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教案5篇

收藏

编号:21444259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7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3-05-29
10
积分
关 键 词:
小学 六年级 教案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教案5篇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 类 摄入量/克 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 50   奶类和豆类 450   鱼、禽、肉、蛋等类 600   蔬菜和水果类 900   谷类 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谈话:这张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你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人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人量的百分之几)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2   ?神奇的丝瓜》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2.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3.能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思   1引入。大家见过丝瓜吗?说说自己见到过的丝瓜是什么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自己见到过的丝瓜。(平凡、普通等)   2质疑。可在季羡林先生笔下,丝瓜却是“神奇”的。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季羡林。   学生读了课题可能就会产生疑问,应及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丝瓜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三、理清脉络,理解“神奇”   1再读课文,说说丝瓜的生长过程。   2抓住主要事件,了解丝瓜的神奇。   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   3体会情感,体会丝瓜的神奇。   (1)勾画出作者对丝瓜认识变化的词句。读后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2)重点指导:“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丝瓜如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会考虑哪些问题?   四、体会丝瓜品格,领悟人生态度   1“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   2“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1)“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的是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   (2)你从中悟出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的认识。   五、拓展练习   细致地观察你身边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发现它的“神奇”之处,然后写出来。在写出事物特点的同时,写出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感的变化,还可写一点你的感想。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3   教材简析:   在西雅图的土地上,回荡着印第安酋长西雅图的著名演说。文章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表达了人们对土地的爱。   知识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能力目标: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情感目标:   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7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   “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着真诚的叮嘱,配上音乐,再去读读西雅图的话,齐读——————————。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比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具准备: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小旗   教学过程:   一、 沟通点、线、面、体之间关系   1、 多媒体出示:带着问题欣赏奥运会场景,   问题:2008、8、8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当天晚上8:08的开幕式,看了吗?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开幕式好吗?这些图中有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些点线面体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一个任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的镜头入手,很自然的把点线面体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就存在于身边。)   2、点动成线   我们看看燃放烟花的图片,烟花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看到烟花是很多点运动形成,成了一条条的线)。   看过流星吗?流星划过星空会形成什么?(演示多媒体)   同学们还可以自己举个象这样的例子吗?(风扇转动,风扇上的一点快速转动成一条曲线;车轮上的蝴蝶结经过转动后成一条曲线;射击时子弹的运动轨迹)   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点快速运动可以形成了一条曲线或者直线)。   3、线动成面(演示多媒体)   奥运会期间,中国迎来了很多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这么多人他们只能分住在不同的酒店、宾馆。而各个比赛地点离住所较远,他们要从住所到各个比赛地点,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汽车)   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上的雨刷,雨刷可以看成一条什么?(线段)现在让我们来观察雨刷擦玻璃的过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雨刷擦过的面是个扇形,雨刷经过旋转会形成一个平面),   偏平的油漆刷子,刷子涂过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可以自己在举个例子吗?(线编织而成布;卷轴展开时)刚才举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经论:线经过运动会得到一个平面。   4、 面动成体(演示多媒体)   比赛完了,运动员们回到酒店,他们开门了,你们看酒店的旋转门,观察这个旋转门,你们想象得出这个门经过旋转后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   拿出制作的小旗,有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小旗,这些都是平面图形,先来看长方形,猜猜它转动后成什么图形,(圆柱)想不想自己尝试一下?向一个方向旋转,转动小旗。你发现了什么?绕哪里旋转?(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形成圆柱)。   想象一下,下面的两个图形,绕轴旋转,会形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刚才我们把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半圆小旗,经过旋转分别成了什么立体图形? (圆锥、圆柱、球体,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这些立体图形是如何得到的?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5、 总结   能用自己话总结一下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吗?(板书:点———线———面———体)   (点运动形成线,线运动形成面,面运动形成体。)圆柱形的压路机经过旋转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的面,长方形的面经过折可以得到一条线段,那如何做可以得到一个点呢?点是构成线的基本要素,线是构成面的基本要素,面是构成体的基本要素,这里点是最基本的要素。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知识,使学生在动态中充分感悟点运动形成线,线运动形成面,面运动形成体,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建立模型   颗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体,在这些立体图形中,长方体、正方体我们已经研究过它们的特征、还学过表面积和体积。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师板书课题。)   1、圆柱的认识。   ①把你们准备的圆柱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下面我们就研究一下圆柱到底有哪些特征。   ②师将圆柱体透视图贴于黑板。   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观察圆柱体有什么特征?先独立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   ④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有序地总结圆柱体的特征,并在圆柱透视图旁板书。   2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2个圆   1个侧面,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无数条高   (在教学侧面展开图时,师让学生用剪刀将圆柱形纸筒剪开,体会沿高剪,展开后是长方形,斜着沿直线剪,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   (在教学圆柱的高时,先拿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体,让学生描述什么是圆柱的高,有几条高?体会圆柱有无数条高及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再让学生指出透视图上圆柱的高)   ⑤学生边总结圆柱的特征,师边演示课件,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圆柱、圆台、圆锥的过渡与比较。   师课件出示圆柱透视图,演示上底面逐渐缩小,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现在还是不是圆柱?为什么? 师告诉学生这样的形体叫做圆台。   课件演示上底面继续缩小,变成一个点,它叫什么?   3、认识圆锥。   ① 能不能和圆柱对比着研究一下,圆锥有哪些特征?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② 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有序归纳,并在圆锥透视图旁板书。   1个顶点   1个底面,是个圆   1个侧面,展开是扇形   1条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有几条高?先让学生尝试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再让学生尝试在透视图上画出圆锥的高)   ③学生总结圆锥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4、圆柱与圆锥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侧面都是曲面。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   不同点: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形。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根据你的理解,能不能说说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而圆锥只有1条高?   (设计意图: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之前,我就先让学生制作圆柱和圆锥,所以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生已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不必教师的讲解,就可以自己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三、练习应用   1、下面哪些形体是圆柱体?   2、想一想,连一连。(课本第四面第四题)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是圆锥体积的2倍,立即引起其他同学的反对:“是3倍”。师: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倍还是3倍?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继续研究的。)   小学六年级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方法:   创设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强化   课件演示:出示一支圆柱形铅笔。   教师问:同学们这支铅笔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说说它具有什么特征吗?   生:是圆柱体。它的特征是:圆柱有三个面,有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有一个侧面是曲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圆柱的特征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几何形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   课件:用转笔刀削铅笔,把削成的笔尖部分(圆锥体)垂直切下来。   问:这还是圆柱体吗?被切下来的是什么几何形体呢?   生:不是。是圆锥体。   师揭示课题: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所学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探究体验。   1、列举,提出问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你都看到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锥体的?你也可以把课下收集的圆锥形物体拿出来给大家看。   生1:冰激凌外壳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2:有的帽子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3:漏斗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生4:盖房子用的铅锤的形状是圆锥体的。   ……   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1、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2、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3、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4、我想知道圆锥的体积应怎样计算?   5、我想知道圆锥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生:手拿圆锥体模型观察、想。   师:把你观察到的,感觉到的告诉给你小组的同学,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和学生一起进行探讨。   师:哪组愿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   生汇报:(预设展示过程)   a、圆锥的特征。   ①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②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③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④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⑤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⑥圆锥在桌子上滚动时,既不朝前走,也不朝后走,它总是绕着一点画圆。   b、圆锥的高   ①我们发现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②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我们认为圆锥只有一条高。   ③圆锥的高是圆锥的底面到顶点的线段的长。   ④我们认为他们说的不准确,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它应该有无数条高。因为从圆锥的顶点引一条与底面平行的线,这样就可以作出无数条高。   师:同学们对于圆锥的高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谁的说法是正确呢?请同学们小组进行讨论。   生:小组进行讨论。   师:哪些同学同意某某的说法。老师也同意这位同学的说法。请同学们仔细看屏幕。(课件演示圆锥的高)   师:这条黑色的虚线就是圆锥的高。谁愿意说说圆锥的高指的是什么?   生试说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圆锥只有一条高。因为圆锥只有一个顶点和一个底面圆心。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看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谁来读。   (指名读、齐读高的定义)   师:哪一组还有发现。   c、圆锥的侧面展开。   我们发现圆锥的侧面展开是扇形。(举起给同学们看,一名同学把展开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教师用课件演示侧面展开的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请同学们拿起圆锥体模型,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小组互相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师:谁愿意到前面说说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两名学生到前面来说   3、由实物抽象出几何图   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老师这有三幅圆锥体实物图,请同学们看。(课件展示)圆锥的几何图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仔细看(课件展示)画图时看不见的部分应怎样画?(课件演示)   这就是圆锥的几何图   生:用虚线画。   师:同学们看黑板这是圆锥的几何图。(教师边说边揭开贴纸)谁能到前面对照圆锥的几何图说说你都学会了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学生到前面说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圆锥是什么样子的?   4、探究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呢?先想一想,然后利用课下大家准备的材料,小组同学共同探究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学生汇报: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测量的,先把圆锥底面放平,用直尺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用三角板竖直地量出圆锥的高   生2:我们小组的方法和他们的差不多,只是用小尺竖立在桌面上,然后用三角板通过顶点与直尺垂直。   生3:我认为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测量准确。因为三角板这样放在圆锥的顶点上可以与直尺保持垂直,准确地测量出高   生4:我们是这样测量的,把圆锥的底面朝下倒立在桌面上,把小尺放在圆锥的底面上,然后用三角板垂直地测量出顶点到底面之间的距离。   生5: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太好,因为这种方法不能使用于所有的圆锥,比如,一个大的小麦堆,能把它倒过来测量它的高吗?   生6:我们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该注意小尺测量时要从“0”刻度开始。   四、看书质疑。   五、课堂练习   1、在下面的图形中找出哪些是圆锥。   课本练习十二1题   2、判断。(打手势)   (1)圆锥的侧面是曲面。()   (2)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圆锥侧面展开也是长方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锥的高。()   (4)圆锥的底面是圆形。()   3、练习十二2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   到室外找一些沙子或土堆成一个圆锥形,想办法测量出它的高,可以两个人进行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小学六年级教案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14442599.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