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201895454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7.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2。1 作物需水量2.1。1 农田水分消耗途径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植株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一)植株蒸腾植株蒸腾是指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入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扩散到大气中去的 现象。试验证明,植株蒸腾要消耗大量水分,作物根系吸入体内的水分有 99%以上消耗于蒸 腾,只有不足 1的水量留在植物体内,成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植株蒸腾过程是由液态水变为气态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消耗作物体内的大量热 量,从而降低了作物的体温,以免作物在炎热的夏季被太阳光所灼伤。蒸腾作用还可以增强 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促进作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转。所以,作物 蒸腾

2、是作物的正常活动,这部分水分消耗是必需的和有益的,对作物生长有重要意义.(二)棵间蒸发棵间蒸发是指植株间土壤或水面的水分蒸发 .棵间蒸发和植株蒸腾都受气象因素的影 响,但蒸腾因植株的繁茂而增加,棵间蒸发因植株造成的地面覆盖率加大而减小,所以蒸腾 与棵间蒸发二者互为消长。一般作物生育初期植株小,地面裸露大,以棵间蒸发为主;随着植 株增大,叶面覆盖率增大,植株蒸腾逐渐大于棵间蒸发;到作物生育后期,作物生理活动减 弱,蒸腾耗水又逐渐减小,棵间蒸发又相对增加。棵间蒸发虽然能增加近地面的空气湿度 对作物的生长环境产生有利影响,但大部分水分消耗与作物的生长发育没有直接关系。因此, 应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

3、,如农田覆盖、中耕松土、改进灌水技术等。(三)深层渗漏深层渗漏是指旱田中由于降雨量或灌溉水量太多,使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向 根系活动层以下的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深层渗漏对旱作物来说是无益的,且会造成水分和 养分的流失,合理的灌溉应尽可能地避免深层渗漏。由于水稻田经常保持一定的水层,所以深 层渗漏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渗漏,可以促进土壤通气,改善还原条件,消除有毒物质,有利 于作物生长。但是渗漏量过大,会造成水量和肥料的流失,与开展节水灌溉有一定矛盾。在上述几项水量消耗中,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合称为腾发 ,两者消耗的水量合称为腾 发量(Evapotranspiration),通常又把腾发量称为

4、作物需水量(Water Requirement of Crops)。 腾发量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主要决定于气象条件、作物特性、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措施等。 渗漏量的大小主要与土壤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它和腾发量的性质完全不同,一 般将蒸发蒸腾量与渗漏量分别进行计算。旱作物在正常灌溉情况下,不允许发生深层渗漏 因此,旱作物需水量即为腾发量.对稻田来说适宜的渗漏是有益的,通常把水稻腾发量与稻田 渗漏量之和称为水稻的田间耗水量。就某一地区而言,具体条件下作物获得一定产量时实际所消耗的水量为作物田间耗水 量,简称耗水量。所以需水量是一个理论值,又称为潜在蒸散量(或潜在腾发量),而耗水 量是一个实

5、际值,又称为实际蒸散量。需水量与耗水量的单位一样,常以m3 hm-2或mm 水层表示.2。1.2 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一) 作物因素作物种类不同其需水量不同,表2-1反映了 C3作物与C4作物需水量有很大差异,有研 究表明:C3作物的需水量显著高于C4作物,C4作物玉米制造1g干物质约需水349g,而C3 作物小麦制造1g干物质需水557g,水稻为682g。表2-1不同作物生育盛期平均日需水量和最大日需水量平均日需水量(mm)最大日需水量(mm)作物种类作物名称生育阶段测定年份需水量平均值需水量平均值玉米抽雄期19824.48。1C4 作物谷子灌浆期19655。75。18.58.3小麦灌

6、浆期198210 。 714 。 9c3作物大豆开花期196411.211 。 214 。 617.4棉花结铃期198311 722 6作物需水有如下规律:(1) 不同作物的需水量有很大的差异,如就小麦、玉米和水稻而言,水稻的需水量最 大,其次是小麦,玉米的需水量最小。(2) 每种作物都有需水高峰期,一般处于作物生长旺盛阶段.如冬小麦有两个需水高峰 期,第一个高峰期在分蘖期,第二个高峰期在开花至乳熟期;大豆的需水高峰期在开花结荚 期;谷子的需水高峰期为开花乳熟期;玉米为抽雄乳熟期。(3) 作物任何时期缺水,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对缺水的 敏感程度不同。通常把作物整个生育期

7、中对缺水最敏感、缺水对产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期称为 作物需水临界期或需水关键期。各种作物需水临界期不完全相同,但大多数出现在从营养生 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阶段,例如小麦在拔节抽穗期,棉花在开花结铃期,玉米在抽雄至乳熟期, 水稻为孕穗至扬花期等。(二) 气象因素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它不仅影响蒸腾速率,也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发 育。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往往是几个因素同时作用,因此各个因素的作用,很难 一一分开。表2-2说明,当气温高,日照时数多,相对湿度小时,需水量会增加.表2-2冬小麦生长期的气象要素与需水量年份降水量零度以上积温(C)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土壤水分(g)蒸发量(

8、 mm)需水量( mm)1973 1974102。82183。558。61634。617.225。71069。1392。71(三)土壤因素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土壤因素有土壤质地、颜色、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状况等。砂 土持水力弱,蒸发较快,因此,在砂土、砂壤土上的作物需水量就大。就土壤颜色而言,黑 褐色的吸热较多其蒸发就大,而颜色较浅的黄白色反射较强,相对蒸发较少。当土壤水分多 时,蒸发强烈,作物需水量则大;相反,土壤含水量较低时,作物需水量较少。(四)农业技术农业技术农业栽培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水量消耗的速度。粗放的农业栽培技术,可导致 土壤水分无效消耗。灌水后适时耕耙保墒中耕松土,使土壤表面有

9、一个疏松层,就可以减少 水量消耗.密植,相对来说需水量会低些;两种作物间作,也可相互影响彼此的需水量。2.1.3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有气象条件(温度、日照、湿度、风速)、土壤水分状况、作物 种类及其生长发育阶段、土壤肥力、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排水措施等。这些因素对需水量的 影响是相互联系的,也是错综复杂的,目前尚不能从理论上精确确定各因素对需水量的影响 程度。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直接测定作物需水量;另一方面常采用 某些计算方法确定作物需水量。现有计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计算作物需水量,另一类是 通过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来计算实际作

10、物需水量.(一)直接计算需水量的方法该法是从影响作物需水量的诸因素中,选择几个主要因素(例如水面蒸发、气温、日 照、辐射等),再根据试验观测资料分析这些主要因素与作物需水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 最后归纳成某种形式的经验公式。目前常见的这类经验公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值法”或称蒸发皿法)大量的灌溉试验资料表明,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而当地的水面蒸 发又是各种气象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因腾发量与水面蒸发都是水汽扩散,因此可以用水面蒸 发这一参数估算作物需水量,其计算公式为:式 2-1)(式 2-2)ET = a E0ET = a E + b0式中:

11、ET -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计,mm;Eo 与ET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以水层深度计,mm; Eo 一般采用80cm 口径蒸发皿 的蒸发值,若用20cm 口径蒸发皿,则E8o = 0.8已20;a -各时段的需水系数,即同时期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比值,一般由试验确定 ,水稻 a =0.91.3,旱作物a =0。30。7;b -经验常数。由于“a值法”只需要水面蒸发量资料,所以该法在我国水稻地区曾被广泛采用。在水稻地区,气象条件对ET及Eo的影响相同,故应用值法较为接近实际,也较为稳定。 对于水稻及土壤水分充足的旱作物,用此式计算,其误差一般小于20%30% ;对土壤含 水率较低的旱作

12、物和实施湿润灌溉的水稻,因其腾发量还与土壤水分有密切关系,所以此法 不太适宜。2、以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K值法)图2-1作物需水量与产量关系示意縮18盖挺!p)ij卩 卩ij(式 2-9)(p -piPp -pjP式中:p P 凋萎系数(占干土重的%计);p j 土壤的临界含水率( 即毛管断裂含水率)(占干土重的计) ;p i 计算时段内平均土壤含水率(占干土重的% 计);C、d -由实测资料分析确定的经验系数,随作物生育阶段和土壤条件而变化康绍忠把冬小麦生育期划分为出苗-越冬前、越冬-返青、返青后-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四个阶段,把春小麦分为出苗-分蘖、分蘖后-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

13、、乳熟-成熟四个阶段。然后分阶段求出了四个站的C、d值如表27所示。K表2-7 土壤水分修正系数w幂函数公式中的经验系数值作物种类站名参数牛育阶段IIIIIIIVC1.0030。 9510。 9660。 978西北农大d0.7811.5130。 3510。 958冬小麦C0。9570.9360.9770.990山西临汾d0.6691 。 1610。 8920。 696C1.0081 。 0820.9860.974甘肃武威d0.6950。 6420.7890。 682春小麦C0.9920。 9861.0280.964陕西榆林d0。7410.7070.7360.6632.2 作物灌溉制度2.2.1

14、 灌溉制度的内涵及确定方法(一)灌溉制度的内涵灌溉制度是指某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 得较高而稳定的产量及节约用水,所制定的一整套农田灌溉的制度,包括灌水定额、灌溉定 额、灌水时间及灌水次数这四项内容。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灌 溉定额是指播种前和全生育期内单位面积上的总灌水量,即各次灌水定额之和.灌水定额和 灌溉定额的单位常以m3 hm-2或mm表示,它是灌区规划及管理的重要依据。农作物在整 个生育期中实施灌溉的次数即为灌水次数。灌水时间以年、月、日表示。制订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之一是降雨量和降雨量在年内、年际的分配,所以同一种作 物在

15、不同水文年有不同的灌溉制度,另一个基本依据是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随作物种类、品种和自然条件及农业技术措施的不同而变化。而且灌溉制度 是在尚未建成灌区的规划、设计阶段或在已成灌区的管理工作的灌水季节之前加以确定的; 因此,总带有些估计特征,在以后的执行过程中很可能要依“看天”(气候条件)、“看地” (农田水分状况)、“看庄稼(作物生长状况和需水特征)的原则进行适当的修正。因此必 须以作物需水规律和气象条件(特别是降水)为主要依据,从当地具体条件、多年气象资料 出发,针对不同水文年份,即按作物生育期降雨频率,拟定湿润年(频率为25%)、一般年 (频率为 50%)和中等干旱年(频率为 75%)及特旱

16、年(频率为 95%)四种类型的灌溉制度。 一般在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中多采用干旱年的灌溉制度作为标准,但在灌溉管理工作中则应 根据中、长期气象预报选用相应的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是灌溉工程规划设的基础;是已成灌区编制和执行用水计划、合理用水的重 要依据;也关系到灌区内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产量、品质的提高;以及灌区水土资源的充分 利用与灌溉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灌溉的目的,就是要使一定水资源产生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就灌溉的经济效益而言,它受 两方面的条件约束,即水资源与土地.当土地条件成为主要限制因素时,应考虑怎样进行灌 溉才能使单位面积上的产量最佳且品质也好;当水资源为主要约束条件时,应考虑适当减少 灌溉

17、定额,使有限的水灌溉更多的农田,使单位灌溉用水量的增产幅度最大.前者为充分供水 条件下的灌溉制度,这也是时至今日普遍采用的灌溉制度;后者正是我们目前需要研究的节 水型灌溉制度,尤其是水资源状况日愈紧张的今天,研究节水型灌溉制度更有实际意义。无 论是充分供水型的还是节水型的灌溉制度,其核心问题是确定灌溉定额及其在作物生长期时 程上的分配。一个好的灌溉制度应当是省水和经济效益高的。(二)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常采用以下四种方法来确定灌溉制度:1、总结群众丰产灌水经验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各地群众都积累了不少确定灌溉制度的方法。如我国北方农 民把土壤水分状况称为墒情,将土壤墒情分为:汪水、黑墒、黄墒、

18、潮干土和干土等几类,常 在耕种前或作物生长期间进行验墒,即根据土壤湿润程度、土色深浅和揉捏成形等来判断土 壤的含水量及其有效性,以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溉水量.这些经验与方法应成为制定灌溉制度 最宝贵的资料。2、根据灌溉试验资料制定灌溉制度 为了实施科学灌溉,我国许多灌区设置了灌溉试验站,试验项目一般包括作物需水量、 灌溉制度、灌水技术和灌溉效益等。试验站积累的试验资料,是制定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 但是,在选用试验资料时,必须注意原试验的条件(如气象条件、水文年度、产量水平、农 业技术措施、土壤条件等)与需要确定灌溉制度地区条件的相似性,在认真分析研究对比的 基础上,确定灌溉制度,不能生搬硬套。3、

19、根据作物的生理指标制定灌溉制度 作物对水分的生理反应可从多方面反映出来,利用作物各种水分生理特征和变化规律 作为灌溉的指标,能更合理的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它对水分的需要。目前可用于确定 灌水时间的生理指标:冠层-空气温度差、细胞液浓度、叶组织水势和气孔开张度等。当然, 有关作物对土壤水分相应的生理指标特征与变化规律仍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将来这部分研究成果将会对灌溉制度的合理制定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4、按水量平衡原理分析制定作物灌溉制度这是目前生产实践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比较完善,但必须根据 当地具体条件,参考群众丰产灌水经验和田间试验资料,这样才能使得所制定的灌溉制

20、度更 为合理与完善。2。2.2充分灌溉条件下旱作物的灌溉制度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是指灌溉供水能够充分满足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要 求而制定的灌溉制度。长期以来,入们都是按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制度来规划、设计灌溉 工程的。当灌溉水源充足时,也按照这种灌溉制度来进行灌水。因此,研究制定充分灌溉条 件下的灌溉制度有重要意义。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应用水量平衡原理确定旱作物的灌溉制度 的方法。()水量平衡法基本原理水量平衡法以作物各生育期图2-2 土壤计划湿润层水量平衡示意图内土壤水分变化为依据,从对作物 充分供水的观点出发,一般要求在 作物各生育期内,计划湿润层内的 土壤含水率(水稻为计划水层深度

21、) 维持在作物适宜含水量的上限和 下限之间,若土壤含水量降至下限 时,则应进行灌水,以保证作物充分供水。就旱作物的整个生育期而言,任一时段 t(d)中,任一时段计划湿润层中含水量的变化,取决于需水量和来水量的多少,其来去水量见图22。土壤计划湿润层H内的水量平衡可表示为:(式 21)(式 2-11)W - W 二 W + P + K + M - ETtT 或:式中:W W,t(0 -0 )H = W + (p + k + m一e)tt T分别为时段始、末单位面积计划湿润层的土体储水量(mm);0 , t 分别为时段始、末单位面积计划湿润层的平均含水率(cm3cm3);H计划湿润层深度(mm);

22、Wt由于计划湿润层深度增加而在单位面积上增加的水量(mm),如时段内计划湿润层 变化则无此项,一般取时段内计划湿润层深度一致,即WT =;时段内单位面积上入渗的有效降水量(mm);P -时段内单位面积上平均降水的入渗强度(mmd-1);K 时段内单位面积上地下水(或下部土层)对计划湿润层土壤的补给量(mm);k 时段内单位面积上地下水(或下部土层)对计划湿润层土壤的平均补给强度(mm d1);M时段内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mm; m3 hm2);m -时段内的平均灌水强度(m md1);ET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mm; m3 hm2);e时段内作物的平均蒸散强度(mmd1).为了满足作物正常生长的

23、要求,任一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的土壤含水率(或储水量)必 须经常保持在一定的适宜范围内,即通常要求不少于作物允许的最小允许含水率9 min (或最 小允许储水量Wmin)和不大于作物允许含水量9 max (或最大储水量Wmax)。但计划湿润层 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或储水量)降低到或接近于最小允许值(9 min或Wmin)时,即需进行灌 溉,以补充土壤水分,维持作物的正常生长。例如某时段内没有降雨,显然这一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可写为:W 二 W - ET + K 二 W -1 (e - k)(式 212)m = W - W 二 667H(99maxmin式中:Wmin -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允许最 小储

24、水量;其余符号意义同前。如图2-3所示,设时段初土壤 储水量为W0,则由式2-12可推算 出开始进行灌水时间间距为:W Wt = 0min-e 一 k(式 2-13)而这一时段末的灌水定额为: )P 亠/max min 干土 水(式 214)式中:m -灌水定额,m3/亩;H -该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深度,m;max、p干土、99 min-该时段内允许的土壤最大含水率和最小含水率(以干土重的计);P水一-计划湿润层土壤的干密度和水密度,kg m3.同理,可以求出其它时段在不同情况下的灌水时距与灌水定额,从而确定出作物全生育 期内的灌溉制度。二)水量平衡法参数的确定拟定的灌溉制度是否合理,关键

25、在于方程中各项数据,如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作物允 许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以及有效降雨量等选用是否合理。因此在拟定灌溉制度的过程中, 水量平衡方程中各参数的准确确定是重要的。P1、有效降水量0有效降雨量系指天然降雨量扣除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量后,蓄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可 供作物利用的雨量。在生产实践中,一般用降雨入渗系数来表示P = a P0215)式中:a 降雨入渗系数,其值与一次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延续时间、土壤性质、地面覆 盖及地形等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一次降雨量小于5mm时,a为0;当一次降雨量在550mm 时,约为1。00.8;当次降雨量大于50mm时,a =0.700.80.2、土壤计

26、划湿润层深度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系指在对旱作物进行灌溉时,计划调节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 深度.它取决于旱作物主要根系活动层深度,随作物的生长发育而逐步加深。在作物生长初 期,根系虽然很浅,但为了维持土壤微生物活动,并为以后根系生长创造条件,需要在一定土层 深度内保持适当的含水率,一般采用3040cm;随着作物的成长和根系的发育,需水量增多, 计划湿润层也应逐渐增加,至生长末期,由于作物根系停止发育,需水量减少,计划湿润层 深度不宜继续加大,一般不超过0.81.0m。在地下水位较高的盐碱化地区,计划湿润层深度不 宜大于0.6m。根据试验资料,列出几种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计划湿润层深度,如表28所示

27、。表2-8冬小麦、棉花、玉米各生育期较为典型的计划湿润层深度牛育期幼苗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冬小麦计划湿润层深度0。30。0。 4-0。 5m0.50.6m0.60。 8m0.81.0m4m生育期幼苗期现蕾期开花结铃期叶絮期棉花计划湿润层深度0.3一0。4m0。4-0.6m0.6一0。8m0。6一0.8m生育期幼苗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玉米计划湿润层深度0.30。4m0。4-0.5m0.5-0.6m0。6-0。8m0.8m3、土壤适宜含水率上、下限的确定由于田间作物需水的持续性及农田灌水或降水的间歇性,计划湿润层内土壤含水率不 可能经常维持在最适宜的水平 ,为了保证作物生长,应将土壤含

28、水率控制在适宜的上限(9 max )与下限Pmin)之间。土壤含水率的上限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既不产生深层渗漏, 又要满足作物土壤空气含量的要求,故一般取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的下限应以作物生长 不受抑制为准,应大于凋萎系数,一般以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计 ,取占田间持水量 60 70%。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含水率称为土壤适宜含水率,土壤适宜含水率介于9 max与9min之 间,随作物品种及其生育阶段、土壤性质等因素而变化。表29 给出的冬小麦、棉花和玉 米各生育阶段要求的土壤适宜含水率可供参考。表29冬小麦棉花玉米各生育期要求的土壤适宜含水率(以占田间持水率的计)牛育期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拔节

29、期拔节期后冬小麦土壤适宜含水率稍70%稍70%70%左右60%-70%70 %-80%生育期播种期苗期现蕾期开花结铃期成熟期棉花土壤适宜含水率70%55%-70%60 %-70%70 %-80%55%70%玉米十壤适宜含水率60% 80%55%-60%60% 70%70%75%70%左右4、地下水补给量(K )地下水补给量系指地下水借十壤毛细管作用上升至作物根系吸水层而被作物利用的水量,其大小与地下水埋藏深度、十壤性质、作物种类、作物需水强度、计划湿润层含水量等有关。地下水位越接近根系活动层,毛管作用越强,地下水位补给量也越多。当地下水埋深 超过2。5m时,补给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当地下水埋

30、深小于2.5m时,其补给量一般为作物 需水量的5%一25%.河南省入民胜利渠灌区测定冬小麦区地下水埋深在1.02.0m时,地下 水补给量可达作物需水量的 20%.因此,在制定灌溉制度时,不能忽视这部分的补给量,必须根据当地或类似地区的试验、调查资料估算.W5、由于计划土壤湿润层深度增加而增加的可利用水量(卅t )作物牛育期内计划湿润层的深度是不断变化的 .若计算时段内计划湿润层深度变化不 大t项可设定为零;若时段内计划湿润层变化较大,由于计划湿润层的增加,将增加W部分有效水量,此时,WWTT (m 3/亩)可按下式计算: 667(H2H ) /1 g 干土 水式 216)式中:m;H 1 -时

31、段初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H 2 -时段末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g -( H 2 H 1)深度的土层中的平均含水率(以占干土重的%计),一般 g 田持 ;干土、水一土壤的干密度和水的密度,kgm-3。三)旱作物播前灌水定额(M 1)的确定播前灌水是为了土壤有足够的底墒,以保证种子发芽和出苗或储水于土壤中,供作物牛育期使用播前灌水往往只进行一次,M 1 (m 3/亩)般可按下式计算:M 667H ( ) / (式 217)1max 0 干土 水(式 217)式中:H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m,应根据播前灌水要求决定;干土、水一土壤干密度和水的密度,kgm -3;m ax般为田间持水率(以占干土重的% 计);0-播前H 土层内的平均含水率(以占干土重的计)。四)旱作物牛育期灌溉制度的拟定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可用图解法或列表法制定全牛育期的灌溉制度,旱作物的计算般 以旬为时段进行计算.按水量平衡方法制定灌溉制度,如果作物耗水量和降雨量资料比较精确,其计算结果 比较接近实际情况。对于大型灌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差别较大,应分区制定灌溉制度,并 与前面调查和试验结果相互核对,以求切合实际。应当指出,这里所讲的灌溉制度是指某 具体年份种作物的灌溉制度,如果需要求出多年的灌溉用水系列,还须求出每年各种作物的灌溉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