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层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毕业设计)

收藏

编号:21733518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50.53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6-12
20
积分
关 键 词:
框架结构 设计 计算 毕业设计
资源描述:
框架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商业批发楼 二、工程概况 某商业批发楼为三层全现浇框架结构,建筑面积为 1582m2。 三、设计条件 1、地质情况:地基土由素填土,砂砾石,弱风化基岩组成,第一层土为素填土 层厚〜1.7m,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120KN/m2,第二层为砂砾石,层厚〜8.8m, 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250KN/m2,第三层为弱风化基岩,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 350KN/m2,场地类别为II类,场地地下15.00m深度范围内无可液化土层。地下 水位标高为690m,水质对砼无侵蚀性。拟建场地地形平缓,地面绝对标高 700.00m。 2、 抗震设防为:8度、0.2g、第一组。 3、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为 m2。 4、 基本风压w0 = m2 (地面粗糙度属B类),基本雪压S0 = m2 (n = 50)。 5、 材料强度等级为:砼强度等级为C25,纵向钢筋为HRB335级,箍筋为HPB235 级。 6、 屋面作法:(自上而下) SBS 防水层( m2) ,30 厚细石砼找平( 24KN/m3) , 陶粒砼找坡(2%、7KN/m3),125厚加气砼块保温(7KN/m3),150厚现浇钢筋砼 板(25KN/m3),吊顶或粉底(m2)。 7、 楼面作法:(自上而下)水磨石地面(m2),150厚现浇钢筋砼板(25KN/m3), 吊顶或粉底(m2)。 8、 门窗作法:均采用铝合金门窗。 9、 墙体:外墙为250厚加气砼块,外贴面砖内抹灰;内墙为200厚加气砼块, 两侧抹灰。 10、 室内外高差450mm,初定基础底面标高为2m,初估基础高度为1m,底层 柱高 5.5m。 四、设计内容 结构布置及截面尺寸初估; 荷载计算; 内力及侧移计算; 内力组合及内力调整; 截面设计。 第二节 框架结构课程设计指导书及实例 一、设计资料 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02 简称《砼设计规范》《建 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01 简称《荷载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01 简称《抗震规范》 手册:《静力计算手册》 《砼结构计算手册》 《抗震设计手册》 图集:《建筑抗震构造图集》 97G329 ( —)〜(九) 二、结构方案 (一) 结构体系 考虑该建筑为商业批发楼,开间进深层高较大,根据《抗震规范》第 6.1.1 条,框架结构体系选择大柱网布置方案。 (二) 结构抗震等级 根据《抗震规范》第 6.1.2 条,该全现浇框架结构处于8 度设防区,总高度 12.84m, 因此属二级抗震。 (三) 楼盖方案 考虑本工程楼面荷载较大,对于防渗、抗震要求较高,为了符合适用、经济、美 观的原则和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及施工方便,采用整体式双向板交梁楼盖。 (四)基础方案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考虑地基有较好的土质,地耐力高,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并 按《抗震规范》第6.1.14 条设置基础系梁。 三、结构布置及梁柱截面初估 1、结构布置 2、各梁柱截面尺寸初估: (1)框架梁 根据《抗震规范》第6.3.1条,梁宽不小于200mm,梁高不大于4倍梁宽,梁净 跨不小于4倍的梁高,又参考受弯构件连续梁,梁高h= (1/8〜1/12) L,梁宽 b= (1/2 〜1/3) h 。 ( 2)框架柱 根据《抗震规范》第6.3.6条,柱截面宽度b不小于300mm,柱净高与截面高度 之比不宜小于 4,《抗震规范》第条,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柱轴压比限值为 。 框架梁,柱截面尺寸板初估。 KL h=(1/8〜1/12) L=(825~550) mm b=(1/2〜1/3) h=(412~275)mm 故取梁截面尺寸(300X600) mm 柱 KZ N==X12XX6X4=2376KN A=N/=189700mm2 故柱截面尺寸 bX h=600X 600mm 板厚 h=(1/40~1/45) X 6000=150~133mm 故取板厚 h=150mm 框架梁的计算跨度以柱形心线为准,由于建筑轴线与柱形心线重合,而外墙面与 柱外边线齐平,故①轴,⑧轴,A轴,C轴梁及填充墙均为偏心125mm,满足《抗 震规范》 6.1.5 条规定。 1、 屋面荷载标准值 SBS 防水层 30 厚细石砼找平层 陶粒砼并找坡 7X =m 150 厚现浇钢筋砼板 吊顶 屋面恒载标准值小计 屋面活荷载标准值《雪荷》 2、 楼面荷载标准值: 地板砖地面 150 厚现浇砼板 四、 荷载计算 =m2 24X =m2 ++ X /2 X 7= 厚 加 气 砼 块 保 温 25X =m2 =m2 =m2 =m2 =m2 25X =m2 吊顶 =m2 楼面恒载标准值 =m2 楼面活载标准值 =m2 3、楼面自重标准值 包括梁侧、柱侧抹灰,有吊顶房间梁不包括抹灰。 例: L1:bX h=X 净长 6m 均布线荷载为25 XX =m;重量为X 6 =27KN Z1:bX h=X 净长; 均布线荷载 25XX+X 4=m; Z1 重量为 X =38 荷载汇集 计算公式 构件 四层(屋面)1/2层高= 荷载 柱 XX()X25X24+X(X2+X2)X()X20X24 屋盖 X38X 3837 梁 [XX()X25+]X15+[XX()X25+]X6+[6XX X25+] X16 女儿墙 XX(+38)X2X25 墙 XX [[ (4X2+6X5)X8]X2+XX3)X2]X7 可变荷 载 屋面可变荷载组合系数 XXX38 G4 +3837++++ 三层二层层高 柱 XX()X25X24+X(X2+X2)X()X20X24 971 屋盖 X38X 梁 [XX()X25+]X15+[XX()X25+]X6+[6XX X25+] X16 墙 XX [[ (4X2+6X5)X8]X2+XX3)X2]X7 可变荷 载 屋面可变荷载组合系数[X38-XX24)]XX G3G2 971++++ 一层 1/2层咼二 柱 XX( + )X25X24+X(X2+X2)X( + )X20X24 屋盖 X38X 梁 [XX()X25+]X15+[XX()X25+]X6+[6XX X25+] X16 墙 X + )X[[ (4X2+6X5)X8]X2+XX3)X2]X7 679 可变荷 载 屋面可变荷载组合系数[X38-XX24)]XX 1109 G1 卄+679+1109 6237 总和 G1+G2+G3+G4=+++6237 24250 4、墙体自重标准值 外墙体均采用 250 厚加气砼块填充,内墙均采用 200 厚加气砼块填充。内墙抹灰 外墙贴面转,面荷载为: 250厚加气砼墙: 7X+17X+=m2 200厚加气砼墙: 7X+17XX2=m2 240厚砖墙砌女儿墙: 18X+17X+=m2 cot 五、内力及侧移计算 〈一〉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侧移计算 1、 梁、柱的线刚度 因本例采用现浇楼盖,在计算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时,对边框架梁取1= I〈I为 0 0 矩形梁的截面惯性矩〉;对中框架梁取1=,采用C30混凝土,Ec=X104N/mm2 C40 混凝土 Ec= X 104N/mm2 I = / bh3= / XX = X 10-3m4 0 12 12 Ib==2XX10-3=X10-3m4 梁的线刚度为: Kb=ECIb/L=(X 104XX 10-3)/=X 104KNm 横梁线刚度计算见表 7-4。 表 7--4 横梁线刚度计算表 梁 号 截面 bXh m2 跨 度 m 砼 标 号 惯性矩 I0 m4 边框架梁 中框架梁 Ib= Kb=EIb/L Ib=2I0 Kb=EIb/L KJL1 X 6 C40 X10-3 X10-3 X104 11X10-3 X104 KIL2 X 4 C40 X10-3 X10-3 X104 11X10-3 X104 〈 2 〉柱的线刚度 柱的线刚度计算见表 7-5 表 7-5 柱的线刚度表 柱 截面 柱高 惯性矩 lc= bh3 (m4) 线刚度K 号 bh(m2) (m) c 12 (KNm) KZ] X / XX = X 10-3 12 X104 KZ2 X / XX = X 10-3 12 X104 2. 横向框架柱侧向刚度 横向框架柱侧向刚度计算见表 7-6 表 7-6 横向框架柱侧向刚度 D 值计算 层 柱 类 型 K =SK /2工K 一般层 b c K = S K /工K (底层) b c a = K/2 + K 一般层 a = 0.5 + K/2 + K (底 层) D 二a K 12/h 2 im c (KN/M) 根 数 四 层 边框架 边柱 X 2)/(2 X = (2+= 3 X10 4 边框架 中柱 (4X/(2X = (2+)= X103 2 中框架 边柱 (2X/(2X = (2+= X103 12 中框架 中柱 (4X/(2X = (2+= 80X103 6 SD 902X103 底 层 边框架 边柱 X2/= +/(2+= 3 20X10 4 边框架 中柱 X4/= +/(2+= 24X103 2 中框架 边柱 2X = 5+/(2+ 21X103 12 中框架 中柱 4X = 5+/(2+ 26X103 6 SD 536X103 3、横向框架自振周期 按顶点位移法计算框架的自振周期 T = 1.7a VA 1 0 max 式中:—考虑填充墙影响的周期调整系数,取〜,本工程中横墙较少取; A —框架的顶点位移。 max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的计算见表 7-7。 表 7-7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计算 层次 Gi(KN) 工Gi 工D 层间相对 位移 工G/》D Ai 4 5639 5639 X105 3 6187 11826 X105 2 6187 18013 X105 1 6237 24250 X105 T = 1.7 x 0.6 x J0.123= 0.36 4. 横向地震作用 由《抗震规范》5.1.4条查得,在II类场地,8度区,结构的特征周期Tg和地震 影响系数« 为:T =0.35 ⑸ a = 0.16 max g max 因为 T = 0.36 > T 所以a =(T / T )m a = 0.12 1g 1 g 1 2 max 因为T = 0.45 > 1.4T, 1g 所以九= 0.顶部附加地震作用为: AF =5 F = 0 n n EK F =a G =XX32985= EK 1 eq 各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楼层地震作用、地震剪力及楼层间位移计算过程 见表 7-8。 表中: F = GiHi F (1 -5 ) AU = V /工 D 1 L G H EK n e i ii 表7-8 Fi、Y.和AU的计算 i i e 层次 h. (m) i H. (m) i g. i G.H. i i (KNm) F. (KN) i v. (kn) i 工D Au e (m) 4 5639 902000 3 6187 902000 2 6187 902000 1 6237 536000 工 24250 横向框架各层水平地震作用地震剪力分布见图 7-6。 5、横向框架抗震变形验算 首层 0 e= A ue/hj==1/1160W[ 0 e]=1/550 层间相对位移的限制满足规范要求 同理可进行纵向框架变形验算,在此略 (二) 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计算 以③轴横向框架为例进行计算。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柱剪力及弯矩计算采 用D值法,其计算结果见表7 — 9。 表 7-9 水平地震作用③轴框架剪力及弯矩标准值 柱 号 层 次 层 高 层间剪 力V 层间刚 度SD. 各柱刚 度 Dim D. 匸im L D D V =^rmV im L D i K y M下 M上 h A 柱 4 933 902000 28200 3 1689 902000 28200 2 2205 902000 28200 1 2473 536000 21000 B 柱 4 933 902000 80000 3 1689 902000 80000 2 2205 902000 80000 1 2473 536000 26000 注:表中V —第I层第K号柱的剪力 ik y—反弯点高度系数,y=y0+y,+y2+y3,y0、y、y2、y3均查表求得,y值计算见表7—io。 M --柱下端弯矩,M =V yh 下 下 ik M --柱上端弯矩。M = V (1-y) h 上 上 ik 表 7-10 y 值计算 表 7-11 地震力作用下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 层 次 AB跨 BC跨 柱轴力 L (m) M 左 (KNm) M 右 (KNm Vb (KN) L (m) M 左 (KNm) M 右 (KNm) Vb (kN) N A (kN) N b N c (kN) 4 0 3 0 2 141 0 1 319 319 0 注:轴力拉为-,压为+。 (三) 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恒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由于框架梁上的分布荷载由矩形(g ‘)和梯形荷载(g“)两部分组成,根据固端弯距相等的原则,先将梯形荷载化 i i 为等效均匀荷载,等效均匀的计算公式见《静力计算手册》。计算简图见图7-8。 1. 框架梁上梯形荷载化为等效均布荷载 qid=(1-2 a 2+ a 3)q; a =a/L=4/= 四层 qd=g3'+ (1-2Xa 2+ a 3) g3”=+ (1-2X+)X=m 三层 qd=g2'+ (1-2Xa 2+ a 3) g2”=+ (1-2X+)X=m 二层 q =g2'+(1-2Xa 2+a 3) g2”=+(1-2X +)X =m 一层 q =g1'+(1-2Xa 2+a 3) g1”=m 2、 恒载作用下的杆端弯矩 本工程框架结构对称,荷载对称,故可利用对称性进行计算。 (1)固定端弯矩的计算 Mf =- Mf =-1/12q“L2=-1/12 XX = A3B3 B3A3 3d MF =- MF =-1/12q L2=1/12XX= A2B2 B2A2 2d MF =- MF =-1/12q L2=1/12XX= A2B2 B2A2 2d MF =- MF = MF = A1B1 B1A1 A2B2 ( 2)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计算见表 7-12。 表7-12 分配系数U 节点 A A2 A 杆件 A3A2 A3b3 A2A3 A2b2 A2A1 A1A2 Ad AA S=4 i i 4X 4X1 =4 4X 4X1 =4 4X 4X 4X1 =4 4X 工S S 卩=p i Y S i (3) 杆端弯矩计算(计算过程见图 7-9) (4) 恒载作用下的框架弯矩图 欲求梁跨中弯矩,则需根据求得的支座弯矩和各跨的实际荷载分布(如图 8a) 按平衡条件计算,而不能按等效分布荷载计算 简支梁:均布荷载下跨中弯距= qL2/8=X8= 梯形荷载下跨中弯距= qL2/24 (3-4 a 2) =X(3-4X/24= 合计跨中弯距=+= 四层: MAB=X=; MBA=X= 跨中弯距=( + ) /2== 同理:二、三层跨中弯距二;一层跨中弯距= 3 、梁端剪力计算 恒载作用下梁端剪力计算过程见表 7-13。 表7-13 恒载作用 下梁端剪力计算 层次 qd 〈KN/M〉 L 〈M〉 qd : 〈KN〉 工M/L 〈KN〉 总剪力〈KN〉 VA= -SM/L VB= + SM/L 4 96 3 2 1 注:b为柱截面高度 4、柱轴力计算 柱轴力计算见表 7-14。 表 7-14 恒载作用下柱轴力计算 柱号 层次 截面 横梁剪力 纵梁传来 柱自重 △ N 柱轴力N 4 柱顶 96 A柱 柱底 3 柱顶 408 C柱 柱底 2 柱顶 408 柱底 1 柱顶 柱底 B柱 4 柱顶 X2 柱底 3 柱顶 X2 柱底 2 柱顶 X2 柱底 1 柱顶 X2 柱底 (四) 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1、活荷载作用下的弯矩计算 因本工程为商业批发楼,活荷载分布比较均匀,所以活荷载不利分布考虑满布法 内力计算可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但对梁跨中弯矩乘〜的增大系数。 (1)将框架梁上梯形荷载化为等效均匀活荷载 四层: q = (1-2a2+a3)q = (1-2X + )X=m 3d 3 一二三层:qid = q2d= (l-2a2+a3)qi= (l-2X+) 21=m (2) 固端弯矩计算 四层: Mf=-十q3 L2=- + XX = 12 3d 12 层:Mf=-吉qidL2=-十 XX= 12 ( 3)杆端弯矩计算 杆端弯矩计算过程见图 7-11。 (4) .活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梁跨中弯矩计算 M =[*+/2+1/24XXX(3-4X) ]= 跨中 M =[*+/2+1/24X 21XX(3-4X) ]= 3 跨中 M =[*+/2+1/24X 21XX(3-4X) ]= 2 跨中 M1 =[*+/2+1/24X 21XX(3-4X) ]=87KNm 注:*为弯距调幅系数。 2、活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剪力计算过程见表 7-15 表 7-15 活荷载作用下剪力计算过程 层次 qd L qL/2 工M/L 剪力(KN) (KN/m) (M) (KN) (KN) V”=qL/2-工 M/L V“ =qL/2+》M/L 4 3 48 2 48 1 注: 表内剪力按调幅前、后的大者取用。 3、活荷载作用下柱轴力计算 活荷载作用下A柱轴力计算见表7-16。 表7-16 活荷载作用下A柱轴力计算表 柱号 层次 截面 横梁剪力 纵梁传来 柱重 A N (kN) 柱轴力(KN) A C柱 4 柱顶 1 柱底 0 3 柱顶 0 柱底 0 2 柱顶 0 柱底 0 1 柱顶 0 柱底 0 B柱 4 柱顶 X2= 0 柱底 0 3 柱顶 48X2= 96 63 0 159 柱底 0 2 柱顶 48X2= 96 63 0 159 柱底 0 1 柱顶 X2= 63 0 柱底 0 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见图 7-12。 六、内力组合及调整 <一>框架梁的内力组合 在恒载和活荷载作用下,跨间M 可近似取跨中的M代替。 MAX M = iqL2-(M +M )/2 MAX 8 左 右 式中 M 、M ---梁左右端弯矩。 左右 跨中M若小于十ql2,应取M=十ql2 16 16 在竖向荷载与地震力组合时,跨间最大弯矩M采用数解法计算。如图7-13所 GE 示。 EA EB RA,RB---竖向荷载与地震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梁端反力。 AB 对 R 作用点取矩,R=qL/2-1/L (M - M + M + M B A GB GA EA EB x处截面弯矩为:M=Rx-qx2/2-M + M A GA EA 由dM/dx=O。可求得跨间M 的位置为x =R /q MAX 1 A 将X代入任一截面x处的弯矩表达式,可求得跨间最大弯矩为 1 M =M =R 2/2q-M +M =qx2/2-M +M MAX GE A GA EA GA EA 当右震时,公式中M、M反号。 EA EB Mge及x的具体数值见表7 — 17。 GE 1 表7-17 Mge及耳值计算 跨 层 (恒+活) 地震 q l R. X M M GA KNm M GB KNm M EA KNm M EB KNm KN/M M 左震 KN 右震 KN 左震 M 右震 M 左震 KNm 右震 KNm A B 4 116 3 262 5 2 262 5 1 415 11 360 注:①当x >L或x <0时,表示最大弯矩发生在支座处,应取x =L或x=0, 1 1 1 1 用 M=R x-qx2/2-M ±M 计算 M ; A GA EA GE ②表中恒载和活荷载的组合,梁端弯距取调幅后的数值; ③表中 q 值按(恒+活)计算。 梁内力组合见表 7—18。 (二)框架柱内力组合 框架柱取每层柱顶和柱底两个控制截面,A柱内力组合见表7 — 19。B柱内力组 合见表 7—20。 表 7-18 框架梁内力组合 层 次 位置 内力 荷载类别 竖荷组合竖向荷载与地震力组合 恒载① 活载② 地震③ ①+② (①+②)土③ 4 A4右 M 土 -147 V 96 B4左 M 土 V 跨中 M AB 3 A右 M 土 V 89 B左 M 土 V 跨中 M AB 2 A右 M 土 V B左 M 13 土 V 48 跨中 M AB 1 A右 M 土 V Bj左 M 土 V 跨中 M AB 360 表 7-19 A 柱内力组合 层 次 位 置 内 力 荷载类别 竖向荷组合 竖向荷载与地震力组合 恒载① 活载② 地荷③ ①+② (①+②)土③ 4 柱 顶 M 土 76 N 土 290 231 柱 底 M 土 35 N 土 308 326 266 3 柱 顶 M 土 N 土 柱 底 M 土 86 N 土 338 2 柱 底 M 土 N 408 土 621 643 449 柱 底 M 土 111 N 土 1 柱 顶 M 土 N 土 1029 柱 底 M 土 326 N 土 675 表 7-20 B 柱内力组合表 层 次 位 置 内 力 荷载类别 竖荷组合 竖向荷载与地震力组合 恒载① 活载② 地荷③ ①+② (①+②)土③ 4 柱 M 0 0 土 0 顶 N 0 511 482 482 柱 底 M 0 0 土 0 N 0 3 柱 顶 M 0 0 土 0 N 0 柱 底 M 0 0 土 0 N 0 2 柱 顶 M 0 0 土 0 238 238 N 0 836 柱 底 M 0 0 土 0 238 238 N 0 1130 974 974 1 柱 顶 M 0 0 土 0 238 238 N 0 1685 1402 1402 柱 底 M 0 0 土 0 N 0 1732 (三)内力调整 强柱弱梁要求 根据《抗震规范》6.2.2 条,梁柱节点处的柱端弯距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要求: 工M =n工M c c b 式中工M —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距设计值之和, c 上下柱端的弯距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 工M —节点左右梁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距设计值之和; b 耳—柱端弯距增大系数,一级取;二级取;三级取。 c 耳工M cb 具体计算过程详表 7-21。 节 点 组合 M cu M cd Y M c M i b Mr b 耳Y M c b M ' cu M' cd A1 G + E 0 316 G-E -111 -235 -346 0 -375 -450 -144 -305 B1 G + E 238 238 476 G-E -238 -238 -476 -311 -99 -493 -246 -246 表 7-21 梁柱节点处柱端弯距调整计算表 注:表中M'=寻cu耳工M cu c b ;M' cd M cd M M 使杆端顺时针转动为+。 强剪弱弯的要求 为保证梁柱的延性,梁端及柱端的抗剪能力应大于抗弯能力。 (1)《抗震规范》6.2.4 条规定:二级框架梁端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 调整。 V =n (Ml + Mr)/1 + V vb b b n Gb 式中:V^—梁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Gb Ml、M r —分别为梁左右端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组合的弯距设计值; bb n —梁端剪力增大系数,二级取。 vb 具体计算过程详表 7— 22。 表 7—22 梁端剪力设计值调整计算表 杆 件 组 合 V Gb KN l n m M i b KNm M r b KNm n (Mi + Mr )/1 vb b b n V (KN) 左 右 左 右 AB 1 1 G + E 一 G —E — 374 — 311 135 — 135 注:V = 1.2(恒+ 0.5活)l /2, M使杆件顺时针转动为+。 Gb n (2)《抗震规范》6.2.5 条规定:二级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调整。 V =n (Mb + Mt)/H vc c c n 式中:Mt、Mb —分别为柱的上下端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距设计值; cc n —柱剪力增大系数,二级取; vc H —柱净高 。 n 具体计算过程详表 7— 23。 表 7—23 柱端剪力设计值调整计算表 杆件 组合 H n m Mt c KNm M b c KNm V =n (Mb + Mt)/H vc c c n 上 下 A A 1 0 G + E 326 G —E 一 — 303 — 133 — 133 BB 1 0 G + E 238 148 148 G —E — 238 一 — 148 — 148 注:M使杆件顺时针转动为+, V使杆件顺时针转动为+。 (3)底层柱柱底弯距的调整 根据《抗震规范》6.2.3 条二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距设计值 应乘增大系数。底层柱纵向钢筋宜按上下端的不利情况配置。 故 A 柱 G + E: N=X=1344KN G —E: N = 675X = B 柱 G + E: N=X = G — E: N=X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四层框架结构设计计算书(毕业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1733518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