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20587230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1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的哲学基本: 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互相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互相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五行学说:任何一种十五的内部涉及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构造。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

2、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互相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本,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种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本,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重要探讨生命的物质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本。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涉及于脏象学说之中。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性、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本上体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与

3、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引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营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种有机的整体。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有关疾病的理论知识,涉及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病因学说:研究多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觉得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合适,外伤,胎传等。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的学说。涉及发病机理、病变

4、机理和病程演化机理三个部分。中医学觉得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诊法辨证:诊法,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基本的措施。望指对患者神色、形态、五官、舌相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测,以理解病情,测知腑脏病变。闻指从患者语言、呼吸灯声音以及由患者体内排出的气味等辨别内在的病情。问指通过对患者及知情者的询问,以理解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因素,病情通过和患者的自觉症状。切指诊察病人的脉象和身体其她部位,以测知体内变化状况。在四诊中,以望神、望面色、舌诊、问诊、脉诊为要。避免治则:采用积极的避免和治疗手段,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病”,是中医一种疾病原则,治未病涉及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5、中医学科体系的基本构造基本医学、临床医学、养生康复医学基本医学: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养生康复医学中医哲学基本 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结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运动是气的主线属性。天地之气动而不息。气是万物的中介。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与一切有形无形之气

6、互相作用和互相转化。阴阳学说就人体而言,上半身为阳,下半身属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阳,腹部阴,四肢外侧阳,内侧阴。按腑脏功能特点分,心肺脾肝肾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心肺之中,心为阳,肺为阴,肝脾肾之间,肝为阳,脾肾为阴。气血之中,血为阴,气为阳。五行学说五行的特性:1. 木:木曰曲直,即能屈能伸,木有生长,能屈能伸,升发的特点,木代表升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凡具有此类特性的食物或现象,都归属于木。2. 火:火曰炎上,火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

7、,均可归属于火。3. 土:土爱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归属于土。4. 金:金曰从革,革,革除,改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结实性。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之意。凡具有此类性能的食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5. 水:水曰润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根据相生

8、关系拟定的治疗措施,常用的有如下几种:1. 滋水涵木法: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措施,又称滋养肝肾发。合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局限性,甚者肝阳偏亢。体现为头目眩晕,眼干目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2.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而补脾阳的措施。又称温肾健脾法。合用于肾阳式微而至脾阳不振之证。体现为畏寒,四肢不温,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3. 培土生金法:用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措施,又称补养脾肺法,合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候。该证体现为久咳不已,痰多清稀,或痰少而粘,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乏力,舌淡脉弱等。4. 金水相生法:滋养肺肾阴虚

9、的一种治疗措施,又称补肺滋肾法,。合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局限性,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体现为咳嗽气逆,干咳或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酸腿软,身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根据相克规律拟定的治疗措施,常用的有如下几种:1. 抑木扶土法:以疏肝健脾药物治疗肝旺脾虚的措施。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属于此范畴,合用于木旺克土之症,临床体现为胸闷胁胀,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或秘或溏或脘痞腹痛,嗳气,矢气等。2. 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措施,又称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合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

10、之候。若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常用于水肿证,这是水反克土。治当温肾为主,兼顾健脾。3. 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克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措施,又称泻肝清肺法。临床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木火刑金”。体现为胁痛,口苦,咳嗽,痰中带血,暴躁烦闷,脉弦数等。4. 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合用于肾阴局限性,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该证体现为腰膝酸痛,心烦失眠,遗精等。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经络系统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途径

11、的意思。经脉贯穿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的意思。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经脉络脉纵横交错,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系交会,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的连接成一种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经络是运营气血,联系腑脏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经脉系统1. 十二经脉。十二正经: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共十二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

12、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因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中间的联系,并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的局限性。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她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 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映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因此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位,分属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2. 奇经

13、八条 奇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娇脉,阳娇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系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络脉系统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1. 十五别络 有本经别走邻经的意思,共有十五支,涉及十二经络在四肢各分出的络,躯干部的任脉络、督脉络及脾之大络。十五别络的功能是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和调节作用。2. 孙络 孙络是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3. 浮络 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十二经络具体学习1命名原则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一阴一阳衍化三阴三阳,互相间具有表里相合关系。肢体内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

14、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太阳。脏为阴,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从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从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腑脏命名。上为手,下为足。分布在上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2. 具体名称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3. 走向规律手三阴经循行起点是胸部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指(经穴名)而上行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和下肢而至于足趾间;足三阴经,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15、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的循行,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称为“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由足走腹。凡属六腑的称为“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及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由手走头;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由头走足,阳经行于外侧,阴经行于内侧。4. 分布规律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部交接,因此,说:头为诸阳之会。分布特点: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阳明

16、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躯干部: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肋、侧腹部。5. 表里关系六对,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互相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并且由于互相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

17、上可互相影响。在治疗上,互相表里的两经的腧穴常常交叉。6.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营的通道,而十二经络是气血运营的重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又称十二经脉的流注。流注顺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至手太阴肺经,构成一种“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系统。手太阴肺经1. 循行部位:起于中脘部,下行至脐(水分穴)附近络于大肠,复返向上沿着胃的上口,穿过横膈膜,直属于肺,上至气管、喉咙,沿着锁骨横行至腋下(中府、云门二穴),沿着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肘中,沿前臂内侧桡

18、骨边沿进入寸口,经大鱼际部,至拇指桡侧尖端(少商穴)。2. 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前行至食指桡侧尖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3. 联系腑脏:属肺,络大肠,通过横膈,并与胃和肾等有联系。手阳明大肠经1. 循行部位: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尖端(商阳穴),沿食指挠侧上行,通过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肩前,经肩盂穴(肩端都),过肩后,至项后督脉的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前行内人足阳明经的缺盆穴(锁骨上窝),络于肺,下行通过横膈,属于大肠。2.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天鼎、扶突)至面颊,入下齿龈中,复返出来夹口角,通过足

19、阳明胃经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人中),左脉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3. 联系脏腑:属大肠,络肺,并与胃经有直接联系。足阳明胃经1循行部位: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旁行人跟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复出绕过口角左右相交于颏唇沟(承浆穴),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下领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颧弓上行,沿着前发际,达到前额(会神庭穴)。2.分支面部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旁进入缺盆,向下通过横膈,属于胃(会任脉的上脘、中脘),络于脾。缺盆部直行脉:从缺盆下行,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沿中线旁开二寸),至鼠蹊部的气冲(又名气街)穴。胃下口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附近分出,沿腹腔深层,下行至气街穴,与来自缺盆的直行脉会合于气冲(气街穴)。再由此斜向下行到大腿前侧(髀关穴);沿下肢外侧前缘,通过膝盖,沿胫骨外侧前缘下行至足背,进入第二足趾外侧(厉兑穴)。胫部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穴分出,下行至第三足趾外侧端。足背分支:从足背(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3.联系脏腑:属胃,络脾,并与心和小肠有直接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