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20534514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建立健全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组织架构、战略咨询能力、行业桥梁纽带等方面的职能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汽车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汽车产业政策、汽车及相关交叉领域各类创新项目立项和评估等方面,建立与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的衔接渠道和采信机制。一、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工业的配套行业,其发展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为汽车整车制造的附属产业,由汽车整车厂的下属部门完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企业内各生产环节之间得以解绑,通用、福特、丰田等国际大型汽车整车制造商出于优

2、化资源配置的需要,将旗下零部件制造企业向外剥离,自身专注整车项目的研发和销售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由纵向一体化模式转向专业化生产模式,汽车零部件企业由此迈向独立化、专业化发展。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细化,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生产的重要环节,在整车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整车厂与零部件企业间基于市场形成的配套供应关系逐渐成熟,大大推动了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汽车零部件采购的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国际化布局中,欧美国家重点在技术平台、芯片、精密加工部件等领域凸显优势,日韩在集成电路、光学仪器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中国多在电池、电机、电气

3、设备、车身内外饰件、冲压零部件等领域具有竞争力。国际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基本集中在北美、欧洲及日本等区域,这些企业规模大(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美元)、技术力量雄厚、资本实力充足,引导世界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方向,如德国的博世、大陆、采埃孚、巴斯夫,日本的电装、爱信精机、矢崎,加拿大的麦格纳,韩国的现代摩比斯,美国的李尔,法国的法雷奥、佛吉亚等。根据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2022年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美国、日本、德国分别有21家、22家、18家企业入围。在细分领域上,各巨头之间形成差异化竞争,如变速器领域的采埃孚、爱信精机、加特可(JATCO)株式会社,汽车底盘

4、领域的本特勒,汽车制动系统领域的博世、大陆,以及汽车座椅领域的李尔、佛吉亚,均在各自专业领域内占据垄断地位。二、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392亿元,同比增长82%。2013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五年销售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4%,同期汽车行业年复合增长率为71%,零部件行业增速高于汽车行业总体增速。(二)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中国品牌汽车零部件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掌握了汽油机缸内直喷、柴油机高压共轨等核心技术;具备DCT、大扭矩AMT、8档AT及CVT等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

5、;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也取得重要进展,部分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三)产业链条日益完善纵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上游已覆盖钢材、石化等基础原材料,中游初步具备与整车企业协同开发、制造的能力,下游形成零部件装配、物流、销售及售后服务一体化的整体能力。横向看,我国汽车零部件已全面覆盖动力总成、电子电器、模具及通用件等产品。通过强化产业链资源整合和垂直分工合作,跨产业协同发展效果开始显现。(四)中国品牌企业快速成长我国商用车零部件配套体系以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为主,乘用车零部件则呈现分化,中国品牌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中高端市场多由外资企业占据。但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

6、品牌零部件企业正在加快融入全球零部件采购体系,一大批零部件企业开始为全球主机厂配套,2017年进入美国汽车新闻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的中国品牌零部件企业达到5家,入围数量逐年增加。三、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概况自1957年建成投产第一家汽车制造厂以来,我国汽车行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2018-2019年受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中美贸易摩擦、消费信心回落等因素的影响,国内汽车产量和销量有所下滑,产业逐步进入调整阶段。2020年第一季度新冠疫情爆发导致汽车产销量持续下滑。第二季度以来行业进入复苏期,在刺激内需的大背景下,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延续新能源车补

7、贴、放开限购、汽车下乡、小排量车购置税调整等政策稳定汽车消费,汽车行业整体重回周期性通道。2020年度不同于全球汽车产销量受新冠疫情影响大幅下降的情形,我国汽车产销量基本保持稳定,产销量分别为2,53250万辆和2,53111万辆。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有增长,产销量分别为2,60830万辆和2,62750万辆,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的下降趋势。在我国传统汽车销量下滑的同时,新能源汽车销量逆势快速增长。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新能源已成为多个国家的战略选择。确定低碳经济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顺势而生并快速发展。通过多年来对新能源汽车

8、整个产业链的培育,各个环节逐步成熟,丰富和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从2011年的084万辆和082万辆增长至2021年的35449万辆和35205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8303%和8335%。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形成了四大主力阵营:以比亚迪、广汽乘用车、上汽乘用车等为主的传统自主品牌,以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等为主的合资品牌,以特斯拉、宝马为主的豪华品牌,以蔚来、理想为主的造车新势力。2021年度,受益于比亚迪汉、五菱宏光Mini、特斯拉Model3/Y等车型热销

9、,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销量均超过30万辆,以较大优势位居2021年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三位。2022上半年,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中国销量继续排名前三,其中比亚迪销量共计6338万辆,同比增长31760%;上汽通用五菱卖出2080万辆,同比增长1800%;特斯拉中国销量1976万辆,同比增长5080%。细分市场方面,乘用车是拉动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5年至今,乘用车市场销量一直保持在2,000万辆以上的规模。2021年,我国乘用车销量稳定增长,占整体汽车市场的比例达到8176%。商用车市场方面,受国汽车淘汰、治超加严以及基建投资等因素的拉动,2020年商用车销量呈

10、现大幅增长,全年销量达到51333万辆,较2019年增长1870%。2021年由于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法规切换导致商用车销量略有下降,全年销量为47930万辆。品牌方面,上汽、吉利、长安作为较早进入我国市场的整车厂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2021年销量位列行业前三。从区域布局来看,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六大汽车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产业集群,以重庆为代表的西南产业集群,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产业集群,以长春为代表的东北产业集群,以武汉为代表的中部产业集群,以及以北京、天津为代表的环渤海产业集群,对于我国汽车产业链体系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四、 现状趋势(一)创新要素

11、形成一定积累和明显增长,支撑了当前阶段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受益于我国汽车产业规模的快速发展壮大,研发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01年-2016年,我国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从166%增长到214%。2016年,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领域,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达到了8%-10%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在汽车研发人员投入方面,全国汽车研发与试验人员达到446万人,相当于2007年的18倍。建立了一批汽车行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其中,汽车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了69个,占总量的54%;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个,在机械类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占比172%。此外,还建立起一批汽车相关的国家工

12、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创新环境逐步向好,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国家新能源汽车科技专项、创新工程等相关的国家创新项目撬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大规模协同攻关。从国家电动汽车科技专项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再到目前实施的新能源汽车重点研发计划,我国总体上沿着新能源汽车三纵三横的研发体系,产业界联合投入,有效集聚了新能源汽车专业创新力量,促进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制造强国战略五大工程、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在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领域为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带来新动能。行业围绕汽车技术链,配置创新

13、链,联合建立了一批以需求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的新机制为特色的创新联盟。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行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行业涌现了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批旨在促进产业深度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这些创新平台,相关企业和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投入,成果共享,开展了一大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并取得了预期成果。创新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综合性的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等创新政策,推动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其中,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方案从建立技术创新

14、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人才培育和激励机制、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性的政策措施。伴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相关的科技计划也进一步优化为五大类科技计划,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三)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和绩效稳步提高整车企业研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吉利、广汽、比亚迪等重点汽车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整合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建设,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其中,吉利汽车大幅提高研发投入,2016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

15、%,打造了前瞻性的全球研发中心,在有效整合沃尔沃技术的同时,自身研发能力快速进步。广汽在自主品牌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达到34%,并积极推动智能产品、智能研发、智能生产、智能服务,快速提升了产品技术竞争力。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依靠长期连贯的研发投入,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汽车行业发明专利数量稳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发明专利数量从2001年的2023件,增长到2016年的50480件,增长了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39%。从发明专利公开量的研发人员人均占有情况来看,2016年每百名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拥有量是2001年的251倍,技术创新成果富有成效。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和技术研究方

16、面取得积极进展,相关科研机构初步形成综合性技术服务能力。2016年,全国范围内开设汽车专业的高等院校达到了175所,其中,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领先高校不仅培育了大批汽车人才,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四)汽车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面向汽车强国建设战略需求,还有以下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缺少汽车产业顶层设计和系统化的战略研究能力。汽车产业系统性强,产业链长,涉及面广,体制机制复杂,当前缺少一个面向未来汽车强国建设,能够提供创新战略咨询的一个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智库平台。二是创新链不完整,贯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

17、术的非营利性应用技术研究机构角色缺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之间,缺少能够打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的非盈利应用技术研究机构。三是现有创新要素和平台存在投入分散、缺少协同。产业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总量不足,且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入分散、重复投入和研发效率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在产业协同创新方面,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显著差距。五、 汽车零部件行业细分领域发展概况整车生产制造环节分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细分行业冲压零部件行业是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一个分支,且位于整车生产环节前段,其行业特征与汽车零部件行业相似,基本属于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依赖于汽车行业整体的发展。汽

18、车冲压零部件,主要是指通过压力机和冲压模具对金属材料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冲压零部件广泛应用于汽车覆盖件、白车身系统、座椅系统、仪表系统及排气系统等部件,汽车制造中有60%-70%的金属零部件需要冲压加工成型。冲压零部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每辆车上约有1,500个冲压件,其广泛应用于车身覆盖件、车内支撑件、结构加强件、座椅系统、仪表系统及排气系统等。汽车冲压零部件往往需要随车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冲压零部件产品具有品类繁多、开发周期长的特点。但不同于轮胎、刹车片等易损易耗件,冲压件产品在整车使用年限内,如操作正确、合理维护,一般不需要更换,一旦产品

19、开发成功并量产后,产品生命周期就跟随汽车的生命周期及市场供求变化,市场需求相对稳定。近年来,随着新车型的引进、旧车型的更新换代,汽车冲压零部件的市场空间也不断增大。目前,我国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集群式发展特征明显,紧跟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长三角、西南、珠三角、东北、中部、环渤海等区域产业集群,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同时,行业内企业开始重视聚焦细分市场,如大型复杂的产品成形、小型精密高速的产品制造等,充分发挥技术特点,各取所长,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随着企业的产品定位更加专业和精细,某些细分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发动机和变速箱内部的关键冲压件,过去长期依赖进口,在十三五期间

20、,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开始突破,部分车型的零件已经国产化成功,开始量产并出口。汽车行业正处于向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汽车、智能化汽车不断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客户对汽车冲压产品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汽车冲压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1)将计算机模拟应用于冲压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工艺设计中,提升冲压模具设计制造水平,提高模具制造质量和加工精度;2)提高冲压生产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向自动化、无人化生产方向发展,提高生产效率;3)冲压成形装备紧跟世界冲压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大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力度。六、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一)汽车零部件行业周期性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产业链中的重

21、要一环,行业周期性与下游汽车行业的周期性呈正相关关系。汽车行业容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及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也因此会出现周期性波动。当宏观经济向好,汽车行业受消费带动增长较快,则直接带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快速扩张;当宏观经济出现回落时,汽车消费放缓,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产品需求也相应地减少。因此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比较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二)汽车零部件行业区域性汽车零部件行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由于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面向整车市场,为达到同步开发、供货及时、节约成本、快速响应、配套服务等目的,汽车冲压零部件供应商通常围绕整车制造商所在区域选址布局,目前已形成与长三角、西南

22、、珠三角、东北、中部和环渤海六大汽车产业群对应的零部件产业集群。(三)汽车零部件行业季节性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季节性与下游汽车行业基本一致。整车制造企业除因春节放假和夏季高温检修会相应调整生产计划外,无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作为整车制造企业的零部件配套厂商按照下游需求在全年均衡安排生产和销售。因此汽车零部件行业季节性特征并不明显。七、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一)汽车零部件行业采购全球化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汽车行业竞争加剧,国际汽车制造商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渐把业务重点放在新车型研发和投放市场上,减少汽车零部件的自制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采购有竞争优势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全球化采购

23、已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中国、印度等新兴汽车市场容量大,消费增长性强,吸引了许多国际汽车巨头在发展中国家的建厂布局,汽车的本地化生产给当地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其凭借突出的成本优势和良好的服务正逐步打入国际整车厂商的零部件配套体系。随着发展中国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验积累,汽车整车制造厂商的全球化采购趋势将进一步得到强化,中国也正在成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大国。(二)汽车零部件行业生产模块化、供货集成化汽车零部件系统的模块化生产是指通过全新的设计和工艺,将同一个功能系统或者区域的零部件集成在一个模块组件进行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从而方便根据不同车型的定位进行组装。汽车零部件

24、的模块化有利于提高零部件的通用率和整车装配效率,减重并降低油耗,优化整车空间布局。集成化供货则是指零部件企业以模块为单元为整车厂提供零部件配套,完成一部分原来由整车厂商承担的产品开发和零部件装配工作。随着整车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和车型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出于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整车厂商的采购体系逐渐由向多个供应商采购单个零部件变成向较少的供应商进行模块化采购,从而缩短汽车生产周期、提高零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水平。在模块化生产、集成化供货模式下,汽车技术创新的重心转移至零部件方面,要求零部件生产企业具有超前设计系统模块的能力以及和整车商同步设计、开发的实力,更深入、更早地参与到整车

25、厂商的新车开发过程中。这使得整车厂商与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紧密和稳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八、 建立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增强顶层设计和战略咨询能力凝聚行业专业力量打造汽车领域高端智库。面向汽车强国建设对顶层设计和战略咨询的需求,联合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专业力量,官产学研共同参与,联合组建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理事会主要任务包括汽车创新战略高端研究与咨询,开展自下而上的国家汽车创新项目立项方向建议和重大项目评估,促进汽车技术与相关产业的跨产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汽车产业体制机制改革。联合相关国家高端智库,按照小实体、大联合、网络化的模式,联合推动中国汽车

26、工程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建设,增强战略研究能力和智库实体化建设,为汽车创新理事会研究决策提供支撑。依托中国汽车创新理事会,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含智能网联汽车)的持续研究、定期发布和年度评估工作。进一步提升技术路线图的国际影响力,借鉴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等国际经验,吸纳国际相关机构和专家,共同研究编制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打造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交流平台,引领汽车技术和标准走向,提升国际话语权。九、 构建多元化的汽车创新投入体系在汽车相关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环节,形成财政资金、产业资金、社会资金等多方协同推动的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在基础前瞻

27、研究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重要支撑作用,实施市场哺技术战略,利用汽车产生的新增税收红利和新能源退坡财政资金,设立国家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的赶超。在推动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效应,以市场化机制,吸引产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成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基金重点投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以及动力总成、核心芯片及车载操作系统、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等领域,兼顾汽车共享、可再生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关联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十、 汽车零部件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汽车冲压零部件制造技术主要体现在模具开发技术、冲压技术、

28、焊接技术等方面。冲压是一种使金属板料在冲模中承受压力而被切离或成形的加工方法,而模具则是冲压制品生产工艺的核心设备,汽车上90%的零部件都需要依靠模具成形,制造一辆普通轿车一般需要约1,500个模具。焊接则是给冲压好的车身板件局部加热或同时加热加压而接合在一起形成车身总成。模具是完成汽车零部件成形、实现汽车量产化的关键装备,在汽车开发、汽车换型中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任。因此模具开发是汽车零部件生产的重要前端工序,是汽车冲压零部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模具设计和制造水平直接决定了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效率、制造精度、产品合格率和使用寿命。模具制造在已有的复杂、精密等要求的基础上,继续向着信息与集成化、数

29、字与精细化、高速与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模具协同设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模式下,模具开发人员协同整车制造商参与从新车开发的概念设计到样车制作的各个环节,将工艺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这会大大缩短新车型的开发周期,也是模具企业延伸服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我国在模具设计开发领域起步较晚,但受下游机械加工等相关行业需求支撑,行业整体发展较快,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不过总体来看,大多数模具生产企业设计开发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在标准化程度、模具精度、开发效率及使用寿命等方面均与国外模具开发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随着相关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汽车模具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

30、的差距正逐渐缩小,CAD/CAE/CAM等计算机辅助软件、高速加工技术、复合加工技术、虚拟技术和信息化管理等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冲压工艺是一种金属加工方法,它是建立在金属塑性变形的基础上,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对板料施加压力,使板料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冲压件)。冲压成形工艺在汽车车身制造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汽车车身的大型覆盖件,大多形状复杂,结构尺寸大,有的还是空间曲面,表面质量要求高,冲压加工方法可以实现以上生产要求。目前汽车行业运用最多的依然为传统的冷冲压技术,冷冲压主要是在常温下利用压力机、模具对板材进行压力性加工,使其产生分离或者变形,从而

31、获得所需的产品。冷冲压的优点是产品尺寸稳定,精准度高、重量轻、刚度好、互换性好、高效低耗、操作简单、易于实现自动化。随着低油耗、低排放的汽车日益成为节约型社会发展需求,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对冲压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未来通过计算机技术获取超高强度钢回弹系数使之满足冷冲压成形是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之一。此外,近年来热冲压技术在冲压领域也得到了一定应用。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部分国内企业逐步使用各类先进的冲压装备,如大型多工位机床、伺服机床热成型线、柔性冲压自动化生产线等。与传统的人工生产线相比,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了生产线上从板料拆垛开始的零件生产、搬运输送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和自动化、无人化生产,

32、拥有更高的生产效率、稳定的产品质量以及规模生产条件下更低的单件生产成本。少数汽车冲压零部件企业进一步实现了冲压线的线尾冲压件自动装箱、AGV冲压件自动搬运入库等冲压深度自动化,冲压生产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汽车冲压零部件从单个零件到总成,焊接是必不可少的工序之一,具体是指通过加热或加压并辅以填充材料,使汽车零部件、车身之间永久连接的一种成形方法。我国汽车零部件常用的焊接工艺为电阻焊。电阻焊是指被焊接零部件在两个电极之间,以电流熔炼零部件实现车身融合的技术。此类车身零部件在焊接中的电阻值相对较大,当电流经过此零部件的时候都会造成焊接部位临近区域产生电阻热,从而融化两个零部件,将其

33、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当前,电阻焊主要包含了点焊、凸焊、缝焊和对焊四种类型。在汽车车身焊接领域中通常运用最多的是点焊和凸焊技术。由于电阻焊焊接工艺操作简单而且焊接成本也比较小,因此其在我国现代汽车零部件焊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主要焊接方式,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电弧焊以及激光焊等。目前,汽车行业正朝着节能环保、轻量化的方向发展,出于降低油耗和提高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对车身结构提出了减少质量、增加强度、提高抗冲击性能、延长疲劳寿命和降低成本的要求。汽车零部件材料从传统的低碳钢板向高强度材料,铝合金、镁合金等新型轻量材料转变。新材料的使用对机器人焊接、激光焊、柔性焊接生产线技术等新工艺技术提出了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