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相关理论及适用性分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0627061 上传时间:2021-10-1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doc] 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相关理论及适用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doc] 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相关理论及适用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doc] 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相关理论及适用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doc] 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相关理论及适用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 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相关理论及适用性分析(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相关理论及适用性分析州予院芗JournalofChizhouCollege2009年12月第23卷第6期Dec.2009Vol-23No.6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相关理论及适用性分析王丽华,俞金国(辽宁师范大学a.历史文化旅游学院;b.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摘要】论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与总结,指出现有居民感知研究中所涉及的各理论对于居民感知的解释力存在一定差异,文中探讨了不同理论对于居民感知研究的适用性及局限,以期更能积极地引导旅游研究与实践,推动学科的发展.【关键词】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理论;适用性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

2、】A文章编号】1674一U02(2009)060077051引言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研究是从间接角度分析旅游影响的有效途径,相应研究在国外已受到一定重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将给目的地居民带来更大的影响.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目的地居民的感知与态度进行系统,深人的研究,并积极指导实践,将是旅游学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外学者在旅游地居民感知与态度的研究过程中,一直注重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寻求科学的解释.居民感知的复杂性,?导致多学科对其研究,相应形成了多学科视角的理论,主要有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旅游学和地理学等.从20世纪7080年代的愤怒指数理论,旅游发展

3、周期理论到20世纪9O年代引入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表象理论,不断丰富了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的理论基础.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大部分的研究者构建了建立在社会交换理论基础上的框架模型,特别是结构方程模型的运用,大大推动了研究的理论化进程【”.但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解释居民感知这一复杂现象时,每个理论却又缺乏足够的解释力,亟待人们进一步探索,完善2理论及适用性分析2.1社会学视角社会学对旅游地居民感知及态度的研究较多,形成的相关理论主要有Doxey的愤怒指数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表象理论,社会承载力理论等,其中尤以愤怒指数理论最具代表与影响力.2.1.1Doxey的愤怒指数理论Doxey(1975)根

4、据调查研究,总结出当地居民对旅游者态度变化的总体模式:高度兴奋,漠然,厌恶和对抗四个阶段121,即着名的”愤怒指数”理论,成为旅游影响研究中的经典文献四.这一理论在后来的研究中得以延伸:Keller(1987)研究认为,随着旅游地的发展,对资本的需求El益增大,外来机构对旅游地发展的影响力日趋增强,旅游地居民感觉越发无法控制本地的发展,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也会随之越发反对;Milligan通过实证研究将Doxey所提的发展阶段修正为:好奇一接受恼怒一对抗(1989);Hemadea(1995)的实证研究结果不支持Doxey的发展阶段理论;PaulBrunt(1999)则明确指出东道社区的居民并不是

5、理想均质的社会群体,这是Doxey理论的主要缺陷同;Godfrey(2000)提出改良的愤怒指数理资料来源:DerekHaU(2003)收稿日期:20090817基金项目:大连市社科联项目(09DLSK113);辽宁省教育厅研究项目(20060497).作者简介:王丽华(1977一),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影响.78池州学院第23卷论:高度兴奋,漠然,厌恶,对抗,仇视,对Doxey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Young等(1999)根据居民态度产生的周期性,认为在Doxey理论中扩展一个”怀旧”阶段很有用处17(图1).Doxey

6、的愤怒指数理论是解释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较为恰当的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研究,应用也较多.尽管也有人指出它的缺点与不足,如指责这一模型对旅游地居民反应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但模型至少描述了居民在旅游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51.而且经过后续研究的一些修正后,更能够较合理的阐释居民态度发展变化的过程,并能够给制度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因而伴随居民感知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它将是一个重要的解释模型.2.1.2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互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的满足,是有关资源在相互作用的个体或团体间交换的社会学理论罔.该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有关

7、学者运用于旅游影响研究,在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方面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fl1.Allen(1988)提出应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91.Perdue等人(1990)指出,居民通过为旅游开发者,旅游经销商及游客提供诸如旅游资源等,以期获得他们认为与之相当的利益,解释了居民个人获利与其对经济发展感知之问的关系.此外,众多学者通过构建理论化的概念模型和居民旅游支持模型,特别是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研究居民旅游感知,态度及其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社会交换理论具有一定解释力彻.美国Texas大学的J0hn(1992)通过研究,结合各种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因素,构造出社会

8、交换过程模型,试图理解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解释居民对旅游影响形成的知觉gJ.社会交换理论可以部分用来解释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态度.因为在旅游目的地必然存在资源的交换,旅游者用他们的经济资源交换当地居民的友好与服务.但社会交换理论在解释力上还是有限的.首先这一理论没有提出具体的,通过居民态度研究即可检验的概念;再有假使社会交换理论可以检验,而仅通过居民态度调查不可能解释交换这一双向的问题.没有旅游者确定的态度,只能说明交换理论的一半内涵.2.1.3社会表象理论社会表象理论认为,作为一种产生于日常生活的常识性知识,应该被同一组织群体内部的所有成员所共同拥有并成为群体成员信息交流的基础.作为

9、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社会表象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菲利普?皮尔斯在其专着旅游社区关系(1996)中首次引入旅游学研究,其中展示了社会表象方法在理解社区对旅游发展的回应问题上能够发挥的作用lI”.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和态度可能会受到来自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个体的直接经验,因而皮尔斯(1996)对以往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居民感知和态度研究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质疑,引入社会表象理论看作是帮助解释社群成员理解和回应外部环境变化过程的理论框架,并研究了其在社区旅游规划和决策过程中的应用.Fredline(2000)认为社会表象来源直接经验,社会互动和媒介三种形式,并运用社会表象方法对

10、社区居民群体进行了划分.在明确社区内部的细分群体后,采用合适的媒体和沟通方式,进行”内部营销”才能逐步影响和修正社区有关旅游发展的社会表象,有助于进一步获得社区居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1】.社会表象理论作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新兴理论引人旅游研究才有十几年时间,但它的影响正逐步显现出来.该理论在有关旅游影响感知研究的基本逻辑问题上的观点,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同时它还为有关如何将社区纳入旅游规划和决策过程的研究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另一方面由于理论认为”人们对旅游的社会表象,会因其行为说明性特点而影响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及行为回应”,在其引导下,居民甚至会把社区出现的一些与旅游发

11、展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社会消极现象也归咎于旅游业fJJ】,这是这一理论应用时所要注意的地方.2.1.4社会承栽力理论这一理论广泛地用来解释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程度.即任何一个社区发展旅游都有一定的限度,当旅游发展超越了其社会承载力的最高承受度即峰值,将会导致负面影响【l2.不同于旅游业角度,从社会承受能力角度,也可看出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居民在旅游发展初期阶段的支持态度,随着社区达到一定的可接受限度及承载力峰值后,将出现降低和反对的倾向.Long等(1990)通过实证研究显示,居民支持旅游发展的热情随旅游发展不断增强,而当社区超过30%的零售业源自旅游业,即超越该第6期王

12、丽华,俞金国: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相关理论及适用性分析79地社会承载力,居民的赞成态度有所改变,此时他们开始抱怨不断上涨房价及犯罪率上升等问题.劳森等人的研究结果同样支持承载力理论瓯堋.社会承载力理论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在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旅游业界行为提供一定约束,对欠发达地区及生态脆弱区旅游业的非理性发展(不考虑居民的感知与态度)更具理论指导意义.但理论亦存在一定不足,如评价的标准,指标的选取等问题,这也将为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之一.2.2人类学视角瓦伦.史密斯的影响一态度模式美国着名的旅游人类学家瓦伦?史密斯(ValeneL.Smith)针对旅游主

13、客关系,提出了旅游影响态度模式(图2).r,.图2ValeneSmith旅游影晌一态度模式注:1探险旅游者;2精英旅游者;3不落俗套的旅游者;4特殊旅游者;5初期大众旅游者;6大众旅游者;7租赁(或包机)旅游者图中正三角形表示由于游客的不断增多而对某个地区的文化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倒三角形表示东道主地区居民对不断增多的游客感觉13显淡漠.Smith认为旅游业成功发展的关键点,发生在两个三角形交叉的时候,即初期大众旅游者即将到来时.初期大众旅游者”寻求”西方式的舒适,需要许多不同的设施.此时旅游地就应该决定:(1)是有意识地对此进行管理,甚至限制旅游业,以便保护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完整性;(2)还

14、是应该鼓励旅游业的发展,把此看作是一个经济发展和文化重建的理想目标.如果一个旅游地能经受住从初期旅游业到全盛的大众旅游业的过渡,那它最终就能获得一种完全的适应,大量的游客就会成为这个旅游地的”景观”之一.Smith同时还指出,旅游业以及旅游者不应该成为整个社会风气变差的替罪羊.许多社会科学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人口过多或比较贫困(或过分贪婪),就会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出售给那些购买者,包括文化遗产.每个国家都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经济问题,但他认为这与旅游业没有或者没有多少关系.对这些游客进行责难是很容易的,重要而且困难的是如何解决这些根本的问题【.史密斯的这一模型从人类学视角,通过主客间的关系,直观的

15、反映了旅游影响和居民态度之间的演变过程,尤其直接地指出了政府决策的关键点,对旅游地前景选择及政策制定,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同时这一模式对于我国旅游人类学研究更具理论价值.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居民态度的描述过于简单化,导致研究不易深入.2.3旅游学视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不同研究者对旅游地生命周期均提出相关的理论,但巴特勒(1980)的生命周期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在前人(Prog,Doxey等)基础上,提出旅游地的演化要经过6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这一理论从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出发为分析旅游地演进过程提供了一种框架,并对旅游地发展各个阶段进

16、行了特征描述,为理论运用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为旅游地的营销提供理论依据.但不少学者也指出其不足,如理论模型的阶段划分存在一定问题;影响因素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模型实际运用价值值得商榷;理论模型缺少定量描述等.此后,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验证,补充和修改的文献资料大量出现,其中影响较大的有Haywood(1986,1991),Weaver(1990),Douglas(1997),Weaver(2000),Lundtorp(2001)等人进行的研究.这一理论不断应用于居民感知领域.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直接同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存在差异,因而影响到

17、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1.一般来说,随着旅游地的发展,游客数目的增多,刚开始对游客持积极欢迎态度的目的地居民其态度会转为保守.再有Akis(1996),Ryan(1998),Lawson(1998)等均用实证研究支持这一结论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在解释居民感知时,存在一定缺陷,它仅依据旅游地整体因素,过分简单地寻求居民感知这一复杂过程的解释,不过仍被视为不同视角讨论问题的途径之一.2.4地理学视角距离衰减理论如果地理现象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则其作用量池州学院第23卷随距离的增加而减低,即距离衰减理论.这一原理在社会经济方面的第一个阐述者是冯?杜能.杜能以后,距离衰减原理的应用超出了农业区位问题,

18、广泛地在城市,商业,交通和人口的区位分析上应用.至70年代,此类模式已成为地理学中定量研究最主要的方面【切.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距离衰减理论的局限性也凸现出来:即当今各地理要素问的联系纽带发生变化,空间作用不一定严格地遵守衰减理论,而变得更为复杂.但研究中仍可以依照这一思路进行分析,即将这一距离视为综合距离(即指包括空间距离在内的综合距离,如心理感知距离等).基于以上考虑有研究表明,距离是影响居民感知和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旅游地居民与旅游景点之间具有不同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而旅游对当地居民影响的强度,与这种距离也存在一定的衰减规律,总体而言,乡村居民及居住地远离旅游中心的居民对旅游者及旅

19、游业的态度更为冷漠阎.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及不同旅游地居民的差异性,导致距离衰减理论在旅游地感知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意义.2.5政治经济视角成长机器理论Molotch(1976)提出”都市是一个成长机器”(thecityasagrowthmachine)的看法,认为经济领域对城市政治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城市政治也追求经济不断增长.官僚和业者会利用一切的办法影响政治,以促使其制定出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但Molotch也曾经指出,因为制度,政策及决策者的差异,导致其不适于跨国或者跨区域的城市比较研究.同时研究中也应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及对当居民进行探嘲.旅游影响态度研究中,Canan等

20、运用成长机器理论为指导,作为其对夏威夷岛和莫洛凯岛土地使用冲突研究的框架.研究发现居民被分成三类:增长机器联盟,希望岛上限制开发的居民和喜好多种类型发展的人们.Madrigal(1995)也运用成长机器理论探讨美国和英国两个城市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通过聚类分析,这些居民群体依据对旅游发展的正负面感知而被区别开来,并被分为为热爱者,憎恶者或现实主义者191.Bonnie(1996)认为成长机器理论能很好的解释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并能够探讨同一社区不同群体的态度差异及解释当地商人的作用.但这一理论主要从政治,经济角度对旅游地发展进行探讨,而对处于广泛社会背景下居民感知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2.6心

21、理学视角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动机是因需求所引起,包括生理,安全,爱与隶属,尊重,认知,美德,自我实现等七个层次.有学者认为,心理学中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解释居民的感知和态度上有很好的适合度.Renata(2000)在对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老年群体旅游感知研究中指出,如果将居民生活质量作为旅游社会影响评估的中心问题,那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提供适用的,新的分析框架和视角.在运用该理论解释居民的旅游感知和态度的差异中,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乃至态度是依据其在满足自身需求中的重要性进行组织和排序,而且随着需求层次的升高,居民感知以及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也将发生转变f1.这一理论

22、从居民角度剖析了感知差异的内在原因,但其如何与居民感知研究深入结合,将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3结语分析看出,不同学科均对旅游现象进行探讨与理论构建.旅游地居民广泛的社会背景,导致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对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的研究较多,出现的理论及模式亦较多.综观不同学科视角,有的从旅游地的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社会承载力理论;有的从人类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来探讨,例如社会交换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的则是从社会整体状况人手进行探讨,例如社会表象理论等,各理论均有其解释的合理性与不同的应用功能.另一方面,在理论构建中多是对现象的发现与总结,进而探讨居民感知变化的规律,缺少对

23、感知变化及差异形成机制的深人分析.旅游影响及感知的研究中,经常由于研究任务,目标和学科背景等因素,导致分析问题不够全面.而针对某一旅游地实体来说,旅游发展导致的问题必然存在,而且是多方面的,需要全面,多角度的理论进行指导,需要多学科的参与,整合,以更好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从另一角度,居民感知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要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因而综合多要素,结合相关理论对居民感知及差异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是深人研究及解决实践问题的科学,有效的手段.第6期王丽华,俞金国:旅游影响居民感知相关理论及适用性分析81参考文献:【1赵玉宗,李东和,黄明丽.国外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和态度研究综述叨.旅游

24、学刊,2005,2O(4):8592.2KerryGodfrey&JaekieClarke.TheTourismDevelopmenthandbook:ApracticalApproachtoPlanningandMarketing【M】.London:Con-tinuum,2000:2526.3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下叽.旅游学刊,2002,17(1):5968.4KellerCP.SlagesofPeripheralTourismDevelopment-CanadaSNohwestTerritories【JJ.TourismManagem

25、ent,1987,8(1):20-32.51r莉,陆林.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及启示【JJ.旅游学刊,2005,20(3):8793.6】苏勤.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m.地理科学,2004,24(4):506511.【7DerekHallLesleyRobe.sandMoragMiteheU(Edited).NewDirectionsinRuralTourism【M】.England: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03:30-31.【8】刘赵平.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结构框架【J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1999,1O(1):2

26、934.【9】李有根,赵西萍.居民对旅游影响的知觉【JJ.心理学动态,1997f2,:21-27.【10PerdueRR,LongPT,LAllen.ResidentSuppoforTourism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0,17(4):586-599.11应天煜.浅议社会表象理论SocialRepresentationTheory在旅游学研究中的应用【JJ.旅游学刊,2004,19(1):8792.12PerdueR,LongT,YSKang.BoomtownTourismandResidentQualityofLife:TheMar

27、ketingofGamingtoHostCommunityResidents【J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1999,44:165177【13LawsonRW,WilliamsJYoungT,JCossens.AComparisonofResidentsAttitudesTowardsTourismin10NewZealandDestinationsJ.TourismManagement,1998,19(3):247256.【14瓦伦.L.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M】.张晓萍,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368.15ButlerRW.TheC

28、onceptofaTouristAreaCycleofEvolution:ImplicationsfortheManagementofResources【JJ.CanadianGeographer,1980,24f1):5-12.16李悦铮,俞金国.区域旅游市场发展演化机理及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4044.【17】杨吾扬,粱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53154.18Imbroscio,Reformingurbanregimetheory:thedivisionoflaborbetweenstateandmarketreconsidered叨

29、.JournalofUrbanAffairs,1998,20(3):233248.19BonnieSueMartin.Theetiqeacyofgrowthmachinetheoryinex_plainingresidentperceptionsofcommunitytourismdevelopmentD.Clemson:ClemsonUniversity,1996:1-40.责任编辑:陈晓华】AnAnalysisofRelevantTheoriesandeirApplicabilitytoTourismImpactonResidentsPerceptionsWangLihua”,YuJing

30、uo(a.CoHegeofHistoryandTourismCulhlre;b.CollegeofUrbanandEnvironmentalSciences,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029)/kt:Throughliteratureathomeandabroad,thispapersummarizesandconcludestherelevanttheoriesontheresidentsperceptionsoftourismimpact.Sometheorieswhichintheexistingresearchinvolves

31、regardingtheresi-dentsensationhavedifferentexplanationabilityisalsopointedout.Thepaperdiscussesthelimitationandthe印一plicabilityofeverytheoryinresearchfortheresidentsofperception,thegoalwhichdoesthisistocanguidethetourismresearchandtoguideandpromotethedevelopmentoftourismdiscipline.KeyWords:TourismImpact;ResidentsPerceptions;Theories;Applicability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