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201895452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直接投资理论(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六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西方经济学国际投资传统理论主要是关予国际间接投资的理论,这是因为对外直接投资仅是近几十年才发生的国际经济现象,而国际间接投资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已出现。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国际间接投资得到迅猛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垄断代替竞争并取得统治地位后,在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便出现了所谓的过剩资本。这些国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便竞相把这些资本输出到国外去。二次大战后,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由此引起的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和销售活动,超过了传统的商品贸易而成为世界

2、经济的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因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注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西方经济学家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抽象和实证研究,形成多种国际投资理论派别。但概括起来,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各个企业为什么要向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选择各种间接投资的方式?企业为什么选择以生产者的身份,而不是以出口商或许可证授方的身份进行国际经营?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如何与占有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竞争并占据优势?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某几个行业?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为什么进

3、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都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下面对几种影响比较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予以介绍和评论。第一节垄断优势理论一、海默的基本思想垄断优势理论(qheory of Monopoly Advantage)32称市场不完全论(Market Imperfection Theory),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海默(Hymer SH)于1960年在其博士论文中第一次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这是最早专门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海默因此被称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先驱。美国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等人进

4、一步发展了海默的垄断优势论。海默在其所著的国内企业国际经济与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是:市场不完全竞争和以垄断资本集团独占的垄断优势,乃是战后国际投资急剧上升的关键所在。传统的 国际资本运动理论认为: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资本从资本过剩的国家流向资本短缺的国家;国际资本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间利率的差异。海默认为,这种理论已不能科学地解释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实践,因为:各国产品和生产要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垄断;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呈多向性;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不是各国间利率的差异。海默认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对外直接投资是市场不

5、完全的副产品。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包括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及由于规模经济、政府干预和税收制度等引起的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导致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和有效运行,才使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可能,并且成为市场机制不完善的重要补充。海默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归结为美国企业所拥有的垄断优势。美国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跨越国界,远涉重洋,到海外建立子公司,是由于它拥有某种垄断优势,因而能获得比国内市场高、并超过东道国当地竞争者的收入。海默认为,跨国公司拥有如下垄断优势: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庞大的信息网络、良好的国际信誉和规模经济等,特别是来自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

6、模经济的优势。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c to Scale)是深化横向一体化的优势。跨国公司利用国际专业化生产,避免了投资国和东道国对规模经济的限制,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差异,取得了内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c to Scale)是强化的、有助于加强纵向一体化的优势,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利用纵向一体化所取得的,并使之转化为垄断利润的优势。这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的取得,必须拥有庞大的资本,限制竞争者的进入,来进一步增强其垄断地位。在这些垄断优势中最重要的优势是技术优势。广义上的技术优势应该包括特殊的销售技巧、优越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技术,以及优质

7、的产品和先进的生产工艺流程等。技术优势实际上就是拥有专有知识,而这种知识对厂商而言则是其内部的公共物品。一旦某项专有技术被开发出来,海外子公司便可从母公司那里获得这种技术而又不支付额外费用。与此相反,竞争者如欲得到同样的技术就必须付出代价。二、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补充和发展金德尔伯格认为,一般来说,国际直接投资企业不如本地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利。在东道国,跨国公司是外来者,它们处于一种不太熟悉、不太和谐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在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麻烦。因而跨国公司唯有凭借胜过当地企业的强有力的垄断优势,才能成功地进行国际经营活动。约翰逊(HGJohnson)$!J认为,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

8、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是对知识资本的占有和使用。知识资本的生产过程亦即研究与开发(R&D)过程,其成本相当高,但通过直接投资使用这些知识资本的成本却相当低,有时接近零,其原因在于企业为了创造这些知识资本已支付很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现在子公司利用母公司的知识资本就不必花费很多,但当地企业要想得到同样的知识资本就要付出全部成本,因此,跨国公司具有当地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垄断优势。凯夫斯(Richard ECaves)指出,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垄断优势体现在它能够使产品发出异质化的能力。跨国公司能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偏好,设计并生产适合不同消费层的产品,并能运用强有力的促销手段说服消费者购买其产品,这正是

9、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真正优势所在。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论产生的背景 比较优势论(1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亦称边际产业扩张论(ne Expansion Theory of MaIgiIlal Industry),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KDjima)在1977年出版的专著对外直接投资一书中提出来的。根据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只有拥有雄厚资本和高技术的大型企业才能拥有独占市场的优势,才能有能力从事对外直接投资。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崛起改变了美国独占国际生产领域的格局,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共同成为当今国际生产领域的主要力量,形成

10、了三足鼎立的格局。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日本经济学界普遍赞同海默的垄断优势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日本经济学界开始对海默的垄断论提出异议。认为垄断优势论所涉及的跨国公司是美国型的,不具有普遍意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企业,所拥有的是易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优势。在反思垄断优势论的基础上,日本逐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其中以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最具代表性。小岛清在其对外直接投资一书中,从国际分工原则出发,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1982年出版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小岛清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小岛清认为,海默的垄断优势理

11、论是从微观经济理论出发,强调厂商内部垄断优势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重视对海外投资企业进行微观分析和公司管理研究,而完全忽视了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尤其是忽略了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他认为,根据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 的实际情况得出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能解释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其原因在于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不同。小岛清分析了美国在垄断优势论指导下出现的贸易替代型(Trade Supplanting)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弊端。他指出,美国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如生产电子计算机等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大企业,肆意推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果是严重丧失了出口商品技术产品所能获得的更高的利润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从而

12、引起国际收支逆差扩大,就业困难,产品结构退化,传统工业部门比较优势日趋衰退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小岛清决意从宏观经济出发,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小岛清认为,可以将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理论建立在比较优势原则的基础上。在国际贸易方面,根据比较成本,一国应大力发展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并出口该产业生产的商品;缩小拥有比较劣势的产业,并进口该产业生产的产品,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投资国应从处于或即将处

13、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样,就可以将东道国因缺少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而没有发挥的潜在比较优势挖掘出来。因此,可以扩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为双方进行更大规模的进出口贸易创造条件。比较优势理论以国际分工为首要原则,以比较成本、比较利润率为基础。小岛清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贸易的发展,保持其海外市场的占有份额。而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则应当利用其标准化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来开拓对外直接投资,从而使投资国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其比较优势的企业。小岛清认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问题是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的比较成 本必须予以同等程度的重视。因此,只有在国外利润高、劳动成本低、资源丰富,而东道

14、国又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时,日本企业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另一种情况是,日本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某些部门,而东道国方面却正在形成比较优势。东道国只是由于缺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致这些部门的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利用。在上述情况下,东道国必将乐于接受外来投资,来建立他们新的出口工业基地。这样做的结果,既保持了投资国与东道国之间目标利益的协调,又有利于日本产业部门及时调整,使它们的比较优势能够持续不衰。另外,小岛清认为日本大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应注意促进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对外直接投资。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它们的技术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生产要素结构的长处。而且有利于促进日本中小企业自身产品的推

15、陈出新和结构合理化,从而使它们的传统比较优势得以持续保持下去。第三节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产生背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皿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Y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ohnDunillg):f: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在60年代和70年代美、13经济学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其本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理论抽象,比较符合各自国家的国情。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也纷纷加入对外直接投资的行列,但美、日 经济学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此并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与此同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

16、教授于1977年提出独特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邓宁在他的国际生产和跨国公司一书中对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形成了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最大的理论框架。二、基本内容邓宁认为当代国际生产理论可以分为工业组织理论、厂商理论和金融理论。但这三种理论只对国际生产进行片面的解释,没有把国际贸易和生产结合起来。因此,有必要把上述的理论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理论,即综合理论。邓宁认为一国的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和国际投资(主要指国际直接投资)的总和构成其国际经济活动,三者紧密相联,互相影响。然而,已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仅对国际直接投资做出部分的解释,没有形成一整套将国际贸

17、易、技术转让和国际直接投资等对外经济关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理论。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蓬勃发展,原有的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由于各种理论既具有相对的合理性,而又有片面性,邓宁采取一种折衷的方法,广采各家之长,经综合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既可对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做出解释,也可对各国在国际贸易、技术转让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选择做出解释。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又称厂商优势(Firm Advan-rage)。这是指某

18、企业拥有的其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技术、规模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禀赋(自然资源、资金和技术以及劳动力)、生产工艺的技术密集程度、发明创造 的能力、企业生产和市场的多样化等等。一般说来,一家企业的知识资本,包括专利技术、技术诀窍及商标牌号等,都能够以专利权转让的形式转移到国外的其他企业,这些企业可以使用该厂商的商标牌号和生产技术生产同样的产品,并按时交付技术专利使用费,这就是所谓的许可证贸易方式。因此,邓宁认为,企业如果只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那么只具备了进行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但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企业的直接投资活动,因为它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来利用这些优势,如通过在本国生产然后

19、出口,或通过许可证贸易进行技术转让,收取专利使用费。于是邓宁引用了第二个优势-内部化优势。内部化优势(hltemalization Adventage),是指跨国公司将其所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使用而带来的优势。跨国公司对其拥有的所有权优势一般有两条利用途径:一是将其拥有的资产或资产的使:用权出售给别的企业,也就是将资产的使用外部化;二是由跨国公司自己使用这些资产,也就是将资产的使用内部化。在国际投资中,资产使用的内部化意味着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拥有的资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采用何种途径利用所拥有的资产,取决于利润的大小。一般来说,内部化的条件包括: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的费用;买者对技术出售

20、价值的不确定性;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如果以上条件存在,企业将通过内部市场使用其特有的优势,而不是向其他国外企业出售其特有的优势。因此,企业要想成为跨国公司,必须有其内部化特有优势的动力。内部化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公司将如何选择利用其所拥有的资产参与国际经济的形式。区位优势(Regional Adventage),是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跨国公司在进行直接投资时,首先面临的是区位选择,即是在国内投资生产还是在国 外投资生产。如果在国外生产比在国内生产能使跨国公司获得更大的利润,那么就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取决于区位禀赋的吸引力。在现

21、实生活中,区位条件是由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贸易障碍、政府的政策、市场的特征、劳动成本、当地的生产水平以及原材料的可供性等。比如,如果东道国严格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就会诱使外国投资者进行直接投资。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公司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对投资地区的选择。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决定对外直接投资的三个因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的。与外国企业相比,本国企业拥有的所有权优势越大,则资产内部化使用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在国外利用其资产比在国内可能更为有利,越有可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如果本国企业在这三方面都处于劣势,则有可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还将对外贸易、技术转让、对

22、外直接投资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般来讲,如果企业仅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则只能选择技术转让的形式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出口贸易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一种较好形式;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则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较好的形式,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宁一直在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探索的重点是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根源以及各国政府的管理对跨国公司的影响。跨国公司为什么会拥有这些优势?从根本上讲,其原因是不流动的国际资源在各国间的分布

23、不均衡。因此,解释国际贸易的要素禀赋理论同样也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将出口本国拥有相对禀赋优势的产品与使用东道国拥有相对禀赋优势的资源相结合,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大多数的以开发资源为直接目标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用要素禀赋不均加以解释。当然,要素禀赋理论并不能完全揭示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根源。国际市场存在缺陷(即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拥有三种优势、并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另一重要根源。如果国际市场不存在缺陷,则拥有要素优势的企业只要参与市场交易,就可以实现比较利益,因而无须发展对外投资。然而,现实的国际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24、,运用内部交换机制来替代外部市场,避开市场缺陷。邓宁认为,市场缺陷可分为两类:即结构性市场缺陷和交易实施性缺陷。结构性市场缺陷亦即海默的市场不完全。交易实施性市场缺陷是指公开市场交易中不能有效运转的缺陷。通过市场交易会给企业带来附加的风险,比如,通过市场获得的原材料可能有中断供应的危险,出让技术专利可能有被接受者滥用的危险。企业通过建立国外子公司从事国际生产,即通过企业内部转让产品和生产要素,则可以避免因市场交易而带来的风险。因此,要素禀赋理论和市场缺陷理论构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础。第四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产生背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nle Theory of Product cycle

25、)原先是个市场营销学的概念,是指产品像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诞生、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Vemon R)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把这一概念用于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现象。维农认为,垄断优势论并没有彻底说明跨国公司需要通过建立海外子公司去占领市场,而不是通过产品出H和转让技术获利的根本原因,因而提出一套新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品周期理论。维农认为,产品周期理论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出口贸易、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二、基本内容 ,维农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品创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内市场容量大(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高)、开发和研究资金多的国家(如美国)在开发

26、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方面居于优势地位。厂商垄断技术诀窍,将新发明的技术首次应用于生产,此时,最有利、最安全的抉择是在国内生产,大部分产品供国内市场,并通过出口贸易的形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第二阶段是产品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新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基本定型,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量的日益扩大,产品的价格弹性加、大,降低产品成本显得更为迫切。国内生产的边际成本如边际运输成本超过国外生产的成本,加之国内外劳动力成本的差异,使得生产基地由国内转移到国外更为有利。同时,由于该产品的出口量急剧增加,厂商所拥有的垄断技术也逐渐扩散到国外的竞争者手中,仿制品也开始出现,由垄断技术带来的优势开始出现丧失的危险。为了避开贸易

27、壁垒,接近消费市场和减少运输费用,厂商便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分公司,转让成熟技术。第三阶段是产品标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和技术均已标准化,厂商所拥有的垄断技术优势已消失,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上。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技术水平低、工资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地区。在本国市场已趋于饱和、其他发达国家产品出口量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厂商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转让标 准化技术。根据比较成本的原则,厂商大规模减少或停止在本国生产该产品,转为从国外进口该产品。作为一种直接投资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试图证明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动因。一般说来,投资企业具有某些垄断优势,如技术、管理、资金、信息等方面

28、的优势,而东道国具有区位上的优势,如资源、劳动力、运输等方面的优势。直接投资企业必须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在国外生产所产生的附加成本和风险。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尤其是标准化阶段,竞争的关键是降低成本。在投资企业所具有的各种优势作用开始下降时,企业必须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投资建厂,进行生产。l匮ta9,维农提出,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应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在产品成熟尤其是标准化以后,企业应以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生产转移到工资低和成本小的地区。第五节 内部化理论一、理论的产生内部化理论(ne Theory of hlte删llization)亦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最早是科斯(Coase R

29、H)于1937年提出的,但很长时间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后来,1976年英国学者巴克利(BuckeyPeter)在多国公司的未来一书中提出内部化理论,加拿大学者拉格g(Rugman灿aJl M)1981年出版跨国公司的内幕一书,进一步发展了内部化理论。科斯认为:市场对于进行某种类型的交易来说需要花费一定, 的成本,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意味着失去效率,因为使用市场而产生的交易成本有寻找合适贸易价格的成本、在合同上规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成本与授受这种合同有关风险成本、对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等等。这些不同成本的存在意味着贸易如果在公司内部组织和开展成本比较低,通过市场成本比较高。20世纪70年

30、代,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把科斯的上述理论直接导入国际投资理论,形成了所谓的内部化理论。二、基本内容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企业之间通过市场进行的买卖不能保证企业盈利,因而会出现企业之间固定的供需合作,这种供需合作与市场上的买卖商品有所不同,这是在一个共同的大企业内部进行的供求交换。这种变市场上的买卖关系为企业内部的供需交换关系的现象被称为市场的内部化。卡森和巴克利认为:以前的直接投资理论缺乏综合性的理论、基础,并且不能对直接投资以外的许多活动作出很好的解释。例如:中间产品的流动,不仅是指半加工的原材料的流动,更重要的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零部件的流动。这些流动与研究和开发专利、人力资本

31、等有密切的关系。公司在跨国性的活动中,面临着关税、配额、税收、汇款限制、汇率政策等市场障碍。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使中间产品在公司内部自由流动,而不通过市场j以减少贸易成本。这是因为:内部化贸易可以通过转移价格使税收支出最小,并且由于贸易在公司内部进行可以使买卖双方对商品质量和价格有准确的认识,从而可以减少通过市场进行贸易的风险。当内部化过程超越了国界,跨国公司便产生了。所以,内部化优势促成了企业的对外投资。由此可见,内部化理论是建立在这样的三个假设基础上的: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统一管理活动,以内 部市场取代

32、外部市场;内部化超越国界就产生了跨国公司。按照巴克利的观点,决定企业内部化有四个因素,即产业部门的因素、区域因素、国别因素和企业因素。产业部门的因素与产品性质有关,也与外部市场结构有关;区域因素是指有关区域的地理和社会的特点;国别因素即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企业因素是指不同企业组织间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内部化理论把分析的重点放在产业部门和企业的因素上。巴克利认为,产业部门中如果存在多阶段生产的特点,企业就容易产生跨地区化以至跨国化。这是由于在多阶段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问产品的供需在外部市场进行,则供需双方无论如何协调。也难以消除外部市场供需的剧烈变化。为了克服中问产品期货市场的

33、不完全性,就可能出现内部化。内部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也会产生成本,例如增加了公司内l+会计工作的复杂性,给公司内部管理增加了难度,通信成本也将提高,同时也要考虑到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受到排斥的成本。因此。要使内部化过程产生净收益,就必须使内部化产生的利益超过内部化所导致的附加成本。总的说来,因市场内部化而产生的利益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依靠市场发生联系的各种业务活动可能有显著的时滞,这需要有期货市场加以协调。但有的产品期货不起作用。如果创造一个内部市场,则可以协调企业的业务活动。(2)外部市场难以对知识产品进行准确定价,以致有时不能弥补企业在研究与开发上的投资,而内部市场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的调

34、拨价格来解决,以制定有效的区别性价格。(3)市场势力的双方集中,即卖方是独卖,买方是独买,形成不稳定的讨价还价的态势。如果以长期合同约束双方,制定一个永久的安排,即合并或接管,则可消除上述不稳定的态势。(4)买方和卖方对产品性质、价值方面知识的不均等,可能引起买方不确定(Buyers Uncertainty)。卖方和买方在所有权上的合二为一,则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5)国际市场的不完全,如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关税、配额、资本管制,还有各国收入水平的差距,利润、税收的差异等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产要素和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而通过建立内部市场,则可以缓和外贸的不稳定性。(6)当出口或转让技术

35、容易被外国竞争者所仿制时,公司就会选择直接投资,使技术在公司内部转移,以便在世界范围内保持稳定技术优势。第六节发展水平理论一、理论的产生发展水平理论(1he Theory of Devopment Lev)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John Duning)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亍进一步说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通过对67个国家在1967一1978年直接投资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投资发展水平理论。二、基本内容邓宁认为,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流量是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 l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国际投资动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为了证明这一论点

36、,邓宁通过大量统计资料,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不同把67个被调查国分为四个等级,而处于不同等级的国家,对外投资的地位也不相同, 从而证明他的论点。(1)人均GNP为0400美元的国家为第一等级,处于该等级的国家最贫困,对投资国或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很小,同时由于自身落后,几乎没有对外投资。(2)人均GNP为400。2000美元的国家为第二等级,处于这一等级的国家对外资的吸引力明显增大,国际直接投资大量流入。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对外投资额仍然很小,因此,对外净投资是负数,并且负数值有增加的趋势。(3)人均GNP为2000。4750美元的国家为第三等级,这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增加,但净投资仍是

37、负数。其原因是某些拥有产权优势的企业开始向外投资,但拥有区位优势的企业仍在想方设法吸引外资。(4)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的国家为第四等级,这些国家均为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这些国家的企业都拥有技术垄断优势,资本流出水平较高,对外净投资是正数。据此,邓宁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水平理论,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从低水平向较高水平的发展,资本的流人和流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人均GNP越高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越大,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际经济活动带有规律性的趋向,即经济实力最雄厚、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往往也是资本输出最多、对外直接投资最活跃的国家。第七节 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评述以上介绍了六种具

38、有典型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这些理论都试图探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和动因,但由于背景条件的不同和分析方法的差异,各种理论又具有不同的特点。一、不同的理论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西方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垄断优势理论所研究的对象是实力雄厚、急剧扩张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垄断优势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是无法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许多并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加入对外直接投资的行列,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垄断优势论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由此可见,垄断优势论仅适用于美国的情况,并不具备一般意义。

39、比较优势论所研究的对象是日本跨国公司,反映了日本这个后起经济大国在国际生产领域寻求最佳发展途径的愿望。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大多是中小企业,这一事实证明比较优势论比较符合日本的情况。但同样不具备一般意义。这一理论同样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研究的对象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分析方法不同,该理论、的适用范围比垄断优势论、比较优势论要广泛得多,既能解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能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当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提出来的,所以不能完全解释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国营企业的对外

40、直接投资活动,因为这些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往往受国际经济合作协议和本国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支配,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讲的三种优势并无多大关系。产品周期理论比较准确地解释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出口贸易、技术转让和对外直接投资三者之间关系时所遵循的原则。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的综合性的理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但也存在不足即它不可能正确揭示国际投资动力的本质。发展水平理论说明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与这些国家对外投资的动力和对外国资本的引力均是,-FP变化的,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 越大。发展水平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国际投资活动带有规律性的趋向

41、,即经济实力最雄厚、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往往也是资本输出最多、对外直接投资最活跃的国家。但它不能说明在当前国际投资主体多元化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规模越来越大的对外投资的事实。二、不同的理论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垄断优势论从微观经济理论出发,强调市场的不完全竞争,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来论述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视为跨国公司经营决策的结果。比较优势论从宏观经济理论出发,兼及微观经济利益,采用动态方法来论述日本企业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与变化,分析这些原因和变化对本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静态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方法相结合来分析跨国公司

42、对外投资行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力图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段时间内会发生变化。一国不可能永远拥有某种比较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宏观的角度采用动态的分析方法描述产品生命周期和国际投资惯性之间的关系。内部化理论是从微观经济理论出发,兼顾宏观经济利益,同时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和静态分析方法,来阐述内部化产生的原因、动机、内部化的决定因素和内部化利益的来源。发展水平理论从宏观的角度,采用静态的分析方法,论述经济发展与对外投资的关系。三、不同的理论认为决定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不同垄断优势论认为,垄断优势(包括知识资产优势和企业规模优势)是美国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43、,而国外投资利润高、成本低则是次要因素。对外直接投资是美国寡头垄断公司 对外扩张的必然产物,东道国各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则是促使对外直接投资替代出口贸易的宏观原因。比较优势论认为,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原则是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垄断优势论相反,比较优势论认为,只有在国外利润高、生产要素价格低廉而东道国又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的情况下,日本跨国公司才有必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则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效益并不完全取决于投资国在资金、技术、劳动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优势,而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相对优势。对外投资的决定=所有权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特定优势。一国

44、可以依据其所拥有的相对优势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依据其相对劣势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产品周期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是转让标准化技术,维护和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内部化理论认为降低交易成本是厂商在国内和国外进行扩张的决定因素。发展水平理论认为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该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如何看待这些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各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这些国际投资理论是以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为基础的,一般均回避了垄断资本主义与资本输出的必然联系,掩盖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资本输出进行剥削的实质。而且这些理论只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国际化问题,而不

45、研究生产关系的作用和影响;只研究一些表层的现象,而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本质很少涉及,因而也不能完全说明现代国际直接投资的真正原因和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些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又有一定合理的因素。作为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现象、新情况,并对产生国际直接投资的原因、决定因素以及后果进行了分析。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合理因素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垄断优势论将技术优势视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之一,这对于我国利用特有的传统工艺技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一定的启示。比较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同时启示我们,在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技术时,应根据当时的国际经济形势,择优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技术,避免由于引进标准化技术而形成等距离追赶的被动局面。内部化理论启示我们,企业扩张包括对外直接投资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通过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进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