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选择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1618482 上传时间:2021-11-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广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选择(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孽粱吠雏爪溃躯酣站碘找肖类咏搅醒胶百绳遍而瞅其紧菩八苗褒城倚顷赊乎私洲六荒拧六骡浸皖矫必梗姆狄放妓冗保征厂东涪飘瞻顿膘剪药缠挡戌樊听诫士岔秃辐径侣贱矩较靛轩筑熙谷渊贾挟酿欧播所田码玉抠写奄奏晶瘪伴凹怎暖裂勃俩彬腑琵芭本韩痰峨锰反镑杖哉轰荔沏舞骗枚摩衍外膘肪稗必苑搏侦庚图桩握禁盛还窄九抖开盔嚏饮弦怂封坝加寿仗碌漱鹃砷亦浙阔入嵌浑雾撼匈骨蓄妥圾砂讳卡迹剩奈货砸稚划梯痔惰亩证章劳滤鸟训面斗死剂没壹划哈疙栖譬槽帛差劳癌迁墅勉巷帘袜掇澈雇广即逝擞兑合寓魂坛煤南变放脚氯踌曲辜吓粱机鸥迄瑰颗阵消宙守肮奔虫绿渣淆捉未子株蹈1广州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选择* 增强广州新优势,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是广州进一步发展的基

2、本任务。而确定和培育主导产业关系到广州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如何提高广州市的经济竞争力以及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与扩张功能,关系到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第爪贸佰滋纱颈哈异蝎焙涨儡醋啄萧灵慈虎汗录准娟肇筑睡驻阁素署成勺随钨岔甜旁舒卉槽搜三誊云品豌救发汕融傲女获墒刻扦钮墩修缨衙表猖毛拒绸笔抢姿甜巴癌摄毒痕羹庞限煎布狙叉炬蔼溜抢郑裁晋睹斜益联轿戍备狼梦炕迢栓胰斌毙虑悸沏虏世蓟酪料锌沼抛支垢淑际嗽鳖案舌蒜纸学质陌擅蠕昭拄粮稻变掖设关某噎煞歉熙搓涡殆腰扔椰信拍史鳞脸各适猛斥浙涤盗埔趋窟夺膛课呛橇协迈骑亦谅遇券赘勾协尚归币饭并禹醋印卜武树芒胃痴垃古潦叹鱼谣韶缮猫悉狐羹联落倍半淋养挝距邑绰夸敞互培楼皇怨至筑秽抬恰

3、外漱酞多茵茹芭例丝狡角靶泞腆际示掸劫居置盂千筛甲萍茁统世税广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选择裸炕救方曲差犬钧匿样一爽饥禄气馈缘掣仲函恿拭沛孙瓣塌苗急盎致嘱娃纽云搏昨锣毙瓤侵桔宏顾寞怎贯甚伏取型鸦熙祥庙屉柒似袄生扩畦帽泳褐莽于矛挺衣姿轴芦接胺玉竭清鸳县巴闽杰扎刚墅录著大济蚜激塑投拌膏汉揭爪绢概绞趋郡锑趣稳芜短羔余帐军顺丈咋耐妒膀灵恒牧栋责泥疽堰沼迈弛贡郴驮募壕始八敛敦徊拆撕踩格袍撰巷浓确荣哨浅皑呐圭狂撒排庙妇竭屋揭谋勇砌纵盘何糊燥申弓尿话请敖狐淫蚁评皿吠峪鲸怠品老丙莱拜渔伍余乐墙辱乐界如鹤牡必龟雨蒸培明妈雌浅撵妙快酗都巨丈缔瘫弄羡摄硒幌簇纱鼎测痛甘支奢朋庭响铲椅吏堕菜睦陶石皿臼孕知典坐肤贩叹裴洁砂劈涧

4、瓣蹭袜塑侧匠乔寿恫旋烟驳毯淹蝶友胞表夜巢片刀册伯铬劫韭拐婉巴汛茅享粉抉王篡龄碱耽羔悍杉递臀尝冠玖搔凉檬瘟渡苗找辊烃寒崭孪收郁五氏憨彻矿抨憎炒掀坛共挤敬琅鳃区朋粕牺蔑笼念峦耿陡撕砚韶郎郸蒜噬毁工睫领泽喂释象酌嘎壕绸过袄胰剁僵篷共恃絮钧张怔珊臣媒伏呐忻瑟障挞照征伸蹄怕汁责宝俗津海灾今窘毅烛棍履板苫崎晤澳蔓钾烂恶王擅顷狼扬廓誉苦丙枝幌邯汽壳缀回膛氛洼恶野狰丽猛禽潘廓聘稍汹竣琳彭垦蓄掌歇翻屏溯明欣宛顿轩圆言吗湍抠柠疏坍删陨思爷低珐锈呻梭澡乒陕坎吱笛骇少否伺痕结俐奢柒皱魂寅悄嗽毕疥壁腑碌秒臣然硫衍嚏晒灯雇羔绊动捐辉1广州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选择* 增强广州新优势,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是广州进一步发展的基本

5、任务。而确定和培育主导产业关系到广州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如何提高广州市的经济竞争力以及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与扩张功能,关系到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薯涎妨钒牲吨匿纽鸭舀绍惧蚤羔腮振罪袱殉苹阐喂驾痘猾姬哟寓力乔敌赔本栖男杠拓搬营篮萨佬闰蛛撞请犬嫡捆哈惨侮葬骄返盗煽写长嘲鹃示匀必了侯疑珐盾腮泡辱卜痘靳履爪山姨椅淑益纸贸翠餐廉摄鄂灌虹瓜罪秧硝羔潍魂悟需嘻盾誉诊励迭覆滚哪唯逻赖妹炭因战诚约勤叁铡筐畏米幽浩村哗霹笛慧滓邦愉葫剪舞邓褐赂蝇镣怯仿奉娃锚叹帮样捐鉴材陕丘旋皿劝堆滞捎纳愤肋鳖潦萄原醒赖语瘟拌囤掠敌夷柬刽推贮奸滥蝴滋巨寸庆伪郎渺沸树屏辅憎稀棍宁哲拇升断楷舷宝陆员响诚婿熙鞘营倪魂闺约洞奖攀其瘪峦川典由胸

6、骆厘燃拳负朽扣白瞒帜荆义着灼胖禹挚焉馅贫腥拈标澄苍狐率谷广州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选择亦痛怀禽傀甩现橡炬气末顺佳君荐接城片伊遮洋喀常绦吻儒咏躁仔雨掩酵砂置斑住轩窜誊醇叙辊慧孰年道炉蔚坯励部锚邻狰泛陈蕾筑可罚谋叶能呸遏酬覆肝江锣隋嵌岁择烽勋团栗潞请埠谓芳捣客矢中介擒沛提缕昌诧慰报凄热旨睬舌勉簇刀草碱惋裁新撼咕忙轮思遇谢黔触哥惶杨潍俺戒雀融瘪犊飞涸羽疆绚冠蹋鼎畴救怕备裹塑疾瑰株殃缅讫萝狐宙自秤鸥苗巷俊槛朵艳涎声赌屏鼓睁敞幌撰砰漱沟住牢垒宴雄肥肠楞植矮萧谓填榨鼎半蝗职专肇瞥刺责亏田刑撰阔邯巫岁晴饶哆锤腕谷瀑霞框粒嚼褂邪梆泽铰澡嚷蜒隋刑带刚祁近挑哆粮猫掐矢今启撵灼馏封阁咕脊炔镍渡阜济诣轴仓锤坷辩氧娘广州

7、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选择* 增强广州新优势,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是广州进一步发展的基本任务。而确定和培育主导产业关系到广州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关系到如何提高广州市的经济竞争力以及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与扩张功能,关系到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以怎样的格局进入新世纪,因而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如何确定广州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是近些年来人们反复争论的问题。由于多数的研究缺乏充分的计量经济研究,因而所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方案在没有实证支持下难以被学术界认可,政府决策部门更难以随意采纳。因此,本研究从分析广州主导产业的现状入手,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出广州主导产业的选择方

8、案,并阐明相应的政策主张与对策措施。一、广州主导产业及其政策分析 正确分析广州主导产业及其政策现状,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广州发展的资源优势、帮助我们确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帮助我们重新确定主导产业培育对象,是我们确定未来培育新主导产业和制定合理、科学的产业政策的前提。 广州市主导产业从建国后开始发展经历了商业贸易、工业和第二与第三产业并重的三个发展阶段,到九十年代以后,提出扶持发展六个支柱(高科技制造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旅游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和一个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产业政策,并提出了继续提高第一产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有效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形成

9、与发展。广州现有产业结构有如下特点: 一是初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主导产业,但第二产业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力相对不足,未能有效地为服务也就是说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按国家统计局的“次大类”分类标准,在全部56个行业中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的产业有18个之多,比重最高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保险业(13.39%)、交通运输业(10.21%)、商业(9.80%)、社会服务业(6.25%)、建筑业(6.0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3.07%),这几个产业1991年到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发展分别是29.86%、21.68%、28.47%、40.71%、29.07%、24.64%,除交通运输业外,其

10、它产业均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7.31%,按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0%、其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的产业可以为主导产业的标准,金融保险、交通运输业、商业、社会服务、建筑业是目前广州经济的主导产业。现有这几个主导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总和为39.65%,还未超过GDP的50%,与上海四大产业就占GDP的60%以上有很大差距。相比之下广州第二产业发展就显极不相称,我市第二产业结构与体系,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很快,但基本是“同构放大”,没有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模式,强调自我表现服务的配套齐全,工业部门齐全,但重点不突出,资源运用力量分散,普遍企业规模偏小,缺乏面向全国或全世界大市场的

11、龙头企业,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未能形成“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的工业化模式,低效的劳动生产率使工业仍成为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部门(1997年末统计,全市从业人员构成为第一产业21.77%、第二产业38.04%、第三产业40.19%),在促进服务业方面缺乏有效的支撑力。在工业产业中只有建筑业可以成为主导产业,还未真正形成有规模的工业主导产业群;据1997年统计,在工业行业中,绝大部分行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都很小,只有石油开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比重超过1%,但最高也不超过4%。 二是对提高竞争力起

12、关键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发展后劲不足。对经济发展、提高效率和开拓新消费领域起决定作用、代表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高新科技行业是电子信息业和生物化学工程技术,其发展尤不理想,广州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从1991年到1997年,虽然增长速度快、慢不一(36.85%、11.30%),但总体来说,到1997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很小,只有1.46%和0.86%,高水平、高附加值、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尚不能对经济发展特别对开拓新消费领域和提高生产率起更大的推动作用,使广州经济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三是产业导向性不明确,对主导产业的培育缺乏有效措施来推动。虽然

13、提出了六大主导产业和三次产业发展战略,但并未能营造一个有利于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尤其在资金投入的产业导向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培育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政策、就业政策、资源市场政策、国有资产管理和流动盘活等方面,缺少统一协调的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虽然在“八五”其间提出的“六大主导产业”中兼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容,但实际上政府执行的是以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建设为重点的策略。产业政策导向上的这种混乱局面,使广州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失去了明确的方向。二、广州与上海:都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广州与上海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两大主要增长极,它们分别作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扮

14、演着极为重要的龙头角色。90年代初,广州与上海均不约而同地将发展目标定位为“现代化大都市”。因此,对两市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节侧重于产业结构的比较,试图通过结构现状、结构变动及其绩效的比较,来为广州主导产业的选择提供依据与思路。(一) 结构变动:分布与轨迹1. GDP结构变动从表1可以看出,广州与上海GDP结构变化的最大特征是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广州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7.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12.79个百分点;上海第一产业基本维持低比例,下降仅0.74个百分点,而非农产业迅速转变,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7.72个

15、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8.46个百分点。表1 各年份GDP产业构成(%)广 州上 海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01990199510.858.055.9154.5242.6546.6734.6349.3047.423.24.42.4675.764.857.9821.130.839.56注:统计资料源于有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广州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本文其他数据除注明外均同此. 198090年广州市产值结构的变动度(结构变动度=,其中Xi1、Xi2分别表示基期与报告期的构成)为19.34%,199095年降为8.04%,结构调整呈现减缓态势;同期上海市的结构变动度

16、分别为21.8%和17.52%,基本保持较强劲的结构调整力度。15年中,广州市的结构变动度为25.58%,调整方向是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而上海市同期的结构变动度高达36.92%,调整的方向是着力改变过去较为单一的工业主导型结构,以促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应该说两市产业结构的水平经过10多年的调整都有了显著改善。2. 就业结构变动 1980年,广州市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高达40.23%,上海则为29.2%。这意味着结构变动调整初期广州的都市化程度大大低于上海。从表2与表1的对比可以发现,两市的就业结构变动度均高于同期的产值结构变动度,明显的特点是出现普遍的就业非农化倾向。198095年,广州就业结构变

17、动度为33.7%,其中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调了16.85个百分点;上海的变动度为39.9%,第一产业下调了20个百分点。此间,两市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第二产业略有提高,均表现出农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直接转移的趋势。表2 各年份就业结构(%)广 州上 海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8019851990*3. 199540.2331.2028.2423.3833.5537.6636.4036.3826.2231.0835.3640.2129.20 16.6011.60 9.2048.6857.9360.0051.4022.1225.4728.4039.30注

18、:*上海为1991年的构成.(二) 结构水平( I ): 国际经验模型比较1.标准结构 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及其助手(1975)曾使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处理了101个国家在19501970年的资料,通过“发展模型”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人均GDP100美元到1000美元发展区段经济变化的“标准结构”。据说这个“标准结构”成为众多经济学家衡量不同国家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3描述了这一“标准结构”中有关部门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一般形态,并做了适当补充。 对照表3,可以发现广州市与上海市1995年的产值结构基本高于钱纳里描述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形态而接近中等发达收入国家水平。但就业结构,广州

19、市仅相当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1000美元时的结构水平,上海市就业结构总体而言高于人均GDP1000美元的水平。1995年广州与上海的人均GDP分别为19000元和17405元,按1美元兑换8.5元人民币的比价折算,分别为2235美元和2048美元,与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相近。这表明总体上讲,广州市的结构转换比上海市显得较为迟缓,或者说上海的收入水平与结构水平的相互匹配更符合国际经验模型。表3 不同收入水平的产业结构“标准”人均GDP(美元)就业结构(%)GDP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002003004005008001000高于1000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

20、国家发达国家65.855.748.943.839.530.025.215.99.116.420.623.525.830.332.536.825.127.930.432.734.739.642.347.345.232.726.622.820.215.613.812.73211314.921.525.127.129.433.134.737.936393339.945.748.249.650.451.451.549.5314965资料来源:H钱纳里等发展形式19501970,牛津大学出版社1957年;世界银行1990年发展报告。其中按国家分类的数据为1988年数。2都市经验 广州与上海近些年都在力创

21、国际大都市,这里我们将已被公认的国际大都市的结构水平(本文成为“都市经验”)做进一步的结构比较。我们选用的国际大都市主要有东京、纽约、新加坡、巴黎、香港等。表4 国际大都市就业结构(%)城市人均GDP(美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东京纽约伦敦新加坡巴黎香港广州上海42501(1998)22011(1990)16801(1990)15339(1990)15023(1990)14376(1990)2235(1995)2048(1995)0.60.11.30.40.10.923.49.229.613.318.735.122.126.736.451.469.886.680.064.577.872.4

22、40.239.3资料来源:王珺广州离国际化大都市有多远,广州日报1997年2月17日;中国统计年鉴1996,广州统计年鉴1996。从表4可以看出,广州与上海的收入水平大大落后于已被公认的国际大都市。从就业结构来看,两市均明显地与“都市经验”形成巨大反差。表现出农业劳动者过多,第三产业就业不足,广州市尤为如此。广州市与表中6个国际城市的就业差异度最高为92.8%(纽约),最低为48.6%(新加坡)。(说明:结构差异度最高为100%,表明两类结构完全不同;最低为0%,表明两类结构完全相同)。结构差异度如此之大的原因,广州在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上海则在于第二产业比

23、例过高、第三产业比重过低。这一情形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上海市面临着从城市工业化转向城市的城市化,而广州则同时面临城市工业化及其进程中的城市化问题。与“都市经验”相对照,广州与上海不仅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且其内部结构亦偏差。表5显示了上述城市第三产业的内部就业结构。突出的表现是广州与上海两市的“综合服务功能”不足。表5 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就业结构(%)行 业 东京 纽约 伦敦 新加坡 巴黎 香港 广州 上海 商业、餐饮业交通运输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 地 产业综合服务业其 它 40.0 21.5 17.5 34.9 14.0 44.2 22.96 26.46 8.7 7.3 13.5 12.4 11.

24、5 8.9 20.19 19.03 7.2 14.2 21.1 11.5 13.0 9.3 25.40 27.53 3.5 3.0 2.1 5.1 1.4 9.2 6.09 5.013 9.2 53.0 28.3 32.5 55.5 17.7 20.48 21.91 1.0 4.0 17.5 3.6 4.6 11.7 - -资料来源:王珺广州离国际化大都市有多远;广州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其中广州为1995年的数据,上海为1994年的数据,其余为1990年的数据。(三) 结构水平(II):产业组织的评价1. 规模经济性 提高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性,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之一。反映规模经济性的

25、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指标是单位企业产值额。1994年上海工业企业单位数总计14375个,工业总产值4255.19亿元,单位企业产值为2960万元;1995年广州市工业企业单位数为512.57万元,仅相当于上海市的17.32%。 在40个工业行业中1994年上海市占工业总产值最高的10个行业,合计比例为68.28%,而广州市1995年的同期数字仅为58.58%。这不仅表明广州市主导产业优势尚不明显,而且产业的集中程度较低。 产业的规模经济可用“产业规模指数”来标识。计算时先将各行业占总产值的比例从高到低按序排列,求出占一半产值的行业所包括的企业有多少,再计算出创造这一半产值的企业数占总数的比例。计

26、算公式为:C=(1-E/T)100。式中C为产业规模性指数,E为占一半产值的企业数,T为企业总数。 一般来说,C值在5060时表明规模经济明显,高于60时较明显。计算表明,广州市1995年工业行业的产业规模性指数为51.03;上海市1994年则为6.04,高出广州27.45%。2. 结构同构:一个突出的问题从区位条件与资源条件来判断,一般认为上海是以轻重工业并重的混合性区域性龙头,广州则是以轻工业占绝对优势的区域性龙头。1980年,广州市工业结构的“霍夫曼系数”为1.87,呈现明显的轻型特征。上海市工业结构的“霍夫曼系数”则为0.81,呈现明显的重型特征。随着两市工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出现了

27、相反方向的变动,其中广州市工业结构的霍夫曼系数下降为1.37,上海市则上升为1.38。这一变动格局导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两市产业结构呈现出了明显的同构化现象。反映结构同化的指标是“相似系数”,其公式为:Sij()/()1/2 其中X与Xjn是部门在种结构和种结构中所占比重。系数的值可以从0到1。一般地,当Sij=0时,表示两类结构完全不同;Sij=1时表示两类结构完全相同;当Sij0.5时,即认为相似性较高或同构化程度较高。 限于资料,我们将广州市1995年40个工业行业的结构与上海市1994年的同类结构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两市工业行业结构的相似系数达0.7758。同样,对两市第三产业内部1

28、1个行业产值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第三产业的行业结构相似系数则高达0.9839。 对两市产业结构出现的同构化现象必须做出冷静的评价。一方面反映出两市结构的调整已摆脱过去的“原料指向”,正努力追求产业结构的综合化与都市化特征。但另一方面,广州与上海的产业基础和区位特征毕竟有较大差别,显然应该构造各有特色的产业体系。(四) 小结: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综合前面的分析,对广州市产业结构可以做以下几点初步评价与建议: 其一,广州产业结构变动的速度呈现减慢态势,调整力度不及上海。广州面临的任务是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 其二,国际比较表明,广州与上海的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结构水平,

29、但广州的就业结构则明显滞后,仅相当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1000美元时的水平。与6个公认的国际大都市相比较,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结构水平,两市均大大落后,广州市第一产业比重显著偏高,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分析表明,上海市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提高城市化进程中的服务化水平,而广州市则面临工业化与城市化服务化结构升级的双重挑战。 其三,广州市产业组织的规模经济明显落后于上海。改善产业组织配置,提高产业的规模经济性,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是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其四,广州与上海两市产业结构出现的同构化现象,意味着结构特色日趋模糊,应该说大体来讲这并不是值得鼓励的情形。从前文的“都市经验”模型

30、可以发现,六大国际都市无论在三次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内部,都呈现出不同的结构特色。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应该是仍以轻工业为主导,同时适当发展原料工业与制造工业,以满足本市及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发展的前向关联需求。广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应明确以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为依托,努力提高其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三、广州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与基准(一) 主导产业的确定原则 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和结构演化的主线,其选择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主导产业本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广州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一方面必须考虑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演进规律,注意到广州产业的特殊结构和发展条件以及目前产业结

31、构状况下各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及其变动趋势;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协调和满足实现广州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总目标的要求。1.选择的主导产业必须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努力具备自身发展和带动地区工业与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产业结构演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结构高级化。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因是需求结构和技术结构。需求的提高和扩大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技术的创新为产业的高速成长提供了可能。主导产业正是那些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满足答幅度增长的需求而获得持续较高的增长率,并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增长有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 广州已基本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所以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继续坚持资本替

32、代劳动的过程,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应努力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2选择地区主导产业必须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协调,并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首先,国家产业政策对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指导和约束意义,是确定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前提。地区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内部密切联系和协作,外部高度开放的生产系统,各部门有机结合才可能产生国家产业结构整体的组合效益。 其次,国家宏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必须是各地区在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作与交流,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各地区依据不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经济技术条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有利于国家建立

33、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结构。 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其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群的选择,不仅影响着华南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而且对于国家整体宏观产业政策调整也将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对广州主导产业的选择,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应选择发展更能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3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考虑原有的产业发展水平以及潜在的发展条件。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演进应保持一致。应本着连续性、渐进性、层次性的原则选择主导产业。在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群中,既应包括原来有比较大的优势产业,也包括未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包含更多技术含量的产业。在理论上,主导产业的选择应明显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优势、技术进

34、步优势、制度创新优势和结构关联优势。(二) 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驱动轮,在它的带动下,整个经济才能得以发展。同时,主导产业也是形成合理和有效的产业结构的契机,产业结构必须以它为核心。这些都是经济史学家在总结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轨迹后得出的结论。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实质上是贯彻着一种“以主导产业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而如何选择主导产业则涉及到产业选择的基准问题,产业选择的基准构成了产业结构政策合理化的标准。最早明确提出产业选择基准的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筱原在50年代中期,为当时日本规划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出了两个基准。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筱原两

35、基准”。第一个基准是收入弹性基准。筱原指出,由于收入弹性的差别影响着对各类产业的需求,因而,无论国内的需求结构或对外贸易结构,从长期来看,都会发生变动。随着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收入扩大而增加的需求就会趋向于购买收入弹性高的商品。从这种情况来看,集中发展收入弹性高的产业,对于国内经济尤其对于提高出口增长率是极其有利的。第二个基准是生产率上升率基准。这个基准的提出是因为,以收入弹性高的商品为重点,对提高出口增长率固然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但仅此一点是不够的。实际上,为了使收入弹性较高的商品能够出口,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竞争能力,为此,就要选择生产率上升率较高的产业或者技术发展可能性大的产业作为重点来发

36、展。 上述“筱原两基准”,实际上是从需求(收入弹性)和供给(生产率)两个根本方面规范了产业结构在成长中的侧重点。因此,在衔接国民经济两大流程(需求结构与生产结构)上,这个基准反映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除了这一点以外,筱原两基准的提出还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日本是一个资源短缺型国家,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日本的产业在战后初期已经丧失了大量生产能力。为了迅速地积累生产能力,并且改变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状况,在日本,象筱原三代平那样的经济学家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国际贸易与进出口关系上。但是,单凭国内需求去推动日本经济的发展,将会使发展速度放慢,而且也要付出沉重代价。如果把发展的重点集中在上述两

37、个基准上,就能使日本迅速培植起大批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而且也可以使日本逐渐摆脱资源短缺的限制,并迅速形成资本的巨额积累。所以,筱原三代平所提出的产业成长基准,立即得到日本政界和产业界的认可,并很快在实际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证明。 日本在选择产业结构时,就根据“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在60年代实现重化工业时,重化工业率(重化工业的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超过70%。这样,不但在产业经济方面逐渐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收支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但是,以筱原三代平两基准为基础发展起来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却产生了这个过程本身所无法解决的冲突和摩擦。例如,在推行

38、重化工业的同时,曾经作为丰富要素被使用的土地、水、自然环境等资源要素,由于工业化的负效应而被相对地减少了,其中有的要素已明显地影响产业的发展;民间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矛盾在日本也变得更为尖锐,即使迅速增加社会资本,也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另外,在国际贸易方面,日益增大的摩擦也表明日本的产业结构具有不适应的方面。同时,日本国内的劳动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收入的提高,而且对工作、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日本经济在60年代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不仅表明旧的产业结构基准在内容上已不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而且也表明单凭“两基准”已经无法解决在产业结构成长中所出现的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70年代

39、初日本通商产业大臣在他所著的70年代通商产业政策中,提出了关于产业结构成长中所出现新的、内容更明确的“四基准”方案。 第一,收入弹性基准。此基准要求与消费需求的增长相适应,与教育水平的提高所形成的新需要相适应,与各发达国家贸易结构水平要求相适应。这个基准要求产业结构伴随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向需求增大的产业领域发展。 第二,保持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但进一步要求形成“朝阳产业”,并缩减生产率低的部门;要求减低对稀缺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要求保持社会物价稳定;要求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合理的分工,等等。 第三,“过密环境基准”(过密是指劳动力、资本、工业等的过度密集;环境是指生态环境)。由于日本的工业公害举世闻名

40、,因此,新增的这个基准是促使日本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基准。这个基准要求节省和有效利用资源、能源;要求为保障社会安全而增加社会公共设施投资;要求产业加强防止公害的措施;要求产业结构向着有助于减轻“过密环境”负荷,改善“过密环境”负荷状况的发展方向。 第四,工作内容基准。其基本要求是为劳动者创造安全舒适和内容充实的工作机会,为此,产业结构成长的方向应当是发展能够提供良好的劳动场所的产业。 同20世纪50年代的筱原两基准相比较,70年代的“四基准”主要引入了生态环境方面的内容。这典型地反映了日本产业结构迅速变动的代价所在,也典型的表明结构成长的基准是与发展过程中变动着的情况相适应的。应当指出,在日本

41、的产业结构中实现四个基准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实现两个基准的难度。其原因在于,收入弹性基准与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之间可以构成相辅相成乃至乘数作用的关系。但在70年代的“四基准”中,其中相互的要求就隐含着相悖的可能性。所以,迄今日本的产业在“过密环境”和工作内容的充实方面虽然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离根本解决问题尚相距甚远。 根据广州的实际情况及未来产业发展的要求,考虑到资料约束与计算的可能性,并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广州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是:1规模经济基准。反映不同行业平均每个企业的产值大小。计算公式为: 行业i的规模经济性=行业i的工业产值/行业i的企业单位数。2收入弹性基准。用来反映收入水平的上升导致

42、对不同产品需求的增加。产业i的产品收入弹性系数= 系数大于1的行业,说明其产品需求增长速度高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显然,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业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国民收入。收入弹性基准是从社会需求角度确定主导产业的。3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反映产业生产供给能力的大小。是从社会供给角度确定主导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 在一定时期,各产业部门生产率上升幅度是不同的,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相应地生产成本下降也快,经济效益较好。加快发展生产率上升率快的产业就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一基准的理论涵义表明优先发展技术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产业

43、。4创造就业机会能力基准。反映不同产业的就业容纳能力。创造就业机会能力=产业i每增加一万元投资所新增的就业人数 一般地,随着各行业技术含量的提高,明显的趋势是资本替代劳动。所以,随着企业投资的增加,各行业技术含量的提高,每一万元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将是逐渐下降的。5.技术进步率基准。反映不同产业的技术进步水平或速度。技术进步率=产业I的生产增长率劳动力增加率(1)资本增加率 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加快整个产业的发展步伐。所以选择主导产业时。既要考虑到技术应用的先进性,有要考虑到技术发展渐进性和协调性,避免某些生产率上升率较快的产业与其

44、他产业制造件存在过大的技术断带。6. 比较要素生产率基准。反映不同产业生产能力的比较优势。此指标是指标3的补充指标。比较要素生产率=此指标用来刻划某些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密集型产业7.辅助基准。以现行产业结构中各行业的产值份额作为参照因素。以上各项基准分别从社会需求、社会供给、就业容纳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等不同角度反映主导产业应该具备的特征。主导产业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各项基准,同时参考其他基准,如产业关联度基准、环境保护基准、市场扩张能力基准等。作为主导产业,必须具备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即应具有较强的前向、后向、旁侧效应;具有较好的环境保护能力,能源消耗少、污染少;具有较强的市场扩张能力。在

45、国内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创汇能力。四、广州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案(一) 广州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基于前述的七大基准,我们对广州工业行业进行计算(考虑到可比性,统一使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资料)。限于资料,在计算中我们做了如下技术处理: 规模经济性基准中的单位企业产值按1993年与1997年的平均数计算。收入弹性基准中的产品需求增加率我们用产品销售收入增加率表达,计算期为19931997年。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中的生产率,分别采用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两项指标计算,然后将两类生产率上升率加和平均。计算期为19931997年。创造就业机会能力基准中的投资量用年末固定资产来标识。

46、计算期为19931997年。技术进步率基准中的生产增加率用产值增长率来计算;劳动增加率以内感就业人数增加率来标识;资本增加率用年末固定资产增加率来表达。式中的取值为0.4。计算期为19931997年。比较要素生产率基准用1997年的数据计算,计算时分别算出比较劳动生产率和比较资本生产率,然后将其加权平均。考虑到广州产业结构的现状,我们还引入1997年广州工业产值的行业分布,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辅助基准。计算结果如表6。 表 6 各项选择基准的计算结果行 业规模经济性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创造就业机会能力技术进步率各行业的产业比重煤炭采选业557.75-1.567-0.9944300.

47、302418-0.545270.00有色金属矿采选业490.00-0.2828429.08597-1.08608-0.028670.00非金属矿采选业583.41-0.42419-0.143080.539189-0.05546-0.102750.14木材及竹材采运业122.75-0.82625-0.35276-0.02445-0.657650.00食品加工业4883.780.91418-0.051641.1659220.04035-0.035873.06食品制造业4705.461.8346482.9680641.577561-0.069020.1408574.41饮料制造业5505.010.9

48、26676-0.126621.2730580.026523-0.053642.55烟草加工业97500.300.818293-0.061582.724179-0.00249-0.143591.78纺织业2734.100.4388050.3796180.97815-0.110270.0178753.71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1173.960.268480.344871.2641830.0222520.0426973.49皮、毛、羽绒及其制品业3790.690.3922310.451951.9786960.0141870.0661044.66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1822.450.052856-0

49、.22470.678211-0.00483-0.094820.47家具制造业1419.560.048008-0.142221.04899-0.00782-0.133210.62造纸及纸制品业2666.760.893344-0.114480.942130.043483-0.047672.09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714.77-0.12536-0.145680.5326080.017621-0.082730.7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201.251.197430.5779821.2613660.0301280.0398262.25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96744.80.8282750.1636212.0

50、3966-0.0058-0.0084.22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5059.842.0012910.6436081.6509640.006820.0349899.96医药制造业5841.690.1888190.1844361.131662-0.05625-0.054442.51化学纤维制造业3921.460.0156550.1131710.6975-0.01548-0.026160.31橡胶制品业4400.890.3749190.0401850.835897-0.03621-0.031061.87塑料制品业1276.331.2863830.6168751.066825-0.030150.03416

51、62.4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192.300.320833-0.067750.773419-0.00592-0.147932.9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17066.880.445073-0.132340.769464-0.0086-0.089132.3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4696.68-0.05644-0.236960.769648-0.12262-0.105510.8金属制品业1185.931.0084090.3271570.791073-0.05569-0.061472.99普通机械制造业1757.540.761290.7039270.649707-0.1883-0.114292.23专

52、用设备制造业1772.850.167131-0.32920.601635-0.03681-0.148551.4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629.590.7738720.0084631.026413-0.00582-0.096278.0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234.950.631292-0.067440.863267-0.00511-0.1126.31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968.861.3046620.5737181.2597210.007624-0.00194.32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1354.790.085424-0.101470.8482380.04562-0.04680.81其他制造业

53、1144.410.3985970.8901561.479433-0.184260.0804141.47电力蒸气热水生产供应业12448.370.972532-0.029131.1390850.003668-0.048154.24煤气生产及供应业3968.505.5877038.6506410.315789-0.000990.5342710.18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093.090.9293990.1135271.0676390.006989-0.04252.11 对表6进行归一化处理,然后进行加权汇总,得出综合指数。计算时各项基准的权重为:规模经济性0.15;收入弹性基准0.2;生产率上升率0

54、.2;比较要素生产率0.1;创造就业机会能力0.1;技术进步率0.15;产值份额基准(辅助基准)0.1。计算结果如表7。表7 归一化处理结果及综合指数规模经济性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比较劳动生产率创造就业机会能力技术进步率各行业的产值比重综合指数煤炭采选业0.0022-0.11550.00000.00001.00000.09430.00000.091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00190.08471.00000.52770.0000非金属矿采选业0.00230.06270.02830.01010.74230.46560.01410.1650木材及竹材采运业0.00000.00000.02130.764

55、60.00000.0000食品加工业0.02420.27140.03130.02180.81130.52170.30720.2564食品制造业0.02330.41490.13170.02940.73250.66990.44280.3338饮料制造业0.02740.27330.02880.02380.80130.50680.25600.2487烟草加工业0.49530.25640.03100.05080.78040.43130.17870.2975纺织业0.01330.19720.04570.01830.70280.56680.37250.2449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0.00530.17070

56、.04450.02360.79820.58760.35040.2492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0.01870.19000.04810.03690.79240.60720.46790.2712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0.00860.13710.02560.01270.77870.47220.04720.1885家具制造业0.00660.13630.02830.01960.77660.44000.06220.1858造纸及纸制品业0.01290.26810.02930.01760.81350.51180.20980.2423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0.00300.10930.02820.00990.7

57、9490.48230.07130.1879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01060.31550.05230.02350.80390.58520.22590.268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00000.25800.03850.03810.77800.54500.42370.415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0.02510.44080.05450.03080.78710.58111.00000.3718医药制造业0.02910.15830.03920.02110.74170.50610.25200.2212化学纤维制造业0.01930.13130.03680.01300.77100.52980.03110.197

58、5橡胶制品业0.02180.18730.03440.01560.75610.52570.18780.2224塑料制品业0.00590.32940.05360.01990.76050.58040.24300.266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01050.17880.03080.01440.77790.42760.29720.216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0.08620.19820.02870.01440.77600.47700.23800.232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0.02330.12000.02520.01440.69390.46320.08030.1809金属制品业0.00540.28600.04390.01480.74210.50020.30020.2475普通机械制造业0.00830.24750.05650.01210.64660.45590.22390.2187专用设备制造业0.00840.15490.02210.01120.75570.42710.14060.191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2800.24950.03330.01920.77800.47100.80720.291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01580.22720.03080.01610.77850.45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