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刍议分析研究一线城市为视角工商管理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081919 上传时间:2024-03-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38.9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学生就业问题刍议分析研究一线城市为视角工商管理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刍议分析研究一线城市为视角工商管理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大学生就业问题刍议分析研究一线城市为视角工商管理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问题刍议分析研究一线城市为视角工商管理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问题刍议分析研究一线城市为视角工商管理专业(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问题刍议一线城市为视角摘要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一直是社会较为关注的话题,每年大量的大学生走向社会,既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就业问题不仅与大学生的自我知识结构、素养等要素相关,还与客观的经济发展环境相关,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对于大学生及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一线城市凭借其发展优势吸引了较多大学生。可是,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却不仅限于城市发展,城市认同及个人发展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因此,本文主要对大学生一线城市的就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就业的发展对策。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一线城市;就业意愿Abst

2、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in our country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society. A larg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go to the society every year, which is not only the re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worth, but also the dema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H

3、owever,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quality and other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objective environ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

4、gnific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In the choice of employment City, the first tier cities attract more students by virtue of their advantages. However,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limited to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identity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also

5、affect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int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irst tier cities,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Keywords: employment

6、of college students; first tier cities; employment intention目录一、绪论1二、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概述1(一)一线城市1(二)就业1(三)大学生就业特点11.就业方式22.就业地区特点2三、城市认同的相关理论4(一)城市认同的概念4(二)认同感相关理论5四、调查分析6(一)调查方法61. 问卷调查法62.数据分析法6(二)调查对象6(三)调查结果与分析61.大学生一线城市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62.大学生一线城市就业影响个人因素8(四)大学生一线城市就业存在的问题91.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92.消极的就业情绪93.职业认知的缺乏104.社会认知

7、度低10四、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10(一)社会原因101.就业形势严峻112.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不健全11(二)个人原因111.滞后的择业观112.择业价值取向偏重个人11五、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对策11(一)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111.提高职业规划112.提高社会适应力12(二)提高实践能力12(三)提升社会价值的认知12(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12结论13参考文献14致谢16一、绪论大学生是我国的主要团体成员,占据着我们人数的一大组成部分,并且大学生队伍每年都在不断的持续增长。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人数,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

8、00万左右。各地求职竞争指数比2015年增加超10点,竞争指数达到48,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作为我国的人才主力军,更是关系着中国的未来,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重要。现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广泛关注的问题,2015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新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二线、三线城市就业形势都不是很乐观。而作为大学生就业意愿较强的一线城市,在城市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发展等方面均有较多的优势吸引大学生就业、创业,在城市发展的融合中所产生的城市认同感会对大学生就业的长久性、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以城市认同感为中介,通过大学生的城市认同感分析大学生在一线城市的就业意愿影响

9、因素。二、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概述(一)一线城市一线城市指的是在全国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大都市。其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水平、综合经济实力、辐射带动能力、对人才吸引力、信息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交通通达能力等各层面,一线城市在生产、服务、金融、创新、流通、综合商业指数等全国社会活动中起到引领和辐射等主导功能。我国传统一线城市一般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2017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新一线城市为: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重庆市、南京市、天津市、苏州市、西安市、长沙市、沈阳市、青岛市、郑州市、大连市、东莞市、宁波市。(二)就业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

10、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职业。按照我国就业政策的规定只要是劳动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种合法的社会劳动,取得一定的报酬或劳动收入就是就业。(三)大学生就业特点1.就业方式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方式是:凡是取得毕业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都要通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办法,落实就业。这种就业方式使大学生享有了充分的自主权,也使用人单位有选择的自主权。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可以简单的划分为正规就业方式和非正规就业方式。正规就业方式是目前的主要就业方式,主要有全日制、月工资、固定工等,它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报酬,能长期连续就业

11、。而非正规就业方式是相对于正规就业方式而言的,它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也没有固定的收入,属于短期的、阶段性的就业。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就业,国家都应鼓励,这样才能使就业渠道更加多样化,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市场导向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消除政策障碍,完善用人机制,使毕业生多元化就业。2.就业地区特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就业的地区来看,大学生往往偏爱去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发达城市,其次偏向于去东南沿海城市以及大中型城市。近些年来中西部地区对大学毕业生需求较大,可由于当地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发展相对落后,各项福利措施都比较滞后,所以大学

12、毕业生往往不愿意去那里就业。总体而言,大学生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大部分人固守大城市、开发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就业地区相当不平衡的局面。由于经济水平差异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总的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学毕业生严重供大于求,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而中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供需总量矛盾相对缓和,一些地区和中小城市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3.我国大学生不同专业就业特点从专业上来看,一些紧缺专业,例如电子、机械、医药、通讯等专业需求较大,毕业生尚未毕业就已签订了就业合同,可谓是供不应求。而对于一些哲学、法学等专业的学生,就业则是一个大麻烦,大部分毕业生不得不寻找一

13、些不对口的就业单位,才能勉强就业。图1 2013-2015届各经济区域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单位:%)图2 2015年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图3 2015年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图4 连续两届/三界成为红牌的专业统计三、城市认同的相关理论(一)城市认同的概念城市认同感包含三个因子: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生存环境认同。首先,文化认同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又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文化认同是当下社会一个十分突出的现代性问题。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和心理上持认可和接受的态度,它会让大学生在城市就业中长期的生活、发展中形成共

14、同的发展观、价值观,将个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其次,生存环境一般是指一切自然、社会、自我的客观存在,通常特指某区域或个体所面对的特定生存条件,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大学生开始进入就业城市时,他的生存环境影响着他对城市的认知,也就会随着生存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城市认同感。最后,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以及所伴随的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路历程。众所周知,在社会体系中,在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发展中,个人的身份认同是与社会体系个人角色的构建直接相关的。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是城市认同的重要方面。(二)认同感相关理论 社会认同,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作为过程

15、,它是一个具有边界的求同存异的过程,在边界内个体遵从群体的规范、内化群体的价值,此为求同;在边界外则表现出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此为存异。作为结果,它是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认同中包含了个体对群体身份的觉知,以及对该群体所共享的价值和情感意义的内化,是一种认知结构(叶娜,2009)。在群体行为研究中,社会认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不仅仅是由于各种理论的发展,同时还归功于对社会认同的操作化的科学性,即对于社会认同测量方法的有效性的认识。对于社会认同心理结构的科学探索和有效测量是开展社会认同研究的方法学基础。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学者雷文斯坦在人口转移规律一书中提出

16、,受歧视、受压迫、沉重的负担、气候不佳、生活条件不合适都是促使人口(人才)转移的原因,而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2015年我国首份城市认同报告,通过150971份问卷调查,覆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据报告最终结果显示,重庆市民的城市认同感总分为76.24(标准分),位列七大城市之首,上海和广州则分别位列第二、三名。其中这七大城市的城市认同感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市民城市认同感最高的重庆,市民在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感上,都位于七大城市之首。地域认同感(即地区吸引力)方面,上海市民居于首位。广州市民则在地位认同感上,位于各城市之首;而在身份认同和地域认同感上,分别位于第三和第二位;广州的文化认同感位于七

17、大城市第五位,较其他因子排位都低。从户籍类型上看:本地人口的城市认同感明显高于外来人口,平均差距达8.47分。如在同等学历和同等收入的群体中,城市本地居民的城市认同感显著高于外来群体。在年龄分布上看:00后的城市认同感最高,远超其他年龄群体,这跟其目前未成年、大多为学生身份、未进入社会有关。城市认同感最高的重庆,学历越高的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感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被调查者在城市认同总分上显著低于大专及以下学历的群体且具有显著性。就职业方面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人士的城市认同感最高,政府部门和劳动服务行业人员的城市认同感较低。四、调查分析(一)调查方法1. 问卷调查法本文依据每

18、个变量设计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设计的信度与效度,调查问卷分为设计、专家评定、预备调查和修改完善等一系列过程。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整理后形成分析数据。2.数据分析法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梳理、统计,对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因素进行分类,以更清晰的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为本文研究提供更为清晰的数据支撑。(二)调查对象对工作在一线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发布渠道主要是通过同学、朋友等网络渠道,本次共发布问卷400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380份,有效回收率为95%。(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大学生一线城市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1) 外地大学生与本地大学生的城市认同图1 外地大学生与本地大学生的城

19、市认同对比由上图可见,户籍在本地的大学生就业的城市认同感要高于外地大学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同学。由此可见,户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重要因素。(2) 工资对城市认同的影响表2 工资对城市认同感的影响工资人数认同感(%)2500-350018035%3500-450013046%4500以上7053%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不同程度的工资水平的大学毕业生中认同感的平均值比例也是有所差异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在4500以上的城市认同感最高,达53%,工资最低的毕业生城市认同感最低,仅为35%。(3)生活态度对城市认同的影响图2 生活态度对城市认同的影响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时,如果有积极向上的良好

20、心态,在职业发展上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其在城市文化的接受度、城市认同感上是较为认同的,达68%;而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职业规划,平时生活较为慵懒的毕业生则对城市文化认同较低。2.大学生一线城市就业影响个人因素图3 个人职业规划与城市发展通过上图统计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选择一线城市就业时,与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的相符率主要在比较相符、一般相符。通过相关数据发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在选择一线城市时会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机会,而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则没有清晰的目标。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去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多,总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四)大学生一线城市就业存在的问题1.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大学生就业心理准

21、备不足,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对职业的发展与规划、所学专业是否有好的就业前景十分关心,就业能力差、就业面窄、就业机会少是他们就业时最担心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主要是指对就业的专业准备和就业技巧的准备等认知。有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做了专业拓展方面的准备,近50%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就业方面的教育、训练辅导;20%的学生表示接受过较多的教育、训练和辅导;极少部分表示没有这方面的训练。的确如此,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但是综合以往的调查结果和就业指导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在相对落后的就业指导机制下,尽管部分大学生在专业方面做了相应的

22、拓展,但往往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而就业教育、训练和辅导则不够系统,偏重于就业技巧训练,忽略了学生社会性的培养,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兴趣、就业价值取向等相关问题的认识也较为模糊。大学生毕业后盲目选择一线城市,但一线城市的竞争压力更大,且毕业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清晰的规划,这就会造成毕业生长期在岗位上出现消极怠工,进而对城市认同感更低,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的发展。2.消极的就业情绪大学生就业压力大,除了毕业生人数多外,毕业后随之而来的购房等需求也会给大学生选择就业带来较大的负担。一般而言,毕业生的消极情绪是高于在校期间、在职人员。说明就业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而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帮助

23、,特别是全面的就业信息帮助和科学的就业心理指导能缓解他们的压力。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不但对自身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利影响,还会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将消极情绪蔓延至今后的家庭和所从事的事业,从而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正如对大学生城市认同的影响分析,良好的工作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会让大学生在生活中更好的接受城市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消极的就业情绪则会让大学生对城市文化产生不了兴趣,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景,降低了大学生的城市认同。3.职业认知的缺乏 职业认知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影响大学生就业认知因素中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中路径系数最大,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工作越来越难找的情况下

24、,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关注的因素越来越集中在工作本身。 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在一系列职业中度过,职业所给大学生的感受以及对职业具体内容的认知,往往影响个人的就业选择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由结构方程得出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职业认知因素所包含的经济收入、工作地域、工作强度、工作条件和职业前景对职业认知的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程度却各不相同。而清晰的职业认知在对大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只有当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城市发展需求是相一致的,才能更加促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增加大学生的城市认同。4.社会认知度低 社会认知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影响不是很显著,较之于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对大学

25、生就业选择的影响相比程度较小。由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当前就业形势和社会环境下对自我职业理想的实现和社会责任的淡漠。 大学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除了获得经济收入,满足社会、家庭需要外,还获得非经济利益,如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等,从而获得自身心理满足。在社会认知的四个因素,大学生在就业是对自身和家庭的考虑对其工作的选择影响大。其中较大的原因是现实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急功近利心理严重,导致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相比而言,目前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更多的考虑的是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考虑不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

26、生就业选择功利性较强,同时也反映了目前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缺失,这说明高等学校和社会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价值观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社会认识的降低让学生更专注于个人利益,对融入城市文化是不利的。四、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一)社会原因1.就业形势严峻专家预测,未来 15 年内劳动力的供求总形势是:就业压力比预计的要大得多,劳动力供给比预计也要多得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尽管部分城市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但我国劳动力整理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同时,下岗失业人员、城市新增劳动力等均是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者。投资和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正在下降,而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市场供给明显不足,其结果可

27、想而知。2.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不健全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市场化程度比较低,不规范。首先,我国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较低,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便捷高效的供求机制。学校和雇主之间的联系非常简单,甚至没有沟通,这在雇主、学生和学校三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其次,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规范不够,对大学生就业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管理。(二)个人原因1.滞后的择业观大学生仍然有很多传统的择业观,认为只有党政部门、国有企业等是一个好工作,而中小企业的就业在他们看来不够体面,宁可待业也不就业。社会对大学生也有很高的期望,认为大学生应该能足够的能力胜任,但是大学生却不能达到这个高度。这些问题在就业中突出,让中小企

28、业、地域较为偏僻的地方成为了大学生较不愿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急速来临造成认识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2.择业价值取向偏重个人第一,他们择业价值取向偏重个人。首先表现在有些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比较淡化,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导致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择业方向。一些大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在了首位,在择业过程中往往重短期利益而忽视自己的长远发展。五、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对策(一)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1.提高职业规划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应该更注重自我的内职业生涯。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

29、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经济收入、工作地域、工作强度、工作条件、职业前景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应该尽量避免过多考虑外职业生涯的影响。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就业选择时才能有的放矢,最终实现职业理想。2.提高社会适应力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是指大学生积极调节自己及时地适应所处环境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是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世界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提高实践能力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

30、要注意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此外,大学生应及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身爱好等条件,从实际发出,随时准备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要克服急躁,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是难以避免的,不要抱怨,不要放弃,而是要用坚强的意志耐心等待,调整好心态。(三)提升社会价值的认知通过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认知结果发现大学生对社会认知存在偏差,对社会地位和家庭的考虑明显高于对社会的考虑,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精英分子,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其表现出的认知却与此不完全相符。这既有大学生自身问题的原因,又有社会职能的不完善造成的影

31、响。通过依托社会职能,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满足毕业生的社会需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审慎进行就业选择,最终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城市发展,在城市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城市认同。(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简而言之就是政府对劳动人民基本生活的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各个有机部分构成的系统总体,是由政府出面代表社会对为劳动力市场服务的人民,对其现有生活或退出市场劳动后的生活进行的一种特殊的保障。 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更倾向于经济收入较高、相对稳定的单位就业,国有企事业单位有着良好的社会保障,而民营、私营企业对大学生的保障并不充分,这

32、种现象也造成了民营、私营企业的职员流失,用工短缺。这是因为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保障覆盖面不宽。不同性质企业间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一样,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力度程度也不同,这就造成用人单位急需用人,而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相对滞后。针对这种现状,政府应该立即出台相关政策,制定法律,保护大学毕业生就业,避免他们在就业选择时有心理负担,平复他们的个人心态,进而扩大他们的就业面。另外,政府还应把在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做的不好企业单位予以系统整合,给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进一步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建立良好的就业秩序,明确供求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这有助于减轻大学生就业选择时的心理

33、负担,树立正确的就业选择认知,形成大学生、家庭、社会三赢的良好局面,进而促成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结论大学生就业不仅从个人层面有所影响,在就业的城市选择上城市的认同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本文主要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一线城市认同感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在大学生就业选择上,要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加强职业规划,提高社会适应力。同时,在日常中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社会价值认知,政府怎么也要重视社会保障工作,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参考文献1王玥.社交礼仪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08):160+162(2017-08-28).2肖欣

34、伟,李卓,王晨.浅析大学生就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OL.现代交际,:1(2017-07-03).3张妍,魏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思想引导研究J/OL.中国培训,:1-2(2017-06-15).4张雷王志学.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干预机制的构建J/OL.现代交际,:(2017-05-18).5顾友斌.就业价值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05):56-58.6梅瑞,李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指导对策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16):14-15.7张斌,蒋怀滨,王叶飞,宁文娟,邱致燕.大学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35、2015,(28):3-4.8乌拉,旭日花.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06):19-21+43.9何仲禹,翟国方.我国大学生就业城市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5,30(02):37-42+102.10范新华.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09):220-221.11朱晓妹,丁通达,连曦.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因素研究回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04):58-62.12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06):81-88.13朱以财.女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地区高校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03):37-41.14朱生玉,周晓蕾.我国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西部十省份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118-121.15李正卫,傅剑,裘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01):30-3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