元素化学实验、撰写研究报告实

33、验操作、知识的探索认识元素周期表调查整理、动手制作知识搜索能力、获得知识必修2测定雨水的pH调查整理、化学实验并撰写研究报告知识应用、成功的体验,实验操作了解车用能源调查整理知识应用、化学思维(对比、归纳)了解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调查整理信息检索、获得知识豆腐的制作调查整理、动手制作并撰写研究报告动手操作、化学创新思维根据上表,可以看出“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每一个研究内容大多包含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将多种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高中化学“ 实践与实践 ”栏目的形式主要有:(1)调查整理在学完“基本营养物

34、质”这一课题后,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给出的内容为:查阅资料了解一些食品的成分,就有机化合物与食品生产的密切联系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获得资料信息。对于学生收集的信息资料,可以以图、表、文字的形式来整理和分析,用图画、短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调研的过程和结果。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轻松愉快的学习化学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学生们自主探究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2)化学实验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后,教师选择合适的角度做探究主题,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如活动“检验食品中的

35、铁元素”。此类活动对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有一定的要求,步骤相对较多,选取安全、操作性强的实验,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并制得产品,会带给学生强烈的成就感。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只有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才能融入生活和社会环境,才能领悟到更广泛的内容和接触全新的领域,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里,使他们能够在实验中学习,在实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体验一下作为实验人员检验化学真理的乐趣。(3)动手制作“研究与实践”栏目中有些对实践条件要求不高、材料生活化的动手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利用现有器具和材料进行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6、,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认识元素周期表”这一活动中,学生完成对元素周期表的调查和排序的任务后,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关键开发阶段、功能和设计基础,同时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和创建属于自己的元素周期表,通过深化要素之间的关系,了解其中包含的科学方法。(4)撰写研究报告如“测定雨水的pH”这一活动中要求根据实践活动撰写研究报告。这一任务以教材为本,可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类、内容总结或知识介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进行分析处理, 撰写研究性小论文。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化学研究能力 。这类活动

37、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同时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尤其重要。为学生进入大学甚至更高的阶段深造做良好的铺垫,有助于培养研究型人才。 这些活动形式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支持,是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如何发挥这些活动的教育教学价值,在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合理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真正发挥此栏目应有的价值。3.2.3与原“实践活动”栏目进行对比根据课程理念和内容、体系的变化,新版教科书对栏目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实践活动”栏目为“研究与实践”

38、栏目,在调整完以后,不但能达到体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而且还可以优化该栏目的功能,使得活动内容更贴近、名称更加简洁明了。表3 原“实践活动”栏目内容与现“研究与实践”栏目内容对比原“实践活动”栏目内容变化1分类法的应用及物质的转化(删,部分内容移至现课题“物质的转化”中);2金属的化学性质(删,部分内容移至现“整理与提升”栏目);3铝盐、铁盐的净水作用(删,原理涉及盐类的水解原理,不符合学生当时的认知水平);4合金的性能、成分、用途(删,部分内容移至现“思考与讨论”栏目);5铝制饮料罐的使用与回收(删,部分内容移至现课题“金属矿物的开发利用”中的“思考与讨论”栏目);6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

39、7雨水pH的测定(同6合并为现“研究与实践”栏目内容);8元素周期表(部分内容与现“研究与实践”栏目内容相同);9水果原电池(删,全部内容移至现“探究”栏目);10制作甲烷模型(删,大多化学实验室已提供搭建球棍模型的材料);11乙烯的催熟性质(删,全部内容移至现“信息搜索”栏目)“研究与实践”栏目内容与“实践活动”栏目内容对比内容完全相同无内容部分相同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雨水pH的测定;元素周期表由表3得知,原“实践活动”栏目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大多变为新教材其他栏目的内容,而现“研究与实践”栏目引入化学与工业生产、能源、环保、健康等关系的新内容,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

40、结合,体现出由化学学科知识向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发展趋势。表4 两种栏目编写体例的比较栏目编写体例现“研究与实践”栏目【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结果与讨论】原“实践活动”栏目无栏目的编写体例是指教科书中栏目的构成框架。由表4可以看出“实践活动”栏目编写体例模糊,而现在的“研究与实践”栏目明确提出研究目的与研究任务,增大活动的灵活度和可探究性,学生学习目的会更明确。在活动中的各个步驟给出适当提示和指导,探究活动任务和过程的文字表述上更清楚明白,如合作参与某个问题讨论思考、撰写研究报告或需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认识等。这样进行编排与组织后,有助于师生提高对此栏目学习的重视程度。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表”

41、这一节时,原“实践活动”只提出要求“收集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而新教材的“研究与实践”在提出任务“收集形式各异的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还要求“分类整理,分析其设计的依据和特点”。通过给出具体的驱动型任务,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更强化了教科书的活动功能和探究功能,体现教材的对话功能和指导功能。4“研究与实践”栏目的实施策略通过对“研究与实践”栏目的内容分析得知,我们可以将此栏目的内容与本节学科知识的关联度将其作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素材、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素材、拓展学生化学视野的素材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从而进行“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栏目能够为学生搭建真实的活动情境,转变学

42、生一味重视课本知识忽视主动建构知识,在探究和解决化学问题中提升自我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进行“研究与实践”栏目教学的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栏目的实践性,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于生活,社会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充分认识栏目的研究性,教师应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环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化学知识以及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此外还应进行有效的化学学习评价,树立“素养为本”的化学学习评价观,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4.1“研究与实践”栏目的组织实施“研究与实践”栏目由多种形式的活动构成,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学生实施活动方案。另外,必须

43、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反应和评估,以获得调查和研究的结果。最后,在这个研究活动中同学们不但能够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分析问题难点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得同学们熟悉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方法。这需要一个完整周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并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而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或提醒,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确定活动的组织形式、调控实施过程、组织展示活动这三个过程。(1)确定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师对于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选择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的形式。然而,不论最终教师选择了哪种组织形式,都必须保证参与到其中的学生有实实在在的任务角色可以完成,不存在滥竽充

44、数的现象。通过查阅相关实践活动的文献,笔者认为组建小组来进行研究是实施“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最佳方式,通过对学生分组,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的职责要负责组内成员的工作划分和协调工作。例如在学习“测定雨水的pH”这一栏目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进行分工。比如有人负责收集酸雨的形成原因、相关措施及预防和治理措施等相关资料;有人负责测定雨水的pH,最后小组成员共同分析测定的数据,讨论形成酸雨的可能原因,并提出减轻酸雨危害的建议。(2)调控实施过程 如果只有布置任务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的年龄处于各方面不太稳定的状态,学习的惰性和贪玩的特征会使得学生在氛围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迷失方向,所以教师对于

45、实施中的每个环节的检查和监督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对于自我管控能力差,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不好的同学来说,必须要制定严格的活动纪律,以此来限制其活动,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时的纪律以及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二,要注意对学生实验计划的审查,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检查和引导,以此来确保活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以及确保实验的科学合理性。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实验活动的监督和评估。(3)组织展示与交流活动 为了确保实验过程的有效性和实验结果的真实性,老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成果,并且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其实验结果的平台和机会,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对于实验研究活动的积极性。如在教科书必修2中有一个“了

46、解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活动,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查阅资料,选择不同的食品配料作为讨论对象,每组成员尽可能多地在卡片上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品配料(每张卡片上写一条),组内讨论不同的配料所属的有机化合物类别,并把卡片按照有机化合物类别进行分类,并谈谈理由;然后到其他小组参观别人的排列,组间讨论交流;最后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汇报情况。通过这个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他人的思维过程,给予他人恰当的帮助,培养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与食品生产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4.2“研究与实践”栏目实施的有效性评价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创建出对于化学科目的学习评价观念,

47、同时还要求要以化学学业质量标准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为中心点,来确定和衡量化学科目的学习评价指标,其对于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效性是看重的。采用各种灵活的评估方法,例如学习档案评价和平时实验的表现,以及日常测验等方式。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和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发展,还提倡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7。 学习成果的好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习评价中去。然而实践活动与常规教学存在的又一大区别之处。常规教学的评价比较直接,最终的好坏更多的是体现在考试成绩上,然而“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学生的知识掌握,还包括了多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常规的定量评价并不合适,也没办法进行全部

48、得定量评价。在这个时候,部分的定性评价成为了有效的评价模式。所以可以采用活动表现评价这一评价模式,活动表现评价是基于观察和主观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就是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项目标准创造出符合有关条例标准的结果13。例如可以依据学生操作步骤的规范程度、学生学习态度等制作评价量表,运用该表对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情况进行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实践中表现给予点评,还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模式,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各自合作的过程后,相互交流表达自己对合作同伴的看法。此外,优化学生自评体系,使学生通过自评,不断自我反思和改进,更好地塑造自我,提升学习的态度、意志,优化学习策略,增强竞争

49、意识,提高学习质量使其学习活动形成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4.3“研究与实践”栏目的实施设计以“纯碱的生产历史”为例 本活动选自2019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系列丛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在原教材“钠的重要化合物”这一节中,并未介绍纯碱的生产历史。这其实是一个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好机会。从化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学习人类制碱工艺的演变历史,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在对纯碱的生产历史中涉及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学习后,学生深入了解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化学反应原理。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入“纯碱的生产历史”这一活动的学习,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填

50、补知识漏洞,完善知识结构。4.3.1教学与评价思路图2 “纯碱的生产历史”教学与评价思路提示图4.3.2活动的开展流程1课程的前期准备【学习任务1】制定课外学习计划、建立实践小组。【评价任务1】发展学生认识物质的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和探究物质性质的水平(基于经验水平、基于概念原理水平)。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图3 学习任务1 活动流程图2活动的实施过程【学习任务2】对制碱技术的发展史的交流和讨论及研究报告的展示与点评。【评价任务2】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及其转化思路的认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孤立水平、系统水平)及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学科价值视角、社会价值视角、学科和社会价值视角)。

51、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图4 学习任务2 活动流程图4.3.3“纯碱的生产历史”案例说明(1)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活动环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制定课前学习计划,由小组学生认领任务,合作整理资料。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进展,提倡自主学习,要在课前了解好课堂中所需要的知识。课堂上再由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教师点评。通过多样的活动,学生得以巩固拓展知识,培养发展能力,激发情感体验,提升学科素养。图5 纯碱的生产历史主题活动环节设计(2) 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本活动从多元角度出发,实现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52、。学生结合自己和同伴实际的学习情况分别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则通过观察、提问、练习等途径收集学生所反馈的信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可以初步判定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这样能够为教师进一步开展教学提供有力的指导。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使“教、学、评”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和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发展。5 结论与展望5.1 结论高中化学必修“研究与实践”栏目教学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它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各科知识能力的教学理念与为学生未来发展为本的新课标要求不谋而合。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统计分类法

53、、对比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对化学必修教材中“研究与实践”栏目的设计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与实践”这一栏目不但有着较强的操作性,而且该栏目的内容也很具有代表性,同时内容也丰富。主要是在于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和具体实验动手能力进行塑造和培养。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合理的对时间进行分配,不管在不在课堂上,都要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做到从学到用的转化。同时此栏目的设置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改变了传统教材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成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从侧面反映了新课改的特点。5.2 不足与展望由于时间等各种外在因素

54、的影响和作者的科研能力有限等,本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首先,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分析存在的问题时受个人能力的限制有所偏差,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有待提高。其次,高中化学必修课本的“研究与实践”栏目教学现状的研究不够深入,还可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维度进行深入研究。最后,由于新教材还未在四川地区进行使用,没能将根据栏目内容所设计的教学设计实践到高中化学课堂中。随着新教材的全面推广,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使广大一线教师认识到“研究与实践”栏目的教学价值,为教师对此栏目的二次开发提供借鉴。期待“研究与实践”栏目以更加丰富的开展形式呈现在高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化学教学。参考文献1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

55、.全球教育展望,2016,45(4):10-24.2 邵朝友,周文叶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2015,44(8):14-22,23.3 朱鹏飞,徐惠.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构建的启示J.化学教学,2016(7):3-7.4 林小驹,李跃等.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与特点J.教育导刊,2015(5):78-81.5 王晶.融合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科书编制简析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的变化特点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15):1-4.6 “高中化学新课标和新教材学习及教学实践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13):2

56、+81.7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8 Lorin W. Anders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J.Elevier Service,1995:(7):152.9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戢守志,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79.10 王向坤.基于HPS的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D.2014:14-15.11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173.12 吴海玲.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8. 13 (美)理查德(Richard J. Stiggins) 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2005.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