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地方财政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4866791 上传时间:2021-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6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型城镇化-地方财政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型城镇化-地方财政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型城镇化-地方财政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新型城镇化-地方财政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型城镇化-地方财政研究(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3 年第 17 期(总第 229 期)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财政学会2013年 9 月 25 日13本期主题:新型城镇化按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早期的城镇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和实践误区, 有的甚至将城镇化曲解为“造城” , 结果导致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大超过人口城镇化,现有财力无法支撑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农业转移人口迟迟不能融入城市,最终使城镇化变成了“伪城镇化” 。从长远来看, 这种城镇化不仅无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久动力, 反而会成为尾大难甩的包袱。 经过多年发展, 尽快扭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弊

2、端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被提出来并最终上升为政府决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 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 , 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 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以上表述,可以为未来一个时期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一个遵循范式。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城镇化是农民向城镇集中迁移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是人口、资本、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的高度集聚。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和发展水

3、平的重要体现。 解决城乡二元问题乃至实现城镇化的科学发展,需要促进农村人口向不同规模的城镇集中以及城市要素向不同层次的农村地域扩散,通过城镇化建设将城市和农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 新型城镇化更加关注人的城镇化,新就新在以人为本,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一、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一切发展的目的,最终都要归于人。在看到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要忘了推进城镇化的初衷是为了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因此切实保障相关群体的合法权益, 体现公平正义,是城镇化题中应有之意。如果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那么,城镇化的本质也同样是人的城镇化。这是城镇化和伪城镇化的根本区别。随着乡村人

4、口向城镇集中转移, 其生产方式要从传统农业转向社会化大生产, 其消费方式要从部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转向分工细化、流通充分的市场经济。新移民的身份,改变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势必要进一步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处世心态。 政府有责任提供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确保进城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向市民转变,并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实现整个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二、新型城镇化是高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建设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盲目圈地,低水平规划和建设,不仅无效,还将浪费巨大的财力与资源。尤其在资源环境约束空前严峻的形势下,加强地均GD将指标考核 约束,促进经济转型,追求高质量的城镇

5、化刻不容缓。因此,新型城镇化必需在顶层设计上实现重大突破。将涉及城镇化的各类要素,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要素,统一放到城镇化建设的这个时空大棋盘上,进行综合性考虑和战略性谋划, 通过科学规划、 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 使城镇化布局, 在空间、时间和内涵上都能得到最佳整合并实现最佳优化, 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推 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深刻转型。三、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实质,就是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的过程,在集聚过程中,必须辅之以必要的产业支撑和基本的公共服务,使人进得来、留得住,这样才能可持续。当前,城镇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工就业岗位不够稳定,家庭收入偏

6、低,难以适应城镇消费。城镇环境污染严重,水资源和能源紧缺,交通拥堵。社会隐患较多、社会矛盾凸显,城镇治理方式亟待创新和加强。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否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决定着新型城镇化的成败。城镇化只有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 才能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以及各类人才就业和创业, 才能集聚更多的生产生活要素。 城镇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日益开放以及巨量人口频繁流动,社会需求越发多样,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城镇化过程中还要确立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主动适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我国城镇

7、化的总体发展特点建国以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脚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镇化率快速增长,城镇数量快速增加,城区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949 年的10%增长到2012年的 52.6%, 超过半数的人口成为了城镇居民。 截至 2012 年末,全国共有设市城市658 个,建制镇的数量增加至19881 个。多年来,城镇地区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镇聚集了绝大多数的资本要素以及大量的劳动力。 城镇经济庞大的体量形成了巨大的集聚效应,支撑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际间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越通越长, 城市建成区面积越来越大, 高楼大厦越来越多, 电

8、力、 电信、 给排水、供气供热等保障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保障着整个城市系统高速运转。整体上看, 虽然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有着不同的动力和途径, 不过仍存在一些普遍的发展特点。1. 政府引导城镇化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 市场机制在城镇化过程中一直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开始大力推进城镇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与引导政策,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镇化建设。2. 城镇化是一个“不完整”的城镇化。城镇化的人口主体是流动就业的农民工。被统计成为城镇居民的人口中, 有较大一部分属于流动就业的农民工。 这些农民工仍是以劳动力流动而非举家迁移定居为主,全国80%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都

9、是流动就业,举家迁徙的农村人口仅占20%左右,这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一个鲜明的特点。3. 偏重土地的外延式城镇化。各个地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偏重土地的城镇化,以土地开发作为突破口, 试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的城镇化, 外延式开发特征明显。各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我国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由于各个地区在区域环境和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其城镇化发展程度和状况也不尽相同。 经过多年的发展, 尽快扭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弊端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被提出来并最终上升为政府决策。当前,各个地区秉承以人为本的新

10、理念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索出了一些值得归纳总结的发展经验。一、辽宁:政府主导、协调推进近年来,辽宁省采取政府主导、协调推进的方式,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统筹发展,通过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推动了全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相继出台政策指导文件,包括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 (辽政发 20113 号) 、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 (辽政发 20128 号) ,对全省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的任务措施。为了加强组织领导,辽宁省专门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的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在省建设厅设立了城镇化领导小组办

11、公室, 负责协调推进全省城镇化工作。 按照国家和辽宁省关于城镇化建设的统一部署, 省内各地区逐步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将产业集群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面推进县城和新城新市镇建设,稳步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加大中心镇、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力度,全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改善了全省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省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全部完成, 100 个省级中心镇中有90%以上已经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沈阳市从 2010年开始,在苏家屯区实行了“乡镇变街道,乡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政策,依托体制创新加快城镇化建设。累计投资4000 余万元,新修

12、农村公路 360 公里,加快沈本产业大道、四环、东部旅游产业大道等交通工程建设,域内形成“九纵五横”的大交通格局,域外与沈阳母城和浑南新区构成一体化连接。以迎春湖水系改造为示范,分步规划实施浑河、沙河、苏抚灌渠等水系改造,全区水系基本实现景观化。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东北知名的会展商务中心、物流商贸中心、旅游休闲中心,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同时,着眼于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让农村居民逐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质化的公共服务。二、四川: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四川从本省工业化、 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 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走

13、出了一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四川省在实践操作中强调: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避免缺乏产业和人口支撑的“空心城镇化” ;坚持同步解决“三农”问题,避免城乡脱节的“片面城镇化” ;坚持以绿色低碳为导向,避免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粗放城镇化”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和保障,避免遍地开花、盲目随意的“无序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群众主体,避免鞭赶进城的“被动城镇化” ,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成都市以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载体,着重实施“三项制度改革” 、 “三个集中” 、 “四大基础工程”和“六个一体化” ,加速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步伐。具体而言,推进农村产权制

14、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带着财产权利进城,享受与市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居民的自由迁徙。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分层次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改善农民生活, 提升城镇化质量。 推进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土地综合整治、 新村综合体建设等工程, 筑牢农村工作基础。 推进城乡规划、 产业、 市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等一体化,打破阻碍新型城镇化的体制障碍。三、安徽:产城融合、分区分类安徽省通过实施“ 11221”工程,即推动合肥市建设成为全国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以芜湖市为中心的滨江城市组群,发展

15、20 个以上县级中等城市,培育200个左右特色镇,实施万村规划综合整治工程,走出一条产城融合、分区分类、生态宜居、彰显文化的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合肥市借助区划调整、巢湖成为合肥内湖之机,坚持“城湖共生” 、 “产城一体”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政府引领、规划先行,面向全球公开招标,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城镇化规划方案。 坚持土地使用权出让全市统筹控制, 加大了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宏观调控,保证土地市场管理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坚持统拆统补,实行政府统一拆迁,净土地出让,统一补偿安置,确保群众权益。坚持融资模式创新,建立政府性债务由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归口, “借、用、还”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16、坚持产城互动,打造合肥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多家银行已经签约入驻, 预计 3-5 年金融后台服务业将提供 8-10 万个就业岗位,成为合肥乃至安徽的支柱产业。坚持生态环保,将循环理念引入新区生活,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四、天津:市场化运作、保障农民权益天津市从 2006 年开始就通过开展示范镇建设,以市场化运作、保障农民权益为基本原则,推进城镇化发展。其城镇化建设示范镇必须符合“四个要件” :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示范镇建设所需资金收支平衡;通过宅基地换房,实现土地占补平衡;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必须达到95%以上赞成,5%以下不反对,并保证无上访;必须落实农民的薪金、租金、股金、保障金

17、待遇,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其具体做法是:一是以宅基地换房建设新型小城镇,即农民以宅基地换取小城镇中的住宅并迁入居住,原有宅基地统一整理复耕,同时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出让的土地, 用土地出让收入平衡小城镇建设资金。 二是通过“三区”联动,利用房屋置换节约出来的土地建设工业园区,利用复垦的宅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园,加强居住社区管理和服务,实现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三改一化” 。即通过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 农业户口改为非农业户口、 撤消村委会组建社区委员会,实现城乡一体化, 保留农民原有待遇, 增加其市民待遇。 目前, 示范镇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华明镇财政收入已近10 亿元。 天津已累计批准四

18、批43 个镇开展试点, 共规划建设农民安置住宅 5400万平方米,总投资300亿元,到 2014年全部建成,将有100万农民受益。城镇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 大多数国家都曾经历过城乡差距拉大、 社会矛盾加剧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城乡不协调所带来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城乡趋向一体化,确保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城镇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城镇化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这些经验做法,对于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一、部分国家的基本情况与做法1. 欧美发达国家。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城镇化的地区。随着18 世纪工业革命的到来, 市场机制发挥了主导作用

19、, 城镇化开始加速。 德国是欧美国家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典范。全国共有大中小城市580 多个,城镇化水平高达90%以上,各类城市相对协调发展,布局较为合理,在城镇化过程中呈现出分散型的人口流动方式,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避免了社会两极分化和畸形发展。 村镇改造或建设的投资由国家、 地方政府和农民共同分担。对于基础设施、公用建筑以及住宅等建设项目,国家和地方政府各自补贴总投资的35%,剩余的 30% 由农民个人负担。从 19 世纪末到 20世纪 70 年代,美国工业化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达到75%。一是大力推行大规模援助公路建设的财政政策。 公路网尤其是高速公路网对美国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起到了极为

20、重要的促进作用。 1921 年-1983 年, 联邦政府用于公路建设的费用高达5000 亿美元。二是实施有利于郊区发展的住宅政策。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政府帮助中高收入者获得住宅建筑抵押贷款,鼓励他们在郊区建新房。 1968 年,美国国会通过新城市开发法,并首批批准建立63 个新城市,其平均人口规模在2 万人左右。由于过于强调市场主导, 美国也为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付出了高昂代价。 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度郊区化,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为此,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提出了“精明增长”理念,强调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空间与环境,有效解决了空间和社会结

21、构性问题。2. 亚洲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具有基本一致的城镇化历程,虽然属于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对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终形成了资源高度集中的城镇化模式。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城镇发展。 一是注重运用法律和规划手段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出台半岛振兴法 、 山区振兴法 ,制定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规划。二是在工业建设用地、交通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持续提供多种资金支持,极大地促进了城镇的企业迁入、人口增加和商业繁荣, 加速了城镇经济集聚的进程。 三是直接运用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调节来提高落后地区的财政能力。 从 1950 年到 2003 年, 日本中央财政通过国库支出金和地方交付税等方式对北

22、海道地方财政补助的比例高达70%。韩国从 20 世纪 60 年代就开始实行“政府主导性增长战略” 。为了推进城镇化发展,韩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 1992 年-2002 年, 韩国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融资达 82 兆韩元。 1970 年,韩国开始实施新村运动。政府无偿提供物资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修建桥梁、公路等基础设施,推动农村电气化,缩小了城乡差距。3. 拉美发展中国家。 19 世纪末,一些拉美国家开始了工业化进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速度没有赶上人口集中的速度。在缺乏工业产业支撑的情况下,人口过于集中在城市,造成了“过度城市化” 。城镇化

23、水平与欧洲国家接近,但经济水平只相当于西方国家的 1/10-1/20 ,城市发展质量很低。巴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巴西的城镇化有较好的规划与组织, 政府的行政行为和国家基础建设的拉动为城镇化提供了动力。 1950 年-1980 年,巴西的城市化水平从36.2%增长到67.6%。在同样增幅内,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5 倍,而巴西只增加了 60%。城市化速度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在城市形成贫民窟,给巴西带来了诸如人口过度膨胀、严重失业、收入差距过大、城市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二、国际经验教训的启示发挥公共政策的重要作用。 世界各国大都经历了或者是正在进行着城镇化, 在此过程中都不同程度

24、的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 也都积极运用公共政策手段, 开发建设公共基础设施,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引导城镇化与市场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发挥公共政策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方面,日本和韩国政府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开发落后地区、发展农村经济时,普遍采取了政府干预的做法,包括国家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政策甚至直接兴办国有企业等,较好地带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反观美国和巴西都是过于放任市场发挥调节作用, 最终导致城镇化出现问题, 并为此付出了代价。美国人崇尚自由选择,为了避开城市中心的拥挤人潮

25、,人口逐渐郊区扩散,政府没有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进行调控,形成了过度郊区化问题。同样,巴西在没有形成足够产业支撑的情况下,放任人口向城市聚集,政府也没有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以及环境保护问题,导致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城市环境不断恶化,造成了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对于这些前车之鉴,我们决不能忽视。妥善协调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 人口和土地是城镇化最重要的两个要素。 人口城镇化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镇居民一样在教育、 医疗以及社保方面享受相当的公共服务,这能为城镇带来劳动力供给和消费需求。土地是城镇化得以实现的空间载体,没有土地,城镇化就无法落到实处。如果较好地处理了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

26、系,城镇化就能得到均衡发展。例如,德国的城市布局相对合理,分散式的人口流动使得大中小城市齐头并进。与此同时,德国实行了事权划分明确的财政管理体制,各级政府之间各负其责。总的来说, 得益于自身的优势和合理的财政制度, 德国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出现过分集中的局面,城镇建设也保持了均衡的发展态势。如果没有处理好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就会在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种种问题。例如,韩国最初片面追求将人口集中在城市地区实现人口城镇化, 忽视了农村的土地城镇化, 导致农村衰败萧条。最后不得不实施“新村运动” ,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投入了巨额财力,才逐步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再如,巴西比较重视人口的城镇化,农民进城后

27、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福利待遇。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土地城镇化程度不足,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基础设施以及财政收入,政府也就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过度城市化的问题开始出现,导致社会发展陷入困境。注重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 城镇化不可避免地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 在土地上修建道路桥梁,在生活居住区修建高楼大厦,在工业园区建设厂房。这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甚至是污染和破坏。当人们逐渐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多数国家开始致力于环境保护,保持自然景观的原貌。例如,二战后的伦敦向外围的迅速扩展对农业用地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在1935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

28、制法案” ,由伦敦郡政府收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 ,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在人文环境方面, 欧洲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从英国到德国, 从大城市到小城镇,欧洲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各异,不过在高度重视历史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协调处理旧城保护与城市化、现代化的关系方面,都是共通的。这得益于相关保护法规、市民强烈的保护意识、严格的城市管理和民间团体的积极参与等。新型城镇化需要“五大突破”推进新型城镇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关键要把握好发展方向,突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从全局和长远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出更加清晰、更可操作、更为可行的发展思路和关键举措。具体地说,新型城镇

29、化需要在五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一、在以人为本上实现突破新型城镇化说到底就是人的城镇化。如果人没有实现城镇化、农民没有转化为市民,就不能说是真正实现了城镇化。体现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做到“六个转变” :一是从注重物质形态城镇化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城镇化转变,彻底改变“重物轻人”的错误导向,加快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市民化进程。 二是从注重市民城镇化向更加注重农民工市民化的城镇化转变, 彻底改变城乡居民待遇不一样、不平等的现象,促进城镇劳动者人人平等。三是从注重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向同时注重农民工家庭成员市民化转变,彻底解决农民工家庭成员两地分居、妻儿分离等问题,促进城乡居民家庭幸福、安居乐业。四

30、是从注重本地农民工市民化向同时注重外来农民工市民化转变, 彻底改变对外来农民工的社会歧视, 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 五是从注重农民工就业保障向同时注重农民工市民化的全面社会保障转变, 彻底改变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 促进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得到全面发展。 六是从注重进城农民市民化保障向同时注重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转变, 彻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二、在顶层设计上实现突破涉及城镇化的各类要素,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要素,都要进行综合性考虑和战略性谋划,使城镇化布局,在空间、时间和内涵上都能得到最佳整合并实现最佳优化。一是优化战略规划。 充分发挥

31、规划的科学导向和法律约束作用, 努力实现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科学发展。要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四规有机统一” 。切实做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规划“四化同步推进” 。切实做到城镇化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紧密结合。切实做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对规划内容以及实施步骤、实施方法高度共识。切实做到城镇化“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达目标不罢休。二是优化空间布局。充分尊重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尤其是充分尊重城镇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发展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紧密结合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重点解决好

32、13 亿人口的空间布局和整合。坚持走集约化、智能化、低碳化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大型城市为核心、 卫星城镇为支撑、 大中小城市和重点镇协调发展、 良性互动、 城乡互补的新格局。三是优化推进时序。坚持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顺应国际潮流,把握时代特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促进东中西地区城镇、大中小各类城市和城镇化梯度推进、有序竞争、合作发展。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规划,还是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设计,都能符合发展规律和是人民群众期待,都能经得住时间和历史检验。三、在低成本运作上实现突破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

33、社会风险。 化解风险的关键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创新住房、土地、户籍和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最大程度地谋求未来城镇化的成本优势。第一, “人房挂钩” 。淡化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城镇住房的商品化概念,确立农民工住房的社会保障性质, 明确政府对农民工居住权的保障责任。 借鉴新加坡建设居民保障住房的成功经验,大规模推进保障房供给计划,真正让农民工“居者有其屋” 。在大量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农民工保障性住房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支持城中村、城郊村等组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民公寓;支持城镇农民工居住的小产权房转为大产权房;支持农民工自主购买住房并在首付比例

34、、贷款利率、期限以及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努力走出一条多途径解决农民工住房的新路子。第二, “人地挂钩” 。 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定居规模挂钩的政策, 保障农民工及其家人市民化过程中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用地需求。同时,打通城乡土地转换渠道。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用农村承包土地转换城镇户口、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用宅基地和房屋转换城镇住房。第三, “人钱挂钩” 。在政府投入方面,将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列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 合理界定不同层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 调整以户籍人口为基础的资源分配关系。设立农民工市民化专项补助资金,形

35、成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减轻流入地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财政负担。在社会融资方面,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发行城市建设债券、上市融资、信托计划等形式筹集建设资金。探索实行城市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包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四、在多主体推进上实现突破提高城镇化质量,绝不能再走政府一厢情愿的老路。要正确处理城镇化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各类主体的智慧和能力。一是强化企业带动。 要进一步释放企业参与和支持城镇化的活力。 目前民营企业吸纳了 90%的进城农民工。实践表明,企业在促进城镇产业发展、吸引农民就业迁徙、加快

36、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环境、传承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总结推广近几年来“以企带村” 、 “以企带乡”的城镇化新模式,制定更加宽松的激励政策,引导各类有实力的企业带动农民工进城就业,在未来城镇化过程中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做出更大社会贡献。二是强化社会配合。 要进一步凝聚更多力量主动参与和服务城镇化。 要鼓励大城市的连锁超市、文化娱乐项目、商业服务项目等有重点地向中小城市转移,带动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引导大城市的名校、名医等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中小城市流动,增强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加快建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间人才、资源、项目弹性流动机制,形成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的双向交流通道,吸引更多高学历、高科技

37、人才到中小城市安家落户。三是强化农民参与。农民是城镇化的重要主体,城镇化需要农民主动参与。进一步增强农民工市民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既要允许农民工市民化有多种选择, 也要积极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城镇化。 目前 80 后和 90 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规模将近1 亿人。 要引导他们提高生存本领和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生力军作用。与此同时,要引导更多的传统型农民, 主动适应城镇化的时代潮流, 加快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农村向市民化转型,加快融入城镇化步伐。五、在可持续发展上实现突破促进城镇化持续发展,必须围绕人口集聚这一本质要求,切实强化“三大内功” ,促进产业发展、社会和谐和生态良

38、好有机统一,不断增强城镇化的内生发展能力。一是夯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要形成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以人口集聚促进城镇化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作用, 促进企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互动并进;严格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强产业园区功能建设,提升园区服务效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不断增强园区对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综合承载能力; 高度重视发展农业,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二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建设;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持续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积极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快缩小城乡、区域以及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

39、距;要统筹推进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的户籍、住房、土地、社保、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关键是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促进城镇管理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三是保持生态良好。 借鉴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 加快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努力走出一条集约、智能、低碳、宜居的绿色城镇化道路;要牢固确立绿色发展理念,主动适应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潮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倡导低碳和绿色发展;不断完善环境治理机制,明确政府、企业和居民的环保责任,理顺资源和能源的价格机制,加大源头治理

40、力度;着力建设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好水源地、生态廊道等生态系统敏感点,严格控制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财政职责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市场负责有效配置各种资源要素组合,政府负责弥补市场失灵。其中构建制度环境、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主要任务。财政既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也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投入来源,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负有重要责任。1.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优化制度环境。 新型城镇化要求公共财政框架及相关的制度机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性领域,同时对于市场存在缺陷的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优化城镇化建设的制度环境,

41、实现生产建设 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有效地满足城镇化建设对公共服务的需求。2.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要求政府逐步为公众提供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必要条件。 特别是要保障好农民的切身利益,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公共服务需要,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给予城镇化过程中农民选择进城或者返乡的自由,保障失地农民得到合理补偿,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3. 提供财政资金支持,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城镇基础设施是新型城镇化的硬件基础。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等企业生产、老百姓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投资和

42、建设,都需要财政资金支持。尤其是一些公益性较强、投资规模庞大的重点项目,更是离不开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4. 发挥政策杠杆作用,调节资源配置。新型城镇化要求财政发挥激励引导作用,优化劳动力、 土地、 货币等重要资源的配置, 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 一是要鼓励企业因地制宜,找准基于本地优势、符合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二是要积极引导区域布局,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是要加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有效地利用生态环境以及其中的自然资源。 四是要利用财 政信用向社会融资,这包括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银行贷款、信用担保、 BT项目融资等多 种方式。近期主题一览营改增试点美国财政悬崖裸商现象公务卡改革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工市民化中国梦居民收入倍增夜经济财产公示稳态经济影子银行遗产税大数据时代粮食安全工业地产业务指导:陈广君 侯志平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北街103号策 戈h王振宇邮编:11000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