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39959476 上传时间:2021-11-13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11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东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广东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广东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资源描述:

《广东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7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一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课时:4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理解世界是

2、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

3、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

4、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四、总结: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的变化

5、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教学过程:一、 情境引入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二、新授(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二)活动二:冰的融化。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

6、加热的实验。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5、讨论:P5页的现象。(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7、。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课后反思:第二课: 混合与分离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

8、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和动手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概括能力。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问题引入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二、新授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5、阅读资料P14。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

9、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活动二:分离混合物。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三、教学后记: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

10、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

11、竟会怎样吧!3、实验: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

12、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课后反思:第三课:生锈与防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

13、意识。【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教学准备】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

14、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3、制定研究计划。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

15、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四、总结: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第三课时和第四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过程与方法:继续学习“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式,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用“科学讨论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以便更好的得出科学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体会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实验现象论证生锈条件。【教学难点】设计合理的对比实验和逻辑推理证明生锈条件和生锈速度。

16、【教学准备】课前经历5课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在第五课中我们学习了铁生锈化学变化时,布置了课外的实践作业: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二、交流展示实验成果1、各组回顾实验过程,整理实验结果,准备交流2、集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交流评价中注重实验设计中的对比,以及说明的问题)3、出示38页实验记录表:分析:根据这个问题设计的实验合理么?谈谈。现象的记录你可以看出什么结果?推理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讨论:生锈究竟是空气或水的原因还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的原因?4、可以怎样改进你们的实验?你的设计过程和记录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么?5、

17、小结: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三、铁生锈的快慢1、和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相比,铁生锈化学变化的很慢,但是每年由于生锈造成的损失却十分巨大,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和快慢来控制生锈。2、小组讨论:根据生锈条件怎样设计对生锈速度的探究?(可以参考课本资料)3、制定研究计划,注意对比实验设计的合理性。4、布置课外活动:完成活动探究。四、防治生锈我们知道了铁锈的形成是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那么该怎样防止呢?1、说说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防止方法,说明其原因。2、观察涂有油漆的铁片,思考说明其中的道理。3、课外观察自行车,自行车是怎样防生锈的?教学反思:第四课: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

18、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2、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3、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2、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教具准备1、仪器:镊子、酒精灯、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2、药品及其它:水、碱面、白醋、火柴、木块、蜡烛

19、、白磷、红磷、热水、胶水、滤纸、展示台、自制教具、小刀、湿抹布、沙土、药匙、石棉网、铁棒、纸条、纸卷、酒精、水、点滴板3、多媒体、自制教具课时:4课时教学设计:习 内 容学 生 活 动教 师 活 动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灭火的原理防火自救常识回忆以前学习过的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结合生活经验,总结燃烧的特征。展示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定义燃烧的概念。通过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小组讨论、发言。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燃烧的条件。评价各组的探究活动。观察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讨论、分析燃烧的发生都需要满足哪些条件。通

20、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展示教具,归纳总结,突破难点。参与灭火行动。从同学们的灭火实践中总结出灭火原理及方法。模拟火灾现场。提出探究性问题(如何灭火),给学生思维空间,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生的灭火行动中给予帮助,并做出评价。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灭火原理及方法。讨论交流如果生活中遇到火情应如何灭火与自救。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提出情景问题,考查学生安全意识。展示图片,介绍消防安全知识。教学设计过程引入新课:展示图片:讲解词: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些有趣的甲骨文字,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距今约有3300多年年历史。今天我们暂且可以把这个时间忽略不计,而把时间追溯到五十万前,来看看

21、人类最早认识的化学反应。在化学大事记中,第一个就是“约五十万年前,北京人就已知用火。”。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有了火,粘土烧成了陶器,矿石炼出了金属,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人类每前进一步都与火有着密切的联系。火更是我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助手,我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它的帮助。说到火我们很自然就想到燃烧。但燃烧不当、失控,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有的燃烧从化学角度来说都是一样的,但燃烧是有利还是有害,主要取决于我们能否加以控制。如果我们掌握了燃烧与化学反应的联系,那我们就能有效控制燃烧了。下面我们就先来谈一谈燃烧。讲授新课:一、燃烧展示图片: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以前

22、都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展示碳、硫、磷、铁、镁、蜡烛等物质的燃烧图片。学生讨论:再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发热、剧烈、有新物质生成。引出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板书)设疑:在生活中我们常碰到以下的一些现象,如野炊时,要点燃篝火必须先要用纸片进行引燃;在燃烧过程中,如果树枝压得太紧,火容易熄灭;在熊熊燃烧的篝火下面,泥土却“安然无恙”,不为火所动。我们如何来解释上述现象?看来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二、燃烧的条件:学生分组实验: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在点滴板的两

23、个凹槽中分别滴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教师巡视,矫正学生的错误,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实验小组发言,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结论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即可燃物。进而举例哪些物质是可燃物,哪些物质不是可燃物。实验2:点燃两支小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同实验1罩住的蜡烛逐渐熄灭,另一支正常燃烧。结论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对燃烧概念进行充实:指出该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燃烧是氧化反应的实质)师生同做实验3:(准备两个纸卷)分别点燃纸卷,点燃缠在铁棒上的另一纸卷分析比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着火点是可燃物

24、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通过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结论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小结:燃烧的条件(板书)1、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设问:燃烧的发生,是否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呢?对燃烧的条件做进一步研究论证:演示实验: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让学生分析白磷、红磷在不同情况下能否发生燃烧,对燃烧的发生有更清楚的认识。得出结论:在通常情况下,物质的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出示教具:利用教具进一步加深印象,并强调这三个条件共同构成“火三角”。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板书)课堂练习与巩固:用所学知识来加以解释:课本10

25、5页生活启示(野炊时点燃枯柴)过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能造福于人类,比如我们刚开始看到的图片,燃烧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燃烧失控引起火灾就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展示图片:展示一组火灾图片,引出灭火。三、灭火:再次利用自制教具:作承上启下的小结,并演示说明,如果破坏了其中的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发生,这样就达到了灭火的目的。学生探究活动:熄灭蜡烛实验(提供的材料和工具仅供参考)灭火方法灭火的原理及方法1、用水灭火2、用嘴吹灭3、用剪刀灭火4、用烧杯灭火5、用沙土灭火6、用湿抹布灭火7、学生上讲台演示用不同的方法来熄灭蜡烛,并说出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达

26、到灭火的目的。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刚才熄灭蜡烛过程中,都运用了哪些灭火原理,并进行总结。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及方法(板书)1、清除可燃物或隔离火源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联系生活:如在生活中遇到着火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如:炒菜时油锅着火,电热毯引燃被子,楼房下层着火如何防火自救,学生各抒己见展示图片:介绍一些防火自救常识(展示防火自救常识图片)。认识消防安全图标。灭火救火不如防火,从以上两个方面来增强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反思与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调查与研究:1、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

27、火时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2、为2008奥运会设计点火方式。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5课 植物与环境标准内容1、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有影响。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3、观察植物的外形,并将观察结果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2.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3. 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能力培养1. 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 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对观察和研究进行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2. 对身边的事物及自然有着探究的

28、欲望。3. 愿意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喜欢研究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课时:3课时设计意图第5课植物与环境是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对仙人掌与龟背竹两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的观察比较,将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起联系,并通过对比仙人掌与龟背竹的耐旱本领的实验证明这一联系。接着,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的形态结构,认识环境对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多方面的影响。本课选取了两种反差较大的环境(阳光强烈、水分缺乏和阴凉光弱、水分充沛),以及这两种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植物仙人掌与龟背竹为例,以“外部特征耐旱本领形态结构与环境身边的植物”的线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行分析和判

29、断,从而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性,达到认识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目的。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创设了问题情境,通过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的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大都大而厚实,而仙人掌却明显没有这样的叶子,从而引出了一个问题:“仙人掌可以种在阴生植物区里吗?”由此,驱动学生去思考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引发出第一个探究活动观察和比较仙人掌与龟背竹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植物的外部形态的差异。接着进入活动2仙人掌与龟背竹耐旱情况的对比实验,通过观察、比较罩在它们茎叶上的塑料袋的水珠的多少来分析它们的耐旱本领。在学生对植物外部形态的差异和耐旱的本领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教材又设计了观察

30、比较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环境中的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环境特点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关系(活动3);选择身边熟悉的自然环境,观察该处生长的植物,考察它们是否具有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活动4)。教学流程猜想假设观察记录对比实验分析判断交流应用重点难点通过对比实验,分析植物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实验准备:对比实验(仙人掌与龟背竹的耐旱情况)所需器具与材料;植物:仙人掌、龟背竹(万年青或绿萝)等;图片: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生态图;视频:有关的生态系统介绍;文字资料:温室的环境条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 出示课本图

31、。 情景 自设情景,讲述事情经过,引出问题。问题 波波要把一盆仙人掌放在阴生植物区内种植,合适吗?目的 通过讲述故事情景,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植物的外部结构的观察中,从而引出要研讨的问题仙人掌放在阴生植物区内种植,合适吗?让学生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进行观察比较,将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生活的环境建立起联系。二、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导入 出示仙人掌和龟背竹植株,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这两种植物的外形特征。问题 龟背竹的叶子很大。仙人掌有叶子吗?观察 观察、比较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境,并做记录。引导 仙人掌的叶子在哪里?由于适应干旱的环境,仙人掌

32、的叶子退化变成了针刺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外形差异。讨论 根据仙人掌和龟背竹生长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查阅资料,分析其生长环境。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引导 介绍仙人掌和龟背竹生长的环境特征。目的 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的观察比较,将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三、活动二:耐旱的本领问题 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外部形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猜想 根据活动1的结论进行假设。讨论 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引导 可设计对比实验来进行观察。由于蒸腾作用,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都要从植物的表面蒸发到大气中。设计 注意考虑以下几点:仙人掌和龟背竹耐旱情况的对

33、比实验中要控制什么条件?如何进行观察?怎样做才公平?实验 用塑料袋分别把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叶子全部密封起来,对比仙人掌和龟背竹的耐旱情况。注意观察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并做好记录。引导 本活动通过观察、比较罩在仙人掌和龟背竹茎叶上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的多少来分析它们的耐旱本领。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说明这棵植物在相同的环境下散发的水分快,体内保水的能力弱,不耐旱。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共同推断仙人掌与龟背竹的耐旱能力。拓展 叶子小的植物都比叶子大的植物耐旱吗?目的 通过对仙人掌和龟背竹这两种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对比实验,学习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34、。四、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媒体 播放“耐旱的植物” 视频。 问题 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它们怎样适应干燥少雨、温差较大的环境特点?分析 小组讨论。从沙漠环境里植物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的外形、根茎叶的形态等,分析植物是否能适应沙漠的气候特点。媒体 播放“热带雨林” 视频。 问题 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它们怎样适应气候炎热、雨水充足的环境特点?引导 热带雨林的上层光线充足,以高大的大型乔木为主;下层阴暗潮湿,以矮小的草本植物为主。分析 小组讨论。从热带雨林环境里植物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的外形、根茎叶的形态等,分析植物是否能适应的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媒体 播放“池塘里的植物” 视频。

35、问题 生活在池塘里的植物,它们怎样适应水分充足、空气含量较少的水生环境?分析 小组讨论。从池塘环境里植物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的外形、根茎叶的形态等,分析植物是否能适应池塘的气候特点。交流 各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归纳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问题 留下问题供学生课后思考:草原和高山上的植物,它们的形态结构也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吗?目的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的植物,认识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五、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考察 组织户外考查活动,参观植物园。活动前指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做好规划

36、。观察 有目的地观察植物园里的一个植物群落的特点,并做好记录(包括文字、图像等,可通过表格记录、画图、拍照等方式进行)。讨论 该处生长的植物是否具有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包括哪些特征?交流 各小组以手抄报或者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汇报和交流。拓展 无土栽培的植物,它们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目的 通过对身边熟悉的环境中的植物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植物是否具有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 六、小结本课的内容。教学反思:第六课 动物与环境标准内容1、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等。2、能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同时能将观察结果和它的习性联系起来。3、列举同类生物在形态方面适

37、应环境的具体事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能力培养1、通过观察、比较活动,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2、学会假设,并用事实证明自己假设的合理性。3、学习在网上正确查找资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动物生存本领的神奇。2、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珍爱生命。3、受动物生存本领的启发,乐于进行发明创造,改进生活。课时安排:3课时设计意图:第6课动物与环境是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是继植物与环境之后又一以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为主题的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之后,再开展动

38、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本课先从对丹顶鹤及其生活环境的研究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存本领与其生存环境的密切联系;再通过对动物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和特殊本领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事实。本课共有两个活动,希望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搜集信息、分析归纳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材的驱动页中,利用卡通主题人物提出了一个问题“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并产生对丹顶鹤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与其环境生活进行探究的欲望。之后,教材安排了第一个活动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活动1以丹顶鹤为例,让学生从观察、研究丹顶鹤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分析它适合生活的

39、环境入手,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搜寻证据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同动物的鸟足,利用实例去讨论、分析归纳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接着,教材安排了第二个活动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在活动2里,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比较分析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等适应环境的事实,知道动物有着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继而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进行网上学习,了解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特殊本领。教学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搜寻证据思考分析得出结论重点难点通过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

40、,认识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存本领与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教学准备标本:丹顶鹤标本;图片:松鹤延年图、丹顶鹤及生活环境图、鸟足图、鸟喙图、各种动物及生活环境图、丹顶鹤剪贴图;资料:丹顶鹤的生活特点及生活环境的资料、各种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的关系的图片。教学设计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 出示松鹤延年国画图、丹顶鹤在沼泽嬉戏图。 问题 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讨论 小组讨论,说说对两幅图片的看法和疑问。目的 情景导入,引出“丹顶鹤适合生活的地方是松林还是沼泽地?”的问题,让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动物的身体形态与生活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二、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导入 丹顶鹤适合生活的地

41、方是松林还是沼泽地呢?猜想 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想假设。活动 上网搜寻关于丹顶鹤的资料。阅读课本“有趣的鸟足”资料。 各组根据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引导 重点引导学生从气候、栖息地和食物三方面去分析,思考丹顶鹤更适合生活的环境。交流 小组交流,各组对其他组提交的证据和结论互相思考和质疑。归纳 丹顶鹤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是与沼泽地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拓展 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习性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目的 本活动通过探寻丹顶鹤适合生活的地方,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三、活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媒体 播放“动物的本领” 视频。 问题 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之

42、中,有哪些动物的身体特征或生活习性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活动 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动物,找出它们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习性。引导 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动物,如小兔子、小燕子等,观察它们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习性。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流和汇报。归纳 各种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大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拓展 各种动物有哪些特殊的本领?目的 本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物奇妙的身体特征和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进一步认识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四、小结本课的内容。教学反思:第七课 食物链标准内容懂得食物链的含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2. 懂得食物链的含义。能力培养1. 经

43、历讨论分析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2. 通过制作、粘贴食物链纸环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养成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学习成果的习惯。2. 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3. 受动物生存本领的启发,乐于进行发明创造,改进生活。课时安排:3课时设计意图第7课食物链是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是在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道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教材由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引入,驱动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以及探究它们对生态的影响。教材从认识动物的食物

44、关系并懂得食物链的含义出发,让学生逐步认识食物链中每一种物种的依存关系,从而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本课共设计了3个活动。教材驱动页提供了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活动1“动物吃什么”,让学生观察、分析动物吃什么,了解生态环境中吃与被吃的关系。在活动2中,为了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教材通过安排串纸环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含义,以及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活动3“断了的食物链”是活动2的深入,是探究当食物链中的某一环断了之后将出现的情况,让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生物学意义,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45、观察活动分析讨论表达交流重点难点通过讨论、实验、分析、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理解食物链的含义,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物种的相互依存关系。教学准备标本:各种常见动物的标本;图片:各种动物及生活环境图片;资料: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其他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关系的故事;实验材料:纸条、透明胶、双面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 讲述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问题 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目的 情境引入,导出探究活动。二、活动一:动物吃什么?问题 在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中,羚羊吃什么?鼠尾草吃什么?松鸡呢?活动 小组活动。通过查找资料、讨论、分析的方式,研究羚羊、鼠尾草、松鸡的食物。交流 各小组进行交

46、流,了解大家的研究方法。媒体 出示课本图。 活动 小组活动。分析生态图中,各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记录 将各种动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并进行梳理。讨论 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以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 食物可以分成植物类、动物类。根据动物的食性,动物又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动物三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交流 各小组进行汇报和交流。归纳 动物的食物关系。拓展 植物的“食物”是什么?目的 初步了解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为认识食物链的含义打下基础。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导入 以“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为例,说说这些生物间食与被食的关系。思考

47、 鼠尾草、羚羊、松鸡、狼之间的关系。问题 像这样的生物之间的关系,自然界里还有什么例子?讨论 通过多个具体实例的研讨,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归纳 食物链的概念。 任务 如果用纸环代替各种动物或植物,再将它们按照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串起来,我们能发现食物链有什么特点呢?活动 小组活动。列举具体的一个生态环境(例如池塘、树林、草地、河流等)中的主要动植物,把它们的名称写在纸环上,根据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串联出一条食物链。交流 把各小组制作的食物链模型,用竹竿穿起来,挂在黑板前,分享成果。思考 比较各小组的食物链模型,能找出什么规律?引导 每条食物链,是从哪一类生物开始,又以哪一类生物结束?各种生物的排列

48、顺序是否有什么规律?活动 试着把各条食物链模型上相同的生物合并成一个环,观察连接后的网状模型。思考 从纸环网中,可以找出多少条不同的食物链?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食物链的含义,初步感知什么是食物网。四、断了的食物链导入 出示活动2制作的纸环网。问题 如果在纸环网中剪断其中一个环节,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 用剪刀剪开其中一个纸环,观察并思考现象。讨论 如果一种物种消失了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生物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媒体 播放“食物链” 视频。 目的 认识食物链中每一物种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从而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五、小结本课内容。教学反思:第八课:代代相传的特

49、征标准内容1. 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2. 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2. 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能力培养1. 通过调查人类是否有着代代相传的特征,培养观察、比较、分析与推理能力。2. 通过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培养搜集资料和讨论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 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3. 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与合作的态度。设计意图第8课代代相传的特征是遗传与进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教材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家

50、庭成员在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身体特征和生理特征可以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的现象,从而得知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和搜集资料和讨论交流等能力。在本课中,教材安排了包括拓展、网上学在内的4个活动。在教材的驱动页创设的情景中,提出问题“琪琪的小酒窝好漂亮啊!”“她的爸爸或妈妈也有酒窝吗?”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许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激发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欲望。接着,本课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你和亲人有相似的外貌特征吗”开始进行第一个活动:“你和亲人长得像吗?”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观察、对比、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发际

51、线、耳垂等外貌特征在亲人之间出现的规律性,从而对遗传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接着,教材又安排了活动2“优势眼能遗传吗?”这是活动1的延续,让学生在继续调查身体一些不明显的特征,使学生知道一些不明显的身体特征也可以遗传,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并在“拓展”活动中,继续以色盲为例子进行学习,了解到生理上的特征也可以遗传。在教材拓展性的课外活动中,以网上学习的方式,通过孪生个体身体特征的异同的事例,了解到生物界中没有绝对相同的个体,从而了解生物界的变异现象。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开展调查搜集数据分析交流重点难点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比较研究家庭成员的外貌特

52、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并了解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准备调查表格:外貌特征、不明显特征的遗传性调查表,优势眼家庭调查表等;图片:父母和子女有相同外貌特征的图片,红绿色盲测试图等;资料:关于遗传与变异的资料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 出示课本图。 问题 同学们,像酒窝、双眼皮等外貌特征是可以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的。找找看,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外貌特征呢?目的 引出探究活动。二、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准备 在课前一周左右布置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表格开展调查,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家庭成员的一些外貌特征。导入 你的外貌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相似吗?有哪些特征特别相似?说说你的调查

53、结果。交流 小组活动。各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汇报 总结小组成员的调查结果,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了解并思考各小组的发现。归纳 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知道许多学生的一些外貌特征或生理特征与父亲或母亲相似,了解遗传现象。问题 除了课本上出示的常见外貌特征,一些不明显的特征也能遗传吗?拓展 指导学生研究不明显的外貌特征的遗传现象。三、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导入 人的两只眼睛中,有一只眼睛是平时我们习惯较多使用的,这一只眼睛叫做优势眼。问题 你知道自己哪知眼睛是优势眼吗?示范 指导学生认识优势眼,学习确定优势眼的方法。活动 学生确定自己的优势眼。问题 优势眼也会遗传吗?设计 学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

54、,调查优势眼在亲人间的出现情况。调查 学生回家调查优势眼的情况。讨论 在下一节课中,组织小组讨论,梳理调查结果,认真对比调查数据,找出内在联系。交流 进行汇报、交流。拓展 像优势眼一样,人体还有一些特征,如优势手等,它们不像发际线、耳垂等外貌特征这么明显,这些特征能否遗传呢?媒体 播放“常见的遗传现象” 视频。 目的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优势眼等特征能否遗传。四、拓展:色盲可以遗传吗?导入 色盲会代代相传吗?媒体 出示“红绿色盲测试图”。 活动 学生利用“红绿色盲测试图”进行测试和观察。问题 色盲可以遗传吗?设计 学生设计简单的调查方案,调查色盲在亲人间的出现情况。调查 学生回家调查家人色

55、盲的遗传情况。在下一节课中,组织小组讨论,梳理调查结果,认真对比调查数据,找出内在联系,并组织小组交流调查结果。目的 通过调查的方式,发现色盲遗传的规律。拓展 大家的相貌和特征与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完全相似呢? 分析 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有关变异的文字学习资料。通过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变异现象。交流 各小组进行汇报与交流。归纳 在同种生物中,无论是后代与父代之间,还是同代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种现象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五、小结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反思: 第九课 进化中的生物标准内容1. 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2. 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教学目标科

56、学知识1. 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2. 能以某类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3. 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能力培养1. 提高分析和推理的能力。2. 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习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2. 培养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科学品质。课时安排:4课时设计意图第9课进化中的生物是遗传与进化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通过介绍生物进化的证据,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理解自然选择的意义。通过本课,学生可以学习和理解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学会以某种生物为例,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地球上的生物丰富多彩

57、,形态万千。但是,归根结底,它们是由最原始的生命,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进化发展而来的。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和比较研究法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材引导学生经过模拟实验认识适者生存的自然现象,并通过阅读资料和对比研究等方式来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遵循一般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材先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现象,通过分析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三种动物的前肢骨的形态结构,分析三者之间是否来源于共同的祖先。最后,教材让学生试着运用比较的方法,判断鸟类是否由古代的一些爬行动物进

58、化而来的。本课设计了4个教学活动和2个拓展内容。在任务驱动页中,教材通过模拟学生在马德拉岛考察时发现的问题来引出探究任务,引发学生的思考及探究的热情。接着教材安排了第一个活动“强风与翅膀”,这是一个模拟实验,是让学生感知适者生存的自然现象,理解适者生存的含义;让学生通过模拟有翅和无翅昆虫遭遇强风时在岛上能否存活的实验,初步了解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现象。活动2和第1个拓展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解释适者生存的现象。在学生已初步掌握适者生存现象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活动3,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大猩猩、蝙蝠、鲸这三种动物的前肢骨的结构来了解进化的过程,分析三者之间是否来源于共同的祖先。教材还提供了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资料,再通过第二个拓展活动和活动4,认识有关进化的学说,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观察思考模拟实验讨论交流比较分析推理归纳 重点难点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能以某类生物为例子来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教学准备活动准备:强风吹小岛模拟实验,大猩猩、蝙蝠、鲸的前肢骨模拟制作活动等;图片:桦尺蛾(体色深、浅)在不同环境中的图片,生物进化过程图片,大猩猩、蝙蝠、鲸的前肢骨特写图片,恐龙复原图、始祖鸟复原图、始祖鸟化石等;视频:自然选择内容视频等。教学设计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