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状况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资料

上传人:m**** 文档编号:22358607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8.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环境状况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环境状况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环境状况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环境状况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状况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资料(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国环境状况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创新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紧缺、碳排放高速增长,全球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加之一直以来对环境的忽略,人为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恶化,我们已经没有足够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不能在持续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热点。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危机意识,在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资源的肆意浪费。温家宝总理在第五届世界未来能源峰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提到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以及积极推动能源科技革命。

2、低碳经济是不可避免的全球趋势,任何国家都不能逆势而行。减排的强大外界压力,与国内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内忧外患让中国必须在低碳经济中寻找到一条出路。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问题,解决起来同样需要时间。不过,现在中国必须开始学习低碳经济的必修课:发展清洁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能源效率 一、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及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分析(一)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

3、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 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1。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4、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 “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还应追溯至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低碳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

5、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并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在共同探索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低碳经济其实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经济也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紧要关头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其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

6、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分析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

7、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能源消费量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承载容量小的特点。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新能源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有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保护资源环境压力,确保发挥后发优势、在未来社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也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完全符合国家利益以

8、及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经济战略转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

9、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一、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加1.8亿吨标准煤,2007年达到26.56亿吨标准煤。据相关预测,能源消费在短期内将延续加速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能源需求量将达到50亿吨标准煤以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能源的大量需求和快速增长一时难以改变。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26.5亿吨,比2006年增

10、长7.8%。“十一五”头两年的能源消费增幅明显高于年均4%的增长目标。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65%左右仍为煤炭。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随着工业重化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不断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不断增长。由于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我国未来的碳排放形势相当严峻,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二、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强调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高能耗、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经济”则强调

11、了这种新理念根本上不排斥发展。因此,广义上,“低碳”可以被视为经济发展在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方面新的约束条件。但是这类条件并非一味消极地限制和约束发展,而是可以通过与新约束条件相匹配的技术和制度,创造和扩大市场规模,激发人的创造性和盈利能力,从而促进发展。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发展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电力设施效率等,都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增长。当前,全球不少企业已经尝到了低碳经济带来的甜头。据统计,德国风能发电设备2005年的出口收入已达约60亿欧元,占全

12、球风力发电设备交易额的一半左右。日本在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是全球最大的光伏设备出口国,仅夏普公司的光伏发电设备就占世界的1/3。可以预见,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不光要看到外部压力,更要看到我们的内在需求。走低碳经济之路符合我们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

13、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

14、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 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从“九五”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虽然单位GDP资源、能源和废弃物排放强度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重、粗放式发展等问题还相当严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迈向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央早已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但一些地方仍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

15、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卖资源或补贴低价出口换取GDP。如果我们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本意背离了,也不是中央要求的科学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量和环境代价,把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作为发展目标,既要重视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要重视其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通过宣传引导来改变消费习惯,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

16、低能耗的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工业结构中,高碳的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的70%左右。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即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 但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的发展,我国的资源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了;更何况还要给子孙留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因此,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应有措

17、施。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了廉价利用国际石油、天然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约束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发展的资源;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减排指标的确定和分解实际上也是在争夺排放权的这一发展空间。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避免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的弊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依

18、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这些年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近年来,我

19、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我国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途径。虽然我国的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微笑利润曲线”下端,不得不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依附地位,甚至被发达国家转移的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锁定”。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 发展低碳经济

20、,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一是对新上项目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锁定”留下长久的不利影响。二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实现低碳转型。 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过程,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应举全国之力,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当前,应当梳理并完善政策,重点应放在政策和法规的协调上,清除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如:排斥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作法、歧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政策、变相激励过

21、渡开采的出口退税政策、最低价中标政策等,切实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壮大循环经济,提高资源效率和效益。 循环经济是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在立法、政策、技术、宣传教育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在企业、行业(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再生资源等)、园区、社会等领域进行了两批国家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目的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统计和考核指标主要是资源生产率。简单说,循环经济是从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 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

22、环节入手,因为每个生产环节均要消耗资源能源排放废物。从企业层面看,应施行清洁生产,开展物料、能源平衡分析和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减少废物的排放。在园区层面抓好产业之间、行业之间的物质和能量耦合,推行企业入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生产方式。在社区层面,应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充分回收利用废旧资源,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避免垃圾围城。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综合利用农林剩余物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秸秆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推进节能减排,加快“脱钩”进程。

23、 应将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加以推进。通过结构优化和升级推进节能减排,避免重化工业的盲目扩张。进一步实施十大节能工程,推广运用节能技术,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低于能效限定值的终端用能产品;抓好重点用能企业和公共机构的节能;在抓好工业节能的同时,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对能源密集产业实施能效准入标准,对那些不能满足能效、环保、质量和安全标准的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应特别重视节能减排项目的建设质量,避免脱硫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的质量达不到正常运转的要求。控制“两高一资”

24、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大规模出口,引导、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鼓励利用国外资源和初级产品,促进我国贸易结构升级,逐步走出利润微笑曲线的底端。 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均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这可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降低利用成本,逐步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研究表

25、明,在煤炭的利用方式中,焦化的转换效率达85%,高于直接液化的55%和间接液化的60%(煤制油的两种途径)。应对煤炭多联产予以支持,对“煤制油”进行综合评估,并做好技术储备。鼓励非粮食燃料的研究和开发,限制以粮食生产燃料,除考虑国家粮食安全外,也不能穷其地力,因为土地还要“留给子孙耕”,为他们的发展留下足够的资源和空间。 发展环境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对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所谓环保产业,主要是指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而进行的技术产

26、品、商品流通、资源综合利用及其相关服务活动,是国内外公认的“朝阳产业”。 如果说我国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滞后效应正逐步显现的话,垃圾处理则成为一些城市近年来环境危机爆发的“火山口”。环境保护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发挥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作用;任由市场选择,势必导致“公地悲剧”事件不断增加,2009年一些地方因垃圾填埋和焚烧诱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说明了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看,提高绿色发展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应大力发展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垃圾填埋和焚烧处理、垃圾填埋气回收热利用、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电厂脱硫、以及环保装备、工程设计和安装、环保设施运营服务等环

27、境保护业,实施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减轻经济发展生态足迹的同时,也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生活环境。 建设低碳城市,塑造持续低碳未来。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各类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坚决限制不节能的“垃圾”或“花瓶”建筑;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把握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

28、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减少不必要出行。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规划先行,为绿色发展奠定基础。 鉴于新概念的不断推出,我国必须厘定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制定规划,不断降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强度。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

29、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绿色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规划,向绿色转型。在规划制定中要重视超前性、宏观性、可操作性,同时要特别重视规划的层次和衔接,做好中央和地方规划之间、各级政府规划之间、部门和专业规划之间的衔接,避免规划“打架”。要增强规划的权威性,重要规划应经过人大批准成为法规,不至于因为换了领导就推倒重来。那样的话,制定和实施规划就成了一句空话。 加大科技投入,注重创新效率。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刚超过3 000美元,R&D投入总量

30、已经进入世界前5位,R&D支出强度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是,R&D投入的产出较低,创新效率亟待提高。 应改进财政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一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突破那些对产业竞争力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性产业。二是建立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创新体系和实施机制。三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 应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一是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界定项目承担单位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扩散的责任。二是加强科技公共平台建设,建立共享机制。国家重点实

31、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向企业扩大开放,增建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平台。三是建立共性技术研究机构和服务机构,加强服务。四是打破地区分割,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共享。 应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制定鼓励自主创新、限制盲目重复引进的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增加投入,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通过国家重大建设工程的实施,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制定相关政策,激励绿色发展。 从总体上看,目前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大致可以分为基于价格的市场手段和强

32、制性政策措施两类。前者又可以分为基于总量控制下的排放交易制度和北欧国家采用的征收碳税的办法;后者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财政补贴、研发等,主要是政府采取“有形之手”引导和干预市场与企业行为。应该说,这两类工具各有利弊。 从实际出发,我国需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形成绿色发展的政策环境。应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线图,近期应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

33、利用等政策,形成长效机制。用好市场机制,降低减排成本。 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别是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和市场手段,可以从生态补偿费制度、押金退还政策、排放交易制度和碳税等入手,总结试点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并逐步推广应用,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环境保护是市场“失效”的领域,需要发挥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作用,如果任由市场调节,类似“公地悲剧”就会不断出现,2009年全国不少地方由于垃圾填埋和焚烧诱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说明了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看

34、,澄清认识,加强科学、经济、工程等领域科学联合,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绿色发展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加强研究,勾画我国绿色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应借鉴日本建设低碳型社会的经验,提出我国绿色发展的技术路线图。2008年3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凉爽地球能源创新技术计划,提出可大幅度减排二氧化碳的21项技术,用21项技术可实现日本二氧化碳排放减半目标的60%。其中,高效发电及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贡献约12%;先进核能发电贡献约12%;新型太阳能发电贡献约7%;产业部门(氢还原剂和新型材料)贡献约8%;民生部门节能机器(热泵、燃料电池、IT机器等)贡献约11%;新一代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贡献约1

35、0%;其他(已有技术的普及等)贡献约40%。 2008年5月,日本发布了面向低碳社会的十二大行动报告,提出了建设低碳社会迫切要做的十二大行动及其可实现的减排量,相对于1990年的排放水平到2050年减排70%需要的行动、技术选择、社会改革及政策措施等。该报告也认为,由于资源、资金与人力等方面的限制,立即行动将增加减排成本;保持政策连续性并按一定顺序实施可以实现预期目标。2008年7月29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行动,为日本的低碳转型奠定了基础。这种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加强人才培养,营造社会氛围。 人才是创新主体,教育对于一个国家长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至关

36、重要。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不仅要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自由发挥所长的激励机制,培育研究开发的领军人才,还要培育和保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建立用人单位内部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技术创新;改进教育模式,特别是大学教育要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调整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完善企业家的激励和监督机制。要通过教育和继续教育,让受教育和培训的个人掌握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技能。大力推进科研人员和教师、学生的流动,推动知识的传播和技术成果转化。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和教育,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的、技术先进的产品。开展创新体系、政策的比较研究,监测和评估创新过程、成果

37、的社会经济影响等,使创新真正成为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参与能力。 应大张旗鼓地反对消费中的浪费,做到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我国在公款消费和餐桌上的浪费问题突出,有人还以饭菜丰盛乃至过剩为有面子,以过度劝酒为热情好客。因此,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加大公务接待活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刹住公款吃喝风。二是加强粮食和原材料采购、储存和加工管理,减少和防止腐烂变质造成浪费。三是鼓励发展快餐业,推进以中央厨房为主的集中生产、统一配送,建立健全餐饮服务标准等行规行约,鼓励剩菜打包,减少浪费。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

38、,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要付出成本,而能源消费势必排放二氧化碳;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就是将资源转化为废物的过程,就是将能源从有用变为无用的过程,就是把物质从低熵状态转化为高熵状态的过程。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是我们保护地球这个唯一家园的必然选择。 综上,我们应该而且也必须从实际出发,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摆到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议事日程,统筹中央和地方、城市和农村、东部和中西部、国内外市场等方面的关系,依靠技术进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开展试点示范,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发展

39、低碳经济也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态度。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目前现状: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吨,碳基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54.3亿吨,居全球第二。在

40、2007年,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二氧化碳;每生产1度电,要释放1公斤二氧化碳;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二氧化碳。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占68,电力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而未来的30年,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仍处于加速推进阶段,也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13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室气体的高排放,产生一系列经

41、济、外交、生态等方面的严重后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众多,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障生存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GDP需要保持持续的增长,而且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煤炭与天然气、石油相比,能源禀赋较差,其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的难度都更大,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着自身的潜在优势,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策措施

42、,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会,在中央文件和国家讲话中,多次提出要将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研究指出,2007年我国消费煤炭约23亿吨,碳基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54.3亿吨,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二氧化碳;每生产1度电,要释放1公斤二氧化碳;每燃烧1升汽油,要释放出2.2公斤二氧化碳。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处于“高碳消耗”状态,加上中国的化石能源占总能源数量的92,其中煤炭占68,电力

43、生产中的78依赖燃煤发电,而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就使得中国成为“高碳经济”的典型代表。而未来的30年,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仍处于加速推进的阶段,也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13亿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也会带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和流通领域都处于高碳经济的状况,必然导致室气体的高排放,产生一系列经济、外交、生态等方面的严重后果。这些严峻的挑战,使得我们必须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巴厘岛路线图”之后,我国推行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十一五”规划中,特别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

44、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我国府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明确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策措施。为了确保上述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依照著名的卡亚公式,一个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于人口数量乘人均GDP,乘单位GDP能源消耗,再乘单位能耗排放量。要降低排放,首先要限制人口的增长和人均GDP,其次要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再次是针对单位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采

45、用低碳燃料或者无碳燃料取代高碳燃料。按照这4个因素分析,我国减排的压力不容小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众多,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障生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GDP需要保持持续的增长,而且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煤炭与天然气、石油相比,能源禀赋较差,其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的难度都更大,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

46、经济”,也就是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早在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曾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他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提出了新的

47、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并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减缓气候变化。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从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政治决定,表明党和政府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高度关切,也充分体现了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决心和国家意志。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确立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

48、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APEC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节能减排方案。我国在政策因素推动下,低碳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大量资金也被吸引到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尽管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但我国正在迎接一场清洁能源革命。自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逐年增长。截至2008年底,含水电、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与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8984亿千瓦,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4%,其中水电装机1.726亿千瓦,风电装机1215.3

49、万千瓦,核电装机908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14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超过300万千瓦。我国的水电装机规模位列世界第一,风电装机规模排名世界第五。我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仅次于日本。2009年,我国还成为世界领先的风机出口大国。在低碳交通方面,我国汽车的燃料效率标准比美国高出40%。2008年我国电动自行车总产量2188万辆,比1998年增加近40倍。预计到2020年我国利用非粮食用地生产出每年1200万吨低碳生物燃料。2012年2月,中国低碳网连续四年发布“十大低碳新闻”,以下为其最新公布的“2011中国最受关注的十大低碳新闻”:一、胡锦涛访美中美签署200亿美元新能源大单2011年1

50、月18日,胡锦涛主席应奥巴马邀请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开始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企业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美铝和中电投集团当日签署铝和清洁能源合作协议,潜在投资规模75亿美元;GE与中国华电达成在华销售并安装燃气涡轮发电机组的合资项目,项目收入约5亿美元;中美两国能源部签署18份能源合作协议,总额超过130亿美元;杜克能源、神华集团、美国电力、华能集团等十几家美国和中国企业签署多项清洁能源合作协议,涉及高能效建筑、碳捕捉、清洁煤、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中国国电与美国UPC签署风电协议,涉资逾15亿美元。二、“十二五”规划纲要颁布,“应对气候变化”独立成章2011年3月17日,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

51、通过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导向。“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二十一章(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在我国各时期的五年规划中独立成章,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视。纲要指出:要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纲要还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三个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三、北京银行启动节能贷全年放贷10亿元2011年4月8日,北京银行与中

52、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搭建节能融资平台,以加大对节能减排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北京银行在签约现场启动“节能贷”金融服务方案,并现场为四家企业提供合计3.5亿元人民币贷款额度,支持企业在建筑、工业等领域的节能项目。截至2011年底,北京银行“节能贷”产品已发放贷款70余笔,金额超过10亿元,初步估算年节能能力达56万吨标煤,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40万吨。四、渤海湾漏油事故发生海洋环保成焦点2011年6月4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渤海油田蓬莱19-3发生溢油事故。该油田为中海油最大的对外合作油田,合作方为美国康菲石油公司。6月30日,国家海洋局介入调查。这是继2010年4月英

53、国石油公司(BP)在墨西哥湾的油井发生泄漏以后再一次受到广泛关注的大规模的海洋油气污染事故。五、国家发改委批准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湖北、广东、深圳共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要求各试点地区抓紧编制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总体思路、工作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及进度安排,争取用5年时间,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六、“光伏双反”致争议部分太阳能企业受挫2011年10月19日,美国SolarWorld公司联合其他6家生产商,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双反”(

54、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共涉及75家中国企业。2011年,世界光伏组件领域5大厂全部集中在中国;受光伏前景所诱,地方政府将其列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给予诸多如土地等政策优惠扶持。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光伏产能过剩为10GW,其中8GW来自中国,到2012年产能过剩将上升到惊人的22GW。光伏企业过多的投资亦造成极大代价,目前国内光伏企业已有近50家倒闭。七、PM2.5成舆论热点环保部增设浓度限值2011年下半年,美国驻华大使馆PM2.5监测数据被网民大量引用和转播,城市空气清洁和PM标准门槛成为网络焦点,PM10还是PM2.5、公布还是掩饰,相关政府部门与公众开展了热烈的争论和互动。北京市环保局副

55、局长杜少中11月初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方式更像是炒作,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透露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PM2.5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第一阶段的排放标准,此一舆论热点推动了北京、南京、广东等地做出不等反应。在12月21日举行的2012年中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表示,明年起,北京、天津、河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将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八、“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发布2011年11月1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并发布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淘汰普通照明白炽灯,要求自2012年

56、10月1日起分五个阶段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其中豁免产品为反射型白炽灯和特殊用途白炽灯。九、国务院通过“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2011年11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了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会议要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要求,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并提出了要综合运用多种控制措施,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努力增加森林碳汇,开展低碳发展的试验试点,探索建立碳排放

57、交易市场的任务。十、12部委联合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2011年12月7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交通部等十二个部委联合印发了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0吨标准煤以上以及有关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节能2.5亿吨标准煤。据统计,2010年全国“万家企业”共有17000家左右,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该政策还要求采取吊销许可证、停产整顿、惩罚性电价等强制性措施以确保上述企业完成任务。之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已经发布了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基金管理办法出台(2011.6.2

58、1)。(二)存在的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

59、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

60、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

61、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关注热点。这对中国是压力,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致力于改善13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不可能停止,“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面对的

62、必答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电力中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会产生4.12吨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国际能源机构估算,2007年至2030年,中国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如何在既定资源条件下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变,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大考验。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欠发达,又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年至2005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采掘、钢铁、建材水

63、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量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正在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中国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在国际规则制订上又并不拥有更多话语权,面对发达国家的抢先行动,如何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无疑也是考验。1. 低碳经济发展困难缓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当前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

64、也是高碳经济时期。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由于低碳技术涉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由于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比如煤炭发电行业,我国高碳的火力发电仍是主体地位,但煤电的整体气化联合循环技术满足不了低碳发电要求。交通运输部门限制汽车CO2 的排放,但是缺少新能源动力的配合,太阳能、氢能利用技术处于进一步研究阶段。2.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大量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其次,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产品平均能耗都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再次,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将长期存在。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最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出口的商品主要为高能耗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