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天气和气候_七年级地理教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20645230 上传时间:2021-04-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9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一册天气和气候_七年级地理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册天气和气候_七年级地理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册天气和气候_七年级地理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第一册天气和气候_七年级地理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册天气和气候_七年级地理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册天气和气候_七年级地理教案 _模板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 “气候 ”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 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 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

2、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 既是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的内容, 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 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 联系实际, 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 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 “天气 ”和 “气候 ”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阅读 P55“天气 ”、“气候 ”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

3、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 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为此,教材还安排了 P57 练习 2 加以实践。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

4、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 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 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收听、 收看当地电视台、 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 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重点和关键:从日

5、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 ”与 “气候 ”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二、教法阐述:教学方法。坚持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 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 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

6、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 激发其学习热情。 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 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电脑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充分发挥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处理优势及

7、其交互性强的特点,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它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三、学法指导:学习方法是学习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 学习方法不同, 学习效果各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利于终身学习。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 从初一起, 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1 2 3 下一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使学生明确地面高

8、度的计算方法, 等高线概念; 了解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情感目标: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

9、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 比较难掌握。 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

10、。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 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 ”想一想 ”“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 - 坡陡;等高线稀疏- 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所标注的深度,梢钥闯龊蟮纳钋常淮拥壬钕叩氖杳茏纯觯梢钥闯龊灼露鹊拇笮?/p教材又通过 ”做一做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

11、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 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 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

12、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教材介绍了 ”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 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高度表。用 ”做一做 ”的填表练习, 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地形剖面图作为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这部分较难理解,教材以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详细表达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 清楚直观, 有利于学生

13、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又用了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总之,本节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 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法建议: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空间观念基础上的,但初一学生空间的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并容易产生气馁、畏难、等负面情绪,建议尽量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建议用讨论法、 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起来授课。对本节内容, 教师充分利用书上的

14、逻辑思路和编排体系, 循序渐进, 一环扣一环的进行, 先进行读图分析图, 以图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只须指导学生读懂图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 即可, 通过读图,明确甲点有两种计算高度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将头脑中的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但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特别注重图形的转换过程, 在读图中, 指导学

15、生清晰把这幅图分为几步,特别注意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 如,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 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 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通过教材的 ”想一想 ”中的 ”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图”使学生在刚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后,马上用高线图来分析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 得出等高线密 - 坡陡;等高线稀疏- 坡缓。通过分析此图,学生巩固了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在学生获得了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后,利用教材的 ”做一做 ”,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可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

16、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经过小组讨论后, 由学生代表说明每一个等高线的图形特征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对应关系。教师给予纠正、补充,通过讨论,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教学, 可让学生直接做”做一做 ”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地形剖面图 ”部分的教学,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指导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如有计算机课件帮助演示,效果更好。 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可用教材上的形容”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这部分可以一边讲,一边

17、让学生跟着画,(在填图作业上或老师发给的印有等高线的纸)。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 (关于 ”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教学过程(引课)导入: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 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 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 米,这是海拔高

18、度( 2)以乙点为标准,高度为 1000 米,这是相对高度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 海拔(绝对高度) 和相对高度, 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板书)一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1.海拔2.相对高度(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 8848 米指的是海拔高度, 4000 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 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 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讲授新课(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提问: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2

19、.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 ”的填表作业。板书设计第二节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1.海拔2.相对高度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概念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训练读图能力。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

20、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地形剖面图)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等高线的概念,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构成和等高线的阅读方法,现在再给你们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 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 由学生代表上台做讲解。 请阅读 ?quot;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状态 ”,每小组集中讨论一种地形, 要求对比说明山顶、 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特点和所对应的等高线形态的特点,同时请同学们读图时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 2)等高线间的疏密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3)等高线弯曲方向和高度变化的关

21、系;( 4)特殊地形所对应的等高线的形状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纠正、补充。(总结板书 ) 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密集表示陡坡2.等高线的形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陡崖(计算机演示)动画:地形剖面图教材生动的描述: 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板书)地形剖面图(学生活动)提问:刀从哪儿切?(明确剖面线的含义)在地形图上如何做切面?发给学生地形图,在教师指导下:1.确定剖面线位置;2.在下方划线段平行于剖面线;3.做一个纵轴的高度表,形成一个

22、坐标系; 4.从等高线和剖面线交点处做垂线,到高度表所指示的坐标点处;5.连接所有的坐标点,绘制完成地形剖面图。(反馈练习 )习题(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本知识。 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这部分的知识非常重要,下一章学习的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和以后各章学习都会用到的,我们必须要学好它。板书设计2.等高线的特点等高线的疏密:稀疏表示缓坡密集表示陡坡高线的形状: 弯曲部分向高处凸表示山谷,向低处凸表示山顶;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鞍部(有两组对称的等高线组成)等高线重叠的地方表示

23、陡崖三、分层设色地形图四、地形剖面图总体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 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 本节课设计了两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理解等高线的概念, 建立起对地形图的空间思维和想象。 由于读等高线地形图, 需要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1 2 下一页教学目标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能看懂较简单的天气形势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大气的重要性。2、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理解平均气温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3、学生能够

24、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明某地气温日变化、月变化与年变化的规律。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5、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加强与他人合作、共同研究问题的意识。教学建议关于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总体教材分析气温是天气和气候的主要组成要素,涉及面广、 理论性强, 所以应采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的方法,利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进行学习。气温的测定,主要讲解气温的表示符号及读法,气温的观测和计算方法气温的变化,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主要从两个侧面说明,一是南北半球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时间

25、,而是热、温、寒三带四季气温变化的特征不同;气温的年际变化。气温的世界分布,首先讲解了等温线知识,它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图的关键。本部分即重 “地 ”又重 “理 ”,将世界气温水平分布的规律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纬度、海陆、地势、 洋流等结合, 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结合。又为后面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特征打下基础。关于 “世界气温的分布”的教法建议对于气温的 “空间变化 (即世界的分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学会从 “整体到局部 ”逐步分析的方法。 注重从图上直接得出结论, 将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联系起来分析。1、全球年平均气温曲线变化规律-纬度位置(太阳)2、南北半球的不同

26、- 海陆影响3、陆地上的不同- 地形地势影响4、海洋上的不同- 洋流影响5、极值 - 局部最冷最热的地方6、人类对气温的影响,可以简单的讲解。为了避免单纯的灌输,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切忌教师不要直接给结论。对于 “气温的测定 ”的教法建议对于 “气温的测定 ”的学习,应该适当地补充气象观测的内容, 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参观气象园中的百叶箱, 实际读一读温度计, 或利用投影等多媒体使学生对气温的测量方法(温度计安放的位置、观测时间的设定)、数值的采集与处理等有所了解,并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说的温度是指一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

27、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观察,但是不要只告诉结论。关于 “气温的变化 ”的教法建议关于 “气温的变化 ”,主要讲解气温的时间变化,建议步骤如下:1、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入手,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为什么?(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2、是否太阳一照射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不是)3、出示动画,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 有一个过程, 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 时而是 14 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 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 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

28、在7 月,最低温出现在1 月,南半球相反。4、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5、如何利用月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热带、温带、寒带气温特征的描述)关于 “天气和气候 ”的教材分析气候是本章的关键性知识,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知识。气候是多年天气状况的综合, 所以要掌握气候知识必须从天气入手。教材以天气预报为例,引出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这种处理形式,比较贴近社会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很自然的揭示了天气与气候的共性与差异,即天气是对大气状况的定量描述,而气候是对大气状况的定性描述;天气是多变

29、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对于天气部分,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重点应放在使学生能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符号和数字的含义,能够从地理角度理解 “天气预报 ”中各项内容的含义。这部分教材紧密结合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关于 “天气和气候 ”的教法建议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对于 “天气 ”的学习,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或多种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读天气形势图、 听天气预报, 考虑天气预报中包括的主要项目是什么?状况如何?教师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给予指导订正。并及时反馈,使学生明确天气预报中各种符号和数字的含义,真正从地

30、理角度理解天气预报各项内容的含义。关于 “气候 ”内容较为抽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采取下列步骤:1、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列举本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北京 “冬天寒冷干燥, 夏天高温多雨”2、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特征是如何得出来的?它与每一天的天气什么关系?”(是由多年的天气特征综合出来的)3、气候特征是否像天气一样经常会变呢?(不会,气候是定性的描述,比较稳定)4、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将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填表,以增加学生的印象。5、为了及时巩固,应给出一些天气与气候的实际内容让学生判断,以彻底区分这两个概念。关于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的绘制与分析【教学手段】录像

31、:天气观测过程动画:大气的受热过程投影片:(1)气温观测数据; ( 2)日(周、月、年)均温的计算公式; ( 3)日气温曲线图;( 4)三带气温曲线图; (5)等温线的画法; (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天气与气候中主要的组成要素有哪些?(气温、降水)(讲解)我们先来学习有关气温的内容。气温是如何测量的?(板书)一、气温的测定(天气观测的录像)包括百叶箱、温度计、观测时间和数据采集等(投影片 1、 2)一组观测数据,怎样计算出日均温?(生思考回答) 。出示计算公式,验证学生回答及计算结果(提问)为什么一天中有冷热,一年中有冷热?(因为热量主要来于太阳照射)是否太阳一

32、照射大气温度就会立刻升高呢?太阳一落山温度就立刻降低呢?(出示动画并讲解)使学生明确大气温度的直接来源是地面,太阳的热量先传到地面然后到大气,有一个过程,所以一天中最高温不是12 时而是 14 时,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同样道理, 一年中温度最高值并不出现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时,而是稍有滞后, 最低值也不出现在太阳最斜射的时候。如北半球最高温出现在7 月,最低温出现在1 月,南半球相反。(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将气温连续变化的过程更直观地表示呢?(用气温曲线图,气温指平均气温)请将你的设想画出来(学生活动)(投影片 3)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日均温,将二者的交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气温曲

33、线。你能画出一个地方一年的气温曲线图吗?(纵坐标用月平均温, 横坐标从1 月-12月)(提问)如何利用气温曲线说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呢?(投影片4)课本 P40 图 4.6,三地气温曲线图(学生讨论) 图中的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三个温度带的气温变化特征是什么?在语言叙述上有什么规律?(说明:因为温带的范围较广,所以接近热带或寒带地区的语言叙述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承转)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板书)三、世界气温的分布(投影片 5)图中各点表示年平均温度,请在这张图上画出 13、 15温度曲线(用平滑曲线连接气温值相等的点)(投影片 6

34、)此图表是世界不同地区多年的平均温度,图中气温相等的点连接的线就是等温线。我们借助等温线来研究气温的空间分布。(教师指导读图方法)分析等温线图,可以采用从 “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 ” 逐步分析的方法。请大家讨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并分析形成此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教师讲解时可以举一些实例或参照课本的插图1、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位置(太阳)2、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海陆面积及性质影响3、陆地上的不同- 地形地势影响4、海洋上的不同- 洋流影响5、极值 - 最冷最热的地方6、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 温室效应(反馈练习)夏季到青藏高原去考察,需要

35、准备什么衣物?(棉衣,地势高寒冷)如果温度再升高,预测你所在的地区气候会有什么变化?赤道是全球温度最热的地方吗?南极和北极哪个更冷呢?(总结)通过以上学习可知,气温是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大气温度主要来于太阳,所以影响温度最主要的因素是纬度位置, 然后是海陆位置, 再就是地势和洋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必须注意分清主次。这是分析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气温的测定, 主要使学生明确气温观测的方法和重要性。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或建立简易的气象园进行实际的测量,没条件的可以看录像或图

36、片。第二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时间变化,时间变化的长短不同,有日、月、年变化,通过实际的计算, 使学生明确三者计算的方法一致,看到的各图中的气温是平均值的连线。对于时间变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使学生明确太阳是气温的来源,但地面是气温的直接来源。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个过程,设计动画辅助理解。明白这一点,对后面所学“地势越高,离太阳越近了,为何温度反而越低?”很有帮助。对于热温寒三带气温特征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从低纬到高纬, 由热到冷, 各种气温特点的描述有规律及差异,为后面学习世界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的内容打基础。第三个环节是分析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是解决等温线的概念。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等高线, 所以并不难

37、理解。最重要的部分是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的探讨。为了使纷乱的内容条理清楚,主次分明,教给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的读图方法。同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利于学生思维的互相激发,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设计相关的反馈题。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注意了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每一部分绘图、读图、用图都是学生活动在先,教师指导在后,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关于 “天气和气候 ”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天气预报图的使用、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教学手段】录像:天气预报计算机课件:( 1)世界主要城市天气预报;(2)天气形势图; ( 3)各种常用的天气符号图;( 4)风向示

38、意图;(5)气象观测仪器 -百叶箱、 温度计;( 6)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与联系图。【教学过程() 】(引课出示投影片 1)你能够从投影片中读出哪些内容?中央气象台城市天气预报:2002 年05 月 28 日 20 时 至 05 月 29 日 20 时城市天气现象温度( 0C)风向风力夜间白天最高最低夜间白天东京多云多云2516新加坡1 2 下一页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能力训练点: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德

39、育渗透点: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 ”地球而学习的志向。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 地理现象入手, 让学生 “想一想 ”。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 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 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 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 ”,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

40、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3、讨论要学好地理,在课外和课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学好地理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过程:一、做自我介绍二、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

41、三、新课学习阶段:1、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2、学生自学教材第二页彩图,说说与地理的关系。多动脑筋想一想,想什么?3、教师根据学校环境的实际情况,结合当时国内外和实际的地理知识,列举国内外和家乡中诸如大气污染、 水污染、 资源被破坏、 垃圾的处理、 人口增长过速等环境问题的典型事例,唤起学生装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去探索适合国情的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真理。4、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总结、扩展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最后思考归纳, 为学好地理, 应做好哪些准备?课前准备:除学习用具、教材外,还需要准备地图册,填充图册。课外准备:注意收集国内外,家乡的有关地理信息材料。五、板书设计一、生活离不开地理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地生活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综合地分析地理。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后记: 刚进入初中, 第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很好。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讨论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的想象,学生很感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