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训练名词解释、简答

收藏

编号:21342958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59.94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3-05-25
20
积分
关 键 词:
运动 生理 训练 名词解释 简答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1. 运动生理学: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基础上,通过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研究人体生理机能 的反应与适应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 刺激:各种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条件变化。 3. *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能力 4. *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及调节过程。 5. *反馈:在人体整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往往被调节的器官(效应器),在功 能活动发生改变时,其变化的信息又可以通过回路反映到调节系统,改变其调节的强度, 形成一种调节回路,这种调节方式就叫做反馈。 6. 新陈代谢:生物体在不断的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7. *能量连续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途径之间,以及各能 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形成的一个连续统一体,称为--- 8. *氧热价:通常把不同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过程中,每消耗 1L 氧所产生的热量称 为该物质的氧热价。 9. 食物的热价:1 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时所产生的热量。 10. *呼吸商:生理学把机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的C02量与摄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 11. *基础代谢率: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 12. 基础代谢:指人体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 13. 运动终板: 14. *静息电位: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15. *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作用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可逆行 波动。 16. *局部兴奋:在低于阈强度的刺激作用下,不能引起动作电位,造成的只局限在受刺激 部位的局部范围的原有静息电位的轻度减少。 17. 缩短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 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18. *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 形式称为拉长收缩。又称 离心收缩。 19.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 形式。 20. *绝对力量:一块肌肉在对抗它所能勉强移动的负荷下收缩所产生的最大张力 21. *比肌力:肌肉每平方厘米生理横断面所发挥的最大力量。 22. 爆发力:在涌动技术中,通常把力和速度的乘积称为 23. 肌纤维类型的百分构成: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在肌肉中所占的百分比。 24. *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25. 运动单位募集:指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 26. 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可优先造成主要运动肌肉内部某类型肌纤维 的肥大的现象。 27. 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包括外呼吸(肺通气和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 运输和内呼吸 28. 肺通气:肺俞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9. *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通常情况总是低于大气压,所以一般称胸内负压。 30.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成人男3500ml 女2500ml 31. 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6—8L/min 32. 最大通气量: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33. 肺通气当量: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 34. 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35. *氧扩散容量:指呼吸膜两侧的氧分压差为0.13kPa (ImmHg)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 36.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称为--- 37.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平均75次/min 38.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所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55%---65% 39.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钟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5L/min 40. *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41.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称为心力储备 或心泵功能储备。 42. *需氧量: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 250ml/min. 43. 吸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 氧量。 又称 耗氧量。 44. *摄氧量: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利用或消耗的 氧量。 45. *最大吸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 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 46. 氧亏:人在进行运动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 47. 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 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 48. *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 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 49. 运动性尿蛋白: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 50. 位觉(前庭觉):身体进行各种(包括正负加速)运动和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 51. 本体感觉:肌肉被牵张以及肌肉收缩和关节伸展时产生的感觉。 52. *运动神经元池:支配某一肌肉的一群运动神经元。 53. *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张时期伸长时,引起受牵 张的肌肉反射性收缩,该反射称为---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站立姿势。 54. *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受牵拉肌肉的紧张性收缩。(它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 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55. 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 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 姿势反射可分为:状 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运动反射和旋转运动反射 四种。 56. 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 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 57. 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58. 旋转运动反射: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 射活动。 59. 直线运动反射:人体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活动时,产生肌肉张力重新调 配以恢复常态的反射。 60. *运动技能:人体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技能。 61. *随意运动:是一种受意志所控制的躯体运动形式,是由大脑皮层直接控制,是在反射 性运动基础上形成的,它包含着大量的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62. *分化抑制:条件反射的分化的结果是,对强化的刺激产生反应,而对未被强化的近似 刺激产生抑制,这种抑制称为 63. *动力定型:大脑皮质对外界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应 的现象。 64.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它充当着信息传 递者。 65. *生理应激: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少见的强烈刺激引起的反应和恢复过程的总称。 66. 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67. *稳定状态:在进行运动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 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不大的水平上的这种功能状态。 68. * “极点”:进行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周期性运动时,在运动进行到某一时程间, 锻炼者常常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加剧、肌肉 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69.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运动,不久,一些不良 生理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状态称为 70. 运动性疲劳: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运动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 生理现象。 71. 身体素质:人体个器官系统得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 72. 肌肉生理横断面:指横切某块肌肉所有肌纤维所得的横断面面积。(决定肌肉力量的重 要因素) 73. *负荷阈:指体育课和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至高限的范围。 74. 基础心率:清晨起床前,清醒,空腹,静卧时的心率。 75. 氧脉搏:指组织的每搏出量中摄取的氧量,即吸氧量与心率之比。 76. *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健身活动者的体质和健康情况已处方的形式确定运动的种类、 时间、强度、频率与注意事项,它是体育活动者进行身体活动的指导性条款。 77. *敏感期:在身体素质发育的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某项素质发育速度特别快,称这段时 间为该项身体素质的快速增长期或敏感期。 78. 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儿童少年各项身体素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现象。 79. *月经周期:女性从青春期至生殖机能停止时止,其卵巢和附属生殖器在结构和机能上 出现的规律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殖周期,又称月经周期。 80. *主动转运:指通过细胞膜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由膜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 的转运过程。 81. *生理负荷量: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量或范围。 82. *活动性休息:指体育课或训练课的结束部分,为消除机体疲劳,所做的轻微放松练习 或更换运动练习。 83. *突触的可塑性: 84. *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兴奋触发肌肉收缩的过程。 85.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P238 86. *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练习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 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对氧的需要的这种状态称为 (主 要特点是 出现氧亏)。 87. 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小强度和中等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所 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需氧量和吸氧量保持动态平衡的这种状态。 第二部分简答题 1. 简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调节机制。 (1)稳态:在通常状态下,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意义:内环境是体内多数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保持稳态,使细胞的各种 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得以正常进行。 (3)机制:稳态是一个复杂的、由机体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它包括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和组织器官的自身调节等,一方面体内代谢过程使相对稳定遭受破坏,另一方面又 通过上述调节使平衡得到恢复。剧烈运动导致的稳态变化,除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外,更重要 的是通过适应机制有目的地实现。 2. 人体功能活动的三种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 特点:迅速、短暂、局限。 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机制。基本方式:反射。 (2)体液调节 特点:缓慢、持久、广泛。 (激素—血液循环—神经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特点:自身调节幅度较小,也不十分灵敏。 3. 三种能源系统为什么能够满足不同强度的运动需要? 这是由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所决定的 (1) 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特点:供能时间7.5S左右。 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等物质。 磷酸原系统是一切高功率输出运动项目的物质基础,数秒内要发挥最大能量输出,只能 依靠磷酸原系统。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等运动项目。 (2) 乳酸能系统(糖酵解系统)特点:功能时间lmin以内 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不需要氧气,产生致疲劳物质乳酸。 乳酸能系统保证磷酸原系统最大供能后仍能维持数十秒快速供能,以应付机体短时间内 的快速需要。该系统是1分钟以内要求高功率输出运动的物质基础。 (3) 有氧氧化系统特点: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不产生乳酸。 该系统是长时间耐力活动的物质基础。 4. 试述能量统一体理论及其在体育实践中的运用?/ (1) 运动生理学把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途径之间,以及能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 形成的一个连续统一体称为能量连续统一体。 在一项运动中,三种能量系统供能百分比和活动时间及其输出功率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 时间越短,功率输出越大,能量需要也越多。能量统一体的一端时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如 100M),主要由磷酸原系统供能使ATP再合成;另一端是运动时间长、强度小的运动(如 马拉松跑),几乎全部由有氧系统供能时ATP再合成;中间区域的运动,由有氧系统和无氧 系统一不同的比例供能使ATP再合成。 (2) 能量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① 着重发展起主要作用的供能系统 能量统一体理论提示,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主要的供能系统是不同的,在制定教学和训练计 划时,应着重发展在该项目中起主导作用的供能系统。如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应重点发展无氧 系统得供能能力。 ② 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当确定应着重发展的供能系统后,关键是选择有效的训练方法,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5. 如何理解肌肉活动能量代谢的动态变化特征? (1)ATP供能的连续性 肌肉工作所完成的各种运动形式即技术动作,可能是周期性、 非周期性的、混合性的;也可能是间断性的、连续性的。在完成所有运动时,能量供应必须 是连续的,否则肌肉工作会因能量供应中断而无法实现。也就是说,ATP的消耗与其再合成 之间必须是连续性的。 (2) 耗能与产能之间的匹配性 肌肉活动随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对能量需求有所不同。强度 越大,耗能也越大,这就要求产能速率必须与耗能强度相匹配。否则运动就不能以该强度持 续运动,这是由ATP供能的连续性决定的。 (3) 供能途径与强度的对应性 肌肉完成不同强度的运动时,优先启动不同的供能系统与 强度的对应性是由产能和耗能速率的匹配关系决定的。 (4) 无氧供能的暂时性 由于无氧代谢的终产物会很快限制其代谢过程,因此无氧供能维 持的时间只能是暂时的。 6. 如何用运动强度与时间的变量因素对运动中能量代谢进行动态分析? 运动时影响肌肉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两个变量,二者之间是一个反 比关系。具体表现是:强度大,维持时间必然短;时间长,维持强度一定小。 (1) 最大强度的短时间运动 包括爆发式非周期性和连续式周期性最大强度运动。最大强 度的运动必须启动能量输出功率最快的 磷酸原系统。由于该系统供能克持续7.5秒左右, 因此首先动用CP供能。当达到CP供能极限而运动还必须持续下去时,必然启动能量输出 功率次之的乳酸能系统,表现为运动强度略有下降,直至运动结束。该运动一般不会超过2 分钟,以无氧供能为基础。 (2) 中低强度的长时间运动 由于该运动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相对要小,它适应最大有 氧工作能力的范围。如马拉松等,必然以有氧供能为基础。由于脂肪氧化时动员慢、耗氧量 大、输出功率小于糖等特点,故运动前期以启动糖氧化供能为主,后期岁糖的消耗程度增加 而逐渐过渡到以脂肪氧化供能为主。但在后期的加速、冲刺阶段,仍动用糖靠无氧方式供能。 (3) 递增强度的力竭性运动 开始阶段,运动强度小耗能速率低,启动有氧氧化系统供能。 随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有氧供能达到最大输出功率时仍不能满足需要,必然动用无氧供能 系统,直至力竭。 (4) 强度变换的持续性运动 该运动是以无氧供能为特征,以有氧供能为基础的混合性运 动。其特点是:以CP供能快速完成技战术的配合,间歇时靠有氧能力及时恢复的持续性运 动,乳酸能参与比例较小。 7.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一定的强度- 时间变化率 8.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 膜电位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离子的跨膜运动。 (1) 、静息电位的成因:细胞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而膜外K+浓度低于膜内,静息时 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这样K+离子的外流就使膜处于极化状态,产生了静息电位,静息 电位相当于钾的平衡电位。 (2) 、动作电位的成因:动作电位的成因起自于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当膜去极化达到与 电位水平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Na+的迅速大量内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除极相 (上升支);当膜电位接近峰值水平时,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下降,而对K+通透性提高, K+的外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复极相(下降支)。 9. 试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与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和特点 (1) 机制不同: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布是一电信号的方式,是建立在局部电流学说机制上的。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播是以化学信号的方式,突触传递。 (2) 在神经纤维传导双向传导,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单向传递 (3) 在神经纤维传导具有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高敏感性 (4) 在神经纤维传导速度相对比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快,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有时间延搁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是? A 生理完整性 B 双向传导 C 不衰减和相对不 疲劳 D 绝缘性 #、神经在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是? A 化学传递 B 兴奋的传递是1对 1 的 C 单向 传递 D 时间延搁 E 高敏感性) 10. 何谓肌肉收缩的滑行理论?指出其直接的实验依据。 (1) 该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 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 粗肌丝之间的滑动。亦即由 Z 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移动。结 果个相邻 Z 线都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 度缩短。 (2) 实验依据:肌肉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而明带的长度缩短,与此同时,暗带中央的H 区也相应变窄,这种变化只能用粗细肌丝之间的相对运动来解释。 11. 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从肌细胞兴奋开始,肌肉收缩的全过程应包括三个相互衔接的环节: a 兴奋--收缩偶联 b 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c收缩肌肉的舒张。 (1) 兴奋—收缩偶联:指肌细胞兴奋触发肌肉收缩的过程。 它至少包括三个步骤:①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②三联管结构传递信息 ③纵管系统对Ca+的释放和再聚积。即当肌细胞兴奋时,动作电位沿横管系统进入三联管, 横管膜去极化并将信息传递给纵管系统,使相邻的终池膜对Ca+的通透性增大,Ca+从贮存 的终池内大量释放出来,并扩散到肌浆中,使肌浆中的Ca+浓度迅速升高,随后引发肌肉收 缩。(Ca+是兴奋一收缩偶联的媒介物) (2) 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肌浆Ca+浓度升高一Ca+与细肌丝上对Ca+有亲和力的肌钙蛋白结合一肌钙蛋白分子构型 发生变化一原肌球蛋白分子构型发生变化一肌肉收缩的抑制因素解除一肌球蛋白上能与横 桥结合的位点暴漏一肌动蛋白结合横桥一形成肌动球蛋白一激活横桥上的ATP酶活性,在 Mg2+参与下,ATP释放能量一横桥获能,向粗肌丝方向倾斜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 央滑行一横桥角度发生变化,与ATP结合的位点暴露一新ATP与横桥结合一横桥与肌动蛋 白解脱,恢复到原来垂直的位置,紧接着横桥又开始与下一个肌动蛋白的位点结合,重复上 述过程,进一步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只要肌浆中的Ca+浓度不下降,横桥的运动 就不断进行下去,将细肌丝逐步拖向粗肌丝中央,肌节缩短,肌肉出现缩短。 (3) 收缩肌肉的舒张 刺激终止,终池膜对Ca+通透性降低,纵管上的钙泵不断将肌浆中的Ca+回收进入终池, 肌浆Ca+浓度下降,Ca+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恢复到原来构型,肌 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被掩盖起来,肌丝由于自身的弹性回到原来位置,肌肉收缩 产生舒张。 12. 试比较肌收缩三种形式的特点?指出它们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 如下表: 工作形式 肌肉长度变 化 外力与肌张力 的比较 在运动中的 功能 肌肉对外所 做的功 能量供给率 缩短收缩 缩短 小于肌张力 加速 正 增加 拉长收缩 拉长 大于肌张力 减速 负 减少 等长收缩 不变 等于肌张力 固定 未 小于缩短收缩 13. 分析肌肉工作的张力与速度的关系、生理机制以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肌肉的张力速度曲线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反比关系。 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到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当 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 (2)张力与速度的关系的生理机制: 研究表明,肌肉张力和收缩速度可能分别被两种独立的机制所控制,收缩产生的张力大小取 决于同时活化的横桥数目,而收缩速度则取决于横桥上能量释放的速率。 (3)在实践中的意义 ① 训练可改变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曲线。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其张力速度曲线向右上方 偏移,即在相同的力量下,可发挥更大的速度;或者在相同速度下可表现出更大的力量。 ② 另外,不同训练负荷,对张力速度曲线可产生不同的专门性影响。无负荷的最大收缩 训练训练,能最有效的增进最大速度;而100%Pmax的等长训练则使最大力量增进最多。 14. 分析肌肉工作的长度与张力的关系、生理机制以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1) 长度与张力的关系 实验证明,逐渐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大;当初长度 继续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 小,收缩效果亦减弱。 (2) 生理机制: 长度张力关系可用肌丝滑行的收缩原理解释。肌肉初长度处于适宜水平时,粗、细肌丝 正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起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表现收缩张力最大;相反,如果肌 肉拉的过长或过短,起作用的横桥数目都回减少,肌张力下降。 (3) 实践意义: 在运动实践中,可利用所谓的牵张—缩短环,即先做离心收缩,紧接着作向心收缩,可产 生更大的肌肉力量。 15.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功能特征比较? 研究证明,在正常情况下,受同一运动神经元支配的所有肌纤维具有相同的类型,并且 其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都相一致。 (1)运动生理学将肌纤维大致分为慢肌纤维(I型肌纤维或ST)和快肌纤维(II型肌纤 维或FT)两种类型。 ( 2 )形态特征 ① FT 纤维直径较粗,肌浆少,肌红蛋白含量少,呈苍白色;其肌浆中线粒体数量和容积小, 但肌质网发达,对钙离子的摄取速度快,从而反应速度快;FT纤维接受大a运动神经元支 配,一个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多,因而收缩力量大、速度快。 ② ST 纤维直径较细肌浆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呈红色,;其肌浆中线粒体数量多、直径 大,周围毛细血管网发达,便于进行有氧氧化。ST纤维受小a运动神经元支配,一个小a 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纤维数量少,收缩力量小。 ( 3 )代谢特征 ① FT纤维无氧代谢能力较高。表现为基纤维中无氧氧化过程酶的活性较ST纤维高;糖酵 解的底物肌糖原的含量也比 ST 纤维高。 ② ST 纤维有氧氧化能力较高。表现为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甘油三酯含量高,养花脂 肪的能力为FT纤维的4倍;毛细血管丰富,肌红蛋白含量高,使其有氧能力高于FT纤维。 (4)生理特征 ① FT纤维收缩的潜伏期短,收缩速度快,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与ST纤维相比,肌肉收 缩的张力-速度曲线位于其上方,但收缩不能持久、易疲劳。 ② ST 纤维收缩的潜伏期长,收缩速度较慢,表现张力较小,但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 16. 简述运动员肌纤维类型分布的特点? 运动员的肌纤维百分组成具有明显的运动项目特异性: ① 参加时间短的剧烈运动项目(如短跑、举重等)肌肉中快肌明显占优势。 ② 参加耐力性项目(如长跑、马拉松等)运动员,肌肉中慢肌纤维占优势。 ③ 对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需求均较高的项目如中长跑,两类肌纤维的分布接近相等。 17. 试述血液的功能? 血液的功能主要有运输功能、缓冲pH功能和保护防御功能。 (1) 运输功能 —血液的基本功能 ① 可将02、营养物质运至组织细胞供其利用;将细胞产生的C02和其他代谢产物运至排 泄器官排出体外 ② 血液中的载体转运系统可将激素、酶、维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载运到需要的部位,实现 体液调节。 ③ 通过血液循环将人体深部的多余热量运送到体表散发。 (2) 缓冲 pH 功能 适宜的pH是机体代谢和各种酶活动所需要的是以条件之一,机体代谢过程中和饮食中会 产生或摄入酸性或碱性物质,引起pH降低或升高。由于血液中缓冲对的存在,使得血浆pH 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缓冲对是由弱酸和它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具有中和酸和碱的能力。 (3) 保护和防御功能 机体能够抵抗外来微生物的侵害,对自身进行保护及防御,这是由血液中的白细胞通过吞 噬和免疫反应来实现的。 18. 受体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它具有哪些特征? (1) 受体: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在细胞浆与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并与之结合 而产生生物效应的大分子。 受体有两个主要功能:选择性地识别递质和激活效应器。 (2) 分类: ① 按所选择的识别的递质不同将它们分为乙酰胆碱受体(AChR)、谷氨酸受体(GluR)、 甘氨酸受体(GlyR)Y氛基丁酸受体(GABA受体)、5-羟色胺受体(5-HTR)、组胺受体以 及识别各种神经肽的受体。 ② 按它们作用于效应器的分子机制将其分为 直接调控离子通道活动的离子通道型受体和 间接调控离子通道活动的代谢调节型受体。 ( 3 )特征: ① 饱和性受体分子数量是有限的,因此… ②特异性特定的受体只与特定递质结合产生生 物效应 ③可逆性 在生理活动中递质和受体的结合应是可逆的。 19. 简述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和旋转运动产生的生理机制 ?(即位觉的产生机制。) (1)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的产生机制:重力及直线正负加速度运动的感受器是囊斑。当 头部位置改变,如头前倾、后仰或左、右两侧倾斜时,由于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发生改变, 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冲动前庭神经传到前庭神经核, 反射性的引起躯干预四肢有关肌肉的肌张变化。同时,冲动传入大脑皮质潜艇感觉区,产生 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当人体作直线变速运动的开始、停止或突然变速时,耳石膜因直 线加速度或减速度的惯性而发生位置偏移,使毛细胞的纤毛弯曲,毛细胞兴奋,通过姿势反 射来调整有关骨骼肌的张力,以维持身体平衡。同时也有冲动经丘脑传入大脑皮质感觉区, 产生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变速的感觉。 (2)旋转运动产生的机制:旋转运动加速度的感受器是半规管壶腹嵴。当旋转运动开始、 停止或突然变速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作用,使终帽弯曲,刺激毛细胞而兴奋,冲动经前庭 神经传入中枢,产生旋转运动感觉。 20. 状态反射包括哪两种形式,简述其机制?举例说明状态反射的重要作用? (1)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 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地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状态反射包括迷路紧张反射和颈紧张反射两种形式。 (2)产生机制: ① 迷路紧张反射的机制:由于头部不同位置会造成耳石器官的不同刺激,使传入冲动沿前 庭神经进入延髓的前庭神经核,再通过潜艇脊髓束到达脊髓前角,与a运动神经元构成突触 联系,并发生传出冲动引起有关伸肌紧张性增强。 该反射中枢在前庭核。 ② 颈紧张反射的机制: 颈部扭曲时,颈椎关节韧带和颈部肌肉受到刺激后,对四肢肌肉产 生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该反射的中枢在 颈脊髓部位。 (3)作用:状态反射在完成一些运动技能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体操运动员进行后手 翻、后空翻或在平衡木上做动作时,如果头部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伸肌力量不一致,身体 失去平衡,导致失误。又如举重时,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可借以提高见背肌群的力量。 21.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支配心脏和血管的外周神经是自主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心脏、平滑肌和腺体的作用,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1) 交感神经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活动时,主要是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是产生兴奋。由 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加强时,常伴有肾上腺分泌增多,常把交感神经和肾上腺联系在一起, 并称交感-肾上腺系统。 (2)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局限,主要在安静状态下,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促进机 体恢复,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 22. 简述激素的分类以及作用的一般特征。 (1) 激素的分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大类 ① 含氮激素:又可分为肽类和蛋白质激素以及胺类激素两类。 ② 固醇类激素:由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分泌的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雌激素、孕激素、雄 激素。 (2) 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①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②调节新陈代谢 ③ 维持生长、发育 ④调控生殖过程 (3) 激素作用的一般生理特征: ① 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激素只在细胞间通讯联络中充当“信使”,其作用是传递信息, 而不作为某种“反映角色”直接参与具体环节。 ② 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激素只能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 ③ 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的含量甚微,但作用显著。激素与受体结合后,会产 生瀑布式的级联放大效应,形成一个效能极高的生物放大系统。 ④ 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多种激素调节同一生理活动时,常表现出不同激素的协同作用活 拮抗作用。 23. 简述激素受体的主要特征。 (1) 每一种激素只选择性地对能够识别它的靶细胞起作用,表现为激素作用的特异性。这 主要取决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与激素的结合能力,及亲和力。 (2) 激素不同,激素受体在细胞的位置也不尽相同,相应的,作用机制也迥然不同。含氮 类激素不能溶于脂肪,难于穿过细胞膜,故其受体一般处于细胞膜,且作用机制主要由 cAMP 等充当第二信使进行介导。而固醇类激素可溶于脂肪,可穿过细胞膜进入膜内。因此这些激 素的受体绝大部分位于细胞质,个别位于细胞核。 (3) 靶细胞上受体的数量及其与激素的亲和力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细胞所发生的生理反应, 不仅仅取决于激素水平的而且取决于细胞上该激素的受体数目。 24. 生长激素对运动负荷有何反应特征与适应特征? (1) 运动期间,腺垂体所分泌的生长激素GH)在血中的浓度升高,且升高幅度与运动强 度呈正比,即运动强度越大,升高幅度越明显。 ( 2)引起 GH 升高同样存在一个强度域值。 (3) GH对长期运动适应主要表现在:①受过训练者与未训练者相比,在完成相同强度负 荷时,血中生长激素浓度的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后者 ②力竭性运动后,前者血中生长激素的 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后者。 25. 儿茶酚胺与可的松在运动过程中的基本应答性变化特征是什么?随着机体对运动负荷 逐步适应它们会发生何种变化? (1) 儿茶酚胺与可的松的基本应答性反映特征: ① 在运动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所以在运动期间儿茶酚胺和可的松必然升 高,且升高的程度与运动强度呈正相关。 ② 但运动强度过小不会引起儿茶酚胺和可的松水平发生明显变化。在对急性运动进行应 答时,需要一个最低的激活强度域值。 (2) 儿茶酚胺和可的松对长期运动的适应特征:表现为随着运动训练进行,对同一运动强 度升高的幅度越来越小。 表明运动能力得到改善,机体对同样负荷刺激的“总的”刺激变 小,从而不需要发生如同过去那样强烈的应答性变化。 26. 分析氧解离曲线。 反映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关系得曲线称为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简称氧解离曲线。 氧解离曲线近似“S”型,这一特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可分为三段: ( 1 )氧解离曲线上段 Po2为60〜lOOmmHg时,即Po2处于较高水平,表示Hb与02结合。此段曲线比较平坦, 表明 Po2 在这个范围内变化对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其生.理.意.义.:能为机体摄取足够的02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 (2) 氧解离曲线中段 Po2为60〜40mmHg,该段曲线较陡,表明在此范围内Po2稍有下降便会引起血氧饱和度明 显下降,表示HbO2释放出02。 其生.理.意.义.: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的02供应。 (3) 氧解离曲线下段 Po2为40~15mmHg,曲线坡度更陡,即Po2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显著下降,表明有大量 Hb02 解离出 02。 其生.理.意.义.:它代表了氧的储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02的需要。 27. 简述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1) 血液的组成: ①血浆(水和电解质、血浆蛋白、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 ②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液的理化特性: ① 颜色和比重呈红色,其颜色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动脉血含氧多呈鲜红色,静脉血…; 全血比重约 1.050~1.060之间,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 ② 黏滞性 由于液体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一定的 粘滞性。约为水的4~5倍。 ③ 血浆渗透压 血浆溶液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称为血浆渗透压,其值为 300ml/L。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相关,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的大小无关。 ④ 血浆pH值7.35~7.45。pH的相对恒定有赖于学血液内的缓冲物质以及正常的肺肾功能。 28. 试分析血液运载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式。 血液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都是通过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形式进行的。 (1) 氧的运输物理溶解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主要形式是化学结合。血液中绝大部分的氧 气是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的。血红蛋白就是不断地在Po2高的 肺部通过氧合结合氧,在Po2低的组织通过氧离释放氧,来实现其载氧功能的。 (2) 二氧化碳的运输 物理溶解约占 5%,化学结合 95%。化学结合主要是以碳酸氢盐形 式(85%)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两种形式。 29. 试述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试述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维持血浆pH的稳定。 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各种酸性和碱性物质,这些物质首先进入血液被血液中的 缓冲对所缓冲。因此正常人体内环境pH值能保持相对恒定,血液起着调节作用。 另外,血液对人体的体温调节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0. 试分析运动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 运动时,血液中Pco2和H+浓度增加、体温升高,可使氧解离曲线右移。,Hb与02的亲 和力减小,促使Hb02解离出更多的氧,满足运动时肌肉组织的代谢需要。 31. 何谓呼吸?呼吸过程由哪几个环节构成? (1) 呼吸:指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2) 呼吸全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① 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②气体 在血液中的运输 ③内呼吸:指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32. 试述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 (1)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通常低于大气压,一般称胸内负压。 (2) 胸内负压的成因:胸内负压是肺的回缩力造成。 (3)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作用): ① 它可保持肺的扩张状态,维持正常呼吸②可使胸腔内壁薄且扩张性大的静脉和胸导管 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 33.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 在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空间称为解剖无效腔。 因此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讲,只有进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气量才是有效的通气 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一无效腔)X呼吸频率。 在运动过程中当呼吸频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剖无效腔,而真正进入肺泡的气 体量较少,因此,从提高肺泡气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增加呼吸深度是运动时呼吸调节的重点, 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 34. 分析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的生理意义 (1)肺通气量是衡量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一段时间内所吸入或呼出的所有气 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量才是有效的通气 量。因解剖无效腔的存在,使二者产生差异。 (2)通过分析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可以研究何种呼吸方式更加有效率。研究表明从提 高肺泡气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有利。 35. 有哪两种呼吸形式,分析憋气的利与弊,运动中如何合理利用? (1)呼吸形式:腹式呼吸 和 胸式呼吸。 在运动中能否采取合理的呼吸形式,对于完成运动技术动作是非常重要的。 ① 在完成需要固定胸廓而便于发力的动作(支撑悬垂、倒立等)时以腹式呼吸为主; ② 在完成需要腹肌紧张的动作(仰卧起坐、直角支撑)是,应以胸式呼吸为主; ③ 有些运动项目呼吸形式比较复杂,如游泳、射击、举重和太极拳等,则要求呼吸 形式与技术动作相互配合,使之与运动动作精确的整合为一体。 (2)憋气的利:能反射性地引起肌张力加强,使胸廓固定,为上肢发力获得稳定的支撑。 ……..弊:憋气时胸内压呈正压,导致静脉血回流困难,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导致心肌、脑细胞、视网膜供血不足,产生头晕、恶心、耳鸣及“眼冒金花”等感觉。憋气 结束后出现的反射性深吸气,使胸内压骤减,潴留于静脉的血液迅速回心,血压骤升。这对 于儿童少年的心脏发育和缺乏心理储备者或老年人的心血管功能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 此,憋气在运动中的运用一定要小心。 36. 如何认识运动中过度通气的问题? (1)过度通气:指人体在运动时通气量超过合理深度的一种呼吸。在运动期待、焦虑以及 呼吸紊乱时均可出现过度通气现象。 (2)过度通气使血中C02和H+下降,降低了肺通气的动力,但不会使血液中的氧含量升高。 过度通气虽然能使运动员在比赛的前8~10 秒对呼吸的欲望减弱,但是肺泡与动脉血中氧含 量严重下降,不利于肌肉能量物质的氧化,反而会影响运动成绩。因此从生理学角度考虑不 提倡运动中进行过渡通气。 37. 试述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 ? (1) 运输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代谢活动所必需的氧和营养物质,并运走 组织细胞生 成的代谢产物,使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维持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的代谢活动正常进 行。 (2) 体内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和其他体液因素,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 的体液调节。骨髓、淋巴结等生成的白细胞、免疫抗体及各种凝血因子等,也通过血液循环 实现血液的防卫功能。 (3) 内脏和骨骼肌产生的热量,也有赖于血液循环运送到肺和体表散热以实现体温恒定。 38. 与骨骼肌相比,心肌有何生理特性?其生理意义? (1) 兴奋性特点:①复极化中有平台期②自律细胞可以自动去极化③周期性 (2) 自动节律性:心肌的特殊传导系统内的自律细胞具有自动节律性。 (3) 传导性:①兴奋通过心房肌细胞之间的闰盘传导于左右两心房②房室--延搁,其生理 意义:使心房兴奋和收缩先于心室,有利于心室的充分充盈而实现其泵血功能。 (4) 收缩性:①“全或无”方式的收缩 ②不发生强直收缩 ③其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39. ☆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 (1)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前负荷)的作用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静脉回心血量,使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或压力增大时,心肌收缩力量 随之加大 ,搏出量也就增加。 (2) 心肌收缩性能的作用 剧烈运动时,搏出量的的持久、大幅度的增加是依靠心肌收缩能力的调节实现的。 ( 3 )动脉血压(后负荷)的影响 动脉血压升高,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相应缩短,搏出量就减少。通过心脏的异长 自身调节机制,加强心收缩力,搏出量又可恢复至原先水平。反之, (4) 心率的影响 心输出量是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率,可以提高心输出量。 40. ☆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 (1) 形成条件:①足量血液充盈心血管系统(前提条件)②心脏收缩射血(动力、基 本条件之一) ③外周阻力(基本条件之二)④大动脉管壁的弹性(作用:使心室的 间断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血流,而且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 (2)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 每搏输出量:如果搏出量增多,主要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的幅度不如收缩压 明显,故脉压增大。反之,如果搏出量减少时,主要是收缩压的降低,脉压减少。 ② 心率:其他情况不变心率加快,主要使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 ③ 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主要使舒张压升高,收缩压不明显,脉压减小。反之,… ④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加大,舒张压升高。 ⑤ 循环血量:正常情况下二者是相适应的。在失血过多或严重脱水时,导致循环血量 不足,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 41. 微循环通路的主要生理功能 ? 微循环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通路: (1) 迂回通路:又称营养通路。功能—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2) 直捷通路:功能—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流回心脏。 (3) 动-静脉短路:功能—在调节体温中发挥作用。 42. 静脉回流的影响因素?分析剧烈运动后怎样才能加速静脉血的回流,从而促进疲劳的 消除? 静脉回流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凡是影 响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和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流。 (1) 心收缩力:静脉回流的原动力。 如心收缩力强,射血后心室余血量少,中心静脉压下 降,静脉回流就增多;反之,则减少。 (2) 呼吸运动:吸气时中心静脉压下降,有利于静脉回流;呼气时相反。憋气可使静脉回 流受阻。 (3) 体位改变:主要是由于血液的重力作用所致。 (4)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的节律性收缩与舒张,犹如对静脉内血液起着泵的作用, 称为“静脉泵”或“肌肉泵”。 43. ☆试述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人体在运动时,耗氧量大大增加,也就要求血液循环功能的提高,增加氧的运输,以适 应运动时各器官对氧的需要。血液循环的功能可在下列几方面发生变化: (1) 心输出量的变化f 由于心交感神经兴奋加强,心迷走神经冲动发放减少,同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 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 (2) 动脉血压的变化f 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于运动方式、强度、 持续时间有关。 从事动力性运动时,血压升高,主要表现收缩压f升高;静力性运动时,血压升高,主要 表现在舒张压f升高显著。 (3) 血液的重新分配和肌肉微循环的变化 ① 运动时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而腹腔内脏器官和皮肤的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使血流量发生重新分配。 ② 由于肌肉运动时局部体液因素的作用,肌肉中开放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加10〜100倍,使 血液和肌肉组织间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的面积扩大,从而使肌肉获得更多的O2和营养 物质。 44. 心血管反射的几种主要作用机制?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 当血压突然升高时 ,压力感受器所受的牵张刺激增强,使心迷走中枢紧张加强,心血 管交感神经中枢紧张减弱,于是心率减慢,心缩力量减弱,外周血管舒张,动脉血压下降, 此反射又称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突然下降时, … 所以减压反射对突然上升、下降的血压 均有调节作用,其生理意义在于缓冲血压得急剧变动,维持血压得相对稳定。但此反射对持 续性血压变化无调节作用。 (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当血液中化学成分改变时(如缺氧、二氧化碳分压和H+浓度升高时),这些化学感受器 兴奋,引起眼随呼吸中枢和心血管中枢兴奋改变,结果是呼吸加深、加快,间接引起心率加 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 化学感受性反射在平时对血管活动调节作用不明显,只有在缺氧、窒息、动脉血压过低 和酸中毒等情况下才起作用。 (3) 本体感受性反射 骨骼肌、肌腱和关节囊中分布的一些本题感受器,肌肉收缩时受到 刺激,也会反射性的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反应。 (4) 其他心血管反射 除了上述心血管反射外,体内外的任何刺激都能或多或少的引起心 血管反应。如,挤压眼球引起心率减慢;下腹受撞击引起心率下降等。 45.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长期运动锻炼对心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 (1) 运动性心脏肥大 是运动心脏的主要形态特征。其肥大程度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 关,且不同项目运动员心脏肥大有各自特点。①耐力运动员为离心性肥大,表现为全心扩大。 ②力量项目运动员为向心性肥大。主要以心室特别是左心室壁比增厚为主。 (2) 运动心脏微细结构的重塑 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心肌纤维直径增粗,肌原纤维增粗, 肌小节长度增加;心肌细胞间的毛细血管增多,管腔直径增粗;等等。 这些细微结构的重塑,对于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和有氧耐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 是运动心脏与病理心脏的主要区别所在。 (3) 运动心脏功能改善 ① 安静时心跳徐缓 使其心动周期延长,心脏在一次工作后又充足的时间休息,心脏工作更 加高效省力。②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崩功能的节省化这是由于由训练者肌肉工作的机械效 率高,完成同样的运动轻松省力,能耗量小。 ③极量强度运动时心崩功能储备大 极量强度 时有训练者心率与无训练者相差不大,但搏出量明显大于无训练者,表现出较高的心崩功能 的储备量。 46. 简述人体酸碱平衡调节的基本途径。 人体主要依靠血液缓冲作用、肺呼吸作用和肾脏的排泄和重吸收等的调节功能,维持体 液pH值的恒定。 (1) 血液缓冲作用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体内的固定酸或碱可被所有的缓冲体系缓冲,而发挥性酸可由磷酸盐、血浆蛋白及血红 蛋白等缓冲体系缓冲。 (2) 肺呼吸作用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肺通过C02排出量的增减,控制体内H2CO3的浓度,以维持缓冲对的正常比值,调节 体内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肺排泄CO2对酸碱平衡的作用约为全身化学缓冲作用的2倍。 (3) 肾脏排泄作用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主要是通过排出过多的酸或碱,保持血浆中的NaHCO3含量,保持血液pH值的恒定。 肾脏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主要是通过肾小管的H+分泌、磷酸盐酸化和氨(NH3)的分泌 等实现的。 47. 简述运动时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及肌细胞的内的缓冲作用。 运动时体内酸性代谢产物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 (1) ATP水解 ATP是骨骼肌细胞的直接能源,水解时可释放出H+,然而该途径释放的 H+于其他途径相比相对较少,故构不成对细胞内pH变化产生大的作用,至能对细胞内局部 区域的 pH 产生瞬间影响。 (2) 6-磷酸葡萄糖和1-磷酸甘油的生成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内6-磷酸葡萄糖和1-磷 酸甘油积累量增多,而生成这些物质则伴有H+的释放。但量不大对细胞内pH影响较小。 (3) 乳酸的生成 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 (95%), 99%的乳酸均可解离出H+和乳酸根负离子。 (4) 不完全和完全氧化①脂肪动员过程中,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饥饿或糖尿病人), 脂肪酸在肝脏不完全氧化增加,才有可能产生代谢性酸中毒。②在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时, 机体转运CO2能力下降,导致体内CO2滞留,才会引起H+在体内积累,产生呼吸性酸中 毒。 48. 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液是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与分泌或者排泄而形成的。 (1) 肾小球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蛋白质以外,其余的水分和小分 子溶质均可滤入肾小囊,形成肾小球滤液即原尿。 (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装配图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运动生理训练名词解释、简答
链接地址:https://www.zhuangpeitu.com/article/213429588.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