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的计算问题及其处理办法口语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22427087 上传时间:2021-05-25 格式:PPT 页数:120 大小:2.1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规范的计算问题及其处理办法口语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规范的计算问题及其处理办法口语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规范的计算问题及其处理办法口语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资源描述:

《规范的计算问题及其处理办法口语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范的计算问题及其处理办法口语版(1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0新规范的 计算问题及处理办法 吴文勇 焦 柯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广厦软件有限公司 2010年 9月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 抗规 和 高规 的 参编单位 , 05年来积极参与了新规范的编制工作 。 特别 是一年来 , 对新规范的可操作性做了大量的工作 , 并对 新规范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处理办法做了详 细的总结 。 1)规范的情况: 今天讲座内容涉及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 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 和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3本新规范 。 其中 抗规 为正式稿 (目前书店已有购买 ), 混规 和 高规 为报批稿 (正式稿目前正在印刷 )。 新旧规范计算不同的 10

2、8项内容 2/3来自 抗规 , 另外 1/3来自 高规 和 混规 。 抗规 将在 12月执行 , 旧的规范将废止 。 10月 27日建设部举行了新抗规的全国贯宣会议,田司长明确了: 1)12月 1日正式执行新抗规,没有过渡期; 2)以设计合同签订日为准, 12月 1日以后的设计合同按新抗规计。 2)广厦的情况: 作为国内两大结构 CAD之一的广厦结构 CAD,15.0新规 范版已通过内部 4轮测试 和 用户测试 , 8月 15日开始在网 上发布了 用户正式版 和 非用户学习版 。 15.0针对新旧规范的不同 , 修改了 108项内容 ,做了 大量测试 , 一如继往地同前 14个版本一样能够保持

3、高度 的稳定性 , 用户正式版和非用户学习版可用于实际工程 设计 。 今天上午的讲座与其它培训的区别是:不再讲规范 为何修改 ,而是关注如何执行 , 详细介绍对执行中所遇到 问题的思考 。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座 , 帮助大家完成旧规范计算到 新规范计算的转换 。 讲座包括 7方面的主要内容 : 一、第 1次以规范的形式确定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基于性能的设计是设计的最高原则 ,设计和规范将围绕性能要求进行 ,规范具 有了更高的理论高度 ) 二、新规范如何真正实现强柱弱梁? (梁柱承载力差要达到 1.4倍才能实现 90%工程的强柱弱梁 ,但不能把柱内力提高 1.4倍 ,否则钢筋将增加 60

4、%,这是开发商受不了的 ,本次规范如何实现这 1.4倍 ) 三、取消楼面无限刚假定 (全弹性是抗震计算基本假定 ); (随着建筑方案越来越复杂 ,有一半的结构方案局部或整体不满足无限刚假定 , 抗规声明了以前高规的误解 ,要按实际模型计算各项送审指标 ) 四、如何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楼梯不能先于整个结构破坏 ,楼梯构件不是次要构件 ,10抗规第一次以规范的 形式明确除墙柱梁外 ,楼梯构件是第 4类抗震构件 ) 五、新规范设计中一些概念的变化 ; 六、新规范新增的计算内容 ; 七、新旧规范设计含钢量的变化。 (有些地方钢筋增加了 40%,如何向开发商解释 ) 在讲主要内容前 ,提醒

5、审图特别要注意如下 8点 : 1.给定水平力下的位移比控制; 2.给定水平力下的框剪调整系数; 3.给定水平力下的墙柱倾覆力矩 ; 4.柱墙组合弯矩和剪力调整有较大增大; 5.三级抗震墙轴压比和约束边缘构件的新要求 ; 6.增加了三级抗震柱节点核心区的验算 ; 7.框架结构楼梯的抗震计算 ; 8.钢构件按抗震等级进行截面计算。 一、第 1次以规范的形式确定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1.基于性能设计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2. 抗规 如何规定抗震性能目标 ? 3.介绍性能设计的计算方法; 4.工程实例中进行不同性能目标的计算对比。 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 ( SEAOC) 1995年提出 ; 一直受到

6、美国、日本、欧洲、新西兰、中国等国重视 ; 已经被美国和日本以规范的形式确认 ; 正被我国以规范的形式确认 。 1.基于性能设计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2.抗震性能目标 1)旧规范的 “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 也是一种性 能目标 ,新规范更加完善、系统、定量和可操作性; 2) 新抗附录 M提出了 A-D 4个性能目标等级、 3个地震水准、 7个性能水准( 7种计算方法或 7个计算过程 )。 性能目标 性能水准 地震水准 A B C D 多遇地震 1 1 1 1 设防烈度地震 2 3 4 5 预估的罕遇地震 3 5 6 7 图示: 1-4个性能目标等级、 3地震水准、 7个 性能水准 (计

7、算方法 ) 1 7性能水准 性能目标增高 罕遇 设防 多遇 性能 4 性能 3 性能 2 性能 1 结构性能增加 地震作用增加 1 1 1 2 3 4 5 3 5 6 7 罕遇地震、性能 1、方法 3目标最高 7性能水准 (计算方法 )结构预期的震后性能状况 抗震性能 水准 宏观损坏程度 承载力要求 第 1水准 小震完好 按常规设计 第 2水准 中震完好 承载力 按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 复核,不 计入风荷载效应 第 3水准 基本完好 承载力 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 复核, 不计入风荷载效应 第 4水准 轻微损坏 承载力 按标准值 复核,不计入风荷载效应 第 5水准 轻 中等

8、破坏 承载力 按极限值 复核,不计入风荷载效应 第 6水准 中等破坏 承载力 达到极限值后能维持稳定 ,降低少于 5%,不 计入风荷载效应 第 7水准 不严重破坏 承载力 达到极限值后基本维持稳定 ,降低少于 10%, 不计入风荷载效应 1)详细定义了每种计算对应的宏观损坏程度、内力组合和材料强度的取值 ; 2)如第 3水准 :不计设计内力调整和风荷载效应,取设计内力和设计材料强度。 3.性能设计的计算方法 计算目标有两个:基于荷载和基于位移。 1)4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a、振型分解方法 7水准弹性分析和设计 (GSSAP): i、弹性反应谱分析 ii、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iii、竖向地震

9、计算 b、静力弹塑性分析( PUSHOVER)和能力谱方法 (GSNAP);(方法简单,位移荷载曲线这目标可控,所 有设计单位可做到静力弹塑性) c、动力弹塑性分析 (GSNAP); (计算不成熟 ,对错难以 判定, 大型设计单位的电算部门可做到动力弹塑性) d、结构弹性、弹塑性的静力、动力抗震试验。 (节 点算不清,做实验为主 ) 2)通用计算 GSSAP 如何实现 7水准弹性计算? 地震信息中增加两参数:地震水准和性能 要求,实现 抗规 附录 M的性能计算。 常规设计选择: 多遇和性能 1 对应宏观损坏形成承载力阶梯,有 3种内力选择 (由大到 小 ) : a、调整后的设计内力 b、未调整

10、的设计内力 c、标准内力。 材料强度的选择 (由小到大 )有: 设计强度、标准强度和极限强度。 性能水准 宏观损坏程度 承载力计算 第 1水准 小震完好 按常规设计 第 2水准 中震完好 承载力按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复核,不 计入风荷载效应 第 3水准 基本完好 承载力按不计抗震等级调整地震效应的设计值复核, 不计入风荷载效应 第 4水准 轻微损坏 承载力按标准值复核,不计入风荷载效应 第 5水准 轻 中等破坏 承载力按极限值复核,不计入风荷载效应 第 6水准 中等破坏 承载力按极限值的 1.05倍复核 ,不计入风荷载效应 第 7水准 不严重破坏 承载力按极限值的 1.1倍复核 ,不计

11、入风荷载效应 新抗 5.5.2应进行弹塑性变形验算的结构: a)8度 、 类场地和 9度时高大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横向 排架 ; b)7-9度时楼层 屈服强度系数小于 0.5 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c)高度大于 150m 的结构 (此条为新增内容 ); d)甲类建筑和 9度时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 ; e)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结构。 3)弹塑性计算 GSNAP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PUSHOVER)和能力谱方法 实现第二阶段弹塑性变形验算 平时计算常碰到的情况 弹塑性计算 GSNAP的静力弹塑性分析 ( PUSHOVER)和能力谱方法 单元模型:高规中可采用塑性铰模型和

12、纤维束弹塑性壳模型 塑性铰模型 :使用复杂 ,没有很好的延性 主流发展是 : a)梁、杆、柱、撑采用纤维束模型 ; b)剪力墙、楼板采用弹塑性壳单元。 使用简单 ,有很好的延性 接力 GSSAP自动读取钢筋,考虑全弹塑性模型。 UN F Vb Vb UN 顶点推覆曲线 1)对水平力 高规 要求采用:地震剪力换算的 水平力; 2)得到弹塑性下的顶点位移荷载曲线; 3)根据位移荷载曲线转换为加速度 -位移曲线(能 力谱) 需求谱 1)将反应谱的加速度 -周期曲线转换为加速度 -位 移曲线; 2)实际我们习惯看反应谱的加速度 -周期曲线; 3)所以位移荷载曲线进一步转换为加速度 -周期曲 线,进行如

13、下抗倒塌验算。 周期 -影响系数曲线 需求谱曲线 周期 -最大位移角曲线 周期 -加速度曲线 能力曲线 T 影响系数 1/105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验算曲线 层间位移角 a)需求谱曲线(周期 -影响系数曲线) 结构在静力 推覆分析过程中,随着结构的破坏、结构阻尼的增加、 结构自振周期的变化,反映出结构在设计烈度大震下 的弹塑性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该曲线综合反 映了结构弹塑性变形过程中地震作用变化的情况。 ( 弹塑性有效阻尼对应的需求谱 ) b)能力曲线 ( 周期 -加速度曲线 ) 基于等效单质点 体系综合统计出的结构周期加速度曲线 。 随着结构进 入弹塑性状态 , 结构的自振周期 、 顶点

14、加速度反应也 发生变化 , 当该曲线穿过需求普曲线时 , 说明结构能 够抵抗设计烈度的大震 , 否则就认为不能抵抗设计烈 度的大震情况 。 越早穿过需求普曲线 , 说明结构抵抗 大震的能力越强 , 当曲线趋于水平时 , 说明结构接近 破坏 、 倒塌; 结构抗倒塌验算 c)周期 -最大层间位移角曲线 基于等效单质点体系 综合统计出的结构周期顶点位移曲线。随着结构进入 弹塑性状态,结构的自振周期、顶点位移反应也发生 变化,竖向连接需求谱与能力谱曲线的交点,则 该点 的层间位移值可以理解为抵抗设计烈度大震时的结构 弹塑性层间位移,也可以把该点的层间位移角与规范 限值比较,比规范小则满足设计要求,反之

15、则认为不 满足设计要求。 4)不同性能目标的计算对比 a)性能水平 1-4的计算算例: 20层框剪结构,设防 烈度 8度,抗震等级 3级 层 2柱 21各性能目标下最大轴力、配筋和轴压比比较 N(kN) B边 (mm) 轴压比 多遇地震 1399.66 1703.81 0.27 设防地震性能 1 1734.45 3230.83 0.34 设防地震性能 2 1734.45 2420.14 0.34 设防地震性能 3 1408.96 1936.21 0.19 设防地震性能 4 1408.96 1465.55 0.15 罕遇地震性能 1 2383.63 4950.18 0.46 罕遇地震性能 2 1

16、908.33 3005.54 0.20 罕遇地震性能 3 1908.33 2839.31 0.19 罕遇地震性能 4 1908.33 2690.19 0.18 表中可见,该柱按照规范多遇地震设计的配筋( 1703)满足中震 性能 4( 1465)要求,但不满足大震性能 4( 2690)要求。 b)静力推覆算例:框架 结构实际工程 材料参数:梁 、 柱主筋采用 300Mpa, 梁 、 柱箍筋和板钢筋采 用 210Mpa, 钢筋蜕化系数 0.015; 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25, 柱混 凝土强度等级为 C30。 模 型 参 数 : 柱 有 两 种 截 面 400*600(mm)和 600*500

17、(mm), 梁 的截面为 200*600(mm), 层高 3米 , 总层数为 11层 , 柱底嵌固 。 梁 、 柱单元剖分尺寸小于 2米 。 计算模型 x y Pushover分析 荷载定义:沿 X向作用倒三角形水平荷载; 1、 5个计算软件比较 :荷载 顶层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角; 2、纤维束模型的结构极限承载力明显比塑性铰模型要大,原因在于塑性铰 模型在 C点会马上失去承载力,而纤维束模型由于钢筋的延性不会突然失 去承载力;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位移( m m

18、) 剪力( k N ) ABAQUS ETABS MIDAS EPDA GSNAP 0 2 4 6 8 10 0.000 0.005 0.010 位移角 层号 ABAQUS ETABS MIDAS EPDA GSNAP 荷载 柱顶位移曲线 层间位移角 得到弹塑性位移角 性能设计并不复杂 ,每个工程师都可完成 二、新规范如何真正实现强柱弱梁? 1.提高框架结构柱的设计内力调整; 2.考虑压筋对梁抗弯承载力的贡献; 3.考虑板对梁承载力计算的贡献; 4.新的梁挠度和裂缝计算。 1、提高框架结构柱的设计内力调整 旧抗 6.2.2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 1.4, 二级取 1.2,三级取 1.1。 新

19、抗 6.2.2 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对框架 结构,一级取 1.7,二级取 1.5,三级取 1.3,四 级取 1.2;其他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取 1.4, 二级取 1.2,三、四级取 1.1。 1)分为框架和非框架调整 ; 2)框架增大了 20-25%; 3)其它增加了四级调整。 新旧规范框架结构柱的设计内力调整对比 :(增大系数的推导过程) 抗震等级 旧规范 弯矩 新规范 弯矩 旧规范 剪力 新规范 剪力 特一 1.4 1.2=1.68 1.7 1.2=2.04 1.68 1.4 1.2 =2.822 2.04 1.5 1.2 =3.672 9度一 1.2 1.1 1.1 =1.452

20、1.7 1.1=1. 87 1.452 1.452 =2.108 2.55 1.1=2.805 一 1.4 1.7 1.4 1.4=1.96 1.7 1.5=2.55 二 1.2 1.5 1.2 1.2=1.44 1.5 1.3=1.95 三 1.1 1.3 1.1 1.1=1.21 1.3 1.2=1.56 四 1.2 1.2 1.1=1.32 实际工程看内力和钢筋增大多少: 7层框 架结构,设防烈度 7度,抗震等级 2级 1)算例中弯矩增大了 25%( 1.5/1.2=1.25) ,配筋增大了 38%; 2)结论:一般工程中弯矩增大 20%左右,配筋增大 30%。 N( kN) Mx( k

21、N.m) B边配筋面积( mm2) 旧规范 -485 -189 929 新规范 -485 -237 1285 增大比例 25% 38% 2、考虑梁压筋对梁抗弯承载力的贡献 新混 6.2.10 梁受弯承载力计算包含压筋项, 可以考虑压筋的贡献。 如何考虑? 1)实配压筋一般情况下并未达到承载力极限,采用 fyAs不成立; 2)不考虑受压筋计算的受拉筋配筋率 2%,压筋达到承载力极限; 3)在 0%-2%之间按线性插值考虑受压筋比例; 4)按构造要求设定受压和受拉钢筋比例。 pppypssyc ahAfahAfxhbxfM 00001 2 ppypppysysyc AfAfAfAfbxf 01 实

22、际工程算例:梁截面 200X500mm, C20混 凝土 ,三级抗震等级 负 弯矩 正 弯矩 -136.25 175.82 未考虑压筋的梁配筋面积 (cm2) 12.27 17.14 考虑压筋的梁配筋面积 (cm2) 11.33 14.96 减少比例 7.7% 12.7% 结论: 1)配筋一般减少比例 10%-20%左右; 2)随配筋率增加,减少比例增加; 3)计算时考虑的压筋承载力仍偏小,梁计算拉筋还 是偏于保守。 3、考虑板对梁承载力计算的贡献 新混 5.2.4 对现浇楼板和装配整体式结构, 宜 考虑楼板作为翼缘对 梁刚度和 承载力的影响 。 如何考虑? 1)梁配筋计算可考虑每侧 3倍板厚

23、的影响; 2)当板为梁的上翼缘时,对于负弯矩 (支座 ),按板 构造钢筋面积考虑对梁的影响,对于正弯矩 (跨 中 ) ,按板混凝土受压考虑对梁的影响; 3)当板为梁的下翼缘时,对于负弯矩,按板混凝土 受压考虑对梁的影响,对于正弯矩,按板构造钢 筋面积考虑对梁的影响。 1)考虑上下翼缘的不同影响; 2)考虑两侧相邻板不同标高的影响。 在总信息中可选择:梁配筋计算考虑板的影响, 建议考虑。 实际工程:梁截面 200X500mm, C20混凝土, 板厚 100mm,梁板顶面平齐。 板计算单元 刚性板 壳单元 弯矩 负 正 负 正 -136.25 175.82 -130.08 158.51 未考虑板贡

24、献的梁配筋( cm2) 11.33 14.96 10.77 13.54 考虑板贡献的梁配筋 (cm2) 10.34 13.75 结论: 1)配筋一般减少比例 10%左右; 2)当板的面外刚度参与空间分析时,计算时板已承担 了部分内力,自动不考虑;当梁侧两边的板采用刚 性板或膜元时,才能考虑板对梁承载力的贡献。 4、新的梁挠度和裂缝计算 旧规范梁计算挠度和裂缝偏大,人为增加了梁 钢筋。 E SS S hAEB 62.015.1 0 2 2 5.31 6 2.015.1 0 f E SS S hAE B 1) 梁裂缝计算 旧混 7.1.2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 特征系数为 2.1。 新混 7.1.2钢

25、筋混凝土构件受力 特征系数为 1.9。 2) 梁挠度计算 :短期刚度计算公式中增加了板受压翼缘项。 旧混 7.2.2 新混 7.2.2 f 受压翼缘截面面积与腹板有效截面面积的比值; 梁截面 200X500mm, C20混凝土,板厚 100mm,梁板顶平齐。 旧规范 新规范 减少比例 支座裂缝 0.14 0.13 10% 跨中裂缝 0.24 0.22 10% 跨中挠度 16.60 12.26 26% 结论: 1)计算裂缝减少 10%,挠度减少 20%左右; 2)梁板标高将影响梁挠度计算。 三、取消楼面无限刚假定,规范明确:全弹性是 抗震计算基本假定 1、无限刚假定在如下 9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26、1)无板结构 2)弱连接结构 3)开大洞结构 4)狭长结构 5)连体结构 6)错层结构 7)有缝结构 8)多塔结构 9)斜柱斜梁结构 走廊弱连接 宿舍狭长 高层住宅 核心筒部 分弱连接 开大洞 双塔裙房连接部位 影响两塔振动周期 连体 狭长 弱连接 有缝 2、位移控制采用实际模型 新抗 3.4.3 条文说明: 2001版说明中提到的刚性 楼盖,并不是刚度无限大。计算扭转位移时,楼盖刚 度可按实际情况确定而不限于刚度无限大假定。 如两端墙、中间框架的结构 : 1)无限刚位移比 1.0; 2)弹性位移比 1.48; 3)两端位移小中间大 , Z4处为最大位移 ; 4)无限刚和弹性差别较大。 Z4

27、新的疑问:局部非主体结构位移大如何处理? 新抗 5.5.1条文说明: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建筑 主体结构 不受损坏,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 主体结 构 遭受破坏或严重破坏但不倒塌。 采用主体结构的层间位移控制,可排除非主体结 构的层间位移。 平面内塔块定义 排除非主体结构。 3、给定水平力下的位移比计算 CQC方法存在的问题: 是将结构各个振型的响应在概 率的基础上采用完全二次方开方的组合方式得到总的结构 响应, 每一点都是最大值,可能出现两端位移大,中间位 移小 ,所以 CQC方法计算的结构 位移比可能偏小 ,不能真 实地反映结构的扭转不规则。 理论上不严密,不同组合位移 之间的运算是无物理意义

28、的。 如 10层框剪结构: CQC位移比 1.46 给定水平力下的位移比 1.64 采用给定水平力下的位移比计算 新抗 3.4.3 扭转位移比计算时,楼层的位移不采 用各振型位移的 CQC组合计算 ,按国外的规定明确改 为取 “ 给定水平力 ” 计算,可避免有时 CQC计算的最 大位移出现在楼盖边缘的中部而不在角部,而且对无 限刚楼板,分块无限刚楼盖和弹性楼盖均可采用相同 的计算方法处理;该水平力一般采用振型组合后的楼 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作用力,并考虑偶然偏心;结 构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控制值验算时,仍采用 CQC的 效应组合。 如何换算给定水平力 ? 新高 3.4.5 条文说明:水平作用力的

29、换算原则: 每一楼面处的水平作用力取该楼面上、下两个楼层的 地震剪力差的绝对值 。 周期和地震作用文本计算书中输出: 4.地震反应谱分析结果 0.0度方向 . 层号 塔号 地震力 (kN) 地震剪力 (kN) 倾覆弯矩 (kN.m) 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力 (kN) 1 1 4.60 188.81 3830.15 2.68 2 1 12.83 186.13 3299.88 7.65 3 1 21.09 178.48 2786.63 12.26 4 1 27.04 166.21 2300.07 14.83 5 1 29.54 151.38 1846.18 15.26 6 1 28.68 136.1

30、2 1425.84 15.29 7 1 26.45 120.83 1037.89 17.51 8 1 27.17 103.31 684.83 23.59 9 1 33.98 79.73 377.98 33.26 10 1 46.46 46.46 139.38 46.46 结构位移文本计算书中增加如下输出: 3.给定 CQC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力并考虑偶然偏心下的位移比 工况 3 - -ex地震方向 0度 层号 塔号 构件编号 水平最大位移 层平均位移 层位移比 层高 (mm) 有害位移 构件编号 最大层间位移 平均层间位移 层间位移比 层间位移角 比例 (%) 1 1 柱 1 0.78 0.78

31、 1.00 3000 柱 1 0.78 0.78 1.00 1/3832 100.00 2 1 柱 1 2.18 1.22 1.79 3000 柱 1 1.40 1.40 1.00 1/2146 44.49 3 1 柱 1 3.84 2.33 1.64 3000 柱 1 1.66 1.11 1.49 1/1810 33.90 4 1 柱 1 5.62 3.63 1.55 3000 柱 1 1.78 1.30 1.37 1/1681 28.30 5 1 柱 1 7.46 5.05 1.48 3000 柱 1 1.84 1.42 1.30 1/1631 24.51 8 1 柱 1 12.88 9.

32、53 1.35 3000 柱 1 1.75 1.50 1.17 1/1712 16.81 9 1 柱 1 14.52 10.99 1.32 3000 柱 1 1.63 1.46 1.12 1/1835 14.76 10 1 柱 1 15.99 12.39 1.29 3000 柱 1 1.47 1.40 1.05 1/2035 11.92 - - 最大层间位移角 = 1/1622(及其层号 =6) 4、分块分塔 分部位 结构的计算 (薄弱层扩展到薄弱部 位的概念 ) 新抗 3.4.4 平面不对称且凹凸不规则或局部 不连续,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块计算扭转位移比,对 扭转较大的部位应采用局部的内力增大系

33、数。 有连接结构:弱连接、连体、凹凸结构 ,如下分两塔 ,分别输出位移比。 1)首先应整体计算,分块输出位移比 ; 2)其次切成 3块单独计算,位移比偏大 10% 。 新高 5.1.15 对多塔楼结构,宜按整体模型 和各塔楼分开的模型分别计算,并采用较不利的 结果进行结构设计。当塔楼周边的裙楼超过两跨 时,分塔楼模型宜至少附带两跨的裙楼结构。 无连接的结构:多塔、分缝结构。整体计算,分块输 出即可。 1)先整体计算,后分开计算 ; 2)一般工程按整体计算即可。 多塔结构建议的计算方法: 按整体模型计算,分塔输出计算结果总信息。 1)可人工指定多塔 ; 2)未 指定平面自动为塔 1。 GSSAP

34、计算结果总信息中所有结果自动按塔输出,包 括以下 5类审图信息: 1)结构信息: a、各层的重量、质心和刚度中心; b、各层的柱面积、短肢墙面积、一般墙面积、墙总长、建筑面积、单位面积重量; c、风荷载; d、层刚度比。 2)结构位移: a、静力荷载作用下位移; b、地震作用下位移; c、给定 CQC地震剪力换算的水平力并考虑偶然偏心下的位移比。 3)周期和地震作用: a、平动系数和扭转系数; b、各地震作用工况的标准值; c、地震反应谱分析结果。 4)水平力效应验算: a、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b、框架剪力调整; c、地震作用的剪重比; d、倾覆力矩; e、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验算; f

35、、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承载力比值。 5)内外力平衡验算: a、重力恒载和重力活载轴力平衡验算; b、风荷载作用下剪力平衡验算; c、地震作用下剪力平衡验算。 如多塔结构平动系数和扭转系数 : (不同部位第 1平动和扭转周期可能不同 ) 结构层 2- 11(塔 1)平动系数和扭转系数 . 振型号 周期 (秒 ) 转角 (度 )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1.034121 0.92 1.00(1.00+0.00) 0.00 2 0.941682 90.43 1.00(0.00+1.00) 0.00 3 0.855286 92.96 0.83(0.01+0.82) 0.17 4 0.680

36、889 111.05 0.22(0.08+0.14) 0.78 5 0.498266 2.15 0.96(0.96+0.00) 0.04 6 0.389101 0.23 0.15(0.15+0.00) 0.85 7 0.313519 1.54 0.90(0.89+0.00) 0.10 8 0.308538 91.06 1.00(0.00+1.00) 0.00 9 0.284546 91.71 0.98(0.00+0.98) 0.02 - 扭转第 1周期 /平动第 1周期 =0.680889/1.034121=65.84% 本塔最不利地震方向 =1.91度 结构层 2- 11(塔 2)平动系数和

37、扭转系数 . 振型号 周期 (秒 ) 转角 (度 )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1.034121 0.60 1.00(1.00+0.00) 0.00 2 0.941682 90.93 0.99(0.00+0.99) 0.01 3 0.855286 93.11 0.91(0.01+0.90) 0.09 4 0.680889 111.62 0.21(0.09+0.12) 0.79 5 0.498266 1.61 0.92(0.92+0.00) 0.08 6 0.389101 0.27 0.20(0.20+0.00) 0.80 7 0.313519 0.10 0.90(0.90+0.00)

38、 0.10 8 0.308538 91.31 0.99(0.00+0.99) 0.01 9 0.284546 90.93 0.99(0.00+0.99) 0.01 - 扭转第 1周期 /平动第 1周期 =0.680889/1.034121=65.84% 本塔最不利地震方向 =1.81度 四、如何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以规范的形式明确了 :墙、柱、梁 3大抗震 构件外,楼梯是第 4类抗震构件。 介绍如下 3方面内容: 1、规范有关的条文; 2、楼梯参与空间分析的计算方法; 3、楼梯构件如何进行抗震截面计算; 梯板的计算 梯柱的计算 梯梁的计算 楼梯构件有关抗规的条文: 1. 抗规 3.6

39、.6要求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2. 抗规 6.1.15、 高规 6.1.4对于框架结构 , 楼梯 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 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 3. 抗规 6.1.15条文说明对于框架结构, 楼梯构件与 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构刚 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 4. 高规 6.1.4条文说明框架结构中 楼梯构件的组合内 力设计值应包括与地震作用效应 的组合,楼梯梁、柱 的抗震等级可与所在的框架结构相同。 从规范的角度明确:框架结构中整浇楼梯应参与 空间分析,并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验算 ,审图时应

40、严格 把关。 抗规编制组委托 4家设计单位计算的 18算例, 明确了楼梯不参与空间计算所得到的错误结果 : 楼梯破坏之后的抗震计算结果。 4X5跨各楼梯布置情况 1)楼梯布置在不同位置对结构的影响 4X7跨各楼梯布置情况 2)5个开间增加到 7个对结构的影响 2X7跨各楼梯布置情况 3)4排柱减少到 2排柱对结构的影响 1)计算方法与体育馆的计算方法并没有任何不同 ; 2)面对复杂的问题 ,如何理论简单化 ; 3)一个通用子结构单元得到土木弹性准确解 : a) 好处:出口协调节点可变; b)子结构 :墙单元、梁柱单元、楼板单元; c) 理论上决定了:通用计算淘汰墙元杆系计算; 1、楼梯参与空间

41、分析的计算方法 所有计算程序应采用的计算方法 准确的计算模型: 楼梯构件包括:楼梯板、平台板、梯梁、梯柱。 楼梯空间计算包括:计算单元、节点关系、互相 影响、结果输出。 1)楼梯板和平台板采用 自动剖分节点对齐 的 空间 壳单元 ; 2)梯梁和梯柱采用 多节点 的 空间杆单元 ; 3)楼梯板、平台板、梯梁、梯柱、楼梯间角柱、 楼梯间混凝土墙、楼梯间砖墙和框架梁之间 所有 节点自动对应和剖分 ; 4)所有构件一起参与空间分析 ,楼梯刚度将影响 结 构刚度、周期、位移和内力等 所有计算结果 ; (彻底处理无限刚和弹性计算的矛盾,楼梯永远 是弹性的 ) 5)输出梯梁、梯柱、楼梯板和平台板的 计算结果

42、。 (得到楼梯构件本身的受力状况 ) 在水平力效应验算计算书中输出楼梯构件本身 的抗震验算结果。 6) 审图时注意在结构信息 -总体信息中输出 : 计算中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考虑 楼梯参与空间分析的计算方法 所有计算程序应采用的计算方法 如下 Y向地震作用下位移。从 2008年底起此方法已算了上万栋带楼梯的结 构,证明是可以得到弹性准确解的。 2、 梯板的抗震计算 1)梯板严格意义上应是拉弯压弯构件。一般 情况下恒活载产生的拉应力比地震作用产生的拉 应力小一个数量级,所以暂且不互相组合,分别 计算抗弯和抗拉。 6.楼梯构件的抗震验算结果 梯板沿走向上下双排总配筋 (cm2/m)=1.3*0.

43、85*最大平均拉力 /板钢筋强度设计值 抗弯底配筋 (cm2/m)=根据单向简支梯板弯矩 (q*l*l/8)求得配筋 层号 最大拉力 板钢筋强度设计值 双排抗拉总配筋 底配筋 总的底配筋 总的面配筋 1 589 210000 30.978 18.357 18.357 12.621 2 644 210000 33.883 18.357 18.357 15.526 3 614 210000 32.300 18.357 18.357 13.943 4 550 210000 28.957 18.357 18.357 10.600 5 470 210000 24.735 18.357 18.357 6.

44、377 6 374 210000 19.677 18.357 18.357 2.357 7 261 210000 13.739 18.357 18.357 2.357 8 125 210000 6.592 18.357 18.357 2.357 2)每层最大梯板总的底配筋和面配筋: 梯板正常使用是两端简支的 抗弯构件 ,在地震作用下又是 支撑构件 ,所 以按如下求得抗弯底配筋和抗拉总配筋。 1)抗弯底配筋 (cm2/m)=根据单向简支梯板弯矩 (q*l*l/8)求得配筋 2)梯板沿走向上下双排总配筋 (cm2/m)=1.3*0.85*最大平均拉力 /板钢筋 强度设计值 总的底配筋大于等于抗弯底

45、配筋,总的面配筋大于等于 1/4抗弯底配筋, 总的底配筋加总的面配筋大于等于抗拉总配筋。 面筋贯通 3) 每块梯板分别进行抗震计算,根据梯板平均拉应力,并求 相应的抗拉钢筋。 根据如下 Y向地震作用下 X向正应力求平均拉应力 地震烈度 7 7.5 8 8.5 场地土类 IV IV IV IV 地震分组 三 三 三 三 平均拉应力 (kN/m2) 2174 3261 4348 6521 抗拉钢筋面积 (cm2/m)(钢筋强度 270N/mm2) 8.05 12.08 16.10 24.15 计算公式 :抗拉钢筋面积 =平均拉应力 x板厚 /钢筋强度 3、梯柱的计算 支撑梯板的梯柱 (板凳柱 )承

46、受较大拉力,梯柱上端 节点破坏,有些甚至拉断。 如下算例,求不同地震烈度下首层梯柱的最大拉力和钢筋直径。 梯柱总抗拉配筋 =0.85*最大拉力 /柱钢筋强度设计值 层号 最大拉力 (kN) 柱钢筋强度设计值 (kN/m2) 总抗拉配筋 (cm2) 1 187 300000 5.300 2 219 300000 6.216 3 208 300000 5.889 4 183 300000 5.183 5 151 300000 4.286 6 113 300000 3.210 7 69 300000 1.954 8 15 300000 0.437 梯柱分 : 1)带填充墙 (0.1 刚度折减 );

47、2)不带填充墙。 4、梯梁的计算 如下图梯梁地震中破坏比较严重,大多在梯梁的跨中发生剪扭破坏。 如下梯梁算例,给出首层梯梁在不同地震烈度下剪扭验算情况。 梯梁 (非框架梁 )配筋 : 层号 最大面筋 (cm2) 最大底筋 (cm2) 最大抗扭纵筋 (cm2) 最大箍筋 (cm2/0.1m) 1 10.0 15.8 1000.0 201.20 2 12.1 17.0 1000.0 300.00 3 11.1 16.0 1000.0 201.20 4 9.4 14.3 1.9 1.35 5 7.5 12.3 1.5 1.09 6 5.4 9.9 1.1 0.78 7 3.1 7.3 0.8 0.4

48、1 8 2.3 4.2 0.0 0.26 五、各计算软件中剪力墙刚度的最新发展 1、混凝土剪力墙单元侧节点出口协调 如下垂直相交剪力墙侧节点协调与否,对整体刚度影响达 10%。随着计算机硬件速度越来越快,目前国内外各计算软 件逐渐取消了侧节点作为内部节点的计算方法,采用了作为 出口协调节点的更准确方法。对于实际工程,高层结构影响 不大,多层框剪结构水平位移将减少 10%左右。 10层结构,在墙肢 A布置 10kN/m的 X向水平均布力 侧节点处理方式 A段轴力 (kN) B段轴力 (kN) GSSAP内部 95.35 141.10 SATWE内部 91.20 97.22 ETABS出口 136

49、.00 110.00 SATWE出口 111.30 122.80 轴力:内部 AB,出口协调性更好,更合理。 为何出口后各计算还有不同结果 ? 接下来存在第 2个问题 :平面外假刚度问题 2、墙单元平面内转角自由度 目前主流计算采用罚单元来构造此转角自由度, GSSAP罚单元只影响面内膜刚度 (面内 3自由度的罚 ), 避免了其它一些软件罚单元对面外刚度的影响 (6个 自由度的罚 )。 GSSAP面外刚度是准确的板刚度,可准确计算墙 面外刚度,因而墙面外单边梁的弯矩是准确的,也 可准确进行 新混 11.7.19-23的抗拉脱验算。 六、新规范设计中一些概念的变化 1、高规在框支梁柱基础上增加转

50、换梁柱概念 新高 10.2.7-8框支梁控制 (最小配筋率、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 积配筋率、最小抗剪截面) 适用于所有转换梁,并增加了三 级要求 。 新高 10.2.10-12框支柱控制适用于所有转换柱,并增加了三级 要求,增加了节点验算的要求 。 1) 转换梁概念: 托柱的梁为转换梁,托墙的梁为框支梁。 2)转换柱概念 :转换柱的柱为转换柱,转换墙的柱为框支柱。 3) 梁 一次转换: 对于柱 A托梁,梁再托柱情况, 程序自动 判断 柱 A是 转换柱 ,梁为 转换梁 ; 4) 梁多次转换: 对于柱 A托梁 B,梁 B托梁 C,梁 C再托柱 D 情况,程序不能自动判断柱 A是转换柱,梁 B为转换梁

51、, 需人工指定 ; 5) 托顶部小塔楼的梁柱不是转换梁柱 。 在梁柱设计属性中也可人工设置转换梁柱和框支梁柱 2、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共有 4条不同: 新抗 6.1.10新高 7.1.4 1、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 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 总高度的 1/10二者的较大值;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 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 1/10和底部二层二 者的较大值, 房屋高度不大于 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 取底部一层 。 3、 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及以下时,底部 加强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

52、地下部分的计算嵌固端。 4、 取消了 15m的限制。 地下室有多层侧约束,但不嵌固如何处理? 举例: 3层地下室,两层有挡土墙,计算在结构 基底嵌固。 按底部加强部位尚 宜 向下延伸到地下部分的计 算嵌固端,两层侧约束层都为加强部位,实际有侧 约束层向下一层为加强部位即可。 两部分 三部分 3、短肢剪力墙 新高 7.1.7 短肢剪力墙是指 截面厚度不大 于 300mm、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的最大值 大于 4但不大于 8的剪力墙。 根据原 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结构技术规程 补充规定 修改而来 ,GSSAP旧规范版已处理。 4、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新高 5.2.1高层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组合效应 计算时

53、,可对剪力墙连梁刚度予以折减,折减系 数不宜小于 0.5。 明确了仅在有地震作用的组合中 可以对连梁刚度进行折减,对没有地震作用参与 组合的 (如重力荷载与风的组合) 不能考虑连梁 刚度折减。 根据原 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结构技术规程补 充规定 修改而来 ,GSSAP旧规范版已处理 。 5、给定水平力在新规范中的 5用途 : 1)楼层位移比计算 ; 2) 0.2Q0调整计算 ; 3)框支柱内力调整计算 ; 4)框架、剪力墙、斜撑等抗倾覆弯矩计算 ; 5)静力弹塑性计算。 七、规范新增的计算内容 1、抗规和高规薄弱层计算的不同 新高 3.5.7楼层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及竖向抗侧力构件连 续性不

54、符合本规程第 3.5.2条、 3.5.3条、 3.5.4条要求的,该楼 层应视为 薄弱层 ,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 乘以 1.25的 增大系数 。 新高 3.5.2 1)对框架 -剪力墙和板柱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 -核心筒 结构、筒中筒结构 (非框架 ); 2)楼层侧向刚度可取楼层剪力与楼层层间位移角之比 ;根据原 广 东省高层建筑混凝结构技术规程补充规定 修改而来 ; 规范总共有 4种刚度比的计算方法 ,不同方法适合不同条文和 不同结构形式。 a)剪切刚度 :墙柱截面和层高求和 (误差最大 ),适合砖混结构 ; b)高规附录单位力剪弯刚度 :一层时就是剪切刚度 ,适合转换

55、 层结构 ; c)抗规刚度 :剪力除以层间位移 ,适合框架结构 ; d)高规刚度 :剪力除以层间位移角 ,适合非框架结构 。 3)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90 ; 4)楼层层高大于相邻上部楼层层高 1.5倍时,该楼层侧向刚度不 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1.1倍 ; 4)底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 1.5倍 (计算刚 度时一层下端是嵌固,二层下端是弹性,两边界条件不同, 1.5合理, 一般情况下不容易满足 )。 介绍 3点内容 : 1)非框架结构中如何处理如下抗规定义的薄弱层? 楼层侧向刚度可取楼层剪力与楼层层间位移 之比,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

56、部楼层侧 向刚度的 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 80%,薄弱层放大系数为 1.15( 高层结构也要满 足抗规要求 ); 2)不满足 新高 4.5.2的新要求,薄弱层放大系数为 1.25,并 在结构信息的刚度比中增加如下输出 : 考虑层高修正的楼层侧向刚度比 =下层侧向刚度 *下层层高 /上层侧向刚度 *上层层高 (高规 3.5.2条文 ) 0(度 )方向 . 层号 塔号 层高 本层 /上层 最小比值 地震剪力增大 1 1 3000 1.69 1.50 1.00 2 1 3000 1.16 0.90 1.00 3 1 3000 1.11 0.90 1.00 4 1 3000 1.10

57、0.90 1.00 5 1 3000 1.09 0.90 1.00 6 1 3000 1.09 0.90 1.00 7 1 3000 1.07 0.90 1.00 8 1 3000 1.10 0.90 1.00 9 1 3000 1.36 0.90 1.00 10 1 3000 1.00 3)承载力比计算中是否考虑斜撑? 旧高 4.5.3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 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 全部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 载力 之和。 新高 3.5.3 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 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 ,该层 全部柱、剪力墙、斜撑 的受剪承载力 之和。 斜撑的受剪承载力

58、计及最大轴力的贡献 ,不能采用它 的极限承载力(太大)。 2、特殊配箍连梁和双连梁的计算 特殊配箍连梁提高了抗剪能力 , 双连梁降低了连梁抗弯刚 度减少了剪力 。 1)特殊配箍连梁的计算 a)抗拉筋中自动扣除斜筋的投影 新混 11.7.6筒体及剪力墙洞口连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c os(1 0 ssxyxsy RE b ahAfAfM sA sxA 单侧受拉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单侧对角斜筋截面面积 b)连梁最小受剪截面 对角斜筋或分段封闭箍筋连梁的最小受剪截面 : (普 通连梁为 0.15系数 ) )20.0(1 0bhfV cc RE wb 综合斜筋 连梁的 最小受剪截面

59、: )25.0(1 0bhfV cc RE wb c)连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对角斜筋 : 分段封闭箍筋 : sxsxt RE wb AfbhfV )6.0s i n9.1(4.0 1 0 )/()( 0 sxyxyvsv AfshfA yssvyvt nRE wb fAhs Afbhf hlV 96.013.0)/( 6.01 00 综合斜筋 : 6.0s i n4.25.01 0 sxsxt RE wb AfbhfV d、 在梁的设计属性中 可选择连梁的箍筋形式 为普通箍筋、 对角斜筋、分段封闭和综合斜筋 e、当箍筋较大,斜筋面积大于最小配 筋率 0.15,和 2 12 的构造要求,根 据箍

60、筋和斜筋比的限值, “ 超筋超限警 告 ” 文本中会提示所需的斜筋面积。 2)双连梁的计算 1)自动等效连梁的计算宽度为实际连梁宽度 的 2倍,高度与小截面连梁相等,按缝数等 分,如 200 x1000mm连梁等效为 400 x500mm, 按 400 x500mm参与空间计算; 2)纵筋和箍筋人工等分分配到各小连梁; 3)新抗 6.4.7连梁抗剪承载力不够时 建议优 先选择多连梁 ; 4)多连梁和特殊配箍方式可同时选择。 3、墙平面外抗拉脱的计算 新混 11.7.19-11.7.23如果 楼面梁仅在墙肢一侧与墙 连接 ,当楼面梁纵筋的 直段锚固长度 : Lah0.22(Rw*n)*1/2La

61、E 或 Lah小于 0.45LaE 平面外抗拉脱承载力按下列规定计算 : )(1 ZfAM W tb RE b w u H Z h Z c fw )1(2.11 4.03 5.01 1 w v w w f b b bb bh 1.09.0 ctt ff 4、高层横风向风振的计算 新高 4.2.8 横风向振动作用明显的高层建筑, 应考虑横风向风振的影响。(高宽比严重超限,横风 向力比顺风向还大) 1)在风计算信息中设置 考虑横风向风振 目前 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 只有圆形截面 的计算,其它截面将 在新 建筑结构荷载 规范 给出。 2)自动增加每个风方向的横风向风振作用的工况 ; 3)与顺风方向的位

62、移和内力进行组合 ; 22 垂直原新 SSS 4)横风向效应与顺风向效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内力必须 考虑两者效应的 同时 组合; 同时增大了 Vx和 Vy ,Mx和 My,与双向地震不同 ,双向地 震 X向只增大 Vx和 My,不会同时增大。 同时增大产生双偏压,对配筋影响很大。 5)风的控制位移:顺风向位移 +横风向风振通过扭转在顺 风向产生的位移互相组合。 只增大 Ux 5、风舒适度的计算 (高层结构宜算 ) 新高 3.7.6房屋高度不小于 150m的高层混凝土建筑结 构应满足风振舒适度要求 ,结构顶点的顺风向和横风向振 动最大加速度计算值不应超过下表的限值。 结构顶点的顺 风向和横风向振

63、动最大加速度可 按 现行行业标准 高层民 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JGJ99的 5.5.1的有关 规定计算 。 结构顶点风振加速度限值 使用功能 加速度限值 住宅、公寓 0.15 办公、旅馆 0.25 高层结构在 “ 水平效应验算 ” 的文本计算书中输出风 振舒适度计算结果: 0.00度方向 . 顶层号 10(塔 1)顺风和横风向最大加速度 顺风向 横风向 风荷载体型系数 : 1.30 地面粗糙度 : 3 重现期调整系数 : 0.8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 1.00 基本风压 (10年 ): 0.41 结构顶点平均风速 (m/s): 29.19 建筑物总迎风面积 (m2): 90.00 横风向第

64、一周期 (s):0.5490 建筑物总质量 (t): 133.68 建筑物平面宽度 (m): 3.00 顺风向第一周期 (s): 0.5490 建筑物平面长度 (m): 4.50 脉动增大系数 : 1.21 建筑物平均重度 (kN/m3): 3.00 脉动影响系数 : 0.480 横风向临界阻尼比 (kN/m3): 0.050 顺风向最大加速度 (m/s2): 0.173 横风向最大加速度 (m/s2): 0.481 6、动力时程分析时行波效应的计算 新抗 5.1.2 按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时, 应考虑地 震行波效应 和局部场地效应。 自动考虑节点间的 距离为作用滞后距离, 各节点加速度值不同

65、。 7、竖向地震的计算 新抗 5.4.1 :( 1.3以往乘在水平地震,现在还要乘在竖向地震) 地震作用 仅计算水平地震作用 1.3 0.0 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0.0 1.3 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为主) 1.3 0.5 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为主) 0.5 1.3 新高 5.6.4 : 所考虑的组合 说 明 重力荷载及水平地震作用 1.2 1.3 重力荷载及竖向地震作用 1.2 1.3 9度抗震设计时考虑;水平长悬 臂和大跨度结构 7度 、 8度、 9度 抗震设计时考虑 重力荷载、水平地震及竖 向地震作用 1.2 1.3 0.5 9度抗震设计时考虑;水平长悬 臂

66、和大跨度结构 7度 、 8度、 9度 抗震设计时考虑 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 及风荷载 1.2 1.3 1.4 60m以上的高层建筑考虑 重力荷载、水平地震作用、 竖向地震作用及风荷载 1.2 1.3 0.5 1.4 60m以上的高层建筑, 9度抗震 设计时考虑;水平长悬臂和大 跨度结构 7度 、 8度、 9度抗震设 计时考虑 1.2 0.5 1.3 1.4 水平长悬臂结构和大跨度结构, 7度 、 8度、 9度抗震设计时考虑 注:表中 “ ”号表示组合中不考虑该项荷载或作用效应。 【 说明 】 增加了 7度竖向地震的要求和竖向地震与水平地震组合时竖向地震为主的组合 。 G Eh Ev w GSSAP自动新增 4类组合: 对多层结构,对高层结构 (高度 24m,或主体建筑层 10) 且高度 60m: 1、 1.2(重力恒载 +EG重力活载 +0.5雪荷载) +EV水平地震作用 + Eh竖向地震作用 2、 1.0(重力恒载 +EG重力活载 +0.5雪荷载) +EV水平地震作用 + Eh竖向地震作用 3、 1.2(重力恒载 +EG重力活载 +0.5雪荷载) +Eh竖向地震作用 4、 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