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系列结构设计软件高级研讨班相关专题讲义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21840547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3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pkpm系列结构设计软件高级研讨班相关专题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pkpm系列结构设计软件高级研讨班相关专题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pkpm系列结构设计软件高级研讨班相关专题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资源描述:

《pkpm系列结构设计软件高级研讨班相关专题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kpm系列结构设计软件高级研讨班相关专题讲义(9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系列结构设计软件高级研讨班相关专题讲义编写说明新规范设计软件投入使用已一年多,很多用户对新规范条文盲目选择而造成严重的计算误差。为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已举办了PKPM系列结构设计软件的高级研讨班。研讨班重点讲解了各种新规范条文应用时必须满足的相关条件,讲解各类参数的合理选择和设置,正确的操作步骤,结果解读和注意事项等。研讨班中还针对收集、整理的大量用户使用中的共性问题,如建筑结构分析中楼板刚度的合理假定,结构计算振型数,结构薄弱层的概念和控制,上部结构与地下室共同工作分析及地下室设计,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计,带转换层高层结构的分析,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多塔楼、错层及设缝结构

2、的分析,多高层结构的弹塑性分析,非荷载作用,带吊车荷载作用的结构设计,工业厂房设计,砌体和底框抗震墙结构设计等,作了专题讲座,具体讲解了软件的解决方案。为便于使用PKPM结构设计软件从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相关专题内容,现将相关专题的部分讲义经整理、修订后汇编成册。由于时间仓促,本讲义难免有错误和不当之处,欢迎广大用户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函告我们,以便进一步修改、补充。目 录专题一 建筑结构分析中楼板刚度的合理假定- 1 -1 概述- 1 -2 楼板刚度的各种假定- 1 -2.1 楼板的特点- 1 -2.2 有关规定- 1 -2.3 刚性楼板假定- 2 -2.4

3、 弹性楼板6- 2 -2.5 弹性楼板3- 3 -2.6 弹性膜- 3 -2.7 弹性楼板单元- 3 -3 结束语- 4 -4 参考文献- 4 -专题二 结构计算振型数- 5 -1 规范、规程相关规定- 5 -2 结构自由度数- 5 -2.1 侧刚模型- 5 -2.2 总刚模型- 6 -3 结构计算振型数- 6 -3.1 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 6 -3.2 选取足够的结构振型数- 7 -3.3 振型参与质量- 7 -3.4 选取原则- 7 -3.5 程序操作步骤- 8 -3.6 关联操作- 8 -3.7 结果说明- 8 -4 工程实例计算分析- 8 -专题三 结构薄弱层的概念和控制- 11 -

4、1 结构层刚度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 11 -1.1 规范条文- 11 -1.2 软件实现- 11 -1.3 操作方法- 12 -1.4 关联操作- 13 -1.5 结果说明- 13 -2 结构楼层受剪承载力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 14 -2.1 规范条文- 14 -2.2 软件实现- 15 -2.3 操作方法- 15 -2.4 结果说明- 15 -3 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 15 -3.1 验算范围- 16 -3.2 弹塑性变形计算方式- 16 -3.3 弹塑性层间位移的简化方法- 17 -专题四 上部结构与地下室共同工作分析及地下室设计- 21 -1 概述- 21 -2 建议的分析模型-

5、 21 -3 恒活、风荷载和地震作用计算- 22 -3.1 恒、活荷载- 22 -3.2 风荷载- 22 -3.3 地震作用- 23 -4 地下室抗震设计- 23 -4.1地下室的抗震等级- 23 -4.2 设计计算要点- 23 -5 地下室外墙平面外设计- 24 -6 地下室人防设计- 24 -7 结束语- 25 -8 参考文献- 26 -专题五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设计- 27 -1 墙正截面配筋计算- 27 -1.1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27 -1.2 墙最小配筋率- 27 -2 墙斜截面配筋计算- 27 -2.1 非抗震剪力墙斜截面设计- 27 -2.2 抗震要求的剪力墙斜截面设计- 28

6、 -2.3 剪力墙分布筋构造要求- 28 -3 剪力墙边缘构件设计- 28 -3.1 基本构造要求- 28 -3.2 边缘构件设计和问题探讨- 29 -4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31 -5 剪力墙结构设计- 31 -5.1 加强区与约束边缘构件- 31 -5.2 边缘构件设计的注意事项- 32 -6 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 32 -专题六 带转换层高层结构的分析- 34 -1 转换结构的计算模型- 34 -1.1 梁托柱的转换结构- 34 -1.2 框支剪力墙转换结构- 34 -1.3 厚板转换结构- 34 -1.4 超大梁转换结构- 35 -1.5 桁架转换结构- 36 -2 转换结构的设计

7、控制- 36 -2.1条文规定及软件操作- 36 -2.2 刚度控制及软件输出- 37 -2.3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 39 -2.4 抗震等级- 40 -2.5 薄弱楼层地震剪力放大- 40 -2.6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控制- 40 -2.7 框剪结构、框支结构柱剪力调整- 41 -3 转换结构的设计内力调整- 41 -3.1 梁设计剪力调整- 41 -3.2 转换梁地震内力调整- 42 -3.3 柱设计内力调整- 42 -3.4 框支柱地震内力调整- 42 -3.5 剪力墙设计内力调整- 42 -4 转换结构的二次分析- 43 -4.1 高精度平面有限元分析FEQ- 43 -4.2 复杂

8、楼板有限元分析SLABCAD- 44 -5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44 -5.1 转换构件的模型选取问题- 44 -5.2 转换结构的分析方法问题- 44 -专题七 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 46 -1 规程相关规定- 46 -1.1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定义- 46 -1.2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必要条件- 46 -1.3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应用范围- 46 -1.4 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加强- 46 -1.5 综合:短肢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分类表- 47 -2 程序实现- 48 -3 操作- 49 -3.1 设定短肢剪力墙结构- 49 -3.2 关联操作- 49 -3.3 结果说明- 49 -4 工程实例

9、- 51 -专题八 多塔楼、错层及设缝结构的分析- 53 -1 概述- 53 -2 多塔楼结构的设计- 53 -2.1 针对多塔结构的有关规定- 53 -2.2 多塔结构的特点- 53 -2.3 多塔结构计算模型- 54 -2.4 多塔结构补充定义- 55 -2.5 程序实现- 56 -2.6 应用注意事项- 57 -3 错层结构设计- 57 -3.1 针对错层结构的有关规定- 57 -3.2 错层结构的模型输入- 57 -3.3错层结构的特点与程序实现- 58 -3.4 应用注意事项- 58 -4 设“缝”结构的设计- 58 -4.1 有关规定- 58 -4.2 结构特点- 59 -4.3

10、计算模型与程序实现- 59 -5 结构顶部小塔楼的设计- 59 -6 结束语- 60 -7 参考文献- 60 -专题九 多高层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61 -1 结构弹塑性分析的规范要求- 61 -2 弹塑性分析软件EPDA&EPSA简介- 61 -3 弹塑性动力分析软件EPDA功能实现- 63 -4 弹塑性静力分析软件EPSA功能实现- 67 -5 如何有效地使用弹塑性分析软件EPDA&EPSA- 70 -专题十 非荷载作用- 73 -1 规范、规程相关规定- 73 -2 温度应力分析- 73 -2.1 分析情况- 73 -2.2 构件温差- 73 -2.3 程序实现- 74 -2.4 操作步骤

11、- 74 -3 温度收缩分析- 75 -3.1 收缩相对变形和收缩当量温差- 75 -3.2 非标准条件的修正系数- 75 -3.3 程序实现- 77 -3.4 操作步骤- 77 -4 不均匀沉降分析- 77 -4.1 程序实现- 77 -4.2 操作步骤- 77 -专题十一 带吊车荷载作用的结构设计- 79 -1 吊车荷载的定义方式- 79 -1.1 软件操作方式- 79 -1.2 吊车荷载说明- 81 -2 吊车荷载的计算模型- 81 -2.1 吊车荷载的计算- 81 -2.2 合理的计算模型- 82 -3 吊车作用效应的预组合- 82 -3.1 预组合目标- 82 -3.2 预组合工况-

12、 83 -4 预组合内力与其它荷载的组合配筋- 84 -4.1 荷载组合原则- 84 -4.2 分项系数和组合系数- 84 -4.3 偶然偏心、活载不利布置和其它可变荷载的内力组合- 85 -4.4 吊车荷载的组合方式- 85 -5 吊车荷载结构的设计注意事项- 85 -专题一 建筑结构分析中楼板刚度的合理假定1 概述当今的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多塔、错层、带转换层、板柱、楼板局部开大洞的结构类型,其平立面布置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使复杂的体育场馆越来越多。在这些复杂结构设计中,楼板刚度的合理简化已成为决定分析效率、精度乃至可靠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楼板刚度考

13、虑方式以及考虑程度的不同,一方面,会在提高计算精度的同时带来因自由度的增多而使计算量大幅度地增加,导致计算效率降低;另一方面,有时也可能影响一些构件的设计结果,如出现钢筋混凝土梁的配筋减小等。在普遍采用CAD软件进行设计计算的今天,如何适当、合理地考虑楼板的刚度影响,是广大设计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SATWE软件中实现了四种楼板简化假定:刚性楼板、弹性楼板6、弹性楼板3和弹性膜的计算模式。在使用中用户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对于同一个工程,可综合采用一种假定,也可采用几种不同的假定,追求的目标是精度、效率和分析结果实用性以及可靠性的最优组合。2 楼板刚度的各种假定

14、2.1 楼板的特点在建筑结构中,楼板主要承受竖向荷载作用。由于楼板既有平面内刚度,又有平面外刚度,在水平力作用下,楼板对结构的整体刚度、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的内力又有一定影响。从理论上讲,楼板可以采用平面板元或壳元来模拟。对于普通的楼板,一般来说其厚度不大,其变形满足直法线假定,平面内刚度和面外刚度相互独立,可以分别采用平面应力膜单元和板弯曲单元计算并符合叠加原理;若楼板厚度较大,如厚板转换层结构中的楼板,其变形不符合直法线假定,平面内刚度和面外刚度相关,这时就不可以分别计算了。2.2 有关规定在构件内力分析和截面设计计算中,要尽可能按照结构的真实情况、特别应适当考虑楼板的具体特点进行结构分析,

15、确保分析结果的精度。抗震规范第3.4.3条第1款的第2项规定,凸凹不规则或楼板局部不连续时,应采用符合楼板平面内实际刚度变化的计算模型,当平面不对称时,尚应计及扭转影响。高规第4.3.6条规定,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和开洞而使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在设计中考虑楼板削弱产生的不利影响。高规第5.1.5条也规定,进行高层建筑内力与位移计算时,可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相应地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当楼板会产生明显的面内变形时,计算时应考虑楼板的面内变形或对采用楼板面内无限刚性假定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调整。2.3 刚性楼板假定对于刚性楼板假定,我们大家都非常熟

16、悉,而且在工程设计计算中也经常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实际上是建筑结构工程领域的一个特殊概念。其含义是假定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平面外刚度为零。在采用楼板平面内无限刚假定时,每块刚性楼板有三个公共自由度(u、v、z),那么刚性楼板内每个节点的独立自由度只剩下3个(x、y、w)了,这样极大地减少了结构整体自由度数,结构分析工作得到很大程度的简化和效率的提高。这一优点正是刚性楼板假定能够被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尤其使得在过去计算机硬件资源有限(内存和硬盘存储容量都不大)的情况下,进行大型结构(高层、超高层)工程的分析成为可能。在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时,忽略了楼板的平面外刚度,使结构总刚度偏小。实际上,楼板的面

17、外刚度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楼面梁的有效翼缘,为此规范给出了用近似以梁刚度放大系数形式来间接地考虑楼板的面外刚度。高规第5.2.2条规定,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中梁的刚度可考虑翼缘的作用予以增大。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32.0。对于无现浇面层的装配整体式结构,可不考虑楼面翼缘的作用。由于梁有中梁和边梁之分且要考虑楼板开洞及楼板弹性变形等因素,所以应该区分梁的放置部位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刚度放大系数。SATWE软件已有自动搜索功能,可自动判断梁与楼板的连接关系,并给出相应的刚度放大系数。对于两侧都与刚性楼板相连的梁,取中梁的刚度放大系数;仅有一侧与刚性楼

18、板相连的梁,取边梁的刚度放大系;对于其他情况的梁(包括不与楼板相连的独立梁和仅与弹性楼板6和弹性楼板3相连的梁),梁刚度不放大。虽然刚性楼板假定的分析效率高,但适用范围有限,仅适用于楼板形状比较规则的普通工程。对于复杂楼板形状的结构工程,如楼板有效宽度较窄的环形楼面或其它有大开洞楼面、有狭长外伸段楼面、局部变窄产生薄弱连接的楼面、连体结构的狭长连接体楼面等场合,楼板面内刚度有较大削弱且不均匀,楼板的面内变形会使楼层内抗侧刚度较小的构件的位移和内力加大,或特殊楼板体系,如板柱体系、厚板转换层结构等,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分析是不合适的,其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无法保证。实际上,目前设计建造的绝大多数工程都

19、属于楼板形状比较规则的普通工程,都可以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来分析。楼板形状不规则或楼板特殊的工程所占比例不大,不能简单地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而应采用下面介绍的相关假定来分析。2.4 弹性楼板6弹性楼板6假定是采用壳单元真实地计算楼板的面内刚度和面外刚度。从理论上讲,弹性楼板6假定是最符合楼板的实际情况,可以应用于任何工程。但实际上,在采用弹性楼板6假定时,部分竖向楼面荷载将通过楼板的面外刚度直接传递给竖向构件,导致梁的弯矩减小,相应的配筋也会减小。这与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不同,因为采用刚性楼板假定时,所有的竖向楼面荷载都通过梁传递给竖向构件。这点差异会造成采用弹性楼板6假定和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梁配筋安全

20、储备不同,而过去所有关于梁的工程经验都是与刚性楼板假定前提下配筋安全储备相对应的。鉴于这一点,我们建议不要轻易采用弹性楼板6假定。在我们的程序中,弹性楼板6假定是针对板柱结构板柱和抗震墙结构提出的。对于柱网规则的板柱结构或板柱抗震墙结构,可以采用传统的等带框架法进行分析和设计。但对于复杂的板柱结构或板柱抗震墙结构,等带框架法难以应用,因为在哪里布置带梁、等带梁截面取多宽等都不易确定。对于这类结构,采用弹性楼板6假定是比较合适的,既可以较真实地模拟楼板的刚度和变形,又不存在梁配筋安全储备减小的问题。采用弹性楼板6假定进行板柱结构或板柱抗震墙结构分析时,首先要求在PMCAD交互式建模时,在假定的等

21、带梁位置上,布置截面尺寸为100100mm的矩形截面混凝土虚梁;其次要在SATWE的特殊构件补充定义菜单中把楼板定义成“弹性楼板6”。这里布置虚梁的目的有两点,其一是为了在接PMCAD前处理过程中SATWE软件能够自动读到楼板的外边界信息,其二是为了辅助弹性楼板单元的划分。在结构分析中,混凝土虚梁无自重、无刚度。2.5 弹性楼板3弹性楼板3假定是针对厚板转换层结构的转换厚板提出的。在厚板转换层结构中,转换板的厚度一般都在1米以上,有些工程板厚超过2米。这些厚板一般形状比较规则,而且不开大洞,其面内刚度都很大,其面外刚度是这类结构传力的关键,通过厚板的面外刚度,改变传力路径,将厚板以上部分结构的

22、力安全地传递下去。弹性楼板3是假定楼板平面内无限刚而平面外刚度是真实的。程序采用中厚板弯曲单元计算楼板平面外刚度。这一假定与厚板转换层结构的转换厚板特性是一致的。在采用SATWE软件进行厚板转换层结构分析时,在PMCAD的交互式建模中,与板-柱结构的输入要求一样,也要布置100100mm的虚梁。要充分利用本层柱网和上层柱、墙节点(网格)来布置虚梁,并在SATWE特殊构件补充定义菜单中把楼板定义成“弹性楼板3”。此外,层高的输入有所改变,将厚板的板厚均分给与其相临两层,即取与厚板相临的两层的层高分别为其净空加厚板的一半厚度。2.6 弹性膜对于空旷的工业厂房和体育场馆结构、楼板局部开大洞结构、楼板

23、平面较长或有较大凹入以及平面弱连接结构等,楼板面内刚度有较大削弱。在进行这类结构分析时,不能简单地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而应考虑楼板面内刚度削弱的影响,但又不能直接采用弹性楼板6假定,因为采用弹性楼板6假定会影响梁配筋的安全储备。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楼板平面内刚度,同时又不影响梁配筋的安全储备,我们在程序中提供了“弹性膜”假定。所谓的弹性膜假定是采用平面应力膜单元真实地计算楼板的平面内刚度,同时忽略楼板的平面外刚度,即假定楼板平面外刚度为零。在采用SATWE软件进行上述楼板假定分析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在PMCAD交互式建模时,一定要真实输入楼板厚度。对于没有楼板的房间,可以定义板厚为零或可定义全房间开

24、洞。在刚度计算上这两种定义是等价的,但在导荷计算中二者是有区别的。板厚为零的房间可以布置均布面荷载,而全房间开洞的房间视为没有均布面荷载。二是采用弹性楼板6、弹性楼板3和弹性膜假定的楼板均称弹性楼板。弹性楼板可以定义在整层楼板上,也可以仅在需要的局部区域上。通过定义局部区域上弹性板带可把整层楼板分隔成几块刚性楼板,这种定义方式比前者分析效率高。2.7 弹性楼板单元在SATWE软件中,弹性楼板是用弹性楼板单元来描述的,其单元类型有弹性楼板6、弹性楼板3和弹性膜等四种。用户可把在PMCAD交互式数据输入中的一个房间的楼板指定为一个弹性楼板单元。这种单元的节点数不限,其形状也不限,可以是凸多边形,也

25、可以是凹多边形。弹性楼板单元的引入,简化了弹性楼板的几何描述,并为弹性楼板单元的自动剖分奠定了基础。SATWE软件在PMCAD交互式数据输入形成的建筑模型数据基础上,给出了弹性楼板单元自动剖分功能模块。目前的弹性楼板单元是比较初级的,在不增加房间边界节点的情况下实现楼板形状的剖分分割成四边形和三角形,还没有达到墙元剖分的程度。在弹性楼板单元的自动剖分过程中,进行了单元形状优化,以矩形单元最优,无奇异角度的四边形次之,再其次是三角形单元。3 结束语在建筑结构分析中,楼板刚度的合理考虑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结构的分析效率,更重要的是直接决定了分析结果的精度、可靠性和实用价值。SATWE软件从工

26、程实用角度出发,对楼板给出了多种简化假定。用户在使用中可根据工程实际需求,灵活应用。对于同一个工程,可综合采用几种不同的假定,以达到既准确又实用的目的。在SATWE软件提供的几种弹性楼板假定中,弹性楼板6适用于板柱结构和抗震墙结构,弹性楼板3适用于厚板转换层结构,弹性膜适用于空旷的工业厂房和体育场馆结构、楼板局部开大洞结构、楼板平面较长或有较大凹入以及平面弱连接结构。对于量大面广的普通工程,其楼板一般都不特殊,都可以简单地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在工程应用中,需要了解结构的特点,采用相应的假定。若采用的假定不恰当,不仅可能使分析结果误差过大,而且还可能影响梁配筋的安全储备,甚至使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得不

27、到保证。4 参考文献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北京。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北京。3 Li Yungui. “The Modeling of Shear Wall and Slab in 3-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all Buildings”,Proceedings of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Civil and Building Engineering, August

28、19-21, 1997, Seoul, Korea.专题二 结构计算振型数根据用户与培训意见反馈,采用振型分解反映谱法进行结构地震反映分析中,不少用户遇到的一个困惑问题是如何确定结构计算振型数。为了确保不丧失高振型的影响,程序要求用户输入较多的结构计算振型数,从而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但是一旦输入的计算振型数过多而超过了结构的计算自由度数,则会引起计算的混乱以致造成严重的分析错误。为了使用户自由地正确选取结构计算振型数,我们将概括地介绍结构计算振型数与结构自由度数的关系、结构计算振型数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并且引入振型参与质量的概念,提出正确选取结构计算振型数的方法和程序操作步骤,最后用一个工

29、程实例说明结构计算振型数选取不足带来结构抗震的不安全性。1 规范、规程相关规定抗震规范第5.2.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不进行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可只取前23个振型,当基本自振周期大于1.5s或房屋高宽比大于5时,振型个数应适当增加。其条文说明中还指出为使高柔建筑的分析精度有所改进,其组合的振型个数适当增加。振型个数一般可以取振型参与质量达到总质量的90%所需的振型数。高规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2 结构自由度数用振型

30、分解反映谱法分析计算地震作用时,要用到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振型。从工程实用和运行效率出发,振型分析计算提供了两种结构计算方法侧刚计算方法和总刚计算方法,分别对应为侧刚模型和总刚模型,各自有不同的结构自由度数。这里所称的“结构自由度数”是专指结构振型分析有质量的自由度,是与由结构每个节点6个自由度集合而成的结构自由度有区别的。同样本节所称的“侧向刚度矩阵”和“总体刚度矩阵”都是专指结构振型分析的。2.1 侧刚模型这是一种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简化的刚度矩阵模型,即把房屋理想化为空间梁、柱和墙组合成的集合体,并在平面内无限刚的楼板上互相连接在一起。不管用户在建模中有无弹性楼板、刚性楼板或越层大空间,对于无

31、塔结构的侧刚模型假定每层为一块刚性楼板,而多塔结构则假定一塔一层为一块刚性楼板。每块刚性楼板具有两个独立的水平平动自由度和一个独立的转动自由度。侧向刚度矩阵就是建立在这些结构自由度上的,可通过结构总体模型的刚度矩阵凝聚而成。侧刚模型进行振型分析时结构自由度数相对较少,计算耗时少,分析效率高,但应用范围有限制。对于N层无塔的结构,侧刚模型的结构自由度数为3*N个。例如某个10层无塔结构,其结构自由度数为30个。对于有塔结构侧刚模型的结构自由度的计算会复杂些。首先要确定独立层的数目M,即独立的刚性楼板数,其结构自由度数为3*M个。例如某个30层多塔结构,共有3塔。第1塔层数为130,第2塔层数为6

32、25(第15层与其它塔相连),第3塔层数为328(第13层与其它塔相连),则独立层的数目M=30+(25-6+1)+(28-3+1)=76,结构自由度数为3*76=228个。2.2 总刚模型这是一种真实的结构模型转化成的刚度矩阵模型。结构总刚模型假定每层非刚性楼板上的每个节点(有构件相连的)有两个独立水平平动自由度,可以受弹性楼板的约束,也可以完全独立不与任何构件相连,而在刚性楼板上的所有节点只有两个独立水平平动自由度和一个独立的转动自由度。总体刚度矩阵就是建立在这些结构自由度上的,可通过结构总体模型的刚度矩阵凝聚而成。总刚模型进行振型分析时能真实模拟具有弹性楼板、大开洞的错层、连体、空旷的工

33、业厂房、体育馆等结构,可以正确求得结构每层每个构件的空间自振形态,但自由度数相对较多,计算耗时多和存储开销大。对于N层无刚性楼板的结构,每层节点数分别为,则总刚模型的结构自由度数为个。例如某个无刚性楼板的10层结构,每层节点数都为30个,则总刚模型结构自由度数为10*2*30=600个。对于N层有刚性楼板的结构,每层独立于刚性楼板的节点数分别为,每层刚性楼板数分别为,则总刚模型的结构自由度数为个。例如某个有刚性楼板的10层结构,每层独立于刚性楼板的节点数都为20个,每层均有10个节点在1块刚性楼板上,则总刚模型结构自由度数为10*(2*20+3*1)=430个。3 结构计算振型数结构计算振型数

34、是指程序的前处理的地震信息中“计算振型个数”项,是需要用户自己填写的。用户选取的结构计算振型数的最大值是第2节所述的结构自由度数。3.1 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用振型分解反映谱法计算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时,不考虑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每个振型j在i质点都有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按平方和方根法SRSS加以组合,其中m为结构计算振型数。同样考虑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每个振型j振型在i层也都有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效应按完全二次型组合法CQC加以组合,其中m为结构计算振型数。用振型分解反映谱法计算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时,不考虑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每个振型j在i质点都有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35、,水平地震作用效应按平方和方根法SRSS加以组合,其中m为结构计算振型数。同样考虑扭转耦联计算的结构每个振型j振型在i层也都有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效应按完全二次型组合法CQC加以组合,其中m为结构计算振型数。3.2 选取足够的结构振型数由3.1.节可见结构计算振型数增加,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增大,就是说内力和变形应增大。按理说,以结构刚度矩阵自由度的总个数作为结构计算振型数可完全包含振型分解反映谱法给出的全部地震作用效应,其设计是最真实和安全的。但对于一个大型结构工程,计算结构的所有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以及进行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组合所需计算机运行时间和存储开销实在太长,以致于

36、往往无法实现。究竟是否有必要计算所有的振型并参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呢?不必要。因为最后的那些高振型对结构地震作用贡献很小,所以只要计算足够的振型数就够了。为此如何选取足够的结构振型数成为计算的一个关键问题。3.3 振型参与质量抗震规范和高规提出了“振型参与质量”的概念和应用原则。此概念最早出现于WILSON E.L教授的ETABS程序中。他指出在层刚性楼板假定下,当累计的X、Y和的振型有效质量都大于90%时,这时所取的振型数就是足够的振型数。现在程序提供的方法是一种适用于刚性楼板和弹性楼板的通用方法,用于计算各地震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用户可以在输出结果中查到计算各地震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保证有效

37、质量系数超过0.9。超过0.9意味着计算振型数够了,否则计算振型数不够。如果不够,说明后续振型产生的地震作用效应不能忽略。如果不能保证这点,将导致地震作用偏小。按此地震作用设计的结构将存在不安全性,所以应该增加振型数重算。3.4 选取原则l 规范、规程给出的选取振型的具体个数,如前23个振型、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等,均是一种粗略估计取法。对于有弹性楼板、大开洞的错层、连体、空旷的工业厂房以及体育馆等结构,若按此下限选取振型数则会造成地震作用明显不足;l 规范、规程规定的振型参与质量的判断法是一个严格的、通用的、计算机才能实现的方法。不论任何结构类型,用户应

38、保证各地震方向的振型参与质量都超过总质量的90%作为选取足够的结构计算振型数的唯一判断条件;l 用户选取的结构计算振型数最大不能超过结构自由度数,否则会造成地震作用计算异常。3.5 程序操作步骤 设置计算振型数l SATWE进入菜单1.接PM生成SATWE数据1.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地震信息,在计算振型数项内填入振型数。l TAT进入菜单2.数据检查和图形检查3.参数修正地震信息,在计算振型数项内填入振型数。l PMSAP进入菜单3.参数补充与修改地震信息,在参与振型数项内填入振型数。 计算。 查看结果文件,看地震工况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90%。 是,计算结果可靠。否,进入增加计算振型数,重复

39、到。3.6 关联操作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详见应用指南第1.5节。当有效质量系数不足时,也会发生剪重比不够。3.7 结果说明用户可以在输出结果中查到计算各地震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判断是否满足判断条件。 SATWE可在WZQ.OUT文件中查看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如X 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93.24%Y 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93.07% TAT可在TAT-4.OUT文件中查看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如X向地震有效质量系数:Cmass-x = 97.98%Y向地震有效质量系数:Cmass-y = 98.00% PMSAP可在工程名_TB.RPT(简单扎要)文件中查看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如地震

40、方向 1 有效质量系数= 92.44%地震方向 2 有效质量系数= 93.32%4 工程实例计算分析某结构工程,8层,有弹性楼板和大空旷无楼板层。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g)场地类别属于二类。采用总刚计算方法进行振型分解反映谱法的地震作用分析。在X向地震作用下,结构应满足的楼层最小剪重比为0.016。下图是用SpaSCAD显示的实体模型。某工程实体模型图在分析过程中,我们按结构计算振型数15、45和80分别做了三次计算。现把其结构X向地震作用结果列表如下:不同振型数的有效质量系数、基底剪力、剪重比和比例的对照表振型数154580最小剪重比有效质量系数%49.8193.2395.36基底剪力

41、10360.1430177.5030298.2918418.03剪重比%0.902.632.641.60三者基底剪力的比例34.33100.00100.40从表4-1的数据分析可见: 当结构振型数取为15个时,因为有效质量系数(规范称为参与质量)为49.81,不足90%。同时底层剪重比只有0.009,也远小于楼层最小剪重比。所以此结构选取15个结构振型数是不够的,也可说对某些结构振型数取少了,会得出不满足楼层最小剪重比的错误结论。 当结构振型数取为45个时,有效质量系数(规范称为参与质量)为49.81,超过90%,并且基底剪力比取15振型数时明显增大,达到30177.50 kN,底层剪重比达到

42、0.026,满足楼层最小剪重比的要求。 当结构振型数取为80个时,比取45个多了不少,但基底剪力增加不多。基底剪力只增加了30298.29-30177.50=120.79 kN,仅提高0.4%。可见有效质量系数达到90%时,可以放弃其后的高振型影响。 表4-1中第4列是满足结构最小剪重比0.016时的X向地震作用的基底剪力10360.14/0.9*1.6=18418.03,比取45振型数的基底剪力要小得多。所以说剪重比不满足时,首先必须检查有效质量系数是否达到90%。不同振型数的每层剪力和剪重比的对照表剪力Vx(kN)剪重比%楼层号振型数 1545801545808325.77557.3455

43、0.384.517.727.6373094.993388.653390.343.814.184.1864140.574780.834782.923.133.613.6258889.479697.719706.652.002.192.1949402.329899.539901.791.972.072.0739781.969836.749838.081.911.921.92210016.8010341.9110348.761.831.891.89110360.1430177.5030298.290.902.632.64上表详细地给出了振型数取为15、45和80时每层X向地震作用的楼层剪力和剪重比。

44、从中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分析选取不同结构振型数对地震作用的影响,从而说明3.2.2节的“选取原则”可用性。专题三 结构薄弱层的概念和控制在02版“抗规” 关于结构沿竖向规则性要求中,对侧向刚度不规则定义一种薄弱层的概念;在89版“抗规” 中,原先就有的弹塑性薄弱层的概念。这两种薄弱层概念一并在此说明,解释在计算机软件中怎样实现的,要注意些什么问题。1 结构层刚度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1.1 规范条文高规的4.4.2、5.1.14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小于其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或某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

45、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另外高规附录E.0.2条规定,当底部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的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尚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筒体结构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1.2 软件实现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时,抗震规范和高规建议的计算层刚度的下列方法(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方法1:高规附录E.0.1建议的方法剪切刚度:Ki = Gi Ai / hi方法2:高规附录E.0.2建议的方法剪弯刚度:Ki = Vi / i方法3:抗震规范的3.

46、4.2和3.4.3条文说明及高规建议的方法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Ki = Vi / i软件已全部实现。程序提供三种方法的选择项,用户可以选用其中之一。程序隐含的方法是第3种,即地震作用下层剪力与层间位移之比。对于薄弱层:(1)程序将该层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增大系数;(2)程序设有指定薄弱层项。用户可手工指定薄弱层;(3)这三种计算方法有差异是正常的,可以根据需要选择;(4)对于大多数一般的结构应选择第第3种层刚度算法;(5)对于多层结构可以选择第1种层刚度算法;(6)对于有斜支撑的钢结构可以选择第2种层刚度算法。选择第3种方法计算层刚度和刚度比控制时,一般要采用“刚性楼

47、板假定”的条件。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并找出薄弱层。再在真实条件下计算,并且检查原找出的薄弱层是否得到确认,完成其它计算。转换层是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的薄弱层。不管该层程序判断是否满足刚度比要求,用户都应将该层手工置为“薄弱层”。第3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结构类型计算刚度比及薄弱层,且比其它二种方法更易通过刚度比验算。1.3 操作方法分为层刚度比计算方法的设定和指定薄弱层的操作。SATWE层刚度比计算方法的设定进入菜单2.结构分析和构件内力计算SATWE计算控制参数在层刚度比计算框中的三个任选项剪切刚度、剪弯刚度或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内选一

48、打,则可。指定薄弱层,此时程序自动判定的薄弱层仍旧调整进入菜单1.接PM生成SATWE数据1.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调整信息在指定的薄弱层个数项内填入要用户设定薄弱层的总层数,再在各薄弱层层号项内填入薄弱层的结构层号。TAT层刚度比计算方法的设定进入菜单3.结构内力,配筋计算计算选择在层刚度计算选择框中的三个任选项剪切层刚度、剪弯层刚度或平均剪力/平均层间位移内选一打,则可。指定薄弱层,此时程序自动判定的薄弱层仍旧放大1.15进入菜单2.数据检查和图形检查3.参数修正调整信息在考虑附加薄弱层地震剪力的人工调整项内打,此时弹出折减系数菜单。在指定薄弱层的层号行中填入X方向、Y方向的薄弱层放大系数

49、值。注意:程序按填入的放大系数调整,不一定是1.15。PMSAP层刚度比计算方法的设定进入菜单3.参数补充与修改设计信息。在楼层刚度比计算框中的三个任选项剪切刚度算法、剪弯刚度算法或地震层间剪力比地震层间位移算法内选一。指定薄弱层,此时程序自动判定的薄弱层仍旧调整进入菜单3.参数补充与修改计算调整信息在指定的薄弱层个数项中填入要用户设定薄弱层的总层数,再在指定的各薄弱层层号项内填入薄弱层的结构层号。1.4 关联操作刚性楼板假定:设定第三种层刚度比计算方法(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时,一般应该有刚性楼板假定。地下室:层刚度比计算用于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的判定条件。但注意,用第三种层刚度比计

50、算方法(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计算层刚度比时,已经考虑了地下室的基础回填土的约束刚度,所以是不符合规范规定的。此时用户可以如下操作:(1)将地下室信息中回填土对地下室的约束相对刚度比填为0,先算一遍,判定地下室是否可作为嵌固端。(2)用第一种层刚度比计算方法(剪切刚度比)先算一遍,判定地下室是否可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下刚度突变的控制:选取那种层刚度计算方法要按高规规定方法进行。1.5 结果说明程序逐层输出每一层层刚度比和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SATWE层刚度比和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可在WMASS.OUT中查看。如以下所示: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Ratx,

51、Raty: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Ratx1,Raty1:X、Y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 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RJX,RJY,RJZ: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Floor No:1,Tower No.:1Xstif= 45.7917(m),Ystif= -11.6787(m),Alf = 0.0000(Degree)Xmass= 50.9751(m),Ymass= -13.9529(m),Gmass= 1022.9373(t)Eex = 0.4070,Eey = 0.1706Ratx = 1.0000,

52、Raty = 1.0000Ratx1= 2.1582,Raty1= 2.3140,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RJX = 4.7175E+06(kN/m),RJY = 4.7783E+06(kN/m),RJZ = 0.0000E+00(kN/m)TAT层刚度比和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可在TAT-M.OUT中查看。如以下所示: - | 各层附加薄弱层地震剪力的人工调整系数 | - 层号:Nfloor = 4 调整系数:X向 WakeX = 1.00 Y向 WakeY = 1.00 层号:Nfloor = 3 调整系数:X向 WakeX = 1.00 Y向 WakeY = 1.00 层

53、号:Nfloor = 2 调整系数:X向 WakeX = 1.15 Y向 WakeY = 1.15 层号:Nfloor = 1 调整系数:X向 WakeX = 1.00 Y向 WakeY = 1.00* 第四部分 各层层刚度、刚度中心、刚度比 * 各层(地震平均剪力/平均层间位移)刚度、刚度比等,其中: Ratio_d1:表示本层与下一层的层刚度之比 Ratio_u1:表示本层与上一层的层刚度之比 Ratio_u3:表示本层与上三层的平均层刚度之比-层号 塔号 X向层刚度 Y向层刚度 刚心坐标:X、Y X向偏心率 Y向偏心率- 4 1 0.1361E+07 0.1636E+07 51.92 -

54、14.33 0.02 0.11 3 1 0.9378E+06 0.9106E+06 53.00 -13.21 0.05 0.28 2 1 0.1812E+07 0.1663E+07 46.97 -13.43 0.33 0.02 1 1 0.2843E+07 0.2570E+07 47.19 -13.69 0.28 0.00-层号 塔号 Ratio_d1:X、Y Ratio_u1:X、Y Ratio_u3:X、Y 薄弱层放大系数:X、Y- 4 1 1.45 1.80 1.26 1.32 1.39 1.49 1.00 1.00 3 1 0.52 0.55 0.69 0.56 0.82 0.69 1

55、.15 1.15 2 1 0.64 0.65 1.93 1.83 1.61 1.32 1.15 1.15 1 1 1.00 1.00 1.57 1.55 2.07 1.83 1.00 1.00PMSAP层刚度比和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的结果可在工程名_TB.RPT(简单摘要)文件中查看。如以下所示:7. 楼层刚度比X刚度比:本层X刚度比下层X刚度Y刚度比:本层Y刚度比下层Y刚度X刚度比1:本层X刚度比上层X刚度的70%和上三层X刚度平均值的80%中的大者Y刚度比1:本层Y刚度比上层Y刚度的70%和上三层Y刚度平均值的80%中的大者采用的楼层刚度比算法:剪弯刚度算法X刚度比 Y刚度比 X刚度比1

56、 Y刚度比1 薄弱层调整系数楼层:1 刚度比: 1.00 1.00 0.03 0.04 1.15楼层:2 刚度比: 1.87 1.59 1.43 1.41 1.00楼层:3 刚度比: 1.00 1.01 9.53 5.37 1.00楼层:4 刚度比: 0.15 0.25 1.58 1.39 1.002 结构楼层受剪承载力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2.1 规范条文高规的4.4.3、5.1.14条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的80%,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2.2 软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