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考古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及其认识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20753727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0.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夏商考古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及其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夏商考古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及其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夏商考古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及其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资源描述:

《夏商考古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及其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商考古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及其认识(2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夏商考古【八】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及其认识中原周边地区发现的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可谓多姿多 彩。根据地域和文化特征,我们分别对中原北部和北方地区, 关中及甘青地区,黄淮下游,四川盆地、汉中及峡江地区, 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以及它们与 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图 18、图19)。二里头时代主要遗址和文化分布图商代主要遗址和文化分布图(一)中原北部和北方地区中原北部和北方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错综复杂,主 要分布在晋南、晋中、晋陕高原、内蒙古中南部、冀南、燕 山南北、辽中及辽东半岛等地。其中,晋南和冀南地区的文 化遗存比较接近中原的夏商时期文化,其他地区的文化遗存 则与中原

2、的夏商时期文化有别,地方特点鲜明。晋南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存,表现出二里头文化的诸 多特征,也带有少许的地方因素,被学界称为二里头文化东 下冯类型1。之后,该地区被二里岗文化东下冯类型所占据 2,筑建于当时的东下冯商城3和垣曲商城4,显示出二里 岗商王朝对于晋南地区的强有力控制。然而到晚商阶段,整 个晋南地区的商文化遗址仅有零星发现,因此有学者认为“由 于受到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的强烈冲击,商文化在此时已全面 退出晋南地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5。晋中地区的夏商时期考古材料较为零散,学者们大多认为 该地区夏商时期遗存应是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先后称之 为光社文化6、白燕文化7、东太堡文化8、尹村类

3、遗存等; 不过,也有学者将晋中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存归入二 里头文化,称之为晋中类型9、东下冯类型10、东太堡类 型11。从游遨、白燕、杏花村、许坦、东太堡、狄村等遗 址的出土陶器来看,该地区夏商时期遗存继承了本地龙山时 代文化的主体因素,也吸收了周邻文化的因素,例如,中原 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东北方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西 北方的朱开沟文化以及李家崖文化风格的器物在此地都能 看到。而且从二里岗后期至晚商时期,商文化对晋中地区的 影响逐渐增大,使得该地区的文化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态势。晋陕高原、内蒙古中南部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可以归纳 为朱开沟文化与李家崖文化系统。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学术 界

4、对于“朱开沟文化”的性质、名称的认识不尽一致12,这里 所说的朱开沟文化是指以朱开沟遗址二至五段为代表的一 类遗存。从年代上看,该遗存第一期稍晚于龙山时代,最晚 期的年代约当早商晚期至晚商前期。同时根据现有资料,基 本可以断定至少朱开沟文化偏晚阶段已经能够独立冶铸青 铜器,社会形态也相对复杂,而且与中原王朝以及周邻文化 保持着某种程度的交流。有意思的是,朱开沟文化在最晚期 之后,似在“本地区突然消失,而向其他地区广为传播”13,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其典型器物高领花边鬲在各地的发现以 及“蛇纹鬲”远播至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与此同时,晋陕黄 河两岸被新兴起的李家崖文化所占据,除发现坚固严密的李 家崖

5、古城外,也多次出土晚商式青铜器和土著因素浓厚的地 方式青铜器,显示出该文化的强盛以及与晚商王朝的密切交 流。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冀南地区主要被下七垣文化漳河类型和 岳各庄类型所控制,它们与分布在豫东的下七垣文化鹿台岗 类型、豫北的“璐王坟宋窑类遗存”(也有学者称为辉卫文 化或下七垣文化辉卫类型等)共同构成学界探索先商文化的 主要对象14。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冀南地区的下七垣文化 保持着与豫西二里头文化相抗衡的态势,但其陶器更多限于 以炊器为中心的日用陶器,至今尚未发现代表当时社会发展 高度的都邑型聚落、大型夯土建筑和青铜礼器等遗存。冀南 地区发现的商代文化与二里岗、殷墟文化相似,且多次出土 带有族徽

6、或族名铭文的商式青铜礼器,有的族徽在殷墟青铜器中有见,表明冀南地区应属殷商王朝的直接控制的区域。燕山南北地区在夏商时期有四支考古学文化。在燕山以北 的有夏家店下层文化和魏营子文化,在燕山以南的有大坨头 文化和围坊三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的聚落多为石城址 (也有少量用夯土修筑围墙的),一般位于河流的旁边,数 量密集,多有成群、成组分布的特点,而且各群(组)中均 有较大的一二个较大的中心城址。这些城址的分布应与当时 的社会组织结构和防御体系的建设有关,也反映了相当广阔 的地域内政治实体存在的史实。从已发掘的大甸子墓地的情 况来看,夏家店下层文化居民实行聚族而葬的制度,各家族 茔域之间随葬品数量和规

7、格也存在重大差别,似乎暗示当时 社会很可能存在着权贵家族和贫贱家族的区分。值得一提的 是,大甸子墓地的高规格墓葬中出土了富有二里头文化特色 的鬹、盉、爵等陶礼器,不仅表明二者之间曾发生过直接的 交往,而且意味着二里头文化的礼乐制度曾对夏家店下层文 化产生过强烈影响。大坨头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存在着一些相同或相近之处, 以致在发现之初被称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燕南类型”15。随着 田野资料的不断积累,学术界对于大坨头文化的自身特征和 主要内涵已基本明晰,而且认为该文化的年代大体与中原地 区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下层商文化相当16。不过,关于大 坨头文化的社会状况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仍是需要进一 步探索的

8、课题。围坊三期文化的年代相当于商代晚期,其所在地域与殷商 王朝直接控制的冀南地区毗邻。据甲骨文、金文和先秦文献 记载,商代晚期这一区域分布着北、又、孤竹等方国或部落, 这为探索围坊三期文化的族属提供了线索。魏营子文化与围 坊三期文化的年代上限大致相同,在商代晚期至商末周初曾 有一段平行发展,但魏营子文化比围坊三期文化延续的时间 要长。魏营子文化遗迹出土的铜器可分为两组,甲组铜器为 典型的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容器,表明该文化与中原王朝有着 密切联系;乙组铜器带有鲜明的土著特点,主要有环首刀、 斧、胄、镞等工具、武器和器盖、带流钵等生活用具17。夏商时期,在辽河下游有高台山文化,在千山山地太子河 上游

9、有庙后山文化,在辽东半岛南部有双砣子各期文化。这 些考古学文化与周邻地区古文化交往密切,文化的扩张与吸 收在陶器遗存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高台山文化曾对夏 家店下层文化晚期遗存造成了强力冲击,甚至发生夏家店下 层文化墓地与高台山文化墓地相邻的现象18,以致有学者 认为高台山文化的西扩很可能是导致夏家店下层文化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双砣子二期遗存的分析结果表明,岳石文 化的势力曾经跨越渤海,到达辽东半岛南部。不过,从已发 表的资料来看,中原王朝对这些古文化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二)关中及甘青地区本文所指的关中及甘青地区包括陕西中部以及甘肃、宁夏、 青海的全部。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该地区为东西狭长地带

10、, 东部与夏商王朝的核心控制区毗邻,向西可入新疆、中亚, 是东西方远程交往乃至物资输送的关键通道,也是农牧文明 的碰撞和融合带。这样的地理布局和人文景观显然使其成为 夏商王朝西扩的首选对象,但豫西沟壑、潼关天险以及该区 域内部的空间分立和文化格局又给中原王朝西进造成了不 便,也进一步增加了该地区夏商时期文化态势的复杂性。考古资料表明,二里头文化的势力很可能已渗透到了关中 东部的蓝田、渭南一带,但只是零星分布。此外,发现于西 安老牛坡遗址的“老牛坡远古文化类型”在年代上可能与二里 头文化相近,一些器物的形制和装饰明显受到了二里头文化 的影响19。关中西部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考古遗存尚 不明朗,

11、有学者根据陶器形制的分析,指出二里头文化时期 的关中西部存在着早晚两类性质不同的文化遗存,早的属于 客省庄二期文化,晚的被命名为“望鲁台乔家堡类型”20。 尽管这些探索为我们初步勾勒出了二里头时代关中地区的 文化版图,但必须承认,与仰韶、龙山时代相比,关中地区 可以明确断定为属于二里头时期的遗址数量确实不多,如何 认识这一现象并开展下一步的工作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 问题。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甘青地区主要分布着齐家文化和四坝文 化。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东起甘肃庆阳,西至青 海湖北岸,北至内蒙阿拉善左旗,南抵甘肃文县,均可见到 齐家文化遗存,而且遗址数量十分密集。从已发掘的齐家文 化遗址来看,

12、当时应以原始农业为主,种植的作物主要是粟, 饲养业也较发达,猪、羊、牛、马、驴、狗等家畜都已经开 始饲养。发达的冶铜业和治玉技术是齐家文化的两大特色, 尤其是红铜器和青铜器的大量发现,为中国早期铜器的起源 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线索。在齐家文化分布的天水地区, 曾发现过带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铜牌饰和陶盉(或其仿制品) 21,说明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力已进入到齐家文化的势力范 围。不过,齐家文化连同分布于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是否对 二里头文化产生过影响,以及它们在东西方早期文明交流中 所扮演的角色至今仍不是十分清晰,这也是我们今后应予以 关注的课题。进入商代,关中及甘青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呈现出更为复杂 的

13、局面。早商王朝以强劲的势头向西挺进到西安、铜川一线, 并在之后不长的时间内继续推移至更西部的扶风、眉县一带 22。然而到晚商时期,很可能由于本土力量的兴起,商王 朝的势力又退回到西安一线,并最终退出了关中地区。有意 思的是,与商王朝在大多数地区的扩张方式一样,关中地区 的商势力始终盘踞在一个个据点中,而这些据点又与当地的 土著居民点交错分布。商代关中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除商文化外,还有日渐兴起的 本土文化。由于文献记载周人灭商前久居关中,因而这些本 土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探索先周文化的重点对象。根据现有 认识,这些文化目前至少可分为碾子坡、刘家、郑家坡、丰 镐商代末年遗存等四类考古学遗存23。但是由

14、于界定标准、 关注角度的不同以及发掘资料相对较少、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的原因,学术界对于部分遗址或遗存究竟该归入哪一类考古 学文化仍存在分歧,对于当时社会结构、聚落布局、手工业 生产以及资源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也稍有薄弱,因此在反思原 有理念和方法的同时加大对聚落考古和精细化研究的投入 就显得至关重要。此外,从已发掘的长武碾子坡、武功郑家 坡、岸底等遗址的情况来看,关中地区的本土文化在顽强地 保持着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商文化和北方青铜文化的 少许因素。甘青地区的卡约文化总体上晚于齐家文化,年代上限或可 早到商代早期,年代下限仍需做进一步研究。从已发表的资 料看,该文化中铜质工具、装饰品的随葬已很

15、普遍,而且以 养羊为主的畜牧业比较发达。在属于该文化的西宁鲍家寨遗 址曾出土一件铜鬲24,为典型的二里岗上层文化风格,似 乎表明该文化与早商王朝已发生联系。(三)黄淮下游黄淮下游地区包括今天的鲁、皖、苏北及豫东的广大地区。 该地区位于夏商王畿以东,与文献记载的“东夷”和“淮夷”的活 动范围大致相近,也与甲骨文提及的“东土”暗含,因此对于 这一地区的夏商时期考古遗存进行探索有着积极的学术意 义。迄今可知,夏商时期活动于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有 岳石文化、斗鸡台文化、商文化和珍珠门文化。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的年代相当,主要分布在山东及邻 近的苏北、皖北和豫东地区。与之前分布于该地区的龙山文 化相比

16、,岳石文化的版筑城防技术、青铜冶铸业、农业等续 有发展,其分布范围也并未比龙山文化缩小,但其聚落的分 布密度和居址的面积都小于龙山文化,遗物中也未发现能超 出龙山文化工艺水平的精品,器类锐减,器物由精致转向粗 糙,似乎暗示“其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处于一种低落状态”25。 尽管如此,岳石文化始终保持着与二里头文化相抗衡的态势, 二者长期拉锯于以杞县为中心的豫东地区,导致这一地区出 现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相交汇的现象26。 同时,很可能由于岳石文化的抵制,二里头文化的势力一直 未能进入资源丰富的海岱地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也仅 限个别器物。不过,到了二里头文化四期,不少具有岳石文 化风格

17、的器物出现在二里头遗址,可能意味着当时的文化格 局发生了大的变动。二里头时代的安徽江淮地区盘踞着斗鸡台文化。从已发表 的资料来看,该文化中占主导地位者为当地文化因素,但也 有不少的二里头、岳石文化以及苏南的点将台文化、湖熟文 化因素。考虑到这一地区处于南北交流的大通道,学术界一 般认为斗鸡台文化很可能是本土文化在二里头和岳石文化 对当地的争夺之中,对二者的文化因素有所吸收并引入点将 台文化、湖熟文化的因素而形成的。商王朝建立之后对山东地区发动了强力攻势,并于二里岗 上层时期在鲁北和鲁南建立起以大辛庄和前掌大为中心的 聚落群27。到晚商时期,山东地区商文化遗址数量明显增 多,商文化的分布已经覆盖

18、了渤海南岸和莱州湾沿岸,滕州 前掌大、青州苏埠屯、滨州兰家等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表 明,当地存在着数个受命于商王朝的古族古国。与商人东进 有关,曾经独挡一面的岳石文化很可能在接受商文化一定影 响之后演变为珍珠门文化,并随着商王朝的打压而逐渐向东 退缩,但最终保持着与商文化并立的局面28。在商人强势 扩张的大背景下,淮河下游的安徽和江苏北部地区也已纳入 商王朝的控制体系之内,在这些地区发现的商代文化亦与中 原商文化面貌接近。(四)四川盆地、汉中及峡江地区夏商时期的四川盆地、汉中及峡江地区活动着多支考古学 文化,尽管这些考古学文化都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和风格,但 它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和共性,应属

19、于一个比较大的 文化圈。四川盆地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的考古学遗存主要是三星堆 文化,学术界多主张该文化与古蜀国有关。目前已发掘的重 要遗址有三星堆、十二桥、金沙等遗址(群)。三星堆遗址 群是三星堆文化早期的中心性都邑,建有规模宏大的城圈, 曾发现多处“祭坛”类遗存、器物坑、墓葬以及结构复杂的木 结构建筑29。三星堆遗址群衰落之后,三星堆文化的中心 都邑很可能移至金沙遗址,在遗址范围的不同区域,分别发 现房址、陶窑、墓葬以及祭祀性遗存30。三星堆文化最引 人瞩目的遗存当属精美的玉石器和极富特色的青铜器,其中 大量器物尤其是铜人像、铜面具、神坛、神树等遗物的风格 和形制不为中原所见31。三星堆文化中

20、发现的具有二里头 文化风格的盉、鬹、觚、璋、戈、铜牌饰以及商式青铜礼器, 或可说明中原王朝的礼乐观念已经影响该地。峡江地区是指重庆市和湖北省西部的长江沿岸地区。目前 学术界对于这一地区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认识尚不 一致,但根据现有资料,暂可以分为三星堆文化朝天嘴类型 和路家河文化32。三星堆文化朝天嘴类型在整个峡江地区 都有分布,其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有着显著的共性,也 包含了江汉平原、中原地区以及当地龙山文化的因素。朝天 嘴类型出土的部分盉、鬹以及圆腹罐具有明显的二里头文化 风格,其分布范围内出土的商文化青铜容器也可看作商王朝 对其影响的结果。路家河文化分布于鄂西以西陵峡为中心的 地区

21、,该文化虽然包含有一部分三星堆文化因素,但占主导 地位的却是以釜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因素。路家河文化的年代 上下限尚不是十分清晰,其与三星堆文化朝天嘴类型的关系 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汉中地区夏商时期的文化格局至今较为模糊。有学者根据 紫阳白石马、汉阴阮家坝、城固宝山等遗址出土的资料,将 该地区夏商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称为白石马类型33或宝山文 化34。对这些遗存的文化因素分析表明,夏商时期的汉中 地区与鄂西、川东以及川西平原曾发生过密切的文化交流, 商文化的一些日用陶器也进入到该地区。此外,值得注意的 是,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汉中地区的城固、洋县出土多批 商代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大多具有浓厚的地

22、方特色,属于典 型商文化因素的器物相对较少,一些青铜器与三星堆文化器 物有很多相近之处。由于汉中地区出土的这批青铜器多无陶 器共存,因此长期以来无法确定其所属的考古学文化。紫阳 白石马、汉阴阮家坝、城固宝山等遗址的发掘,或可为这一 问题的廓清提供线索。(五)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发现的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中, 汉东、江陵地区的文化面貌比较接近中原地区的夏商时期文 化,其他地区的文化面貌则与中原的夏商时期文化有较大差 别。目前,学术界对于长江中游地区二里头时期的文化格局尚 处于积极探索和总结之中,但根据黄陂盘龙城、荆州荆南寺、 宜昌白庙诸遗址出土的带有二里头文化风格的器物判断,

23、二 里头文化的影响力至少已抵达长江中游的汉东、江陵地区。 与商王朝在其他地区的扩张同步,商人在早商时期就已进入 长江中游,并在当地筑建了规模宏大的盘龙城商城。不过, 典型的早商文化遗址仅见于汉水以东、汉江下游地区以及洞 庭湖的部分地区,长江中游的其他地区虽有数量不少的商式 器物出现,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特征鲜明的本地文化。到了 晚商,商人似乎已经放弃了一度经营的长江沿岸并退至桐柏 以北,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盘龙城商城也遭废弃,今河南南 部地区从此成为晚商文化的前沿。不过,此时长江中游地区 的土著文化或许已经习惯了商文化所带来的“礼乐制度”,湖 南大量出土的晚商式青铜器就是最好的说明。此外,值得一提

24、的是,在长江中游夏商时期的诸多本土文 化之中,分布于鄱阳湖及赣江中下游地区的吴城文化格外引 人瞩目。该文化发现有规划严密的夯土城,出土了众多的青 铜容器、兵器以及农工具,还发现了大量刻划文字或符号, 一些器物表现出商文化的风格,相信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 曾受到中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的强烈推动和影响。属于该 文化的新干大洋洲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丰富,有学者推测 墓主应是吴城文化地域内的最高统治者35。夏商时期的长江下游主要有分布于太湖地区的马桥文化、 宁镇地区的点将台下层文化和湖熟文化。马桥文化中一些陶 器的风格与二里头文化和早商文化的同类器物相近,有些陶 器的器形或纹饰与岳石文化、湖熟文化早

25、期的相仿,说明它 们之间曾发生过文化交流。而且马桥文化的几何印纹、鸭形 壶在二里头都邑有所发现,其与二里头王朝的关系可见一斑。 点将台下层文化早于湖熟文化,二者间的文化面貌表现出明 显的传承关系。考古资料表明,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风 格的陶器曾分别见于点将台下层文化和湖熟文化,说明中原 王朝的影响力已抵达宁镇地区。在华南闽、粤、桂的广阔地域内,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遗 存的发现大都比较零星,相对隔绝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使其文 化面貌各具特色。其中与夏商文化存在明显交流关系的是分 布于闽西北的马岭类遗存和广西地区夏商时期的部分遗存。 马岭类遗存的典型器物“长流盉”曾在二里头遗址出现,而广 西地区曾出土

26、了商式青铜器。除上述之外,目前分布于华南 地区的夏商时期考古学文化还有闽东沿海的黄瓜山文化、黄 土仑文化,闽西北的白主段类遗存,珠江三角洲的沙丘遗址、 贝丘遗址,粤北的石峡中层文化,粤东闽南的后山类遗存、 浮滨文化36。这些文化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彼此之间也 有文化交流的现象,但是它们的具体年代、文化源流及相互 间的关系仍有待于廓清。综上所述,夏商时期中原周边地区分布着绚丽多彩的考古 学文化,它们中的大部分都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中原王朝保持 着联系,有些甚至对中原文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 时,中原王朝凭借先进的生产力、社会组织和礼乐制度,形 成了巨大的文化磁场,对周边文化施以强势辐射。这种“

27、华夏” 与“边缘”之间的文化互动关系和礼仪行为最终促使中华文明 由多元走向一体。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91 页。 2 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70页。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 文物岀版社1988年版,第148 153页。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1985-1986年度 勘察报告,科学岀版社1996年版,第1027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 1988年版,第 322页。6邹衡:关于夏商时期北方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载夏 商周考古学论

28、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0年版。7 宋新潮:殷商文化区域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第 105110 页。 8 宋建忠:晋中地区夏时期考古遗存研究,山西省考古学 论文集(二),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9 王克林:晋国建立前晋地文化的发展,中国考古学会第 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4年版。10 王克林:略论夏文化的源流及其有关问题,夏史论丛, 齐鲁书社1985 年版。11 侯毅:试论太原东太堡类型,陕西省考古学会论文集 (二),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12A.张忠培朱开沟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中国北方考古文 集,文物岀版社1990年版。B魏坚、崔璇:内蒙古中南 部原始文

29、化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 中国大百科全书岀版社1994年版。C.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 所、鄂尔多斯博物馆:朱开沟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发掘 报告,文物岀版社2000年版。D.杨建华、蒋刚主编:公 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科学岀版社2008年版。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83 页。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 国社会科学岀版社2003年版,第140 167页。15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天津蓟县围坊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 1983年第10期。 16杨建华、蒋刚主编: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

30、高原与燕山南北, 科学岀版社2008年版。 17A.郭大顺试论魏营子类型,考古学文化论集(一),文 物岀版社1987年版。B.董新林魏营子文化初步研究考 古学报 2000年1 期。 18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敖汉旗范杖子古墓群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第3期, 1984年。 19A.刘士莪:老牛坡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田野发掘报告, 陕西人民岀版社2002年版。B.张天恩试论关中东部夏代 文化遗存,文博2000年第3期。C.井中伟:老牛坡类 型及相关遗存再探讨,边疆考古研究第2辑,科学岀版 社 2004 年版。 20 张天恩:关中西部夏代文化遗存的探索,考古与文物 2000年第3期。 21张天恩:天

31、水岀土的兽面铜牌饰及有关问题,中原文物, 2002 年第 l 期。 22徐天进:试论关中地区的商文化,载纪念北京大学考古 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90 年版。23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 中国社会科学岀版社2003年版。B张天恩:关中商文化研 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24赵生琛:青海西宁发现卡约文化铜鬲,考古 1985 年第 7 期。 25许宏:略论二里头时代,载2004 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岀版社,2004年,366 -371 页。 26 宋豫秦:夷夏商三种考古学文化交汇地域浅谈,中原文 物 1992 年第 1 期。

32、27方辉:商王朝经略东方的考古学观察,载多维视域 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科学岀版社2009年版,第72 页。 28 刘延长:珍珠门文化初探,华夏考古 2001 年第4期。 29A.陈显丹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概况、初步分期一一兼论“早 蜀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南方民族考古,第二辑,四川 大学岀版社1989年版。B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 祭祀坑,文物岀版社1999年版。 30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考 古 2002年第7期。 31屈小强等主编: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33 王炜林、孙秉君:汉江上游巴蜀文化的踪迹,载中国考 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92 年版。34 赵丛苍:从考古新发现看早期巴文化附论巴蜀文化讨 论中的相关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 4 期。35A.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城1973-2002年考古发 掘报告,科学岀版社2005年版。B.彭明瀚:吴城文化研 究,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3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 会科学岀版社200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