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客运专线某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7612448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0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成渝客运专线某隧道监控量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成渝客运专线某隧道监控量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成渝客运专线某隧道监控量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成渝客运专线某隧道监控量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渝客运专线某隧道监控量测方案(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目录录1、 、编编制目的及依据制目的及依据.- 1 -1.1 编编制目的制目的.- 1 -1.2 编编制依据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及地、工程概况及地质质情况情况说说明明.- 1 -3、 、组织组织机构及作机构及作业业程序程序.- 2 -3.1 组织组织机构及人机构及人员设员设置置.- 2 -3.2 作作业业程序程序.- 3 -4、技、技术术要求要求.- 3 -4.1 量量测仪测仪器器.- 3 -4.2 量量测项测项目目.- 3 -4.3 监监控量控量测测断面及断面及测测点布置原点布置原则则.- 3 -4.4 监监控量控量测频测频率率.- 5 -4.5 监监控量控量测测控制基准控制基准

2、.- 6 -5.监监控量控量测测方法方法.- 8 -5.1 时间时间要求要求.- 8 -5.2 洞内、外洞内、外观观察察 .- 8 -5.3 净净空空变变化量化量测测.- 8 -5.4 拱拱顶顶下沉量下沉量测测.- 9 -5.5 地表沉降量地表沉降量测测.- 9 -5.6 量量测测注意事注意事项项.- 10 -6.监监控量控量测测数据分析及信息反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馈.- 10 -6.1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处处理理.- 10 -6.2 信息反信息反馈馈及工程及工程对对策策.- 11 -7.监监控量控量测资测资料料验验收收.- 13 -8.监监控量控量测质测质量保量保证证措施措施.- 14 -9.

3、监监控量控量测测表格表格.- 14 -附附录录 A 开挖工作面地开挖工作面地质质状况状况记录记录表表 .- 15 -附附录录 B 隧道隧道净净空空变变化量化量测记录测记录表表.17附附录录 C 拱拱顶顶下沉量下沉量测记录测记录表表.181、 、编编制目的及依据制目的及依据1.1 编编制目的制目的为确保监控量测工作顺利正常开展,了解围岩状态,及时反馈信息于设计和指导施工,调整支护参数和二衬施作时间,确保施工安全和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有效保护周边环境,尽量降低监控量测费用,减少对工程施工的干扰,同时为加强监控量测实施人员规范操作,全面掌握监控量测实施全过程,结合隧道工程特点,制定本方案。1.2 编编

4、制依据制依据1、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2、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4、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5、施工图纸、设计要求和环境、地质条件;6、工程特点、施工方法、工程状态和可操作性。2、工程概况及地、工程概况及地质质情况情况说说明明帽儿山隧道起讫里程为DK74+290DK74+620,全长330m,为双线隧道,洞身段位于直线上,洞内纵坡为+4.0。隧道最大埋深44m,隧道最浅埋深2m。何家湾隧道起讫里程为DK76+035DK76+215,全长180m,为双线隧道,洞身段位于直线上,洞内纵

5、坡为-2.3。隧道最大埋深29m,隧道最浅埋深2m。本标段隧区属于丘陵地貌,帽儿山隧道地表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膨胀土、坡残积膨胀土,何家湾隧道地表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粉质粘土系,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泥岩夹砂岩,砂岩等;帽儿山隧区发育为帽儿山向斜,何家湾隧区属单斜构造。本隧区地下水为第四系土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对砼具有硫酸盐侵蚀,化学侵蚀环境作用等级为 H1。不良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危岩落石,泥岩风化剥落,特殊岩土主要膨胀土(岩)。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川中丘陵天然气蕴藏量大,在构造、裂隙较发育地段,天然气可能沿地层裂隙泄出地表,具有不可遇见和无规律性(不确定性)特点。本标段隧道进出口

6、浅埋且全部为、级围岩,隧道围岩类别和长度如下表:围岩级别及衬砌长度(m)名称里 程明挖VV明挖长度(m)帽儿山隧道DK74+290DK74+62040679510325330何家湾隧道DK76+035DK76+2153012200281803、 、组织组织机构及作机构及作业业程序程序3.1 组织组织机构机构及人及人员设员设置置为保证监控量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项目经理部建立以总工程师负责的管理体系,技术室和安质室负责对隧道监控量测进行日常检查、指导和重大问题上报工作。并成立监控量测小组,制定各岗位职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总负责人: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负责监控量测工作组织安排和重大问题的处理。主

7、管部门:项目经理部工程部、安质部,负责监控量测全面管理,日常检查、指导和重大问题上报工作,并参与重大问题的处理。监控量测负责人:精测队负责主管监控量测组工作,掌握监控量测工第二级机构资料上报第一级机构监控量测组织机构图项目经理部总工项目部精测队各分部精测队观测人员数据整理人员分部总工、工程部、安质部项目经理部工程部、安质部作状态,分析和上报有关监控量测数据和情况,制定处理措施,下达技术交底资料。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监控量测工作,并对监控量测结果负责,分析监控量测数据和上报监控量测动态。现场监控量测实施人:分部总工负责其管段隧道的控量测工作组织安排和重大问题的处理;分部工程部、安质部负责其管段内

8、隧道监控量测的全面管理,日常检查、指导和重大问题上报工作,并参与重大问题的处理。;分部监控量测组员(操作人员和资料员),操作人员负责现场监控量测具体实施,负责测点的布设和保护,及时取得监控量测数据;资料员负责监控量测资料的收集、整理、签认、汇总和归档等资料管理工作。3.2 作作业业程序程序(1)熟悉资料(施工图纸、规范和作业指导书等);(2)布点量测;(3)取得数据;(4)整理签认;(5)分析处理;(6)位移管理;(7)信息反馈;(8)工程对策;(9)资料归档。4、技、技术术要求要求4.1 量量测仪测仪器器量测仪器配备:数码相机、收敛仪、全站仪、水准仪、塔尺、钢尺等。辅助工具:爬梯、手电筒及其

9、它辅助工具。4.2 量量测项测项目目根据设计要求,结合本管段隧道具体情况,确定围岩量测必测项目(见表 4.2)。表 4.2 围岩量测必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表备 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2拱顶下沉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3净空变化收敛仪、全站仪4地表沉降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隧道浅埋段4.3 监监控量控量测测断面及断面及测测点布置原点布置原则则4.3.1 净空变化测点和拱顶下沉测点量测仪器、测试精度、量测断面、间距测点数量按表 4.3.1 进行。表 4.3.1 量测仪器、测试精度、断面间距、测点数量水平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每断面测点数量量测仪器测试精度

10、每断面测点数量量测仪器测试精度10301个测点510每台阶1条水平测线特殊地段每台阶1条水平测线,2条斜测线收敛计或全站仪0.1mm13个测点水准仪、钢尺或全站仪0.51mm注:洞口及浅埋地段断面间距取小值,。4.3.2 净空变化测点和拱顶下沉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测点布置时应避开钢架和脱空回填处,将测点布置在两榀钢架之间。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必须设置在同一断面。见图4.3.2。图 4.3.2 台阶法测点布置示意图4.3.3 台阶法开挖时,上台阶收敛量测点应布置在上下台阶界面以上1m 左右位置,下台阶收敛量测点应布置在上下台阶界面 1m 左右位置。4.3.4 浅

11、埋隧道(H02b,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测点,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应符合表 4.3.4 要求。表 4.3.4 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距隧道埋深与开挖宽度纵向测点间距(m)2BH02.5B2050BH02B1020H0B510注:H0 为隧道埋深,B 为隧道开挖宽度。4.3.5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 25m。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 H0+B,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其测点布置如图 4.3.5 所示。图 4.3.5 地表沉降横向测点布置示意图4.4 监监控量控量测频测频率率4.4.1 监控量测的频率应根

12、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按表4.4.1.1 和表表 4.4.1.2 确定。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当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在塑性流变岩体中,位移长期(开挖后两个月以上)不能变化时,量测要继续到每月为 1mm 为止。表表4.4.1.1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按位移速度确定的量量测频测频率表率表位移速度(mm/d)量测频率52 次/d151 次/d0.511 次/23d0.20.51 次/3d0.21 次/7d表表4.4.1.2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按位移速度确定的量量测频测频率表率表位移速度(mm/d)量测

13、断面距开挖工作面的距离量测频率5(01)B2次/d15(12)B1次/d0.51(25)B1次/23d0.20.5(25)B1次/3d0.25B1次/7d注:B 表示隧道开挖宽度4.4.2 地表下沉量测测频率与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频率相同;地表下沉量测在开挖面前方隧道埋置深度与隧道开挖高度之和处开始,直到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4.4.3 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应进行物理力学试验。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描述应每施工循环记录一次。特殊情况下应增大描述频率。4.4.4 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选测项目可以采用和必测项目相同的量测频

14、率。4.5 监监控量控量测测控制基准控制基准4.5.1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隧道施工安全性,以及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4.5.2 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可参照表 4.5.2 选用。表 4.5.2 跨度 7mB12m 隧道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隧道埋深 h(m)围岩级别h5050h300300h500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0.100.300.200.800.701.200.200.500.402.001.803.00拱顶相对下沉(%)0.060.100.080.400.300.800.080.160.1

15、41.100.801.40注: 1.本表适用于隧道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围岩为硬质时取表中较小值,围岩为软质时取表中较大值。表列数值可在施工中通过实测资料积累作适当修正。2.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两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3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乘以 1.11.2 后采用。4.5.3 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表 4.5.3 要求确定。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应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要求分别确定,取小值。表 4.5.3 位移控制基准类别距开

16、挖面1B(U1B)距开挖面2B(U2B)距开挖面较远允许值65%U090%U0100%U0注:B 为隧道开挖宽度,U0 为极限相对位移值。4.5.4 根据位移控制基准,可按表 4.5.4 分为三个管理等级。表 4.5.4 位移管理等级管理等级距开挖面 1B距开挖面 2B应对措施UU1B/3UU2B/3可正常施工U1B/3U2U1B/3U2B/3U2U2B/3综合评价设计施工措施,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采取相应工程对策U2U1B/3U2U2B/3暂停施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工程对策注:U 为实测位移值,B 为隧道开挖宽度。4.5.4 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应根据控制基准,结合时态曲线形态判别。当隧

17、道采用分部开挖法施工时应每分部分别建立位移控制基准,同时应考虑各分部的相互影响。4.5.5 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作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 90%以上;对浅埋、软弱围岩等特殊地段,应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4.6 地地质质和初期支和初期支护观护观察察地质和初期支护观察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已施工区段初期支护观察及地表观察。4.6.1 开挖工作面观察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内容包括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工作面稳定状况、围岩变形等。当地质情况无变化时,可每天进行一次,观察应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并作好地质素描

18、,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级别判定。4.6.2 对已施工区段初期支护的观察每天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砼、锚杆、钢架的状况,以及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4.6.3 洞外观察包括洞口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仰坡的稳定、地表水渗透的观察。5.监监控量控量测测方法方法5.1 时间时间要求要求洞内、外观察和地表沉降观测根据本方案要求进行。净空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布点应在开挖后至初喷前进行,若围岩出现变化异常应尽早布设;初始读数在每次开挖后 12 小时内取得,最晚不得迟于 24 小时。5.2 洞内、外洞内、外观观察察洞内观察可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其中,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

19、,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察资料进行对比;已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变形和二次衬砌等工作状态。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5.3 净净空空变变化量化量测测5.3.1 根据围岩条件确定量测间距埋设测点,并按规定量测频率进行量测。主要原理:每次测出两点间净长,求出两次量测的增量(或减量),即为此处净空变化值。读数时读三次,然后取其平均值,并按附表记录。5.3.2 采用收敛计量测时,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采用冲击电锤或风钻钻

20、孔,埋入钢筋采用直径不小于 20mm 的螺纹钢,前端外露钢筋与埋入钢筋焊接,直径不小于 6mm,加工成 180弯钩或三角形钩。测点用快凝水泥或锚固剂与围岩锚固稳定,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 20cm,若围岩破碎松软,应适当增加测点埋入深度。采用全站仪测量时,测点应采用膜片式回复反射器作为测点靶标,靶标粘附在预埋件上。5.3.3 量测方法(一)采用收敛计测量:检查预埋测点有无损坏、松动,并将测点灰尘擦净。把净空收敛仪的尺头及尺架挂钩分别固定在预埋测点孔内,选择合适的尺孔,将尺孔销插入,用尺卡将尺与联尺架固定。调整调节螺母,记下钢尺在联尺架端时的基线长度与数显读数。为提高量测精度,每条基线应重复测三次取

21、平均值。当三次读数极差大于0.05mm 时,应重新测试。每次开挖后 12h 内取得初读数。测试过程中,若数显读数已超过 25mm,则应将钢尺收拢(换尺孔)重新测试,两组平均值相减,即为两尺孔的实际间距,以消除钢尺重孔距离不精确造成的测量误差。一条基线测完后,应及时逆时针转动调节螺母,摘下收敛仪,打开尺卡收拢钢尺,为下一次使用作好准备。(二)采用全站仪测量:使用带自动马达的徕卡 TCRP1201+全站仪进行测量,可采用自由设站和固定设站两种方法。精确至 0.1mm。5.4 拱拱顶顶下沉量下沉量测测5.4.1 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挂尺或全站仪进行。主要原理:通过测点不同时刻相对标高,求出两次量测的

22、差值,即为该点的下沉值。读数时应该读三次,取平均值,并按附表记录。按规定量测频率进行量测。5.4.2 在隧道拱顶轴线附近通过焊接或钻孔预埋测点,测点应与隧道外监控量测基准点进行联测。拱顶下沉量测测点布置在拱中,每断面布置一点,布设原则和间距按规定进行。预埋测点由钢筋加工而成,钢筋直径不小于 6mm,前端加工成 180弯钩或三角形钩。测点用快凝水泥或锚固剂固定在拱顶选定位置,埋入围岩深度不小于 20cm,若围岩破碎松软,应适当增加测点埋入深度。5.4.3 量测方法:(一)设置水准基点(水准基点选择在围岩稳定地段设置)。量测时采用水准仪、塔尺及钢卷尺,测出该点相对标高即可。每次开挖后 12h 内取

23、得初读数。同一测点每次量测必须采用同一基点。(二)采用全站仪测量:使用带自动马达的徕卡 TCRP1201+全站仪进行测量,可采用自由设站和固定设站两种方法。精确至 0.1mm。5.5 地表沉降量地表沉降量测测5.5.1 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进行,主要原理:通过测点不同时刻标高,求出两次量测的差值,即为该点的下沉值。其量测精度为1mm。当隧道埋深小于 3 倍洞径时进行量测,小于 2 倍洞径时必须进行量测。5.5.2 基准点应设置在地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测点采用地表钻孔埋设,测点四周采用水泥砂浆固定。布点原则和量测频率按规定执行。当地表有建筑物时,应在建筑物周围增设地表下沉观测点。5.5.3 量

24、测方法:与拱顶下沉量测方法相似,采用精准水准仪和铟钢尺测出各沉降点标高即可。在工程开挖前对每一个测点读取初始值。首次观测时,对测点进行三次观测(三次差值小于1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量测过程中读数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个测点读数误差不宜大于0.3mm。当采用常规水准测量手段出现困难时,可采用全站仪量测。5.6 量量测测注意事注意事项项5.6.1 监控量测布点应在喷砼前预埋,测点布置时应避开钢架和脱空回填处,并保证布点打入围岩,严禁将测点布在钢架上。及时进行测点的布设,并做好保护,可采用桩点沿初支边墙向内凹陷,防止破坏。如果测点被破坏,应在被破坏测点附近补埋,重新进行数据采集;如果测点出现

25、松动,则应及时加固,当天的量测数据无效,待测点加固后重新读取初读数。5.6.2 测点布设以后,在测点位置用红色油漆做醒目标识。监控量测桩点上严禁悬挂重物。5.6.3 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量测基点应与洞内、外水准基点建立联系。5.6.4 各监控量测小组须保证量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如实的反应实际变化情况,不得弄虚作假。5.6.5 现场监控量测与施工易发生干扰,必须紧密配合。施工现场应及时提供工作面,创造条件保证监控量测工作的正常进行;监控量测工作也要尽量减少对施工工序的影响。监控量测元件的埋设计划应列入工程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5.6.6 量测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定期的检查

26、、校对和率定。收敛仪使用时调节螺母逆时针转动最大范围不得露出螺纹。在收敛仪使用一段时间后应进行对零校正,检查数显读数是否为零,若存在偏差,必须进行对零。收敛仪量测完成后,用棉纱擦除灰尘并定期对钢尺擦涂机油,以防生锈。6.监监控量控量测测数据分析及信息反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馈6.1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处处理理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包括数据校核、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同时应注明开挖方法和施工工序以及开挖面距监控量测点距离等信息。6.1.1 数据校核量测数据校核主要是对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排除各种误差影响,保证量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和整理,包括对观测数据的计算、填表制

27、图、误差处理等,如有异常应及时补测。6.1.2 数据整理量测数据整理包括各种物理量计算和图表制作,打印相关监控量测报表,并根据数据绘制位移时态曲线图或散点图,以便于分析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和趋势。6.1.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通常采用比较法、作图法和数值计算等,一般采用散点图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监控量测物理量值大小、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该测点可能出现的最终值及影响范围,评估安全状况。绘制时间-位移和距离-位移散点图,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对最大值(最终值)进行预测,并与控制基准值进行比较,结合施工工况综合分析围岩和支护结构和工作状态。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包括

28、以下主要内容:根据量测值绘制时态曲线;选择回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控制基准进行比较;对支护及围岩状态、工法、工序进行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论,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建议。6.2 信息反信息反馈馈及工程及工程对对策策6.2.1 监控量测信息反馈应根据量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与建议,目前以经验方法为主。6.2.2 信息反馈应以位移反馈为主,主要依据时态曲线的形态对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判定,验证和优化设计参数,指导施工。 图 6.2.2 监控量测信息反馈程序框图由于施工的连续性和循环进行,施工中应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畅通,确保信息反馈的

29、及时性和有效性。监控量测反馈程序应贯穿于整个施工全过程,可按图 6.2.2 规定的程序进行。6.2.3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控量测数据的实时分析和阶段分析。实时分析:每天根据监控量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安全隐患应分析原因并提交异常报告,及时采取措施,一般采用日报表形式。阶段分析:按周、月进行阶段分析,总结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对施工情况进行评价,提交阶段分析报告,指导后续施工,一般采用周报、月报形式。6.2.4 工程安全性评价应根据位移管理等级分三级进行,并采用表6.2.4 相应的工程对策。当监控量测位移管理达到级时,应上报监控量测组长、技术主管和现场监理工程师;当达到级时,上报一分部工程部

30、长、总工程师和现场施工负责人,同时总工程师根据综合情况上报设计单位、业主单位和监理单位采取相应工程措施;当达到级时,立即暂停施工,上报各方,请业主单位召集各方分析原因,研究工程对策。分部应对位移管理等级根据每个隧道情况进行量化指标,以便于现场监控量测人员操作和汇报。表 6.2.4 工程安全性评价分级及相应对策措施管理等级应对措施正常施工综合评价设计施工措施,加强监控量测,必要时采取相应工程对策护暂停施工,采取相应工程对策注:U实测位移值;U0最大允许位移值。6.2.5 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图见图 6.2.5。根据工程安全性评价的结果,需要变更设计时,应根据有关铁路工程变更管理办法及时进行变更设计

31、。监控量测结果位移(应力)是否超过级管理位移(应力)是否超过级管理位移(应力)是否达到级管理继续施工暂停施工位移(应力)是否超过级管理工程对策不安全安全否否是是图 6.2.5 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图6.2.6 工程对策主要应包括下列内容1、一般措施:1 稳定开挖工作面措施;2 调整开挖方法;3 调整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并及时支护;4 降低爆破振动影响;5 围岩与支护结构间回填注浆。2、辅助施工措施:1 地层预处理,包括注浆加固、降水、冻结等方法;2 超前支护,包括超前锚杆(管)、管棚、超前插板、水平高压旋喷法、预切槽法等。7.监监控量控量测资测资料料验验收收监控量测资料是竣工文件不可缺少的部分,纳

32、入竣工文件管理程序中。应设专人负责监控量测资料的收集、整理、签认、归档和移交,监控量测验收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监控量测设计;(2)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及批复;(3)监控量测结果及周(月)报;(4)监控量测数据汇总表及观测资料;(5)监控量测工作总结报告。8.监监控量控量测质测质量保量保证证措施措施为保证量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及连续性,特制定以下各项质量保证措施:(1)监测组与监理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技术负责人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2)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3)量测项目人员

33、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4)量测仪器采用专人使用、专人保养、专人检校的管理。(5)量测设备、元器件等在使用前均应经过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6)各监测项目在监测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规范、标准。(7)量测数据均要经现场检查,室内两级复核后方可上报。(8)量测数据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9)各量测项目从设备的管理、使用及资料的整理均设专人负责。9. 监监控量控量测测表格表格附录 A 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附录 B 隧道净空变化量测记录表附录 C 拱顶下沉量测记录表附录 D 隧道地表下沉量测记录表附录 A 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编号: xxxx 隧道开挖工作面里程

34、埋深(m)设计极硬岩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取样编号试验编号地层岩性围岩级别实际施工饱和极限抗压强度Rb(MPa)603060 15305155层理 产状单层厚度(m)层面特征与隧轴夹角组次 产状 间距(m) 长度(m) 缝宽(m)充填物与隧轴夹角123节理裂隙4结构面与隧道轴线关系图:开挖工作面上围岩岩体结构特征断层 产状破碎带宽度(m)破碎带特征与隧轴夹角纵波速度(m/s)左侧壁右侧壁层理产状单层厚度(m)层面特征与隧轴夹角层理 产状单层厚度(m)层面特征与隧轴夹角组次产状 间距(m)长度(m)缝宽(m)充填物与隧轴夹角组次产状间距(m)长度(m)缝宽(m)充填物 与隧轴夹角112233节理裂

35、隙4节理裂隙4侧壁围岩岩体结构特征断层产状破碎带宽度(m)破碎带特征与隧轴夹角断层 产状破碎带宽度(m)破碎带特征与隧轴夹角无水滴水线状股状含泥砂情况侵蚀类型取水样编号试验编号地下水涌水位置涌水量(L/min.10m)10102525125125洞周稳定拱部掉块边墙掉块拱部坍塌边墙坍塌塌方10m3塌方10m3稳定性开挖工作面稳定拱部坍塌开挖工作面挤出开挖后至掉块或坍塌的时间侧壁素描开挖工作面素描工程措施及有关参数左侧壁右侧壁开挖工作面施工方签字 年 月 日监理签字 年 月 日附录 B 隧道净空变化量测记录表桩号施工方法施工部位埋设日期量测时间观 测 值温度第一次 第二次第三次 平均值温度修正值 修正后 观测值相对初次下沉值()相对上次下沉值时间间隔 下沉 速度测线编号年月日时mmmmmmmmmdmm/d备注测读者: 计算者: 复核者:附录 C 拱顶下沉量测记录表桩号施工方法施工部位埋设日期量测时间观 测 值温度第一次 第二次第三次 平均值温度修正值 修正后 测点高程相对初次下沉值()相对上次下沉值时间间隔 下沉 速度测线编号年月日时mmmmmmmmmdmm/d备注测读者: 计算者: 复核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