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我与地坛》教案 粤教版必修1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21542049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我与地坛》教案 粤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我与地坛》教案 粤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我与地坛》教案 粤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我与地坛》教案 粤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之《我与地坛》教案 粤教版必修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与地坛(节选 )教学目标解开“我”与“地坛”两者之间的关系,领悟史铁生“荒芜冷落(失魂落魄)生机盎然(真爱生命)活力永存(活出精彩)”的心路历程。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读景物描写与“怎样活”的关系,深度理解地坛与我的关系。教学思路本文作为苏教版必修二的第一板块“珍爱生命”下的第一篇文章,应在传统文本研读的基础上,侧重引导以学生的内心体验为理念的活动设计教学环节;在重视学生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更注重学生在文学鉴赏活动中不断丰富的情感,尝试去初步地领悟生命的真谛。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重点研读与摹写第一部分。第2课时重点体验第二部分的情感。课前准备:1、阅读我与地坛全文。认真朗读课文,圈画文中要点、

2、疑点,关注细节描写。把想到的问题写在句子边上;画出认为写的好的语句,试着用一两个词语写出感受或理由。2、搜索有效信息。(有关史铁生的评价。)3、了解学生。学生生活阅历浅,未经过较大的挫折和打击,没有苦难的体会,很难理解生命的可贵的意义。在学生心灵中种下一颗珍爱生命的种子。4、课件制作。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我们今天要了解的是一个被命运打倒而最终又站起来的人与一座古园的故事。二、 作者介绍 史铁生,

3、从小生长在北京。 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18岁年去陕西延安地区插队,21岁因积劳成疾双腿瘫痪回北京住进医院,那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23岁始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历时七年;其间自学写作。30岁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病隙笔记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或许“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意思,至今竟也不死。)Ppt出示地坛图片:地坛公园、地坛牡丹园提示:括号里的内容可以不讲。重点介绍史铁生的近况,了解他承受的日益沉重的苦难,借助病隙笔记中的片段体会

4、他今天对苦难的感受与态度。三、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本文,课前质疑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老师帮你们做了一个统计。(ppt展示)同学们这种质疑问难的阅读方式很好,提出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其实阅读就是一场发现之旅,如何发现呢?就是要看写什么(形象)怎么写(手法)为什么写(意图)。别看这种方法简单,恩格斯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问题统计1.作者笔下的地坛与“我”有着怎样的关系?(5个组)2.文章第2段,“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是不是重复?(4个组)3.为什么作者说那儿是“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3个组)4.怎样理解“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4个组)5.作者对生与

5、死的思考什么?为什么先考虑“死”再考虑“生”?(6个组)6. 为什么是“窥看自己的心魂”,而不是走进自己的内心呢?(1个组)7.第7段六个“譬如”如何理解?(5个组)8.作者在园中待过后,是如何做的?对你有何启示?(2个组)四、研习文本,品读语言,领会深意。1、老师把同学们的问题做了一个整合,你们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ppt展示)文章的标题是“我与地坛”,就已经告诉我们,文章有两条线索:我、地坛。为什么作者在这里思考生与死?这是你们提的最多的问题,也是文章的核心问题。(1)史铁生当年为什么来地坛?(2)地坛与史铁生是怎样的关系?(3)地坛中的生命给了我们和史铁生怎样的印象?(4)史铁生来地坛

6、的最初几年一直在想什么问题?想明白没有呢?(5)史铁生对怎样活的问题想清楚了吗?15年了,史铁生为什么还要不断去地坛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6)此时,地坛又给了他怎样的启示呢?六组“譬如”的景象有没有一些共性特征?地坛给史铁生带来了怎样的启示?(7)史铁生为什么还要“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呢?(1)(2)两个问题为一组,(3)(4)两个问题为一组,(5)(6)(7)三个问题为一组。(2)(3)(6)为主要问题。剩下的为衔接过渡性问题。本课第一部分的思路主线是三处景物描写,三处景物描写梳理出作者的心历路程,这三处中第三处为难点及重点。2、问题解析(1)史铁生当年为什么来地坛

7、?(问题层次分解:史铁生当年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地坛给了他什么?)简单讲文本依据: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过渡性选择:在一个被人遗忘的僻静之所,逃避痛苦,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思考生与死的问题。(2)地坛与史铁生是怎样的关系?(朗读第3段的重要语句,如“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等语句。)重点点拨文本依据: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

8、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过渡性总结:地坛四百年前有过辉煌,如今变得冷落。史铁生也曾有过狂妄的年龄,如今变得沉静、安祥。对史铁生来说,地坛是与之有着相似命运的知音,史铁生在这里看到了自己的身影。(3)地坛中的生命给了我们和史铁生怎样的印象?(朗读第5段的重要语句)重点点拨:先回答给我们怎样的印象,在回答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印象。文本依据:“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

9、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过渡性小结:同第一处景物描写相比,作者从荒芜中窥出生机。园子中的小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自己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甚至可以说是生机盎然。(4)史铁生来地坛的最初几年一直在想什么问题?想明白没有呢?(学生就可回答)文本依据: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

10、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过渡性小结:对史铁生这样一个生活在痛苦中的人来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所以,他怎样选择了呢?(活下去。)(5)史铁生对怎样活的问题想清楚了吗?15年了,史铁生为什么还要不断去地坛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学生就可回答)文本依据: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过渡性小结:史铁生不断要“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与苦难继续做着内心的挣扎与斗争,继续思考着如何生的问题。既要与无法

11、摆脱的痛苦相依相伴,又要以豁达的心态品味苦难的滋味。对一个心理敏感的作家而言,他的痛苦是双层的,从肉体到精神,这种痛苦比之一般人要体会得更深。(6)此时,地坛又给了他怎样的启示呢?六组“譬如”的景象有没有一些共性特征?地坛给史铁生带来了怎样的启示?(重点点拨)文本依据: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

12、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解读:这一段是景物描写,也是对生命的解读。你读懂了吗?我们先做个训练,把这些景物概括一下,比如第一个“譬如”的内容可概括为“落日的灿烂”。(学生阅读思考2分钟)明确: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古柏的镇静、草木泥土的气味、落叶的味道。解读:景物描写与怎么活有怎样的关系?讨论思考。明确:落日的灿烂、落叶的味道等使我想到死亡,但面对死亡也要尽力活出自己的精彩。落日的灿烂、雨燕的高歌、

13、孩子的脚印、古柏的镇静、草木泥土的气味、落叶的味道这些景物是亘古不变的,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任谁也不能改变。过渡性小结:(落日寂静的光辉、落寞的雨燕、雪地上孩子的脚印、始终镇静站立的古柏、暴雨激起的草木和泥土气味、秋天早霜后的落叶,)它们形体虽被“肆意雕琢”,生命处于低谷甚至濒临死亡,但它们对生命与欢乐的渴望。对现实生存价值的追求,却“任谁也不能改变”。由此,史铁生悟到了自己活着的理由,并选择了自己活着的方式:残废却不颓废!(7)史铁生为什么还要“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呢?(简单点拨) 小结:“味道只能闻”,身临其境才能激起曾经的记忆,激起曾留在地坛的所有情感和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思想。地坛

14、自然成为苦难中的史铁生赖以生存的精神源泉和灵魂归依之所。而地坛留给他的“全部情感和意蕴”也作为他的“往事”,以独有的价值成为他馈赠给所有人的一笔精神财富。五、带给个人的启示。(学生自由阐发。)六、总结。(ppt展示文字简明扼要。)再次来回顾一下史铁生的这段心路历程:被人遗弃的古园被社会遗弃的人荒芜但并不衰败残疾但并不消极古园被肆意雕琢,不能改变躯体遭受残疾,但精神不变 从苦闷、绝望到释然,顽强的史铁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救赎之路。几年后,当他的第一篇小说获奖的时候,他从轮椅上被那些健康的朋友高高抛弃,人们欢呼着,而这个青年的头虽然倔强地挺着,但他的眼泪却百感交集的流了下来。他说,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

15、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曲我们的智慧。七、作业:1. 参照史铁生的言语形式,结合一个或一片景物来叙写他的感受和获得的启示,尽量模仿作者的用词和语气及他的写法,尽量和原文保持一致。2.给作家史铁生写封信,谈一下你的阅读体会。教后反思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提出“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第一次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

16、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三次备课,三个关注重点(自我经验、文献资料、课堂现实)和两次反思(经验与理念、设计与现实)的课堂改革经验,无一例外是教师成长的捷径。于漪老师说:“坚持三年,必成名师。”是否成为名师不重要,如果真能这样做,肯定会有大的进步而我在备课时,却急于找资料,名家教学实录、优秀教学设计等等,形成的教案根本不是自己的思考,而是东抓一块、西抓一点拼凑的。而且备了知识,备不了教法、学法,对教学重点难点一知半解或者模糊不清。所以我想备课必须首先吃透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解读模式,这样自己不会被参考资料束缚思维,从而形成第一次备课教案;然后借鉴

17、名家教学策略,吃透名师研读文本的思路,教学过程的思路,对比备课,查缺补漏,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最后在教学中实践,实践再指导修改教案,关注细节。总之,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坚持三次备课,一定会取得巨大的进步补充选教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我与地坛(节选)的言语形式,并通过角色扮演式的言语形式的练习体验史铁生在地坛中获得的启示。一、活动体验,情感致知。(一)史铁生的“言语形式”有些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注意我与地坛的独特的言语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进行模仿学习。)【明确】像妈妈说话似乎唠叨,比如说,“我选择了四中,或者说四中选择了我”。 前一句是说我的选择,而后一句说明我只达四中

18、的要求,四中接受了我。所以“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句其中是有寓意的,没瘫痪时,是以家为中心,所以说地坛离我家很近;瘫痪了,是以地坛为中心,所以说是我家离地坛很近。还可以这样理解:前一句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说,强调中心是我家,地坛只是家外一点;后一句从精神层面来说,强调中心是地坛,这是我心灵的栖息地,这是我逃避现实世界的地方,这是我十多年待得时间最长的地方,家只是地坛外的一点。貌似唠叨,实则深有用意。语言简练是一种美,反复也是一种美。再看六个“譬如”,这些句子都相当地有文艺性,而且其中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也是别出心裁的,比如雨燕把天地叫喊的苍凉,暴雨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

19、泥土的气味,再比如,味道是熨帖而微苦的,等等,这些新奇的搭配,放在试卷上,叫病句,放到作品中,那就叫文学。(可建议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模仿。)二、五分钟登台展示请参照史铁生的言语形式,结合一个或一片景物来叙写他的感受和获得的启示,尽量模仿作者的用词和语气及他的写法,尽量和原文保持一致。小组交流,合作学习。每组选一名同学登台展示。面对无法回避的苦难或残缺,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但丁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屠格涅夫说:“我愿意放弃光明世界里的一切进到那无尽的黑暗世界中去。” 这些是面对苦难的傲然与勇气。 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史铁生这位残疾却并不颓废的人将个人的苦难往事化为警醒世人的思想财富。 这些是面对苦难的坚强与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