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沙眼衣原体实验诊断技术进展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48438167 上传时间:2022-01-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谈沙眼衣原体实验诊断技术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沙眼衣原体实验诊断技术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沙眼衣原体实验诊断技术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浅谈沙眼衣原体实验诊断技术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沙眼衣原体实验诊断技术进展(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谈1907年,捷克学者halberstaeder和prowazek发现沙眼包涵体,1956年我国学者汤飞凡等分离沙眼衣原体成功,引起了全世界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1。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且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日益引起人们重视。ct感染的诊断决定于病原学检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展,ct感染的诊断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就此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一、细胞生物学检测方法 1.涂片镜检:ct寄生于柱状上皮细胞内形成包涵体,取宫颈或尿道标本涂片后,通过碘染色或姬姆萨染色等可见细胞内包涵体。但由于泌尿生殖道中完整

2、细胞较少,以及细胞内包涵体脆性较大,从而造成敏感性过低,不推荐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查,仅限于ct的鉴定2。 2.细胞分离培养法:由于ct的专性细胞寄生性,一般培养法不能使其生长,只有在活的细胞内才能增殖、复制。组织细胞培养法分离ct多采用mccoy细胞或 hela-229细胞(国内也有报道采用hep-2细胞),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内有无包涵体。早期曾试图用尿标本做培养,但阳性率甚低3,只能采用尿道或宫颈拭子。培养法的特异性为100%,但敏感性一般低于100%,且各个实验室操作步骤有所不同,没有标准化,这可能有助于解释对同一种非培养方法的不同评价。组织细胞培养法是诊断ct感染的“金标准”4,但是

3、由于分离培养操作复杂,技术及设备要求高,所需时间长,且敏感性受标本采集、运送、保存等的影响较大5,加上国内很多医院不具备细胞培养条件,因而不适于临床应用,多用于科研和疑难病例的终鉴定。 二、免疫学检测方法 1.直接荧光抗体测定(dfa):将针对ct的单克隆抗体用荧光标记,与标本中的ct结合后,荧光显微镜检查就能见到发荧光的原体(ebs)。针对脂多糖(lps)的抗体荧光不够亮,且染色不匀;而针对主要外膜蛋白(momp)的抗体荧光更亮,且减少非特异染色6。dfa不象培养法必须存在有活力的ct,但其敏感性受人群感染率的影响,且有判定结果带有主观性,荧光易淬灭,不适于检测大量标本等缺点。多数学者报道其

4、特异性较高,hallsworth等7报道可达100%,因此在科研中常被用作确证试验。由于此法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在不具备分子生物学试验条件的医院,可用以检测临床标本8,但也需经验丰富者操作。 2.酶免疫测定(eia):用酶标记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检测ct的lps或momp,酶反应生成有色产物,用酶标仪进行测定。目前有chlamydiazyme、id-eia、pharmacia chlamydia eia等多种市售诊断试剂盒可供使用。其敏感性从64%到98%,特异性从93%到98%9。通常认为,其敏感性在高危人群中可得到满意结果,而在新近感染及治疗监测中敏感性明显下降。eia的优点在于方法简便、

5、操作自动化,适于短时内大批量标本的检测。但其最大缺点在于,与其他常见微生物产生交叉反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群及b群链球菌、淋病奈瑟菌、醋酸钙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其他革兰阴性细菌,从而使特异性达不到100%。国外此法多用于高危人群的筛查,国内应用较少。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直接检测核酸的技术(即基因探针技术):此技术利用核酸分子的复性原理,用特定的标记探针去检测标本中的靶核酸。最初为放射性标记,后来逐渐发展为酶或化学发光试剂标记。目前有美国圣地亚哥gen-probe公司生产的发光标记基因探针试剂盒pace-2。与培养法相比,gen-probe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96%和

6、98%99%9,尚无培养法敏感和特异。由于此法成本高、步骤繁琐,随着核酸扩增技术的出现,基因探针技术也就失去了其应用价值。 2.核酸扩增技术:继基因探针技术之后,很快出现了核酸扩增技术,这些技术包括(1)靶dna或rna的扩增,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基于转录的扩增(tba),自动维持序列扩增(3sr) 以及链置换扩增(sda);(2)探针扩增,如连接酶链反应(lcr),q-复制酶的扩增;(3)杂交后信号的扩增,如 复合探针和分支dna探针。其中研究和使用较多的是pcr和lcr,尤其是pcr技术,有学者认为其将对感染诊断引起革命性变化10。 pcr属于一种核酸体外扩增技术,用寡核苷酸指导的d

7、na合成的重复循环来实现对靶核酸序列的扩增。pcr每个循环包含变性、退火、延伸3个步骤,在不到2小时内,经过30个循环,在理论上可将最初的靶dna扩增109倍。最后可用凝胶电泳或探针杂交检测扩增的dna。由于先将标本中的核酸特异成分先行扩增复制再行检出,其敏感性较直接检测核酸大大提高。 目前国内外用于构建引物的衣原体dna有7.5kb质粒、momp基因(omp1)和16srrna基因。诊断试剂盒amplicor ct pcr已通过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审批,其扩增靶序列即为质粒dna。许多研究都已表明,pcr较培养法和eia法都要敏感7,9,11,而且pcr对于有症状或无症状人群同样敏感

8、3。但基于不同引物的pcr的敏感性仍有所不同。roosendaal等12的研究表明,质粒引物pcr最敏感,omp1引物pcr最不敏感,16srrna基因引物pcr介于两者之间。这可解释为在每个衣原体细胞中dna拷贝数不同的缘故。虽然omp1引物pcr敏感性较质粒pcr为差,但omp1引物pcr扩增的特异性好,而且palmer等13报道通过巢式pcr,经过2轮扩增,同样能够达到质粒引物pcr的敏感性。并且omp1扩增后,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还可对ct进行基因分型14,这对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pcr技术不但能检测尿道或宫颈拭子标本,而且可以采用尿标本进行检测。但尿中可能存在

9、扩增的抑制物,从而影响pcr的敏感性。verkooyen等15报道将标本进行预先的加热处理或使用2sp转运培养基可显著降低amplicor ct pcr对抑制因子的易感性。将临床标本加热处理后10倍稀释亦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这种抑制。除了尿中的抑制物会影响pcr的敏感性,导致出现假阴性结果外,pcr的另外一个缺点是由于其本身技术原理的原因,容易造成假阳性污染。 近年亦有学者应用lcr检测ct。lcr属于一种探针扩增技术,是依赖靶核酸序列的寡核苷酸探针的连接技术。abbott lcr-ct诊断试剂盒也已通过fda的审批。同pcr相比,由于使用两对引物,用lcr检测ct感染,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0、16。但连接酶价格昂贵,难以在临床普及应用,仅适用于科研,且国内应用较少。 最新发展的扩增试验是gen-probe公司的扩增ct的转录介导扩增试验(tma),扩增并检测ct的rrna。tma的一个优点是每个感染细胞中有大量的rrna。而且操作步骤简便,只是一个恒温过程,不需要变换温度的扩增仪。crotchfelt等17报道tma检测女性尿标本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8%和100%,男性尿标本为95.6%和98.7%,提示tma将成为另外一种能利用尿标本检测ct的扩增方法。国内尚无采用该法进行检测的报道。 目前除了发展各种核酸扩增技术,国外学者们又将眼光投向了标本取材方面的改进上。除尿标本外

11、,外阴标本也可能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标本而适用于pcr、lcr和tma等高度敏感的扩增方法,在筛查高危人群中可能会替代侵入性标本18。测试外阴涂片标本可以节省用于尿标本离心的时间,而且可以由患者自行取材19。另外,为节省时间和费用,有学者尝试,同时进行几种性传播疾病病原体的共同扩增,但结果不尽如人意20-22。 综上所述,结合国内情况,泌尿生殖道ct感染的实验诊断中,经典的细胞培养方法虽然特异,但耗时长、费用大,且不够敏感,不适于临床开展;免疫学方法简便快捷,在基层医院具有实用性;在具备分子生物学实验条件的医院,由于pcr方法高度敏感特异,可检测各发病率人群,只要严格规范操作,避免假阴性及假阳性结

12、果的出现,可望在ct感染诊断中常规使用。总之,ct感染的诊断目前已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下个世纪有可能利用生物芯片等更新的技术进行检测。我们应密切注视检测技术的发展,以便准确、快速地对ct感染作出诊断。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05-1311. 2黄策,端青.常见性传播疾病的实验检查及其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8,14:86-88. 3mahony jb, luinstra ke, sellors jw, et al. confirmator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esti

13、ng for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first-void urine from asymptomatic and symptomatic men. j clin microbiol, 1992,30:2241-2245. 4pasternack r, vuorinen p, kuukankorpi a, and et al. detection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fections in women by amplicor pcr: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performance with urine an

14、d cervical specimens. j clin microbiol, 1996,34:995-998. 5姚兵,杨岳琴,朱启锭.套式聚合酶链反应结合直接荧光法检测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338-341. 6俞树荣,主编.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40-349. 7hallsworth pg, hefford c, waddell rg, et al. comparison of antigen detec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culture for detecti

15、on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genital infection. pathology, 1995,27:168-171. 8罗春丽,蔡晓钟,陈宏础,等.荧光单克隆抗体检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5,10:92-92. 9lebar wd. keeping up with new technology: new approaches to diagnosis of chlamydia infection. clin chem, 1996,42:809-812. 10buck ge.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16、: a revolutionary new procedure for the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infectious disease. j ky med assoc,&nbs p;1996,94:148-152. 11schachter j. dfa,eia,pcr,lcr and other technologies: what tests should be used for diagnosis of chlamydia infections? immunol invest, 1997,26:157-161. 12roosendaal r, walboome

17、rs jm, veltman or, et 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primer sets for detection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j med microbiol, 1993,38:426-433. 13palmer hm, gilroy cb, thomas bj, et al. detection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by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swabs and urine fr

18、om men with 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j clin pathol, 1991,44:321-325. 14lan j, walboomers jm, roosendaal r, et al. direct detection and genotyping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cervical scrapes by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j clin microbiol,

19、 1993,31:1060-1065. 15verkooyen rp, luijendijk a, huisman wm, et al. detection of pcr inhibitors in cervical specimens by using the amplicor chlamydia trachomatis assay. j clin microbiol, 1996,34:3072-3074. 16puolakkainen m, hiltunen-back e, reunala t, et al.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s of two commer

20、cially available tests, a pcr assay and a ligase chain reaction test, in detection of urogenital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fection. j clin microbiol, 1998,36:1489-1493. 17crotchfelt ka, pare b, gaydos c, et al. detection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by the gen-probe amplified chlamydia trachomatis assay (

21、amp ct) in urine specimens from men and women and endocervical specimens from women. j clin microbiol, 1998,36:391-394. 18stary a. chlamydia screening: which sample for which technique? genitourin med, 1997,73:99-102. 19polaneczky m, quigley c, pollock l, et al. use of self-collected vaginal specime

22、ns for detection of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fection. obstet gynecol, 1998,91:375-378. 20crotchfelt ka, welsh le, debonville d, et al. detection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and chlamydia trachomatis in genitourinary specimens from men and women by a coamplification pcr assay. j clin microbiol, 1997,35:1536-1540. 21颜进,彭红梅,刘剑雄.热启动双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临床检验杂志,1998,16:17-19. 22郑占才,王家璧,王宏伟,等.复合pcr同时检测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12:328-330. 12 / 12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