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8086744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题 目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系 (院)管理学院专 业企业管理13级学生姓名 学 号20130501030指导教师 职 称教授2013年12月10日一、社会科学的定义与学科性质(一)社会科学的定义 关于社会科学的定义,早经过大量文献阅读之后,本文通过选取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第一种认为,社会科学是人们对自身行为所形成的社会活动进行认识之后所建立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在理论上探索、重建、再现和预见人类的社会活动。第二种认为,社会科学是追求客观真知的智力活动,其基本功能是认识和改造社会、探索和把握规律,社会科学具有生产力的属性。第三种认为,社会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现

2、实社会和人类社会,其内涵是以社会现象(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动、社会规律)为对象的科学群,社会科学是特殊形态的科学真理观念。第四种认为,社会科学是一种主要以归纳、统计等科学方法为方法,以传达事实为特征的科学。第四种认为,社会科学是人类探究客观真理的一种智力活动,其结果是客观的真知体系,属于科学的认知方式,认识对象是人类社会,在功能上具有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二)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 在笔者眼中,任何可以称得上学科的知识部门都不应该只是一些相关知识的简单堆砌,而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其中首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这些知识必须形成以概念、逻辑、原理、命题、方法等元素构成的知识结构,结构可以说是学科存在的外在形式

3、。其次还应该能够进入到大学里面,并且登上大学的讲堂,这是一门学科被认可的标志。众所周知,社会科学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并不是它的确定性,而恰恰是它的不确定性,因此自然科学的确定性假设在社会领域中能否得到普遍的适用是一件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在中国学术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论曾被看作是自然的、无需考究的事实,而看不到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自己的价值选择密切相关,意识不到发展的价值基础或文化基础。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发生变化。人们开始体会到,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意味着人类对自我的不断超越和改变,而超越则意味着一种不同于预想的因素参与进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这就是价值因素。价值穿

4、插在现实以及对现实的超越之间,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现实的自我,作为一种复杂的关系体,在其身上存在着多种相互冲突的因素、关系和问题。社会历史如何发展,何者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优先权,哪种因素或关系获得重视,哪些问题得到优先解决,都直接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影响。 在一百多年的学科发展中,社会科学一直在为自己的学科内涵和研究方法的不确定而苦恼,为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而求索,试图以一种先在的、不变的客观规律假说来解释社会问题。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活动不过是人们在比较、鉴别、协调、平衡的基础上进行价值选择的结果,一般并不存在类似于自然领域的所谓“规律”。因此,社会科学不应追求那种现实中一般并不存

5、在的假设的东西,而应揭示貌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价值选择活动。这种价值选择既有政治的价值取向,也有经济的价值取向;既有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有个人的价值取向;既有科学的价值取向,也有人文的价值取向。为此,社会科学注定会成为一个边界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确定的问题研究领域。尽管社会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还会有共同使用的语汇、语境、逻辑和方法,还会有共同认可的原理、原则、理论和学说,因而可能还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及其共同关注的领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认社会科学研究正逐步成为一个边界不断扩大的问题研究领域,因而缓慢地趋向于多元化。 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的论述(一)问

6、题意识的定义通过相关大量文献的阅读,我们可以总结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 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问题是学科研究的起点,同时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类:第一类就是所研究的问题在现有的“知识库存”中还无法找到的,很多学者基本上没有作深入研究的问题或者说甚至还没有人触及过的,我们通常称此类问题为研究问题。第二类是指采用不同理论对一个已经经过大量研究的问题给予一个新的诠释,或者说采用新的方法对一个旧的问题进行再研究。第三类就是说,在社会科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问题本身也是一个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在社会科学中,所有任何

7、解决问题的方法其背后都隐藏着理论或者方法论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无疑是一种价值选择。而同时社会科学研究大量面对的是社会问题,对于所谓的社会问题能否成为“问题”这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了。 (二)论述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社会科学研究其实一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学术逻辑,即学科逻辑和问题逻辑。学科逻辑是一种演绎的逻辑。问题逻辑与学科逻辑不同,它是一种归纳的逻辑。就是从收集和归纳社会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出发,讨论本学科应予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由问题构成学科的基本框架。本文并不是要对这两种学术逻辑作出价值评判,两种逻辑对于学科的发展可能都有其不可取代的功能。但是本文要特别强调两种逻辑关注点的不同,前者以学科为本位,强

8、调学科的规范性,重视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后者则是以问题为本位,强调具体问题的解决,关注选择和行动。比较而言,学科逻辑具有典型的近代科学观的色彩,作为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研究者,本文可能会更强调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实际上分门别类的学科界限完全是人为的,客观世界中并没有这样一种分类和界限,这是人类理性对世界的一种人为划分的结果。这种为知识研究和传承、保留的需要而贴的标签,有可能与实际存在的问题相符,也有可能不符,甚至相悖。社会科学不应过分强调所谓学科的界限,因为这种界限往往会形成学科壁垒,限制我们的眼界。学教育学的人可能都知道,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但这也是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埋学、发展

9、心理学涉及的一个基本问题。两个学科为此经常会有牵扯,心理学家会说这是心理学的内容。教育学家则反驳,这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我们就不可以研究。这个矛盾存在很长时间了,至今未能完全解决。这就是典型的一种学科壁垒。两个学科存在矛盾很长时间,但问题就是问题,它本身并没有标签,它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并不归属于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个人文和社会的问题其实都可以采取很多途径来加以解决,可以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比方说,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这是一个教育学问题还是哲学、社会学、法学问题?这要看你如何去研究。总而言之也就是说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不要先看这个问题贴的 是什么标签

10、,而要从问题本身出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要被学科壁垒限制住自己的视野。从问题出发,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意识。问题意识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发现问题、界定问题、综合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意识。本文在这里想着重讨论一下如何发现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发现问题时必须不断地去鉴别我们发现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据相关学者研究,可能当前中国的学术文献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属于假问题。假问题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我们不应去研究假问题,要坚决地抛弃。中国学术史上,曾经耗费了无数人的智慧心血和印刷纸张的一个假问题就是“一分为二”。这一命题认为世界上所

11、有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我的青年时代,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所有的人都在讲“一分为二”,很少有人对此产生怀疑。但是这一命题是经不起推敲的,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只能一分为二,不能一分为三?一分为四?又为什么不能合二而一?著名哲学家杨献珍就曾经质疑过“一分为二”,结果吃了很多苦头,但他宁折不弯,坚持事物不仅可以一分为二,也可以合二而一。今天的人们对这个命题已经非常陌生,也没有人再去坚持这个命题,因为这是个典型的、穿着辩证法外衣的假问题。关于真问题和假问题的定义,通过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本文在此给真问题下了个定义:任何一个真问题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逻辑上能自洽;第二,实践中能举证。凡是满足

12、这两个条件的就是真问题,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则是假问题。所谓逻辑上能自洽,就是指能成一家之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这是很高的标准,它要求立论要公允,材料要翔实,理论不能有破绽,逻辑不能有错误。而所谓实践中能举证,就是说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例证,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天方夜谭,不是谎言谬见。“一分为二”虽然有一套看似严密的理论,但在逻辑上并不能自洽,实践中也没有意义,不能举证,因此是一个典型的假问题。以上就是本文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的一些相关概述。社会科学的研究有自身的特殊性,其有自身的规律。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是巨大的,因此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1仇立平.社会研究和问题意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3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与中国学派的生成J.中国社会科学, 2005, (3).4冯仕政.重返阶级分析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转换J.社会学研究, 2008, (5).5徐丙奎.西方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