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一、凉山州基本情况)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6902647 上传时间:2021-1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于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一、凉山州基本情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一、凉山州基本情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一、凉山州基本情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关于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一、凉山州基本情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一、凉山州基本情况)(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一、凉山州基本情况)一、凉山州基本情况 XX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幅员面积6.04 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现有人口473万,其中彝族人口231万、占总人口的48.9%。州府XX市是举世闻名的航天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森林城市。 凉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凉山,巧渡金沙江、召开会理会议、举行彝海结盟,在中共党史、军史、革命史和民族工作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1950年凉山解放,19

2、56年实行民主改革,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创造了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伟大历史。1979年,撤销原西昌地区,其辖区并入XX州,州府由XX县迁至XX市,古老凉山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正在谱写“跑步奔小康”的新篇章。 凉山资源富集、潜力巨大。一是水能资源富甲天下。可开发量6387万千瓦,占全国的15%、全省的57%,国家在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规划建设的14座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电站中,凉山境内有10座、总装机5700多万千瓦,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和骨干电源点。二是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矿种103种,特大型、大型矿床30处,轻稀土氧化物保有储量278万吨、

3、全国第二,钒钛磁铁矿15.48亿吨、全省第二,有色金属矿产储量全省第一,其中铜、锡、钴、钼等占全省的80%左右。三是农业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立体气候特征明显,被誉为各类动植物的基因库,是全国第二大优质烟区,全省三大林区、三大牧区之一,优质水稻、烟叶、茧丝、马铃薯、苦荞麦、水果、错季蔬菜、花卉等绿色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四是旅游资源绚丽多彩。位于“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腹心地带,有代表性的景区、景点160多个,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7个,4a级景区4个,是西部最佳阳光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五是民族文化资源独具魅力。有全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奴隶博物馆,“彝族火把节”

4、被列为中国十大民俗节日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歌舞服饰、泸沽湖摩梭文化、木里藏乡风情等异彩纷呈,极具开发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扩内需、调结构”、“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决策部署,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人民,事不避难、爬坡实干,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全州呈现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4.19亿元,增长 17.

5、5%;人均gdp达17564元,净增3258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5.1亿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0.5亿元,增长 3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9亿元,增长18.9%;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90.85亿元,增长2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69亿元,增长2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79元,增加17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5.4元,增长15.29%。 二、全州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扶贫开发这个中心,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为目标

6、,以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坚持“治穷、治愚、治病、治毒”相结合,大力实施“统筹型、捆绑式”扶贫开发战略,坚持把“三房”改造和新村建设摆在扶贫攻坚的优先位置,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坚持把加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先导工程,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把发展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教育事业作为扶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着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坚持把禁毒防艾作为扶贫攻坚的突破难点,着力消灭贫困滋生的“两大毒瘤”;坚持把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作为扶贫攻坚的强力抓手,着

7、力凝聚扶贫攻坚的精神动力;坚持把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扶贫攻坚的基础工程,着力强化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全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减贫速度明显加快。全州贫困人口从2000年底的169.28万降至2010年的 40.08万(其中10个重点县从2000年底的120.36万人下降到2010年底的32.09万人)。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361元增加至2010年4565.4元,其中10个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012元增加至2010年2885元。二是重点扶贫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完成新村扶贫工程1188个,实施移民扶贫1.3万户5.85万人,“三房”改造14.1万

8、户,受益群众达60.25万人;完成271所乡镇中心学校和 161所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任务;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117个,共投入资金8609万元,促进了种、养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三是扶贫资金投入明显加大。 20012010年,国家、省、州、县市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0.9亿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扶贫资金6.8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8.4亿元,以工代赈资金3.8亿元,两项资金6.3亿元,省民委发展资金0.6万元,州本级财政配套扶贫资金3亿元,县市财政配套资金2亿元。四是社会扶贫工作明显加强。 20012010年底,中纪委监察部等中央、省级机关及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参加我州定点帮扶工作,共投入资金和物资折合1.

9、90亿元,引进资金6.19亿元。五是地方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逐年增加。2007年以来,我州坚持把40%以上的财力直接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将每年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中的50%、资源有偿出让收益的50%,州本级财政每年按上年扶贫资金规模的10%递增安排,用于扶贫开发。2010年州财政扶贫资金6492.3万元,比上年的5513万元增加979.3万元,增长17%;县级财政扶贫资金7321万元,比上年的6557.15万元增加763.85万元,增长11%。 虽然我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很大的成效,但由于社会历史、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等多种原因,凉山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现状还

10、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扶贫开发长期性、艰巨性、特殊性的矛盾依然存在,扶贫攻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仍然是最大的州情。全州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的30.6%,截止2010年底全州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0.08万人(其中10个彝区扶贫工作重点县32.09 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8.1%(其中10个彝区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为28.3%),XX县和XX县分别高达35.68%和35.58%。若按照 1196元的标准测算,全州贫困人口将达到121万人(其中10个彝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6.98万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达4.16万多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68.9

11、%,3743个行政村中,有2561个贫困村,其中仅有1188个被列为四川省重点贫困村给予了扶持。二是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最大的问题。2010年,全州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全国的58.7%、76.4%和 76.8%,全省的84.8%、96.2%、88.7%。区域发展不平衡十分突出。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gdp总量、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占全州的29.02%、41.1%,安宁河谷5县1市所占比例分别达70.98%、58.9%。三是基础设施弱、环境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仍然是最大的瓶颈。全州路网密度为29.3公里/百平方公里,远低于

12、全省平均水平,高等级公路仅占23.4%,四级路占等级公路的35.3%,等外公路高达41.3%;尚有9个乡、944个行政村不通公路,无电村1096个(完全无电村507个、部分无电村589个)、涉及15.25万户66.24万人,99.7万人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587.6万亩中低产田急需改造;尚有农村危房9.89万户,5.23万户、26.13万人居住在不宜人居的高寒山区、严重干旱缺水地区、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地区,其中3.78万户18.88万人不具备生存条件、无法就地脱贫,1.45万户7.26万人需避险搬迁。四是治穷、治愚、治病、治毒仍然是最大的任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

13、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贫困地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9%、初中仅占6.5%、高中仅占1.5%,彝区群众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远低于全省9年的平均水平。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平均每千人仅有医生1.8人、病床1.84张,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47、35个百分点。同时,受毒品问题影响,凉山已成为全国毒品重灾区和艾滋病重疫区之一。截至2010年10月,全州登记在册的吸食、注射毒品人员11549人,累计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人20856例。毒品、艾滋病“两大毒瘤”与贫困问题相互交织、恶性循环,成为危害群众健康、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成为扶

14、贫攻坚的最大难点。 三、下一步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 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凉山州将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一个意见、两个规划”的重大机遇,一手抓安宁河谷率先发展,一手抓大凉山和木里藏区扶贫攻坚跨越式发展,切实把农村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把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持重点,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把推进新村建设作为重要平台,强化“一个支撑”(产业支撑),狠抓“三个重点”(彝家新寨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坚持“四个结合”(与发展社会事业、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禁毒防艾、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相结合),强化“三个保障

15、”(强化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资金保障),整村推进、连片治理,以大扶贫理念推进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力争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一道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强化产业支撑,在推进“造血”式扶贫上取得突破。一是做强工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着力壮大矿业、水电、电冶产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逐步构建资源经济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好发展格局。二是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以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家一园”为重点,把农业产业规划到各乡镇、村、组、户,明确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一年一个重点地推进种养基地建

16、设,同步发展各类农民专合组织、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和精深加工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着力把烤烟、马铃薯、苦荞、特色水果、蔬菜、生猪、肉牛、肉羊、家禽、特色经济林、中药材等打造成为促进农民长期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致富渠道。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促进农民快速增收的重要渠道,大力实施劳务双百工程,以订单输出为重点,加强劳务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狠抓“三个重点”,在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上取得突破。一是抓好以“彝家新寨”为主的新村建设。紧紧围绕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和新农村建设 “二十字”方针,按照“有利于道路交通、有

17、利于设施配套、有利于生产生活”和体现田园风光、地域特点、民族风格、前庭后院、布局合理的要求,切实抓好村庄布局、村落规划和民居设计。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综合利用各项惠农、支农政策,捆绑投入各类资金,整合各类资源,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全力推进“彝家新寨”建设。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农村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农网改造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着力抓好通讯、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治理进村进社进农家活动,着力实施“六改、三化

18、”工程(改厨、改圈、改水、改路、改房和绿化、美化、亮化),显著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三)坚持“四个结合”,在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和抑制返贫能力上取得突破。一是坚持与发展社会事业相结合。更加突出农村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不断巩固“两基”成果,推进“三教”统筹,实施职教攻坚,着力培养新型农民,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巩固和深化新农合工作,切实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二是坚持与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相结合。全民动员,干部带头,深入开展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送板凳、送餐桌、送床铺,向陈规陋习宣战,大力

19、倡导和养成现代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时,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牢固树立“勤劳改变命运”的观念,积极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投工投劳参与农村公路、新村、农田水利设施等建设,靠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早日脱贫致富。三是坚持与开展禁毒防艾工作相结合。严厉打击各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做好预防爱滋病、关爱爱滋病患者的各项工作,大力开展“禁毒防艾”知识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宣教活动,群防群治,综合治理,持续纵深开展“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坚决遏止毒品犯罪和爱滋病的蔓延,切实解决影响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社会稳定的特殊问题。四是坚持与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相结合。加大社会扶贫工作力度,继续开

20、展“百乡教育扶贫工程”;认真总结中纪委监察部对口帮扶XX县的成功经验,积极争取更多中央、省级机关和国有大型企业对我州进行对口帮扶,继续做好安宁河流域四县市对口帮扶四个重点县工作。(四)强化“三个保障”,在形成扶贫攻坚合力上取得突破。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齐抓、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全民支持”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二是强化机制保障。坚持把扶贫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抓;建立健全“1+9”扶贫开发新机制,突出牵头抓总,强化部门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增强整体合力;按照科学、规范、透明、高效的要求,建立健全资金使用、项目管理、审计验收等制度和规定,确保扶贫项目建成优质工程、廉政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