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2

收藏

编号:2875308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91.54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1-09-10
15
积分
关 键 词:
“诺曼底”号遇难记 苏教版 初中语文 年级 上册 诺曼底 遇难 教案
资源描述:
“诺曼底”号遇难记   本文是一篇小说,写“诺曼底”号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读罢令人感到强烈的震撼。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注意形似字、多音字的辨析。   2.学习文中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和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描写。   3.学习“画龙点睛”――于叙述性文字中作精辟议论的写法   4.学习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二、学习要点   1.字词   幽灵:人死后的灵魂(迷信的说法)。   湍(tuān):急:水势急。   搡(sǎng):猛推。   猝(c)然:突然;出乎意外。   肇(zho)祸:闯祸。   窟窿(kūlong):洞。   刹(ch)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势不可当(dāng):来势迅猛,不可抵挡。一般写为“势不可挡”。   开交:结束,解决(多用于否定)。例,忙得不可开交。   酣(hān)睡:熟睡。酣,泛指尽兴,畅快。   蓦(m)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有序的样子。井,形容整齐。   巍然:形容山或建筑物雄伟的样子。文中用以形容哈尔威船长高大伟岸的形象。   屹(y)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见习:初到工作岗位的人在现场实习。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须臾(y):极短的时间,片刻。   辨字形: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弥,遍,满。   ┗迷漫:漫天遍野,茫茫一片,看不分明。     ┏辨:辨别、辨认、辨析           ┏殴:斗殴   ┗辩:辩护、辩论、辩证法          ┗欧:欧洲   多音字:    ┏zǎi记载、刊载、一年半载   载┫    ┗zi载客、载重、怨声载道、载歌载舞   2.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5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3.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小说,内容较长,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部分。 “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 果   (一)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这条航线。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伦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它装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20尺,宽25尺。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7岁,是1863年造的。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驶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15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4点钟。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二)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桨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启航,船上载着500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载又特别大。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到临头,葬身鱼腹了。   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诺曼底”号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   (三)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工头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么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了。”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有多少分钟?”   “20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险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四)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过了一会儿,他喊道:   “把克莱芒救出去!”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来回穿梭。   “快干!”船长又叫道。   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人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第一部分写“诺曼底”号雾海夜航。首先交代时间和航线。   “照例”二字有何作用?   明确:说明该航线已多次走过,甚为熟悉。   描写海上环境有何作用?   明确:为海难埋下伏笔。   文中写到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谨慎驾驶;“轮船缓缓行驶”;而“诺曼底”号轮船本身还很“年轻”,并无故障。这些描写可以省略吗?   明确:这些描写和交代并非可有可无的笔墨,因为它预先抹去了可能涂抹在“诺曼底”号轮船和哈尔威船长身上的污点。   第二部分写海难发生。   “突然”二字有何作用?   表明按照过去情况,此时此刻该航线不会出现其他船只。   这次海难事故的责任在何方?为什么?   明确:“玛丽”号。“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行驶速度非常快”--表明“玛丽”号不懂雾海夜航必须减速行驶的规矩;“船上载着500吨小麦”,“负载又特别大”,--预示“玛丽”号如果撞上其他船,破坏力很大,“诺曼底”号虽然“装货容量600吨”,似乎比“玛丽”号还多,但文章并未写装什么,可能是空载,因而重量就不及“玛丽”号;“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近距离已无法避开,海难无疑将要发生。从这一部分所写来看,海难责任非常分明,“诺曼底”号无辜受撞,“玛丽”号罪责难逃。   第三部分写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   首先对海难发生时的混乱场面的描写和救生设备的短缺的交代,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了海难出现的突然、“猝不及防”、和乘客的可怕心理,情况十分危急。这就把哈尔威船长推上无比重要而又无比艰难的地位。   临危关头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沉着应对的?   他首先确定并宣布救人至上的意念:“必须把60人救出去”。但仅仅“把救生艇放下去”,让“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还是不够的,面对受伤的船体和“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人群,哈尔威船长必须确保没有其他险情,并树立绝对权威,严肃纪律。于是,他要了解炉火是否熄灭,机器是否停转,在确认不可能发生爆炸等险情之后,既进一步申明救人决心:“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又严肃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于是,一切高度紧张而又井然有序,“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大概是乘客都上了救生艇了,轮到船员了,哈尔威船长又决定先“把克莱芒救出去”,因为“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哈尔威船长就是这样把船长的救人责任和关心弱者的人道精神,确保未来的社会责任有机地统一起来。当“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之时。哈尔威船长又叫道:“快干!”那当然是要把每一个船员都救出去。“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头和船尾都“浸没”了,人们有理由相信,不但是船上的乘客,就是船员。都全部得救了,沉船上除了船长,不会有第二个人了。   第四部分赞英雄船长。   首先对船长是一个浮雕式的特写镜头:“屹立在舰桥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突现了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   “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明确:这“凝视”之中也许并没有痛苦。只有无比的崇敬和强烈的震撼。相信在人们的视觉中,一方面,一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另一方面,一尊光灿灿的金身升上天际。   三、深入探究   1.高明的作者在小说或叙述性文章中的关键地方,经常会恰如其分发表一点议论,而就是这点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顿时“活”了起来,人们称之为“点睛之笔”。本文就有些句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1).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这有两种可能,—是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营救他人的念头,而把自己忘了;二是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就甘心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掉自己。两种理解,都无损于船长的英雄形象。如果一定只能有一种理解的话,那就是船长并未忘掉自己,而是有意不包括自己。如果忘掉的话。即随时可以想起。别人也不会不叫他跳下救生艇。沉船时,他那样坚定,那样自若,那样庄严,表明他从一开始就做出了清醒、明确、坚定的抉择。   (2).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这是在哈尔威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以后,人们形成的一种感觉。这项宣布,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尚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当然,男女本应是平等的)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确实,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3).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可卑的利己主义”,指的是一事当头,只替自己考虑,不顾他人利益;危急时刻,更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自己活命,不顾他人死活。“悲壮的舍己救人”,则是指宁可放弃个人的生存希望,以拯救他人性命为重,以个人的死换来大家的生。人中总是有崇高,有卑劣,生死存亡关头,有人自私本性大暴露,有人则会激发起正义、责任和天良,所以说“事情总是这样”。在这里作者对人间正义的行为做了衷心的赞美,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   (4).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快节奏运作,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谨严有序,灾难也因之却步,死神也悄然遁逃,“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这是一种非常真实自然的感受。作者深信:正义的力量会战胜一切。   (5).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以高度凝练之笔,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哈尔威船长的高贵品质。忠于职守,这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必须把60人救出去”,一个也不能少;“做人之道”,这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理念,如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对妇幼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的优先保护,彻底的忘我,与事业共存亡的精神等等。“忠于职守”,从属于“做人之道”,“履行做人之道”,是最大范围的社会准则。“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除了前面所说的,在死亡面前,他自觉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放射出英雄的光彩,还含有一个意思,即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   2.本文有在写作特色上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首先:这篇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惊心动魄。如“诺曼底”号被撞后,“震荡可怕极了”的场面,刚解开救生艇绳索后人们一窝蜂拥上去的场面,都显得紧张、恐怖;而船长随船沉没,人们透过阴惨惨薄雾凝视的场面,则显得肃穆、悲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次: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有浮雕感。对于海难之际的乘客、船员、船长,作者无暇作细部的细腻描写,而是抓住形体动作的显豁特征作粗线条的勾勒和涂抹,人物的语言也极为简洁、干净,铿锵作声,“黑暗中人们听到”的“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小说最后,随船沉没的船长形象显然是一尊“黑色的雕像”。   第三: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如被“小心翼翼地驾驶”而“缓缓行驶”的“诺曼底”号,与翘起“阴森森的”船头,“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来”的“玛丽”号是一种对比;“失魂落魄”的乘客与“镇定自若”的船长也是一种对比;海难开始时候的“一片混乱”与其后救援工作的“井然有序”,“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同样是一种对比……运用对比手法,有助于说明情况,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中 考 解 析   1.下列词语红色字的读音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试卷  卷宗  开卷有益  B、间接  间谍  亲密无间   C、强大  强调  强词夺理  D、处分  处理  设身处地   【考点】:多音多义字的读音   【分析】:答案为C项。“卷”字读音有“juǎn”和“jun”,在A项中,根据语境,应当全读“jun”;“间”也可读“jiān”和“jin”,读“jiān”时可组词为“时间”、“房间”等,而B项中三个“间”字分别为“不连接”、“隔阂”等义,都应读“jin”;C项的三个“强”字前两个意思分别为“力量大”和“特别着重”,应读“qing”,后一个“强”是“勉强”之意,读为“qiǎng”。此项是应选的答案;D项三个“处”字的意思分别为“处罚”、“处置”和“居”。读音都为“chǔ”。这类题提示我们平时要认真区别多音字的读音,做到结合语境,多查字典,避免误读,以影响对词义的理解。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声名狼藉  焕然一新  狐死首丘  心旷神怡   B.风雨如晦  浅尝辄止  梦寐以求  挑拨离间   C.漫不经心  坚韧不拔  央央大国  大事宣染   D.风掣红旗  谈笑风生  举一反三  脱颖而出   【考点】:字形   【分析】:答案为C项。辨识错别字,要将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 “央央大国”应该写为“泱泱大国”,“泱泱”是形容气魄宏大;“大事宣染”应该写为“大事渲染”,“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在词语中是比喻夸大的形容。   3.对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破折号,表示行文中的解释、说明)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引号,表示行文中着重指的部分)   C.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破折号,表示行文中话题的转折)   D.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使游客对庐山云雾产生了神秘感。(引号,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句子)   【考点】:对引号、破折号作用的分析   【分析】:答案为B项。做好这道题,需要结合特定语境来了解破折号和引号的作用。从B项中“还是少一点好”来看,此句前面的“聪明人”含有讽刺或否定的意思,故此处的引号非“表示行文中着重指出的部分”,而是“表示讽刺或否定”,其他三项皆正确。   4.下列各句中红色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伪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B.70多岁的竺可桢,仍然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   C.齐先生虽是海内闻名的化学专家,可是对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   D.虽然他是残疾人,但我们不能对他刮目相看。   【考点】:成语的正确使用   【分析】:答案为D项。“刮目相看”是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与 D句的语义不符合,按句义可以改为“另眼相看”。   5.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A、这里产的蜜橘,每个只有四五十克重。   B、站在离浮雕十二三米的地方,就能将上面的人物看得清清楚楚。   ①A句中的“四五十克”是说蜜橘重,还是说蜜橘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句中的“十二三米”是说距离远,还是说距离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将原句红色的部分各改动一个字,使其中数字所表示的轻重、远近与原句意思相反。   A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对词义、句义的理解   【分析】:本题题型灵活,角度新,虽然难度不大,但如果不认真比较,思考,还不易一下子答对。做第①题A句时抓住“只有”一词,可明确是“仅仅有”之意,是指蜜橘分量轻;答B句时可抓住副词“就”,明确因浮雕上的人物非常清晰,以致“站在离浮雕十二三米的地方”就能看见。但是题目并不要求对浮雕是否清晰进行说明,而是问距离浮雕的距离远还是近。联系上面对“就”字的分析、再作思考,方能明确应答“远”。第②题的回答必须是在做对①题的基础之上,既然A指蜜橘轻,说它重应当将“只”改为“竟”;B句原为距离远,表示近应当将“就”改为“才”。 课 外 拓 展   1、作者简介   雨果(1802一1885),法国作家。生于军官家庭。早期所写《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波旁王朝复辟。后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保皇党观点。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的艺术观点,成为积极浪漫主义的宣言。接着写出《欧那尼》《国王寻乐》等剧本,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但认为可以用爱情、善良和仁慈改造社会。路易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开法国,先后发表反对路易波拿巴的作品《小拿破仑》和诗集《惩罚集》。1861—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海岛人民在同大自然斗争中所表现的坚强意志和智慧;《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0年回到法国。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侵入法国围困巴黎,雨果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并捐款铸造大炮.其中一尊就以“雨果”命名。巴黎公社失败后,雨果挺身而出,保护被迫害的公社社员。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其他重要作品有诗作《历代传说集》,歌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罪恶统治者的斗争。还有许多政论和演说稿。1885年5月22日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兰西举国为他志哀。   2、雨果诗歌欣赏                        (一)六月之夜                           雨果                    当夏日的白昼退尽,繁花似锦的平原                    向四面八方飘洒着令人陶醉的香气;                    耳边响起渐近渐远的喧声,闭上双眼,                    依稀入睡,进入透明见底的梦境里。                    繁星越发皎洁,一派娇美的夜色,                     幽幽苍穹披上了朦朦胧胧的色彩;                     柔和苍白的曙光期待着登台的时刻,                    仿佛整夜都在遥远的天际里徘徊。                               白英瑞 译 (二)莎士比亚 雨果                     迎着耻辱和嘲讽,莎士比亚                        跃出,头带风暴,冲破云层,                        幽晦的诗人写了一部作品,                     那样艰涩,那样壮丽、恢宏                     光彩夺目,满是深渊,眩晕,                     光焰射向山顶,                             在未闻的幽境,那么阴沉、丰富,                     三百年来,思想家迷蒙,                       凝视他,惊愕,那是一切的归宿,                     那是人类心灵深处的一座山峰。                               杜青钢 译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2 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形象的能力。 2、 通过角色假想,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 3、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哈尔威的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由此导入新课。有时候,我们看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后,都有一种想讲给人听的冲动。今天,我们读到的这篇课文,就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我们就来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的阅读,学习一下给别人讲故事的技巧。 (突出本文的体裁“小说”) 二、检查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及其作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他出生于贝尚松城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生几乎经历了整个19世纪,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1826年出版了第一个诗集《歌颂集》,同时期开始写作小说和戏剧。1830年创作了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第二年又出版了第一部 重要小说《巴黎圣母院》。19年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雨果是一位高龄多产作家,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今年是雨果诞生80周年,为此法国与世界各地人民一道以各种形式来隆重纪念这位“十九世纪无可争议的君主” ,在“雨果年”里,让我们一起走近雨果。 早在雨果诞生80周年之时,人们就为他举行了国庆般的盛大活动。法兰西史无前例地为在世的作家举行了如此盛况空前的庆典,因为雨果在人民心中已经成了思想领域里的文学太阳。 1885年5月22日,83岁的雨果老人与世长辞了,法兰西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突出名——雨果、时——十九世纪、地——法国、评——浪漫主义作家、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2、写作背景:1870年3月17日,两艘英国轮船相撞, “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 3.词语提示 音 lǚ qiǎng tuān m 履行 勉强 湍急 蓦地 形 湍急——踹开——瑞雪 履行——覆盖 义 见习:初到工作岗位的人在现场实习。 三、整体感知: 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崇高的灵魂。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 1、 默读课文,弄清以下问题: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船长哈尔威是如何果断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情节。 (雾海夜航——发生海难——舍己救人——船长牺牲) 2、中心意思: 本文写“诺曼底”号哈尔威船长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3、全文结构:小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第二部分——从“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至“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第三部分——从“‘诺曼底’号上有25名船员”至“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第四部分——从“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至最后。 四、整体评价小说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 分解成三个问题: (1)、哪些地方直接以典型的情节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2)、哪些地方以精彩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3)、哪些地方以典型的形象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格? (和前问相比,前文重在明确“哪些”,后问重在“如何”。而且后问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谈对人物的鉴赏。) 第二课时 一、局部赏析: 片段一(16—35):分角色朗诵,通过短促的对话,引导学生对哈尔威船长在海难发生的危急关头所表现出的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的英雄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段对话极为简短,有的句子仅用一个词表示;分行写人物语言,醒目突出;对话中的叙述交代也极为简洁,大多地方只有人物语言,这样描写,与当时环境相称,符合客观实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哈尔威首先了解情况,在确认不可能发生爆炸等险情之后,既进一步申明救人决心,又严肃纪律,一切高度紧张而井然有序,可见其作为船长的沉着老练、敬业尽责,勇于决断的绝对权威形象。) 电影院里,一场火灾不幸降临,观众乱成一片。如果你是电影院工作人员,你必须在五分钟内指挥观众有序退场。请把你要和观众说的话写下来。(不超过60字) 片段二(39—41):启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关心弱者、爱护年轻一代的博爱精神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短短一句话,把船长的救人责任和关心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保未来的社会责任有机统一起来,一个极富人情味的英雄船长形象跃然纸上。) 片段三(47):欣赏这一段落,可借助音乐的感染力,通过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自己从中体验感悟出英雄形象的壮美。 (这是一个浮雕式的特写镜头,人物的刻画生动传神。船长的敬业、尽责精神,坚定、刚强的意志,以及宁死不渝的对轮船和大海的执着的爱浓缩为铁铸的雕像定格在读者的心里。可谓瞬间的举动,永恒的形象。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与上空。)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①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如果一定只能有一种理解的话,那就是船长并未忘掉自己,而是有意不包括自己。沉船时,他那样坚定,那样自若,那样庄严,表明他从一开始就作出了清醒、明确、坚定的抉择。 ②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这是在哈尔威船长严肃宣布了一条生死攸关的纪律——“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以后,人们形成的一种感觉。这项宣布,显示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无尚的权威,体现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表明了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一方(当然,男女本应是平等的)必须首先承担起某种责任的理念。确实,此时此刻的船长已成了一个伟大灵魂的化身,巍然屹立于上空。 ③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 人中总是有卑劣,有崇高,生死存亡关头,有人自私本性大暴露,有人则会激发起正义、责任和天良,所以说“事情总是这样”。 ④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周密考虑,镇定指挥,处变不惊,快节奏运作,高效率救人,一切都似乎谨严有序,灾难也因之却步,死神也悄然遁逃,“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这是一种非常真实自然的感受。 ⑤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忠于职守,这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全力救人;“做人之道”,这里的主要表现就是在救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理念。 “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除了前面所说的,在死亡面前,他自觉地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放射出英雄的光彩,还含有一个意思,即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 三、“人们透过阴惨惨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当时“人们”在想些什么呢?请用一句话来表达。 四、如果你是船长,你会与你的轮船一起沉入深渊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不超过60字) 五、深入体验: 在学生为英雄精神所深深震撼感染的同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假使你就是“诺曼底”号轮船上的一员(船长、乘客、工作人员),在这生死存亡的瞬间,你将会怎样想,怎样做?(逃生,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和船共存亡?为什么?)启发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作情感体验并明确:人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灾难,在危急关头,只有沉着冷静、顾全大局、井然有序、听从指挥才有逃生获救的希望,有时灾难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人自私自利的丑恶的灵魂。一个文明人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六、探究质疑: 1、 哈尔威船长一定要死吗?他不死可以吗? 2、蚂蚁在遇到火灾和水灾等时,总是抱成团,以个体的牺牲来保全群体的生存,怎么理解? “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 教学目标: 1学习哈尔威船长勇敢镇定、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哈尔威船长作为一个英雄的特有本质。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用外貌、语言、动作和点评议论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做自读笔记,了解故事大概内容及疏通字词,查阅一些相关的作家作品资料。 说明: 课文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全船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人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沉入了大海。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说明 一、导入课文,唤起认知,揭示课题。 1上课之前,想问一下大家:你认为什么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英雄? 2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所谓英雄都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美好的品质,下面我们来学习19课,看看里面的主人公是否也是英雄? 3雨果简介。 1举手自由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 2交流查找的资料 首先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自然而过渡到本文的内容。 二、课前预习检查,概述故事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 (1)小说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谁是这次事件中的英雄? 2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现哈尔威船长形象的句子。 板书:哈尔威船长:勇敢镇定,忠于职守,勇于献身。 1自由回答 2默读课文,思考并圈划重点句子。 3学生交流 使学生直奔重点,不为小细节浪费时间。 三、反复品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哈尔威船长这一英雄形象是通过什么来刻画的? 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外貌。 2 分别用不同的记号标出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语句,想一想、读一读,要求读出与形象相应的语气。 3组织学生交流朗读。 1自由回答。 2先自由体会、朗读,然后交流朗读及理由。 (读哈尔威船长的话,要求声音响亮,语气坚决。) 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重要语句,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哈尔威船长特有的英雄气度。 四、讨论辨析加深理解。 1“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2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3齐读题记,思考: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真正的强者还有哪些? 1小组讨论交流 2自由回答 通过辩析,使学生加深对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的认识。 五、补充作者资料,引发阅读兴趣。 1关于雨果,你知道些什么? 2雨果的名著有哪些?你看过吗? 交流 使学生了解世界名人,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六、布置作业 阅读雨果的名著。 让学生读名著,引他们走进名著的世界。 教后感: 感悟“英雄” 本文是新教材中的老课文,既然是新教材,就必须在教学中摒弃老教材的套路,而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把握来感悟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并通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他们的生活积累来阐述对“英雄”一词的理解,来丰富“英雄”的涵义。结合同学们都已看过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让同学们谈谈到底何谓“英雄”?也请精通历史的同学说说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再看看现实生活,使学生一步步地感悟到时代造就英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无论什么时代,能履行做人之道,坚守职责,始终是做人之本,英雄本色!一个人不能永远做英雄,但一个人能永远做一个人!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弄清文章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2.引导学生阅读,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 2.设想自己对灾难突降将会有何行动和感受。 教学时数 二课时 o教学设计o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小心翼翼(y)湍急(tuān)你推我搡(sǎnɡ) 猝然(c)酣睡(hān)蓦地(m)肇祸(zhǎo) 屹立(y)须臾(y)铁铸(zh)侧舷(xin) 2.解释下列词语。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疏忽。 幽灵:人死后的灵魂(迷信的说法)。 湍急:水势急。 猝然:突然;出乎意处。 酣睡:熟睡。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肇祸:闯祸。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相当复杂的历程,但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依然是人道主义,相信\仁爱感化\、\善心战胜恶\,同情被压迫者,这在他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里都有所体现。除了小说创作外,他还创作有诗歌、散文、剧本等。雨果以其丰富而出色的创作成为世界文坛的一流作家。 2.解题 \诺漫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它装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20尺,宽25尺,1863年造的。可在1870年3月1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撞船灾难发生了,哈尔威船长沉着应变,最后以身殉职。 借助多媒体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片段,让学生有形象的感受。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找出文章故事的六要素,理清文章层次。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部分(1-5),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6),舍己救人。 第四部分(47-50),赞扬英雄船长。 2.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注意口头表达要清晰、流利,要抓住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讲述。 四、探究 学生阅读课文后,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如讲人物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或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谈自己对英雄的理解和感受,或结合美国9o11事件`《泰坦尼克号》、《紧急迫降》等影片设想自己对灾难突降将会有何行动和感受…… 五、学生朗读课文第16段以后\简短有力的对话\,要读出语调、语气 思考:1.面对突如其来的撞船灾难,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沉着应变、最后以身殉职的? 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理解哈尔威船长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船长的语言描写中把握这一形象。 明确:哈尔威船长先是平定人心,维持秩序,后组织用救生艇救出妇女、其他乘客和船员,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3.学生谈自己对船长这一形象的看法。 讨论、交流。 明确: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船长虽然结束了他的生命,但他的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将永驻人间。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先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学生复述哈尔威船长面对撞船灾难,沉着应变、最后以身殉职的动人故事。 二、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 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在撞船灾难发生的过程中,作者在写景时主要抓住大海和雾来写。写大海如\夜色正浓\\茫茫大海\\周围一片漆黑\\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深深的海水\等等,都给大海增加了黑暗、阴沉、可怕的色彩,预示着灾难的发生。而写雾,更是抓住特征,如\薄薄弥漫\\雾愈来愈浓\\沉沉夜雾\\阴惨惨的薄雾\等都与可怕的灾难相一致,渲染了悲剧气象,更衬托了哈尔威船长的伟大形象。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三、探究 (一)文章中有两个\谜\,请你解开。如有不同,可以展开讨论。 1.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真的把自己给忘了吗? 2.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 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感受,允许有多种看法。 (二)一条木船破了,舱里进满了水,单凭破船本身的浮力已承受不了船上的一对夫妻和一个即将成年的儿子的重量,他们又都不会游泳,怎么办?远处有一条船正在驶来,但坐等获救是不可能的。试想像并描述当时的情景,设想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可联系其它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播放影片《紧急迫降》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飞机遇难时的情形,同本文作比较,加深课文理解。 五、小结 本文情节扣人心弦,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令人难忘。学习本文,重视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2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8753081.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