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的实验研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4144621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734.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的实验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的实验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的实验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的实验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的实验研究(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二阶系统时域响应特性的实验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利用MATLAB编程平台进行控制系统复数域和频率域仿真的方法。2.通过仿真实验研究并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影响的规律。3.实验研究并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并总结系统特定性能指标下根据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实验任务:自行选择被控对象模型及参数,设计实验程序及步骤仿真研究分别采用比例(P)、比例积分(PI)、比例微分(PD)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和控制参数(Kp、KI、KD)不同变化时控制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和时域阶跃响应的变化,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

2、对系统特性、系统根轨迹、系统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总结在一定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要求下,根据系统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实验要求:1.分别选择P、PI、PD、PID控制规律并给定不同的控制参数,求取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时域阶跃响应。通过绘图展示不同控制规律和参数系统响应的影响。按照不同控制规律、不同参数将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和时域响应图绘制同一幅面中。2.通过根轨迹图、频率响应图和时域响应图分别计算系统性能指标并列表进行比较,总结PID控制规律及参数对系统特性、系统根轨迹、系统频率特性影响的规律。3.总结在一定控制系统性能指标要求下,根据系统根轨迹图、频率响应

3、图选择PID控制规律和参数的规则。4.全部采用MATLAB平台编程完成。三、涉及实验的相关情况介绍(包含实验软件、实验设备、实验方案设计等情况):构建一个二阶系统,1、比例(P)控制,设计参数Kp使得系统处于过阻尼、临界阻尼、欠阻尼三种状态,并在根轨迹图上选择三种阻尼情况的Kp值,同时绘制对应的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P)控制的规律。2、比例积分(PI)控制,设计参数Kp、KI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开环零点分别处于1)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左侧;2)被控对象两个极点之间;3)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

4、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和KI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积分(PI)控制的规律。3、比例微分(PD)控制,设计参数Kp、KD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开环零点分别处于:1)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左侧;2)被控对象两个极点之间;3)被控对象两个极点的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和KD的变化情况。总结比例积分(PD)控制的规律。4、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设计参数Kp、KI、KD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

5、两个开环零点分别处于:实轴上:固定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对象两个开环极点的左侧,使另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对象的两个极点的左侧、之间、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移动。分别绘制三种情况下的根轨迹图,在根轨迹图上确定主导极点及控制器的相应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三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KI和KD的变化情况。 2)复平面上:分别固定两个共轭开环零点的实部(或虚部),让虚部(或实部)处于三个不同位置,绘制根轨迹图并观察其变化;在根轨迹图上选择主导极点,确定相应的控制器参数;通过绘制对应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确定六种情况下系统性能指标随参数Kp、KI和KD的变化情况。综合以上两类结果,总结

6、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的规律。;四、实验结果(含实验仿真程序、仿真曲线、数据记录表格及实验规律分析与总结等,可附页):(一) 研究采用比例控制对系统的影响kp分别取为过阻尼、欠阻尼、临界阻尼;1、程序clc;p=1q=1 5 6figure(1);rlocus(p,q)k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gtext(过阻尼);gtext(欠阻尼);gtext(临界阻尼);title(比例控制);figure(2);sys=tf(conv(p,kp),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

7、y);title(过阻尼);hold 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过阻尼);hold on;sys2=tf(conv(p,k2),q);y2=feedba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欠阻尼);figure(3);subplot(3,1,2);bode(y2);title(欠阻尼);hold on;sys3=tf(conv(p,k3),q);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e(临界阻尼);fi

8、gure(3);subplot(3,1,3);bode(y3);title(临界阻尼);hold on;2、图形(仿真曲线)2.1根轨迹图2.2阶跃响应2.3频率响应图3结论在过阻尼时,随着 kp 的增大,系统的稳态时间减小;在欠阻尼时,随着 kp 的增加,系统的超调量增加,稳态时间增加(二)选择PI控制规律并给定不同的控制参数,求取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时域阶跃响应。(1)、当被控对象在两个极点左侧时:1.试验程序clc;p=1 10q=1 5 6 0figure(1);rlocus(p,q)k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

9、ki=10*kp;ki2=10*k2;ki3=10*k3;gtext();gtext();gtext();title();figure(2);sys=tf(conv(1,kp ki),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y);title();hold 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hold on;sys2=tf(conv(1,k2 ki2),q);y2=feedba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figure(3);subp

10、lot(3,1,2);bode(y2);title();hold on;sys3=tf(conv(1,k3 ki3),q);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e();figure(3);subplot(3,1,3);bode(y3);title();hold on;2、图形(仿真曲线)2.1根轨迹k1=0.1433、k2=1.5231、k3=0.23402.2阶跃响应2.3频率响应3.结论(2)、当被控对象在两个极点中间时1.实验程序clc;p=1 1.5q=1 5 6 0figure(1);rlocus(p,q)k

11、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ki=1.5*kp;ki2=1.5*k2;ki3=1.5*k3;gtext();gtext();gtext();title(ki=1.5*kp); figure(2);sys=tf(conv(1,kp ki),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y);title(k1);hold 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k1);hold on;sys2=tf(conv(1,k2 ki2),q);y2=feedba

12、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k2);hold on;figure(3);subplot(3,1,2);bode(y2);title=(k2);hold on;sys3=tf(conv(1,k3 ki3),q);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e(k3);figure(3);subplot(3,1,3);bode(y3);title(k3);2、图形(仿真曲线)2.1根轨迹k1=0.3791、k2=8.8032、k3=0.65442.2阶跃响应2

13、.3频率响应(3)、当被控对象在两个极点右侧时1.实验程序clc;p=1 1q=1 5 6 0figure(1);rlocus(p,q)k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ki=1*kp;ki2=1*k2;ki3=1*k3;gtext();gtext();gtext();title();figure(2);sys=tf(conv(1,kp ki),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y);title();hold 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

14、tle();hold on;sys2=tf(conv(1,k2 ki2),q);y2=feedba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figure(3);subplot(3,1,2);bode(y2);title();hold on;sys3=tf(conv(1,k3 ki3),q);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e();figure(3);subplot(3,1,3);bode(y3);title();hold on;2、图形(仿真曲线)2.1

15、根轨迹k1=0.1927、k2=22.577、k3=0.42772.2阶跃响应2.3频率响应3.结论比例积分(PI)控制,我们得出:PI 控制时,当增加零点在控制极点的左边时,随着 kp 的 增加,超调量增加,稳态时间增加;当增加零点在控制极点的中间时,随着 kp 的增加,超调量增加, 稳态时间减小;当增加零点在控制极点的右边(不在坐标轴右边)时,随着 kp 的增加,超调量不变(0),稳态时间减小。(三)选择PD控制规律并给定不同的控制参数,求取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时域阶跃响应。(1)、当被控对象在两个极点右侧时:1.程序代码clc;p=1 1q=1 5 6figure(1);rlocus(

16、p,q)k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kd=1*kp;kd2=1*k2;kd3=1*k3;gtext(kp1);gtext(kp2);gtext(kp3);title(kd=1*kp);figure(2);sys=tf(conv(1,kd kp),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y);title(kp1);hold 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kp1);hold on;sys2=tf(conv(1,kd2 k2),q);y2

17、=feedba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kp2);figure(3);subplot(3,1,2);bode(y2);title(kp2);hold on;sys3=tf(conv(1,kd3 k3),q);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e(kp3);figure(3);subplot(3,1,3);bode(y3);title(kp3);hold on;2、图形(仿真曲线)2.1根轨迹k1=0.4008、k2=2.2999、k3=4.55

18、442.2阶跃响应2.3频率响应(2)、当被控对象在两个极点中间时1.实验程序clc;p=1 1.5q=1 5 6figure(1);rlocus(p,q)k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kd=2*kp/3;kd2=2*k2/3;kd3=2*k3/3;gtext(kp1);gtext(kp2);gtext(kp3);title(kd=10*kp);figure(2);sys=tf(conv(1,kd kp),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y);title(kp1);hold on

19、;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kp1);hold on;sys2=tf(conv(1,kd2 k2),q);y2=feedba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kp2);figure(3);subplot(3,1,2);bode(y2);title(kp2);hold on;sys3=tf(conv(1,kd3 k3),q);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e(kp3);figure(3);subpl

20、ot(3,1,3);bode(y3);title(kp3);hold on;2、图形(仿真曲线)2.1根轨迹k1=0.4235、k2=1.4577、k3=3.55252.2阶跃响应2.3频率响应(3)、当被控对象在两个极点左侧时:1.试验程序clc;p=10 1q=1 5 6figure(1);rlocus(p,q)k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kd=10*kp;kd2=10*k2;kd3=10*k3;gtext(kp1);gtext(kp2);gtext(kp3);title(kd=10*kp);figure(2);sys

21、=tf(conv(1,kd kp),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y);title(kp1);hold 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kp1);hold on;sys2=tf(conv(1,kd2 k2),q);y2=feedba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kp2);figure(3);subplot(3,1,2);bode(y2);title(kp2);hold on;sys3=tf(conv(1,kd3 k3),q);

22、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e(kp3);figure(3);subplot(3,1,3);bode(y3);title(kp3);hold on;2、图形(仿真曲线)2.1根轨迹k1=0.0283、k2=0.1298、k3=0.24262.2阶跃响应2.3频率响应3.结论比例微分(PD)控制,我们得出:PD 控制时,当增加零点在控制极点的左边时,随着 kd 的 增加,超调量增加,稳态时间减小;当增加零点在控制极点的中间时,随着 kd 的增加,超调量不变,稳态时间减小;当增加零点在控制极点的右边(不在坐标轴右边

23、)时,随着 kd 的增加,超调 量减小,稳态时间减小(四)选择PID控制规律并给定不同的控制参数,求取系统根轨迹、频率特性、时域阶跃响应。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Gc(s)=Kp+Ki/s+Kd*s,设计参数Kp、KI、KD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两个开环零点分别处于实轴或者复平面上:开环传递函数为:(s2+Kp*s+Ki)/s(s+2)(S+3),为了简化运算令KD=1(1)、引入的两个开环零点分别处于实轴上:K1另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对象两个开环极点的左侧K2另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对象两个开环极点的右侧K3另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对象的两个极点的中间1.1程序clc;p=1 1 1q=1 5 6 0

24、figure(1);rlocus(p,q)k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ki=1*kp;ki2=1*k2;ki3=1*k3;kd=1;kd2=1;kd3=1;gtext();gtext();gtext();title();figure(2);sys=tf(conv(1,kd kp ki),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y);title();hold 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hold on;sys2=tf(conv(1

25、,kd2 k2 ki2),q)y2=feedba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figure(3);subplot(3,1,2);bode(y2);title();hold on;sys3=tf(conv(1,kd3 k3 ki3),q);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e();figure(3);subplot(3,1,3);bode(y3);title();hold on;1.2图形121根轨迹k1=24.514 ,k2=16.5638,k

26、3=19.40211.2.2阶跃响应12.3频率响应(2)、引入的两个开环零点处于复平面上1.程序clc;p=1 10 10q=1 5 6 0figure(1);rlocus(p,q)kp = rlocfind(p,q)k2=rlocfind(p,q)k3=rlocfind(p,q)ki=10*kp;ki2=10*k2;ki3=10*k3;kd=1;kd2=1;kd3=1;gtext(k1);gtext(k2);gtext(k3);title();figure(2);sys=tf(conv(1,kd kp ki),q)y=feedback(sys,1)subplot(3,1,1)step(y)

27、;title(k1);hold on;figure(3);subplot(3,1,1);bode(y);title(k2);hold on;sys2=tf(conv(1,kd2 k2 ki2),q)y2=feedback(sys2,1);figure(2);subplot(3,1,2)step(y2);title(k2);figure(3);subplot(3,1,2);bode(y2);title(k2);hold on;sys3=tf(conv(1,kd3 k3 ki3),q);y3=feedback(sys3,1)figure(2);subplot(3,1,3)step(y3);titl

28、e(k3);figure(3);subplot(3,1,3);bode(y3);title(k3);hold on;2.1根轨迹22阶跃响应2.3频率响应(3)结论:实轴上:固定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对象两个开环极点的左侧,使另一个开环零点在被控对象的两个极点的左侧、之间、右侧(不进入右半平面)移动。我们得出:PID 控制时,固定一控制零点,使另一零点分别位于极点的左,中,右时,当零点在控制极点的左边时,随着 kd 的增加,超调量减小,稳态时间减小; 当零点 B 在控制极点的中间时,随着 kd 的增加,超调量减小,稳态时间减小;当零点在控制极点的右边(不在坐标轴右边)时,随着 kd 的增加,超调量

29、不变,稳态时间减小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设计参数Kp、KI、KD使得由控制器引入的两个开环零点处于:复平面上:分别固定两个共轭开环零点的实部(或虚部),让虚部(或实部)处于三个不同位置,我们得出:PID 控制时,假设新增零点在复平面上时,当实部固定不变时,随着虚部的增加,超调量增加,稳态时间增加;当虚部固定时,随着实部的增加, 超调量增加,稳态时间减小到最小值时又增加。综上几点,我们得出,PID 控制中,随着 kp、ki、kd 的变化,系统的稳态特性不断的发生变化, 只有在固定一个变量的条件下改变另外的变量进行系统的控制,不能同时改变来控制系统,因此,PID 的控制也有其局限性,难以获得

30、极佳的控制效果,只能在最大的条件下获得较为理想想控制五、实验总结:(含建议、收获等)比例控制器的输出变化量与输入偏差成正比,在时间上是没有延滞的。或者说,比例控制器的 输出是与输入一一对应的。比例放大系数 Kp 是可调的。所以比例控制器实际上是一个放大系数可调 的放大器。Kp 愈大,在同样的偏差输入时,控制器的输出愈大,因此比例控制作用愈强;反之,Kp 值愈小,表示比例控制作用愈弱。当输入偏差是一幅值为 A 的阶跃变化时,比例积分控制器的输出是比例和积分两部分之和.。变化开始是一阶跃变化,其值为 KpA(比例作用),然后随时间逐渐上升(积分作用)。比例作用是即时 的、快速的,而积分作用是缓慢的

31、、渐变的。由于比例积分控制规律是在比例控制的基础上加上积分控制,所以既具有比例控制作用及时、快速的特点,又具有积分控制能消除余差的性能,因此是生产上常用的控制规律。微分控制作用的输出大小与偏差变化的速度成正比。对于一个固定不变的偏差,不管这个偏差 有多大,微分怍用的输出总是零,这是微分作用的特点。如果控制器的输入是一阶跃信号,微分控 制器的输出在输入变化的瞬间,输出趋于。在此以后,由于输入不再变化,输出立即降到零。这 种控制作用称为理想微分控制作用。由于调节器的输出与调节器输入信号的变化速度有关系,变化 速度越快,调节器的输出就越大;如果输入信号恒定不变,则微分调节器就没有输出,因此微分调 节

32、器不能用来消除静态偏差。而且当偏差的变化速度很慢时,输入信号即使经过时间的积累达到很 大的值,微分调节器的作用也不明显。所以这种理想微分控制作用一般不能单独使用。PID 控制作用的输出分别是比例、积分和微分三种控制作用输出的叠加。实际 PID 控制器在阶跃 输入下,开始时,微分作用的输出变化最大,使总的输出大幅度地变化,产生强烈的“超前”控制 作用,这种控制作用可看成为“预调”。然后微分作用逐渐消失,积分作用的输出逐渐占主导地位, 只要余差存在,积分输出就不断增加,这种控制作用可看成为“细调”,一直到余差完全消失,积 分作用才有可能停止。而在 PID 控制器的输出中,比例作用的输出是自始至终与偏差相对应的,它 一直是一种最基本的控制作用。在实际 PID 控制器中,微分环节和积分环节都具有饱和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