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21119587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一, 问题的地位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根本原理是,人的 心理、意识,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意识这种现 象,既有其主观性,同时又有其客观性,这一点已是人所共知的了。但是,如 何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心理、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究竟表 现在哪些方面,这两种性质之间以及它们的诸多种表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 么样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对心理学中的重大向题的解决有些 什么影响,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等等,都还是

2、研究、探讨得很不够的。而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是有着重大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的。从 其理论意义上看,这一问题不仅对哲学来说,即使对心理学来说,也是一个 根本性的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所谓根本性,是因为它涉及对心理、意识 的本质的理解;而所谓全局性,则是指的它与心理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密 切的关系。从其实践意义上看,这一问题涉及如何全面估计和运用影响心 理活动的主客观条件,科学而有效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心理、意 识的能动作用。这些都决定了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深人探讨的重大意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有着 非常重大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它的实践的意义在于,凡是

3、对于人的工 作,其中心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促成人的精神、心理的积极作用的充分发 挥,而这种发挥又有赖于对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实质、表现及其间相 互关系的深入了解,以便于促进它们之间的辩证转化。因此,凡是对于人的工作无论是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卫生保健工作等等,都可以从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中得到很大的帮助。至于它在理论上的重大意义,我们只要看 一看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在理论上走向歧途的, 就可以明白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之所以走向理论上 的错误,有其各方面的深刻原因,但从其认识的根源上看却都是与他们不能 正确对待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及其间的关系有关的。二, 心理

4、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涵义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涵义问题,即是探讨它们究竟指的心理的哪 些特性的问题。首先讲心理的主观性。我们认为,所谓心理的主观性,从根本上讲,就 是指的它是人的反映活动,是发生在人,即主体身上的一种主观的活动。它 既是属于人或主体的,又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的机体的物质过程的一种特殊 的活动。列宁在驳斥俄国马赫主义者巴札罗夫滥用“主观的”这一术语时 曾指出:“除了人的即主观的感觉之外,没有其 他的感觉,因为我们都是从人的观点而不是从魔鬼的观点来判断问题 的”。在这里,列宁把“人的”同“主观的”在同一意义上加以使用。但是,除了这种总的、比较一般的涵义之外,心理的主观性还有其更为 具体的

5、涵义。这种更具体的涵义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种涵义是指心理、意识是现实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能深入揭 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引导人的行动以改变现实。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人与 动物的根本区别时,也把它称之为自觉的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并指出这种差别在于人与动物心理上的差别。可以认为,主观性就是指的这种心理反 映的能动作用。第二种涵义是指心理的反映的有条件的,局限的性质,这是与前一种涵 义有所不同的另一种涵义。这一种涵义又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表现:一是心理这种反映形式或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这是因为心理固 然是现实的反映,但它与所反映的外在世界终归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非完 全相等的东西。二是由于心理的反映所

6、受到的时代的(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以及其 他方面(阶级地位等)的制约而产生的特点。主观性的这一方面也就是通常 所谓的知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问题。三是心理的反映所具有的个人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个人社会经历,活 动的局限造成的。这一点,心理学中已经有大量的材料可以证实。心理的主观性的两个方面,即它的能动性和局限性之间有着复杂的关 系,它们既互相对立、互相限制,同时又存在着互为条件、相互转化和促成 的关系。其次讲心理的客观性。心理是主观的东西,具主观性,但它并不是纯主 观的东西,而是在一切方而都离不开客观的东西的。无论从其产生、进行 和如何发挥作用上看,都是如此。心理的客观性的涵义之一,是指它们乃是

7、客观存在的外界事物的反 映。这种外在的事物是离开人的心理和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正是由于它们 的作用才引起人的心理、意识的产生。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如果没有外来的客观刺激的作用,人的心理活动根本不可能发生或存在,而人的心理生活的内容和特点,也无一不受一个人所接受的外在条件的制约。心理的客观性的另一种涵义,是指它乃是客观的反映器官的客观的物 质活动的结果。列宁在反对唯心主义者割裂脑和心理关系的伎俩时,多次 引用了恩格斯如下的科学论断:“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管它看起来是多么 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最近由于脑科学日 益发展,进一步揭露了脑的生物的、生化的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8、,进一步 确证了我们的心理活动乃是脑的客观的物质过程的产物。心理的客观性的最后一种涵义,是指人的心理、意识乃是指导、调节 人们在现实中定向的工具,因此,它必然最终地在人的外部的实践活动中表 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在客观的实践活动中,它才能表现和实现自己的作用, 并得到检验和发展。三, 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在不同的心理活动中的表现人的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在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中有着不同的表 现。这些不同的表现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生活中有着重大的意义,但遗憾的 是心理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太不够了。试就心理的主观性的第一种涵义即它的能动作用上看,不同的心理活 动就具有不同的作用。如果说,认识活动的作用是在于直

9、接地反映外在事 物的特点和规律并由此指导人的实践活动的话,那么情感活动的作用就在 于以主观体验的形式来反映事物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并从而推动人的行 动。可以说,在反映现实的规律并调节人的行动这一总的过程中,所有的心 理活动都起着全然不同的作用。从心理的主观性的第二种涵义,即反映活动本身的局限性上看,不同的 心理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表现。在这一方面,不仅它们在其受历史条件的制 约而来的相对性上是不同的(例如感觉的这种相对性就远比思维的相对性 为低),而且在其反映形式本身上的局限性也是不同的。人的认识这种反映形式本身是有其局限性的。但在认识的不同阶段这 种局限性也是不同的。例如,感觉这种反映形式的主观

10、性就不同于思维反 映形式的主观性。列宁指出,我们的感觉,按其形式是主观的。他援引费尔 巴哈的话说,并不能说“盐味本身直接就是盐的客观特性”,“咸味是盐的 客观特性的主观表现”。至于思维反映形式的主观性,恩格斯和列宁都做 过大量的阐述。恩格斯认为:“一切概念都是近似地和现实相适应”,并认 为这是“概念的基本特性”。关于情感过程的主观性,没有看到马列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有关议论。 但一些重要的心理学家们却发表过重要的论点。例如,冯特就把情感说成 是心理生活的主观元素以别于感觉元素 。谢切诺夫曾经指出:“谁不知道 情感以其冲动性、主观性和不可分性而不同于表象与思想呢”。苏联心理 学家n,M.雅科布松曾提

11、出以非予谋的和不能强制的性质作为情感这种反 映活动的特点 。关于不同的心理活动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也有过一些 零星的议论。例如,列宁曾指出,“感觉的基础或原因是客观的”;人的概 念“就整体、过程、总和、趋势、源泉来说却是客观的”。列宁的这些论 述对于我们弄清不同的心理活动的客观性的不同表现是有明显的启发的, 但却是过于简略的。我们还必须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下,对这一问题进行进 一步的探讨。心理学中已有的大量事实材料表明,不同的心理活动的客观 性,无论就其所由引发的外部原因、脑的过程和机制,还是就其在外部的实 践活动中的作用和表现,都是极其不同的。弄清这些不同,对于有效地引发 和控制某些

12、心理活动并充分发挥其指导活动的积极作用,都是十分必要 的。四, 主观性,客观性,主体性,客体性虽然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心 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在不同的领域上两者存在差异,心理的主观性 与客观性更偏于人自身。在英国哲学家艾耶尔看来,客观性问题是哲学史 上“循环呈现”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按照菲利普基彻的观点,关于客观 性的讨论主题总体上可分为“真理问题”和 “辩护问题”两类。因此, 哲学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更偏向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主体性是对象性活动中主体的本质特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作用 于客体,影响客体的性质。有学者认为主体性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因为人 类是在

13、改造自然或外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获得存在的条件的。人的劳动 或生产实践是人猿区别的关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主客体分化 的基础。正是在主客体分化基础上的对象性活动中,人类获得主体性的。 人并非都是主体,只有在主客体对象性活动中活动的主动发动者才是主 体。主体才有主体性,所以主体性以对象性活动为前提。一切人天然地就 具有主体性是不存在的。主体性的表现主要是自主性、为我性、能动性 (含创造性)。有人认为,主体性实际上是主观性,有的则认为主体性就是主观能动 性。因为在西方哲学中,主体性与主观性是同一个词(在英语中都是Subjectivity)。这种看法就主体性包含主观性或主观能动性及意识是主

14、体行动的直接支配者,是主体活力的内在动因,没有意识人就不成其为人,主体就不成其为主体,就没有主体性而言,有其深刻之处,但这种看法欠全面。这是因为正如人不同于意识、主体不同于主观一样,主体性也不同于主观性。主体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主观性是意识的特性,它仅仅是主体性的一个方面,把主体性理解为主观性或主观能动性显然是欠全面的。五, 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关系了解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涵义及其在不同的心理活动中的表现之后,就自然地提出了如何对待它们的问题。首先是要认识到它们存在的必然性。无论是心理的主观性还是客观性, 它们都是人类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来自于人的肉体组织、 感觉器官、神经

15、系统和脑的发展的结果以及社会生活的条件。正是这一切 赋予人的心理以主观的性质并使之服从于各方面的客观因素。它们既然都 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不可能任意地加以抹煞或改变,而只能认真地探讨它 们的规律并加以有意识的运用,以指导我们的精神生活和实践活动。其次,是要认识它们的规律,而主要是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认为, 在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各种主要表现之间,都存 在着辩证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对立,而又存在着同一和转化的关系。例如,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二者之间就是一种辩证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对立的:我们如果夸大心理的主观性,就势必减弱它的客观性,而如 果夸大心理的客观性,则必然会否

16、定或抹煞它的主观性;然而它们之间又是 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一个人心理的主观性的大小(不管是在能动的还是 局限的意义上)是要视一个人所接受的客观影响的性质、大小、数量和质 量上的特点、脑的结构、机能的特点和状况,以及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的 特点而定的。这些方面的实际状况和特点,都有力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 活动的特点和能动性的大小;而一个人所可能通过自己的外部活动在客观 现实中发生影响的性质和大小,也要视他对现实反映的数量和质量的特点 而定,决定于他对现实的认识、情感等的正确性和深刻的程度。实际上,心 理的发生和发挥作用,就是一个从其客观性到主观性,又由主观性到客观性 的转化过程。对于它们之间的这

17、种内在的同一和转化的关系,我们可以说, 从根本上看,没有心理的客观性就没有心理的主观性,在一定的意义上,没 有心理的主观性也就没有心理的客观性。或者说,有怎样的心理的客观性 也就有怎样的心理的主观性,有怎样的心理的主观性也就有怎样的心理的 客观性。在心理的主观性的两种主要表现,即它的能动性和局限性之间也存在 着这种辩证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能动性和局限性之间是相互对立的,能动 性似乎排斥着局限性,而局限性也妨碍了能动性。然而二者之间也同时存 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又是互为条件的。我们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心 理的能动性是以其局限性为条件的。譬如,我们的感觉有主观性,由于人的 感觉器官和大脑的结构

18、和机能的限制,它并不能反映出不通过感觉而设想 的客体的特性,而且人的许多感觉的敏锐性远不及动物。但是,尽管有这些 局限,感觉在人对现实的反映中却有着互大的作用。列宁曾说过:“感觉是 我们知识的唯一源泉”,“除了通过感觉之外,我们不能知道物质的任何形 式以及运动的任何形式”。关于思维,也是有其在反映现实上的局限性 的。这种局限性就在于人在认识现实时把现实事物之间的联系抽象、割裂 和简化了。但是,对于能动地认识现实,把握现实各方面的联系来说,这种 抽象、割裂和简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列宁曾经指出, “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把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 以割碎,不使之僵化,

19、那么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 不仅对运动是这样,而且对任何概念也都是这样”。在心理的客观性的诸种表现之间也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在心理所反 映的现实事物,心理所赖以发生的脑的活动过程以及心理发生后所可能给 予现实的影响之间,也有着既对立而又互相转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着矛 盾与对立,这种矛盾与对立表现为外来的影响手段与脑的相应活动以及在 人的行为中的效果上的明显的甚至尖锐的偏离和不一致。然而同时,它们 之间也存在着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在科学的与合理的教育的影响之下,外 在的影响可以通过脑的适宜的活动而转化为予期的对外界的客观影响。当 然,这一转化还是以心理的主观性为媒介的。这也体现了心

20、理的主观性与 其客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六, 对待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以及它们各自的诸多表现辩证关系的态度了解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以及它们各自的诸种表现之间的辩证 关系,我们就可以并应该以科学地、冷静地态度对待它们,既不为它们的能 动作用而盲目乐观和忘乎所以,也不为它们的局限而灰心气恼、丧失信 心。而特别重要的是,既然我们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又在一定条件下的 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就应该有意识地运用这一关系的规律,不是回避而是 关注它们之间的对立并创造条件促成它们的转化。七,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唐登华教授的心理治疗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讲座中,他提出,主观性 是指人的意识、精神,体

21、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特性。既然有主观能动性 说明这些内容是可以通过人的意志进行操作而改变的。所谓客观性是指人的 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或指认识的一切对象;那些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存 在的事物,除了包括外部的物理世界以外,我们人类的躯体的一系列生理变 化,如,心跳,呼吸,生病的状态以及人的本能,无意识等心理状态都具有 客观性。如,无意注意,遗忘、青春期的逆反,对异性的好感、梦等,因为这些内容都是不能根据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改变的。临床很多的问题都是人们试图要改变那些客观性的心理现象,但是经过 了艰苦卓绝的努力都不能改变,而使自己处在痛苦之中。对那些通过艰苦卓 绝的努力都不能改变的症状写下“投降书”,

22、不再去关注,也许就是缓解症 状的最好办法。这种办法其实是改变了人的一个参考框架,使人不再关注那 些不能改变的事情,而去关注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接纳自己的不 接纳,放下自己的放不下”,是让自己快乐起来,自由起来的好办 法。人的人格部分是具有主客观的相对性的,既有稳定的客观性内容,又有 可变性的主观内容。因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是一种误导,是让人 固着在自己不能接纳的部分而不做出改变的理由。当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中 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行为习惯以后,他的人格特点就具有了客观性。但是如果 这种稳定的行为习惯不能根据现实变化而变化的话就要出现各种的心理问 题,因此是需要改变的。而人类的心理具有主

23、观性,当一个人根据环境的变 化,通过意识努力改变使自己能够适应现实环境后,又形成了另一个层面的 稳定的行为习惯(具有客观性)。其实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使自己的心理 状态从主观性到客观性又到主观性的到客观性的一个变化过程。参考文献1) 王启康.论人的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 (2):24-30.2) 田方林.论客观性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 刘永富.主体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客观性辨析J.人文杂志,1991, (5):9-14.4) 漆玲.从主体范畴看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J.理论前沿,1991.5) 王玉梁.实践性、客观性、主观性与主体性J.人文杂志,1993, (1):4-8.6) 胡太送.谈谈客观性与客观实在性的区别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 (3):20-21.7) 王启康.格心致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