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 第1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能力提升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905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 第1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能力提升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 第1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能力提升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 第1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能力提升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 第1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能力提升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宋元 第1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能力提升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1课时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8绵阳模拟)史书记载,宋仁宗自己曾经对臣子表示:“措置(处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这表明()A理性思考影响君主施政B丞相制可以消除决策失误C宋代君主权力有所削弱D宋仁宗无意加强君主专制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措置(处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体现出了宋仁宗的理性思考对于其施政的影响,故选A项。丞相制可以降低决策失误,但是并不能消除决策失误,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君主的权力加强,故C项错误;宋仁宗加强君主专制

2、与否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2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针对材料中那种武将擅权和拥兵自重的现象,北宋政府采取了“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基本国策,故选C项。北宋政府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主要针对和防范的是相权而并不是材料中所提及的武将擅权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武将擅权而非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故B项错误;“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并未从根本上触及

3、武将擅权的现象,故D项错误。3(2018桂林、百色、崇左调研)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宋真宗想了解经济发展的具体数字,在多次询问后,宰相李沆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给了真宗。材料反映了()A宋代政治危机日益加深B宋代行政机构效率低下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D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民主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君主询问多次后,宰相给出不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数字,而是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这是为防止君主的恣意妄为,体现对君主权力的制衡,故选C项。4(2018湖南六校联盟联考)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推动了理学思想形成

4、B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C完善了中央集权体制 D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解析:选B。据材料“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可见由于科举制,人们都想参加科举考试,而不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故选B项。5有学者研究发现,行省制度实起源于魏晋以来的行台制度,原为中央(台、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后罢。金代初年曾置行尚书省于汴京。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军事,后期因内忧外患不断,则兼理民、军政,实际成了地方一级政区。这表明()A魏晋行台的职能与汉代刺史类同B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历史传承性C中国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晋时期D行省在历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权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行省制的起源和发展,可

5、知政治制度演变具有历史继承性,故选B项。6(2018临汾模拟)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解析:选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设置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极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知打破了依据山河等自然因素划分行政区的做法,故

6、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蒙汉等信息,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制,目的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错误。7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

7、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

8、的制约作用”。(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从体制、管理角度归纳。(2)根据秦汉时期中央体制、隋唐时期新创设的三省六部制等相关知识回答。(3)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从元朝行省制度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稳定政体、制约皇权、巩固统一等角度回答。答案 (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一定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

9、约。(3)理由: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作用: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8河南天一联考)史载:某日宋太祖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守信等问他原因,他说:“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这反映当时()A军事运行机制有待完善B大臣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节度使的权力比皇帝大D宋太祖未能掌握军队的控制权解析:选A。题干材料

10、表明宋太祖担心军事将领的权力过大,甚至能够左右皇帝的废立,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军事运行的相关机制不够完善,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大臣与君主之间矛盾尖锐,故B项错误;节度使的权力不可能比皇帝的大,存在史实错误,故C项错误;宋太祖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只是在运行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故D项错误。2(2018襄阳模拟)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庆历二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后世流传:主考官翰林学士聂冠卿等人原定王安石为进士第一名,却因王安石在答卷中引用“孺子其朋”(尚书周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的话)一词而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后世流传的王安石科举经历从本质上反映出()A北宋科举

11、制度尚不够完善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C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解析:选B。根据材料“被宋仁宗削去魁首,斥为第四”可得出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故选B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宋科举制度尚不够完善,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故A项错误;北宋时期皇权进一步强化,但不是王安石科举经历所反映的,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3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殴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

12、生态解析:选D。据题干可知,治国方略的调整,宋代文官政治的出现使得政治生态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材料宋代文官政治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缓和,但没有基本解决,故A项错误;宋代文官政治本质上仍然是君主专制,不同于儒家的君民共治,故B项错误;宋代文官政治促使官僚政治成熟,仍然服务于君权,君权并没有弱化,故C项错误。4(2018淄博模拟)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这一做法()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三年一替”可得出加强了中央

13、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A项错误,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行政效率的低下,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削弱了地方的权力,故D项错误。5(2018德州模拟)北宋太祖有言,设科取士,本欲得贤以共治天下。宋神宗时,大臣文彦博也言“与士大夫治天下”。后来,“共治天下”的理念经士大夫进一步发挥,阐释为“共天下”。由“共治天下”到“共天下”反映出()A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B天下之事已经不能由皇帝独裁C士大夫追求“民贵君轻”的政治理想D宋君主专制制度实质上已弱化解析:选A。由“共治天下”到“共天下”强调的是天下是大家的,体现了士大夫“

14、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属于君主专制时期,实质是君主专制独裁,故B项错误;“民贵君轻”强调的是重视人民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故D项错误。6(2018鹰潭模拟)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见()A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B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C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D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解析:选B。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中书丞相有一定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宋代的积贫积弱,故A项错误;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

15、乱政”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故不能体现帝王专制独裁,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重文轻武,故D项错误。7(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C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解析:选A。北宋中央集权加强,至北宋中期仁宗、英宗时出现了严重的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带来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故A项正确,北宋中期社会经济仍然在发展,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经济格局的变动不会影响全国的财政收支,故C项错误;北宋中期为维持和平局

16、面而向辽金输出的岁币加重国家财政负担,但不是导致财政收入入不敷出的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8(2018大庆模拟)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B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 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解析:选D。材料“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反映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而不是事权分明,故A项错

17、误,D项正确;B项与材料“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不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错误。9(2018成都模拟)元代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行省设丞相1员、平章政事2员、右丞1员、左丞1员、参知政事2员,采取群官圆署、集体议政方式,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据此可知,元代()A中央政府过分集权 B政制缺乏制约机制C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D地方行政体制混乱解析:选C。材料中描述的元代地方行省的权力虽然较大,但是设置了较完备的机构相互制约,不能形成专制局面,故C项

18、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地方行省有一定的权力,不是中央过分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其中丞相、平章政事总领民政和军政,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主管区内的具体行政事务”体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一定的制约,故B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地方行省的运行,体现不出行政体制混乱,故D项错误。10元人程钜夫论行省中说:“(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负,骄倨纵横,无敢谁何。”另据元文类记载,仕于(元)仁宗至文宗朝的曹元用说:“方伯(地方长官的统称)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两段材料()A反映了元朝君主专制得到强化B证明了行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C揭示了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D相互矛盾但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19、解析:选C。论行省中认为“威权太重”“宰相自负,骄倨纵横”,说明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元文类记载“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说明地方行省官员行事须听从中央中书省的意见,行省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两则材料揭示了行省制度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点,即行省权力结构的双重性,故选C项。11(2018菏泽模拟)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材料说明元代行省制()A削弱了政令的执行力B改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来源C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D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这是元朝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行省的监控力度,元朝中央政府通过将地方行省

20、的军事权和财政权收归中央,从而有利于削弱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进而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势力,故选C项。12(2018河南六市联考)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B防止丞相专权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解析:选C。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官制的调整,元朝是三省归一,精简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成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士

21、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一半是凭借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诸人所创建的种种制度,一半是读书博通之士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成绩,究竟比贵族军人和商人们来得强。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材料三中国古代官僚职位的升迁,一般说来都是凭资格而不凭能力的。从唐宋以后就已确定了所谓“磨勘制度”,人

22、们一入仕途,就有了绝对的保障,只要循规蹈矩地做下去,过一定期限就可以升一级官。专制政治下的权奸小人,无非就是那种善于伺候皇帝,取得皇帝信任,而在实际上只顾个人私利的人。在上面当政的是这样的人,在下面从政的全部官僚都得到了极大方便,更可以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更可以毫无顾忌地通过不合法的方法来取得高官。人们都骂唐代的李林甫、宋代的蔡京、明代的严嵩、清代的和珅,这些都是所谓奸臣权奸专政代不绝书。胡绳“国家之败,由于官邪”我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政府自武帝后”出现了什么新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结合所

23、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并指出其根源。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解析 (1)第一小问新局面,据材料一中“士人在政府里渐渐占到地位”判断;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共同主张,据材料二信息归纳;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3)第一小问弊端,据材料三,由“循规蹈矩地做下去”“称心如意地向人民诈索”“权奸专政”概括即得;第二小问根源,在于君主专制、人治;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两者之间的关系角度回答。答案 (1)新局面:士人参政。原因:政治

24、上,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或创建察举制);经济上,抑制富商的势力;文化上,崇尚儒学,名儒辈出。(2)共同主张:皇帝独裁会招致天下大乱;皇帝与士人共治天下。措施: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3)弊端:因循守旧;吏治腐败;权奸专政。根源:君主专制。关系:一方面,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皇权;另一方面,官僚制度本质上还是皇权专制的产物。14(2018乐山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

25、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一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解析 论证时,需依据材料中的“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和“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等信息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君主专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答案 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对其加以监督;财政上,在地方设转运使管理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