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物质的变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1284867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63物质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63物质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63物质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63物质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3物质的变化(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与反思慈溪阳光实验学校 高小燕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的变化,学会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2. 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实验现象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初步形成对物质变化的兴趣。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特征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教学方式: 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引入:(认识物质,感受变化)取出铜导线问:它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生:铜、塑料问:(说一说)你能让这两种物质发生哪些变化呢?(可以用你能想到的所有方法)生:剪断、拉伸、弯折、烧、等等师:很好,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

2、法让铜丝塑料这两种物质发生变化,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物质发生的变化随处可见。比如:钢铁会生锈,木材可以做成桌子,粉笔可以变成粉笔灰等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的方法一起来研究物质的变化。二、通过实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先来看第一个实验。1、(学生实验)从电线里抽出两根细铜丝,分别揉成团,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往其中一团铜丝上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铜丝发生了哪些变化?(副板书)铜丝:形状改变 无新物质生成与硝酸银发生反应 有新物质生成铜丝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类变化我们就称之为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只是形状、状态、温度、大小、位置等等

3、发生改变,但物质没变。铜与硝酸银反应有新物质生成,这类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录象) 物理变化的录象在录象里我们看到物理变化可以发生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变化。说一说,你在录象里看到了哪些物理变化?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理变化呢?生:水的三态变化,易拉罐变形三、判断物质的变化变色、发光放热等现象能否作为判断依据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第二组实验:判断物质发生的变化1、(教师演示)在干燥的试管底部放入少量碱式碳酸铜,在试管底部加热,观察试管的现象。加热试管中的碱式碳酸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你是怎么判断的?生: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生成,

4、师:你是怎么判断有新物质生成的呢?生:颜色改变。师:这位同学认为颜色改变就是有新物质生成,你们同意吗?生:同意。问:那么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空气中的氧气什么颜色(无色),液态的氧气又是什么颜色?(蓝色)。我们把空气液化是什么变化呢?(物理变化)师:所以刚才同学们说颜色改变就是化学变化,对吗?生:不对。颜色改变有的是物理变化有的是化学变化。2、(学生实验)用坩埚钳夹住镁带,在石棉网上用火柴点燃,观察现象。判断镁带燃烧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生成,师:你是怎么判断有新物质生成的呢?生:发出耀眼的强光,产生热量。师:这位同学认为发光放热就是有新物质生成,你们同意吗?

5、生:不同意,因为灯泡发光发热不是化学变化。小结:很好,发光放热也和变色一样都是物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化学变化的发生,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些现象作为依据。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检验有无新物质生成)师:那么我们应该根据什么来判断发生了化学变化呢?来我们一起看第三组实验。看看能不能给我们点启事。1、(教师演示)干燥的试管底部放入少量碱式碳酸铜,用配有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塞住管口,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导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在试管底部加热,观察试管及烧杯中的现象。加热试管中

6、的碱式碳酸铜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你是怎么判断的?生: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生: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生: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就证明了刚才加热碱式碳酸铜所发生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学到用更多方法去检验是生成了新物质,如:绿色的铜绿变成黑色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知道是生成黑色的新物质氧化铜。师:那么镁带燃烧我们怎么去证明产生了新物质呢?如果镁带和白色粉末是同种物质,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生:没有。师:如果镁带和白色粉末不是同种物质,那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生:有。师:那么老师给大家提供一种方法。把镁带和白色粉末分别加入稀盐酸中。2、(教

7、师演示)镁带和白色粉末分别加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师: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呢?生:一个与盐酸剧烈反应,冒气泡,另一个没有。说明镁带和白色粉末不是同种物质。师:很好,现在老师告诉大家这个白色粉末是氧化镁,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的新物质。问:刚才我们做了很多实验,哪位同学能给大家做个简单的分析和小结呢?生:从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判断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的依据是看是否有新物质产生。而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的等,只是帮助判断化学变化的辅助信息。关键还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而且我们要想出一定的方法去验证新物质的存在。五、巩固练习下列属于物理

8、变化的是( )(A)水电解 (B)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钢铁生锈 (D)水加热变水蒸气(铁和铁锈可以用磁铁鉴别)下列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酒精的挥发 (B) 铁被磁铁吸引 (C)镁被折端 (D)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酸钙可以用稀盐酸鉴别)(3)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化学变化。1、(学生实验)气球爆炸。问: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物理变化,但有些是化学变化。师:举个例子。生:鞭炮爆炸。2、(教师演示)鞭炮爆炸。(给学生闻刺激的气味) 问:鞭炮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给学生看剩下的碎纸片) 问:碎纸片爆炸前

9、是什么物质?爆炸后是什么物质?发生什么变化? 生:都是纸。是物理变化。 问:鞭炮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生:鞭炮爆炸既有化学变化,又有物理变化。师:气球爆炸是物理变化,而鞭炮爆炸师化学变化,但又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物理变化。六、拓展(实践作业)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七、体会与反思这节课主要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认识物质感受变化对物质变化的分类研究对物质变化的判断(纠正学生根据现象来判断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检验新物质的产生)练习巩固。本教学设计特点:1、在难点的突破上有很大进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检验产生了新物质(如:用澄清石灰水去检

10、验二氧化碳;用稀盐酸去检验氧化镁;用磁铁去检验铁锈;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氧气等等),而不是停留在用发光、变色等现象去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2、每一个环节都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展开。但实验操作不是这节课的重点,实验只是研究物质变化的方法。所以实验必须根据每个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设计,实验选择上应尽量避免重复性相似性,并采用教师演示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堂课,我认识到“上课”是无止境的,其中多次试课让我受益非浅。第一次试课主要是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来试教,整节课就安排了两组教师演示实验。第一组:棒冰熔化,灯泡发光,沙粒与铁粒分离,通过这三个实验归纳出共同特点:没有新物质生成。第二

11、组:自来水中滴加硝酸银,碱式碳酸铜加热,镁带燃烧三个实验得出共同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试课之后感觉整堂课学生的活动量很少,不能动起手来,学生对第一组实验也不感兴趣,不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第二次试课实验活动有所改动:设计了熔化蜡烛,点燃蜡烛油,加热使水沸腾,弯折铜丝等实验。课堂搬到了实验室,整堂课学生几乎都在忙着做实验。第二次试教后师傅徐老师、教导主任王老师一起探讨了这堂课:重点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难点是判断变化的依据即怎样检验新物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能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就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所以就将教学目标由简单到

12、复杂分解成四个环节落实。在实验的选择上也是先分析简单实验再辨析复杂现象。第一环节:通过一根小小的铜导线就有两种物质组成就能发生各种变化延伸到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第二环节:因为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要研究物质的变化。通过分类的方法研究铜丝所发生的变化。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第三环节:主要是将书本上的加热碱式碳酸铜和镁带燃烧实验进行分解处理,只让这两种物质发生变化,让学生把思想中判断变化的错误依据(根据现象)暴露出来。第四环节:在加热碱式碳酸铜和镁带燃烧实验中加入检验新物质的装置,让学生明白判断物质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的产生而不是看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这堂课在整个结构

13、的把握和处理上以及在课堂气氛的调动上对比之前的试课有明显的优势。但还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作为新教师本来基本功还欠扎实,所以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如:引课中“让物质发生变化”其实就是化学变化,应该是物体发生变化;第三个实验之后以及整个实验探究过程结束时应该有小结,这样能让学生更系统地理解并掌握知识;整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但我认为自己提示学生的太多了一点,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必要的时候才给学生一些启示。教研室组织的这次新教师汇报课展示活动,对我的成长大有帮助,特别是在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突破和有意识的对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处理上更是受益非浅。相信通过类似的教学活动,我们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将不断提高。以上是我总结的一些收获和不足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