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答案[1]

上传人:1395****376 文档编号:46483356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6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答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答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答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答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教育学问题与探索》答案[1](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心理学部分 第一章 绪论一、填空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呢。2认识过程是指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应客观事物的特征、关系的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4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实质上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5实验者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项变量是控制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6心理现象又可以称为心理活动,简称心理。7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

2、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与调节,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8心理学史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相互关系的规律的科学。9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冯特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二、选择 1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3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罗杰斯。4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5由实验者安排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自变量。6用标准化

3、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测验法。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冯特。8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三、判断 1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方面。2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各自独立,毫无联系。×3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反过来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4既没有不带个性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的个性。5人的心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因而无法进行研究。×四、名词解释1心理学

4、: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3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行变化,作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4调查法:同是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为了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可用调查法。五、简答1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现象研究的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心理(活动

5、)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是人所共同具有的,但这些过程具体表现在各个人身上却存在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为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又会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并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2简述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

6、过程。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人的大脑在一定的时间内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只有对一个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有一定的情感,随着认识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它可以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和效率,也可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对认识过程起阻作用。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活

7、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意志使人的认识过程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意志过程与情感过程:第一,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提高人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活动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情感,不畏困难,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意志薄弱,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3个性心理包括哪些结构成分?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2

8、)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3)性格: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1)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观察的。有目共睹,有耳共听;可以得到共证的。(2)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是可以测量的。即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2发展性原则: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3系统性原则: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内容。4教育性原则: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选用

9、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尤其不要对儿童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六、论述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1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依据,与唯心主义作斗争(2)对邻近学科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3)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2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根据心理活动规律,影响人的心理(2)能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3)让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一、填空1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神经元,它由核心颗粒和连接线DNA两部分组成。2神经元主要有接受信息功能和传递信息功能。3两个神经细胞相互接触的部位称突触。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5反射弧

10、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6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8人脑由大脑、小脑、间脑和延髓组成。二、选择1下列属于第二信号刺激物的是:数字。2心理学界认为,动物心理的真正出现是在腔肠动物阶段。3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是巴甫洛夫。三、判断1“鹦鹉学舌”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2人脑的形成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3操作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提出来的。×4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和内容。5第二信号系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条件反射系统。×四、名词解释1反射: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有机体的

11、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2反馈:被作用部位反作用于作用它的上级部位,叫反馈。泛指发出的事物返回发出的起始点并产生影响。3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五、简答1条件反射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根据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的类型,条件反射又可分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由各种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味觉的具体信号引起

12、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人类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形成条件反射,这是是人类所特有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六、论述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人的心理并不是大脑先天固有的产物,也不是大脑自

13、动产生的,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所谓客观现实,是指主体意识以外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人们就是在接触这些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活动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 七、狼孩的实例说明了什么?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并不是大脑先天固有的产物,也不是大脑自动产生的,而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

14、心理产生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就其内容来说,从最简单的感知、表象到复杂的思维、观念、意识等,都是各种事物及其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使是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如思维活动和创造想象,同样源于客观现实。人正常的心理活动是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印度“狼孩”卡玛拉虽是人的后代,具备产生人的心理的物质前提一大脑,因为失去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使脑的发展受到了影响,所以没有产生人的正常心理。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一、填空1知觉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4种特性。2直观教学形式包括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等。?3“戴着眼镜找眼镜”是因为感觉适应造成的;从不同的角度看,我们总是把门知觉为长方形是

15、知觉恒常性的表现。4在社会知觉中常出现的4种偏差是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和刻板印象。5内部感觉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6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二、选择1人在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选择性。2“一目了然”是由于知觉的整体性。3视觉的适应有明适应、暗适应。4“胖人宜穿竖条衣服”是利用错觉的原理。5“情人眼里出西施”是晕轮效应。三、判断1各种感觉加在一起就是知觉。×2感觉适应是感受性的降低。×3“甜言蜜语”是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中的联觉。4“一日三秋”、“度日如年”是时间错觉。5“观察”是有目的的知觉,是思维的知觉。6“我看见一

16、朵红牡丹花”是感觉。7在知觉活动中,对象和背景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四、名词解释1知觉:人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是个体组织、选择并解释感觉的过程。2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认识过程的最初阶段。3适应:感受性变化的普遍规律。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4错觉:也叫错误知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不正确地、歪曲地知觉。5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是指人在社会知觉中,将知觉对象的某种特征不加分析地扩大到其它方面或总体特征去的现象。五、简答如何校正社会知觉偏差,正确对待学生

17、?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过程中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我们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尊师爱生。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水平。(一)正确对待第一印象(二)公正地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三)消除刻板印象教师不应依据刻板印象轻易地把学生归入某一个先进或落后的群体,特别是不能把顽皮的学生归入难以教育的一类,以免造成师生对立。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具体的评价。(四)重视运用近因效应教师要重视和把握从每一个学生身上获得的最新信息,用发展的观点全面地、历史地分析他们的新思想新情况,对于他们好的思想苗头及时扶持鼓励,

18、使之发扬光大;对于不好的苗头,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学生时时处于发展进步之中。总之,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社会知觉的能力,防止社会知觉中可能发生的偏差,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六、论述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答: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培养方向:学生观察力的提高,表现为观察类型特征的改善与优良观察品质的养成。对于擅长精细把握事物细微处或局部的分析型学生,应注意培养他们把握事物全貌的能力与技能;对于擅长把握事物全貌而对细微、局部容易忽略的综合型学生,应努力培养他们精细分析事物的能力与技能。培养途径

19、: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7)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8)教会学生自觉养成观察习惯。七、实例分析为什么教师讲课要做到抑扬顿挫?教师讲课做到抑扬顿挫,可以减少和避免感觉适应现象的发生,提高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适应现象是感受性变化的普遍规律。如果教师语言比较缺少生气和变动幅度,对学生的持续刺激就容易产生适应现象,而适应现象表现为感受性降低。教师讲课做到抑扬顿

20、挫,可有效增强感觉对比作用,体现出教师语言的丰富,吸引学生。教师讲课做到抑扬顿挫,是在教育教学中自觉遵循了知觉的选择性,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目的是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第四章 记忆一、填空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2记忆过程的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3根据信息加工的内容分,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4根据信息加工的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5遗忘可分为永久遗忘和暂时性遗忘。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出人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7联想具有4个规律,他们是接近律、类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8

21、记忆的品质包括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二、选择1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约为7+-2组块。2一个较长的学习材料,它的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而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作用而产生的。3考试时,有些试题要求默写、填空、回答问题等,这是属于有意记忆。4由冷想到热,由苦想到甜,由小想到大是对比联想。三、名词解释1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遗忘)、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2识记: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3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贮存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一个环节。4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

22、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5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6记忆策略:是指为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四、简答1如何复习才能提高记忆效果?答:识记是接受所要记忆的事物的刺激。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复习不是单纯地机械重复。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编码在识记中要起决定性作用。复习的效果与其说决定于复习的次数,不如说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一)合理组织有效的复习首先,复习要及时。其次,适当采用间时复习。再次,要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二)把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三)复习过程多样化(四)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

23、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准备性。(五)注意用脑卫生2有人在考试前突击背答案,考完以后就大量遗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现象?记忆的遗忘规律说明,学习后的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最初一段时间忘得很快,以后就逐渐变慢。也就是说,如果不及时复习,所记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就会遗忘很多。?3复习有哪些策略?复习即多次的识记,这是防止或减少遗忘的有效方法,是信息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在识记和提高记忆效果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要做到:(1)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遗忘规律指出,识记后最初遗忘较快,以后逐渐减慢。针对这一规律,识记后应及早加以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即在

24、复习中间有休息)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的效果越比不间时复习的好。再次,要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习。(2)复习中的尝试回忆。(3)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对于不太长的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4)复习的形式多样化。运用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能提高复习效果。如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把所学材料加以系统地组织,自己编写提纲等等。4影响回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信息加工水平在识记时对材料的信息加工水平会影响回忆的效果。一般说,加工水平越深,回忆效果越好。2联想线索在识记时是否

25、设下联想线索会影响回忆的效果。联想线索有助于信息的提取。在识记材料时,建立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已有经验之间某种或多种联想线索,那么在回忆时,只要记住某一线索,就能联想出一连串材料。3回忆场合回忆场合与当初识记时的场合是否一致,也会影响回忆的效果。这里的回忆场合既包括客观环境,也包括机体的内环境。4前摄和后摄抑制在影响回忆的因素中干扰是一个重要方面。前摄抑制是指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是指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5回忆时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对回忆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并且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情绪的紧张度方面。一般说,良好的情绪状态,如愉悦、轻松、平和的情绪有利于回忆;而负情绪,尤其是

26、紧张情绪对回忆会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五、论述1试述记忆系统及其基本特点。1.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人类的记忆系统。答: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由于信息由输入到提取所经历的时何不同、对信息的编码、贮存方式不同,根据这些特点,一般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它们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记忆种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切配合的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一般信息保存时间为0.5-2秒钟,以物理特征编码,因此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容量较大。当信

27、息受到注意,即得到识别,进入短时记忆,若没被注意则很快消失。短时记忆是指记忆信息在一分钟以内的加工处理的记忆,一般以言语听觉形式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编码,其信息容景为7士2组块,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被言语复述则转入长时记忆。而对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会随时间流逝衰退而被遗忘。长时记忆是经过复习后长期储存信息的记忆,信息保持时间为1分钟以上、数年,乃至终身。从信息源来说,长时记忆是对短时记忆重复加工的结果,但有些也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形成的,信息是以意义方式编码,它们包括语义和表象编码,故又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长时记忆

28、中的信息贮存主要有陈述性知识,即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和程序性知识,即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容量是巨大的,所贮存的信息具有备用性特点,其信息不能提取和错误提取是由于受到干扰抑制所致。2举例说明遗忘规律在教学上的运用。如在复习中,根据遗忘规律,为求得较好的复习效果,需要注意以下方法的使用:(1)要及时复习(2)要过度学习(3)合理选择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4)排除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5)复习方法,方式要多样化(6)要动员多种感官参加3“温故而知新”是什么道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注意力,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它是不是能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

29、要靠它和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的程度而定。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不了解的东西。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把新材料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4如何培养和提高记忆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其目标是,通过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并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提取出来为己所用。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 (二)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心理学已经研究、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如直观形象记忆法、特

30、征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推导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教师要把方法论教育渗透在知识传授之中,使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记忆知识,不断提高记忆效率。 (四)讲究记忆卫生:记忆卫生也是影响记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愉快的情绪、清新的空气、适当的营养、合理的作息制度和科学用脑等,都能增强记忆效果,提高记忆能力。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一、填空1人的思维过程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2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表现为输入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完成等。3人类的抽象思维是以语言符号为中介对现实的反映。4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思维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

31、象逻辑思维。5个体掌握概念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掌握日常概念,另一条是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6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这4个阶段分别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7幻想是指向未来的想象;梦是一种睡眠状态下的想象。8有意想象按其创造性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其特殊形式是幻想。9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是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10创造性思维的形式有理论思维、直观思维、倾向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二、名词解释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2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3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

32、应的新形象的过程。4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5问题解决: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6概念:是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的,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形成或掌握概念是人类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三、简答1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1人的知觉特点,知觉的整体性使人偏离问题解决的方向。2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包括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最初看到的功能影响更大。3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动机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问题解

33、决。问题解决的需要和动机使人对问题的解决持积极态度,并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4个性差异(1)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2)人的智力对问题解决也有显著影响2简述灵感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在创造性活动中,新形象与新思想的出现,常常带有突发的性质。这种心理状态人们称为“灵感”。 灵感产生的条件和过程大致有:(1)头脑中要有一个待解决的中心问题。它是产生灵感的前提,是由灵感的专一性决定的。(2)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或观察资料(信息资料)的积累。所以,灵感思维是以一定的知识积累或经验为先决条件的。(3)对于渴望解决的中心问题要反复地、艰苦地、长时间地思考,即要进行超出常规的过量思考。因此,过量思考就是促使灵感到来的

34、必经阶段。(4)搁置。在搁置阶段,头脑中已形成的潜意识信息一旦遇到相关的刺激,常会自然地产生“一闪念”(或顿悟)。(5)灵感的产生。人脑的“一闪念”(或顿悟)一旦形成,即表示灵感已经到来。这时的关键是要及时地抓住灵感,并通过自觉的思维活动对这一突然的“一闪念”进行鉴别,只有对有用的灵感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并使之清晰以后,灵感才能在创造中起重要作用。3简述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又称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此法经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发明技法群,如奥斯本智力激励法、默写式智力激励法、卡片

35、式智力激励法等等。智力激励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自由思考。第二,延迟评判。第三,以量求质。第四,结合改善。四、论述1试述积极幻想与消极幻想的差异及两者不同的意义。积极的幻想通常叫“理想”,它是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产生的。这种幻想能激励人的斗志,鼓舞人的信心,推动人去努力学习和工作。从社会学角度,理想是对未来社会合乎客观发展规律的想象和希望。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合乎规律的、有根据的设想。从心理学角度,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信念。从政治学角度,理想是人们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消极的幻想通常叫“空想”或“梦想”。它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也反映了人们一

36、定的追求。但它是缺乏客观根据的,是脱离实际的一种主观臆想,是主观臆造的产物,缺乏现实基础,以愿望代替行动,俗话叫“想入非非”。并且消极幻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它也是永远无法实现的。2大量的研究提供了改善创造性活动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联系实际,谈谈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能使思维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思维才能具有创造性。学生的积极态度主要来自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学生的求知欲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聚合思维的

37、培养。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独特性:使思维产生新的成分,对问题提出独特见解。流畅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联想。3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活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4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1)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思维品质(2)组织多种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展创造能力,发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生 ?第六章 情绪和情感一、填空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反映。2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3情绪和情感表现为

38、喜怒哀乐等特殊的情态变化。4一般地讲,如果客观事物符合和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会产生愉快、喜欢、满意等内心体验;反之,如果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人就会产生不愉快、痛苦等内心体验。5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则是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6从表现的角度看,情绪带有情境性,易变化,而情感则相对比较稳定。7表情可以分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动作表情。8根据情绪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性,可把它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9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是心境;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是激情;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叫应激。10按照情感的社会内容

39、,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11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叫理智感。12人根据审美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美的评价标准,把在创作或欣赏美的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叫美感。二、选择1情绪和情感反映客观事物同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2情绪和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3情绪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的说法是错误的。4情感具有情境性的说法是正确的。5“喜者见之而喜,忧者见之而忧”是心境的描述。6狂喜、暴跳如雷是激情的描述。7义务感、责任感是道德感的核心。8发现问题时的怀疑感、百思不得其解时的苦闷感都是理智感的表现。三、判断1情绪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因而人和动物都有。×2情绪和情感产生的源泉是

40、客观事实。所以,任何客观事实都能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3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4情绪和情感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四、名词解释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2心境: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3激情: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4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5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6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7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五、简答1什么是

41、情绪和情感?他们和需要有什么关系?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情绪和情感表现为喜、怒、哀、乐等特殊的情态变化(情绪体验)。一般来讲,如果客观事物符合和满足人的需要,就会产生愉快、喜欢、满意等内心体验;反之,如果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就会产生不愉快、痛苦等内心体验。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与人交往的友谊感,与遵守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相关的道德感。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人和动物共有,情感发生较晚,人所特有,是个体社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

42、的产物。从稳定的程度看,情绪带有情境的性质,情感则既有情境性,又有稳固性和长期性。2什么是表情?可分为几类?答: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表情动作主要有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面部表情,面部表情能精细、准确地反映人的情绪,它是表达情绪最主要的一种表情动作。身段表情是除面部表情以外的其他生理部位的表情动作。头、手和脚是表达情绪的主要身体部位。言语表情是在言语的声调、节律和速度上的表现。在三种主要表情动作中,面部表情起主要作用,而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往往是情绪表达的辅助手段。 表情动作有如下作用:表情动作有传递信号的意义由根据外部表情动作.

43、人们可以判断他人的内心体验,因此表情是测量情绪的客观指标之一: 人类表情是动物表情演化来的,是生存斗争适应环境的结果:在现代,表情具有重要的社会性功能。个体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也通过对他人表情的观察和体验来了解周围人的态度和意愿。3简要回答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答: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属于同一类但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是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情绪和情感的联系如下: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即情绪的各种不同的变化一般都受制于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另一方面,情感也依赖干情绪,即人的情感总是在各种不断变动着的情绪中得以表现

44、,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和情感之间有如下区别:a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情绪更多的是与生理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而情感则更多地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b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生在先,情感体验在后。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态度体验,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但刚出生的新生儿尚未产生情感,它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逐渐在社会生活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c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情结是反应性、活动性的过程,会随着情境的改变以及需要满足情况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

45、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是构成个性心理品质中稳定的心理成分。d情绪表现的外在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情绪表现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特征,面部表情是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情感多以内在感受、体验的形式存在。4情绪和情感与人的认识过程的关系如何?情绪和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它不同于认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5什么是心境?影响心境的因素是什么?1心境:较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导致心境产生的原因很多,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学习上的成功

46、和失败,人际关系、个人健康、自然气候等都可能引起某种心境。但心境并不完全取决于外部因素,还同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联系。一个有高尚的人生追求的人会无视人生的失意和挫折,始终以乐观的心境面对生活。6什么是激情?激情对人有什么影响?2激情: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勃然大怒”、“大惊失色”、“欢喜若狂” (狂喜、暴跳如雷)特点:(1)激动性和冲动性,(2)发作短促,冲动一过,立即减弱或消失,(3)往往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积极的激情,可以使人处于应激状态,它是完成紧急任务的动力。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样的激情是必要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是生活在平常的日子里,经常的情况是消

47、极的激情干扰了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一念之差”当一个人处于激情状态时,对自己的控制力降低,表现为头脑不冷静,行为易冲动,以至有时盛怒之下可能扑向发怒对象。7情感有何功能? (一)动力功能: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二)调节功能: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 (三)信号功能:该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息传递的效能。 (四)保健功能:该功能是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 (五)感染功能:访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绪情感具有对他人情绪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 (六)迁移功能:该功能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情绪情感

48、会迁移到与此人有关的对象上的效能。六、论述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如何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方法一:尽可能的变化生活环境。方法二:表情训练法。(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日本人的情绪训练法)方法三: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来调节情绪。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2教学中如何运用情绪、情感的规律?情绪情感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积极的情绪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动力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要在教学中确定情感目标教师的情感包括教师对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情感、对所教学科及其有关知识内容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主导情绪状态和情绪表现(即表情运用状况

49、)等。学生的情感包括学生对学校学习活动的情感、对所学课程及其有关知识内容的情感、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情感、主导情绪状态、课堂情绪气氛和情绪表现等。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教育者的意志,因而其内容本身也不可避免地蕴含大量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学不仅要有认知目标,也要有情感目标。 (二)以知促情 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的基础,所谓“有所知,才能有所感”;而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入和变化,情绪情感也不断地加深和变化,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另一方面,情绪情感激励人的认识活动,提高认识活动的效率。因此,利用情知交互作用,从认知入手调控情感,既有利于学生本身的发展,又有助于促进

50、教学中的认知发展。具体做法是: 1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2巧妙组织教学内容。 3择优采用教学形式。 (三)以情促情 在教学中通过情感信息回路调控学生情感,使之处于良好的情感氛围之中,不仅有利于直接促进学生各种情感的陶冶和培养,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和优化学生的认知活动。1教材内容的情感性处理。情感迁移法。言语情趣法。拟人比喻法。轶事插入法。美感引发法。2教师情感的自我调控。因为情感具有感染功能,教师的情感会在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这方面教师尤要注意两种调控:一是教师情绪状态的调控。二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情感调控。3师生情感的交流。施爱于细微之处。施爱于需要之时。施爱

51、于批评之中。施爱于学生之间。施爱于教学之余。3试述情绪、情感规律在德育中的运用。(一)知情结合,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有密切的联系,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是促进道德情感不断升华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的教育实践。美育的教育功能历来受到中外哲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们的重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陶冶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

52、之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961)认为,“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美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手段,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教育实践亦证明,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第七章 意志一、填空1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对具

53、有高度自觉性和坚定性的人的赞颂。3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一是制止。4意志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采取决定阶段;第二是执行决定阶段。5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往往与克服困难联系。6引起一个人开始参加某种活动的相当稳定的行为倾向称为动因。7动机冲突主要有双趋式、双避式、趋避式和多重趋避冲突。8“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一种双趋式冲突。9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10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11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二、选择1下面哪种活动是意志行动?背诵课文2克服困难、自觉的目的是意志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3毕业生

54、择业时,面对多重选择,是哪种冲突的表现?双重趋避式冲突4与受暗示性和独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自觉性。5中国女排奋力拼搏,获得“五连冠”,表明中国女排具有的意志品质是坚持性。6“我行我素”、“固执己见”是和意志的自觉性品质相反的表现。7在面对问题时经常举棋不定,是果断性意志品质弱的表现。8对于胆小而易受暗示的学生,老师要培养他们的自觉性意志品质。9对过分活跃和缺乏自控的人,应注意特别培养他的自制性。10某学生遇到难题时,会仔细思考,甚至连喜爱的动画片也不去看,表明该学生具备自制性这种意志品质。三、简答1什么是意志?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

55、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人在行动前,行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明确的观念形式存在于头脑中,意志行动始终是在自觉目的的支配下进行。意志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它在人类变革现实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它对行为具有发动、坚持和制止、改变等调节控制作用。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随意运动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意志行动的机制就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所进行的运动分析器的活动。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没有困难的行动不能称为意志行动。2简述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答:意志是意识调节功能的表现,意志对行为的调节作用保证了人的行为的目的方向性,调节最终结果表

56、现为预定目的的实现。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人的行为的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发动表现为推动人去从事为达到预定目的的行动,抑制表现为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行动。意志对行为的发动和抑制作用,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意志通过发动和抑制这两个方面,克制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行动。发动与预定目的的实现有关的行动,从而实现对人的行动的调节和支配。 意志不仅调节人的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心理状态,意志可以对个体的认识活动进行调节。3简述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答: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是指意志对行为的积极能动的调节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包括动机斗争和确

57、定行动的目的。执行决定阶段,包括行动方法、策略的选择和克服困难所作出的决定。采取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以及意志行动的动因,一般说来需要通过动机斗争和目的确定等环节。A .动机的斗争。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山一定的动机引起而指向于一定的目的。动 机是激起人们去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引起人的行动的内部原因和推动力量, 如果各种动机相互矛盾时,会权衡轻重,并评定社会价值,从而推动人们去行动。B确定行动的目的。确定行动的目的非常重要。目的越深刻、越具体,则由这个目的所引起的毅力也越大,就越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力强。执行决定阶段。目的确定以后,就要解决如何实现目的的间题

58、,即解决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说来,要经历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和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等环节。A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选择行动方法和策略是在目的确定之后由实现目的的愿望所推动的,它是一个人根据欲达到目的的外部条件和内部联系,适当地设计自己行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反映一个人的经验、认知水平和智力,又反映一个人的意志力水平。B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因为即使有美好的行动目的,高尚的动机,拟定的计划也很完善,如果不去付诸于实际行动,目的就无法实现,就谈不上意志行动了。4简述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意志行动中的动机斗争是指动机之间相互矛盾时,个体对各种动机权衡利弊

59、,评定其社会价值以及解除意志的内部障碍的过程。动机斗争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一)从形式上1接近接近型动机斗争2回避回避型动机斗争3接近回避型动机斗争4多重接近回避型动机斗争(二)从内容上1非原则性动机斗争2原则性动机斗争5简述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一个人能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2果断性: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3自制性: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品质。取决于对自己行动目的的

60、社会意义的认识。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与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4坚韧性: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坚韧性是在其他品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没有自觉性,对自己的行动没有明确的认识,无所坚持;没有果断性,则作不出决定,谈不到坚持;没有自制性,则不能使自己行动的主要目的压倒其他动机,当然就无法坚持。四、论述1试述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意志与认识、情感:客观世界与社会实践是意志力量的源泉,认识是意志的基础,离开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意志就无法产生,人的情感对意志有重要影响,它既可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反过来,人的意志也能调

61、节人的情感和认识活动。第二信号系统在意志行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怎样培养人的优良意志品质?答:要培养人的优良的意志品质,一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人的意志行动是为了实现顶定的目的,培养一个人优良的意志品质,首先就是要 树立正确和高尚的行动目的。只有具有高尚的行动目的,远大的理想,才能在行动中克服内部和外部各种困难险限,另外要把远近目的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看到近期目的是为了实现远大目标的一个具体步骤,也要看得到具体行动的深远的社会意义。共次,要注意培养人的崇高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在实现目的的意志行动中起促进作用,即情感在意志支配下,会成为行动的动

62、力,促使人去克服困难和坚持实现目的。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关键,也是锻炼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重要环节. 意志是在克服困难中表现的,是通过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提高意志力水平。在组织实践活动时,首先要明确活动的意义,要善于把其体活动与远大目标有机联系起来。其次,设立的每一项目标要恰当,目的超出人的能力或客观条件的许可,会挫伤意志,丧失意志:目的过于分散,不经意志努力就能达到,也起不到锻炼意志的目的。最后,在完成活动并实现了预定目的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白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意志品质的实际表现,以取得直接的经验,它对意志品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首先要善于自我评价,这样既能看到自身的优点,又能看到自身的缺点,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起到自勉、自策和自励的作用。其次,要善于自我要求。在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根据社会要求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对自己提出意志行动的具体要求。再次,要善于约束自己。优良的意志品质离不开自我约束 和自我克制。一个人除了要善于期望并实现目的。也要善于约束和克制影响目的的诱因和习惯。最后,要善于自我监督、自我激励。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纪律反映了全体人民的意志,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