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讲义汇编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0510673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279.2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语文复习讲义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语文复习讲义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语文复习讲义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资源描述:

《语文复习讲义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复习讲义汇编(5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语文复习讲义汇编考试范围与要求论述类文本阅读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文、书评文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实用类文本阅读了解新闻、调查报告(含图表)、传记、访谈、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意非连贯性文本之间的关联性和异同点,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学类文本阅读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

2、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古诗文阅读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基本句式和用法,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鉴赏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理解并概括作者情感与观点评价。语言文字应用E在情境中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词语(含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使用常用的修辞手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查形式将更加灵活,更加综合,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作文能写作论述类、应用类和文学类文章。加强“立德树人”题裁的考查,更加真实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三观

3、的正确与否。第一章古代诗歌一、高考诗歌考试说明:二、下面了解下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异同点。 第一节诗歌的六步鉴赏法六步鉴赏法是指鉴标题,鉴作者,鉴意象,鉴语言,鉴技巧,鉴情感。其中前二步叫从鉴,后四步叫主鉴,一般高考题型亦从后四鉴中来设计。一、鉴标题(含题裁)诗歌按体裁可分为古体诗(唐以前创作的诗歌)、近体诗(唐以后至清所创作的诗歌)。古体诗有四言的(如诗经),有五言的(如南北乐府诗),有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的(如离骚)。近体诗一般分为绝句和律诗,字数以五言和七言为主,极少部分为杂句诗(如李白的蜀道难将近酒等)。按题裁,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伤今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

4、、羁旅思乡诗、思夫闺怨诗、送别抒怀诗。二、鉴作者(含派别)诗歌根据作者的创作风格,可以分为浪漫派、现实派、山水派、田园派、豪放派、婉约派、边塞派等。诗歌按内容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爱情诗、悼亡诗、讽谕诗。三、鉴形象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分类二大类:一是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他人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主人公形象,就是要把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来并作赏析,是诗人表达主观情感的产物,存在诗人自身的形象或影迹,这可以从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创作风格来窥见。鉴赏诗歌所刻画的他人形象,往往有鲜明的特征,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 2、事物形象:

5、指诗歌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象,这些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而作为“意象”出现,如草木花果、虫鱼鸟兽、月露风云等等。在鉴赏物象时,既要体会其本身的意义,更要体会其蕴涵的文化意义或象征意义。 3、景物形象: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或是两种景物的统一体。景象往往由许多物象构成,并营造了一种意境,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这就要求分层次分角度进行赏析。四、鉴语言 1、炼字:鉴赏某一具有丰富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的字,才能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境界全出。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重叠词。 2、诗眼:表现诗眼的二种方式就是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和最精彩最关键的句子。作用:翻出新意、增添

6、情趣、增强形象性、精确表情达意。 3、语言风格:常见的语言风格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浅显明快、含蓄委婉、辞藻华丽、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浓厚雄壮、朴实无华、明白晓畅、笔调婉约、华美绚丽、多用口语。五、鉴技巧1、表达方式(1)描写方式:分为白描和细描(亦称工描),直接描写(亦称正面描写)和间接描写(亦称侧面描写)描写角度:视听嗅触、形色声态、远近高低俯仰、动静明暗虚实(2)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亦称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予景,情景交)(3)叙述方式:顺序、倒序、插序、直叙(4)议论方式:无这四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是考查重点。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 4、结构方式六

7、、鉴情感1、思想内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与诗歌的题材有密切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诗歌的题材可以分为送别抒怀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羁旅思乡诗、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即景感怀诗、即事感怀诗八大类。(1)送别抒怀诗:主要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2)边塞征战诗:主要表现边塞自然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伤,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的不满和控诉,思乡念亲或征人思妇的愁苦思情,友

8、人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等。(3)山水田园诗:主要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对优美山水田园风光的热爱与赞美,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4)羁旅思乡诗:主要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5)怀古咏史诗:主要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澄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对当今统治者的批评或劝谏等。(6)咏物抒怀诗:主要借某个具体可感事物的形象、特点、品质的刻画来表达作者所寄托的相类似的情感或情怀。(7)即景感怀诗:作者由眼前之景产生联想或想像,有感而发,从而表达某种情怀或观点(8)即事感怀诗:作者由眼前之事产生联想或想像,有感而发,从而

9、表达某种情怀或观点答题思路与要领:(1)抓住标题或诗题:诗题常常就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诗题本调就透露了感情基调,也就能很快抓住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或观点态度。(2)抓住关键词句:有些古诗,诗人常常用一二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我们很容易分析出诗人的情感价值。(3)抓住题材类型:同类诗歌的情感基调大体有相同之处,因此,若能判定一定诗歌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5)抓住典型意象:诗人运用的意象多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借助诗人运用的意象可以推测出诗人的情感观点。(6)抓住注解:诗歌的注释一般都可以给我们暗示。答题方法与步骤:第一步,明确所抒感情:通过什么

10、内容+抒发什么感情。第二步,概括诗歌主旨:这是王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第三步,组织文字,形成答案。2、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倾向以及人生志趣或感悟。它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等。答题思路与要领: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2、把握诗歌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3、把握诗句的深层含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5、从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答题方法与步骤:第一步,注意读

11、懂并理解诗词句子的表层意思和弦外之音,明确作者可能要表达什么观点。第二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或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三步,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在原诗词中找到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进行阐述理由,或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第四步,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分析,拟写答案。第一章文言文高考文言文考试说明:第一节实词一、实词包含哪些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二、通假与同假A通B 和 A同B若两个B都是正字,则前一个A是借用字或错别字,后一个A也是正字,A与B在某种条件下可混用。同形字的产生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造字而造成字形混同;二是汉字发展的趋势是由繁至简,在这过程中造成了字形的变化和字

12、形的混同。通假字一般是把某个己有的字借过来使用或写作的时候忘了原字而假用一个音同音近或形近的字来代替使用,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清代王引之说:在遇到通假字时,应当改本字而读之。三、古今异义本义与引申义:词生成时的最初的意义叫本义,由本义延伸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由本义比喻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意义叫做比喻义。由本义象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意义叫做象征义。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如“谷”古义:泛指一切稻谷 今义:南方专指水稻3、词义转移:如“信”古义:信物 今义:书信4、褒贬变化:如“卑鄙”古义:地位卑微 今义:思想

13、品德败坏5、词义强化:如“恨”古义:多表遗憾 今义:仇恨6、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怨恨 今义:程度副词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 古义:眼睛 今义:眼睛四、一词多义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一样的意义,它包含实词与虚词。在古汉语中最常见。(应掌握的常用实词120个,见附录1)五、词类活用 判断词类活用,要考虑到不同词性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一般来说,名词多作主语、宾语,动词多作谓语,形容词多作定语、状语。举例说明(共18个):1、名词作状语东望夏口,西望武昌。赤壁赋东、西:向东、向西2、名词作一般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烛之武退秦师 军:驻扎3、名词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称王4、名

14、词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友:以为侣5、名词为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序:为作序6、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过秦论亡:逃亡的人7、动词的使动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下去8、动词的意动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迟:认为延迟9、动词的为动伏清白以死直兮离骚死:为死去10、形容词作名词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险远:险远的地方11、形容词作动词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明:照明12、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利:使有利13、形容词的意动单于壮其节苏武传壮:认为悲壮14、形容词的为动哀民生之多艰离骚哀:为哀伤15、数词作名词庭中通南北为一也项脊轩志一:一体16、数词作动词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

15、经氓二三:变了心17、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劝学一:专一的18、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兰亭集序极:穷尽六、偏义复词古汉语中的一些由两个近义的、或同类的、或互为反义的单章节词素组成的复合词。这类复合词有个在具体语境中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甚至消失了,整个词的意义由另一个词素承担。1、词义相对(相反)的偏义复词:归去来兮辞(去来),不宜异同(异同)2、词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便可语公姥(公姥)七、实词解题技巧1、语境推断法:2、对称结构法:3、语法分析法:4、联想迁移法:5、字型分析法:第一节虚词一、虚词包含哪些词性介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兼词、二、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18个文言虚

16、词包括:而、何、乎、乃、 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见附件2)三、不同虚词词性的定义和常见词1、介词它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常见的有:以、为、因、于、与2、连词它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见的有:而、且、以、与、则3、副词它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有:乃、其、且、则4、代词是指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的词。常见的有:而、何、之、其、若、焉5、助词它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

17、句子的词。常用的有:之、乎、者、也、所6、兼词它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词。常见的有:焉、诸、叵、盍四、虚词解题技巧(原则上,虚词也属于一词多义的用法)1、语境推断法:2、句位分析法:3、对称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5、标志识别法:6、代入检验法:第二节文言句式一、基本知识现代汉语结构:定+主+状+谓+定+宾+补二、句式汇总例句说明: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判断句)2、父母宗族,皆为戳没。(被动句)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固定句)4、渺渺兮予怀(谓语前置)5、微斯人,与谁与归?(宾语前置)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定语后置)7、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第一节断句与翻译一、快

18、速读懂人物传记知识点人物传记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这类文章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矮小,语言精练简洁。阅读时我们要从以下3个步骤入学:第一步,关注开关,初识主人公形象。第二步,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第三步,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第12题),扫清阅读障碍。二、文言断句1、复习诀窍(1)注意观察文段出处,根据出处初判文段大意。(2)注意题干要求,以此判断哪些地方必须断,哪些可断可不断。(3) 注意文从字顺,断完之后读一读,翻译下,看语句是否通顺,意思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成立。2、解题技巧:通读全文,了解

19、文意,分析情节。断出几个大的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未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按照前后顺序,边琢磨,边试着全面断句。进行检查,疑难之处,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断。(1)先断易、后断难。(2)通文意、抓标志。(3)知语法,扣虚词。(4)明修辞、明总分。(5)辨句式,讲整齐。3、掌握断句的七大标志,断句的标志有如下情况(1)抓句首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虽然、然而、无论、至于、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2)抓句首语气词:如“夫、盖、其、唯、盍、斯、且夫、若夫、乃夫、窃、请、谨、敢”等。(3)抓句首叹词:如“嗟夫、呜呼、嗟乎”等。(4)抓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

20、、期须、俄而、既而”等。(5)抓句未语气词:如“也、矣、乎、哉、兮、焉、耳、耶、与、而与、也与、也耶、也哉、也已、也已矣、矣哉、焉耳矣”等。(6)抓疑问语气词:如“何、胡、安、曷、奚、盍、焉、孰、敦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何如哉”等。(7)抓对话词:如“曰、云、言”等。三、文言翻译 1、基本原则:信(准确)达(通顺)雅(优美)翻译时,要做到准确、通顺、简洁、优美。 2、方法:留(保留)换(更换)补(补充)删(删除)调(调整)变(变通) 3、标准: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在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都必须落实其意义,即逐字对译,使字不离词

21、,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意思不畅,则应该调整字词意思及结构形式,使之通顺简洁优美。 4、要求:人名、地名、官名、年龄、国号、帝号、年号、谥号、朝代名、器物名、书名、称谓、度量衡单位等不译。保留原句与现代汉语一致的结构形式,不随意变换形式。5、解题技巧(1)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2)将单音节词翻译为双音节词(3)按翻译六字决来组织语言(4)注重积累,培养语感(5)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现代文化常识,加深内容理解。第二节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一、理解及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解题技巧1、比对人物,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2、比对时间地点,

22、看有无时序颠倒,地点暗换。3、比对细节,看有无词义或文章曲解。4、比对添加内容,看有否无中生有。5、比对因果,看是否有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6、比对范围和程度的词语,看是否有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第一章论述类现代文阅读从2017和2018年全国高考一、二卷论述类现代文考察题目分析,都是考察社会科学类的文章。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从文体上说,它应包

23、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在“社会科学类文章”前加“一般”,表明高考选用的这类文章,专门化的程度不会太高,专业理论色彩不会太浓,专业的名词术语不会太多。否则就不解称为“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地理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自然科学类文章,涵盖面很广。天地生化,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各种应用学科,无所不包。但是,从高考选文来说,它同社会科学类的文章一样,前面用“一般”作限制。从文体上说,主要是选用说明性的文字。一、高考一般论述文考试说明:第二节 论述类现代文知识点分解一

24、、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文中比较重要的概念,是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理解整篇文章内容的重要环节。在分析时,既要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要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高考考查要点主要集中在如下一些方面: 1、现代科技文中的新词语、新概念。 2、代词或指代短语的指代义。理解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抓两个方面: 1、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 2、从句子、语段及全文的整体联系中理解词语。在具体的句子中,可以从词语所在位置的语法要求、内容要求、整个句子意思完整要求等各方面去确定词语的基

25、本意思。对有些词语的理解应从语段内容的角度去分析,注意语句前后的层次性、内容的连贯性及内涵的完整性。个别词语的含义必须通过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结合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倾向,来确定其含义,特别是对词语语境义的提炼与概括。针对不同的考查方式,采取以下不同的方法: 1、对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筛选出文中有关重要信息,选出揭示概念的有关信息。 2、对词语比喻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下文的内容,要注意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要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

26、一等。二、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重要句子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语句,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科技文中重要的句子一般包括:点明主旨的句子,即文眼句;显示层次的句子,即领起句、过渡句、收束句;内涵丰富的句子,即对主旨领悟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即对文意理解有直接影响的句子。在文中有特定含义的语句。理解科技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的方法有两种:1、语法分析。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修饰、限制的成分。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分句间的关系。还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表达的重点。2、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分析。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

27、的基本内容和含义。三、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重要信息一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新的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和阐释。有时还会对不同的学术研究方式及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对有关材料进行辨析和评价,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释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3、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

28、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和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所谓推断,是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阅读文本提供的某个信息(甲),推测断定出另一个信息(乙)。推断题的类型有两种:甲乙两个信息在文本中都出现考生在通读文本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在文本的相应区间,找到甲乙两个信息。判断正误的关键在考察从甲到乙这一推断是否成立。甲信息在文本中出现,乙信息不在文本中出现考生在通读文本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文本中只能找到甲信息,找不到乙信息。判断正误的关键是考察从甲到乙这一推断是否符合常识常理与逻辑。对于第一类题型,要注意,甲乙两信息之间是否存在条件与结果、原因与结论等

29、关系,甲与乙是否“必然”“或然”“已然”“未然”等等。对于第二类题型,要注意,甲、乙两个信息之间是否符合物极必反(“北风吹到底,南风来还礼”),从某些细微迹象看出整个形式发展的趋势(“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观察到的一部分可以推知全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等逻辑规律。第三节高考命题特点与命题规律一、命题特点选用材料新近、新颖。高考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或是对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评价和看法,淡化文章背景,内容有积极意义,有一定文化底蕴,也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二、命题规律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十种: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

30、,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提醒事项: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有时” “全都”“全部”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

31、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前关系。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两种错误。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除以上五种错误以外,还有“答非所问”“无中生有”“主次颠倒”等,请同学们一定要提高警惕,认真

32、看清楚选项的关键词,切勿上当作出错误判断。第四节解题方法与技巧做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试题,要掌握大体的解题思路和步骤,简单地说就是五个字-读审画比验,具体如下:1先通读原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用铅笔标记重要符号的信息。这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在阅读中,通过把握文章的关键处,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价值趋向。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的标题、起始段落的中心句,开启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起始句,收束几个重点主体段落的收束句,全文总结性段落的总括句,往往直接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整体阅读时快速抓住这些语句,对于理清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或分论点,把握文章局部内容的内在关联,具有全局性的定向作用。2审析题干,吃透选项。

33、有了对全文的整体把握,不难迅速找准区域。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然后按照要求吃透各选项的含意,根据上下文的意脉,寻找答题的信息,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解答试题。但是有的选项涉及的信息不止一处,考生常常择其一点而丢掉其他。这就要求考生在实际阅读中要培养自己的“多点意识”,力求找准找全对应点,也就是答题的区间。3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考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

34、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阅读题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亦即筛选,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4在辨析过程中,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大体确定作答范围。把题中每一选项的表述与文中相关内容仔细比较,看有无变化。从句式、陈述对象、句意侧重点、范围大小、程度轻重等方面辨析异同,认清命题者设题常用的干扰方法,避免误入陷阱。其中,有的变化可能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并无改变;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选项在文中找不到相关语句,这就需要仔细辨别其

35、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分析。5阅读题的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弄清题干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的语言形式。弄清题干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考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考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弃含蓄为直接,弃分说为概括。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6要认真分析题干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如“意义”“解释”“作用”“原因”“证据”“主要的”“根本的”“属于”“不属于”等。特别注意文中某些虚词,如“可

36、能、大概、也许、将会”等,甄别正误。第一章文学类现代文阅读第一节小说的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主题)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细节描写:指对文学作品中

37、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鲜明突出。2、小说中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这两类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

38、,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有对比、衬托、揭示主题的作用。4、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常考的题型。设问角度: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解题思路:分点答,性格特点文中的依据。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五面揣摩: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第二,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第三,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39、;第四,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五,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注意:区别“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二)、情节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叙事的顺序: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

40、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分析小说思路的考点及其主要知识点(一)、线索方面: 1、小说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解析】一般来说,小说线索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中心词。2、分析小说的线索特点。【解析】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但注意的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二)、结构思路方面:

41、1、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 【解析】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一般会考虑如下几点:明暗双线,巧设悬念,一波三折,铺垫伏笔,出人意料,前后呼应。2、小说中写这个情节(或人物)有什么作用?【解析】分析小说具体写到某个情节或人物的作用,可以从如下几点考虑:如果是开头的情节,一般有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引人入胜的作用。如果是中间的情节,一般有推进故事、引起下文的作用。如果是结尾补叙的情节,一般有照应前文、补充解释或者巧设突转、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的作用。如果是小说的配角,一般有主次互动、深化主旨情感或者以配角衬托(正反)主角作用。解题方法:分析情节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1)情节自身方面:为下文

42、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2)主题方面: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3)人物方面: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或突出了人物的性格。3、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细节,它前后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解析】小说中如多次写到某个细节(情节或者行为),其前后的不同主要要联系前后文,从主旨表达和情感体现两方面去分析它的异同。而它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创设背景,渲染气氛,铺垫伏笔、暗示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推动情节,突出主旨、抒写情感。4、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某些细节,有什么作用? 【解析】小说在叙述某件事情的时候又穿插了

43、某些细节,其主要作用有:补充叙述,完善情节;照应前文,为下文情节发展蓄势;上下衔接,过渡自然。5、小说中人物的起名有什么用意?【解析】小说中人物起名颇能体现作者的巧妙心思。小说大家往往利用如下技法给小说主人公起名:谐音双关法,如红楼梦中“原应叹息”“真事隐”等;人如其名法,一曰如外形,如鲁迅小说中的“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花白胡子”等;二曰如性情,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白自在”、“左冷禅”等;历史文化法,如金庸小说中“岳不群”、“卓不凡”、“王重阳”、“李莫愁”等;时代标识法,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郭靖”和“杨康”,合二为一就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巴金小说中的“觉

44、新”、“觉民”等;蕴涵深意法,如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怪诞新奇法,如古龙小说中的“西门吹雪”、“楚留香”、“花无缺”。【解析】根据作者给人物命名的技法,我们可以推测小说中人物起名的用意大致有如下几点:一语双关,揭示主题。揭示人物外貌特征或性格特征;体现小说的文化内涵;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暗示故事结局,揭示小说主题;用新奇的手法吸引读者。(三)、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主旨的表现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环境描写”常见题型1.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1)社会环境(

45、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2.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1)表述要点: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衬托)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表述格式: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46、;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四)、主题与标题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主题思想”常见题型 1.赏析把握小说主题的常见题型: 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2.小说主题分析概括题解题思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从

47、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上把握主题。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标题主要围绕理解含义与标题的作用两个角度进行考查。标题类题目答题策略 1、标题作用类题目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题:第一,标题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第二,标题是小说的线索

48、,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第三,标题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第四,标题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第五,标题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第六,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理解标题内涵:一是表层含义,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二是深层含义,与主题相关的意思。(五)、高考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高考试卷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对话、比喻、夸张、象征、变形、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等。附1: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

49、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附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1.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

50、非主情节。 作用: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4.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

51、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4、(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5、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6、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作用: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

52、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8、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9、衬托(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10、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1、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12、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

53、谧、安静、寂静的特点。13、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14、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15、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第二节散文阅读一、散文的基础知识:(一)散文概念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二)散文

54、的特点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描写、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三)散文的分类(1)写人叙事散文 鲁迅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朱自清的背影;胡适的我的母亲(2)写景状物抒情散文 如朱自清的

55、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萧乾的吆喝(3)议论性散文冰心谈生命二常见考查题型: (一) 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考察类型 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解题钥匙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考题形式 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解题钥匙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

56、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三、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 1、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2、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四、语言赏析。 A、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B、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

57、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C、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 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中心句和点睛句。 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

58、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附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欲扬先抑:先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