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课堂讨论的问题中心模式与结论中心模式.doc

上传人:Wo****B 文档编号:22022389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试论学生课堂讨论的问题中心模式与结论中心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学生课堂讨论的问题中心模式与结论中心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学生课堂讨论的问题中心模式与结论中心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试论学生课堂讨论的问题中心模式与结论中心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学生课堂讨论的问题中心模式与结论中心模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试论学生课堂讨论的问题中心形式与结论中心形式试论学生课堂讨论的问题中心形式与结论中心形式试论学生课堂讨论的问题中心形式与结论中心形式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展课堂的讨论,是努力改变以讲解承受为主的教学形式,施行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以往关于课堂讨论的研究,更多地是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获得问题的结论。把结论的发现、表征以及运用作为课堂讨论的根本目的。不妨称这种课堂讨论的形式为以问题的结论为中心的讨论形式,简称结论中心形式。在结论中心形式中,讨论的根本目的是要更快地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老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讨论时,预设的成分和控制的力度是相当大的。运用结论中心形式的教学主要有以下特征:第

2、一,讨论内容要具备有效性。指供学生讨论的材料必须完备而集中,完备是为了保证讨论而产生的结论要具有一般性,集中那么是为了使产生结论的过程相对顺利。第二,讨论的内容要具备意义可覆盖性。指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充分的知识根底和情感体验,那些在理解时可能出现知识缺陷和情感盲区的内容一般不能作为讨论的对象。例如,不能让小学生去讨论如何择偶的问题。第三,讨论中的表达必须具备形式化的特征。指讨论中不同观点的表达必须受到学科标准的约束,但凡不能用符合形式化需要的形式去表达的理念和意识,在讨论中不被重视。第四,讨论的部分结论要具备正向累积性。指在讨论过程中,对问题的不同侧面的各种见解,只重视有利于形成最终结论

3、的成分。第五,讨论过程的评价目的要具备一元性。指对讨论中的不同观点的评价带有明显的引向结论的导向。在当前以承受人类间接经历为主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这样做是必要的,它对于理解和掌握学科层面的知识,并运用它们去解决有关问题是有效的;对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进步学生的综合才能,开展学生的良好素质,也比单纯用讲解承受式去传授知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老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必须充分重视以上的五个特征,才能发挥课堂讨论的功能,更好地进步课堂讨论的效益。然而,在教学理论中常见以下现象:当老师没有明确提出讨论目的时,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往往高涨,对问题的见解往往独到而有趣,表达往往生动而丰富。尤其是在老师没有刻意把

4、讨论方向限于得到某种结论时,学生讨论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显得格外彻底。讨论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凸显,情感系统和经历系统的潜能被充分调动,表现出机敏和睿智,甚至是激情和幽默。而一旦老师给讨论附加一系列条件,特别是为尽快引出结论去控制讨论的走向时,讨论的积极程度和有效程度便受到影响。不少学生会表现出拘束甚至自卑,出现消极的现象。以往的研究中,通常把出现以上现象归咎于老师对讨论的引导和组织存在缺乏。换言之,认为只要对课堂讨论的组织设计好了,就能完全解决以上问题。但在运用结论中心形式时,老师教学目的的开展性与功利性的区别,只是在价值体系层面泾渭清楚,在实现目的操作层面,不管老师的初衷是通过讨论去培养学生的良好

5、素质,还是想急功近利去形成结论,在使用这种形式时都可能采用大致一样的教学行为。也就是说,持不同理念的老师在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时,都可能会朝实现以上五个特征努力。可见以上的消极现象往往伴生于结论中心的讨论形式,要有效地改变它们,不可能通过改进结论中心形式中的某些要素去实现。进步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释放学生的智慧潜能,提升课堂讨论的育人功能,必须寻找结论中心形式以外的其他讨论形式。把课堂讨论的中心从问题的结论“转移”到问题本身,建构起课堂讨论的问题中心形式能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事实上,高明的教学不把课堂讨论的目的完全定位在得到某种结论,它更期待在讨论中出现精彩的过程。君不见隔年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会”,其辩题的正确结论似乎根本不存在,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人们欣赏其中辩词的铿锵和辩术的高明。举办它的意义当然在于希望它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以及这雄辩所折射出的人类智慧与文明。为什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不要仅局限于指向问题的结论,有时也要组织学生进展围绕问题本身的讨论呢?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形式其育人价值何在?问题中心的讨论形式在1 2 3 4 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