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粹》配套教学课件

上传人:考试不挂****2941... 文档编号:240574305 上传时间:2024-04-18 格式:PPTX 页数:677 大小:10.0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粹》配套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77页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粹》配套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77页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粹》配套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77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粹》配套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粹》配套教学课件(67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国学概述国学概述目录目录第一节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国学基本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近现代国学教育近现代国学教育一、概念和范围国学,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通常来说,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思想体系。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一、概念和范围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

2、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现代“国学”概念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二、渊源演变“国学”这一概念在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涉及。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

3、教学科目。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章炳麟在1906年到1935年间曾四次创办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

4、性的讲解。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章炳麟的几次演讲经过记录和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认为,把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自“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爱我中

5、华”之风日盛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了起来。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三、国学属性1国学、经学儒学近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可是,近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其他;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说文解字中记载道:“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清朝学者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

6、,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其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学说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否定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传

7、统文化的本质属性,更不是当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阴阳、道、墨、法、名家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而已。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2百家并存在学理上,何谓国学却是可以讨论的,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增加几分自觉性,使我们对国学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不会天真地以为穿着长袍马褂逛街就是在讲国学了。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先生当年就指出,如果“

8、根本上没有明白国学是个什么,也没想到要去研究国学的原因,只不过因循的盲从,胡乱提倡些国学,做冒牌的圣人之徒,那是很危险的”。而前人,譬如被誉为最后一位古文经学大师的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无疑具有丰富的借鉴意义。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从章太炎本人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学”作为内容当然是贯穿其一生的思想主题。从他到诂经精舍做学生起,直至临终那一刻,他坚持的就是“饭可以不吃,学不可以不讲”。不过,“国学”作为一个概念却不是从来就在他的话语体系中获得合法性的。早先,作为国粹派主将的章太炎是用“国粹”来指称后来“国学”所代表的内容的。然而,不久他便将概念改换成了“国故”,并作有国故论衡。在第三个阶段,才有“

9、国学”这个概念的提出。晚年,章太炎还会使用“国性”来称呼国学。显然,就这四个概念的使用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章太炎对“国学”的看法:“国粹”无疑显示了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崇敬之情。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但是,它难以回答“凡是历史上的就一定是好的吗?”这样的疑问。“国故”则似乎略微走向反面,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似乎给人以某种灰尘仆仆的感觉,比不上“国粹”的古色古香。“国性”所指当然也是历史传统文化。章太炎认为,中国当时面对强敌外逼,即便亡国了,只要国性存在,依然有复国的那一天。显然,国性的含义是比较抽象的,不易把握。比较而言,“国学”的提法不仅中立,而且具体。以此为背景,我们似乎也能从

10、“国学”立科而不是“国粹”立科的做法中体会出国家中正的态度。那么,国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章太炎的话来说,就是“国学的派别”究竟有哪些?他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经学的派别、哲学的派别、文学的派别,这些派别绝非儒学一家能够涵盖的。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章太炎认为,经学包含着“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家,每一家又有不同的支系。他本人是古文经学家,认为今文经学所讲的,虽然不完全是宗教,但总体上倾向于此。对此,他是有些不满的。他认为,就“六经”本义而言,“无一非史”。尚书春秋都是记事的典籍,是确定无疑的史;诗经大部分是为国事而作,只有少量的歌谣,所以也是史;礼经记载古代典章制度,是史的一部分;春秋胪

11、列事实,中寓褒贬之意,是显明的史;易经蕴含着史的精华;乐经已经失传,但章太炎揣测它的主要内容是乐谱和制度,所以也包含着史的特性。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可见,章太炎坚持“六经皆史”说,所以正如历史学家汤志钧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在国学的派别中章氏并不专列史的派别。由于“六经皆史”,章氏反对对六经“推崇过甚”。这个态度当然和他古文经学的立场密切相关,然而,今日我们再来看“经”,它们究竟是不可移易的“常道”,还是需要与时变化的文本,那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否则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抬举出若干高高在上的教主来,对他们我们只有跪拜的份。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关于哲学,章太炎认为中国古代的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可谓

12、是哲学的主要派别。他认为,论语一半讲伦理道德学,一半是哲理。儒家之中,孟子荀子也谈过哲理;老庄的主张,和哲学密切联系;名家大量的涉及“论理学”即逻辑学;墨子的经上经下是极好的名学;法家之中韩非的解老喻老两篇,将他与哲理联系了起来。当然,这是章氏对先秦时期哲学的解读。事实上,他对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论述言简意赅,揭示了国学哲学之部的丰富内容。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四、国学分类1按四库全书分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之一,便把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儒家经典,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等十五经及其注疏。“史”是指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

13、修等的新五代史等;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等;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子”是指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学说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文集。如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集”是指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2按属性分另一种分类

14、方法则是按内容属性分类,划分为三类: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及辞章之学。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以及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第一节 国学基本概述一、国学机构就国内而言,早在二十世纪初期,章太炎先生就创办了“国学讲习所”,它是近代国学研究机构的开端。后来出现了著名的北京大学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于1925年,到1929年结束

15、,历时4年,以四大导师闻名于世,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学者。中央大学也有国学研究机构。第二节 近现代国学教育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科学院曾有相应的研究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学热兴起。各个大学相继建立了国学研究机构,如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院和国学系,首都师范大学国学传播中心,清华大学国学院,北京大学国学室。与此同时,民间的国学社团普遍兴起,各大高校也都有国学社,如南京大学国学社、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其后,首都北京又批准了北京国学院,已经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展工作。另外,国家级的国学院也由国务院参事室牵头开始在鸟巢附近规划兴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需要,又建立发展起新的学术体系新国

16、学。新国学即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形成的新的学术体系。而随着于丹、易中天等人的出现,新国学发展到新的阶段,它带来了巨大的思索,但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第二节 近现代国学教育二、国学教育章太炎于1906年9月在日本东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学振起社,其“广告”云:“本社为振起国学、发扬国光而设,间月发行讲义,全年六册,其内容共分六种:(一)诸子学;(二)文史学;(三)制度学;(四)内典学;(五)宋明理学;(六)中国历史。”1905到1906年,国学保存会印行了刘师培编著的中国第一套也是至今唯一明确标注的中小学“国学教科书”。这套国学教科书分编有伦

17、理教科书2册、经学教科书2册、中国文学教科书10册、中国地理教科书2册、中国历史教科书2册。2013年,刘师培国学讲论丛书:中国历史教科书重刊。第二节 近现代国学教育国学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一直到晚清,中国传统学人的治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传统文化里有“道”“器”“艺”的分别。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国学,渊源厚重,蕴藉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根源。国学是人生之学,国学里蕴

18、含了太多做人的哲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国学教育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品质极为重要。因此,在新修订的语文教材中加大国学比重,对于传统文化复兴,有着积极而划时代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学”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第二节 近现代国学教育至2015年5月末,国家及教育部的传统文化相关课题组已完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成人教育(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海外汉文化教育近700册传统文化标准化教材研发工作。其中,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又根据全国各省/直辖市的地域文化的不同特点,分别编写了全国26个省/市的“国学与地区文化”相融合的地区版专用教材,并首次提出了中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

19、教育目标是“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目前,北京的通州区和大兴区也在使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教材试点工作完成之后,该套教材将申报国家级教材,通过验收后将向全国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关注,各学校纷纷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国学”课程,全国的“国学教师”缺口很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因此教育部将在高校专业设置中首次增设“国学教育本科专业”。第二节 近现代国学教育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蒙学精粹蒙学精粹第二节第二节百家姓百家姓第一节第一节三字经三字经第三节第三节千字文千字文 第一节第一节三字经三字经一、概述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据传最早是由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所著,今天我们常见的本子由历代学者增补或改

20、写而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第一节第一节三字经三字经在格式上,三字一句,琅琅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

21、、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蒙学经典并不断流传。第一节第一节三字经三字经二、主题思想三字经是我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蒙学教材之一,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不可多得的读物。本书所选的三字经,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文字简练,概括性强,是一部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微型百科全书。其中所渗透的丰富的教育思想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第一节第一节三字经三字经1教和学的重要性和有效性(1)强调教和学的重要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指人生来品性并无太大的差别,但是经过学习就有可能会导致人的发展的差别。“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及时地对孩子施以教育,或者是教育不当,

22、孩子天生善良的本性就会被改变。这些都说明了三字经非常强调教育和学习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父母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第一节第一节三字经三字经(2)强调教和学的有效性“教之道,贵以专”,这是三字经里有效教育的思想。三字经里所指的教育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之教;二是受教育之教,也就是学习。“教之道”中的“教”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两层意思。“贵以专”的“专”包括纵向和横向两层意思,纵向的意思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横向的意思是要有一种终身学习的态度。第一节第一节三字经三字经2蕴含先进的教育思想(1)德育为先“首孝悌,次见闻。”三字经中把德育放在了伦理道德的首要位

23、置,说明了其对德育的重视,这对现代教育有积极而重大的意义。在现代文明社会,一个人不仅要掌握好文化知识,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要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我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注重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节第一节三字经三字经(2)榜样示范原则所谓榜样,就是以他人的高尚品德、卓越成就和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即以成功者作为学生学习的模范。三字经中所讲到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它就是借以这样的故事来教会孩子要懂得孝敬父母,友爱兄长。我们的教育也要

24、善于用榜样来做示范,使学生能更加轻松具体地领会所学要义。第一节第一节三字经三字经(3)循序渐进原则“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体现了学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育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在教学中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教容易的内容,后教难的内容,先让学生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再学习复杂深入的知识,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第一节第一节三字经三字经(4)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三字经中讲的这四民,是指

25、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国家的发展缺其一不可,教育就要培养这四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职业,而不是局限于以前的“四民”,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是对社会有所贡献就体现了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因此,教育应该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合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第一节第一节三字经三字经3勤学、苦学的学习态度(1)学习要不畏艰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路温舒编蒲抄书,公孙弘削竹抄春秋,他们没有现成的书,但还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勤勉用功。说明苦也能学,苦也要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车胤没有灯,用袋装萤火虫照明看书,孙康没有灯,则借雪

26、的微弱反射之光来学习。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再苦的情况下也应创造条件读书。“如负薪,如挂角。身虽穷,犹苦卓。”朱买臣一边背着柴一边读书,李密把书挂在牛角上来读,都说明学习要不畏艰苦的道理。第一节第一节三字经三字经(2)学习要有毅力“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孙敬夜读,为了使自己不打瞌睡,于是把自己的头发挂在梁上,苏秦为了使自己不打瞌睡,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说明在学习中要自觉、能吃苦,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实现自己的理想。总而言之,三字经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我们要重视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它的价值在我们的教育事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一节第一节

27、三字经三字经三、历史影响三字经在历史的传承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三字经在言简意赅地描述中国历史进程时,基本上采用比较客观的白描,除了少数地方用了春秋笔法的褒贬外,例如“王莽篡”,绝大多数关于历史的描述都只是基本事实。中国古代的历史进程,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所了解,这也是文化自信的来源。三字经包含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教育内容,因而使得它的适用范围超出了纯粹读书做官的道德教育,具有了更大的广泛性。一部三字经,产生于中国的封建时代,在启蒙教育中,曾经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一本应用最广的蒙学教材。但它同其他的蒙学教材一样,也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以至阶级的局限。第第一一节节三三字字经经如在全书中,渗透着封建

28、的伦理纲常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甚至在介绍几位女杰如“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之后,还要加上两句“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的话,也反映出某些男尊女卑的潜意识。当然,这些问题,都是时代使然,不可以苛责于前人。从总体来看,三字经仍是“瑕不掩瑜”,不失为一本传世的优良蒙学教科书,值得认真一读。三字经(2008新修订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1)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2)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4)经典诵读为人子,方少

29、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5)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6)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7)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黄道,曰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8)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三十五。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

30、信。此五常,不容紊。(9)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10)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11)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12)。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13)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14)礼乐射,御书数。古六

31、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15)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16)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17)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18)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19)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2

32、0)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古圣著,先贤传。注疏备,十三经。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21)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22)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共和,始纪年。历宣幽,遂东迁。周道衰,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2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

33、献。(24)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25)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26)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27)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28)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29)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

34、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30)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31)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32)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33)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34)彼颖悟,人称奇。尔幼

35、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35)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36)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注释】人出生之初,禀性都善良,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注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

36、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3)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注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长大了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就很难有所作为的。(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注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词句注释(5)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注释】汉代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6)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注释】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37、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注释】“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组合变化而产生的。(8)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注释】中国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词句注释(9)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注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作为处世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10)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注释】大米、小米、豆子、小麦、黄米、高粱都是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11)青赤黄,及黑白。此

38、五色,目所识。【注释】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行中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12)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注释】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词句注释(13)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注释】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间的感情要和顺,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则要尊敬。(14)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注释】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亲疏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1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注释】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

39、篆、小篆、隶书、草书,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16)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注释】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词句注释(17)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注释】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内容是有关品行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18)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注释】诗书易礼春秋,虽只有五经,但号称六经,因为乐经早已失传,这些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19)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注释】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官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20)诗既亡,

40、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注释】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于是孔子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词句注释(21)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注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22)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注释】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政权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23)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注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另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

41、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24)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注释】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西汉皇室后裔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刘秀为东汉光武帝,史称“光武中兴”,两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为曹操儿子曹丕灭亡。词句注释(25)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注释】元魏统一北方,后分裂成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觉篡了位,建立了北周;东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齐。(26)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注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27)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

42、,国祚废。【注释】元朝的疆域很广大,所统治的领土,超过了以前的每个朝代。然而它只维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28)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注释】明朝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老百姓纷纷起义,以闯王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攻破北京,迫使崇祯皇帝自杀,明朝最后灭亡。词句注释(29)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注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30)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注释】中国的历史书虽然纷繁、复杂,但在读的时候应该有次序:先读史记,然后读汉书。(31)披蒲编,削竹简。彼

43、无书,且知勉。【注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削竹制简抄书。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32)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注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词句注释(33)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注释】苏洵自号老泉,为苏轼、苏辙之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样有成就的人,老的时候仍后悔当初没早点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早日立志,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34)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注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官居秘书监

44、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赋。(35)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注释】像这样的两个女孩子,一个懂音乐,一个会作诗,天资如此聪慧;身为一个男子汉,要时时警惕,充实自己才对。(36)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注释】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天亮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迷迷糊糊地过日子,于人无用,有什么资格称为人呢。词句注释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

45、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某数,识某文”到“但略说,能知源”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原文评析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注疏备,十三经”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五经、三易、三传、五子、十三经,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惟”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

46、,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匡国,下利民”。原文评析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原文评析第第 二二 节节 百百 家家 姓姓一、概述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国姓氏的作品。

47、据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书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其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节第二节百家姓百家姓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的钱氏、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第二节第二节百家姓百家姓二、创作背景在百家姓之前,有关姓、氏的文字记载可以上溯至商代甲骨文。战国

48、时有史官编著的世本,记载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可惜到宋朝已经逐渐毁坏。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中国最早出现的姓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第二节第二节百家姓百家姓随着社会生产力

49、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较多。女子有姓,以别婚姻,男子有氏,以明其所始出。于女子,同姓不婚;于男子,同姓而氏不同。秦汉以后,贵族社会不复存在,姓氏合二为一。这些姓氏的发展,是百家姓得以成文的历史背景。北宋初

50、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编撰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第二节第二节百家姓百家姓三、姓氏由来1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如熊、马、牛、羊、龙、凤、山、水、花、叶等。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到底哪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曾率领“熊、罴、貅、貔、虎”等。这些“熊、罴、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有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2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如年,是在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的后人便以其名中的“年

51、”字为姓氏。类似的还包括牧、终、常、孔、廉、乐、皮、高等姓氏。第二节第二节百家姓百家姓3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如宋,是出自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公元前十世纪周公平定了武庚叛乱之后,微子启受封于宋国,其子孙以原国名“宋”为氏。类似姓氏还有赵、吴、郑、陈、卫、蒋、沈、韩、秦、许、吕、戚、谢、邹、柏、章、苏、潘、葛、范、彭、鲁、韦、苗、任、柳等。4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如司徒,是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设立,一直延续到秦汉,任此官职的后代便以官职名称为姓。另外还包括司空、司马等也属于这种情况。5以山名、河名为姓氏如乔姓,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为姓氏,

52、后人去木为“乔”。还有姜姓,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其后代有人以河名为姓。第二节第二节百家姓百家姓6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如东郭,郭是指古代时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就是外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其后人便以东郭为姓;类似还有东门,鲁庄公有后代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人便以东门为姓;另外还有西门,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其后人便以西门为姓氏。7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如复姓呼延、慕容、宇文、尉迟、万俟等姓氏都属于这种情况。8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如武姓,周乎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

53、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第二节第二节百家姓百家姓9以谥号为姓氏所谓“谥”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文姓等,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进号文于,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另外还有康姓也属于这种情况。10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如桂姓、田姓等,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11帝王赐姓氏如金姓、刘姓、郑姓等。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第二节第二节百家姓百家姓12少数民族改汉姓氏如元姓。少数民族用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邪赤心之子,朱邪赤心由唐懿宗赐名为

54、李国昌。李克用曾率沙陀族助唐击败黄巢于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晋封为晋王。唐亡于后梁后,李存勖仍用唐年号起兵灭后梁,建立后唐。13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满族有穆昆组织,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塔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第二节第二节百家姓百家姓壮族经父系世袭,子女随父姓。女儿出嫁后,须加双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罗,她便称为“莫罗氏”。此称,与汉族旧习俗如张王氏、

55、李杨氏等相同。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du)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fng)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经典诵读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钟徐邱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y)万支柯昝(zn)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j)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曲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f)蓬全郗(x)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钭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

56、黎蓟薄印宿白怀蒲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郁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却璩(q)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q)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qu)东欧殳(sh)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kn)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l)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钟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丌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rngs)公良拓跋夹谷宰父谷梁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郈

57、(hu)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d)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赵: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穆王把赵城赐了给他,其后代以国为姓。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据说赵姓放在第一位与此有关。钱: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为姓。孙: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孙,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李:皋陶的后人理征因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妻儿在一棵李子树下摘果充饥得以活命,其后人为纪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为“李”姓。吴:周太王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吴国,其子孙称为吴氏。郑:郑桓公遗族以国名为姓。王: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部分姓氏由来冯:毕公高的后人就以封地为姓。陈:最早出

58、自姚姓,胡公满的子孙们以国为姓。褚:恭段受封于褚邑,子孙就都以“褚”为姓。卫: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叫康叔,分封在卫国,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范:贵族士会,被晋国国君封为范邑的首领,他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彭:大彭国的创建者篯铿,就是彭祖。郎:地名为姓。鲁: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地,后来鲁国的部分王公贵族都以鲁为氏。贝:周文王的后代召公康的支庶子孙立贝国,后代以国名为姓。明:古代部落首领燧人氏有一个重臣叫明由,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作为姓。部分姓氏由来宋:出自子姓,起源于战国时期。茅: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名叔,受封于茅邑,子孙以国名为姓。熊:传说黄帝曾在有熊建都,所以黄帝的后代中有人以都城为姓。董:相传黄

59、帝后裔董父被舜帝封于鬷川,并赐以董姓,其子孙沿袭为姓。阮:出自偃姓。东夷族首领皋陶的后人在商朝时被封在泾水与渭水之间的阮国(今甘肃泾川县东南),商末时被周文王所灭,国人便以阮为姓。危:三苗族原居于河南南部至洞庭湖、鄱阳湖一带,三苗后裔以危为姓。林:出自子姓,是商汤的后代。部分姓氏由来高:一支源于远古时代高台宫殿的建筑者,其始祖是黄帝时的大臣高元。夏: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裔。虞:最早出自姚姓,舜的儿子商均封于虞城,建立诸侯国虞国,其后世子孙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管:出自姬姓,发源于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荣:黄帝时,有一个叫荣援的人,黄帝封他为诸侯,并且建立了荣国,他曾经奉黄帝之命铸钟十二个,其后世

60、子孙都以荣为姓。甄:上古部落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在夏朝时为卿士,受封于甄,他的后裔也取姓为甄。储: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储为姓。靳:战国时期靳尚的后代便以靳为姓。池:池姓源于嬴姓。部分姓氏由来乔:黄帝后代以山名取为桥姓,后来有的简化为乔姓。劳:劳姓起源于西汉时期。蔚:北周时设有蔚(y)州,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地名为姓。越:越国公族支庶子孙有的以原国名为姓,形成越姓。夔:远古时,尧和舜的乐官名叫夔,此姓的起源就在尧舜帝时代。夔原指龙形动物。巩:周敬王时有同族卿士简公,受封于巩(今河南巩义市),称为巩简公。巩简公的子孙以封邑为姓,称巩氏。益:伯益是秦国的始祖,其支庶子孙中有人以祖上的名字作

61、为自己的姓。桓:源于上古,黄帝时有大臣桓常,他是桓姓的始祖。公:出自姬姓。部分姓氏由来万俟:东晋时,鲜卑族的万俟部落随拓跋氏,其部落族人以“万俟”为姓。司马:相传帝少昊始设司马一职,掌管军政。上官:春秋时期,楚庄王幼子名子兰,担任上官大夫。子兰的子孙便以地名命姓。欧阳: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面,被称为欧阳亭侯,他的支庶子孙以封地命姓。夏侯:杞简公的弟弟被称为夏侯,他的子孙于是以“夏侯”为姓。诸葛:商朝时,伯夷的后裔。闻人:春秋时少正卯声誉高被称做“闻人”。他的支庶子孙有的便以“闻人”为姓。东方:伏羲氏创八卦,八卦以东方为尊,其后代支庶子孙便以东方为姓。赫连:是西汉时匈奴族的姓,始祖为匈奴右贤王

62、刘去卑。部分姓氏由来第三节第三节千字文千字文一、概述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是影响较大的一本儿童启蒙读物。第三节第三节千字文千字文二、创作背景梁武帝在位48年,一生戎马倥偬,但始终未忘读书,他深知那些“生于宫廷之中,长于妇从之手,未尝知忧知惧”的皇子的确多是纨绔子弟。为了巩固梁朝江山,他希望自己的兄弟子侄

63、,能够在他统治的太平年代都成为饱学之士,成为继他而起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然而他苦于没有找到一本合适的启蒙读物,流行的一些书籍如尚书左传论语等对于初学者来说,程度较深,实为不便。起初,他命文学侍从殷铁石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碣碑石中揭下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每字一纸,一字一字地教授那些皇子,可是这种教法杂乱无章,不便记忆,收效甚微。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编成一篇通畅又有韵味的文章岂不更妙。第三节第三节千字文千字文这件特殊的使命落到了才子周兴嗣的身上。兴嗣接到诏令,立即返回家中。闭上房门,将这一千字摊在桌上,摆在地上,逐字揣摩,反复吟诵。直到第二天早晨才豁然开朗,将这一千

64、个不同的字,连缀成一篇内容丰富的韵文千字文,这部作品随即诞生了!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不亏为才子,据说累得须发皆白。从此,这部启蒙教材便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注释本,不同的字体本,不同的翻印本,以承袭的、受其影响的其他启蒙读物的出现,蔚然成风,共同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蒙世界,哺育了一千四百多年来的中国儿童。千字文周兴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1)。日月盈昃(2),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3)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4),玉出昆冈。剑号巨阙(5),珠称夜光。果珍李柰(6),菜重芥姜。经典诵读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

65、人皇(7)。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8)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9)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10)。恭惟鞠养(11),岂敢毁伤。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12)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13)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凊(14)。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15)初诚美

66、,慎终宜令。荣业所基,籍甚(16)无竟。学优登仕,摄(17)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乐殊贵贱,礼别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妇随。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坚持雅操,好爵自縻(18)。都邑(19)华夏,东西二京。背邙(20)面洛,浮渭据泾。宫殿盘郁,楼观飞惊。图写禽兽,画彩仙灵。丙舍(21)傍启,甲帐对楹。肆筵设席,鼓瑟吹笙。升阶纳陛,弁转疑星。右通广内,左达承明。既集坟典,亦聚群英。杜稿钟隶,漆书壁经。府罗将相,路侠槐卿。户封八县,家给千兵。高冠陪辇(22),驱毂(23)振缨。世禄侈富,车驾肥轻。策功茂实,勒碑刻铭。磻溪伊尹,佐时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营。桓公匡合,济弱扶倾。绮回汉惠,说感武丁。俊乂(24)密勿,多士寔宁。晋楚更霸,赵魏困横。假途灭虢,践土会盟。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起翦颇牧(25),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九州禹迹,百郡秦并。岳宗泰岱(26),禅主云亭。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治本于农,务兹稼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